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跑遍大江南北、就愛鑽進菜市場找美味的吃貨,這篇關於加志魚的文章,我可是卯足了勁,把我親身經歷、廚房裡的實戰心得,還有那些老饕們偷偷傳授的撇步都掏出來分享給你。保證讓你看得直流口水,也想趕緊去市場拎兩條回來!
每次走進熟悉的菜市場,那股混雜著海潮鹹鮮、蔬果清甜、還有熟食飄香的味道,就讓我整個人都活絡起來。眼睛像雷達一樣掃射各個魚攤,今天有什麼好貨色?哎呦,那邊角落的阿婆攤子上,擺著幾條體型適中、閃著銀灰光澤的魚,這不就是老饕們私下很愛的那種加志魚嗎?(也叫「加網魚」或「黃鰭馬面魨」,學名Thamnaconus modestus),這傢伙乍看之下其貌不揚,甚至有點憨憨的,但懂行的都知道,它的鮮美,絕對值得你停下腳步!
目錄
老實說,以前我也沒特別留意它,總覺得名字怪怪的,魚皮看起來又粗又厚,處理起來可能很麻煩?直到有一次,一位在市場賣了三十年魚的老伯強力推薦:“少年仔,試試看這個加志魚啦!肉細又甜,比很多貴鬆鬆的魚還好吃,識貨的才知道!” 半信半疑下買了兩條回家,第一次嘗試自己處理,確實被那塊厚厚的皮嚇了一跳。但當我小心翼翼地把皮剝掉,露出底下白皙透亮的魚肉時,就知道老伯沒騙人。簡單的幹煎,撒點鹽和胡椒,那魚肉一入口,我的天!口感細嫩得不像話,鮮甜味在嘴裡化開,完全沒有腥氣,只有純純的海洋風味。從那以後,加志魚就成了我家冰箱常備的寶藏魚類。
加志魚?它到底是何方神聖?
別被它有點“呆萌”的外表騙了!加志魚屬於馬面魨科,身體側扁呈橢圓形,最明顯的特徵就是那顆小小的嘴巴和那雙常常帶著點“無辜”感的眼睛。它身上披著一層粗糙堅韌、佈滿細沙般小鱗片的皮,顏色通常是低調的灰褐色或黃褐色,背部顏色較深,腹部偏白。背鰭和臀鰭比較長,尾鰭則呈現明顯的凹形(叉尾)。體型算不上巨大,一般市場上常見的,大概都在20到40公分左右,太大反而不一定好吃,肉容易老。
| 加志魚 特色快速掌握表 |
|---|
| 外型特徵: 側扁橢圓、小嘴、厚皮(灰褐/黃褐色)、叉尾 |
| 常見尺寸: 20-40公分最好吃 |
| 最大優點: 魚肉 超細膩、鮮甜度高、腥味極低 |
| 特別之處: 必須剝皮處理才能吃! |
| 常見疑問: 處理麻煩?其實 掌握訣竅就很簡單! |
選得好,成功一半!挑加志魚的獨家心法
想吃到頂級的加志魚美味,第一步就是挑到新鮮的好魚!這可是我跑市場無數次,跟魚販們“搏感情”學來的硬道理:
- 眼睛要亮晶晶! 新鮮魚的眼睛清澈透亮,像黑寶石一樣凸出來。要是眼睛渾濁凹陷,甚至泛白,拜託,直接跳過!(這招對大多數海魚都適用)
- 魚鰓是重點觀察區! 鼓起勇氣翻開鰓蓋看看(通常魚販會幫你)。新鮮的加志魚鰓應該是鮮豔的鮮紅色,摸起來是溼潤的,聞起來只有淡淡的海水味。如果是暗紅色、褐色,甚至發黑發黏,或者有奇怪的臭味,絕對NG!
- 身體要硬邦邦! 用手指輕輕按壓魚身,新鮮的魚肌肉結實有彈性,壓下去會立刻彈回來。如果按下去軟趴趴的,甚至留下凹痕,那就表示新鮮度堪憂了。
- 魚皮光澤度不能少! 雖然加志魚的皮本身比較粗糙,但新鮮魚的表皮應該要有自然的光澤,鱗片(雖然細小)要緊密附著。顏色暗淡無光?Pass!
- 氣味是最佳指標! 靠近聞一聞,新鮮海魚應該只有一股清爽的、令人愉悅的海水鹹香。任何刺鼻的魚腥味、氨水味甚至腐臭味,都是嚴重警告訊號!
加志魚 新鮮度快速比對清單:
廚房裡的硬仗:處理加志魚的皮
好啦,買回新鮮的加志魚,接下來就要面對它最大的“關卡”——剝皮!別怕別怕,我第一次也手忙腳亂,但掌握幾個小技巧,就能輕鬆搞定:
- 工具要利: 一把鋒利的小刀是必備!鈍刀會讓你事倍功半,而且危險。準備一把廚房剪刀剪鰭也很方便。
- 從尾部下手: 在加志魚的尾巴附近,用刀尖或剪刀在魚皮上劃開一個小口子。注意別切太深傷到魚肉。
- 輔助神器: 準備一小撮鹽或一張廚房紙巾(幹一點的),增加手指摩擦力。
- 撕剝技巧: 用手指捏住劃開的小口子邊緣,感受到皮和肉之間那層薄膜了嗎?沿著這個薄膜,穩穩地、慢慢地往魚頭方向撕開。有點像撕膠帶的感覺!遇到比較緊的地方,可以用刀尖輕輕輔助劃一下薄膜再繼續撕。耐心是關鍵!
- 處理頭部和鰭: 皮剝到頭部時,直接用刀切下魚頭。胸鰭、背鰭、腹鰭、臀鰭用剪刀貼根剪掉。尾巴也剪掉。
- 清潔腹腔: 最後沿著腹部剖開,把內臟清理乾淨(通常魚販會先處理掉,但自己再檢查一遍更安心),裡外沖洗乾淨。
| 加志魚 剝皮步驟重點提醒 | |
|---|---|
| 步驟 | 關鍵技巧 & 注意事項 |
| 1. 準備 | 鋒利小刀、廚房剪刀、鹽/廚房紙巾 |
| 2. 開口 | 在尾巴末端魚皮上劃一小口,勿切深 |
| 3. 撕剝 | 捏緊開口,順著皮肉間薄膜,慢!穩!向魚頭撕 (遇阻力可輕劃薄膜再撕) |
| 4. 去頭鰭尾 | 皮剝至頭,刀切下魚頭,剪刀貼根剪除所有魚鰭和尾 |
| 5. 清內臟 | 剖開腹部,清除殘留內臟,徹底沖洗乾淨 |
處理乾淨的加志魚魚肉,潔白如玉,幾乎沒有小刺(只有中間一根大骨和兩側各一排明顯的肋刺,很容易去掉),簡直就是為美味而生的上好食材!接下來,就是我壓箱底的兩道家常美味做法啦!
食譜一:經典乾煎加志魚
這道是我心中最能體現加志魚原汁原味的做法!簡單到不行,卻能把那極致的細嫩鮮甜發揮到頂點。
食材 (約2人份):
- 處理好的加志魚魚肉: 2片 (中段為佳)
- 鹽: 適量 (粗鹽或海鹽風味更佳)
- 白胡椒粉: 少許
- 米酒 (或清酒): 1小匙 (去腥提鮮,可省略)
- 食用油 (建議耐高溫的): 1-2大匙 (玄米油、葡萄籽油、苦茶油都不錯)
- 檸檬角: 少許 (裝飾提味,非必需但很加分)
做法:
- 醃製入味 (可省略但建議做): 將洗淨並用廚房紙巾徹底吸乾水分的加志魚魚片,兩面均勻抹上少許鹽和白胡椒粉。喜歡酒香的可以淋上那一小匙米酒,輕輕按摩一下。靜置10-15分鐘。
- 熱鍋熱油: 取一個平底鍋 (鐵鍋、不沾鍋皆可),開中大火燒熱,倒入足夠的油,讓鍋底均勻覆蓋一層。看到油開始產生細微紋路 (或放入一滴水珠瞬間蒸發) 就表示溫度夠了。
- 下鍋煎製: 將魚片輕輕放入鍋中 (小心熱油噴濺!)。這時千萬別急著翻動!讓魚片在鍋裡定型。你會聽到美妙的滋滋聲。
- 耐心等待: 維持中大火,煎約2.5-4分鐘 (視魚片厚度而定),觀察魚片邊緣變白,並向上翹起,且底部呈現誘人的金黃色。
- 翻面續煎: 用鍋鏟小心地將魚片翻面。翻面後可以稍微轉中小火,再煎約2-3分鐘,直到魚肉用筷子輕戳感覺是紮實有彈性,且完全變成不透明的白色。
- 起鍋靜置: 煎好的魚片立即起鍋,放在網架或廚房紙巾上稍微吸掉多餘油份,靜置1-2分鐘。這個步驟很重要,能讓肉汁重新分佈,吃起來更嫩!
- 盛盤享用: 擺盤,可以擠上一點點新鮮檸檬汁,更能帶出魚肉的甜味。趁熱享用吧!

食譜二:蒜香醬燒加志魚
這道是我家餐桌上出現頻率很高的下飯菜!鹹香中帶著甘甜,蒜香濃郁,包裹著細嫩的加志魚肉,不知不覺就能吃掉一大碗飯。
食材 (約2人份):
- 處理好的加志魚魚肉: 2片 (中段或尾段皆可,切大塊更易入味)
- 蒜頭: 5-8瓣 (拍碎或切片)
- 薑: 一小塊 (約拇指大,切片或切絲)
- 青蔥: 1-2根 (蔥白切段,蔥綠切花)
- 食用油: 2大匙
- 醬燒醬汁:
- 醬油: 2大匙 (我用的是甘醇的蔭油)
- 米酒: 2大匙 (去腥增香)
- 砂糖: 1-1.5大匙 (或等量冰糖,看喜好調整甜度)
- 水: 3-4大匙
- 烏醋 (或白醋): 1小匙 (提味關鍵!)
- 白胡椒粉: 少許
- 香油: 少許 (起鍋前淋)
做法:
- 魚肉處理: 將加志魚魚肉切大塊 (約一口大小),用廚房紙巾吸乾水分。如果喜歡先煎定型,可以在表面輕輕拍點薄薄的麵粉或地瓜粉 (防沾兼增稠醬汁)。
- 爆香辛香料: 鍋中放油燒熱,先下薑片煸炒出香氣,再放入蒜頭、蔥白段,用中小火爆炒至香味四溢,蒜頭邊緣微金黃。
- 煎魚 (可選): 如果想魚塊更定型不易散,此時可將魚塊放入鍋中,兩面稍微煎至微黃定型。如果省略此步,直接進入下一步。
- 倒入醬汁燒煮: 將所有 醬燒醬汁 材料(醬油、米酒、糖、水、烏醋、白胡椒粉)先在碗中調勻,倒入鍋中。醬汁滾沸後,放入魚塊(如果沒先煎)。轉中大火煮滾。
- 轉中小火燒入味: 醬汁滾後,轉中小火,蓋上鍋蓋悶煮約5-7分鐘。期間可以小心翻動一下魚塊,讓其均勻裹上醬汁。注意別太用力把魚肉弄碎了!
- 收汁: 開啟鍋蓋,轉中火稍微收汁。這時可以試一下味道,如果覺得不夠鹹可補點醬油,不夠甜補點糖。收到醬汁變得濃稠光亮,能裹在魚塊上即可,別收得太乾。
- 提香起鍋: 淋上少許香油,撒上漂亮的蔥花(蔥綠部分),稍微拌炒一下即可關火。
- 盛盤: 將魚塊連同濃鬱的蒜香醬汁一起盛盤,保證香氣撲鼻!
加志魚 VS 其他家常魚 特色評比
為了讓你更清楚加志魚的獨特魅力,我整理了一份和我常吃的幾種魚類的簡單比較:
| 家常魚種風味特性比較 | 加志魚 | 鯛魚 | 鱸魚 | 吳郭魚 | 秋刀魚 |
|---|---|---|---|---|---|
| 肉質細嫩度 | ★★★★★ (極佳) | ★★★★☆ | ★★★★☆ | ★★★☆☆ | ★★☆☆☆ |
| 鮮甜度 | ★★★★★ | ★★★★☆ | ★★★☆☆ | ★★★☆☆ | ★★★★☆ |
| 腥味程度 | ★☆☆☆☆ (極低) | ★☆☆☆☆ | ★★☆☆☆ | ★★★☆☆ | ★★★★☆ |
| 細刺多寡 | ★☆☆☆☆ (少,僅主骨&肋刺) | ★★☆☆☆ | ★★☆☆☆ | ★★★☆☆ | ★★★★★ |
| 料理適應性 | ★★★★☆ (煎、燒、煮湯皆宜) | ★★★★★ | ★★★★★ | ★★★★☆ | ★★★☆☆ (多煎烤) |
| 價格親民度 | ★★★★☆ (相對經濟實惠) | ★★★☆☆ | ★★★☆☆ | ★★★★★ | ★★★★★ |
| 處理麻煩度 | ★★★☆☆ (需剝皮) | ★☆☆☆☆ | ★☆☆☆☆ | ★☆☆☆☆ | ★★☆☆☆ |
你看,加志魚雖然在處理上多了一道剝皮工序(其實熟了很快),但在肉質、鮮甜度、低腥味、少刺這幾個核心美味指標上,表現真是太亮眼了,價格又親民。難怪會成為懂吃老饕們的口袋名單!
臺灣哪裡容易買到新鮮的加志魚?
根據我的觀察和詢問魚販的經驗,加志魚在臺灣屬於全年都有的魚種,但一般來說,秋冬到春季(約10月到隔年4月) 似乎是它比較肥美的季節。至於購買地點:
- 傳統市場魚攤: 這是我最推薦的!尤其那些專營海魚的攤子,或是看起來比較資深的老攤販。早上早一點去(八九點前),新鮮度最有保障。記得用我前面教的挑魚方法。很多魚販知道你會處理的話,甚至會主動推薦今天的加志魚很棒!
- 大型超市生鮮區: 像家樂福、全聯、頂好這些大型超市的生鮮區,偶爾也能看到處理好的加志魚魚片(通常是剝好皮、去頭去尾去內臟的),很方便,但價格通常比傳統市場高一點,新鮮度也需要仔細檢查(看顏色、聞味道)。優點是不用自己剝皮。
- 漁港直銷中心: 如果你家離漁港不遠(像基隆崁仔頂、碧砂;宜蘭南方澳;臺中梧棲;高雄前鎮、蚵仔寮等等),那絕對是尋找新鮮海味的天堂!漁港通常有清晨的拍賣,或是早上的直銷中心,運氣好能碰到剛上岸的超新鮮加志魚!價格也可能更划算,但就是要起個大早。
冷凍的加志魚可以買嗎?
當然可以!現代冷凍技術其實很不錯。冷凍的加志魚通常是處理好的魚片(剝皮去刺),對於忙碌的上班族或不想處理魚的人來說很方便。挑選時注意包裝是否完整、冰晶不要太多(表示反覆解凍結凍過)、魚肉顏色看起來自然。解凍時要放在冷藏室低溫慢慢解凍,不要用室溫水衝。雖然鮮度比不上當天的現流魚,但用來做醬燒、煮湯還是很不錯的選擇。我個人覺得幹煎的話,新鮮魚的香氣口感還是略勝一籌啦。
Q&A:關於加志魚的常見疑問
A: 是的,加志魚那層厚厚的皮不建議食用!那不是普通魚鱗,而是一層非常堅韌粗糙、佈滿細鱗的厚皮,直接烹煮後口感會非常硬且難以咀嚼,像在咬皮革一樣,完全無法下嚥。我們享受的是剝皮後那細緻軟嫩的魚肉。這也是它需要特殊處理的最大原因。別擔心剝掉浪費,它的價值全在魚肉裡。(聽說有些地方會曬乾做魚皮膠或肥料,但一般人料理就是直接丟棄)
A: 非常適合!加志魚煮湯是另一個絕佳選擇。它的肉質細嫩,腥味極低,煮出來的湯頭非常清澈鮮甜。做法也很簡單:魚塊稍微煎一下(或直接下鍋),加入薑片、蔥段、米酒和水滾煮,最後加點鹽調味,撒上蔥花或香菜就很美味。它的肉質即使在湯裡煮過,也不會變得乾柴,仍然保持嫩度。喜歡味噌湯的,煮滾後加入適量味噌溶解,就是鮮美的味噌加志魚湯。因為少刺,小孩老人都很適合喝。我個人很愛用它煮蘿蔔絲魚湯,清甜加倍!
A: 這個問題很好!在臺灣市場上,「剝皮魚」這個俗稱其實有點像是一個「統稱」,加志魚確實是常被歸類在「剝皮魚」這個大類別裡,因為它們都需要剝掉那層厚皮才能吃。但嚴格來說,「剝皮魚」可以泛指多種馬面魨科的魚類,常見的除了我們說的加志魚(黃鰭馬面魨)之外,還有比如綠鰭馬面魨(身體偏綠褐色,產量較大,肉質也佳)、單角魨(頭上有根長刺)等。不同種類的剝皮魚在外觀、大小、肉質口感上會有些微差異。一般市場攤販如果說「剝皮魚」,可能是指其中一種或混稱。加志魚算是裡面肉質特別細嫩、價格也較平實的一種。購買時,可以認明黃褐色/灰褐色身體、小嘴、叉尾的特徵,或者直接問老闆是不是加志魚。只要是新鮮的剝皮魚家族成員,肉質普遍都不錯,加志魚算是其中的優質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