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第一次在首爾路邊小店吃到正宗的韓式冷麵,那個衝擊感我到現在還記得。冰到透心涼的牛肉清湯(有些地方是酸甜湯底),口感咬勁十足、滑溜無比的蕎麥麵條,配上清脆的黃瓜絲、梨子絲,半顆水煮蛋,還有那畫龍點睛的韓式辣醬和芥末醬... 一口下去,暑氣全消,各種滋味在嘴裡交織,超級過癮!回到臺灣後,就瘋狂想念那個味道。但說真的,在臺灣要找到一碗真正道地、能打動我的韓式冷麵,還真不容易。要麼湯頭味道不對(太甜、太淡、或是牛肉味不足),要麼麵條軟爛沒口感,配料也常常不對版... 這就逼得我只好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啦!
跌跌撞撞的實驗之路(我的血淚史)
一開始?哈,簡直是災難現場。照著網路上找到的食譜做,結果:
- 湯頭像刷鍋水: 以為隨便用排骨熬一下就行,結果又油又腥,完全不是那股清澈鮮甜的牛肉味。失敗!
- 麵條糊成一團: 買錯了麵條(用成一般的拉麵),煮的時間也沒抓好,撈起來放在湯裡沒多久就爛掉了,毫無口感可言。慘不忍睹!
- 配料亂加一通: 手邊有什麼就放什麼,泡菜、豆芽亂加,結果味道混雜,完全破壞了韓式冷麵該有的清爽平衡。整個走鐘!
終極攻略:我的私房韓式冷麵三部曲
經過無數次嘗試、調整,請教過韓國朋友,也參考了好多資料,終於搞出了一套我覺得夠味、夠地道,在家也能輕鬆復刻的韓式冷麵做法。我們就從最重要的開始:食材!
第一部:食材篇 - 靈魂所在,缺一不可
相信我,選對材料,這碗麵就成功了一半!韓式冷麵的精髓就在於幾個關鍵角色,它們各有任務,少了誰都不對味。- 靈魂湯底材料:
- 牛腱心 / 牛腩: 這是湯頭的基底!我強烈推薦用牛腱心,帶點筋,燉煮後軟嫩又有膠質,湯頭會更濃鬱。牛腩油脂多一點,香氣更足,但湯容易油,我個人偏好腱心。記得一定要冷水下鍋汆燙去血水,這是湯頭清澈的關鍵第一步!臺灣的溫體牛品質很好,選新鮮的就對了。
- 洋蔥、大白蘿蔔、大蒜、薑、青蔥白: 這些是熬湯的蔬菜夥伴,提供甜味和香氣層次。蘿蔔記得削厚皮,因為皮容易有苦味。青蔥只用蔥白部分(綠色最後裝飾用)。
- 韓式鯷魚乾 (마른 멸치) / 小魚乾: 這是提鮮的秘密武器!韓國朋友教我的。用紗布包一小把丟下去一起熬,鮮味立馬提升一個檔次。臺灣的丁香魚乾也可以替代,但味道略有不同。不喜歡魚腥味的可以省略,但強烈建議試試看!
- 韓國水梨或蘋果: 天然的果糖帶來溫潤的甜味和香氣,是韓式冷麵湯頭清爽感的來源之一。我用過臺灣的高接梨、蘋果也行,但韓國梨(例如新高梨)甜度高、汁多,效果最讚。(小提醒:水果是在熬好湯後才加進去泡,不是一開始就熬煮哦!)
- 調味: 醬油(我用薄鹽醬油避免死鹹)、砂糖(或代糖,但我覺得砂糖風味較好)、韓國蘋果醋或糙米醋(提供天然酸味,是韓式冷麵的標誌性風味,慎選!臺灣工研醋太嗆不適合)、鹽。韓式味醂 (미림) 可有可無,加了會多一點甘醇感。
- 絕對主角 - 蕎麥麵條 (메밀면 / 냉면사리):
- 這個絕對不能妥協!請認明包裝上寫著 "냉면" (Naengmyeon) 或 "메밀" (Buckwheat) 的專用麵條。這種麵條通常是用小麥粉+澱粉(馬鈴薯粉或地瓜粉)+蕎麥粉製成,呈現灰褐色,口感超級Q彈有勁道,即使在冰湯裡泡一陣子也不會軟爛。臺灣超市(如JASONS、city'super)或韓貨店(例如韓貨世足、線上韓購)都買得到,品牌很多。我個人偏愛진공 (Jin Ramyun) 或 오뚜기 (Ottogi) 出的冷麵專用麵條。千萬不要用烏龍麵、拉麵或陽春麵代替,口感天差地遠!
- 蕎麥比例: 有些麵條蕎麥含量高,顏色深褐,麥香濃,但相對較硬;有些澱粉比例高,更透明Q彈。看個人喜好,我都試過。
- 經典配料 (고명 - Gomyeong): 這些是畫龍點睛的關鍵,讓口感、味道、視覺都豐富起來!
- 水煮蛋: 半顆,蛋黃半熟流心最誘人!(我的最愛!戳破蛋黃拌著麵吃超讚!)
- 韓國水梨或蘋果絲: 脆甜多汁,提供清爽感和自然甜味。一定要切細絲!
- 小黃瓜絲: 新鮮清脆,解膩擔當。切絲後可以用一點鹽抓醃一下,擠掉多餘水分,會更脆。
- 韓式醃蘿蔔 (단무지 - Danmuji): 那個黃色的酸甜醃蘿蔔,切絲或片,增加脆度和酸甜風味。臺灣超市或韓貨店都有賣罐裝的。
- 韓式辣醬 (고추장 - Gochujang): 提供溫和的辣度和發酵的鹹香。(怕辣可以省略,但我覺得加一點點層次差很多)
- 韓式芥末醬 (겨자 - Gyeoja) 或 黃芥末籽醬: 這個超重要!那嗆鼻的衝勁和韓式冷麵是絕配!通常用芥末粉加水調成糊狀。臺灣的黃芥末醬(如法式第戎芥末)味道不同,可以替代但風味有差。強烈建議找韓式芥末醬!
- 熟白芝麻: 撒上增香。
- (非必須) 韓式牛肉片: 如果湯裡的牛肉撈起來切片放上去,更豪華。或者另外燙點瘦肉片。
- (非必須) 韓國泡菜: 有些人喜歡加一點點切碎的泡菜增加鹹辣發酵味,但傳統上不是必要,看個人喜好。我自己通常不加,怕搶味。
食材等級與替代品速查表(我的經驗評比)

食材類別 | 首選 (A級) | 尚可替代 (B級) | 不建議/差異大 (C級) | 我的真心話 |
---|---|---|---|---|
湯底肉類 | 新鮮牛腱心 | 牛腩、牛肋條 | 豬骨、雞骨 | 腱心燉完肉超嫩,湯也清!牛腩較油,湯要費心去油 |
鮮味來源 | 韓國鯷魚乾 (마른 멸치) | 臺灣丁香魚乾 | 柴魚片、味精 | 韓式鯷魚乾鮮味最對味!丁香魚乾次之。柴魚味就跑偏了 |
水果甜味 | 韓國水梨 (신고배) | 臺灣高接梨、蘋果 | 鳳梨、芒果 | 韓國梨甜度高汁多最優。蘋果也不錯,但香氣不同 |
關鍵酸味 | 韓國蘋果醋/糙米醋 | 水果醋(如梅子醋) | 工研醋、白醋、檸檬汁 | 韓式醋的溫和酸感是靈魂!工研醋太嗆會毀掉整鍋湯!檸檬汁味道不對 |
麵條王者 | 韓式冷麵專用麵 (냉면사리) | ...無可替代... | 任何非專用麵條 (烏龍麵、拉麵、冬粉) | 沒吃到那種Q彈滑溜又帶點韌性的口感,就不叫韓式冷麵!這錢不能省! |
嗆辣靈魂 | 韓式芥末醬 (겨자) | 日式山葵醬、西洋黃芥末醬 | 臺灣綠芥末(哇沙米) | 韓式芥末的嗆辣感很特別!日式山葵較溫和,黃芥末味道不同。臺版哇沙米太嗆辣不搭 |
酸甜配角 | 韓式醃蘿蔔 (단무지) | 臺式醃黃蘿蔔 | 榨菜、酸菜 | 단무지的酸甜脆感是標配。臺式黃蘿蔔鹹味較重,但勉強可用。榨菜酸菜完全不對 |
第二部:食譜篇 - 我的黃金比例大公開
這是我實驗 N 次後,覺得最平衡、最接近我在韓國吃到的風味比例。當然,口味是很個人的,你可以根據自己喜好微調甜酸鹹度。這個份量大約是做 3-4 人份的湯底(因為熬湯一次做多點比較划算,冷凍起來下次用超方便!)。湯底食材 (熬煮後約可得 1.5 - 2 公升濃縮高湯)
- 牛腱心:1 條 (約 600-700g) - (記得選帶點筋的,煮完超好吃!)
- 冷水:足夠蓋過牛肉 (約 3 公升) - 用來汆燙和燉煮
- 洋蔥:1 顆 (中型,對半切)
- 大白蘿蔔:1/3~1/2 條 (中型,去皮切大塊) - (蘿蔔皮削厚一點,避免苦味)
- 大蒜:5-6 瓣 (拍扁)
- 薑:1 小塊 (約拇指大,拍扁)
- 青蔥:2-3 根 (只取蔥白部分,拍扁;綠葉部份最後裝飾用)
- 韓式鯷魚乾:約 15-20 尾 (去頭去內臟,用茶包袋或紗布包好) - (怕腥味可省略或減量,但鮮味真的差很多)
- 水:約 2.5 - 3 公升 (燉煮用)
湯底調味 (這是熬好高湯並過濾後的調味步驟!)

- 熬好的清澈牛骨高湯:約 1.5 公升
- 韓國水梨或蘋果:1/2 顆 (去皮去核,切薄片或小塊) - (提供自然甜味和香氣)
- 醬油:5-6 大匙 (我偏好薄鹽醬油,鹹度較溫和,請依品牌調整) - (邊加邊試味道!)
- 砂糖:3-4 大匙 (或依喜好調整) - (韓國口味偏甜,不愛甜可減量)
- 韓國蘋果醋或糙米醋:4-5 大匙 (這是酸味來源,靈魂之一!必加!) - (再次強調:不要用工研醋!味道太嗆!)
- 鹽:約 1~1.5 小匙 (最後調整鹹度用,視醬油鹹度而定)
- 韓式味醂 (미림):1-2 大匙 (可省略,加了多點甘醇感)
拌湯用調味料 (上桌前混合用)
- 韓式辣醬 (Gochujang):1-2 小匙 (依個人口味調整辣度,怕辣可省略)
- 韓式芥末醬 (Gyeoja):1-2 小匙 (用少許冷水調開成糊狀) - (這個嗆勁不可或缺!)
- 白芝麻:適量 (炒香磨碎或直接用)
- 白煮蛋:半顆/人
- 冰塊:適量 (讓湯保持冰涼)
麵條與配料 (每人份)
- 韓式冷麵專用麵條 (냉면사리):1 把 (約 120-150g) - (靈魂主角!)
- 韓國水梨或蘋果:1/4 顆 (切細絲)
- 小黃瓜:1/4~1/3 條 (切細絲,用少許鹽抓醃擠掉水份)
- 韓式醃蘿蔔 (단무지):適量 (切細絲或片)
- 熟牛肉片:適量 (取自湯中牛腱心切片,或另煮瘦牛肉片)
- 青蔥綠:適量 (切蔥花)
第三部:做法篇 - 步步為營,成就完美

做韓式冷麵,步驟有點多,但拆解開來其實不難。重點是耐心和細節。跟著我做,保證比你第一次成功得多!我那些失敗的教訓,都幫你避開地雷了。
步驟一:熬製清澈黃金湯頭 (這步最關鍵!)
- 汆燙去腥去雜質: 牛腱心放入冷水鍋中,水量要蓋過肉。開中火慢慢加熱。這個階段很重要!隨著水溫上升,你會看到浮沫(血水和雜質)不斷冒出來。這些是腥味的來源!耐心地用湯勺仔細地把浮沫徹底撇乾淨,直到水滾後幾分鐘,幾乎沒有新的浮沫產生。整個過程火不要開太大,讓雜質慢慢釋出。(這是湯頭清澈不腥的黃金第一步!我以前就是這步隨便做,結果湯超混濁有腥味!)
- 徹底清洗: 把汆燙好的牛腱心撈出來,用溫水把肉表面殘留的浮沫徹底沖洗乾淨。鍋子也洗乾淨。這個動作很重要,確保後續熬煮的湯純淨。
- 開始熬煮: 洗乾淨的牛腱心放回乾淨的鍋中,加入足量的冷水(約2.5-3公升),放入洋蔥(切半)、大白蘿蔔塊、拍扁的大蒜、薑、蔥白,還有包好的韓式鯷魚乾。
- 大火煮滾,轉小火慢燉: 蓋上鍋蓋(留一點縫隙),開大火煮滾後,立刻轉小火,讓湯保持微滾 (Simmer) 的狀態(就是表面偶爾冒幾個小泡泡那種)。絕對不要大滾! 大滾會讓湯變混濁,肉質也容易柴。
- 漫長等待 (約 1.5 - 2 小時): 耐心地讓它慢燉。過程中可以偶爾撇掉表面浮出的少量油脂(雖然小火慢燉油不會太多)。燉到牛腱心可以用筷子輕鬆穿透,就差不多了。(時間只是參考,重點看肉軟不軟!)
- 過濾,取得清湯: 時間到後,先把牛腱心撈出來放涼(等下切片當配料)。用一個非常細的濾網(或者濾網+鋪一層廚房紙巾/紗布),把湯裡所有的蔬菜、香料渣滓徹底過濾掉,只留下完全清澈的高湯。(過濾得越乾淨,湯頭越透亮!)
- 調味與冷卻: 把清澈的高湯倒回乾淨的鍋中(或大容器)。這時加入醬油、砂糖、鹽。開小火稍微加熱(不用煮滾),攪拌均勻讓糖鹽溶解。關火。 這時加入韓國蘋果醋或糙米醋和味醂(如果用),攪勻。關鍵步驟來了: 馬上加入切好的水梨或蘋果片/塊。讓它們泡在溫熱(不是滾燙!)的湯裡。
- 冷藏冰鎮與熟成: 讓湯自然冷卻到室溫,然後蓋上蓋子或保鮮膜,放入冰箱冷藏至少 4 小時,最好過夜。這個過程超級重要!梨/蘋果的天然甜味和香氣會慢慢釋放到湯裡,各種味道也會融合得更好。冰鎮後湯頭會更甘甜清爽。(泡過的水果渣渣可以撈掉,但我通常留著,吃的時候再濾掉)
步驟二:準備配料
這步驟可以跟熬湯同時進行,或者在湯冰鎮時做。- 牛肉切片: 把放涼的牛腱心逆紋切成薄片。(逆紋切肉才不會柴!)
- 水煮蛋: 煮水波蛋或全熟蛋都可以。我偏好蛋黃半熟,所以通常是水滾後下蛋煮6-7分鐘(室溫蛋),撈起泡冰水。剝殼對半切。
- 蔬菜水果切絲: 水梨/蘋果、小黃瓜、韓式醃蘿蔔都切成細絲。小黃瓜絲用少許鹽抓醃5-10分鐘,擠掉多餘水分,會更脆。
- 調製拌湯醬料:
- 韓式辣醬:挖1-2小匙到小碟備用(依個人嗜辣程度)。
- 韓式芥末醬:挖1-2小匙到小碗裡,加入少許冷水(真的只要一點點!),用筷子或小湯匙慢慢攪拌,調成濃稠的糊狀。(這個很容易乾掉,可以上桌前再調)
- 炒香白芝麻:可以用乾鍋小火炒一下白芝麻到微黃,香味出來,稍微壓碎一下更香(或用研磨缽稍搗)。
步驟三:煮麵與組合 - 最後衝刺!
- 煮一大鍋水: 水要寬,水滾後再下面。
- 煮韓式冷麵專用麵: 根據你買的麵條包裝指示的時間來煮(通常約3-5分鐘)。但!絕對不要完全相信包裝時間! 因為每家的麵條粗細、成分不同。我的經驗是:水滾後下面,煮約2分鐘後就開始試口感!夾一根出來沖一下冷水(或直接吹涼)試咬。韓式冷麵的麵條追求的是非常Q彈有嚼勁,咬下去中間要有一點點硬芯(Al Dente的感覺),因為之後泡在冰湯裡會繼續軟化一點。寧可煮稍微硬一點點,也不要煮過頭變軟爛! (這是成敗第二關鍵!我以前常煮過頭,麵條軟趴趴超難吃)
- 冰鎮沖洗麵條: 麵條煮到理想硬度後,立刻撈起來! 放到冰水或流動的冷水中,徹底、用力地沖洗,把麵條表面的澱粉漿完全沖掉。這一步是讓麵條口感變滑溜、Q彈不黏牙的秘訣!一直沖到水變清澈,麵條摸起來涼透、滑溜為止。(認真沖洗差很多!)
- 瀝乾水分: 把沖洗好的冰涼麵條徹底瀝乾水分!可以用手稍微抓一下把水擠掉。濕答答的麵條會稀釋湯頭。
最終組合:碗中的藝術品

- 冰鎮湯頭: 把冷藏好的湯頭拿出來。檢查味道! 冰過後甜味會降低,酸味也會柔和一些。如果覺得不夠鹹或酸,這時可以再微調(小心加,一點點加)。喜歡更冰的,可以加入幾顆冰塊到湯裡(但冰塊融化會稀釋湯,所以我通常不加,靠湯本身夠冰就好)。
- 麵條打底: 把瀝乾的、冰涼Q彈的麵條放入預先冰過的大碗中。稍微整理一下麵條,讓它看起來美觀。
- 注入靈魂湯汁: 把冰涼清澈的韓式冷麵湯淋在麵條上,大約淹過麵條或八分滿。
- 華麗擺盤: 在麵條上,開始擺放你的配料:牛肉片、水梨/蘋果絲、小黃瓜絲、韓式醃蘿蔔絲、半顆水煮蛋(蛋黃朝上!)。
- 畫龍點睛: 在中央放上一小坨韓式辣醬(如果不吃辣可省略),一小坨韓式芥末醬糊。撒上白芝麻和蔥花點綴。
韓式冷麵常見失敗點 & 我的補救/預防心得
遇到的問題 | 可能原因 | 我的解決辦法/預防心得 | 嚴重程度 |
---|---|---|---|
湯頭渾濁 | 1. 汆燙時浮沫沒撇乾淨 2. 燉煮火力太大 (大滾) 3. 過濾不夠仔細 |
✔️ 冷水下鍋,耐心撇沫 ✔️ 轉小火慢燉 (微滾即可) ✔️ 濾網+廚房紙巾仔細過濾 💡 渾濁湯可試用蛋白澄清法 (但麻煩) |
高 (影響賣相和口感) |
湯頭有腥味 | 1. 汆燙&清洗不徹底 2. 鯷魚乾品質差或沒處理 (頭/內臟) 3. 肉本身不新鮮 |
✔️ 務必做好汆燙與溫水沖洗 ✔️ 鯷魚乾去頭去內臟,包紗布 ✔️ 選新鮮牛肉 💡 加多點薑、蔥、米酒輔助去腥 |
高 (無法下嚥) |
湯頭太甜/太酸 | 1. 調味料比例沒抓好 2. 冰過後甜酸感會變化 3. 水果本身甜度差異 |
✔️ 邊加邊試!糖醋最後加 ✔️ 冷藏後再試味道調整 ✔️ 選用甜度穩定的水果 💡 太甜:加點醋/檸檬汁平衡 💡 太酸:加點糖/梨汁平衡 |
中 (可事後補救) |
麵條軟爛沒口感 | 1. 煮過頭 2. 沖洗不夠,澱粉殘留 3. 用了錯誤的麵條 |
✔️ 嚴格控時,提前試吃 (偏硬) ✔️ 大力、徹底冷水沖洗至滑溜 ✔️ 只買韓式冷麵專用麵條 ❌ 無解,重煮一份麵吧! |
高 (毀了整碗麵) |
配料出水稀釋湯頭 | 1. 小黃瓜絲沒擠乾 2. 梨絲/蘋果絲切太早氧化出水 3. 冰塊加太多融化 |
✔️ 小黃瓜絲鹽醃+擠乾 ✔️ 水果絲最後切,動作快 ✔️ 少加或不加冰塊,靠湯夠冰 💡 湯頭調稍微濃一點點預留空間 |
中 (影響風味濃度) |
味道層次不足 | 1. 忘了加鯷魚乾/水果 2. 冷藏熟成時間不夠 3. 省略了芥末醬/辣醬 |
✔️ 鯷魚乾和水果不可省! ✔️ 湯頭務必冷藏過夜融合 ✔️ 試著加一點韓式芥末醬和辣醬 💡 加點味醂增加甘醇 |
低 (可事後加強) |
開動!享受你的自製韓式冷麵
吃的時候,先把中間的韓式辣醬和芥末醬稍微拌開(喜歡吃很辣的可以全拌開,喜歡一點點刺激的就拌開一部分)。然後大口吸入冰涼Q滑的麵條,配上清脆的蔬菜水果絲,喝一口酸甜清爽帶著牛肉鮮香和果香的湯汁,再咬一口半熟的蛋黃... 啊!夏天的煩躁瞬間被撫平!那芥末醬的衝勁上來,整個鼻子通暢,超級爽快!這就是韓式冷麵的魅力啊! 自己做雖然步驟多一點,但那份成就感和口味的掌控度,絕對值得。而且湯底一次多做點,分裝冷凍,下次想吃時,只要煮個麵、切點配料,10分鐘就能搞定一碗專業級的韓式冷麵,超方便!Q&A 常見疑問快速答
Q: 熬好的韓式冷麵湯底可以儲存多久?A: 冷藏的話,建議3天內吃完,風味最佳。冷凍是最佳選擇!倒入密封盒或夾鏈袋(擠掉空氣),可以儲存1-2個月沒問題。解凍建議放冷藏慢慢解凍,風味流失最少。我習慣一次熬一大鍋湯,分裝3-4份冷凍,隨時想吃都有。 Q: 真的不能省略韓式冷麵專用麵條嗎?用別的麵替代口感差在哪?
A: 嗯... 如果你追求的是道地的韓式冷麵口感,真心不建議省略。專用麵條的獨特配方(小麥粉+澱粉+蕎麥粉)賦予它即使在冰湯裡也能保持超Q彈、滑溜、帶點韌性的咬勁。試過用烏龍麵:太軟,容易吸湯變胖。用一般拉麵:沒嚼勁,易爛。用純蕎麥麵(Soba):口感偏硬脆,麥味太重,和湯頭不搭。結論:口感完全不同層次! Q: 我是素食者,可以做素食版的韓式冷麵嗎?
A: 當然可以嘗試!但風味會和傳統牛肉湯底完全不同哦。素食湯底可以嘗試:
- 用昆布+乾香菇熬煮高湯作為基底(提鮮)。
- 加入大量的洋蔥、蘋果/梨、白蘿蔔熬煮出甜味。
- 用醬油、鹽、大量的韓國蘋果醋/糙米醋、糖來調出酸甜鹹的平衡。
- 可以考慮加一點點芝麻油增加香氣。
- 配料可以用更多樣化的蔬菜絲(紅蘿蔔、紫高麗菜等)、菇類、豆皮,也可以放水煮蛋(如果吃蛋的話)。雖然少了牛肉的醇厚,但清爽感會更突出。不妨試試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