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每次我逛有機食品店或者保健品區,眼睛總會不由自主地飄向那一排排深色瓶子裝的蜂膠。這東西,說是蜜蜂用來保護蜂巢、對抗病菌的天然防禦工事,聽起來就很厲害對吧?作為一個嘴巴閒不住、整天到處尋覓美食的人,我特別容易喉嚨痛或者牙齦有點小狀況。有次朋友強力推薦試試蜂膠,從此就離不開它了。不過,用了這麼久,我發現關於蜂膠的功效,很多人真的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甚至有些誤解很深。今天我就把我這幾年「吃」出來的心得,加上查了超多國內外研究報告(真的看到眼睛快脫窗),好好跟你聊聊,蜂膠的功效到底有多廣?怎麼吃才對?又有什麼地雷千萬別踩?
蜂膠的功效
講真的,一開始我對蜂膠的功效也是半信半疑。不就是蜜蜂的口水加上樹枝樹皮嗎?能有多神?但親身經歷真的教我做人!記得有次貪吃,連著幾天麻辣鍋配燒烤,喉嚨直接腫起來,痛到喝水都像吞刀片。家裡蜂蜜水喝完了,死馬當活馬醫,滴了十幾滴蜂膠液在溫水裡,忍著它那股獨特的、有點像樹脂又帶點草藥的味道漱口加吞下去。哇塞,不是說立刻不痛(那太誇張了),但那種灼燒感和腫脹感,真的在幾個小時內緩解好多!第二天早上起來,雖然還是有點不舒服,但已經能正常說話了。那次之後,我就開始認真研究蜂膠的功效了。
原來,蜂膠之所以這麼厲害,是因為它成分超級複雜,含有超過300種化合物!主要包括:
- 類黃酮 (Flavonoids): 這部分絕對是明星成分!它們是非常強的抗氧化劑和抗炎劑。說白點,就是幫我們身體抵抗自由基傷害、壓制發炎反應的超級幫手。很多研究都指出,蜂膠的抗氧化能力甚至可以媲美某些水果蔬菜。這大概就是為什麼我喉嚨發炎能好那麼快的關鍵之一!
- 酚酸 (Phenolic acids): 這個也是抗氧化抗炎的好手,而且跟類黃酮一起,形成了蜂膠抗菌、抗病毒能力的核心基礎。我覺得它對口腔保健特別有用。
- 萜烯化合物 (Terpenes): 這些傢伙貢獻了蜂膠獨特的氣味和一些重要的生理活性,比如有些萜烯就被認為有抗菌甚至抗癌的潛力(當然,抗癌這部分還在研究階段,別過度解讀)。
- 其他成分: 還包括酵素、維生素(B群、C、E等,但含量不算特別高)、礦物質(鐵、鋅、銅、鎂等)、氨基酸、脂質等等。所以它算是一個綜合性的營養補充來源,雖然我不把它當主要維他命丸來吃啦。
蜂膠的功效具體體現在哪些地方呢?根據研究和我的個人體驗(還有身邊朋友的回饋),主要有這幾個大方向:
- 強大抗菌、抗病毒戰士: 這點超級關鍵!蜂膠被證明對多種細菌(包括一些討厭的、可能對抗生素產生抗藥性的菌種)、病毒(像引起普通感冒、流感的病毒)甚至真菌(比如念珠菌)都有抑制甚至殺滅的作用。這也是它能保護蜂巢不被感染的原因啊!所以像我喉嚨痛、口腔潰瘍、輕微牙齦發炎時用它,效果真的很顯著。甚至有研究探討它對皰疹病毒(嘴巴破那種)的效果,感覺挺有希望的。
- 抗發炎高手: 身體很多不舒服,背後都是發炎在搗亂。蜂膠裡的類黃酮和酚酸能有效抑制身體產生那些引發發炎的因子。所以不管是喉嚨痛、面板小過敏發紅發癢(我會用蜂膠膏區域性擦)、甚至有人說關節不舒服,用蜂膠都能幫忙舒緩。我自己覺得它對那種“上火”引起的發炎反應特別敏感有用。
- 促進傷口癒合: 這個有點神奇!蜂膠外用(藥膏或液體塗抹)被證明能刺激面板組織再生、減少感染風險,加速傷口、燙傷甚至輕微褥瘡的癒合。原理是它有抗菌、抗炎能力,還能促進膠原蛋白生成。我廚房裡常備一小盒蜂膠膏,不小心切到手(偶爾啦!美食博主也是會翻車的),清潔後塗一點,癒合速度確實比較快,而且不太容易紅腫感染。
- 口腔健康的守護者: 這點我大力推薦!蜂膠對口腔細菌的抑制力超強。漱口水裡加幾滴稀釋的蜂膠液,或者直接用含有蜂膠成分的牙膏/漱口水,對預防蛀牙、減少牙菌斑、舒緩牙齦炎、治療口瘡(嘴破)非常有效。我現在吃完甜點或重口味的東西,都會用蜂膠水漱口,感覺口腔清爽很多,牙齦也比較少出血了。這也是蜂膠的功效中我最常親身驗證的一環!
- 抗氧化防護罩: 現代人壓力大、環境毒素多,身體氧化壓力不小。蜂膠裡滿滿的抗氧化成分,能幫忙中和自由基,減少細胞損傷,從長遠看,對延緩老化、預防一些慢性病可能有幫助。雖然感覺不到“立即”效果,但作為日常保養的一部分,我覺得很安心。
- 免疫系統的好搭檔: 蜂膠被認為能調節免疫系統,在身體受到威脅時(比如感冒季節),可能幫助增強抵抗力,讓身體更快反應對抗病原體。我不是把它當“特效藥”,但至少在流感季節或者感覺特別累、快感冒時,會加強補充,感覺確實比較不容易中招,或者症狀輕一點、好得快一點。
- 舒緩喉嚨不適: 這個不用多說,我個人經歷就是最佳證明。無論是感冒引起的喉嚨痛,還是講話太多、吃太辣造成的幹癢,含服蜂膠滴劑或者用蜂膠水漱口、喝下去,都能帶來明顯的舒緩感。那種涼涼的、有點微微麻刺(但很舒服)的感覺,能快速緩解疼痛和不適。蜂膠的功效在呼吸道保健上,絕對值得關注。
- 其他潛在好處: 還有一些研究在探討蜂膠對血糖控制、心血管健康(比如改善血脂)、甚至某些癌症輔助治療的潛力。但這些都還在科學研究階段,證據等級沒那麼高,我就不特別強調了。咱們還是專注在比較確定、廣泛被認可的蜂膠的功效上。

蜂膠型別 | 主要產地 | 感覺/口感 | 功效側重點 | 適合族群 |
---|---|---|---|---|
綠色蜂膠 | 巴西 (亞馬遜) | 顏色獨特 (翠綠),味道較苦澀強烈 | 抗菌抗病毒能力頂尖,免疫調節強,研究文獻最多 | 追求高效能、免疫力較弱、易感冒、常口腔問題者 |
褐色蜂膠 | 歐洲、臺灣常見 | 顏色深褐,味道較溫和 (還是帶藥草味) | 綜合性強,抗菌抗炎、抗氧化、促進傷口癒合能力平衡 | 一般日常保健、喉嚨保養、面板小問題、追求CP值者 |
深褐色/黑色蜂膠 | 溫帶地區 | 顏色最深,味道濃鬱偏重 | 酚類含量通常更高,抗氧化、抗炎效果可能更突出 | 注重抗氧化、體內抗發炎需求高者 |
我得說,巴西綠蜂膠真的貴不少! 效果是猛,但那個價格... 後來發現品質好的臺灣產或歐洲產褐色蜂膠,對日常保健來說,價效比真的高很多,效果也夠用了。除非是特殊需求或狀況比較嚴重,不然我不見得每次都買綠的。不過純度真的很重要,別貪便宜買到稀釋的或品質差的,那就白花錢了。
蜂膠的營養價值
講完厲害的蜂膠的功效,我們來實際一點,看看它肚子裡到底裝了什麼好料?很多人可能會想:「蜂膠算是營養補充品嗎?」嗯,它跟維他命C、鈣片那種單一營養素補充不太一樣。它的價值,更在於它是一個超級複雜的「生物活性複合物」組合包!
前面提過,它含有超過300種化合物,核心價值就在那些具有生理活性的成分:
成分大類 | 代表性物質舉例 | 主要貢獻 |
---|---|---|
類黃酮 | 松屬素 (Pinocembrin)、高良薑精 (Galangin)、柯因 (Chrysin)、槲皮素 (Quercetin)、山奈酚 (Kaempferol) (這些是抗氧化抗炎大將!) | 抗氧化、抗發炎主力,抗菌抗病毒關鍵,保護心血管潛力,調節免疫 |
酚酸與其衍生物 | 咖啡酸苯乙酯 (CAPE)、阿魏酸 (Ferulic acid)、咖啡酸 (Caffeic acid)、肉桂酸 (Cinnamic acid) (CAPE是超級明星!) | 強力抗氧化、抗炎,抗菌抗病毒核心,CAPE被研究有潛在抗癌活性 (還在研究階段),神經保護潛力 |
萜烯類 | β-檜木烯 (β-Eudesmol)、沒藥醇 (Bisabolol)、α-蒎烯 (α-Pinene) | 貢獻獨特氣味,部分具抗菌、抗真菌、舒緩 (如沒藥醇) 效果 |
維生素 | B群 (少量)、C (少量)、E (少量)、少量維生素A前驅物 | 協同抗氧化作用,但含量非主要補充來源 |
礦物質 | 鐵 (Fe)、鋅 (Zn)、銅 (Cu)、錳 (Mn)、鎂 (Mg)、鈣 (Ca)、矽 (Si) (微量但種類多) | 參與身體各種酵素反應與生理功能 |
氨基酸 | 多種必需與非必需氨基酸 (含量不高) | 蛋白質基本組成 |
脂質、蠟質 | 脂肪酸、醇類、蜂蠟 | 提供結構,部分脂溶性成分載體 |
其他 | 醣類、酵素、花粉 (微量) |
看到沒?重點根本不是它單一維生素有多高,而是這些成分 「協同作用」(Synergy) 產生的綜合效果!這就是為什麼實驗室很難單獨分離某一種成分出來,就能完全複製整個蜂膠的效果。有點像交響樂團,單一樂器好聽,但合奏起來才是震撼人心的力量!這也是蜂膠的功效難以被單一成分取代的原因。
特別提醒: 蜂膠的營養價值和活性成分含量,會因為產地、季節、蜜蜂採集的植物來源(樹種)差異超級大!這也是為什麼巴西綠蜂膠那麼有名,因為它主要採集自巴西特有的酒神菊(Baccharis dracunculifolia),含有獨特且高濃度的「阿替匹林 C」(Artepillin C),讓它在抗菌抗病毒方面表現特別突出。臺灣本土蜂膠多半採集自樟樹、楓香、構樹等,成分組成就不一樣,但同樣具有很好的保健價值。所以挑的時候,產地資訊也很重要。
簡單說,蜂膠不是拿來補充大量維生素礦物質的(要補鈣還是喝牛奶吃小魚乾),它的價值在於它是一個充滿生物活性物質的「功能型」天然保健品,這些物質共同作用,支援我們身體的防禦、修復和平衡系統,從而發揮前面提到的各種蜂膠的功效。
蜂膠的禁忌與注意事項
哇,講完好處,現在得要潑點冷水了!天然的不代表對每個人都是安全的,也不是越多越好。蜂膠的功效再好,吃錯人、用錯方法,反而可能出問題。這部分我真的要認真講,因為看過有人隨便亂用,結果搞到自己不舒服。
最重要的大忌諱:對蜂產品過敏者絕對禁用! 這點沒有妥協空間!如果你對蜂蜜、蜂王漿、花粉,甚至是被蜜蜂叮過會嚴重過敏(全身起疹、呼吸困難那種),千萬不要碰蜂膠!蜂膠含有來自蜜蜂分泌物和植物的複雜成分,引發嚴重過敏反應的風險是存在的。我有個朋友就是對蜂蜜會癢,試了一次蜂膠喉糖,整個嘴巴腫起來,嚇死人了!
還有這些人也要特別小心謹慎:
- 氣喘患者: 蜂膠的氣味和某些成分可能會刺激呼吸道,誘發氣喘發作。雖然有些人用了沒事(甚至覺得對呼吸道好),但如果你是氣喘患者,想嘗試蜂膠,強烈建議先諮詢醫生,而且第一次使用要非常非常少量,在有人陪伴的情況下觀察反應。這點風險真的不要賭。
- 懷孕與哺乳期婦女: 這個族群的研究資料相對較少。為了安全起見,一般建議孕婦和哺乳媽媽避免使用蜂膠。雖然理論上風險不大,但這段特殊時期,還是謹慎一點好,等生完或斷奶後再考慮吧。寶寶的健康最重要!
- 即將進行手術者: 蜂膠可能具有輕微的抗凝血作用(雖然不像阿斯匹靈那麼強)。為了避免手術中或術後出血風險增加,建議手術前兩週就停止使用蜂膠。這個一定要記得跟醫生講你有在吃!
- 嬰幼兒: 嬰幼兒的免疫系統尚未發育完全,不建議給一歲以下的嬰兒使用蜂膠。即使是較大的兒童,如果要使用,也必須選擇專門為兒童設計、濃度較低的產品(例如兒童專用蜂膠滴劑或噴劑),並且嚴格按照說明書或兒科醫生的指示使用劑量。絕對不能當糖水亂餵!
其他需要注意的地方:
- 長期大量服用: 雖然研究顯示適量食用蜂膠安全性高,但長期「超量」服用對身體的影響研究還不夠多。建議還是按照產品建議劑量使用,或者採取週期性服用(例如吃三個月休息一個月)。任何東西過量都不好,再好的東西也一樣。
- 外用注意: 純度高的蜂膠液或未稀釋的蜂膠原液,刺激性很強!絕對不能直接塗抹在傷口或黏膜上! 一定要稀釋過(例如用食用油或純水稀釋)或選擇已經調製好的外用蜂膠膏、噴劑。我第一次不懂,手賤把一滴濃縮液塗在一個小傷口上,哇靠!那個刺痛感終生難忘,而且面板紅腫了一小塊好幾天。
- 與藥物互動作用: 蜂膠雖然是天然物,但活性成分多,不排除會與某些藥物產生互動作用。如果你正在服用以下藥物,請務必告知醫生你正在使用蜂膠:
- 抗凝血藥物: 如 Warfarin (可邁丁)、Aspirin (阿斯匹靈)、Clopidogrel (保栓通) 等。蜂膠可能增強其效果,增加出血風險。
- 肝臟代謝藥物: 蜂膠可能影響肝臟中某些代謝酵素 (如CYP450系統) 的活性,從而影響其他藥物的代謝速度和效果。這點比較複雜,一定要跟醫生討論。
- 癌症化療藥物: 理論上蜂膠的抗氧化力可能在化療期間有保護作用,但同時也可能幹擾藥物機制。化療期間的任何補充品,都必須嚴格遵從腫瘤科醫師的指示。

簡單總結:蜂膠的功效很棒,但安全使用是前提!
- 過敏者絕對禁用!
- 氣喘、孕哺婦、手術前、嬰幼兒要非常小心或避免。
- 外用要稀釋!
- 長期服用勿過量,注意藥物互動作用。
- 有疑問,先問醫生藥師!
別讓追求蜂膠的功效反而變成健康負擔。
蜂膠的正確食用方式
好啦,知道好處也瞭解風險了,那到底要怎麼吃(或用)才能發揮蜂膠的功效,又用得安心呢?這塊我真是繳了不少「學費」,試過各種產品和吃法。來分享一下我的經驗和比較推薦的方式:
產品形式 | 主要成分與濃度 | 優點 | 缺點 | 推薦使用方式 | 適合情境 |
---|---|---|---|---|---|
蜂膠液 / 滴劑 | 濃縮蜂膠萃取液 (酒精或甘油為溶劑) (濃度差異大!) | 濃度通常最高,效果直接迅速,可靈活調整劑量,可內服也可外用 (需稀釋) | 味道強烈辛辣 (尤其酒精溶劑),口感差,酒精基底不適合小孩或忌酒者 | 內服:滴入溫水、蜂蜜水、無糖茶中稀釋後飲用 (通常5-20滴/次,依產品濃度調整)。 外用: 務必稀釋 (水或油) 後塗抹或漱口。 |
急性喉嚨痛、口腔潰瘍、日常免疫力保養、需高濃度時 |
蜂膠膠囊 / 軟膠囊 | 蜂膠萃取粉或油裝入膠囊 | 服用方便快速,無異味,劑量標準化,易攜帶 | 效果可能較液體慢一點點 (需消化溶解),無法外用 | 內服: 依照產品標示劑量,溫水送服。 | 怕味道、需要方便性、長期保養、不喜歡酒精者 |
蜂膠噴劑 | 蜂膠萃取液稀釋後裝噴瓶 (常含薄荷等舒緩成分) | 使用超方便,可直接噴灑患處 (喉嚨、口腔),清涼舒緩感強,見效快 | 濃度通常較低,劑量不好控制 (噴幾下算一次?) | 口腔/喉嚨: 張口直接噴向喉嚨痛處或口腔潰瘍處 (通常按壓2-4下/次)。 | 外出攜帶、急性喉嚨痛/癢、口腔潰瘍發作時、演講/唱歌前後保養 |
蜂膠喉糖 / 口含錠 | 蜂膠萃取物 + 潤喉成分 (如薄荷、甘草) | 甜甜涼涼好入口,適合小孩 (選專用款),隨時可用,舒緩喉嚨乾癢 | 蜂膠含量通常很低,保健效果有限,含糖 (注意熱量與蛀牙) | 口含: 讓糖/錠在口中慢慢溶化,滋潤喉嚨。(別當糖果狂吃!) | 輕微喉嚨不適、喉嚨乾癢、需要暫時舒緩、兒童適用 (選低劑量無糖或代糖款較佳) |
蜂膠膏 | 蜂膠萃取物 + 基底油/蠟 (如凡士林、蜂蠟、椰子油) | 外用專用,溫和不刺激 (已調製好),塗抹方便 | 只能外用 | 外用: 取少量直接塗抹於清潔後的輕微 切割傷、擦傷、燙傷 (小面積一度)、蚊蟲叮咬、面板小發炎處。 | 面板小外傷、居家護理、蚊蟲叮咬止癢消炎 |
蜂膠牙膏/漱口水 | 新增蜂膠萃取物 | 直接作用於口腔,方便融入日常潔牙習慣 | 蜂膠濃度通常不高,停留口腔時間有限 | 刷牙: 正常使用含蜂膠牙膏。 漱口: 按說明稀釋漱口水,或直接使用預調好的蜂膠漱口水漱口30秒後吐掉。 |
日常口腔保健、預防牙齦炎、減少牙菌斑、輔助治療口腔潰瘍、口氣清新 |
我個人最愛的幾種方式:
- 日常保養 (內服): 我習慣早上起來空腹時,滴 10-15滴高品質的蜂膠液 (我偏好甘油基底的,比較不辣) 到小半杯溫水裡,再加一小匙蜂蜜攪拌均勻喝下去。溫溫的,帶點蜂蜜甜味和蜂膠獨特香氣,不會太難入口,還能保護喉嚨,開啟一天。覺得快感冒時,我會加到15-20滴。膠囊的話,我就是出門在外不方便時,飯後吃一顆。
- 喉嚨痛/口腔潰瘍救星: 急性期,我的SOP是:
- 蜂膠噴劑: 直接對著痛點噴2-3下!那個清涼感能瞬間緩解灼熱感,非常舒服。每隔2-3小時噴一次。
- 蜂膠水漱口: 同時,用一杯溫水加 10滴左右蜂膠液 ,攪勻後,仰頭深層漱喉嚨30秒以上(咕嚕咕嚕),再吐掉。一天3-5次。這個對殺菌消炎超有效!記得漱口後半小時內別喝水吃東西,讓蜂膠作用久一點。這招對付嘴破也超有用!
- 面板小狀況: 家裡藥箱一定有一小罐 蜂膠膏 。切菜小傷口、蚊子包癢得要死、或是臉上有個小紅腫痘(還沒冒膿那種),清潔後薄薄塗一層,消炎止癢效果比很多藥膏都好,而且感覺比較天然。
劑量怎麼抓?
最重要原則:請務必依照你購買的產品說明書指示! 不同品牌、不同萃取濃度、不同產品形式,劑量差異可以非常大!別以為「滴劑都一樣」,亂滴一通。
- 液體滴劑: 通常建議每次 5-20滴,每天 1-3次。我建議從低劑量(例如5滴)開始觀察身體反應,沒問題再慢慢增加。濃度高的千萬別貪心!
- 膠囊/軟膠囊: 通常每顆含有 特定毫克數的蜂膠萃取物 (常見如 500mg, 1000mg),每天 1-3顆。同樣看產品標示。
- 噴劑/喉糖: 按壓次數或顆數,依產品說明。
一般保健建議:如果是為了提升免疫力、抗氧化等日常保養,連續服用 1-3個月後,可以考慮休息 1個月,讓身體休息一下。當然,如果只是喉嚨痛那幾天密集使用,好了就可以停。
選購小撇步 (超重要!):
- 看來源與成分標示: 產地(巴西?臺灣?歐洲?)、蜂膠含量百分比(例如10:1萃取代表10公斤原蜂膠萃取出1公斤濃縮物,通常數字越小越濃)、溶劑型別(食用酒精?甘油?水?)、是否有新增物。標示不清的,直接跳過!我偏好選擇信譽良好、標示清楚的品牌。
- 選擇信譽良好的品牌與購買管道: 有品牌的通常比較有保障(雖然貴一點),認明有效的 健康食品認證標章(如臺灣的「小綠人」標章)更安心。千萬別在來路不明的網路平臺或夜市買!品質和濃度可能差很多。
- 觀察色澤與狀態: 好的蜂膠液通常是深褐色或深酒紅色(綠蜂膠除外),濃稠,質地均勻。噴霧則較稀。如果有沉澱或分層,可能品質不夠好或儲存不當(當然有些天然成分沉澱是正常的,看產品說明)。
- 聞聞看、試試看(如果允許): 正宗的蜂膠有非常獨特、強烈的樹脂香氣,帶點辛香味(酒精基底更明顯)。味道不好聞是正常的,太香或沒味道反而可疑。塗一點點在面板上(手背),好的蜂膠會有微溫熱感,之後可能留下淡淡的黃色印子(正常,可洗掉)。但記住,外用測試不能預測你是否會對『內服』過敏!過敏體質者首次內服仍要極小心!
選擇適合的形式、用對劑量、買到好產品,才能真正安全有效地體驗到蜂膠的功效!
蜂膠 Q&A (你問我答)
最後,針對幾個大家最常問的問題,我用最簡單的方式回答:
- Q:蜂膠可以每天吃嗎?吃多久要停?
A: 一般來說,為了日常保健(提升免疫力、抗氧化),連續吃 1-3個月 後,建議休息 1個月 左右,讓身體緩衝一下。如果是短期對抗感冒喉嚨痛,好了就可以停。重點是不要長期「超量」服用(遠超過建議劑量)。按照產品建議量、並採取週期性補充是比較好的方式。 - Q:蜂膠可以幫助對抗新冠病毒(COVID-19)嗎?
A: 目前確實有 實驗室研究 顯示蜂膠(特別是巴西綠蜂膠)的某些成分, 「可能」具有抑制冠狀病毒複製和減緩細胞因子風暴(過度發炎)的潛力。但是!這些都還是 體外實驗或初步研究, 並沒有足夠的人體臨床證據證明「蜂膠可以治療或預防新冠肺炎」。把它當作日常 「支援免疫力」 的輔助保養品是可以的,但 絕對不能取代疫苗、正規醫療、戴口罩勤洗手等防疫措施!生病了還是要看醫生!別被誇大不實的廣告騙了。 - Q:蜂膠會讓傷口好更快?怎麼用?
A: 是的!研究顯示外用蜂膠對於 清潔後的小範圍傷口(如切割傷、擦傷、燙傷(小面積一度)、褥瘡)有幫助,可以 抗菌、減少感染風險、促進面板組織再生和傷口收縮。關鍵是 「務必使用專門的外用蜂膠膏」 或 「將高濃度蜂膠液用乾淨的食用油(如椰子油)或純水稀釋後」(例如1份蜂膠液配5-10份油/水)再塗抹在清潔後的傷口周圍(避免大量塗抹於開放性深層傷口)。 切勿直接用未稀釋的濃縮液塗抹傷口,會非常刺痛且可能過度刺激面板。對於嚴重或大面積傷口,請優先尋求醫療協助!
希望這篇滿滿都是我個人經驗和認真研究整理的文章,能幫你更全面、更安心地認識蜂膠的功效、價值、風險和正確用法。天然的東西很好,但用對方法、避開禁忌才能真正為健康加分。記得,身體是自己的,有任何不確定或特殊狀況,問問醫生藥師最保險!下次分享別的健康好物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