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水耕植物品種分類:哪些花草適合離開土壤的家?
說到水耕植物,可不是隨便什麼植物丟進水裡就能活得好。它們大致可以分成幾類,各有各的脾性和適合的水耕方式。- 天生水中仙: 這類就是命中註定要生活在水裡的!像我們常見的水蘊草(金魚藻)、浮萍、荷花、睡蓮、布袋蓮(鳳眼蓮),根系已經完全適應水生環境。嚴格來說,它們不算我們一般討論的室內觀賞水耕植物,但絕對是水景生態缸或池塘的主角。它們需要完全沉水或根部長期浸泡。
- 水陸兩棲高手: 這是最適合室內水耕盆栽的一群!它們原本可能生長在沼澤、河邊或非常潮濕的環境,根系既能在土裡吸收養分,也能在水中存活甚至茁壯。這名單可長了:
- 綠葉類: 黃金葛、常春藤、白鶴芋(白掌)、合果芋、粗肋草、黛粉葉、蔓綠絨(Philodendron)、龜背芋、春羽、袖珍椰子、富貴竹(開運竹)、吊蘭、蘆薈(部分品種水培容易爛根需小心)、波士頓腎蕨(初期適應期長)... 這些都是我陽臺上的常客,尤其黃金葛,簡直是水耕界的模範生!
- 香草與蔬菜類: 薄荷、羅勒、迷迭香(需特別注意根部透氣)、西洋芹(取底部莖段)、萵苣(葉菜類)、小白菜、甚至小番茄、草莓(需要較大空間和專業裝置)都可以嘗試水耕。自己種香料,煮菜隨手摘,超方便!(但像迷迭香,我試過幾次,總覺得水生根長得沒土裡壯實,葉子香氣也淡了點,不知是不是我的營養液調得不對?)
- 球莖花卉潛力股: 風信子、水仙、鬱金香、朱頂紅(孤挺花)的球莖,可以透過水培方式誘導開花。這算是一種“階段性”水耕,花期過後通常需要轉土培或休養。看著風信子球根冒出白根,再竄出花劍,過程超有成就感!
- 種子選手: 很多蔬菜、香草甚至豆類(如綠豆芽)可以直接從種子開始水耕。用個育苗綿或小網杯,保持根部接觸到營養液就能發芽生長。試試看,很有生命力爆發的感覺!

常見室內水耕植物型別與特性一覽表
| 型別 | 代表植物 | 水耕難易度 | 特別需求 | 個人心得評價 |
|---|---|---|---|---|
| 水陸兩棲 (觀葉) | 黃金葛、白鶴芋、常春藤、合果芋 | ★ 非常簡單 | 基本營養液即可,光照需求適中 | 新手首選!幾乎不會失敗,清潔感十足。 |
| 水陸兩棲 (香草) | 薄荷、羅勒、西洋芹 | ★ 簡單~中等 | 需較強光照,營養液濃度稍高 | 薄荷超好養!羅勒需光足,即摘即用超新鮮。 (迷迭香對我來說總是有點卡關) |
| 球根花卉 | 風信子、水仙 | ★ 中等 | 需低溫春化處理,花期短 | 觀賞開花過程樂趣大,但算一次性居多。 |
| 蔬菜類 (葉菜) | 萵苣、小白菜 | ★ 中等 | 需強光、流動營養液(建議系統) | 需較專業裝置,收成時超有滿足感! (陽臺光線不足時容易徒長) |
| 天生水中仙 | 水蘊草、浮萍 | ★ 簡單 | 需完全水生環境,適合魚缸 | 淨化水質好幫手,但放室內盆栽不適合。 |
水耕植物的形態特徵:根系是關鍵!
玩水耕,最迷人的地方之一就是可以看到植物平常藏在土裡的秘密——根系!水耕植物的根,和土耕的長相真的很不一樣。- 水生根的獨特樣貌: 土裡的根為了找水和養分,會長得比較粗壯、分枝多,表面可能還有根毛。但當植物適應水環境後,新長出來的水生根通常會:
- 顏色更白更嫩: 看起來很乾淨,像豆芽菜。
- 質地更脆嫩: 不像土根那麼堅韌,拿的時候要小心點。
- 分支較少: 看起來比較光滑、直順。因為養分就在水(營養液)裡,不需要拼命伸長去找。
- 可能更細緻: 有些植物會長出像絨毛一樣的細根,增加吸收面積。看著玻璃瓶裡茂密的白根,真的很療癒!
- 地上部差異: 大部分情況下,葉子和莖的形態和土耕不會差太多(除非環境差異太大)。但有些水耕植物在水肥充足又光線合適的情況下,葉片可能會更大、更翠綠油亮,生長速度也可能更快(因為不用耗費能量長根去找資源)。我的白鶴芋在水裡開的花,感覺比土裡還持久耶!(當然也可能是錯覺啦!)
重點就是:觀察根系的健康狀況(顏色是否潔白、是否有新根生長),是判斷一株水耕植物是否適應良好的最直接指標!如果根變褐色、變軟爛、發臭,那就是警訊了!

水耕植物的生長習性:光、水、氣、肥的平衡術
別以為泡在水裡就不用管了!水耕植物的生長,更需要精準掌握幾個環境因子,它們可比土裡挑剔多了。這是我繳了不少學費(掛掉幾盆植物)才深刻體會的。
- 光照需求:這是驅動力! 植物靠光行光合作用製造養分。
- 大部分的觀葉水耕植物(如黃金葛、白鶴芋)喜歡明亮的散射光。直射強光容易灼傷葉片,同時會讓水溫升高、促進藻類滋生(超討厭!),甚至讓營養液成分改變。
- 開花類、香草類、蔬菜類水耕植物則需要更充足的光照,最好是直射光(每天至少4-6小時)。陽臺光線不足?那就得考慮補光燈了(我自己也投資了兩盞)。
- 關鍵點:光照不足,植物會徒長(細長軟弱)、葉色變淡、生長緩慢甚至停滯。 我那盆水耕羅勒就是因為放的位置太暗,最後變得又高又瘦,葉子稀稀落落,只好忍痛淘汰...
- 水與營養液:活命的根本! 這裡的「水」不是自來水那麼簡單!
- 水質: 最好用過濾水、RO水或放置一天以上的自來水(讓氯氣揮發)。直接用剛接的自來水,裡面的氯和氟化物可能會傷根。我偷懶用過幾次,新根長出來的速度明顯變慢。
- 營養液是關鍵中的關鍵! 水裡的養分來源全靠它。必須使用專門的水耕營養液(Hydroponic Nutrients),裡面含有植物生長所需的所有礦物元素(氮磷鉀、鈣鎂硫、鐵錳鋅銅鉬硼等)。用一般花寶之類的土耕肥料效果差很多,容易缺素!市面上有粉狀濃縮液或液態濃縮液。我會買回來自己按比例稀釋。
- 濃度(EC值): 太濃會「鹹死」(燒根),太淡會「餓死」(營養不良)。不同植物、不同生長階段需求不同。包裝上通常有指示,新手乖乖照建議濃度用就好。我習慣配得比建議值稍微淡一點點,比較安全。可以用簡單的EC筆量測。
- 酸鹼度(pH值): 這點超重要,但常被忽略!大多數水耕植物喜歡微酸到中性的環境 (pH 5.5 - 6.5)。pH值不對,營養元素就無法被有效吸收,就算營養液濃度夠,植物還是會餓死或出現缺素症!我剛開始沒在意,結果植物長得歪七扭八,葉子發黃,才驚覺是pH跑掉了(用pH試紙或筆測,發現飆到7點多)。需要用pH調降劑(如磷酸)或調升劑(如氫氧化鉀)來調整。現在我會固定每週測一下pH值。
- 根部氧氣:生死一線間! 這是水耕成敗的超級重點!土裡的根能從土壤縫隙獲得氧氣。水裡的根呢?
- 如果根部長時間完全浸泡在靜止的水中,根部會因為缺氧而窒息、腐爛!這就是為什麼直接把植物插在一個裝滿水的瓶子裡(靜水培),初期也許可以,但時間一長(尤其溫度高時),死亡率很高!
- 解決方案:
- 維持水位: 不要把根全部泡在水裡!最好的方式是讓一部分根在水裡吸收養分,一部分根裸露在空氣中呼吸。水位大概淹到根系的1/2到2/3是最理想的。我通常會觀察,等水位下降、露出更多根之後,才補新的營養液(順便換氣)。
- 打氣: 對於較大型的系統或用深容器養蔬菜,可以加裝小型打氣機和氣泡石(就像養魚那樣),持續向水中打入空氣,增加溶氧量。效果非常好!我後來在養萵苣的整理箱裡加了一個,生長速度真的有差。
- 水流: 專業的水耕系統(如NFT、深水浮根DFT)會讓營養液流動,流動的水能攜帶更多氧氣。家裡簡單種的話,偶爾晃動一下容器,讓水動一動也有點幫助(但效果有限)。
-
個人慘痛教訓: 曾經把一株健壯的合果芋,插在一個很深的漂亮玻璃瓶裡,水加得滿滿的想說「喝個夠」。結果...兩週後開始爛根,整株爛掉救不回來。就是缺氧悶死的!切記切記啊!
- 溫度:影響代謝速度。 適合大多數水耕植物生長的營養液溫度大約在18°C - 25°C之間。
- 溫度太高(>30°C):水裡溶氧量會下降(更容易爛根),藻類滋生更快,也可能誘發根腐病。
- 溫度太低(
- 怎麼辦?夏天避免容器曬太陽(水溫會飆超高!),放在通風陰涼處。冬天如果太冷,可能要考慮加溫棒(特別是在養蔬菜時)。我的陽臺夏天西曬很兇,後來就乖乖把水耕區移到曬不到下午太陽的地方了。

水耕植物栽培技術:從入門到進階的實戰手冊
好啦,瞭解了基本需求,接下來就是實作環節!怎麼開始你的第一盆水耕植物?這裡分享我最常用的幾種方法,由簡到難:
最懶人法:清水瓶插(靜水培)
- 適用: 黃金葛、綠蘿、白鶴芋、富貴竹、合果芋、常春藤等超強健植物。
- 步驟:
- 剪取健康的枝條(最好帶氣生根或節點)。
- 插在裝有清水的容器裡。(水位不要太高!淹到下部節點即可)。
- 放在有明亮散射光處。
- 每週換水一次(保持水質乾淨,補充氧氣)。
- 等長出茂盛的水生根後(約2-4週),可以繼續清水養,或加入極稀釋的觀葉植物水耕營養液(濃度建議值的1/4或更淡)。
- 優點: 超級簡單,成本低,美觀。
- 缺點: 長期只靠清水營養不足,植物長勢會變弱、變慢。容易因缺氧或水質惡化爛根。需勤換水!(不建議作為長期的主要種植方式)
- 我的做法: 我會用這個方法來繁殖小苗或做為過渡期。等根系長好穩定後,就會移到下面介紹的「定植杯+介質」系統,並開始給營養液。
基礎實用法:定植杯+介質
- 適用: 絕大多數適合水培的觀葉、香草植物。這是家庭最常用的方式。
- 需要材料:
- 不透光的容器(避免長藻!塑膠盆、馬克杯、專用水培盆罐都行)。
- 定植杯/籃(塑膠網狀杯)。
- 介質:陶粒(最常用)、發泡煉石、礫石、岩棉塊(育苗用)。作用:固定植株、讓部分根暴露在空氣中呼吸、幫助導水。
- 水耕營養液。
- EC筆、pH試紙/筆(非必需但強烈建議)。
- 步驟:
- 容器準備: 清洗乾淨。
- 植株準備:
- 土轉水: 小心洗淨植株根部泥土,剪掉爛根、老根。用清水浸泡根部幾天,每天換水,讓它適應無土環境,並誘發新水生根。這過程很重要,直接粗暴丟進營養液容易失敗!等看到有白白的新根冒出來,才算適應。
- 水插苗: 直接用上面清水瓶插法長好根的苗。
- 定植: 將植株放入定植杯,用選好的介質(如陶粒)固定好植株莖部。
- 加水/營養液: 在容器中注入稀釋好的水耕營養液。水位關鍵: 營養液麵應接觸到定植杯底部,讓介質能吸到水,誘發根系往下生長尋找水源。但絕對不要淹沒整個定植杯或根系!初期水位可稍高,等根系長下去後,務必降低水位,讓至少1/3到一半的根暴露在空氣中!
- 擺放位置: 根據植物需求,放在合適光照處。
- 後期維護:
- 補充水分: 當水位下降(主要是蒸發和被吸收),液麵低於定植杯底部時,加入稀釋好的營養液補充至原水位線。不要只加清水! 只加清水會稀釋營養液濃度。
- 定期更換營養液: 大約每 2-4 週,應該將舊的營養液全部倒掉,清洗容器內壁(去除可能的藻類或沉澱物),重新注入新的、稀釋好的營養液。這是因為植物吸收養分速度不同,長時間下來營養成分會失衡,pH值也可能偏移。我通常設定手機提醒,固定每三週換一次。
- 監測與調整: 有EC筆和pH筆的話,定期測量。EC值過高(濃了)就加點水稀釋;過低(淡了)就補充一些濃縮營養液。pH值偏移就用調節劑調回來。沒工具的話,乖乖定期換新營養液是相對安全的做法。

觀葉類水耕植物基礎養護檢查清單
- 1 光照: 是否放在有明亮散射光的地方?避免陽光直射灼傷葉片或讓水溫過高。
- 2 水位: 營養液麵是否只接觸到定植杯底部?是否有至少 1/3 到一半的根系裸露在空氣中呼吸?
- 3 營養液濃度: 是否按照包裝指示正確稀釋?(新手建議從建議濃度的1/2或3/4開始) 是否從未只補充清水?
- 4 換液週期: 是否每 2-4 週 徹底更換一次新鮮的營養液並清洗容器?
- 5 根部健康: 根系是否是健康的 ⚪ 白色或淺褐色?是否有 黏滑、深褐發黑、異味?
- 6 容器遮光: 容器是否不透光?避免光照營養液滋生藻類(綠色黏滑物),搶奪養分和氧氣。
進階挑戰:簡易水耕系統
如果你的陽臺空間夠,又想嘗試蔬菜或大量種植,可以試試DIY簡易系統:- 深水浮根(Deep Water Culture, DWC):
- 原理:植物根系直接懸浮浸泡在流動或打氣的營養液中。
- 做法:用一個大的不透光箱子(如保麗龍箱、整理箱)裝營養液,蓋子上挖洞放定植杯(裡面裝陶粒固定植株)。一定要裝打氣機和氣泡石! 持續打氣提供根部氧氣。適合種植葉菜、小番茄等。
- 我的經驗:種過萵苣和小白菜,長得很快!但夏天水溫控制是難題,還有就是打氣機有點嗡嗡聲。
- 薄膜水流(Nutrient Film Technique, NFT):
- 原理:讓一層薄薄的營養液在一個略微傾斜的長槽中持續流動,植物根部懸浮在槽中,根部上端暴露在空氣裡,下端接觸到流動的營養液薄膜。
- 做法:需要水泵、管道、支架。DIY難度稍高,但很節省水和養分。常見於專業水耕農場,家裡可以用PVC管DIY小型系統。
- 我沒試過,感覺工程有點浩大,但看別人種的效果很不錯。
真的需要更多時間照顧和監測(pH, EC, 溫度),不是那麼「懶人」了。

水耕植物常見病害:預防勝於治療!
雖然說水耕植物少了土傳病害的困擾(像根瘤線蟲、某些真菌性土傳病),但這不代表它們就百毒不侵!水耕環境特有的問題也不少,而且一旦發生,擴散很快。
- 根腐病:這絕對是頭號大敵!
- 症狀: 根部變褐、變黑、軟爛,有異味(臭土腥味)。地上部表現為萎凋、黃葉、生長停滯。爛根是水耕植物最常見的死因。
- 成因: 最主要就是缺氧!(水位太高、水溫太高導致溶氧低、水靜止不動)。其次可能是病原菌感染(如Pythium, Phytophthora等疫病菌,或鐮刀菌),這些病菌在缺氧、高濕環境特別活躍。營養液濃度過高(燒根)、pH值極端偏離也可能造成傷害,讓病菌有機可乘。
- 預防:
- 確保根部通氣! 控制水位最重要!
- 定期更換營養液,保持新鮮乾淨。
- 使用乾淨的水源和容器。
- 維持適宜的營養液溫度(避免過高)。
- 可以考慮在營養液中新增對植物有益的微生物製劑(如枯草桿菌、木黴菌),佔據生態位抑制病原菌。
- 治療: 一旦發現爛根:
- 立刻將植株取出,用乾淨的流水沖洗根部。
- 用消毒過的剪刀,徹底剪除所有變色、軟爛的根,只保留健康的白色硬根。
- 用稀釋的漂白水(極低濃度)或雙氧水(藥局買的3%稀釋)稍微浸泡消毒根部(幾十秒到一分鐘),再用大量清水沖洗掉藥劑。
- 容器徹底清洗消毒(用漂白水)。
- 植株重新定植到乾淨的系統,初期可以用清水或極稀營養液培養,等確認有新根長出且無異狀,再恢復正常營養液濃度。
- 嚴重爛根、地上部也枯萎的,通常回天乏術,只能丟棄避免傳染。我因此損失過一盆很愛的蔓綠絨,超心痛!
- 營養缺乏/過多症:
- 症狀: 因為養分全靠營養液供給,一旦配方不平衡、濃度不當、pH值不適合導致某些元素無法吸收,就會表現在葉片上。例如:
- 缺氮: 老葉均勻黃化。
- 缺鐵: 新葉葉脈間黃化(葉脈仍綠)。
- 缺鈣: 新葉畸形、焦枯(頂燒病)。
- 濃度過高(鹽害): 葉尖或葉緣焦枯、植株生長停滯、根部變褐。
- 預防與解決:
- 使用信譽良好、配方均衡的水耕營養液。
- 嚴格按照說明稀釋,定期測量EC值調整濃度。
- 定期測量並調整pH值到合適範圍(5.5-6.5)。
- 定期徹底更換營養液! 避免成分累積失衡。
- 發現症狀,先檢查EC和pH是否正確。調整後觀察新葉是否恢復正常。若不行,可能是特定元素缺乏,需要額外補充(但新手判斷不易,最保險還是換新營養液)。
- 症狀: 因為養分全靠營養液供給,一旦配方不平衡、濃度不當、pH值不適合導致某些元素無法吸收,就會表現在葉片上。例如:
- 藻類滋生:
- 症狀: 營養液變綠,容器內壁、定植杯、介質甚至根上出現綠色滑滑的藻類。
- 成因: 光照照射到營養液!藻類需要光、水和養分,營養液正好提供完美的環境。
- 危害: 與植物競爭養分和氧氣,分泌的物質可能抑制植物生長或改變pH。看起來也不美觀。
- 預防:
- 使用不透光的容器! 這是根本之道。別為了好看用透明玻璃瓶養(除非你勤奮到天天洗藻類)。
- 定植杯蓋住容器開口,減少光線進入液麵。
- 保持營養液新鮮(藻類喜歡陳舊的水)。
- 處理: 發現藻類,徹底清洗容器、定植杯和介質(可用稀釋漂白水消毒沖淨),更換新營養液。可以把暴露在外面的根系也輕輕沖洗一下。很難根除,重點在預防。

Q&A 常見疑問快速答
最後,整理幾個我跟花友聊天時,或新手常問我的問題:
- Q:聽說水耕植物都不會長蟲?
- A: 錯!水耕並非無菌室! 蟲害風險確實比土耕低很多(少了土壤裡的蟲卵和害蟲),但並非絕對。常見的可能有:
- 介殼蟲、粉蝨、蚜蟲: 這些吸汁液的害蟲,還是可能從環境飛來,或由新買的植物帶入,爬到你的水耕植物上。我的水耕黃金葛就曾長過介殼蟲!
- 蕈蚋(小黑飛): 它們喜歡潮濕環境。如果介質(如陶粒)表面長期過濕,也可能吸引它們產卵(雖然幼蟲在純水環境活不了)。
- 根蟎: 較少見,但也可能會危害根部。
- 怎麼辦? 定期檢查葉片正反面和莖部。發現害蟲,隔離植株,用手清除或用棉籤沾酒精擦拭(對少量介殼蟲有效)。嚴重時可能需要使用對環境較友善的藥劑(如苦楝油、窄域油),但要注意是否適用於水耕環境(查閱說明)。預防永遠是最好的策略!新買的植物先隔離觀察一陣子再放入水耕區。
- A: 錯!水耕並非無菌室! 蟲害風險確實比土耕低很多(少了土壤裡的蟲卵和害蟲),但並非絕對。常見的可能有:
- Q:水耕植物長得比土耕慢嗎?
- A: 不一定!在環境合適(光線充足、溫度和pH恰當、營養液配方濃度正確且持續供應、根部氧氣足夠)的情況下,
水耕植物的生長速度通常可以比土耕更快!因為根系不需要費力穿透土壤尋找養分和水分,養分直接送到根部,能量可以更集中用於地上部的生長。我的薄荷轉水耕後,剪葉子泡茶的頻率明顯變高了!當然,如果環境條件沒調好(特別是光線不足或根部缺氧),那生長停滯甚至死亡也是有可能的。關鍵在管理是否得當。
- A: 不一定!在環境合適(光線充足、溫度和pH恰當、營養液配方濃度正確且持續供應、根部氧氣足夠)的情況下,
- Q:水耕系統是不是很容易壞(故障)?
- A: 這要看系統的複雜度。
- 最簡單的「定植杯+介質」 單盆種植:幾乎沒有機械故障可言!只要人記得加水換水就好。最可靠。
- 用到打氣機、水泵的系統(如DWC):這些電器裝置確實有故障的可能(馬達燒掉、氣管堵住)。建議選購品質穩定的品牌,並定期檢查。家裡最好有備用的小打氣機(養魚用的那種就不錯)。
- 更高階的迴圈系統(如NFT或進階自動化系統):複雜度越高,管路、控制器、感測器越多,潛在的故障點當然也越多。需要更專業的維護知識。
- 建議: 初學者從簡易的單盆定植開始,熟悉基本管理。想玩系統,可以先從加裝一個打氣機的DWC開始體驗,相對簡單可靠。家用系統規模小,即使水泵或打氣機壞了,手動換幾天水也能應急。別一開始就搞得太複雜嚇到自己。我那個DWC箱子,打氣機運轉快兩年了還頭好壯壯(當然我有買評價好的牌子)。
- A: 這要看系統的複雜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