我這雙手啊,沾慣了泥土,陽臺、小花圃就是我的小天地。養過的花草不少,但要說哪種花能像黃鍾花這樣,一開起來就霸道地佔據你所有視線,讓人打心底歡喜又帶點無奈的,還真不多。它不像玫瑰嬌氣,也沒有蘭花那股子清冷,黃鍾花就是熱熱鬧鬧的,金燦燦一片,彷彿把南國的陽光都揉碎了灑在枝頭上。記得第一次在花市被它那耀眼的黃吸引,老闆拍胸脯保證「好養!」,結果頭半年我差點把它養成「黃終花」——葉子掉得我心慌。後來才摸清它的脾氣,現在可是我家夏秋兩季最亮眼的招牌!
目錄
品種分類:認識你家那株「金喇叭」的家族成員
別以為黃鍾花都長一個樣!它們家族成員雖然不像月季那樣龐雜,但也各有特色。最常見、街頭巷尾綠化帶裡的主力軍,就是「金黃鐘鈴花」(Tecoma stans),花型最標準,適應力也最強悍,簡直是植物界的「模範生」。我陽臺上那株就是它,風吹日曬照樣開得歡。
比較特別的是「橙鐘鈴花」(Tecoma alata),它的花色啊,是那種帶著溫暖感的橘黃色,更深邃一些,花瓣形狀也稍微狹長點,氣質不太一樣。還有一種比較少見的「阿根廷黃鐘花」(Tecoma garrocha),葉片更細碎精緻些,花也秀氣點。不過在臺灣,我們最容易遇到、也最推薦新手嘗試的,還是耐操好養的金黃鐘鈴花。
| 常見黃鍾花品種比較 | 金黃鐘鈴花 | 橙鐘鈴花 | 阿根廷黃鐘花 |
|---|---|---|---|
| 花色 | 鮮豔金黃 | 橘黃色 | 檸檬黃 |
| 葉片特徵 | 羽狀複葉,邊緣有鋸齒 | 類似,但質感稍粗糙 | 小葉更細小密集 |
| 植株高度 | 2-5公尺 (可灌木可小喬木) | 類似 | 通常較低矮灌木狀 |
| 耐寒性 | 中等 (怕霜) | 稍弱 | 未知 (臺灣較少見) |
| 臺灣常見度 | 非常普遍 | 偶見 | 罕見 |
| 新手推薦度 | ★★★★★ | ★★★☆☆ | ★★☆☆☆ |

形態特徵:耀眼金黃背後的細節密碼
黃鍾花最吸睛的,當然是它那一串串像小喇叭、又像小鈴鐺的花朵!顏色是那種飽和度極高的金黃色,在陽光下簡直能晃花你的眼。花朵通常聚整合一大叢(圓錐花序或總狀花序),掛在枝條頂端,遠遠看過去,整株就像戴了頂金色的皇冠。花期?嘿,這傢伙可是勞模!在臺灣溫暖的地方,從春末(約4、5月)可以一路開到深秋(甚至11月),我家的幾乎沒斷過花,盛花期那叫一個壯觀,鄰居都跑來拍照。不過說實話,單朵花壽命不長,幾天就謝了,好在它花苞多,謝了又開,源源不斷。
別只顧著看花!它的葉子也很有辨識度。羽狀複葉,一片大葉子是由好幾對小葉片組成(奇數羽狀複葉),邊緣帶著明顯的小鋸齒,摸起來紙質的感覺。新長出來的嫩枝是漂亮的綠色,慢慢會變成灰褐色。它長起來速度挺快的,像我這種沒耐心的,看著它抽新枝特別有成就感。只要條件好,三五年就能從小苗長成一大叢,開花量也會越來越大(當然,盆植的話尺寸會受限制)。
生長習性:摸透「陽光之子」的脾氣
想養好黃鍾花?首先請記住三個字:它欠曬!黃鍾花絕對是標準的「陽光之子」。我吃過大虧——當初心疼它放西曬陽臺怕曬壞,移到較陰處,結果呢?枝條徒長細得像豆芽,花苞稀稀拉拉,開出來的花顏色也淡,病懨懨的。後來狠狠心放回全日照位置,沒多久就恢復生氣,花量暴增。所以,全日照!全日照!全日照!(重要的事說三遍)是養護鐵律。只有曬夠了,它才會用滿樹金黃回報你。
溫度方面,它喜歡溫暖,臺灣的氣候對它來說簡直是樂園,平地到低海拔山區都活得挺好。但它真心怕冷!寒流來襲溫度掉到10度以下,它就會開始給你臉色看——葉片發黃、掉葉子。北部的花友冬天要特別注意,最好移到避風處或簡單防寒(比如套個大塑膠袋,記得戳洞透氣)。我住中部,冬天最冷那幾天也會有點擔心,好在它通常只是落葉休眠,春天暖和了又會冒新芽。
夏天蒸發快,澆水頻率高點;冬天生長慢,尤其落葉後,更要減少澆水次數,寧乾勿濕。地栽的就更省心了,根系長開後,靠雨水通常就夠,除非遇到長時間乾旱才需要人工補水。土壤嘛,它不挑,只要排水好就行。我試過用一般培養土混點粗砂(大概3:1),或者直接用砂質壤土,它都長得不錯。黏重容易積水的黃泥土?那還是算了,除非你做好大工程改良排水。
栽培技術:從種植到爆花的實戰筆記
黃鍾花繁殖,新手我最推薦扦插,成功率比較高。時間選在溫暖的春末或早秋(避開酷暑嚴冬)。剪取當年生、半木質化的健康枝條當插穗(大概10-15公分長),把下半部的葉子去掉(減少蒸發)。我會把切口稍微沾點生根粉(沒有的話也行,成功率低點),然後插到乾淨、排水好的介質裡(我用蛭石混珍珠岩,或者乾淨的河沙也行)。保持介質微濕(別積水!)、環境溫暖濕潤(可以罩個透明塑膠袋或保特瓶上半截當簡易溫室),放在有明亮散射光的地方。耐心等個幾個禮拜到一個多月,通常就能生根了。看著小苗冒出白根,那成就感!播種也行,但比較費時,而且實生苗開花要等更久。
種植時機?春天最好,讓它有整個生長期可以長根適應環境。盆栽的話選個比原先土團大1-2號的盆就行,別貪大!盆太大,土幹得慢,反而容易悶根。盆底一定要有排水孔,最好再墊層碎石或碎瓦片加強排水。地栽的話,選個日照超好的位置,挖個比土團大的坑,回填土可以混點有機肥(像腐熟的雞糞肥或堆肥)當基肥。種下去後把土壓實,澆透定根水。
黃鍾花要不要修剪?當然要!而且我覺得蠻重要的,尤其是盆栽或想控制株型的。重點修剪時間在早春(約2-3月),新芽還沒萌動的時候。這時大刀闊斧一點也沒關係:
- 疏剪: 把太密的交叉枝、細弱枝、枯死枝通通剪掉,讓裡面也能通風透光。
- 回縮: 把太長、亂竄的老枝剪短,刺激它萌發強壯的新枝(新枝才是開花主力軍!)。
- 塑形: 根據你想要的高度和形狀來剪。想要矮叢多花?多剪短些。想要小喬木狀?留個主幹,修剪側枝塑形。
花後也可以輕剪,把開完花的枝條稍微剪掉一點點(剪到有飽滿芽點的上方),有時還能促進它再開一波花呢。修剪完記得給點肥料補補元氣。
說到施肥,黃鍾花其實不算很吃肥的植物,但適量補充能讓它長更好、開花更旺。我的經驗是:
- 成長期(春至秋): 每個月給一次均衡的緩釋肥或液體肥(N-P-K比例均衡的,比如14-14-14或20-20-20)。開花前(約4月起)可以偏重磷鉀肥(比如開花肥、魚精肥),促進花芽分化和花朵品質。
- 冬季(特別是落葉後): 停止施肥! 讓它好好休息。
切記「薄肥勤施」,寧可稀一點、次數多點,也別一次下重肥燒根。我有次懶惰,把該分幾次用的量一次倒下去,結果葉子邊緣焦黑,差點害死它!
常見病害:如何對付那些不速之客
養黃鍾花這麼多年,遇到的病蟲害不算特別多,它算是挺強健的,但也不是金鐘罩鐵布衫。最常見的麻煩鬼有:
- 蚜蟲: 嫩枝、花苞、新葉背面最愛藏這些綠色或黑色的小傢伙。它們吸食汁液,還會分泌蜜露引來螞蟻和煤煙病。對付它們,我通常:
- 一開始數量少,直接用手捏扁或用強力水柱沖掉!(很解壓)
- 噴稀釋的肥皂水或是苦楝油(Neem Oil),環保又有效。
- 真的爆量了,才會考慮用一點點植物用的葵無露(注意濃度,按說明使用)。
- 粉介殼蟲/介殼蟲: 這傢伙比較討厭,會躲在枝條、葉背或葉柄交接處,看起來像白色的小棉花團(粉介)或褐色的小盾牌(介殼)。它們也吸汁,讓植株衰弱。對付方法:
- 物理清除:用牙刷或棉花棒沾稀釋酒精(約75%酒精稀釋一倍)直接擦掉蟲體。要仔細,容易漏掉。
- 噴苦楝油:對幼蟲效果較好,成蟲有蠟殼保護,效果有限,需多次噴灑。
- 嚴重時可用藥:選擇標示對介殼蟲有效的植物用藥(如礦物油、馬拉松等),嚴格按說明使用。
- 根腐病: 這多半是人禍!澆水太頻繁或排水不良,土壤長期潮濕導致爛根。症狀是葉子莫名變黃、枯萎、掉落,植株生長停滯。挖開看根部會變黑褐色、軟爛有異味。預防勝於治療!
- 最重要:管住手! 土不幹不澆水,盆底碟子積水要倒掉。
- 土壤和盆器排水性要好!
- 萬一發現早期,立刻停止澆水,把植株脫盆,清除爛根,用殺菌劑(如鋅錳乃浦)稀釋液浸泡根部消毒,換上全新的、排水良好的介質重新栽種。並剪掉部分枝葉減少水分消耗。能不能救回,看造化了… 我有棵就是這樣救回半條命。
- 煤煙病: 這通常是蚜蟲、粉介殼蟲分泌蜜露的併發症!葉片、枝條上會出現一層黑色的、像煤灰的黴狀物,影響光合作用。解決之道:
- 治本:先搞定那些分泌蜜露的害蟲(蚜蟲、介殼蟲)!
- 葉片上黑色的東西,可以用濕布或海綿輕輕擦拭掉(如果範圍不大)。
其實黃鍾花很少生大病。平時注意環境通風、光照充足、避免過度澆水,保持植株健康強壯,自然就比較能抵抗病蟲害。發現問題也別慌,通常及早處理都能解決。說真的,比起很多嬌貴的花卉,黃鍾花算是讓園丁省心的了。
Q&A:關於黃鍾花,你可能還想知道...
北部冬天濕冷,對黃鍾花是個考驗。我的經驗是:寒流來襲前就把盆栽移到避風、向陽的牆角或屋簷下(最好有屋頂擋雨)。如果預報溫度很低(接近10度或以下),可以用不織布或大的透明塑膠袋(要記得戳洞透氣!)把植株罩起來保溫,白天有太陽時再開啟。澆水一定要大減特減,盆土保持偏乾。它可能會落葉休眠,別緊張,春天回暖會再發芽。
開花量減少,我通常會先檢查這幾點:陽光夠不夠?(至少6小時直射光)是不是太久沒修剪了?(老枝太多,新枝少)施肥對不對?(成長期有沒有定期給均衡肥?花期前後有沒有補充磷鉀肥?)根系有沒有受限?(盆栽是否太久沒換盆,根系長滿了?土壤養分耗盡?)還有就是植株本身是否太老弱或有病蟲害?把這些可能原因逐一排除、改善,通常就能恢復花量。
因為黃鍾花需要全日照且較耐旱,搭配的植物也要有類似習性才不會互相干擾。我試過效果不錯的搭配有:同樣愛曬太陽、花期也長的藍雪花(藍紫色花形成對比)、馬纓丹(顏色多變)、松葉牡丹(鋪在地面),看起來很熱鬧。或者搭配一些灰綠色葉片的植物如銀葉菊,襯託它的金黃花朵也很美。千萬別把它跟需要半日照或潮濕環境的植物(像繡球花、蕨類)種太近,兩邊都不會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