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對美食充滿熱情,尤其對臺灣在地風味深深著迷的吃貨,炒蝦子這道菜簡直是我心中的煙火氣代表。每次在熱炒店聞到那鑊氣十足的香氣,或是自己在家試著復刻時,那種期待感都讓我心跳加速。今天就和大家掏心窩子聊聊我心目中的完美「炒蝦子」,分享幾個壓箱底的秘訣和一些實戰心得,保證你看完手癢想立刻衝進廚房!
目錄
一、 我與炒蝦子的不解之緣
記得第一次被炒蝦子驚豔到,是在基隆廟口夜市某個不起眼的小攤。老闆動作超快,大火熱油,唰啦一聲蝦子下鍋,接著蒜末、辣椒爆香,那香氣... 說真的,比什麼高階香水都迷人!整條街都聞得到。蝦殼被炒得微微焦脆,蝦肉卻還保持著驚人的彈性,鹹香中帶點微辣,配上冰涼的啤酒… 啊,人間值得!從那次起,我就決定要搞懂「炒蝦子」的奧秘。
自己在家試過很多次,坦白說,失敗經驗不少。蝦子炒老了像橡皮筋?腥味沒去掉?湯汁水水的沒有鑊氣?嗯,我都經歷過。後來是纏著一位熟識的熱炒店老師傅問東問西,加上自己不斷實驗,才慢慢摸到竅門。今天就一次過把精華整理給你,少走彎路!
二、 炒蝦子的靈魂第一步:蝦選得好,成功一大半!
你可能會想:「蝦子不就蝦子嗎?有什麼好挑的?」大錯特錯!蝦子的品種、新鮮度、大小,甚至處理方式,都直接影響最後那盤炒蝦子的口感成敗。
- 首選活蝦: 這絕對是頂配!活蝦的鮮甜度和脆彈感無可取代。像白蝦、草蝦都是非常好的選擇。早上去傳統市場挑活跳跳的,回家立刻處理烹調,那滋味... 絕了!如果買不到活蝦...
- 冷凍蝦也要懂挑:
- 看冰衣: 冰衣越薄越好,厚厚一層的都是水,不划算,蝦肉還可能泡爛了。
- 看顏色: 蝦身要晶瑩透亮,沒有發黑或變紅(除非是特定品種)。蝦頭髮黑或蝦身軟爛黏手的,絕對NG!
- 聞味道: 解凍後聞一聞,只有淡淡海水味是OK的,如果有刺鼻的氨水味或臭味,快扔掉!
- 大小有講究: 炒蝦子嘛,太小隻吃起來不過癮,太大隻又不容易入味且容易外面熟透裡面還生。我個人最愛是中型的蝦,大約10-12只一斤的大小(大概拇指長度),肉質夠厚實,炒起來又容易掌握火候。太大隻的蝦,有時我會開個背幫助入味和快熟。

蝦子選購要點快速看:
| 指標 | 優先選擇 | 避免選擇 | 備註 |
|---|---|---|---|
| 狀態 | 活蝦 (白蝦、草蝦最佳) | 死太久/有明顯異味/解凍後黏爛的蝦 | 活蝦鮮度無敵,但冷凍蝦處理得當也很美味 |
| 冷凍蝦冰衣 | 薄冰衣 | 厚冰衣 (像穿了棉襖) | 厚冰衣=水多蝦少,蝦肉品質可能較差 |
| 蝦身外觀 | 晶瑩透亮,蝦殼緊貼 | 發黑/變紅、蝦殼分離、軟爛黏手 | 蝦頭髮黑通常是蝦膏氧化,但蝦身必須完好 |
| 氣味 | 淡淡海水味 | 刺鼻氨水味/腐臭味 | 味道不對立刻退貨! |
| 大小 (參考) | 中型蝦 (約10-12只/斤) | 過小 (難剝) 或 過大 (難熟易老) | 中型蝦口感均衡,易入味,吃起來也過癮 |
三、 蝦子處理不偷懶,腥味說掰掰
蝦子處理不好,整盤炒蝦子都會毀在一股揮之不去的腥味上。幾個關鍵步驟不能省:
- 去沙筋 (腸泥): 這是最重要的一步!不管活蝦凍蝦都要做。用牙籤從蝦背第二節或第三節戳進去,輕輕挑出那條黑黑的沙筋(蝦的消化道)。別嫌麻煩,挑乾淨吃起來才不會有沙沙的感覺,也更衛生。相信我,挑過和沒挑過的,味道差很大!(我試過偷懶一次,結果那盤炒蝦子味道打折打到骨折...)
- 剪須腳 & 開背 (可選但推薦): 把蝦槍、蝦鬚、多餘的腳剪掉,看起來更清爽,吃的時候也方便。開背不只是為了好看,它讓蝦子更容易入味,尤其是大一點的蝦,而且能縮短加熱時間,蝦肉更不易老。用廚房剪刀從蝦背剪開,深度約到蝦身一半即可,別剪斷。
- 清洗 & 擦乾: 蝦子用流動的清水稍微沖洗一下(尤其挑完沙筋後),然後一定要用廚房紙巾徹底吸乾水分!這是獲得鑊氣的關鍵點之一。溼答答的蝦子下鍋,油溫立刻降,變成"煮"蝦子而不是"炒"蝦子了,鑊氣全無,還會出水導致醬汁稀釋。
四、 經典不敗:家常蒜香胡椒炒蝦子
這是我週末在家最常做的版本,簡單快速,風味十足,配飯下酒都一流。材料也很家常,很容易備齊。
食譜:快炒店招牌蒜香胡椒蝦
食材 (2-3人份):
- 新鮮中型蝦: 約 300克 (處理乾淨並擦乾)
- 蒜頭: 6-8瓣 (切成末,喜歡蒜味重的可多加)
- 姜: 一小塊 (切末,約1茶匙)
- 青蔥: 2根 (蔥白切段,蔥綠切花)
- 辣椒: 1-2根 (去籽切末,怕辣可減量或不放) (我用的是紅辣椒,配色好看)
- 米酒: 1大匙 (去腥提香關鍵)
- 醬油膏: 1.5大匙 (提供鹹甜風味和濃稠度)
- 薄鹽醬油: 1茶匙 (補充鹹度)
- 白胡椒粉: 1/2茶匙 (靈魂香料!)
- 黑胡椒粉: 1/2茶匙 (增加層次)
- 糖: 1小撮 (提鮮,平衡味道)
- 香油: 少許 (起鍋前淋上,增香)
- 食用油: 2大匙
做法:
- 爆香起手式: 炒鍋燒熱,倒入足量的油(約2大匙),油溫一定要夠高! 看到油有點微微冒煙(或滴一點水下去會滋啦作響),先下薑末爆香個5-10秒,接著立刻下蒜末、辣椒末和蔥白段,快速翻炒爆香。火力保持中大火,聞到濃郁的蒜香味飄出來就對了(大概15-20秒),千萬別炒焦! 焦了會苦。
- 蝦子下鍋,關鍵時刻! 把處理好、絕對擦乾的蝦子倒進鍋裡。 立刻!馬上! 快速翻炒,讓蝦子均勻裹上爆香料。這時候鍋子會很熱,蝦子下去的聲音很響亮,顏色也開始從透明轉紅。這個步驟要快狠準,目的是讓蝦子表面快速受熱定型,鎖住肉汁。
- 嗆酒去腥: 沿著鍋邊淋入米酒。 "滋~~~~" 一聲,香氣瞬間爆發!這就是所謂的"鑊氣"來源之一。快速翻炒,讓酒精蒸發帶走腥味。
- 調味上色: 加入醬油膏、薄鹽醬油、糖、白胡椒粉和黑胡椒粉。這時候火可以稍微轉小一點點(保持中火),快速翻炒,讓每一隻蝦子都均勻裹上醬色和香料。醬汁會開始變得濃稠並巴附在蝦子上。這個過程很快,大約1分鐘左右。
- 蔥花點睛,淋香油: 看到蝦子完全變紅蜷曲,醬汁也收得差不多了(不要炒到乾巴巴,要有一點點裹住蝦子的濃稠醬汁),撒上蔥綠花,再快速翻炒幾下。最後淋上少許香油,翻勻即可。
- 立即出鍋: 別猶豫!馬上把炒蝦子盛到盤子裡。蝦肉熟得很快,多炒十幾秒,口感可能就從Q彈變老韌了。熱騰騰的最好吃!
- 擦乾!擦乾!擦乾! 蝦子不擦乾,神仙也難救,保證變水煮蝦,鑊氣全無。我失敗最多次就是敗在這一步沒做好。

- 油溫夠高再下蝦: 油溫不夠,蝦子下去溫度被拉低,就會出水,變成"半煎煮",蝦肉容易老。
- 動作要快: 整個過程其實很快,從爆香到起鍋大概就3-5分鐘。蝦子變紅蜷曲基本就熟了,過熟就老。寧可稍微生一點點,餘溫還會繼續加熱它。
- 醬油膏是關鍵: 它比一般醬油濃稠且帶甜味,是臺式熱炒風味的秘密武器。如果只用一般醬油,味道和稠度會差很多。
- 胡椒粉不能省: 白胡椒的辛香是這道菜的靈魂之一!黑胡椒增加一點複雜度。現磨的當然更香。
五、 懷舊滋味:古早味鳳梨豆醬炒蝦子
想要點更濃鬱、帶點臺南風情的炒蝦子?這款加了鳳梨豆醬的版本,鹹甜中帶著鳳梨的果香和豆醬的發酵風味,層次更豐富,超級拌飯!
食譜:古早味鳳梨豆醬蝦
食材 (2-3人份):
- 新鮮中型蝦: 約 300克 (處理乾淨並擦乾,強烈建議開背)
- 蒜頭: 4瓣 (切末)
- 姜: 一小塊 (切末)
- 青蔥: 1根 (切段)
- 辣椒 (可選): 1根 (切末)
- 鳳梨豆醬: 1.5大匙 (靈魂醬料!市場或超市雜貨店有賣)
- 米酒: 1大匙
- 糖: 1小匙 (鳳梨豆醬本身有甜,視個人口味調整)
- 水或高湯: 1-2大匙 (調整醬汁濃稠度用)
- 食用油: 2大匙
做法:
- 爆香基底: 同蒜香胡椒蝦,熱鍋熱油,爆香薑末、蒜末、蔥白段、辣椒末。
- 下蝦快炒: 蝦子下鍋,大火快炒至表面變色。
- 嗆酒: 鍋邊淋入米酒,翻炒去腥。
- 加入靈魂:鳳梨豆醬! 將鳳梨豆醬(連同裡面的鳳梨塊和豆子)加入鍋中,快速翻炒均勻,讓醬料包裹住蝦子。炒出醬料的香氣。
- 調味 & 加少許水: 加入糖(如果需要),如果覺得醬汁太稠或想讓蝦子更入味一點,可以沿鍋邊加入1-2大匙的水或高湯。這時火可以轉中火,稍微燒煮一下(約30秒-1分鐘),讓蝦子吸收醬汁的味道。記得開背的蝦更容易吸入醬汁哦!
- 收汁 & 起鍋: 當醬汁變得濃稠並巴附在蝦子上時,加入蔥綠段,快速翻炒幾下即可起鍋。

六、 南洋風情:泰式打拋風炒蝦子 (變奏版)
想換個口味?試試這個泰式打拋風的變奏版,用蝦子代替豬絞肉(當然你也可以加點絞肉混合),九層塔的香氣讓人胃口大開!這是我的得意混搭創作。
食譜:泰式打拋風蝦球
食材 (2-3人份):
- 新鮮中型蝦: 約 300克 (去殼留尾開背成蝦球,擦乾)(懶的話用蝦仁也行,但口感稍差)
- 蒜頭: 5瓣 (切末)
- 紅蔥頭: 2顆 (切末,增加香氣層次)(沒有可用紫洋蔥末代替)
- 辣椒: 1-2根 (切末,怕辣去籽)
- 小番茄: 5-6顆 (對半切)
- 九層塔: 一大把 (洗淨取葉子)
- 魚露: 1.5大匙
- 醬油: 1茶匙
- 檸檬汁: 1大匙 (或萊姆汁)
- 糖: 1大匙 (中和酸鹹)
- 水: 1大匙
- 食用油: 2大匙
做法:
- 蝦球處理: 蝦子去殼留尾,從背部深深劃開(不要切斷)成蝦球,擦乾。這樣炒出來形狀好看也容易入味。
- 爆香辛香料: 熱鍋熱油,先下紅蔥頭末炒到微金黃,再下蒜末、辣椒末爆炒出香氣。
- 下蝦球 & 小番茄: 放入蝦球,快速翻炒至變色捲曲。加入小番茄,稍微翻炒一下。
- 調味醬汁: 將魚露、醬油、糖、水混合均勻,倒入鍋中,快速翻炒讓蝦球和小番茄裹上醬汁。
- 大火收汁入味: 保持中大火,讓醬汁稍微收濃稠一點。
- 關火 & 下九層塔、檸檬汁: 關鍵步驟! 關火!立刻倒入九層塔葉和檸檬汁,利用鍋子的餘溫快速拌炒均勻。九層塔遇熱太久會變黑,香氣也會散失,檸檬汁的清香也會被高溫破壞,所以一定要關火再下!拌勻就可以盛盤了。
七、 炒蝦子常犯錯誤排行榜 & 救星指南
炒壞一盤蝦子真的會讓人很沮喪。來看看這些雷你踩過幾個?我都踩過!(嘆氣)
| 炒蝦子常見錯誤 | 造成的慘況 | 我的補救/預防心法 |
|---|---|---|
| 蝦子沒擦乾水分 | 下鍋變水煮蝦,毫無鑊氣,蝦肉易老 | 廚房紙巾是你的好朋友! 處理後務必徹底擦乾,不只表面,開背縫也要吸。 |
| 油溫不夠熱就下鍋 | 蝦子出水,溫度上不去,炒很久還不熟/易老 | 耐心等油熱! 觀察油紋或滴一點水測試(滋啦聲)。蝦子下鍋聲音要大,煙氣要足。 |
| 一次下太多蝦 | 鍋溫驟降,蝦子擠一起變"蒸"蝦 | 分批炒! 寧願分兩次炒,確保每隻蝦都能接觸到滾燙的鍋底。 |
| 蝦子炒過頭 / 不停翻動 | 蝦肉變老變韌,像橡皮筋 | 變紅蜷曲就快起鍋! 動作要快,蝦熟很快。避免過度翻動讓熱散失。餘溫還會繼續加熱。 |
| 爆香料炒焦了 | 整盤發苦,毀了所有滋味 | 中小火爆香,勤快翻炒! 蒜末尤其容易焦。聞到香味飄出,顏色變金黃就該下蝦了。 |
| 醬汁調味比例不對 | 過鹹、過甜、味道失衡 | 邊炒邊試! 醬油、醬油膏、魚露鹹度不同,糖量也要調整。先少放,不夠再加。 |
| 沒去沙筋 | 吃到沙沙感,影響口感衛生 | 再懶也要挑! 牙簽一挑就出來,習慣就好。乾淨蝦吃起來才安心暢快。 |
| 蝦子不夠新鮮 | 腥味重,肉質鬆散沒彈性 | 嚴格把關源頭! 寧願多花點錢買新鮮的。冷凍蝦解凍後也要仔細檢查氣味和狀態。 |
(唉,看著這表格,都是當年笨手笨腳留下的眼淚換來的經驗啊...)
八、 炒蝦子必備加分小物
提升你的炒蝦子體驗,這些東西放旁邊,隨時按需取用:
- 米酒: 去腥增香,爆出鑊氣,絕對不能少!
- 香油/麻油: 起鍋前幾滴,香氣層次大升級(麻油味道重,少許即可)。
- 烏醋/工研醋: 臺式熱炒最後嗆點醋是秘技!提味解膩,一點點就夠。
- 白胡椒粉: 經典臺式風味的靈魂伴侶。
- 新鮮香草: 九層塔、香菜,最後撒上,視覺味覺都加分。
- 檸檬角: 擠一點點新鮮檸檬汁在炒好的蝦子上,特別是口味較重的炒法,清新感立現。

九、 Q&A 時間:炒蝦子疑難雜症快問快答
1. Q:買不到新鮮蝦,用冷凍蝦仁可以炒嗎?口感會差很多嗎?
- A: 當然可以用冷凍蝦仁,方便嘛!但口感確實會有差。冷凍蝦仁比較容易吃起來"粉粉的"或沒那麼脆彈。要補救的話:1) 徹底解凍後一定要擠乾水分並擦乾! 比新鮮蝦更要擦得乾。2) 醃製時可以加一點點蛋白和太白粉抓勻,幫助鎖水增嫩(但下鍋前要把多餘粉漿抖掉,避免糊鍋)。3) 炒的時間要更短,變色捲曲就起鍋。不過老實說,追求最佳口感,還是新鮮蝦或帶殼蝦勝出,冷凍蝦仁是方便的替代方案。
2. Q:為什麼我炒蝦子時,蝦頭很容易掉?看起來好醜。
- A: 蝦頭容易掉,通常代表蝦子不夠新鮮!新鮮的蝦,蝦頭和身體連線是緊密的。如果買的是冷凍蝦,解凍方式不當(如泡溫水或室溫解凍太久)也可能導致蝦頭鬆脫。改善方法:1) 買蝦時注意新鮮度。2) 處理時動作輕柔。3) 冷凍蝦放冷藏低溫解凍。如果真的掉了... 嗯,就假裝沒看到,專心吃蝦肉吧!或者把蝦頭集中起來熬個蝦湯也不錯?(自我安慰中)
3. Q:炒蝦子一定要開大火嗎?我家爐火很小怎麼辦?
- A: 大火(至少也要中大火)是炒出"鑊氣"的關鍵。但家裡爐火小也是能炒的!秘訣:1) 鍋子要夠厚夠熱! 先把空鍋燒熱燒透(滴點水進去瞬間蒸發那種程度),再加油,油也要燒熱。2) 蝦子分批炒! 一次不要貪心放太多,確保蝦子能接觸到滾燙的鍋面。3) 減少醬汁量,避免降溫太快變成"燴"蝦。4) 動作更要快! 每一步都要緊湊。雖然鑊氣可能比不上專業爐頭,但味道是不會差的!重點是蝦子別炒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