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美食:魚面、紅糟料理、淡菜等經典風味與Q&A全攻略

發佈時間: 更新時間:

作為一名深度迷戀各地風味、尤其鍾愛挖掘離島美食的老饕,我這次把味蕾探險的目標鎖定在了風情萬種的馬祖。這裡不僅有獨特的戰地風情、壯麗的海蝕地貌,更藏著令人驚豔的馬祖美食版圖!它融合了閩東底蘊、海島饋贈與獨特的戰時智慧,每一口都是故事。為了讓大家都能感受到這份舌尖上的魅力,我決定好好整理一下我的馬祖美食心得,希望能成為你探索時的美味指南。

老實說,出發前我對馬祖美食的認知很模糊,大概就知道老酒、黃魚這些。但踏上了南竿、北竿,穿梭在芹壁的石厝巷弄間,我才真正被震撼到。這裡的食物,好樸實,好直接,好有生命力!它們不像都市裡那些花拳繡腿的精緻料理,而是帶著海風鹹香、融合歷史痕跡的實在美味。我甚至覺得,不吃透這幾樣,就等於白來了馬祖一趟!所以,我這次可是卯足了勁,從街頭小攤到家庭廚房,從餐廳必點到隱藏版小吃,統統嚐了個遍,整理出這份我認為最地道、最值得嘗試的十種馬祖美食。有些味道,你可能一開始會不習慣,但相信我,它會讓你念念不忘。


老酒面線

馬祖美食的靈魂之一,絕對少不了這碗充滿故事的面線。

  • 名稱: 老酒面線
  • 特色與亮點: 聽起來簡單吧?但精髓全在那甕甕相傳的「馬祖老酒」裡!這酒用紅曲釀造,顏色深紅透亮,酒香醇厚甘甜中帶著一絲獨特韻味(有人形容像紹興,但我覺得更圓潤些)。湯頭就是用這老酒,加上薑片、煎香的蛋(通常是荷包蛋或蛋花),有時會加點肉絲提鮮,最後放入細軟易入口的面線。湯頭濃郁甘醇,酒香四溢卻不嗆辣,冬天喝一口,全身暖呼呼;夏天吃呢?(嗯,我夏天去試過),出了汗反而有種奇妙的舒暢感。那股醇厚的酒香,是別處模仿不來的。
  • 推薦理由: 這是最具代表性的馬祖美食!暖心暖胃,尤其適合微涼天氣。濃郁的酒香是最大特色,體驗獨一無二的馬祖風味。而且,它不只是食物,更是馬祖人生活的一部分,蘊含著釀酒的智慧與歲月的沉澱。
  • 搭配建議: 通常就是一碗麵線配個煎蛋或滷味,簡簡單單卻非常滿足。早餐或宵夜來一碗特別舒服。不太需要搭配其他重口味的東西,以免搶了老酒的醇香。
推薦店家:
「儷儐小吃店」(南竿鄉復興村72號)。這家是許多在地人和遊客的首選,味道很地道,環境就是家常小吃店的感覺。阿妹的店鼎邊糊(南竿鄉介壽村)也有不錯的老酒面線。
價格區間:
NT$80 - NT$120 一碗。
必點選單:
老酒面線當然是必點!看看當天有沒有其他滷味小菜可以搭配。
DIY提示:
其實在家復刻不難!關鍵是買到正宗馬祖老酒(很多特產店或上網能買到)。燒開水,加入幾片姜,倒入適量老酒(根據你喜歡的酒味濃度調整),煮滾後放入面線,快好時打入蛋花或放上煎好的荷包蛋即可。鹽都不用加!(老酒本身有鹹度)超級簡單吧?但味道正不正,全看那瓶老酒了!

我的小感想: 第一次吃覺得酒味好濃啊!但第二口就愛上了那種溫潤的甘醇。在儷儐吃的那碗,荷包蛋煎得邊緣微焦,浸在湯裡吸飽了酒香,絕了。不過,如果你完全不能接受酒味,可能就要斟酌一下了。

馬祖魚面

魚面?聽起來像是麵條?沒錯!這是馬祖先民智慧的結晶,把大海的饋贈做成能長久儲存的主食。

  • 名稱: 馬祖魚面
  • 特色與亮點: 顧名思義,這不是小麥做的面,而是用新鮮的馬加魚(或其他馬祖常見魚類)打成魚漿,再加入少量地瓜粉(番薯粉)增加韌性,然後手工或機器擀薄、切成麵條狀,再進行日曬風乾。成品是乾燥的麵條。吃起來口感非常獨特,Q彈有嚼勁,帶著明顯的魚鮮味,很奇妙!它可以煮湯麵,也可以幹拌、熱炒,甚至像零食一樣炸來吃(炸魚面超香脆!)。
  • 推薦理由: 絕對是馬祖美食中極具地方特色的代表!口感新奇有趣,充滿海洋風味。是瞭解馬祖漁業文化與食物儲存智慧的最佳載體。而且它易儲存,是絕佳的伴手禮。
  • 搭配建議:
    • 煮湯: 搭配大白菜、魚丸、肉絲,湯頭清爽鮮美。
    • 幹拌/熱炒: 加肉絲、高麗菜、紅蘿蔔絲、蔥段等快炒,類似炒麵的做法,凸顯魚面的Q彈。
    • 油炸: 當零食吃,香脆可口,配茶或啤酒很棒!
推薦店家:
魚面本身可以在很多特產店買到回家自己煮(如「阿婆魚面」、「超群魚面行」等品牌)。想吃煮好的,很多小吃店或麵店都有提供魚麵湯或炒魚面,比如「介壽獅子市場」內的麵攤。
價格區間:
  • 乾魚面 (伴手禮):約 NT$100 - NT$200 / 包。
  • 店家煮好的魚麵湯/炒魚面:約 NT$80 - NT$150 / 碗(盤)。
DIY提示:
乾魚面煮法很簡單:水滾後放入魚面,煮約3-5分鐘至軟Q即可,撈起後依喜好做湯麵或幹拌/炒。煮魚面的湯本身就很鮮,別浪費!炒的話,記得先煮軟瀝乾再下鍋炒配料。油炸則油溫要控制好,中火炸至金黃膨起即可。

馬祖魚面風味與烹調方式一覽表

特色 風味描述 推薦烹調方式 適合搭配 口感體驗
原料 新鮮魚漿 + 少許地瓜粉 魚鮮味濃鬱、天然海味 煮湯 大白菜、魚丸、肉絲 Q彈有嚼勁
製作 手工擀薄、切條、日曬風乾 乾燥後易儲存 乾拌 蔥花、醬油、香油 爽滑帶勁
獨特性 馬祖獨有的特色主食 可當主食亦可當零食 熱炒 肉絲、高麗菜、紅蘿蔔 鹹香入味、層次豐富
多元吃法 湯、炒、拌、炸樣樣行 油炸後香脆無比 油炸 (當零食) 椒鹽或直接吃 香酥脆口
伴手禮首選 方便攜帶、代表性強 在家輕鬆重現馬祖風味 購買地點:特產店、市場、餐廳 煮食前先泡軟 (非必須) 海洋的滋味在口中綻放

我的小感想: 煮湯的魚面,魚鮮味真的很突出,口感比一般麵條韌很多,很有趣。幹炒的則比較像家常炒麵,但多了份海鮮風味。最讓我驚喜的是炸魚面!在南竿一家小店點來配啤酒,超級唰嘴,一根接一根停不下來,比薯片好吃多了!不過,如果對魚腥味特別敏感的人,可能會覺得味道稍重一點點。

繼光餅

提到馬祖美食,這道小巧玲瓏、金黃酥脆的點心絕對能勾起所有人的食慾和好奇心。

  • 名稱: 繼光餅
  • 特色與亮點: 小小的圓餅,中間有個洞,看起來有點像沒有糖的甜甜圈。傳說(只是傳說啦!)跟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的軍隊有關,為了方便行軍攜帶而創制。製作時麵糰經過揉、擀、發酵,中間戳洞(據說早期是串起來方便士兵攜帶),再撒上白芝麻,最後用桶狀炭爐貼在爐壁上烘烤。成品外皮酥脆至極,咬下去「喀滋」作響,內裡則是紮實有嚼勁,帶著純粹的麵粉香和炭火香。最經典的吃法是「繼光餅夾蛋」或「繼光餅夾蚵蛋」(就是夾荷包蛋或蚵仔煎蛋)。那個酥脆感,真的是… 難忘!
  • 推薦理由: 口感驚豔!外酥內韌的層次感是最大賣點,炭火香氣迷人。既是歷史小吃,也是當地人日常早餐或點心。那個「喀滋」聲,會讓你愛上它。
  • 搭配建議: 最經典:夾入煎得香噴噴的荷包蛋(記得加點醬油膏)!升級版是夾入蚵仔煎蛋。也適合單吃,配豆漿或奶茶當早餐。
推薦店家:
  • 南竿: 「寶利軒食品」(南竿鄉復興村14號) - 老字號,餅香酥脆。
  • 北竿: 「鏡沃小吃部」(北竿鄉芹壁村75號) - 風景絕佳,蚵蛋夾餅有名。
  • 東引: 「阿婆魚麵店」旁邊的小攤(市場附近)也有好吃的。
價格區間:
  • 單買繼光餅:約 NT$15 - NT$25 / 個。
  • 繼光餅夾蛋/蚵蛋:約 NT$50 - NT$80 / 份。
必點選單:
繼光餅夾蛋(或蚵蛋)是必嘗!也可以單買餅帶走。
DIY提示:
家庭製作難度較高,主要是需要特製的烤爐模擬炭火烤制才能達到那種極致酥脆。不過,在家可以用平底鍋小火慢煎或小烤箱試試看(但酥脆度會不同),麵糰需要揉到位併發酵好。重點是餅要擀得夠薄,中間戳洞。

我的小感想: 第一次在寶利軒買到剛出爐的,那個香氣!咬下去的瞬間,酥脆到掉渣的聲音太治癒了,內裡又很有嚼勁,麵粉香很單純。夾上荷包蛋和醬油膏,鹹香酥脆,絕配!在芹壁的鏡沃,一邊看無敵海景,一邊吃熱騰騰的蚵蛋夾餅,人生享受啊!不過,放涼了口感會差很多,一定要趁熱吃!我試過帶回家復熱,再也找不到那個感覺了。還有,別貪心買太多,放久了就不脆了。

蟲弟餅

如果你以為馬祖只有海鮮和主食,那就錯了!這款油炸點心,名字奇特,味道也獨特。

  • 名稱: 蟲弟餅 (ㄊ一ˊ ㄅㄧㄤˋ) - 注意,不是蟲字旁,是「蟲」+「弟」這個字。
  • 特色與亮點: 蟲弟餅是馬祖特有的油炸點心,尤其盛行於南竿。它的餡料是主角:主要用米漿(或米漿混合少量麵粉)做外皮,包裹上炒過的肉末(豬肉)、豆芽菜、炒蛋等內餡,包成扁平的半月形或長條形,然後下鍋油炸至金黃酥脆。口感是外皮酥脆,內餡溼潤鹹香,豆芽提供了爽脆感。名字由來眾說紛紜,有說像某種昆蟲,有說是方言音譯,總之記住念法「ㄊ一ˊ ㄅㄧㄤˋ」就對了!是當地人從小吃到大的古早味。
  • 推薦理由: 外酥內軟、鹹香可口,是地道的馬祖平民小吃,充滿古早味。體驗馬祖人日常點心的好選擇。口感層次豐富(酥脆外皮 + 溼潤鹹香內餡 + 豆芽爽脆)。
  • 搭配建議: 單吃就很有味道,當作點心或下午茶。配點清淡的茶飲解膩也不錯。
推薦店家:
「萬家香二店」(南竿鄉介壽村獅子市場2樓)。這是最多人推薦、也是最常被提到的蟲弟餅名店,通常下午開始營業。介壽獅子市場內其他小攤也常有賣。
價格區間:
約 NT$30 - NT$45 / 個。
必點選單:
蟲弟餅就是主打!通常現炸現賣。
DIY提示:
家庭製作需要調米漿(粘米粉加水調成糊狀),炒香肉末和豆芽、蛋等餡料。然後用類似做韭菜盒子的方式,勺一勺米漿入油鍋,稍微定型後放餡料,再覆蓋一層米漿,炸至兩面金黃。難點在於控制米漿的濃稠度和油炸火候。可以找找網路上的簡化食譜嘗試。

我的小感想: 在獅市二樓找到萬香,看到油鍋裡滋滋作響的金黃物就是它了!剛炸出來熱騰騰的,外皮超級酥脆,咬開裡面是鹹香的肉末和爽脆的豆芽,還有蛋香,口感很豐富。老實說,我覺得有點像餡料更溼潤紮實、外皮更酥脆的鹹煎餅?但豆芽的加入是亮點。有些人可能會覺得油了一點(畢竟是油炸的),或者對那個名字有點困惑(跟蟲子沒關係!)。我個人很喜歡這種樸實的小吃,代表著一個地方的生活氣息。

紅糟料理

紅糟,絕對是馬祖美食調色盤上最濃墨重彩的一筆!它由紅曲米發酵而成,是天然的染色劑和風味魔法師。

  • 名稱: 紅糟料理 (紅糟炒飯、紅糟肉、紅糟鰻等)
  • 特色與亮點: 紅糟是馬祖家家戶戶必備的調味聖品,顏色深紅,味道獨特,帶有酒香和甘醇的發酵風味,鹹中帶甜。幾乎什麼食材都能用紅糟料理:紅糟炒飯(粒粒分明,染上誘人紅色,散發酒香)、紅糟肉(豬肉或雞肉用紅糟醃製後煎炸或燉煮,外皮紅亮,肉質軟嫩入味)、紅糟鰻(鰻魚塊裹上紅糟醬油炸,外酥內嫩,紅糟香去腥提鮮)、還有紅糟排骨、紅糟魚等等。視覺上搶眼,味道上更是令人印象深刻,是馬祖風味的核心標誌之一。
  • 推薦理由: 最能代表馬祖美食特色風味的元素!紅糟賦予菜餚獨特的香氣、色澤和甘醇酒韻,是別處難尋的體驗。做法多樣,從主食到主菜都能勝任。
  • 搭配建議:
    • 紅糟炒飯:可當主食,配個簡單的湯(如魚丸湯)即可。
    • 紅糟肉/鰻:是絕佳的下飯菜,配白飯或地瓜粥都棒。
推薦店家:
紅糟料理非常普遍,幾乎每家馬祖菜餐廳都有!例如:
  • 「依嬤的店」(南竿鄉復興村) - 環境有特色,紅糟料理選擇多。
  • 「夫人咖啡館」(南竿鄉四維村,近夫人村) - 風景好,紅糟炒飯有名。
  • 「蝦寮食堂」(北竿鄉塘岐村) - 海鮮料理出色,紅糟鰻好吃。
很多不起眼的小店或小吃店也做得很好。
價格區間:
  • 紅糟炒飯:約 NT$80 - NT$150 / 盤。
  • 紅糟肉/鰻:約 NT$150 - NT$300 / 份 (依份量和餐廳檔次)。
必點選單:
紅糟炒飯(必嘗基礎款)、紅糟肉(經典)、紅糟鰻(海鮮與紅糟的完美結合)。
DIY提示:
關鍵是要買到馬祖紅糟醬(特產店有售)。紅糟炒飯:冷飯最好,先用紅糟醬炒香配料(如肉絲、蛋、高麗菜丁、蔥),再下飯炒勻,加鹽或醬油調味即可(紅糟已帶鹹甜)。紅糟肉:將肉片用紅糟醬、少許糖、醬油、蒜末醃製至少30分鐘,然後煎熟或炸熟。非常簡單就能在家復刻馬祖風味!

馬祖紅糟料理風味指南

料理名稱 主要食材 風味特色 最佳口感 推薦指數 個人小點評
紅糟炒飯 米飯、蛋、肉絲/蝦仁 粒粒分明染緋紅,紅糟香氣融入米粒,甘醇微鹹帶酒香,鑊氣足 熱騰騰、乾爽 ⭐⭐⭐⭐⭐ 我的最愛! 簡單卻驚艷,香氣撲鼻,百吃不厭!
紅糟肉 豬肉 (三層或里肌) 肉質 軟嫩入味,紅糟醬汁 鹹甜甘醇,表皮煎至微焦帶脆,色澤紅亮誘人 外微脆內軟嫩 ⭐⭐⭐⭐ 經典下飯菜!肥瘦相間的三層肉更佳,配白飯絕了。
紅糟鰻 海鰻魚塊 外酥脆內細嫩,紅糟完美 去腥提鮮,香氣濃鬱,魚肉鮮甜與紅糟甘醇交織 現炸出鍋 ⭐⭐⭐⭐ 海味與紅糟的完美結合!酥脆外皮是靈魂。
紅糟排骨 豬小排 類似紅糟肉,骨邊肉更香,經燉煮則 骨肉易分離,醬汁更濃鬱 燉煮至軟爛 ⭐⭐⭐ 喜歡啃骨頭的選這道!滋味濃厚,適合配粥。
紅糟雞 雞肉 (腿塊或全雞) 肉質較嫩滑,紅糟味相對溫和,常加入土豆(馬鈴薯)同燒, 醬香濃鬱 雞肉軟嫩、土豆鬆軟吸汁 ⭐⭐⭐ 家常溫潤風味,紅糟入門款,接受度可能更高。
紅糟滷味 豆乾、海帶、蛋等 滷汁加入紅糟, 色澤深紅,賦予滷味獨特 甘醇酒香 與層次感 冷藏後更入味 ⭐⭐⭐ 當小菜或零嘴很適合,別有風味的滷味選擇。
(隱藏版) 紅糟湯圓 糯米湯圓 鹹湯圓湯頭加入紅糟, 湯色粉紅,鹹香中帶甘醇,搭配茼蒿、肉絲等, 冬季暖心首選 熱呼呼地享用 ⭐⭐⭐⭐ (季節限定) 意外之喜!鹹湯圓的華麗變奏,風味獨特,冬天吃超暖!

說明: 推薦指數僅代表個人口味偏好及普遍接受度。紅糟料理獨特的風味是其靈魂,初嘗者建議從 紅糟炒飯紅糟雞 入門。

我的小感想: 紅糟炒飯是我最愛!那個顏色和香氣太誘人了,飯粒乾爽,紅糟的甘醇酒香完全融入其中,一口接一口停不下來。紅糟肉我也很喜歡,特別是帶點肥的,煎得焦香,紅糟的味道完全滲透進去,配飯一流。紅糟鰻外酥裡嫩,紅糟完美中和了鰻魚的油脂感。不過,有些人可能會覺得紅糟的味道有點特殊(畢竟是發酵品),或者看那紅紅的顏色有點不習慣?但我個人非常推薦嘗試,這才是馬祖美食的精髓!

佛手 / 淡菜

靠海吃海,新鮮肥美的貝類可是馬祖美食不可或缺的亮點!

  • 名稱: 佛手 (龜爪) / 淡菜 (孔雀蛤 / 貽貝)
  • 特色與亮點:
    • 佛手 (龜爪): 外形超奇特!像綠色的爪子或迷你版恐龍腳伸出石縫。它是藤壺的一種。吃法通常就是清蒸水煮,吃它爪子裡面那一點點像蟹肉又像貝柱的肉,非常鮮美甘甜,口感彈牙。吃它需要點技巧(和耐心),但自己剝出來的那份鮮甜感很特別。產量較少也更珍貴。
    • 淡菜 (孔雀蛤 / 貽貝): 這個大家可能熟悉些,但在馬祖,它個頭超大,肉質肥厚飽滿!因為馬祖海域水質好、營養豐富,養殖的淡菜品質極佳。最常見的就是清蒸水煮,直接吃原味,鮮甜多汁。也會用來煮湯、煮麵、熱炒(如九層塔炒淡菜)。
  • 推薦理由: 極致的新鮮海味! 佛手外形奇特,味道鮮甜,是難得的體驗(尤其在產地吃)。馬祖淡菜以肥美、鮮甜多汁聞名,是海鮮愛好者的天堂。清蒸最能體現它們的本真之味。
  • 搭配建議: 清蒸佛手或淡菜,建議就是擠點檸檬汁或搭配簡單的姜醋蘸醬(醬油+醋+薑末+一點點糖),不要用太重的醬料掩蓋鮮味。啤酒或白酒是絕配!
推薦店家:
想吃最新鮮的,建議:
  • 當地的海產店:如「蝦寮食堂」(北竿)、「漁寮書齋」(東莒,環境特別)、「阿婆蟲弟餅」附近的海產攤(東引市場),或南竿、北竿碼頭附近的海鮮餐廳。記得問清楚時價!
  • 介壽獅子市場 (南竿):早上可能有攤販賣剛捕撈的佛手或淡菜。
價格區間:
  • 佛手:時價,通常以「兩」或「份」計,價格浮動較大,可能從 NT$200 - NT$500+ / 份不等。
  • 淡菜:相對便宜,一份清蒸淡菜 (約10-15顆) 約 NT$150 - NT$300。
必點選單:
清蒸佛手(嚐鮮必試)、清蒸淡菜(體驗肥美多汁)。
DIY提示:
如果在市場買到新鮮佛手或淡菜,回家徹底刷洗乾淨外殼。清蒸: 水滾後上鍋蒸,佛手蒸約5-8分鐘,淡菜蒸到殼張開即可(約3-5分鐘),千萬別蒸過頭!煮湯的話,水滾下鍋,煮到殼開就可。

我的小感想: 第一次見佛手,覺得長得真怪!但剝開那硬殼,吃到裡面那一點點肉時,哇,那份濃縮的海洋鮮甜真的讓人驚喜,口感很像迷你版的帝王蟹腳肉?就是肉實在太少了,吃得不過癮,價格也比較高,純粹嚐鮮。淡菜就過癮多了!在北竿蝦寮食堂吃的清蒸淡菜,個頭有我手掌那麼大,肉質肥厚到不像話,一口咬下去汁水四溢,鮮甜無比,完全沒有腥味,只有滿口海味!一盤根本不夠分。這才是海鮮該有的樣子啊!強烈推薦!

黃魚料理

黃魚,在馬祖海鮮裡有著崇高的地位,特別是經過時間轉化的風味。

  • 名稱: 黃魚料理 (清蒸黃魚、黃魚麵線、黃魚幹)
  • 特色與亮點: 黃魚曾是馬祖海域的高經濟價值魚種(野生大黃魚現在很少且昂貴了,多為養殖)。在馬祖,黃魚主要有兩種精彩呈現:
    1. 清蒸鮮黃魚: 新鮮的黃魚(養殖的品質也很好)肉質細嫩潔白,味道鮮美。簡單的清蒸,淋上醬油、鋪上蔥薑絲,再潑上熱油,就能極致展現其鮮美。魚肉像蒜瓣一樣,一夾就開。
    2. 黃魚麵線: 這道是宴客或坐月子常見的大菜!通常使用體型較大、肉質更厚實的黃魚乾(鹹黃魚)或風乾的黃魚。黃魚乾泡水去些鹹度後,與手工面線、老薑片一起熬煮成乳白色的濃湯。湯頭濃郁醇厚,融合了黃魚的鹹鮮與面線的滋味,魚肉則帶著風乾後特有的香氣和嚼勁,暖心又滋補。
  • 推薦理由: 清蒸鮮黃魚品嚐的是極致鮮嫩。黃魚面線則是馬祖美食中極具特色的湯品/主食,湯濃味鮮,風味獨特,是其他地方少見的傳統做法。
  • 搭配建議:
    • 清蒸鮮黃魚:配白飯就足夠。
    • 黃魚面線:本身就很有份量,可當主食湯品,搭配簡單小菜即可。
推薦店家:
  • 清蒸鮮黃魚: 較好的海產餐廳,如「漁寮書齋」(東莒)、「蝦寮食堂」(北竿)、「依嬤的店」(南竿)等。務必詢問是否為當日新鮮貨。
  • 黃魚麵線: 這是需要功夫的菜,一些傳統餐廳或宴席菜餐廳做得較好,有時民宿或家庭料理也能吃到。「大眾飲食店」(南竿鄉清水村)等老店可能有。可以嘗試詢問民宿主人有無推薦或代訂。
價格區間:
  • 清蒸鮮黃魚 (養殖):視大小,約 NT$300 - NT$800+ / 條不等。(野生天價)
  • 黃魚麵線:約 NT$200 - NT$450 / 碗 (通常是多人份的大碗公)。
必點選單:
清蒸黃魚(體驗鮮嫩)、黃魚麵線(品嚐獨特傳統風味)。
DIY提示:
清蒸鮮魚做法通用。黃魚面線家庭製作較複雜:需先準備黃魚乾(特產店有售),泡水數小時去鹹(期間換水),切塊。熱鍋爆香老薑片,放入魚塊稍微煎一下,加入大量清水煮沸,轉小火慢熬至湯色變白、魚肉軟嫩(約40分鐘-1小時),最後加入面線煮熟即可(注意面線本身有鹹度,黃魚乾也很鹹,通常不需要再加鹽)。

我的小感想: 清蒸黃魚很嫩,鮮味足,是好吃的魚,但老實說,我覺得在臺灣其他漁港也能吃到不錯的清蒸海魚。反而是黃魚面線讓我印象深刻!在朋友認識的馬祖阿姨家蹭到一碗,那個湯頭濃白醇厚,鹹鮮味非常足,帶著姜的辛香,黃魚乾的肉很有嚼勁,跟鮮魚是完全不同的風味層次。面線吸飽了湯汁,鹹香夠味。冬天喝一碗,全身都暖和了。不過,口味真的偏鹹,算是重口味料理,而且魚乾的味道接受度因人而異。我個人很喜歡這種古樸厚重的滋味!

黃金地瓜餃

這道菜,名字就帶著喜慶,味道也讓人歡喜!

  • 名稱: 黃金地瓜餃
  • 特色與亮點: 馬祖的地瓜(番薯)品質很好,香甜可口。黃金地瓜餃就是將蒸熟的馬祖地瓜泥,混合入糯米粉或地瓜粉中,揉成金黃色的外皮。內餡通常是甜口的:花生粉、砂糖、蔥花的組合(鹹甜交織),有時也會包入紅豆沙或芝麻餡。包成餃子狀後,可以用蒸的(口感Q軟),也可以用油炸的(外酥脆內軟糯香甜)。金燦燦的顏色非常討喜,口感Q彈,內餡香甜,帶著濃濃的地瓜香和花生香,蔥花則提供了畫龍點睛的鹹香。
  • 推薦理由: 色彩鮮豔,口感Q糯,香甜可口(帶點鹹香),是大人小孩都會愛的馬祖美食甜點/點心。真材實料的地瓜香很迷人。蒸的清爽,炸的香酥,各具風味。
  • 搭配建議: 當作下午茶點心、飯後甜點,或者嘴饞時的小零食。配無糖茶或咖啡平衡甜度。
推薦店家:
「阿妹的店鼎邊糊」(南竿鄉介壽村)除了鼎邊糊,地瓜餃也很有名。「萬家香二店」(南竿獅市二樓)有時也有賣。馬祖很多點心鋪、特產店都能買到,冷凍的帶回家煎或蒸也很方便。
價格區間:
約 NT$20 - NT$35 / 顆 (視大小)。
必點選單:
黃金地瓜餃(通常可選手工現做或冷凍包裝)。
DIY提示:
家庭製作不難!蒸熟地瓜壓成泥,慢慢加入糯米粉(或地瓜粉)揉成不黏手的麵糰。內餡:花生粉+糖(比例約2:1)+ 切碎的蔥末(敢吃蔥的話一定要加!)混合拌勻。包成餃子形,蒸熟(水滾後約10-12分鐘)或中火油炸至金黃即可。

我的小感想: 這個我超愛!一顆顆金元寶似的,看著就開心。我對甜的包子餃子類本來就有偏好。蒸的吃起來口感很Q很糯,地瓜香甜味很自然。重點在內餡!花生粉和糖的香甜,配上蔥花的微鹹辛香,這個組合實在太妙了,鹹甜交織完全不膩。炸的版本更罪惡也更香,外皮酥脆裡面軟糯。在阿妹的店吃的現做的,熱乎乎的超好吃。冷凍的回家自己煎,味道也不差哦!非常適合當伴手禮。

狗面 / 國麵湯

這是一道與馬祖戰地歷史緊密相連的湯品,樸實無華卻充滿能量。

  • 名稱: 狗面 / 國面 (狗面湯)
  • 特色與亮點: 這個名字聽起來有點怪(別擔心,跟狗沒關係!),源於早年物資匱乏的軍管時期。據說是因為煮湯用的魚(通常是用肉質較粗、刺少的魚種,如鯊魚、鯖魚或鬼頭刀等)切塊後形狀不規則,加上湯裡的蔬菜(如大白菜、白蘿蔔),士兵們戲稱像「狗啃過的一樣」,故得名狗麵湯(後來雅化為國麵湯)。做法簡單:魚塊(有時會先稍微煎過或炸過定型)加上大量的蔬菜(白菜、蘿蔔為主),有時加豆腐,用水熬煮成一大鍋湯。湯頭清甜,魚肉提供鮮味和蛋白質,蔬菜則帶來清甜和飽足感,是非常樸實、溫暖的家常味道。它象徵了那個年代軍民克難共享的記憶。
  • 推薦理由: 承載著馬祖特殊的歷史記憶,是「克難精神」的代表馬祖美食。湯頭清甜自然,魚肉與蔬菜搭配健康暖胃。體驗地道馬祖家常味的好選擇。
  • 搭配建議: 通常作為一道湯品,搭配簡單的飯菜,如滷肉飯、炒麵等。它本身味道清爽。
推薦店家:
這道湯通常是家常菜或小店的隱藏選單,並非所有餐廳都有。可以嘗試詢問:
  • 一些當地的傳統小吃店或麵店(如介壽獅子市場內的攤販)。
  • 某些提供「馬祖風味套餐」的餐廳或民宿(有時會包含)。
  • 直接問在地人推薦哪裡有好喝的狗麵湯。
價格區間:
約 NT$70 - NT$120 / 碗 (通常份量不小)。
必點選單:
狗麵湯 / 國麵湯。
DIY提示:
家常做法容易:選用肉質堅實的魚切塊(如鯖魚、鬼頭刀),可煎一下去腥定型(非必須)。鍋中放水,加入魚塊、切塊的白菜、白蘿蔔、幾片姜,煮滾後轉小火熬煮至蔬菜軟爛、湯頭變白甜,加鹽調味即可。非常隨意的一道湯。

我的小感想: 我是在芹壁一家民宿主人家裡喝到的。阿姨說這就是他們以前常吃的。湯頭看起來很清澈,入口卻是清甜甘美,白菜和蘿蔔都煮得軟爛入味,帶有蔬菜的甜味。魚肉雖然不算細緻(用的應該是鬼頭刀),但紮實有口感,也提供了鮮味。整體就是一個字:暖!尤其是在有點涼的天氣喝一碗,很舒服。沒有複雜的調味,就是食物本身的滋味。瞭解了它背後的故事,喝起來更有感覺。如果追求極致鮮美或魚肉細膩,可能會覺得普通,但它代表的是一個時代的味道。

馬祖麥蔥

最後這道,絕對是隱藏版的地域限定美味!離開馬祖就難尋了。

  • 名稱: 馬祖麥蔥
  • 特色與亮點: 這不是一般的蔥!馬祖麥蔥(也稱為四季蔥)是馬祖特有的品種,主要生長在秋冬春三季。它的蔥白部分特別長而粗壯(像迷你的大蔥),蔥葉則深綠細長(像一般的蔥)。風味上,它香氣濃郁、辛辣度較低,味道清甜,口感脆嫩多汁。當地人說是因為馬祖的氣候、土壤和強勁的海風造就了它獨特的風味與口感。它不耐運輸,所以在臺灣本島幾乎看不到。
  • 特色料理: 馬祖麥蔥是百搭的香料蔬菜:
    • 生吃: 切段直接蘸醬油膏或麵醬,口感超級脆甜!
    • 炒食: 最經典的是麥蔥炒蛋(蛋香混合蔥甜)、麥蔥炒肉絲炒豆乾。甜度高、辛辣度低的特性讓它即使大量使用也不會搶戲,反而帶來清甜的蔥香。
    • 入湯: 煮麵線湯、魚丸湯時撒上一把生的麥蔥末,香氣撲鼻。
    • 包餡: 做繼光餅、光餅或餃子的內餡(如前面提到的黃金地瓜餃)。
  • 推薦理由: 馬祖獨有的特產蔬菜! 鮮甜多汁,香氣清雅不嗆辣,口感絕佳。最能體現馬祖風土的美味之一。季節限定(秋冬春),錯過可惜。
  • 搭配建議: 生吃最能體會它的鮮甜脆嫩。炒蛋是最家常也最美味的吃法。
哪裡吃:
最好的方式是在當季(約10月到隔年4月) 到馬祖:
  • 市場購買: 如介壽獅子市場(南竿)、塘岐市場(北竿),買回民宿或找店家代炒。
  • 小吃店/餐廳: 這個季節很多小吃店或餐廳的選單上會出現「麥蔥炒蛋」、「麥蔥炒肉絲」等。
  • 生吃: 市場買菜時攤販可能會遞給你一根嚐嚐鮮!
價格區間:
市場購買約 NT$50 - NT$100 / 把 (視大小和季節)。餐廳炒菜約 NT$100 - NT$180 / 盤。
DIY提示:
買回來後洗淨。生吃:切段蘸醬。麥蔥炒蛋:麥蔥切段(蔥白蔥綠分開),先下蔥白爆香,再下蔥綠,然後倒入打散的蛋液翻炒至凝固即可。非常簡單美味!

我的小感想: 在介壽市場,攤販阿姨熱情地掰了一截蔥白讓我生吃。哇!那個脆度!那個甜度!完全沒有生蔥的辛辣沖鼻,只有清甜多汁,像在吃水果蔬菜。驚為天人!後來在民宿請阿姨幫忙炒了一盤麥蔥炒蛋,蛋香混合著蔥甜,蔥段即使在炒過之後依然保持爽脆,超級下飯。我後來每頓飯都想點這道菜!季節對的時候去,千萬別錯過這道馬祖美食的隱藏MVP。它沒有華麗的名字,但味道讓人難忘。我甚至背了幾把回臺灣送朋友嚐鮮(雖然放不久)。唯一的缺點就是,離開馬祖就吃不到了!


馬祖美食十全圖鑒 終極懶人包

為了讓你一目瞭然掌握重點,我吐血整理了這份涵蓋 十大必吃馬祖美食 的終極表格,包含名稱、核心亮點、最佳體驗方式與個人真心話,保證實用!(表格底色特意選用海洋藍漸層,呼應馬祖風情)

美食名稱 核心亮點與靈魂 最佳體驗方式與場景 個人真心話 & 小提醒
老酒面線 陳年老酒醇香,湯韻甘暖,麵線細軟, 冬日首選 早餐/宵夜,微涼時節, 儷儐小吃店 來一碗 必吃招牌! 酒香濃鬱獨特,暖心第一名。不嗜酒者小試即可。
馬祖魚面 魚漿製成麵條Q彈帶鮮,海洋本味,可湯可炒可炸 市場買乾貨自煮/小吃店點炒魚面, 炸魚面當零食 口感新奇有趣! 鮮味明顯,炸的最唰嘴。 超群魚面行 乾貨適合當伴手禮。
繼光餅 炭燒酥脆外殼 + 扎實嚼勁麵香"喀滋"聲療癒,夾蚵蛋是絕配 現烤出爐 單吃或夾蛋, 寶利軒 買餅, 鏡沃 配海景 口感驚豔代表! 酥脆感無敵, 務必趁熱吃!冷掉風味大減。
蟲弟餅 酥脆米漿外皮 + 鹹香肉末豆芽餡古早味油炸點心 萬家香二店 現炸現吃,當午茶點心 在地人日常味! 樸實飽足,豆芽脆口解膩。略油,嚐一顆即可。名字特別但好吃!
紅糟料理 紅糟醬甘醇酒韻染紅佳餚,香氣獨特, 馬祖味覺標誌 炒飯入門,紅糟肉配白飯, 依嬤的店 吃全餐 風味靈魂! 炒飯必點,鹹香甘醇超開胃。紅糟味特殊,初試可選炒飯或紅糟雞。
佛手 (龜爪) 奇特外型極致濃縮鮮甜限量海之珍饈 海產店點 清蒸 ,耐心剝殼嚐鮮 嘗鮮體驗勝過飽足! 鮮甜驚人但肉少價高。 時價波動大,點一份試試即可。
淡菜 (孔雀蛤) 碩大肥美肉厚多汁,清蒸原味 鮮甜爆表,海味直球對決 蝦寮食堂 清蒸一大盤,配啤酒享受 海鮮控天堂! 鮮甜肥美無腥, CP值高。清蒸原味最能體現馬祖海域優勢。
黃魚面線 黃魚乾鹹香 + 老薑 熬煮 乳白濃湯手工麵線吸飽精華,古早滋補 尋訪傳統老店或民宿家常味, 暖心飽足 厚重古早味! 湯濃味鮮,魚乾香氣特殊。 偏鹹,風味獨特,接受度看個人。
黃金地瓜餃 金黃地瓜Q皮 + 鹹甜花生蔥餡視覺味覺雙享受,蒸炸皆宜 阿妹的店 現蒸現吃,當甜點或零嘴,買冷凍回家 大人小孩都愛! 外Q內香,鹹甜交織不膩。 蔥是靈魂,敢吃必試!伴手禮熱門款。
狗面 / 國麵湯 粗獷魚塊 + 大量白菜蘿蔔清甜湯頭戰地克難記憶,家常暖胃 在地小吃店或民宿尋味, 樸實無華的溫暖 歷史的味道! 湯清甜暖身,充滿人情與故事。 簡單就是美,追求華麗者可能覺得普通。
馬祖麥蔥 蔥白粗長脆甜香氣清雅不嗆秋冬限定 地域珍味 當季市場 買來 生吃炒蛋嚐鮮首選 隱藏版MVP! 生吃脆甜如蔬果,炒蛋絕配。 季節限定,錯過等明年!離島難尋。

(小聲說) 我的私心排名: 老酒麵線 > 淡菜 > 繼光餅夾蛋 > 麥蔥炒蛋 > 地瓜餃 > 紅糟炒飯 > 魚面 > 佛手 > 黃魚麵線 > 蟲弟餅 > 狗麵湯 (但每個人口味真的差很多!)


Q&A:關於馬祖美食,你可能想問...

Q1:馬祖淡菜真的有比較好吃嗎?為什麼?

A: 真的有差!我原本也半信半疑,但親自吃過就回不去了。關鍵在於 「冷海水」「養殖方式」。馬祖位處寒暖流交界,海水溫度低且潔淨,加上多採用 「延繩垂下式」養殖,讓淡菜長時間懸浮在營養豐富、水流暢通的中層水域。這樣長大的淡菜,肉質異常肥厚飽滿汁水豐盈鮮甜度更高,而且 幾乎沒有腥味(好的清蒸淡菜只有海水鹹鮮)。不像有些地方的淡菜吃起來瘦瘦乾乾或有異味。馬祖淡菜旺季約在 5月到10月,這時最肥美!所以,答案絕對是 Yes

Q2:紅糟到底是什麼味道?會不會很怪?第一次吃推薦從哪道入手?

A: 嗯… 紅糟味道確實獨特,形容起來是 「甘醇的發酵酒香」 為主調,帶點 「微鹹」「若有似無的甜」,顏色深紅。它不同於米酒的嗆辣,也非醋的酸冽,而是一種 溫潤馥郁的滋味。有人覺得像更醇厚的甜酒釀,但又多了鹹鮮感。說怪嘛… 我覺得是「特別」而非奇怪,喜歡的人會很愛(像我)。第一次吃絕對推薦從「紅糟炒飯」開始! 因為米飯能很好地吸收紅糟的香氣與色澤,味道相對均衡,鹹香開胃,接受度最高。像是「紅糟肉」或「紅糟鰻」味道會更集中濃鬱些,可以等愛上紅糟香後再進階。別怕,試試看,炒飯是安全牌!

Q3:去馬祖玩,吃美食會不會很貴?交通方不方便?

A: 關於價格,我的經驗是:豐儉由人馬祖美食有很高貴的(像野生大黃魚、剛捕撈的佛手),也有很多 超級親民的在地小吃。像老酒麵線、繼光餅、蟲弟餅、魚面湯、炒魚面、麥蔥炒蛋、地瓜餃這些,一份通常在 NT$50 到 NT$150 之間,跟臺灣本島小吃價格差不多。海鮮部分,養殖黃魚、淡菜價格也算合理(當然點龍蝦石斑那種就另當別論)。 別頓頓都往大餐廳跑,多鑽鑽市場和小吃攤,荷包無負擔也能吃得很滿足! 交通方面,島內移動主要靠 租機車/電動車(最推薦,自由度高),或請民宿 代訂計程車/包車(適合多人或不想騎車者)。島與島之間靠 交通船(班次固定,但受天候影響)。規劃行程時, 務必留意船班時刻表天氣預報(霧季容易停航),預留彈性時間。南竿、北竿是主要門戶,食宿選擇最多,交通也最方便。莒光、東引更有離島風情,但船班較少。建議根據停留天數和想體驗的重點選擇島嶼組合。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