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廿四味」,我腦海裡就飄過那股獨特的、濃濃的草本香氣,混著一絲甘苦。記得第一次在香港茶餐廳喝到,那衝擊感!苦得我眉頭都皺成一團,心裡直嘀咕:「這什麼東西啊?」但老闆娘笑咪咪地說:「後生仔,苦口良藥啊!祛濕清熱一流!」當時半信半疑。後來,自己有段時間工作壓力大,睡眠差,口乾舌燥還長小痘,不知怎地,突然回想起那碗黑漆漆的「廿四味」。跑去熟悉的青草巷老店,抓了一帖回來煲,乖乖連續喝了幾天... 嘿!你還真別說,身體那種燥熱緊繃的感覺,像是被溫柔地梳理開了,清爽不少!從此,「廿四味功效」這幾個字,就深深刻在我這個貪吃又怕上火的老饕腦子裡了。
不過,說真的,「廿四味」到底是什麼?為什麼叫廿四?它的廿四味功效真的那麼神奇?市面上好多涼茶包都打著這個名號,裡面藥材真的齊全嗎?會不會亂喝有問題?這些疑問,促使我認真地去請教中醫師、翻書、跟青草店老闆聊天,就是想徹底搞清楚這碗「苦水」的底細。今天,就把我挖到的寶藏知識,還有自己煲煮的實戰心得,一股腦兒分享給同樣愛養生、或是好奇廿四味功效的朋友們吧!準備好了嗎?我們深入聊聊這碗「苦盡甘來」的智慧之飲!
目錄
功效:不只祛濕清熱這麼簡單!
提到「廿四味功效」,十個有九個半會說:「祛濕、清熱、解毒!」對,沒錯,這是它最核心、最廣為人知的廿四味功效。但如果你以為它的本事僅止於此,那就太小看這組合了!經過我多方查證和親身體驗,它的作用範圍其實廣得多,更像是一個全方位的「身體消防隊」兼「清潔大隊」。
想想看,生活在臺灣這種濕熱的海島型氣候,加上工作壓力、熬夜、美食誘惑(麻辣鍋、燒烤、炸物... 哎呀,說到這口水都要流下來了,但這些可都是「上火」元兇啊!),身體很容易就「積火」又「積濕」,整個人感覺重重的、懶懶的,嘴巴苦苦黏黏的,痘痘也冒出來了,甚至排便都不太順暢。這時候,廿四味功效就能派上大用場!
讓我試著歸納一下它的主要戰力清單:
- 🔥 強力滅火隊: 針對那種讓你口乾舌燥、喉嚨痛、牙齦腫痛、心煩氣躁的「實火」,廿四味裡的許多苦寒藥材(像夏枯草、崗梅根、金錢草)就是專門來撲滅這把火的。那種喝下去,從喉嚨到肚子都感覺一陣清涼降下去的感覺,真的很舒暢!這點在探討廿四味功效時絕對是核心。
- 💧 高效除濕機: 濕氣重讓人頭腦昏沉、四肢沉重、沒胃口、大便黏馬桶?廿四味裡的木棉花、雞骨草、火炭母這些藥材,就是擅長把身體裡多餘的、停滯不去的「濕濁」透過小便給排出去。你會發現小便量變多、顏色也變得比較清了。這也是廿四味功效中非常實際的部分。
- 🛡️ 解毒小尖兵: 身體累積的毒素、代謝廢物過多,容易反映在面板上(暗瘡、濕疹)或感覺疲倦。像蒲公英、地膽頭這些成分,就有助於身體清理這些「垃圾」,幫忙減輕負擔。這也是廿四味功效常被提到的「解毒」面向。
- 🌬️ 喉嚨消防栓: 感冒初期喉嚨腫痛、咳嗽有黃痰,或者單純因為講話太多、吃太燥熱導致的喉嚨不適,廿四味裡的羅漢果、無花果乾能潤喉,加上其他清熱藥材,緩解不適挺有效的。我自己試過,比喝一堆甜的瓶裝飲料舒服多了!這點算是廿四味功效的附加價值。
- 🌿 腸道潤滑劑: 裡面有些藥材(雖然不是主要角色)帶點輕微通便效果(例如一點點火麻仁),對於因為燥熱引起的輕微便秘,能幫上點忙。但注意哦,它不是強力瀉藥!別指望喝了就狂跑廁所。這點在理解廿四味功效時要理性看待。
廿四味常見藥材功效速查表
為了讓大家更清楚每味藥大概在做什麼,我整理了一個簡單表格(顏色區分主要作用):
| 藥材名稱 | 主要功效偏向 | 簡要說明 |
|---|---|---|
| 夏枯草 | 清肝火、散結 | 對付頭痛目赤、淋巴腫大厲害 |
| 崗梅根 | 清熱、生津、利咽 | 喉嚨痛救星,口乾也適合 |
| 金錢草 | 利濕退黃、通淋 | 濕熱黃疸、小便不順常用 |
| 木棉花 | 清熱利濕、解毒 | 春夏祛濕好幫手 |
| 火炭母 | 清熱利濕、涼血解毒 | 面板濕熱瘡瘍常用 |
| 蒲公英 | 清熱解毒、消腫散結 | 乳腺炎、面板瘡毒常用 |
| 地膽頭 | 清熱解毒、利尿消腫 | 咽喉腫痛、水腫 |
| 羅漢果 | 清肺潤腸、生津止渴 | 天然甜味劑,中和苦味,顧喉嚨 |
| 無花果乾 | 潤肺止咳、健胃清腸 | 帶天然甜味,潤喉助消化 |
| 雞骨草 | 利濕退黃、舒肝止痛 | 濕熱黃疸、脅肋不舒常用 |
(說明:這只是部分常見藥材,實際上各家配方會略有增減。顏色僅為區分主要功效大類,非絕對。)
你看,這組合是不是有點像一支分工合作的球隊?各司其職,但又目標一致:就是要把身體的濕熱毒火給請出去!這也是它廿四味功效多元化的基礎。不過,講到這裡,你也許會問:「這麼多草藥煮在一起,除了這些功效,有什麼營養嗎?」 嗯,這是個好問題!
營養價值:喝的是「藥性」,不是維他命!
老實說,如果你期待從廿四味裡喝到像牛奶一樣豐富的鈣質,或是像水果一樣滿滿的維他命C,那可能會有點失望。我們來釐清一個觀念:中草藥茶(包括廿四味),我們主要攝取的是它的「藥性成分」和「植物活性化合物」,而非傳統定義的「營養素」(像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他命、礦物質)。
這些藥性成分,例如各種生物鹼、黃酮類、苷類、有機酸、揮發油等等,才是它們發揮廿四味功效— 清熱、祛濕、解毒 — 的關鍵物質。它們的作用層次比較傾向於調整身體的機能狀態、促進代謝廢物的排除,而非單純提供能量或建構物質。
舉個例子: * 裡面的黃酮類化合物(很多草藥都有,像夏枯草、金錢草),具有抗氧化、抗發炎的作用,這對緩解身體的「炎性反應」是有幫助的,也就是中醫說的「清熱解毒」一部分的現代解釋。 * 一些有機酸,可能幫助消化液分泌或參與代謝。 * 揮發油則可能帶有抗菌或舒緩的效果(雖然煲煮後揮發油可能損失較多)。
另外,像加入的羅漢果、無花果乾,它們本身含有一些天然的糖分(如羅漢果甜苷,甜度超高但幾乎無熱量)、膳食纖維和礦物質(鉀、鈣等),但在一大鍋水中煮出來,實際能喝到的「營養量」其實非常有限。它們的主要角色還是賦予甘甜味、緩和苦味(讓你能喝得下去!),以及本身帶有的潤肺、潤腸藥性。
所以,喝廿四味,重點在於它帶來的功能性調理效益,也就是我們追求的廿四味功效,而不是把它當成營養補充飲料。簡單說,它是「功能性飲品」,不是「營養強化飲品」。別搞錯期待值哦!
禁忌:不是人人都能當涼茶灌!
看到這裡,你可能覺得廿四味功效這麼好,好像有點上火、濕氣重就能來一碗?千萬別衝動! 這碗「苦水」可不是老少咸宜的仙丹,喝錯了反而可能傷身。這點真的太重要了,一定要認真看:
- 🚫 體質虛寒、脾胃虛弱的人:絕對要避免! 廿四味性質非常苦寒。如果你平時就怕冷、手腳冰涼、容易腹瀉(尤其是吃冷的就拉肚子)、胃口差、精神疲憊、臉色蒼白,這代表你的體質偏「虛寒」。這種時候再灌苦寒的廿四味下去,無異於雪上加霜!會讓脾胃功能更差、陽氣更損耗,腹瀉、腹痛、沒胃口等症狀會更嚴重。我認識一位阿姨就是不信邪,覺得自己「濕氣重」猛喝,結果連拉了三天,人都虛脫了。切記切記!這是首要禁忌。
- 🤰 孕婦、哺乳期婦女:請務必謹慎! 懷孕和哺乳期間,身體狀態特殊,用藥(包括藥草)需要非常小心。廿四味裡的許多藥材藥性峻烈(尤其活血化瘀、通利性質強的),可能對胎兒或嬰兒產生不確定的影響。強烈建議諮詢合格中醫師後再決定是否飲用。 別拿寶寶開玩笑!
- 👶 嬰幼兒、兒童:不建議。 小朋友臟腑嬌嫩,陽氣正在生長發育,不適合用這麼苦寒的藥方來「清熱」。他們的所謂「上火」,很多時候是餵養不當或穿衣過多引起的小問題,調整飲食穿著就好。真有需要,也要看兒科或專門的小兒中醫。
- 💊 長期服用西藥者:特別是抗凝血藥、降血糖藥、免疫抑制劑等。 草藥成分複雜,可能與西藥產生互動作用,影響藥效或增加副作用風險。服用前請務必告知你的醫生或藥師你打算喝廿四味。

- 🤧 風寒感冒者:千萬別喝! 如果你流清鼻涕、打噴嚏、怕冷、頭痛、頸背緊、痰白稀,這是「風寒感冒」,需要的是辛溫解表(例如喝薑湯)。這時喝清熱的廿四味,等於把寒氣往身體裡壓,感冒症狀會更嚴重、拖更久!只有在出現明顯「風熱感冒」症狀(黃鼻涕、黃痰、喉嚨紅腫熱痛、不怕冷反怕熱)時,才可能考慮。最好還是先看醫生。
- 🧪 腎功能不全者:要注意。 廿四味利水祛濕,會增加小便量。腎功能不好的人,身體代謝水分和電解質的能力已經受損,可能不適合額外加重腎臟負擔,或在電解質平衡上出問題。需經醫師評估。
- ⚠️ 空腹、月經期間:最好避免。 苦寒之性容易傷胃氣,空腹喝刺激更大。月經期間身體氣血相對虧虛,再喝寒涼的東西,可能導致經痛加劇、經血排出不暢(瘀滯)。
總而言之,廿四味功效雖多,但絕非萬能,更非人人適用。 它是一劑「虎狼藥」,力道強勁,必須對症(實熱、濕熱體質)、對時(症狀出現時短期使用)。如果你不確定自己的體質,或者身體有特殊狀況,最安全的做法就是:別亂喝!去找合格中醫師把脈問診,搞清楚狀況再說。 健康不能賭博啊!
正確食用方式:這樣煲、這樣喝才對味又有效!
好,假設你確認自己體質適合,也買到了一包看起來不錯的廿四味藥材(不管是配方包或是自己抓)。接下來就是關鍵了:怎麼煮?怎麼喝?才能最大程度發揮廿四味功效,又不至於難喝到懷疑人生?我累積了不少失敗(超苦!)和成功的經驗,分享幾個重點:
1. 選材是基礎:
- 信譽好的店家: 去熟悉的、有口碑的青草店或中藥行購買。路邊來路不明、顏色過於鮮艷或有怪味的,別買。問清楚藥材來源。
- 配方差異很大: 沒有絕對統一的標準配方。有些店家會根據季節或主要訴求(祛濕強?清熱強?)微調藥材比例。告訴老闆你的主要需求(是祛濕多一點?還是清熱解毒?喉嚨痛?),他們通常會給建議。有些會刻意多放羅漢果、無花果讓它甜一點好入口。記得問清楚裡面有沒有西藥! 真正的廿四味不該加西藥消炎成分(如類固醇、抗生素),那是違法且傷身的。
2. 清洗與浸泡:
- 快速沖洗: 把藥材放到濾網中,用流動的清水快速沖掉表面的灰塵即可。不要長時間浸泡搓洗,以免有效成分流失。像羅漢果、無花果乾沖一下就好。
- 浸泡時間: 這點我問過老闆也試過。通常建議冷水浸泡 20-30分鐘。讓乾燥的藥材吸水軟化,等下煮的時候有效成分比較容易釋放出來。特別是那些根莖類、堅硬的藥材。
3. 煲煮是關鍵:
- 鍋具選擇: 最好用 陶瓷鍋(瓦煲)或不鏽鋼鍋。絕對不要用鐵鍋或鋁鍋!藥材裡的鞣酸等成分容易和金屬離子反應,影響藥效甚至產生有害物質。
- 水量掌控: 這是學問!我失敗好幾次才抓到。通常藥材包上會寫加多少水。如果沒有,一個簡單的原則:藥材重量的 10-15倍 水量。例如一包藥材約150克,就加1500ml - 2250ml的水(約6-9碗水)。水太少,煮出來濃得像中藥湯,苦到懷疑人生(我第一次就是這樣,喝一口就想倒掉...);水太多,藥效又太淡。可以參考以下簡表:
| 藥材重量 (約) | 建議水量 (約) | 煮成量 (約) | 口感與效果 |
|---|---|---|---|
| 100克 | 1000-1500ml (4-6碗) | 3-4碗 | 較濃鬱,苦味明顯,藥效強 |
| 150克 | 1500-2250ml (6-9碗) | 5-6碗 | 適中,平衡苦味與藥效 (推薦) |
| 200克 | 2000-3000ml (8-12碗) | 7-8碗 | 較淡,苦味較低,藥效溫和 |
- 火候與時間:
- 大火煮沸: 加入浸泡好的藥材和水(連浸泡的水一起),蓋上鍋蓋(留點縫),用大火煮沸。看到水滾了,有蒸汽衝上來。
- 轉中小火慢煲: 這是關鍵!水滾後,立刻轉成中小火(保持水面有微微翻滾的狀態即可),蓋上鍋蓋(同樣留小縫),慢慢煲。時間大約需要 45分鐘到1小時。千萬別全程大火滾!那樣水分蒸發太快,藥材還沒煮透水就乾了,而且煮出來的湯會很「躁」。
- 最後10分鐘: 通常在最後10分鐘左右,可以開啟鍋蓋,讓水蒸氣再多散掉一些,幫助湯液稍微濃縮一點(但別煮乾了)。這時香氣會更濃鬱。
- 要不要加糖? 傳統廣式的廿四味,強調的就是那種原始的草本甘苦味,通常不加糖。但坦白說,對不習慣的人(包括當初的我),真的苦到難以下嚥。我的折衷做法是:煮好後,稍微放涼一點(溫溫的),再依個人口味,加入少量「純冰糖」或「天然蜂蜜」調味。 記得是「少量」!目的是中和一點苦澀,讓你喝得下去,不是把它變成糖水。千萬別加白糖或精緻砂糖,那味道不太搭。羅漢果本身已有甜味,若配方裡羅漢果放得多,可能連糖都不用加。
4. 飲用有講究:
- 溫度: 溫熱或室溫飲用最好。不宜冰鎮冷飲!寒上加寒,傷脾胃陽氣。溫熱也比較容易入口。
- 份量與頻率: 絕對不要當水喝! 每次喝 1碗 (約200-250ml) 就夠了。一天最多 1-2次(例如午飯後一小時一次,晚飯後一小時一次)。連續飲用天數,通常建議 症狀改善即可停,例如喝了2-3天感覺喉嚨不痛了、身體清爽了,就停。最長也不要超過連續7天。它是用來「救急」清熱祛濕的,不是日常保養飲品!長期喝苦寒的東西,健康人也會喝出虛寒來。切記!
- 時機: 飯後一小時左右喝比較好。避免空腹(傷胃氣)。也避免睡前喝,利尿作用可能讓你半夜跑廁所。
- 提醒: 煲煮過程中,廚房會充滿濃鬱的草藥味,有些人可能覺得香,有些人覺得難聞。記得開抽油煙機或開窗通風!
(個人小失敗案例) 我曾經貪心,想說多煲一下藥效更好... 結果設定定時器失敗,小火煲了快兩個小時!開鍋一看,差點昏倒,水都快乾了,剩下濃稠無比的「藥膏」,苦到靈魂出竅!加了兩大匙冰糖都救不回來... 最後只好忍痛倒掉。所以,時間掌控真的很重要啊!
總結核心廿四味功效與食用關鍵
經過這一輪抽絲剝繭,我們可以更清晰、更理性地看待廿四味功效:
| 核心功效 | 適用情況 (短期) | 關鍵食用原則 | 絕對禁忌 |
|---|---|---|---|
| 強力清熱解毒 | 明顯口乾口苦、喉嚨紅腫熱痛、牙齦腫痛、面部痤瘡紅腫 (實熱症狀) | ✅ 對症 (實熱/濕熱) ✅ 適量 (1碗/次, 1-2次/日) ✅ 短期 (3-7天) |
❌ 體質虛寒 ❌ 脾胃虛弱 ❌ 孕產婦 ❌ 嬰幼兒 |
| 顯著利濕祛濁 | 身體困重、頭腦昏沉、大便黏滯不爽、小便黃少 (濕熱症狀) | ✅ 選材可靠 ✅ 煲煮得法 (水量、火候、時間) |
❌ 風寒感冒 ❌ 空腹/經期 ❌ 長期服用特定西藥 |
| 緩解燥熱不適 | 因熬夜、壓力、飲食不當引起的暫時性燥熱感 | ✅ 溫熱或室溫飲用 ✅ 可微調甜度 (冰糖/蜂蜜) |
❌ 當水長期喝 ❌ 腎功能不全者未諮詢醫生 |
簡單記住:廿四味是一種強效的「清熱祛濕藥飲」,針對身體短暫出現的「實熱濕濁」狀態。必須嚴格遵守「對症、適量、短期」三原則,並避開禁忌人群。用對了是好幫手,用錯了是傷身刃。
Q&A 快速問答
Q:廿四味裡面真的固定有24種藥材嗎?
A:不一定哦!「廿四」更多是個統稱,代表藥味眾多、功效齊全的意思。實際配方因地、因店、因師傅而異,常見在18-24味之間,甚至更多或更少一點都有。重要的是看整體配伍是否能達到清熱祛濕解毒的效果。別糾結數字啦!
Q:廿四味可以每天喝來預防上火嗎?
A:強烈不建議! 正如前面強調的,它性質苦寒,力道較強。沒有明顯的實熱濕熱症狀時每天喝,反而容易損傷脾胃陽氣,長期下來會導致體質虛寒、免疫力下降,得不償失。預防上火,調整飲食(少吃煎炸辛辣)、作息規律、多喝水(溫水)、適量運動才是根本之道。
Q:自己買藥材包煮太麻煩,超市賣的瓶裝廿四味涼茶效果一樣嗎?
A:差別很大!超市瓶裝的為了口感(大眾接受度)、儲存期限和成本考量,通常會: 1. 大幅稀釋濃度,藥效非常有限。 2. 新增大量糖分或其他調味劑(有時還加防腐劑)。 3. 藥材種類和品質可能與傳統配方有差異。 喝起來可能像「甜味草本飲料」,解渴可以,但期望它達到傳統煲煮的廿四味功效就比較難了。如果圖方便,偶爾喝喝無妨,但別當成有藥效的涼茶看待。真要效果,自己煲或去信譽好的涼茶鋪買新鮮煲好的,還是首選。
好啦!洋洋灑灑寫了這麼多,把我對廿四味的瞭解和經驗都掏心掏肺分享出來了。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大家更正確地認識這碗充滿草藥智慧的「苦茶」,理解它的廿四味功效、禁忌和正確喝法,別再亂喝傷身,也不要錯過它在你真正需要時能帶來的那份清爽。養生路上,我們一起當個聰明的老饕吧!下次在巷口聞到那熟悉的草藥香,也許你也會有不同的感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