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神湯做法:掌握從前置處理到調味的完整步驟與訣竅

發佈時間: 更新時間:

說到台灣的經典湯品,除了薑母鴨、燒酒雞,四神湯絕對佔有一席之地。那種溫潤甘甜的滋味,喝完脾胃舒暢的感覺,真的是難以取代!記得以前剛學煮飯時,第一次在夜市喝到,驚為天人:「怎麼會有這麼清爽又感覺很補的湯?」後來才知道,這看似樸實的湯,可是大有來頭的中醫食補方。搞懂四神湯做法後,現在幾乎成了我家廚房的常備湯品,尤其是濕黏悶熱的天氣,或感覺身體沉重、胃口差的時候,煮上一鍋準沒錯!今天就來跟各位分享我這個愛吃又愛煮的人,鑽研多年、屢試不爽的家常版四神湯做法,從挑料、備料到燉煮,通通不藏私!


食譜與食材:打造一碗好湯的基石

講到四神湯做法,最核心的靈魂就是那「四神」(或用台語說,「四臣」)了!哪四神?就是:茯苓淮山(山藥)蓮子芡實。這四樣東西,在中醫眼裡,個個都是健脾祛濕的高手。茯苓負責利水滲濕,淮山補脾益肺,蓮子養心健脾還能止瀉,芡實補脾固腎去濕氣。組合起來,就成了對付脾胃虛弱、濕氣重這毛病的黃金組合。

說實在話,我以前也搞不太清楚中藥行裡這些乾乾癟癟的藥材到底誰是誰,每次去都像在考驗老闆的耐心。不過跑多了就熟了,老闆還會跟我分享一些小撇步呢!現在我習慣這樣準備:

  1. 核心藥材: 這是一定要的啦!
    • 茯苓 (約30g):白白一塊塊的,像小石頭,聞起來沒啥味道。利濕主力!
    • 淮山 / 山藥 (乾品約30g):注意哦!是乾的山藥片,不是菜市場賣的新鮮山藥(雖然新鮮的煮湯也好吃,但效果不一樣)。乾的淮山片顏色偏米白或淺黃,聞起來有點淡淡的清香,補脾氣就靠它。
    • 蓮子 (約30g):記得買去芯的!不然煮好後吃到蓮子芯,那個苦味會毀了整鍋湯的甘甜。蓮子要選飽滿、無蛀孔的。安心養神少不了它。
    • 芡實 (約30g):小小圓圓的,像迷你的乾蓮子,顏色比較深一點,帶點紅褐色。摸起來有點硬硬的。它負責固澀收斂。 (第一次煮時我沒泡水,結果煮好久還是有點硬心,後來學乖了!)
  2. 湯底主角: 讓湯頭鮮美濃郁的關鍵。
    • 豬小腸 (約1副):這是傳統經典款!處理豬小腸需要點耐心(翻面、用鹽或麵粉抓洗、汆燙去腥),但煮出來的口感Q彈,湯汁也特別香。 (老實說,清洗過程確實有點費工,特別是翻面那個步驟,有時會弄破,但為了美味值得啦!)
    • 豬肚 (約半個):喜歡口感豐富點的,可以加豬肚。同樣需要仔細清洗(白醋、鹽巴、麵粉輪流上陣)和汆燙。煮透的豬肚軟中帶脆,很棒!不過處理起來比小腸更搞剛一點。
    • 排骨 (約300g):想省事點,用排骨就對了!像是小排或軟骨排都不錯,油脂適中,肉味足。汆燙去血水雜質即可,相對簡單。 (這是我最常偷懶的選擇...)
    • 素食者怎麼辦? 當然沒問題!可以用杏鮑菇切大塊模仿口感,或用豆腸、麵腸,重點是湯頭。我會建議素食版一定要加一小塊當歸提香,並用新鮮的山藥塊代替乾淮山,風味才夠。另外加入紅棗幾顆增加甜味層次也很棒。
  3. 提味增香夥伴:
    • 米酒 (1-2大匙):去腥增香,不用多,一點點就夠。
    • 薑片 (3-5片):老薑為佳,拍扁更好釋放味道,驅寒暖胃。
    • 鹽巴 (適量):最後調味用,千萬別一開始就加,肉會煮不爛!
    • 清水 (約2500-3000ml):水量要一次加足,最好蓋過材料再多一些。實在不夠,中途補水記得要加滾水。
關鍵食材 主要功能 處理重點 我的小提醒
茯苓 利水滲濕 沖洗即可 沒味道但很重要!
淮山(乾) 補脾益肺 沖洗 別買成新鮮山藥片
蓮子(去芯) 養心健脾 檢查是否去芯乾淨 吃到芯超苦!
芡實 補脾固腎去濕 建議預先浸泡1小時 不然容易煮不軟
豬小腸/豬肚 湯底鮮美 徹底翻洗+汆燙 費工但值得!
排骨 湯底鮮美(簡易) 汆燙去血水 我的偷懶首選
米酒、薑片 去腥提香 適量即可 米酒別手抖加太多

藥材比例可以調整嗎? 當然可以!這就是家常料理的靈活之處。有些人喜歡茯苓多一點加強祛濕,有些人喜歡蓮子多一點增加溫和甜味和口感。我的基礎比例通常是 1:1:1:1(茯苓、淮山、蓮子、芡實各30g),湯底肉類約600g。你也可以參考這個風味傾向表:

風味/功效傾向 調整方向 我的嘗試心得
加強祛濕利尿 茯苓增加至40-50g 湯色會更淡一點,味道更清爽
增加健脾口感 蓮子增加至40-50g 湯會更甜潤,蓮子鬆軟好吃
想要更濃郁口感 芡實增加至40g 湯頭會更稠一點點,芡實吃起來粉粉的
湯頭更香甜 加5-8顆紅棗(去籽) 這招我常用!尤其用排骨時,加紅棗超搭
素食者風味提升 加1-2片當歸、用新鮮山藥塊 當歸香氣能補足缺少的肉味層次,新鮮山藥煮化會讓湯帶點自然稠度


實戰做法:從清洗到上桌的完整步驟

好啦!材料備齊,重頭戲來了。一份成功的四神湯做法,步驟其實不難,但有幾個魔鬼細節會影響成果!讓我一步步拆解:

步驟一、前置處理:這是美味的關鍵起點

  • 藥材清洗: 把茯苓、淮山(乾)、蓮子、芡實(記得芡實要先泡水1小時哦!)用清水快速沖洗一下,主要是去掉灰塵。不用拼命搓洗,藥效會跑掉啦!洗好瀝乾備用。
  • 豬腸/豬肚處理(如果用): 這是最需要耐心的環節。
    1. 翻面: 把豬小腸或豬肚翻到內面(黏膜面)。小腸比較細,可以套在水龍頭上,水流開小一點,慢慢讓水通過腸子幫助翻面。豬肚比較大片,用手慢慢翻。(翻不好容易破,第一次做別氣餒,多試幾次!有時我會買市場處理好的半成品省時間...噓。)
    2. 清洗去黏液: 翻面後,用大量的鹽巴麵粉(或兩者輪流)用力抓洗,把滑溜溜的黏液和髒污去掉。反覆沖水、抓洗,直到摸起來沒有明顯的滑膩感為止。(關鍵:別怕用鹽!搓到水變清。曾經偷懶少搓一次,結果湯有怪味...慘痛教訓。)
    3. 汆燙去腥: 清洗乾淨後,冷水下鍋,加入幾片薑和一點米酒(或普通料酒也行)。開火煮滾,水滾後再煮個3-5分鐘。這時會看到浮沫和雜質跑出來。撈掉浮沫,把豬腸/豬肚撈起來,用冷水沖洗乾淨,切段(小腸)或切塊(豬肚)。
  • 排骨處理(如果用): 排骨簡單多了。冷水下鍋,加薑片、一點米酒,煮滾後2-3分鐘,撈起洗淨浮沫即可。
  • 老薑洗淨拍扁。


步驟二、開始燉煮:釋放精華的時刻

  • 組合材料: 拿出你的湯鍋(最好是厚實一點的湯鍋或砂鍋,保溫性好)。把處理好的豬腸/豬肚/排骨所有藥材(茯苓、淮山、蓮子、泡好的芡實)拍扁的薑片,統統放進去。
  • 加水: 加入足量的清水,水量一定要蓋過所有材料,並高出至少5公分以上。因為燉煮過程會蒸發。(寧願一次加夠,中途補水要用熱水,而且會稀釋味道哦!)
  • 加酒提香: 這時可以加入1-2大匙的米酒
  • 開火燉煮:
    • 瓦斯爐/明火法(推薦): 大火煮滾後,轉小火,蓋上鍋蓋(留一點小縫隙讓蒸氣散出,避免噗鍋),慢燉至少 1.5小時。追求豬腸、豬肚軟爛口感的,可以燉到 2-2.5小時
    • 電鍋法(方便): 外鍋加 2.5 - 3杯水(標準量米杯),按下開關,跳起來後,不要急著開蓋!讓它繼續悶著,至少悶 30分鐘以上。如果覺得食材還不夠軟爛,外鍋可以再加 1-2杯水 再煮一次。(這是我趕時間的救星,但風味層次確實比瓦斯爐慢燉的稍微弱那麼一丁點點點...)

步驟三、關鍵調味與最後調整

  • 鹽巴時機: 湯煮好、食材都軟爛了,才下鹽巴! 這是鐵則!太早加鹽,肉類纖維會收縮,變得又老又柴,很難煮爛。嚐嚐味道,輕輕地、分次加入鹽巴調整鹹淡。湯頭本身有藥材的甘甜和肉類的鮮味,鹽巴只是提味,不用太多就很好喝。
  • 試味道與微調: 嚐嚐看!覺得甘味夠嗎?鹹淡可以嗎?如果覺得藥材味太重(有時買到的淮山或茯苓味道特別突出),可以再灑一點點白胡椒粉,或是滴幾滴米酒,有時能平衡一下。喜歡湯頭更醇厚的,也可以加一小塊冰糖(不用多,拇指指甲大小就夠),能柔和湯感,引出更多甜味層次。 (我習慣加那塊小冰糖,覺得湯頭圓潤不少!)
  • 關火上桌: 調好味,再滾個1-2分鐘讓鹽巴融化均勻,就可以關火啦!香噴噴、熱騰騰的四神湯完成!

步驟四、額外小叮嚀

  • 蓮子熟了沒? 煮好的蓮子應該是用筷子輕戳就會鬆開散掉的程度。
  • 豬腸夠軟嗎? 用筷子夾夾看,應該很容易夾斷,吃起來QQ的沒有韌性才好。
  • 湯太濁? 通常因為一開始肉類血水沒處理乾淨,或浮沫沒撈乾淨。下次汆燙步驟要做好。
  • 湯太油? 如果用排骨且油脂較多,可以在最後關火前,用湯匙撇掉表面過多的浮油。豬腸豬肚本身還好,不太會出油。


掌握這些訣竅,你的四神湯做法也能輕鬆上手!

煮了這麼多次,我最深的體會是:耐心很重要!不論是清洗豬腸豬肚的耐心,或是小火慢燉的耐心。食材處理乾淨了,湯才會清甜無異味;時間燉足了,藥材的精華才會融入湯裡,肉類才會軟爛入味。鹽巴千萬不要太早加!這點真的很關鍵。

還有,材料的比例真的可以依個人喜好調整。剛開始照著標準配方做,熟悉了之後,覺得哪裡想加強,就微調一下藥材比例,或加點紅棗、當歸(特別是素食版),都是很有趣的嘗試。說真的,我覺得完美的四神湯做法沒有標準答案,找到自己喝了身體舒服、心裡也滿足的那個味道,就是最好的配方!每次煮好,聞著那飄散的藥膳香氣,喝一口溫潤入喉的湯,就覺得,啊...老祖宗的智慧真不是蓋的!今天分享的都是我廚房裡的實戰心得,希望對你有幫助。特別是那個芡實要泡水、鹽巴要最後加,這兩點真的讓我少走了很多冤枉路!快去試試看吧,相信你也會愛上自家廚房飄出的四神湯香氣!

Q&A時間:關於四神湯,你可能還想知道...

Q1:四神湯一定要用豬肚或豬小腸嗎?我覺得處理好麻煩!
完全不一定!傳統雖然多用豬肚、豬小腸取其甘溫補脾的效果和獨特口感,但真的怕麻煩,用排骨(小排、軟骨排)是很好的替代方案,處理簡單許多,風味也很棒!素食者則可以用口感紮實的杏鮑菇、猴頭菇,或者豆腸、麵腸來增加湯的豐富度,重點是用新鮮山藥塊和當歸、紅棗來提升湯頭的層次。選擇自己方便處理的食材,才能讓你更常煮來喝!

Q2:煮好的四神湯藥材(茯苓、淮山片)可以一起吃下去嗎?
當然可以吃!而且建議吃下去哦!茯苓和乾淮山片經過長時間燉煮,其實已經軟化不少(特別是淮山片)。雖然口感不像蓮子、芡實或肉類那麼討喜(茯苓有點像軟橡皮,淮山片則是粉粉的),但它們的精華不只是溶在湯裡,藥材本身也含有有效的成分。把它們當作湯料的一部分吃下去,才能完整攝取老祖宗配方的用心。(我自己是會把它們都吃掉的,畢竟花錢買了嘛!習慣就好。)

Q3:家裡小朋友不喜歡中藥味,怎麼煮四神湯他們才愛喝?
小朋友通常對中藥味比較敏感,試試看這幾招:
1. 調整藥材比例: 稍微減少茯苓、淮山或芡實的份量(特別是味道較明顯的種類),增加甘甜的蓮子比例。
2. 加入天然甜味: 燉煮時多放幾顆紅棗(記得去籽),或是在最後調味時加一點點冰糖,天然的甜味能有效柔和藥材味。
3. 肉類選擇: 用油脂較多、肉味較香的排骨(如肋排),湯頭油脂豐富些,也能蓋掉部分藥味。
4. 食材切小塊: 把蓮子、芡實(煮軟後)、肉類切得小塊一點,讓他們更容易入口。
5. 強調「山藥蓮子湯」: 別一開始就強調是中藥湯,可以說這是「山藥蓮子排骨湯」,比較沒有抗拒感。通常湯頭煮得好,小朋友接受度不低!我家姪子就是這樣愛上的。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