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麵疙瘩料理,我肚子裡的饞蟲就開始造反了!記得小時候放學回家,衝進廚房那股濃鬱的香氣——外婆站在熱氣騰騰的大鍋前,手裡靈巧地揪著麵糰,噗通噗通丟進滾燙的湯裡。那時候哪懂什麼美食評鑑啊,只知道捧著碗,燙得直吹氣也要唏哩呼嚕吃完,額頭冒汗,心裡暖呼呼。這碗樸實無華的湯麵疙瘩,承載了太多家的溫度。長大後試過不少店家,總覺得少了點什麼?是記憶裡的柴火香?還是外婆那份滿滿的心意?後來索性自己動手,跌跌撞撞嘗試,才慢慢摸索出那份讓人心安的滋味。今天,就來分享我私心最愛的三款麵疙瘩料理,讓我們一起找回鍋灶旁的溫暖!
說真的,第一次自己揉麵團做麵疙瘩料理,那場面簡直是災難現場!麵粉飛得到處都是,加水不是太多就是太少。好不容易揉成團,結果太硬,煮出來像小石頭,嚼得下巴痠;不然就是太軟,一下鍋全散成一鍋糊糊的麵湯,連形狀都看不出來,慘不忍睹。這才知道,看似簡單的麵疙瘩料理,學問可深了!水份、揉勁、醒麵時間,每個環節都馬虎不得。更別提湯頭的搭配,清湯有清湯的鮮,濃鬱有濃鬱的香。失敗好多次後(還被我媽笑說浪費糧食),總算抓到訣竅。現在?嘿,不敢說出師,但至少端上桌不怕被嫌棄啦!今天就從最經典的清湯掛麵開始吧!
阿嬤の古早味清湯掛麵疙瘩
這碗,就是記憶的原點。簡單到不行,卻鮮美得讓人想掉淚。重點就在於湯頭的清澈鮮甜和麵疙瘩那恰到好處的Q彈咬勁。
食材(2人份)
材料 | 份量 | 備註 |
---|---|---|
中筋麵粉 | 150g | 臺灣在地麵粉就很棒 |
冷水 | 約70-75ml | 分次加,看麵粉吸水狀況調整 |
鹽 | 1小撮(約1/4小匙) | 揉麵用 |
豬小排骨 | 300g | 或胛心肉,帶點油脂更香 |
蛤蜊 | 15-20顆 | 吐沙乾淨 |
乾香菇 | 3-4朵 | 泡軟切絲,香菇水千萬留下!湯頭靈魂 |
紅蘿蔔 | 1/3根 | 切薄片或小滾刀塊 |
小白菜 | 1小把 | 或青江菜,洗淨切段 |
薑片 | 2-3片 | 去腥提味 |
青蔥 | 1根 | 切蔥花 |
鹽、白胡椒粉 | 適量 | 調味用 |
香油 | 少許 | 起鍋前點睛 |

做法
先來對付湯頭!排骨沖洗乾淨,放進冷水鍋裡,開中火。切記,冷水下鍋才能把雜質逼出來。煮到水開始滾,表面浮一堆灰色泡沫(噁心!),就把火關小點,耐心地把這些泡沫撈乾淨,這步絕對不能懶,湯才會清。撈乾淨後,丟進薑片、泡軟切絲的香菇,還有那碗珍貴的香菇水,整碗倒進去!湯的香氣層次瞬間提升的關鍵就在這。轉小火,慢慢燉個30-40分鐘。這時紅蘿蔔切片或切塊隨你喜歡,丟進去一起熬,增添自然的甜味。時間到,嚐嚐味道,用鹽和一點點白胡椒粉調個底味。
燉湯的空檔來揉麵團!麵粉倒進大盆裡,加一小撮鹽拌勻。冷水少量多次地加!千萬別一次倒完。我一開始就犯過這錯誤,結果變成黏手怪,麵粉救都救不回。用筷子邊攪邊加,看到變成一片片雪花狀就差不多了。這時放下筷子,上手揉!使出你揉黏土的勁道(但別太暴力),揉到「三光」:盆光、手光、麵團表面光滑。蓋上濕布或保鮮膜,讓它休息15分鐘。醒麵超重要!麵筋鬆弛了,等下揪出來的麵疙瘩料理口感才會好。
湯熬得差不多了,主角蛤蜊登場!洗淨吐過沙的蛤蜊丟進湯鍋,開中大火,看著它們一顆顆「啵啵啵」張開嘴,鮮味立刻釋放到湯裡。蛤蜊開口就馬上撈起來,別煮太久縮水了!湯留著備用。
醒好的麵團拿出來,不用再揉!直接在灑了點麵粉的檯面上,用手掌稍微壓扁成厚片(厚度約0.5公分)。燒一鍋滾水,加點鹽(幫助麵疙瘩定型)。揪麵疙瘩囉!拇指和食指捏起一小塊麵團,輕輕一扯一捏,順手丟進滾水裡。大小隨意,我喜歡有點厚度咬起來才過癮。看到它們浮起來,再煮個1-2分鐘就差不多啦。撈起來瀝乾水分。
最後組裝!把煮好的麵疙瘩放進碗裡,鋪上燙熟的青菜(小白菜或青江菜都好),放幾塊熬湯的排骨、紅蘿蔔、香菇絲,還有剛剛煮好的蛤蜊。這時再把滾燙的熱湯沖進碗裡!嘶~熱氣帶出所有食材的香氣。撒上翠綠的蔥花,滴兩滴香油。完成!
為什麼我的湯頭不夠清?八成是「焯水」這步沒做好。排骨一定要冷水下鍋,耐心把浮沫徹底撈乾淨,後面湯才會清澈見底!這個古早味麵疙瘩料理,吃的就是那份純粹跟鮮甜。
重口味必學!香辣沙茶海陸雙拼麵疙瘩
有時候就想吃點過癮的!特別是天氣濕濕冷冷,或是加班到很晚,肚子餓得要命的時候。這款香辣濃鬱的版本,絕對能瞬間滿足味蕾,而且食材超隨性,冰箱剩什麼肉片、海鮮都能丟進去變豪華版!重點就在那靈魂醬料──沙茶醬!
食材(2人份)
材料 | 份量 | 備註 |
---|---|---|
中筋麵粉 | 150g | |
冷水 | 約70-75ml | 分次加 |
鹽 | 1小撮 | 揉麵用 |
梅花豬肉片 | 150g | 或雞腿肉切片 |
蝦仁 | 8-10隻 | 開背去腸泥 |
透抽 | 1/2隻 | 切圈 |
高麗菜 | 適量 | 用手剝大片 |
洋蔥 | 1/4顆 | 切絲 |
蒜末 | 2瓣 | 越細越好 |
青蔥 | 1根 | 蔥白切段、蔥綠切花 |
辣椒 | 1根 | 怕辣去籽切片,愛辣切圈 |
牛頭牌沙茶醬 | 1.5大匙 | 靈魂所在! |
醬油 | 1大匙 | 提鹹香 |
米酒 | 1大匙 | 去腥增香 |
糖 | 少許(約1/2小匙) | 平衡鹹味 |
水或高湯 | 約300ml | 用煮麵疙瘩的水也可以 |
白胡椒粉、香油 | 少許 | 起鍋前用 |

做法
揉麵團、醒麵、煮麵疙瘩的步驟跟「古早味清湯掛麵疙瘩」一模一樣!這邊就不重複囉。煮好的麵疙瘩撈起備用。
爆香是香氣的關鍵!鍋子燒熱,倒點油(別省,沙茶要油才香),先下蔥白段、蒜末、辣椒(怕辣晚點放)。中火爆炒,聞到濃鬱蒜香蔥香飄出來就對了!接著把洋蔥絲丟進去,炒到有點透明變軟。
主角沙茶醬登場!挖一大匙半(愛吃濃的多加點)進鍋,用鍋鏟快快推開炒香。那個香味一出來,隔壁鄰居大概都要流口水了。這時把豬肉片放進去,轉中大火快速翻炒,讓每片肉都裹上香噴噴的沙茶醬汁。看到肉片變色約七分熟,沿鍋邊嗆入一大匙米酒!香氣更奔放了。接著淋入醬油、撒點糖提味,拌炒均勻。
加入高麗菜!它會釋放水分,所以前面油量要夠。稍微拌炒讓高麗菜都裹上醬汁。倒入水或高湯(我是用煮麵疙瘩的水,省事又有麵香),份量大概能稍微蓋過鍋中食材就好。煮滾後試試味道?覺得不夠鹹這時再加點鹽或醬油。喜歡湯多湯少自己調整。
湯滾了之後,海鮮部隊登場!蝦仁、透抽圈通通下鍋,別煮太久!透抽捲曲、蝦仁變紅就差不多好了(約1-2分鐘)。最後把煮好的麵疙瘩倒回鍋裡,輕輕拌勻,讓每一塊麵疙瘩料理都吸飽濃鬱的沙茶湯汁。灑點白胡椒粉,滴幾滴香油,關火!撒上蔥花、辣椒圈點綴。完成!
這鍋一端上桌,誰還管什麼形象啊?保證扒到碗底朝天!濃濃的沙茶香包裹著Q彈的麵疙瘩料理,海陸雙拼的料又多到爆炸,超級滿足。沙茶醬牌子有差嗎?當然有!我試過好幾家,還是覺得牛頭牌最對味,鹹香夠勁又不會死鹹,是這道麵疙瘩料理的靈魂擔當。
創意驚喜!三杯雞風味麵疙瘩
誰說臺灣經典三杯雞只能配飯?把它豪邁地跟手工麵疙瘩結合,意外碰撞出超強火花!九層塔的香氣、麻油的醇厚、老薑的辛辣,全部滲入彈牙的麵疙瘩裡,每一口都是驚嘆號!這款創意麵疙瘩料理,絕對能顛覆你的想像。
食材(2人份)
材料 | 份量 | 備註 |
---|---|---|
中筋麵粉 | 150g | |
冷水 | 約70-75ml | 分次加 |
鹽 | 1小撮 | 揉麵用 |
去骨雞腿肉 | 1隻(約250-300g) | 切一口大小塊 |
老薑 | 1大塊(約40-50g) | 切厚片或拍裂,越多越香! |
蒜頭 | 5-6瓣 | 去皮,輕拍裂 |
九層塔 | 1大把 | 絕對不能少! |
黑麻油 | 2大匙 | 正宗三杯靈魂 |
香油 | 1大匙 | 搭配麻油提升香氣不易苦 |
米酒 | 3大匙 | 純米酒最好 |
醬油膏 | 1.5大匙 | 或混合醬油1大匙+糖1小匙 |
糖 | 1小匙 | 平衡鹹味(若用醬油膏可省略) |
辣椒 | 1-2根(可選) | 切片 |

做法
揉麵團、醒麵、煮麵疙瘩步驟同前!煮好撈起備用。記得煮麵水別全倒掉,留一小碗後面可能用到。
重頭戲炒三杯!鍋子燒熱,倒入黑麻油 + 香油(純麻油容易焦苦,混合更穩)。用中小火(切記!大火麻油易苦),先放入老薑片,耐心慢慢煸。煸到薑片邊緣有點捲縮、顏色變深,薑香麻油香撲鼻而來!接著放入拍裂的蒜頭和辣椒片(如果用),繼續煸炒出香氣。
主角雞腿肉塊下鍋!轉中大火翻炒,把雞肉的表面炒到變色帶點金黃。這時鍋氣正旺,馬上沿鍋邊嗆入米酒!那「滋啦」一聲真是悅耳。倒入醬油膏(或醬油+糖)、翻炒均勻,讓雞肉塊都裹上醬色。加入約100ml的熱水(或預留的煮麵水),煮滾後蓋上鍋蓋,轉小火悶煮個8-10分鐘,讓雞肉熟透入味。過程中偶爾開蓋翻拌一下。
雞肉悶透後,開啟鍋蓋試試味道(這時醬汁應該收濃不少),調整鹹淡。把主角麵疙瘩料理請進鍋!轉中大火,快速拌炒,讓每一塊麵疙瘩料理都均勻地裹上誘人的三杯醬汁。這時醬汁會巴附在麵疙瘩上,超入味!
最後!關鍵動作!抓一大把洗淨的九層塔丟進去!快速拌炒幾下,鍋氣瞬間把九層塔的香氣通通逼出來,瀰漫整個廚房!九層塔稍微變軟即可關火。完成!
這道創意麵疙瘩料理,吃一口就停不下來!麵疙瘩吸飽了三杯醬汁的精華,咬下去Q彈中帶著濃鬱的麻油薑香和九層塔獨特的風味,雞肉又嫩又入味。怕麻油味太濃怎麼辦? 麻油千萬別省,實在怕就用一半麻油一半香油,但香氣層次會稍減。重點是煸薑要用中小火,耐心煸透就不會有惱人的油耗味。這道創意麵疙瘩料理,絕對能讓你家餐桌充滿驚嘆!
麵疙瘩料理終極問答Q&A
- Q1:麵疙瘩起源到底是北方還是南方啊?感覺兩邊都有人說是傳統?
- 這問題其實我也很好奇!查資料發現,真要說起源,比較傾向是北方來的。尤其山西、陝西一帶,因為早期小麥產區在那,麵食變化多端,疙瘩湯是很家常的吃法,特別在物資沒那麼豐富的時候,一小把麵粉、一點水,就能快速變出一鍋暖呼呼的湯麵疙瘩,方便又實惠。後來才漸漸隨著人口移動、飲食文化交流,傳到南方各地,包括臺灣。臺灣的麵疙瘩料理也融合了本地特色,像加入沙茶、三杯這種超臺味做法,就是絕佳的例子!所以結論是,它有個北方根,但在臺灣也落地生根,成了我們熟悉的暖心滋味。
- Q2:自己做麵疙瘩,怎樣才能煮出來又Q又不會太硬?秘訣到底是什麼?
- 這個我失敗太多次,超有心得!關鍵三個環節:水份、揉勁、醒麵。
- 水份:絕對不能一次加足!不同麵粉吸水率不一樣。邊加冷水邊用筷子攪,看到變雪花片狀就差不多,寧可稍乾也別太濕。太濕麵團軟爛,煮出來容易糊;太乾則硬邦邦。
- 揉勁:不是隨便捏成一團就好。要「揉」!使點勁揉到「三光」(盆光、手光、麵團光),麵筋才會出來,口感才有彈性。揉不夠,麵疙瘩容易散。
- 醒麵:這步太容易被省略!揉好的麵團一定要蓋濕布或保鮮膜,休息至少15分鐘。讓緊繃的麵筋鬆弛,水分均勻滲透。醒過的麵團延展性好,揪出來的麵疙瘩料理煮後才會Q彈不僵硬。
- Q3:煮好的家常麵疙瘩隔餐再加熱,麵疙瘩變得好糊爛,怎麼辦?有沒有救?
- 哎唷,這問題超實際!隔夜的麵疙瘩料理確實容易糊爛,因為麵疙瘩會持續吸收湯汁。我有幾個搶救方法:
- 湯疙瘩分開煮,分開放涼:這是最有效的預防!煮好的麵疙瘩撈起瀝乾,攤開放涼(別悶著),完全涼透再冰冷藏。要吃的時候,湯另外熱滾,再把冰的麵疙瘩放進去「回溫」一下就好,千萬別久煮。這樣口感流失最少。
- 隔夜補救法-乾炒或乾煎:如果已經糊在一起了,試試看把湯盡量瀝掉(湯留著喝),鍋子放點油燒熱,把糊糊的麵疙瘩倒進去,用中大火「乾炒」或「壓扁煎香」。讓水分蒸發一些,表面煎到微焦微脆,口感會提升很多,有點像煎麵餅,別有風味!灑點胡椒鹽或淋點醬油膏就很好吃。
- 變成燴疙瘩:湯汁如果還夠(不多不少),把整鍋加熱煮滾後,打個蛋花下去攪成蛋花羹,或者勾個薄芡(太白粉水),讓它變成濃稠的羹狀,糊爛的麵疙瘩感覺就沒那麼明顯了,反而變成一種新口感。
這三款麵疙瘩料理,從阿嬤的清甜、沙茶的濃烈到三杯的創意,各有各的精彩。你問我最愛哪一種?老實說,都好愛!就像我們的生活,有時需要清澈簡單的撫慰,有時渴望濃烈刺激的過癮,有時則想來點不一樣的驚喜。學會這幾招,隨時想吃碗暖呼呼又紮實的麵疙瘩料理,一點也不難。重點是,那份動手做的樂趣,和家人朋友分享時的滿足感,才是最珍貴的調味料。下次揪團下廚,就來煮一大鍋麵疙瘩料理吧!保證溫暖心胃,滿室歡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