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踏進那間隱藏在小巷弄裡的馬來西亞餐館,我的目光總會不由自主地飄向玻璃櫃裡那些五彩繽紛、閃著誘人光澤的小點心。娘惹糕,這個名字自帶一股異國風情,總讓我想起小時候阿嬤帶我去馬六甲探親時,街邊攤位飄來的陣陣椰香和斑蘭清甜。那股甜而不膩、軟糯彈牙的滋味,深深烙印在味蕾記憶裡。
說真的,回到臺灣後,想吃一口道地的娘惹糕,還真有點難度。有些店賣的,樣子是像了,但吃起來總覺得少了一點什麼?是香氣不夠濃鬱?還是口感不對勁?那股子南洋特有的熱帶風情,好像被稀釋了。這讓我萌生了一個有點瘋狂(對我這個廚房手殘黨而言)的念頭:自己動手做做看! 你能想像一個連煮飯都會燒焦的人挑戰這種精緻甜點嗎?我自己都覺得好笑,但為了那一口魂牽夢縈的味道,拼了!
食譜探秘:從南洋到我家廚房
開始研究食譜,才發現娘惹糕的世界如此博大精深!光是種類就讓人眼花繚亂,每一種背後都有說不完的故事。我試著整理了幾款最經典、也相對「親民」(對新手稍微友善一點點)的品項。老實說,第一次看到那麼多材料步驟,頭真的有點暈。
人氣娘惹糕食譜特色一覽
下表整理了臺灣常見的娘惹糕種類與製作重點:
| 糕點名稱 | 主要風味 | 口感特色 | 製作難度 | 在臺常見度 |
|---|---|---|---|---|
| 九層糕(Kuih Lapis) | 椰漿、斑蘭、香蘭 | 層次分明超Q彈 | ★★★☆☆ | ★★★★★ |
| 椰絲球(Ondeh-Ondeh) | 椰糖、新鮮椰絲 | 爆漿爽感大挑戰 | ★★☆☆☆ | ★★★★☆ |
| 糯米糕(Kuih Seri Muka) | 斑蘭葉、椰漿雙重奏 | 上層滑順下層紮實 | ★★★★☆ | ★★★☆☆ |
| 木薯糕(Kuih Bingka Ubi) | 芋頭/木薯濃鬱香氣 | 紮實濕潤超飽足 | ★★☆☆☆ | ★★☆☆☆ |
| 紅龜粿(Kuih Angku Kuih) | 甜豆沙、糯米香 | 軟糯帶嚼勁 | ★★★☆☆ | ★★★☆☆ |
(看吧!光是決定要做哪一種就夠讓人選擇困難症發作了!)
我第一個挑戰的就是視覺效果驚人的九層糕。為什麼選它?因為在臺灣真的很難吃到層次分明、顏色又漂亮,重點是每一層都夠Q彈不黏牙的!網路上找到的配方百百種,有的說要用粘米粉,有的強調木薯粉比例,看得我一頭霧水。後來乾心一橫,綜合了三位馬來西亞阿姨的「家傳秘方」(其實是網友分享啦),再根據臺灣能買到的材料調整,開始了我的實驗之旅。
食材尋寶記:在臺灣找南洋味
食譜有了,接下來才是大考驗:找材料! 正統的娘惹糕,靈魂就在那些熱帶香料和食材。像斑蘭葉(Pandan Leaf) 和香蘭葉(Screwpine Leaf),這兩種葉子在臺灣就不是那麼容易買到新鮮的。我曾經跑了三家大型超市、甚至傳統市場的香料攤都撲空。那種挫敗感,真的很想放棄!後來是在一間專賣東南亞食材的小雜貨店裡,老闆娘看我找得快哭出來(真的有點誇張),才神秘兮兮地從冰櫃拿出她冷凍儲存的斑蘭葉,還叮囑我:「省點用啊妹妹,下次進貨不知道什麼時候!」至於香蘭葉?至今無緣得見新鮮的,只能用香蘭精代替,我知道這不夠道地,但聊勝於無嘛!(攤手)
椰漿也是關鍵,一定要選濃稠、脂肪含量高的,做出來的娘惹糕香氣才足。我試過幾種牌子,有的開啟來稀得像水,做出來的糕點風味瞬間掉三個檔次。大家買的時候要仔細看成分,選那種椰漿含量高,成分越單純越好的。還有椰糖(Gula Melaka),那種獨特的焦糖香氣是白砂糖無法取代的。幸好現在有些烘焙材料行或東南亞商店買得到品質不錯的塊狀椰糖,買回來自己磨碎就行。
製作實錄:從災難現場到曙光初現
終於到了實戰環節!我只能說,理想很豐滿,現實...嗯,第一次做九層糕絕對是場災難。還記得那個週末下午嗎?我把廚房搞得簡直像被颱風掃過一樣。
蒸鍋的水滾了,我手忙腳亂地調好第一層粉漿(記得當時是綠色的斑蘭層),小心翼翼地倒進模具。蓋上鍋蓋,計時器設定好,心裡還得意地想:「好像也沒那麼難嘛!」結果呢?火候沒控制好,第一層蒸過頭了,表面皺巴巴,邊緣還翹起來...心都涼了半截。
硬著頭皮繼續做第二層(原味椰漿層)。問題又來了!粉漿倒上去,沒有乖乖鋪平,反而把第一層的邊緣衝破了...顏色糊在一起,說好的分明層次呢?!看著鍋裡那坨綠白混雜、凹凸不平的東西,實在很想直接倒掉。蒸完拿出來放涼,切開一看...天啊!層次模糊,口感也偏硬,完全不是記憶中那種溫柔的Q彈。阿嬤要是看到我把娘惹糕做成這樣,大概會笑到流眼淚吧?那次真的超挫敗!
後來我痛定思痛,瘋狂爬文看影片,並請教網友,歸納出幾個重點原則:
- 粉漿質地是靈魂:稠度要像「可以流動的濃酸奶」。太稀?層次會混;太稠?蒸出來口感硬邦邦難以下嚥——這點真的很關鍵!
- 蒸鍋溫度要穩定:火太大粉漿會沸騰起泡,表面坑坑疤疤;火太小蒸不熟,中間黏糊糊。保持穩定的中大火,鍋蓋留一點縫隙讓蒸汽流通,是表面光滑的秘訣。(很多人會忽略留縫這點!)
- 每層蒸透再倒漿:一定要確保前一層的表面完全凝固、不沾手,才能倒下層粉漿。輕輕觸控測試最準!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啊...
- 徹底放涼再切塊:熱的時候切,保證黏刀又毀容。要忍住!放到完全涼透甚至冷藏一下,切面才會乾淨漂亮。用沾了油的刀切更好切。
第二次挑戰,我屏氣凝神,像在做科學實驗一樣嚴格控制每一個變因。粉漿稠度反覆調整,拿小勺測試流動狀態;蒸鍋溫度死死盯著;每層蒸好都戰戰兢兢用手指輕觸確認凝固度...
終於!出爐放涼後脫模,切下去的那一刻——哇!清晰的九層,綠白相間,燈光下閃著潤澤的光,完美!咬一口,斑蘭清香混合著椰漿的濃鬱,口感Q彈軟糯,層層分明不黏牙。就是這個味道!雖然過程繁複到讓人想翻桌,但成功的這一刻,成就感簡直爆棚!這塊娘惹糕真的讓我找回童年的南洋回憶了。
廚房裡的娘惹糕百科 Q&A
Q:做好的娘惹糕怎麼儲存才不會變硬?
A:絕對!絕對!不要放冷藏!冷藏是娘惹糕殺手,會讓它們變得乾硬難吃。最好的方式是裝進密封盒,放在陰涼通風處(臺灣夏天太熱的話,放室內涼爽處即可),通常1-2天內吃完風味最佳。如果真吃不完,可以密封好冷凍儲存,要吃之前稍微退冰,口感會比冷藏好很多。不過冷凍過的香氣多少會跑掉一點,還是建議現做現吃啦。
Q:臺灣買不到新鮮斑蘭葉/香蘭葉,只能用香精,會不會味道很假?
A:老實說,新鮮葉子的香氣層次確實更豐富自然,是香精無法完全取代的(尤其是那股獨特的青草清香)。但在臺灣取得困難是事實。我的經驗是:
- 選擇信譽好的天然濃縮斑蘭汁(注意成分標示)。
- 用量不要過多,寧可少一點,避免出現刺鼻的人工感。
- 可以嘗試加入一點點新鮮的班蘭葉粉末(網購有),混合使用提升真實感。
雖然比不上新鮮的完美,但只要比例抓對,還是能做出香氣宜人的成品,解解饞絕對沒問題!
Q:我是新手,想嘗試做娘惹糕,推薦從哪一種開始成功率最高?
A:以我的血淚經驗(笑),真心推薦從椰絲球(Ondeh-Ondeh)入手!
原因很簡單:
- 步驟相對單純:主要是煮糯米糰、包餡、裹椰絲。
- 不需蒸籠精準控溫(用水煮)。
- 失敗品通常也能吃(頂多椰糖沒爆漿或外皮破掉)。
- 成品小巧可愛,視覺效果討喜,容易獲得成就感。
成功做出會爆漿的椰絲球,那種驚喜感真的很讚!等熟練了再去挑戰九層糕或雙層糯米糕(Kuih Seri Muka)這些需要層層蒸製的品項會更穩妥。相信我,先試椰絲球就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