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 分量 | 關鍵作用 |
---|---|---|
薄鹽醬油 | 3大匙 | 基礎鹹味(用薄鹽版才不會過鹹) |
鳳梨汁 | 2大匙 | 天然嫩化劑 (取代小蘇打更健康) |
純芝麻醬 | 1大匙 | 香氣層次(別懷疑,這是師傅偷藏的魔法) |
嫩薑泥 | 1茶匙 | 去腥增香 |
白胡椒粉 | 1/2茶匙 | 臺式靈魂香氣 |
市售醃料包真心話時間:
- 某黃色包裝熱賣款:方便但偏甜,炸完容易黑
- 夜市攤商專用醃粉:鹹度炸裂,家用建議稀釋兩倍
- 有機店天然醃料:健康但效果慢,得醃24小時以上
挑塊好肉比找停車位還難(食材篇)
厚切雞排的悲劇,往往從超市冷凍櫃就開始了。有次貪便宜買了特價冷凍雞胸,解凍後肉質鬆散像泡過水,炸完縮成迷你雞塊...真切身體會到食材決定生死的道理。現在我都衝傳統市場找溫體雞,跟固定攤販混熟的好處是—— 「少年仔,今天有你要的『大肌肌』啦!」肉攤阿伯總會幫我留帶皮雞胸,厚度至少3公分起跳(一般超市貨約1.5-2公分)。挑選時用指尖輕壓測試彈性,按下去能快速回彈的最好。別選顏色過於蒼白的,那可能是泡過藥劑。曾經在連鎖賣場買到標榜"鮮嫩"的雞胸,炸完竟飄出藥水味,整鍋油報廢。 關於帶皮vs去皮的戰爭:帶皮派的我:「炸時雞油滲進肉裡,皮脆肉多汁才是臺式厚切雞排的精髓啊!」
健身狂朋友:「去皮才健康,熱量差200大卡!」
...最後他偷夾走我盤裡最大那塊帶皮厚切雞排。
炸粉關鍵三層結構:
- 底層黏著劑 → 全蛋液混醃料汁(比例1:1)(試過單用蛋液太厚,單用醃料掛不住粉)
- 中層秘密武器 → 粗粒地瓜粉混少許糯米粉比例7:3
- 外層增脆術 → 二次裹粉靜置返潮(這步驟省了就等著吃軟殼)

油鍋裡的生死一瞬間(做法篇)
厚切雞排下油鍋那刻,根本是廚藝的終極考驗。用過深鍋、淺鍋、氣炸鍋甚至烤箱,結論是:傳統油炸才是王道。但重點在油溫控制——我的血淚油溫筆記:
油溫階段 | 溫度範圍 | 實測反應 | 災難指數 |
---|---|---|---|
低溫自殺區 | 140°C↓ | 狂吸油變油庫 | ★★★★★ |
黃金起炸點 | 160°C | 下鍋瞬間冒泡不暴沸 | ★ |
完美升溫區 | 170-175°C | 持續中小泡,外殼金黃 | ☆ |
炭化危險區 | 190°C↑ | 外殼焦黑內生(別問我怎麼知道) | ★★★★ |

臺北厚切雞排殘酷評比:
店名 | 厚度(cm) | 脆度 | 多汁度 | 致命傷 |
---|---|---|---|---|
魔王狂爆雞排 | 3.5 | ★★★★☆ | ★★★★★ | 排隊40分鐘起跳 |
天使雞排 | 3.2 | ★★★★ | ★★★★☆ | 胡椒鹽下手太重 |
巷口阿伯 | 2.8 | ★★★☆ | ★★★★ | 每天只賣兩小時 |
自家實驗版 | 3.0 | ★★★★★ | ★★★★☆ | 廚房像被轟炸過 |

Q&A:厚切雞排疑難雜症診療室
厚切雞排炸完裡麵粉紅正常嗎?
若油溫控制得當,中心呈現淡粉紅是肌紅蛋白所致(非不熟),用溫度計插入最厚處達75°C即可。但若有透明感或血水滲出請回鍋!
冷凍厚切雞排直接炸會失敗?
絕對災難!外殼焦黑內冰凍是必然。正確解凍:冷藏12小時或密封泡冷水每30分鐘換水。
氣炸鍋能做厚切雞排嗎?
可模擬七成效果:180°C先炸12分鐘,取出噴油,200°C再炸5分鐘。但厚度超過2.5公分易外乾內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