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真的,我這個人對「古早味」三個字特別沒有抵抗力,特別是那些隱藏在街頭巷尾,飄香幾十年的老攤子。每次聞到那股濃郁的茶香混著滷汁的味道,腳就不自覺地走過去了。我家巷口就有一位阿婆,她的茶葉蛋攤一擺就是四十年,那顆深褐色、佈滿冰裂紋的蛋,咬下去鹹香入味,蛋黃綿密帶點溏心,真的會讓人一顆接一顆停不下來。偷偷觀察了好久,也纏著阿婆問了好多次(當然買了不少顆當學費啦!),加上自己在家裡練習阿婆茶葉蛋做法到差點被家人抗議(失敗太多次,味道太可怕了),這次總算整理出這份阿婆茶葉蛋做法的精髓,分享給跟我一樣愛這味的朋友!保證比你在Google上隨便找到的阿婆茶葉蛋做法食譜更貼近那個令人懷念的巷口風味。

食材準備:簡單卻不能馬虎的關鍵
別以為茶葉蛋材料隨便抓抓就行,阿婆的堅持就在這些細節裡。少了哪一味,那個層次感就是不對勁。
- 主角雞蛋: 我試過各種蛋,最後發現還是新鮮的洗選白殼蛋最適合。為什麼?因為白殼蛋在滷製過程中更容易上色,裂紋也更明顯好看(這很重要!視覺影響食慾嘛)。數量嘛,一次做個10-12顆最剛好,滷汁濃度容易掌控。記得蛋要先從冰箱拿出來退冰,不然煮的時候容易裂開破相,賣相就差了。
- 茶葉: 這是靈魂!阿婆從以前就用一種很特別的茶葉,不是坊間常見的紅茶包。幾番打聽加厚臉皮問,原來是重焙火的烏龍茶葉(像鐵觀音或凍頂烏龍那種,重點是香氣要足、要耐煮)。阿婆特別交代:「紅茶包味道太單薄,煮久了只剩澀味,不行啦!」 用量大概抓個3大匙,一定要看到完整的茶葉片,香氣才會完整釋放。
- 滷香基石 - 香料與醬汁:
- 醬油: 別用薄鹽或龜甲萬那種死鹹的,要用壺底油或陳年蔭油,顏色深、味道甘醇不死鹹。大概100ml(約半碗)。上次手滑倒了快一瓶,鹹到不行,整鍋差點報廢。
- 香料好朋友:
- 八角: 3顆,經典滷味香氣來源。
- 肉桂棒: 小小1根(約5公分長就好),太多會有藥味,搶戲。我就曾經放太多,整鍋吃起來像中藥蛋...
- 花椒: 約1茶匙(喜歡微麻可加一點,怕麻的減量或省略),輕輕捏碎香氣更足。阿婆說偷偷加一點點是提味秘訣,但很多食譜都沒寫!
- 月桂葉: 2片,增加清香層次。
- 甘草片: 小小2-3片(拇指指甲大小),這是阿婆茶葉蛋做法回甘的隱藏版關鍵!很多外面的攤子都沒放,甘甜味就是差那麼一點點。這個我真的問了好久才挖出來的秘方!
- 調味平衡:
- 冰糖: 40-50克(看醬油鹹度調整),中和鹹味帶出甘甜。
- 鹽: 1.5茶匙(約7-8克),幫助整體入味。醬油不夠鹹時就需要它。
- 水: 水量要蓋過所有材料,大約需要1500ml(準備一大鍋沒錯)。

阿婆茶葉蛋做法:時間與耐心的淬鍊
步驟不難,但要做出阿婆那種濃縮歲月精華的味道,關鍵在於「耐心」和「重複」。別想一次到位!趕時間真的做不出好味道。這個阿婆茶葉蛋做法就是慢工出細活。
- 煮蛋與冰鎮:創造完美冰裂紋舞台
- 鍋子裝冷水,把退冰後的雞蛋小心放入,水量要蓋過蛋。
- 開中火慢慢煮,水滾後開始計時,煮8分鐘。阿婆提醒:「大火滾雞蛋容易爆開,裡面蛋黃也會太老,口感就輸了。」
- 時間一到,立刻把蛋撈起來,沖冷水降溫直到不燙手。接著,把蛋放入裝滿冰塊+冷水的大碗裡,徹底冰鎮至少15分鐘。這步超重要!熱脹冷縮的原理,讓蛋殼變脆,後面敲蛋殼時才能輕鬆敲出細密漂亮的冰裂紋,滷汁也更容易鑽進去。沒冰透的話,敲殼會很痛苦,也敲不漂亮。
- 敲蛋殼:藝術與力道的結合
- 把冰透的蛋取出,放在一個平的硬面上(像流理台或砧板)。拿出你的湯匙背面(或是阿婆都用小小的木飯勺),輕輕地、均勻地敲擊蛋殼表面。重點來了:要敲得均勻、細密,但又不能太大力把蛋殼整個敲掉或把蛋白敲破!看到蛋殼佈滿像蜘蛛網一樣的裂紋就對了(如下圖示意)。這真是技術活,我第一次敲太興奮,好幾顆都敲破了相,成品醜醜的。多練習幾次就抓到感覺了。
- (想像畫面:蛋殼表面佈滿細細碎碎、深淺不一的裂痕,像哥窯瓷器般的美麗紋路)
- 熬煮滷汁:匯聚香氣的黃金時刻
- 準備一個厚底深鍋(鑄鐵鍋或厚的不鏽鋼鍋都很棒,保溫性好)。把水倒入鍋中。
- 加入所有香料:烏龍茶葉、八角、肉桂棒、捏碎的花椒、月桂葉、甘草片。
- 開大火把水煮滾,然後轉中小火,蓋上鍋蓋,讓香料們在裡面慢煮15分鐘。這一步是讓香料的香氣完全釋放到水中,形成滷汁的基底。廚房裡會開始瀰漫超迷人的複合香氣!
- 融合與初滷:第一次的入味
- 15分鐘後,打開鍋蓋,香氣撲鼻!這時加入醬油、冰糖、鹽,攪拌均勻讓冰糖融化。
- 湯汁再次煮滾後,小心放入我們敲好裂紋的雞蛋。湯汁要能完全淹過所有雞蛋,不夠的話加點熱水補足。
- 保持湯汁維持在微滾(看到小小泡泡從邊緣冒上來)的狀態,蓋上鍋蓋(留一點小縫透氣),開始慢滷。阿婆茶葉蛋做法的第一階段滷製時間是30分鐘。
- 小撇步: 我會在鍋蓋邊緣夾一根筷子留縫,避免滷汁滾沸噴得到處都是。
階段 | 關鍵動作 | 時間 | 溫度控制 | 目的 |
---|---|---|---|---|
香料釋放 | 水+香料煮滾續煮 | 15分鐘 | 中小火微滾 | 萃出茶葉香料精華 |
初滷入味 | 加醬料糖鹽、放蛋 | 30分鐘 | 微滾狀態 | 基礎上色入味 |
浸泡昇華 | 關火浸泡 | 至少6小時 (過夜更佳) |
完全冷卻 後冷藏 |
深度滲透入味 形成漂亮紋路 |
- 浸泡!浸泡!還是浸泡!美味的魔法時刻
- 30分鐘到了之後,關鍵來了!關火! 對,就是立刻關掉爐火。
- 讓鍋子就放在爐子上(或移到不會礙事的地方),蓋緊鍋蓋,開始漫長的浸泡。這個浸泡的時間,直接決定了你的茶葉蛋是及格還是滿分!阿婆說:「最少最少要泡6個小時!」但我自己實驗的心得是,泡到隔夜(大概12小時以上),那個味道真的會讓人驚艷,完全不是外面便利商店的等級。滷汁會順著裂紋,一點一滴滲透進去,顏色越來越深,紋路越來越明顯,香氣分子也牢牢地巴在蛋白上。心急吃不了好茶葉蛋,這句話用在這裡太貼切了。這也是為什麼我覺得這個阿婆茶葉蛋做法最值得等待的部分。
- 超級重要提示: 浸泡到蛋完全冷卻後,記得要把整鍋放進冰箱冷藏繼續泡!這樣更衛生安全,味道也更穩定。千萬別傻傻地在室溫下泡隔夜,很危險!
- 回溫與品嚐:喚醒沉睡的美味
- 經過漫長的等待(通常是隔天),終於可以開鍋了!把茶葉蛋連同一些滷汁撈出來。冰冰的直接吃也可以(夏天很爽),但我更喜歡稍微回溫一下。放室溫半小時,或是用電鍋「蒸」個3-5分鐘(外鍋放半杯水就好)。溫溫的吃,那個茶香、醬香、香料香會更奔放,口感也更好。

阿婆私房秘笈與血淚教訓
跟阿婆偷師加上自己失敗無數次(真的不誇張,家人一度拒吃茶葉蛋...),總結出這些超關鍵的要點,想做成功一定要看:
- 茶葉是靈魂,不能省也不能亂用! 紅茶包真的不行,味道太單薄,煮久了只剩苦澀味。一定要用耐煮、香氣沉的重焙火烏龍茶葉。這錢不能省,買好一點的茶葉,成品味道差很多。這點在阿婆茶葉蛋做法裡是絕對的金科玉律。
- 冰鎮要徹底! 沒冰透,蛋殼難敲,敲不出細緻裂紋,滷汁進不去,成品就是白白的蛋上面幾條大裂痕,賣相差,入味也差。
- 火候是關鍵! 煮蛋用中火,避免爆裂。滷蛋一定要用微滾(小小冒泡),大火滾煮會把蛋煮老、煮硬,口感會像橡皮,裂紋處的蛋白也會被沖刷掉,很醜。阿婆茶葉蛋做法講究文火慢滷。
- 時間是魔法師! 短時間浸泡(2-3小時)的茶葉蛋,味道只在表面,裡面超寡淡。務必遵守6小時起跳,過夜更佳的原則。相信我,等待是值得的。這也是為什麼自家做的往往比便利商店的味道更深入的原因之一。
- 滷汁再利用? 阿婆的滷汁是循環使用的(老滷啊!)。但你如果第一次做,滷汁味道可能不夠厚。可以把這次濾掉香料渣的滷汁冷凍起來,下次要做阿婆茶葉蛋做法時,當成基底再加點新的香料、醬油、水來調整(記得補點甘草片!)。滷汁會越陳越香!
- 入味程度排行榜(個人主觀但真心):
- 冠軍:浸泡24小時以上(冷藏) - 連蛋黃中心都帶有迷人的茶香和鹹甘味,顏色最深,紋路最美。極品!
- 亞軍:浸泡12小時(冷藏) - 蛋白完全入味,蛋黃邊緣開始入味,香氣足,口感佳。最平衡的選擇。
- 季軍:浸泡6-8小時(冷藏) - 蛋白入味,但蛋黃中心還是原味,裂紋處顏色較深,適合喜歡對比口感的人。
- 不及格:浸泡少於4小時 - 只有表面有味道,裡面索然無味。不推薦。

常見失敗原因 & 我的翻車經驗
- 蛋殼敲太大力,蛋白破了: 湯汁跑進去,蛋煮出來形狀怪,滷汁也混濁。解決: 輕輕敲!用巧勁不是蠻力。練習幾次。
- 成品太鹹: 醬油下手太重,或是鹽加太多。解決: 下次醬油減量,鹽可以最後階段試味道再補。太鹹的補救法:把蛋撈出來,滷汁加水稀釋,再把蛋放回去泡久一點(但效果有限...)。
- 成品味道太淡、顏色不夠: 浸泡時間不足、醬油/茶葉量不夠、香料不夠力。解決: 下次增加醬油/茶葉/香料量,並確保足夠的浸泡時間。這次的補救:把蛋剝殼放回滷汁裡,小火再煮滾10分鐘,關火繼續泡(但蛋可能會變老)。
- 蛋黃太乾硬: 初煮時間過長(超過8分鐘)或用大火滾煮滷製。解決: 嚴格控制煮蛋8分鐘,滷製保持微滾。
- 有怪味/油耗味: 香料(特別是花椒)不新鮮,或是茶葉品質差、有異味。解決: 購買新鮮優質的香料和茶葉。滷汁冷藏保存勿超過一周,冷凍較佳。我就用過放太久的花椒,整鍋毀掉...
- 表面紋路不明顯/顏色不均: 敲殼不均勻、冰鎮不足、滷製時蛋沒完全浸泡在湯汁中(浮起來了)。解決: 敲殼要細緻均勻,冰鎮要透,滷時用盤子或小碗壓住蛋,確保全部淹沒。
Q&A:關於阿婆茶葉蛋做法,你想知道的問題
Q:一定要用烏龍茶葉嗎?家裡只有紅茶包/綠茶包可以替代嗎?
A: 強烈建議不要! 紅茶包味道不夠醇厚,煮久了容易只剩澀味。綠茶包香氣太清香不耐煮,跟滷味的厚重感不搭。重焙火烏龍茶葉(鐵觀音、凍頂烏龍等)的沉穩香氣和耐煮特性,才是阿婆茶葉蛋做法風味的靈魂。省這筆,味道差很多。如果真的買不到,勉強用「阿薩姆紅茶」的茶葉(不是茶包)試試看,但風味絕對不同。
Q:做好的茶葉蛋可以放多久?怎麼保存最好?
A: 浸泡完成後,把蛋撈出,瀝乾多餘滷汁(不用完全乾),裝入保鮮盒冷藏,可以放3-4天。但是! 風味最巔峰、口感最好的時候,是浸泡完成的當天到隔天(特別是稍微回溫後)。放越久,蛋黃會越乾硬,邊緣可能出現灰綠色的硫化鐵(無毒但不好看)。所以建議不要一次做太多,盡快吃完。至於網路說冷藏一禮拜?呃,我是不敢啦,口感和風味都跑掉了。阿婆的攤子也是每天現補貨的。
Q:為什麼我做的茶葉蛋不夠入味?特別是蛋黃部分?
A: 這是最常見的問題!九成原因是「浸泡時間不夠長」!很多人煮完、泡個一兩小時就急著吃了。請務必給它足夠的時間(至少6小時,冷藏過夜最佳),讓滷汁慢慢滲透。另外,檢查:
- 敲殼是否均勻細密? 裂紋是入味通道。
- 滷汁鹹度和濃度夠嗎? 滷汁本身味道要夠濃郁(比你想像的鹹一點點才對),浸泡時才有本錢滲進去。可以試試滷汁(當然別喝太多)。
- 蛋是否完全浸泡在滷汁中? 浮起來的部分會色澤不均、入味差。
好了,這份揉合了阿婆四十年功力和我無數次失敗經驗的終極版阿婆茶葉蛋做法,希望能幫助你也做出令人吮指回味的巷口好味道。記住,關鍵就是好茶葉、細裂紋、微滾煮、長時間泡。快去試試看吧!成功的茶葉蛋,那香氣和口感,真的會讓你覺得一切等待都值得。期待聽到你的成果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