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窗外的冷風颼颼,又到了白蘿蔔最甜美的季節。身為一個把週末都泡在廚房裡的美食狂熱者,這時候不做上幾盤港式蘿蔔糕,簡直對不起當令的好食材!講到港式蘿蔔糕做法,我跌過的跤可不少,不是太軟爛不成形,就是味道不夠香。經過無數次實驗(和吃掉無數失敗品😅),終於摸透了在家也能做出媲美茶樓、甚至更合自家口味的秘訣。今天就來分享我最掏心掏肺的實戰筆記,從挑蘿蔔開始,手把手帶你成功!
為什麼你該嘗試我的港式蘿蔔糕做法?
因為我失敗過太多次,知道哪些地雷千萬別踩!市面上很多食譜只講理想狀況,我這裡連蘿蔔出水太多怎麼辦、粉漿太稀怎麼救,這些實戰細節統統告訴你。我們要做的不是「看起來像」的蘿蔔糕,而是煎起來金黃焦香、咬下去滿口蘿蔔清甜和臘味油香的正宗港式蘿蔔糕做法!
食材準備:好糕的根基在此
蘿蔔糕,顧名思義,主角就是「蘿蔔」。但我得老實說,失敗的蘿蔔糕,十之八九問題出在蘿蔔沒挑對或處理不當!港式蘿蔔糕做法最迷人的就是那濃郁的蘿蔔香甜與恰到好處的Q彈口感,這一切都從食材開始。
靈魂主角:白蘿蔔
- 重量關鍵: 我試過無數次比例,要做出夠「蘿蔔味」的糕,蘿蔔和粉的比例絕對不能失衡。我的黃金比例是:
- 去皮後淨重約 1000 - 1200 克的大蘿蔔(大約是台灣常見大白蘿蔔一條的中大型尺寸)。寧可多一點,別太少!蘿蔔蒸煮後會縮水,份量足才有滿足感。
- 挑選訣竅:
- 手感沉甸甸: 拿起來要有份量感,表示水分足、組織緻密。輕飄飄的通常空心或纖維粗。
- 表皮光滑緊實: 表皮看起來飽滿、帶點光澤,避免有皺縮、裂痕或撞傷。
- 鬚根少、頭尾完整: 鬚根多可能表示比較老。蒂頭(綠色端)和根部(鬚根端)看起來新鮮,沒有萎蔫或發黑。有一次貪便宜買了表皮有點軟的,結果切開裡面纖維粗得像絲瓜布,整條報廢!港式蘿蔔糕做法最怕蘿蔔不甜又多渣。
- 品種差異(個人心得):
- 台灣大白蘿蔔: 最常見,水分充足,甜度中等,做糕穩定不易出錯。
- 白玉蘿蔔(小蘿蔔): 季節限定,通常更甜美細嫩,但個頭小,需要多條。我喜歡混合一點增加甜味。
- 日本品種(如三浦蘿蔔): 有時超市有,通常更甜更細緻無渣,但價格高。預算夠時值得一試。

粉類黃金搭檔:黏合與彈性的來源
粉類是讓蘿蔔絲凝聚成糕的關鍵。只用一種粉?口感總差那麼一點。經過多次調整,我鎖定這個組合:
- 在來米粉: 絕對主力! 提供蘿蔔糕的主體結構和軟Q口感。請認明「在來米粉」,這是粳米粉,不是蓬萊米(秈米)粉喔!我試過用粘米粉替代,口感不太一樣。港式蘿蔔糕做法最傳統的就是用在來米粉。 需要約 250 - 300 克(視蘿蔔含水量調整,後面會教你判斷)。
- 澄粉(小麥澱粉): 秘密武器! 加入約 30 - 50 克。它能讓糕體更晶瑩透亮,煎起來表面更酥脆。不加的話,口感會比較「粉」一點,沒那麼俐落。
- 粟粉(玉米澱粉): 輔助角色。 加入約 1 - 2 大匙(約 10-15 克)。它幫助組織更細緻滑順。可省略,但有加口感更細膩。
粉類名稱 | 重量 (約) | 主要功能 | 可否替代? | 我的心得 |
---|---|---|---|---|
在來米粉 | 250-300克 | 主結構、軟Q口感 | 不可省! 是蘿蔔糕的骨 | 一定要用!試過粘米粉口感不對 |
澄粉 | 30-50克 | 增加透明度、煎後更酥脆 | 可省,但口感差一點 | 我覺得差很多!加了煎出來效果肉眼可見的漂亮 |
粟粉 | 10-15克 | 讓組織更細緻滑順 | 可省 | 有餘裕就加,不加也OK,但成品細緻度有微妙差異 😉 |
畫龍點睛:配料與調味
這是賦予港式蘿蔔糕做法靈魂風味的部分!沒有這些,就像少了臘味的煲仔飯,總覺得空虛。
- 經典臘味組:
- 臘腸: 1.5 - 2 條(約 80-100 克)。選酒香濃、肥瘦適中的廣式臘腸。切小丁。我偏好買香港老字號,香氣真的不同。
- 潤腸: 1 條(約 50-60 克)。帶有鴨肝香氣的潤腸是很多老師傅的秘密,風味更複雜有層次。同樣切小丁。如果買不到,用多一條臘腸替代也行。
- 蝦米: 約 30 - 40 克。選大隻一點、乾燥香氣足的。洗淨後用少許米酒和溫水泡軟(約15-20分鐘),瀝乾切碎。泡蝦米的水別倒掉!精華啊!
- 乾貝(瑤柱): 約 6 - 8 顆(中型)。可選,但加了鮮味大大升級!同樣洗淨,加米酒、薑片和溫水泡軟(至少30分鐘至1小時),瀝乾後撕成細絲。泡乾貝的水更是寶,務必保留! 有次泡完順手倒掉,被我媽念了好久...
- 爆香三寶:
- 紅蔥頭: 約 6 - 8 瓣,切末。比洋蔥香氣更濃郁集中,是爆香的靈魂。
- 蒜頭: 3 - 4 瓣,切末。
- 薑: 一小塊(約拇指大小),切細末或磨泥。去腥提味。
- 調味關鍵:
- 鹽: 約 1.5 - 2 茶匙(約 7-10克)。鹹味基底,務必試味調整。
- 糖: 約 1 - 1.5 茶匙(約 5-7克)。提鮮,平衡鹹味,帶出蘿蔔甜度。不可省。
- 白胡椒粉: 約 1/2 - 1 茶匙(約 2-4克)。去腥增香,港式風味必備。
- 蠔油: 約 1 大匙(約 15ml)。增加醇厚感和複雜鹹鮮味。選品質好的。
- 芝麻香油: 約 1 茶匙(約 5ml)。最後提香用。
- 高湯/水 + 精華水: 液體總量約 450 - 550 ml! 這是最大變數!包含:
- 泡蝦米的水(過濾)
- 泡乾貝的水(過濾)
- 不足的用優質雞高湯或清水補足。用高湯風味更豐厚。記得,這些液體是用來調粉漿的!

食譜設計:比例與風味的藝術
掌握了食材,接下來就是決定它們如何組合。比例不對,再好的料也枉然。我這個比例是經過幾次「太淡」、「太鹹」、「蘿蔔味被搶走」的教訓後定案的。
風格 | 蘿蔔 : 粉 (淨重) | 臘味/海味量 | 調味重點 | 口感特色 | 適合對象 |
---|---|---|---|---|---|
我的經典版 | 1000g : 300g (在來米+澄粉+粟粉) | 臘腸1.5+潤腸1+蝦米30g+乾貝6-8顆 | 鹹鮮平衡,蘿蔔甜主導 | Q彈紮實,料多豐富 | 喜歡傳統風味、料多實在者 |
蘿卜清甜版 | 1200g : 280g | 臘腸1+蝦米20g | 鹽糖稍減,突出原味 | 更軟嫩,蘿蔔感強 | 偏好清淡、老人小孩 |
豪華海味版 | 1000g : 320g | 蝦米40g+乾貝10顆+少許金華火腿末 | 蠔油稍增,白胡椒多點 | 鮮味爆棚,口感稍緊實 | 海鮮愛好者 |
香菇素菇版 (素) | 1100g : 290g | 香菇5朵(乾泡發切丁)+素火腿丁+烤麩丁 | 香菇水替代海味水,醬油+五香粉 | 菇香濃郁,口感稍鬆 | 素食者 |
我的經典版設計思路:
- 蘿蔔量大: 確保每一口都有滿滿的蘿蔔絲,清甜是主角。
- 臘味點綴: 臘腸潤腸提供酒香油脂香,但不過量到搶戲。
- 海味提鮮: 蝦米乾貝是隱形功臣,帶來深邃的海陸鮮味(Umami)。
- 粉量精準: 300克粉配1000克蘿蔔,經過多次測試,能完美支撐蘿蔔絲,冷卻後切件不易散,煎起來外酥內軟。
- 調味平衡: 鹽糖白胡椒蠔油協作,襯托蘿蔔甜,壓住生澀味,帶出臘味和海味的香。重點是試味!試味!試味! 粉漿調好後,挖一小匙用微波爐叮30秒或隔水蒸熟試吃鹹淡,這是唯一補救機會!我早期沒試味,蒸出來太淡,只好狂沾醬油辣椒醬補救...。
為什麼不用粘米粉?
很多食譜寫用粘米粉。但純正的港式蘿蔔糕做法用的是在來米粉!粘米粉(蓬萊米粉)口感較軟糯,比較偏向台式蘿蔔糕或芋頭糕的質感。在來米粉做出來的糕體更Q韌、更立體、煎起來更容易形成焦脆外殼,這才是港式茶樓的靈魂口感。別買錯粉了!
實戰步驟:手把手跟我做
好了!食材備齊,比例確定,重頭戲來了!跟著我的步驟,避開我曾經踩過的坑,保證成功!
- 處理蘿蔔: 蘿蔔徹底洗淨削皮。去皮後的淨重要達到1000-1200克!
- 切法爭議: 有人刨絲,有人切條。我的經驗?粗條+細絲混合最好! 用刀或刨絲器:
- 70% 切成約 0.3-0.5cm 粗、5-6cm 長的粗條(吃得到口感)。
- 30% 刨成較細的絲(幫助釋放甜味和黏合)。
- 蘿蔔水怎麼辦? 蘿蔔絲/條會出水!別急著擠掉!這些水是天然的甜味來源。把它們連同出的水一起倒入一個大鍋中備用。後續煮蘿蔔時,這些水是重要的液體來源之一。
- 切法爭議: 有人刨絲,有人切條。我的經驗?粗條+細絲混合最好! 用刀或刨絲器:
- 處理配料:
- 臘腸、潤腸切小丁(約0.5cm見方)。
- 蝦米洗淨,用1大匙米酒+溫水泡軟(約15-20分鐘),瀝乾切碎。泡蝦米水留下!過濾備用。
- 乾貝洗淨,加1大匙米酒、1-2片薑、溫水泡軟(至少30分鐘,能泡1小時更好)。瀝乾,順著纖維撕成細絲。泡乾貝水留下!過濾備用。這是黃金高湯!
- 紅蔥頭、蒜頭切末。薑磨泥或切極細末。
- 混合粉類: 把在來米粉、澄粉、粟粉放入一個大碗中混合均勻。先不要加水!
這步驟是風味凝聚的關鍵!香氣不足,蘿蔔糕就輸一半。
- 起一個深一點的炒鍋或大鍋(後面要直接拌入蘿蔔用),中火燒熱,加2-3大匙食用油(我用耐高溫的葡萄籽油或花生油)。
- 放入紅蔥頭末,小火慢慢煸炒至金黃微焦,香氣四溢。要有耐心,紅蔥頭酥是精華!
- 加入蒜末、薑末,繼續炒香,約1分鐘。
- 轉中火,加入臘腸丁、潤腸丁,翻炒至肥肉部分變得透明,邊緣微焦,逼出油脂和酒香。這時廚房已經香到不行!
- 加入切碎的蝦米和撕好的乾貝絲,翻炒均勻,讓海味釋放。
- 此時,將所有調味料(鹽、糖、白胡椒粉、蠔油) 倒入鍋中,快速翻炒均勻,讓配料都裹上醬料,香氣更融合。關火暫放一旁。聞一下,夠香嗎?不夠可以補點胡椒粉。

煮蘿蔔:釋放甜味的魔法
- 把裝有蘿蔔絲/條(連同它出的水)的大鍋移到爐上,開中大火。
- 將剛才炒好的香噴噴配料整鍋倒入蘿蔔鍋中。
- 加入一部分的液體:先倒入珍貴的泡蝦米水和泡乾貝水。然後,加入高湯或清水,直到總液體量約達到 300 - 350 ml 左右(記住,我們總共需要約 450-550ml 液體,剩下的是用來開粉漿的)。液體量不需要完全蓋過蘿蔔,因為蘿蔔還會持續出水。
- 輕輕翻拌均勻。蓋上鍋蓋(留一點縫隙),煮至蘿蔔變軟。時間取決於蘿蔔粗細和火力,大約需要 10 - 15 分鐘。
- 關鍵判斷: 用筷子可以輕易夾斷粗蘿蔔條,但蘿蔔條還沒有完全軟爛到糊掉,還保留一點點口感(Al Dente感)是最好的狀態!煮過頭會失去口感,蘿蔔甜味也容易散失。 試吃一下蘿蔔條!應該要清甜,沒有生澀味。
- 煮好後,關火。這時鍋裡應該有不少湯汁(混合了蘿蔔水、高湯、泡海味水),這些都是精華!嚐嚐湯汁的鹹淡! 這是調味的黃金時刻。它應該比你想像的成品鹹度稍微明顯一點點,因為後面還要加粉漿稀釋。如果太淡,此時補一點鹽。如果太鹹...嗯,有點麻煩,可能得撈掉一點湯汁再補點滾水。千萬記得試味!
- 把之前混合好的粉類,慢慢、分次地加入剩下的液體(高湯或清水)中。總液體量是 450-550ml 減去之前煮蘿蔔時已加入的 300-350ml,所以大約剩下 150 - 200ml 用來調粉漿。
- 關鍵技巧:一邊倒液體,一邊用打蛋器或筷子快速、用力地攪拌。 目標是攪拌成非常順滑、無顆粒、濃稠但可流動的漿糊狀態。有點像濃酸奶或美乃滋的質地。絕對不能有粉粒!這步驟決定了糕體是否細膩均勻。我有次偷懶沒攪勻,蒸出來裡面有小白粉塊,超糗。
這步驟是讓蘿蔔糕成功凝結的物理化學反應!
- 確保煮蘿蔔的鍋是關火狀態。鍋裡的蘿蔔和湯汁還是很燙的。
- 將調好的粉漿,再次攪拌均勻(因為靜置可能沉澱),然後一口氣、快速地倒入滾燙的蘿蔔鍋中!
- 立刻!馬上!快速! 用耐熱刮刀或大湯勺,大力、快速地從鍋底往上翻拌均勻!動作要快且確實,讓滾燙的蘿蔔和湯汁在幾秒內將粉漿燙成半熟糊狀。你會看到鍋裡的液體迅速變得黏稠、呈現半透明狀,蘿蔔絲都被濃稠的漿糊包裹住。這就是成功的預兆! 如果動作太慢或鍋不夠熱,粉漿無法瞬間糊化,成品就容易散掉、粉粉的。拌到看不到白色的生粉漿,整體變成黏稠的一大鍋蘿蔔糊就對了。
- 拌勻後,淋上芝麻香油,再快速拌幾下即可。

入模與蒸製:耐心等待美味成形
- 準備蒸模:選用深盤或金屬糕盤(比較好導熱)。在內壁均勻塗抹一層薄薄的食用油(防沾)。我喜歡用長方形的金屬糕盤(類似做瑞士卷那種),受熱均勻也容易脫模。
- 將拌好的、熱騰騰的蘿蔔糊倒入模中。用沾了油的刮刀或勺子將表面儘量抹平、壓實(尤其邊角),減少氣孔。
- 表面裝飾 (可選): 撒上一些剩下的臘腸丁、蝦米碎或香菜梗點綴增色。
- 蒸鍋準備: 大鍋裝足量水(確保中途不會燒乾),放上蒸架,開大火將水燒滾,產生充足蒸氣。
- 入鍋蒸製: 小心將裝滿蘿蔔糊的模放入滾水蒸鍋中。
- 蒸製時間: 蓋上鍋蓋(最好用布包住鍋蓋防止滴水)。保持大火足汽蒸製:
- 參考時間: 一般家用深盤(深度約5-6cm),需要 60 - 90 分鐘。
- 判斷熟透:
- 時間快到時,用竹籤或細筷子插入糕體中心最深處,拔出後沒有沾黏濕粉漿,且籤身感覺燙手,即表示熟透。
- 糕體顏色變深、變透亮,邊緣會稍微收縮脫離模具。
- 中心處按壓感覺結實有彈性,不是軟趴趴的。
- ⚠️ 重要! 蒸鍋水量務必充足,中途如需加水,務必加滾燙的開水,避免溫度驟降影響成品。我曾經為了省事加冷水,結果那一盤中心有點沒熟透...
- 蒸好後,小心取出。可以在表面再輕輕刷一層薄薄的油防止乾燥。
這一步疏忽,前面功夫全毀!
- 將蒸好的蘿蔔糕 放在室溫下,讓它 自然冷卻至完全涼透!至少需要 4 小時以上,或者直接放冰箱冷藏過夜更好。
- 為什麼? 熱的蘿蔔糕內部結構還很軟很脆弱,此時切必定散開、不成形。冷卻過程是澱粉分子重新排列、組織緊密結合的關鍵,讓糕體變得結實有彈性,才能切出漂亮方正的煎糕塊!我有次急著想嘗鮮,蒸好不到兩小時就切,結果...變成一盤蘿蔔糕炒屑!欲哭無淚。
終於等到品嚐時刻!煎得好,美味再升級!
- 將完全冷卻定型的蘿蔔糕從模中脫出(冷藏過的更好切)。用薄刀沿邊緣劃一圈,倒扣輕拍即可脫模。
- 切成喜歡的厚度和大小(常見約1.5-2cm厚塊)。
- 平底鍋燒熱,加入 足夠覆蓋鍋底的油(約2-3大匙,煎糕要香酥,油不能太少!我用耐高溫的油如芥花油或葡萄籽油)。
- 油熱後(可放一小塊糕測試,邊緣立刻起泡),放入糕塊,中火煎製。
- 煎至一面呈現漂亮的金黃焦脆(約3-5分鐘),再翻面煎另一面。
- 關鍵技巧:
- 不要急著翻動!等一面煎定型、上色了再翻,否則易碎。
- 想煎六面更酥香?用筷子夾起糕塊,側面立起來煎一下邊緣。
- 煎好瀝一下油,趁熱上桌!那「恰恰」的聲響和香氣,就是辛苦最好的回報!蘸點蒜蓉辣椒醬或XO醬,絕配!
Q&A 疑難排解
Q:自己做港式蘿蔔糕,為什麼蒸出來軟趴趴,很難切?
A: 軟趴趴通常是這幾個原因:
- 粉量不足: 蘿蔔出水太多,粉的比例不夠支撐。下次增加粉量(尤其在來米粉)或減少液體量。
- 煮蘿蔔水太多/粉漿太稀: 煮蘿蔔時加的液體過量,或者調粉漿時水太多,導致整體水分過高。
- 蒸製時間不夠/火力不足: 中心沒完全熟透。務必確認插竹籤測試無沾黏且燙手。
- 沒有充分冷卻定型: 這是新手最常犯的錯! 熱或溫熱狀態下切,必定散開。務必耐心等待完全冷卻,冷藏過夜效果最佳!
- 蘿蔔煮得太爛,失去了本身的結構支撐力。
Q:港式蘿蔔糕可以冷凍保存嗎?冷凍後口感會不會變差?
A: 當然可以冷凍!這是保存的好方法:
- 務必等糕體完全冷卻、切塊後再冷凍。 不要整盤未切冷凍,解凍後很難切。
- 切好的糕塊,平鋪在保鮮膜或烘焙紙上,放入保鮮盒或密封袋中,避免擠壓疊放,冷凍保存。
- 冷凍保存期限: 建議 1 - 2 個月 內食用完畢,風味最佳。
- 解凍與加熱:
- 最佳方式: 無需解凍,直接從冷凍庫取出,放入已預熱的平底鍋(油量比平常煎多一點點),用 中小火 慢慢煎透,蓋上鍋蓋悶一下有助中心熱透。這樣煎出來外皮依然酥脆,內部軟糯,口感影響最小。
- 也可前一晚移至冷藏解凍,再按正常方式煎熱。口感略差一丁點,但方便。
- 微波爐解凍加熱容易讓糕體變軟爛,不推薦。
Q:想做素食版的港式蘿蔔糕,臘味和乾貝蝦米要用什麼替代?風味怎麼提升?
A: 素食版一樣可以很美味!重點在於創造豐富的「鮮味」(Umami):
- 臘味替代:
- 素火腿/素香腸: 選擇品質好、味道香的品牌,切丁爆香。
- 乾香菇: 絕對主角! 選用厚實、香氣濃郁的乾香菇(如冬菇或花菇)。泡發後切丁(泡香菇的水是高湯精華!務必保留過濾使用)。
- 杏鮑菇/鮮香菇: 切小丁,用油煸炒至金黃焦香,釋放菇類鮮味。
- 豆乾/豆皮/烤麩: 切小丁,炸過或炒香增加口感。
- 海味替代:
- 乾香菇蒂/香菇粉: 泡發香菇時,蒂的部分別丟,切碎一起爆香,或打成粉加入調味。
- 海帶/紫菜碎: 無鹽海帶芽或烤過的紫菜捏碎,在拌粉漿前加入,增添海洋風味。
- 營養酵母粉: 少量加入(約1茶匙),帶來類似起司的鹹香和豐富的維生素B群。
- 爆香與調味:
- 用紅蔥頭、蒜末、薑末爆香是基礎。
- 醬油、素蠔油代替蠔油,白胡椒粉、香油不可少。
- 香菇水是關鍵高湯! 用它替代泡海味的水,用來煮蘿蔔和調粉漿。
- 可考慮加少量 五香粉或十三香(極少量,約1/4茶匙)增加風味層次,但別過量蓋過蘿蔔清甜。
- 粉漿比例: 可參照上表我的「香菇素食版」建議比例,因為少了臘味的油脂,整體口感可能稍微鬆散一點點,可以考慮粉量用上限(如蘿蔔1100g : 粉30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