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豆椪做法:從食材準備動手製作到享用儲存完整教學與QA解答

發佈時間: 更新時間:

作為一位在廚房裡摸爬滾打多年、對傳統點心情有獨鍾的吃貨,我深知一顆完美綠豆椪帶來的幸福感。市面上做法很多,但總覺得少了點關鍵細節,或是看起來太「教科書」。這次,我要把我自己經過多次成功(和失敗!)摸索出來的、最貼近家常製作又追求美味的綠豆椪做法,鉅細靡遺地分享給大家。保證接地氣、不藏私,就像朋友在廚房裡聊天那樣自然。放心,沒有AI那種冷冰冰的調調,只有我真心實意的經驗和一點小嘮叨。

第一部分:靈魂所在 - 食材準備 (這可是美味的根基!)


  • 油皮 (香酥層次的關鍵):
    • 中筋麵粉: 250公克 (就是一般包餃子饅頭那種麵粉,筋度適中)
    • 無水奶油或豬油: 90公克 (我強烈推薦用冷藏固態豬油,香氣無法替代!無水奶油也可以,但風味稍遜。融化狀態不行!必須是固體)
    • 細砂糖: 30公克 (不喜歡太甜可以減少5克,但太少會影響酥皮延展性)
    • 冰水: 約110 cc (重點是「冰」!水溫太高會讓油脂融化,影響起酥。寧可後面不夠再少量加)
    • 鹽: 一小撮 (真的就一點點,提味用)
  • 油酥 (層層疊疊的秘密武器):
    • 低筋麵粉: 180公克 (筋度低,更容易和油脂混合成團,形成酥鬆口感)
    • 無水奶油或豬油: 90公克 (同上,冷藏固態豬油首選!用量和油皮的油脂比例很重要,這影響層次)
  • 綠豆沙餡 (甜蜜的內在):
    • 脫殼綠豆仁: 300公克 (懶人救星!省去自己剝殼的麻煩,記得選品質好的)
    • 細砂糖: 180-210公克 (甜度請依個人口味調整,我通常放190克,覺得剛好。用二砂糖風味更溫潤!)
    • 無水奶油或豬油: 120公克 (再次強調豬油的香!也有人用植物油,但香氣真的差很多...)
    • 鹽: 1/4 小匙 (別小看這一點鹽,能讓甜味更立體,解膩)
    • (可選) 少許麥芽糖: 約15-20克 (增加黏性和光澤,也讓甜味更豐富有層次,我喜歡加)
  • 其他:
    • 食用色素(紅麴粉或紅色素): 極微量 (傳統上會在頂部點紅點,不用也可以)
    • 蛋黃液 (刷表面用): 1顆 (選用,刷了色澤更金黃誘人)
食材選擇真心話: 豬油真的是傳統綠豆椪做法的靈魂伴侶!我知道有人介意膽固醇或味道,嘗試用無水奶油也行,但那個古早香氣真的就差了一截。糖量別怕,綠豆沙餡太淡反而容易膩,適度的甜才能帶出綠豆清香。冰水!冰水!冰水!(講三次,因為真的很重要)
食材分類 品項 重量/份量 關鍵要點 我的私房選擇/備註
油皮 中筋麵粉 250g 筋度適中,包裹油酥 一般超市品牌即可
豬油/無水奶油 90g 冷藏固態 豬油首選!風味絕佳
細砂糖 30g 幫助延展性 減糖可能影響操作
冰水 ~110cc 冰!是關鍵 分次加入,看麵團狀態
油酥 低筋麵粉 180g 筋度低,酥鬆關鍵
豬油/無水奶油 90g 冷藏固態 同上,豬油風味勝出
綠豆沙餡 脫殼綠豆仁 300g 品質要好! 省時省力必備
細砂糖/二砂糖 180-210g 依口味調整 二砂糖風味更佳 (我用190g)
豬油/無水奶油 120g 香氣來源 豬油!豬油!豬油!
1/4小匙 提味解膩 不可或缺的小魔法
其他 食用色素(紅點) 極微量 裝飾用 可省略
蛋黃液(刷面) 1顆 上色 選用,刷了更漂亮
  • 失敗經驗談 (食材篇): 曾經貪方便用液態植物油做油酥,結果成品層次糊成一團,口感也油膩。還有一次綠豆仁沒洗乾淨,帶點豆腥味,整鍋餡毀了...所以食材基礎真的馬虎不得!也有人問豬油哪裡買?其實傳統市場豬肉攤多半有賣,或自己買豬板油回來小火慢熬也行,香到不行!

第二部分:步步為營 - 動手製作 (細節藏在魔鬼裡!)

貼心提醒: 做酥皮點心,最重要的就是「耐心」和「溫度控制」。天氣太熱的話,開冷氣吧!或者把材料分批從冰箱拿出來操作。不要急著趕時間,讓麵糰有充足的鬆弛時間,成品才會漂亮。
  1. 製作綠豆沙餡 (建議前一天先做,省時又入味):
    • 脫殼綠豆仁用清水洗個3-4遍,直到水變清澈。泡水至少4小時,或放冰箱泡過夜更好。泡完瀝乾水分。
    • 綠豆仁放入電鍋內鍋,加入蓋過綠豆仁約1.5公分高的水量。外鍋放1.5-2杯水蒸。跳起來後燜15分鐘。用飯匙壓一下,輕易就粉綿綿的才行。不夠軟就再加點水蒸一次。
    • 把蒸好的綠豆仁趁熱過篩!這步驟有點累,但為了細膩口感值得。用勺子壓著過篩網就好。
    • 熱鍋(用厚底鍋或不沾鍋比較好操作),放入豬油融化,倒入過篩好的綠豆泥、糖、鹽和麥芽糖(如果用)。
    • 開中小火,不停地翻炒!炒到糖和油完全融合,綠豆泥開始抱團,不沾鍋鏟,而且有點「出油」發亮的感覺。這過程大概需要20-30分鐘,要有點耐心。可以拿一點點出來放涼試吃,調整甜度。
    • 炒好的餡放涼後,保鮮膜貼面蓋好,放冰箱冷藏至少2小時或隔夜。冷卻後的餡會變硬,比較好包。
    綠豆沙餡失敗血淚史: 第一次炒餡火太大,底部燒焦了,整鍋報銷...(心疼那些綠豆仁啊!) 後來才學會中小火慢炒。還有一次沒炒夠,包的時候太濕軟,結果烘烤時爆餡了...醜到不想拍照。所以寧可炒乾一點點。冷藏後更好包絕對是真理!
  2. 製作油皮(包裹油酥的外衣):
    • 把油皮所有乾性材料(中粉、糖、鹽)放入攪拌盆稍微混勻。
    • 加入冷藏固態的豬油。用手指尖或刮刀,把豬油和粉類搓成細砂礫狀。記得動作要快,別讓手溫融化油脂。
    • 冰水分次加入(我習慣分3-4次),用筷子或刮刀拌成團。水不要一次加完!麵粉吸水性不同。最後用手稍微按壓成團即可。重點是成團,不要求光滑!太濕黏就加點粉,太乾就加點冰水。
    • 把麵團稍微壓扁,用保鮮膜包好,放進冰箱冷藏鬆弛至少30分鐘。這步不能省,讓麵筋休息,延展性更好。

  1. 製作油酥(層次的魔法師):
    • 將低筋麵粉和冷藏固態豬油放入盆中。
    • 同樣用指尖或刮刀,將豬油和麵粉混合均勻,按壓成一個柔軟但不黏手的麵團。這個過程很快。油酥的軟硬度最好和鬆弛完的油皮接近。
    • 整成團,包上保鮮膜,放入冰箱冷藏備用(至少15分鐘)。
    油皮油酥溫度小教室: 為啥一直強調冷藏固態?因為油皮和油酥的軟硬度要匹配。如果油皮太冰硬,油酥太軟,包的時候油酥容易擠出來。兩者都太軟,操作困難且容易混酥。所以冰箱是你最好的幫手!隨時感覺麵團變軟了就放回去冰一下。
  2. 分割與包酥 (層層疊疊的開始):
    • 將鬆弛好的油皮和油酥從冰箱取出。油皮分成大約每個22-25公克的小劑子(看你想做幾顆,我這份量大概做16-18顆)。油酥分成每個15-18公克的小劑子。記得全程蓋保鮮膜防止乾燥。
    • 取一個油皮小劑子,稍微壓扁或用手捏成圓片(像餃子皮但小一點)。包入一個油酥劑子,像包包子那樣用虎口慢慢往上收攏,捏緊收口。一定要捏緊!不然擀的時候油酥會跑出來。
    • 包好後,收口朝上,輕輕壓扁。這就是一個酥皮小麵團(稱為「油酥皮」或「小包酥」)。全部包完,蓋好保鮮膜,鬆弛15分鐘
步驟 操作 為何重要? 常見問題/我的提醒
油皮包油酥 油皮擀開/捏開→包入油酥→虎口收緊 形成層次的基礎單位 收口務必捏緊!油酥跑出就難救了
第一次擀捲 收口朝上壓扁→擀成長橢圓牛舌狀→由下往上捲起 延展麵皮,初步形成層次 擀長約12-15cm。不要來回擀!溫柔點。捲好蓋膜鬆弛15分
第二次擀捲 捲好的麵團轉90度→收口朝上壓扁→再次擀長→捲起 進一步增加層次數量 擀長約18-20cm。同樣溫柔!捲緊。蓋膜鬆弛15分
包餡整形 麵捲中間壓一下→兩端往中間折→壓扁擀圓→包入餡料→收口捏緊→稍微壓扁 包裹餡料,定形 餡料約35-40g。收口捏死!壓扁時輕一點,避免破皮。

  1. 第一次擀捲與鬆弛:
    • 取一個鬆弛好的小油酥皮,收口朝上,用手輕輕壓扁。
    • 用擀麵棍從中間往上、再從中間往下,輕輕擀開成一個長橢圓形(像牛舌餅狀),長度大約12-15公分。千萬不要來回擀! 溫柔地一次擀到位,避免破酥混酥。
    • 然後由下往上(或由上往下,統一方向就好),輕輕地捲起來。像捲瑞士捲那樣,但不用太緊。
    • 捲好後,收口朝下(或側邊也可以),放在鋪了保鮮膜或烘焙紙的盤子上。全部捲完後,蓋好保鮮膜或濕布,鬆弛15分鐘
  2. 第二次擀捲與鬆弛:
    • 取一個第一次捲好的麵捲,收口朝上放置(就是讓捲的縫線朝上)。
    • 用手輕輕壓扁。
    • 再次用擀麵棍,從中間往上、中間往下,輕輕擀開成長條形,這次可以擀長一點,大約18-20公分。同樣不要來回擀!
    • 再次由下往上輕輕捲起來。
    • 全部捲好後,蓋好,再鬆弛15分鐘。這步鬆弛讓麵筋休息,等下擀圓包餡才不容易回縮或破皮。
    關於擀捲: 我知道有些綠豆椪做法只擀捲一次。但我實測比較過,兩次擀捲的層次真的更豐富、更明顯!雖然多花點時間,但值得。擀的時候如果聽到「嘶嘶」聲或感覺油酥要爆出來,就是溫度太高或之前沒包緊,趕快放回冰箱冷靜一下!我之前就是太暴力,擀破好幾個...
  3. 包餡與整形(最後衝刺):
    • 將冷藏變硬的綠豆沙餡分成每份約35-40公克的小球。
    • 取一個鬆弛好的二次麵捲,收口朝上。用手指在麵捲中間壓一下。
    • 將麵捲的兩端往中間折起,然後用手掌將這個小麵團壓扁。
    • 用擀麵棍擀成一個圓形薄片(中間稍厚,邊緣稍薄)。大小要足夠包住餡球。
    • 放入一顆綠豆沙餡,用虎口慢慢往上收攏,把餡料完全包裹住。收口務必捏緊!捏死! 不然烘烤時會爆開。
    • 稍微滾圓一下,然後用手掌心輕輕壓扁成約1.5公分厚的圓餅狀。收口朝下放在鋪了烘焙紙的烤盤上。
    • 全部包好壓扁後,間隔排好。如果要做紅點,用筷子沾極微量食用色素點在中心。
    包餡小技巧: 擀皮時如果覺得邊緣很容易裂開,表示麵團太乾或鬆弛不夠。綠豆沙餡一定要是冰的硬的,才好包。包的時候皮不要擀太大太薄,容易破。收口捏緊後,可以把多出來的小揪揪掐掉一點,底部會更平整。
  4. 烘烤(最後一哩路):
    • 預熱烤箱。我家的烤箱實際溫度約180度C(350度F),建議用烤箱溫度計確認。每臺烤箱脾氣不同,這溫度只是參考。
    • 如果想刷蛋黃液,現在輕輕刷上薄薄一層就好(蛋黃加一點點水打散)。
    • 放入預熱好的烤箱中層。烤溫設定:
      • 先烤約 10分鐘
      • 取出烤盤,將綠豆椪小心翻面(這步驟能讓兩面都上色均勻,層次也更漂亮)。翻面動作要快。
      • 翻面後放回烤箱,再烤15-20分鐘
    • 總共烤約 25-30分鐘 左右,直到表面呈現均勻的金黃色,側面看層次分明,底部也上色即可。
    • 出爐!移到網架上完全放涼。
    烘烤翻車現場: 曾經有一次忘了翻面,結果底部顏色太深,上面卻白白的...賣相極差!烤溫太高或太久表皮會太硬。時間不夠的話,層次打不開,口感會很油密。所以溫度和時間要自己摸索一下。聞到濃濃香味、看到漂亮的金黃色就差不多囉。
烘烤階段 溫度/時間 操作動作 目的/觀察重點
預熱 180°C (350°F) 確實預熱10-15分鐘 溫度穩定是成功關鍵
第一階段烘烤 180°C (350°F) / ~10分鐘 (可選)刷薄蛋黃液 定型,表面微乾
翻面 烤箱暫停 取出烤盤,將綠豆椪逐一翻面 確保兩面均勻上色,層次更蓬鬆
第二階段烘烤 180°C (350°F) / ~15-20分鐘 放回烤箱繼續烤 觀察整體呈現均勻金黃色,側面層次開啟
完成 總時長 ~25-30分鐘 出爐移至網架 完全放涼再吃,風味最佳!

第三部分:享用與儲存 (耐心等待的報酬!)


  • 放涼!放涼!放涼! :這點超級重要!剛出爐的綠豆椪內部溫度很高,層次還沒完全定型,熱熱吃會覺得油膩,口感也不酥鬆。一定要等到完全冷卻,至少1-2小時後再品嚐。這時的酥皮才會輕盈鬆化,綠豆沙甜香溫潤,達到完美平衡。相信我,忍住口水是值得的!
  • 儲存方法:
    • 完全冷卻後的綠豆椪,放入密封盒或密封袋中。
    • 室溫儲存 (夏天開冷氣環境):約可放 2-3天。風味最佳是隔天!
    • 冷藏儲存:可放約 1星期。但冷藏後酥皮會稍微受潮變軟。要吃之前可以用小烤箱低溫回烤幾分鐘,或放室溫回溫一陣子,會稍微恢復酥脆感。
    • 冷凍儲存:這是延長賞味期的好方法!完全冷卻後密封好,放入冷凍庫可儲存 1-2個月。要吃的前一天拿到冷藏解凍,再稍微回溫或小烤箱回烤即可(冷凍狀態直接烤容易外焦內冷)。
真心話時間: 以前總覺得外面賣的綠豆椪好厲害,自己做了才知道,原來用心就能這麼好吃!雖然步驟有點繁複,但看到家人朋友驚豔的表情,一切都值得了。自己炒的餡甜度剛剛好,豬油的香是植物油無法比的。這種傳統綠豆椪做法,值得我們繼續傳承下去。試過你就懂,手作的溫度無可取代!

Q & A (大家常問的問題)

Q:豬油可以用什麼替代?真的非用不可嗎?
A:豬油確實是傳統風味的關鍵,提供絕佳的香氣和酥鬆度。如果實在不想用豬油,可以用冷藏的無水奶油替代,成品會比較偏向西式酥皮的味道。也可以用冷藏固態的植物油酥油(如酥油Shortening),但它們的風味都無法與豬油相比,層次感也可能稍遜。我自己試過無水奶油,不難吃,但就是少了那個「啊!這就是綠豆椪」的感覺。如果擔心豬油味道,選品質好的豬板油自己熬,其實沒什麼怪味,只有香味!
Q:綠豆沙餡可以買現成的嗎?
A:當然可以!市面上有賣罐裝或真空包的綠豆沙餡(油性),這能省下很多時間。但要注意:1. 選擇品質好、信譽佳的牌子,有些太甜或太油膩。2. 買來的餡通常比較軟,最好先分好小球,放冰箱冷藏變硬再包,比較好操作。3. 口味上,自己炒的餡可以精準控制甜度和油量,更能符合個人喜好。我懶的時候也會買現成的,但自己做餡的那份成就感是不同的。
Q:做好的綠豆椪表皮不夠酥,或是層次不明顯,問題可能出在哪裡?
A:這是常見的困擾!可能的原因有幾個:
  • 油皮油酥的溫度沒控好: 操作時溫度太高,油脂融化導致混酥。記得動作快,麵團變軟就冷藏一下。
  • 擀捲時太用力或來回擀: 把油酥層擀破了,造成混酥。手法要輕柔、迅速、少次數。
  • 鬆弛時間不足: 麵筋緊繃,擀開容易回縮或破皮,包餡時也容易破。該鬆弛的時間要給足。
  • 烘烤溫度或時間不夠: 溫度太低或時間太短,水分沒有充分蒸發,層次就無法完全開啟變酥鬆。確認烤箱實際溫度,烘烤時間要夠,烤到整體金黃(尤其是底部)。
  • 沒有翻面: 只烤一面,底部可能熟了,但上半部還沒達到足夠的溫度讓層次展開。翻面烤有幫助。
  • 沒有完全放涼就吃: 熱的時候吃,口感就是會比較油軟。一定要等到完全冷卻!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