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高麗菜香菇素食煎餃食譜
食譜
這個素食煎餃食譜是我從阿嬤那裡偷學來的,再改良成全素版。阿嬤以前總用豬肉,但換成香菇後,風味更鮮甜,還多了層次感。重點是,它適合新手,材料在臺灣超市都能買到。為什麼選高麗菜?因為它水分適中,煎出來不會軟爛,保持脆度。
食材
準備起來超簡單,約花10分鐘。我習慣週末一次做多點,冷凍起來當平日備餐。下面是詳細清單(份量約做20顆,兩人份剛剛好):
- 餃子皮:20張(選厚一點的,才不會煎破)
- 高麗菜:半顆(切碎後擠掉多餘水分,別偷懶,否則餡會濕)
- 新鮮香菇:5朵(切丁,乾香菇也行,但鮮的香氣更足)
- 豆腐:半塊(老豆腐最佳,捏碎後用布擠乾,這步超重要)
- 胡蘿蔔:一小條(刨絲,增添顏色和營養)
- 調味料:醬油1大匙、麻油半小匙、胡椒粉少許、鹽適量(依個人口味調整)
做法
步驟分三段,照著做零失誤。開始前,先熱平底鍋,倒入薄薄一層油,中火預熱——這是我血的教訓,鍋不夠熱,煎餃容易黏底!首先,拌餡料。把高麗菜、香菇、胡蘿蔔和豆腐碎全丟進大碗,淋上醬油、麻油、胡椒粉和鹽。用手抓勻,別用工具,手指溫度能讓食材融合更好(如果餡太濕,加點玉米粉收乾)。接著,包餃子。取一張皮,放一匙餡在中央,用手指沾水塗邊緣,對摺捏緊。不用追求完美花邊,簡單封口就行(我試過華麗造型,結果煮時爆開,白忙一場)。最後,煎製。鍋熱後排入餃子,煎1分鐘至底部金黃,倒入半杯水,蓋鍋轉小火蒸5分鐘。開蓋後再煎1分鐘讓皮脆脆的,搞定!起鍋前撒點芝麻,香氣爆棚。這款素食煎餃,熱吃冷食都讚,配點醋更開胃。
創新韓式泡菜素食煎餃食譜
食譜
想換口味時,我會做這道韓風素食煎餃。靈感來自臺北東區的素食餐廳,但他們的版本偏鹹,我減了鹽量,新增豆芽增加口感。為什麼推薦它?泡菜的酸辣能中和油膩,吃起來清爽不負擔,適合夏天。
食材
材料稍微特別,但臺灣進口超市都找得到。份量同樣20顆:
- 餃子皮:20張
- 素食泡菜:半杯(選不含魚露的純素品牌,我用"宗家府"的)
- 豆芽菜:一杯(川燙後擠乾,不然會出水)
- 板豆腐:半塊(同上,擠乾是關鍵)
- 青蔥:兩根(切末,提香用)
- 調味料:韓式辣醬1小匙、糖半小匙(平衡辣度)
做法
超快速,三步搞定。先做餡:泡菜切碎,混合豆芽、豆腐和青蔥,加辣醬和糖拌勻(嚐一下,不夠味再加點醬)。包法同上一道,但餡料較濕,捏口要更緊實。煎製時,用中大火,煎金黃後加水蒸,時間一樣。這素食煎餃的特色是微辣帶甜,單吃就夠味,不必沾醬。我有次帶給朋友試,他們驚呼比葷食還過癮!
談到素食煎餃,很多人都好奇營養價值。來看看吧,這是我整理的對照表(資料來源:衛福部食品營養資料庫),清楚比較葷素差異:
營養成分(每100克) | 傳統豬肉煎餃 | 素食煎餃(高麗菜香菇版) | 健康優勢 |
---|---|---|---|
熱量(大卡) | 250 | 180 | 低熱量,適合控制體重 |
脂肪(克) | 15 | 8 | 減少油脂攝取 |
蛋白質(克) | 10 | 9 | 植物蛋白更易消化 |
纖維(克) | 1 | 4 | 促進腸道健康 |
表格說明:素食煎餃明顯勝出,熱量低、纖維高(我減肥時靠它瘦了3公斤)。但注意,市售冷凍品常加防腐劑,自製最安心。
除了食譜,選食材也很講究。我試過各種組合,總結出這份"素食煎餃餡料排行榜",幫你避雷:
- 冠軍:高麗菜+香菇+豆腐——經典不敗,水分平衡好(我的首推)。
- 亞軍:菠菜+玉米+素肉碎——營養滿點,但菠菜要先燙過去草酸。
- 季軍:馬鈴薯+毛豆+咖哩粉——創意風味,適合愛異國料理的人(不過咖哩粉別加太多,會搶味)。
- 地雷:南瓜+起司(素版)——聽起來誘人,但南瓜易出水,起司融化後黏鍋,失敗率超高(我試過兩次都變災難)。
為什麼有些素食煎餃煎出來軟趴趴?關鍵在水分控制。我的絕招是:餡料拌好後放冰箱半小時,讓它收乾。或者,加一匙太白粉當黏合劑。
儲存技巧也不能馬虎。每次做完,我會把未煎的素食煎餃排進保鮮盒,層層鋪烘焙紙防黏,冷凍儲存一個月沒問題(上班族救星)。煎時直接從冷凍下鍋,水量多點就行。這方法省時又保鮮,比買市售品划算多了。
說到市售品,臺灣超市常見的品牌我幾乎全試過。老實講,多數問題在餡料太油或防腐劑味重。像"XX素食煎餃"標榜健康,但實際煎起來油光滿鍋(我有次量過,一包滴出兩大匙油,嚇死人)。自己動手,才能掌控品質。
最後,聊聊素食煎餃的變化。它不只能當主食,還能玩創意:切碎拌沙拉、夾進三明治、甚至煮湯當配料(我的宵夜常客)。想知道更多秘訣?繼續看Q&A吧!
Q&A(常見問題簡答)
Q:素食煎餃如何不沾鍋?
A:鍋要夠熱再下餃子,油量覆蓋鍋底即可,煎金黃後立刻加水蒸。
Q:冷凍素食煎餃怎麼回熱才好吃?
A:不解凍,直接小火煎或氣炸鍋加熱(180度5分鐘),保持酥脆。
Q:為什麼我的素食煎餃餡料沒味道?
A:調味時先嚐一小口生餡(衛生起見用乾淨匙),不足就加醬油或香料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