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小時候每次咳嗽,阿嬤總會衝一杯溫溫的蜂蜜水給我,那股甜絲絲的暖流滑進喉嚨,好像真的就把那些癢癢的感覺壓下去了。沒想到,長大後迷戀上研究食材的我,這才真正搞懂蜂蜜的功效,它簡直就是廚房裡的魔法瓶!不過說真的,市面上蜂蜜陷阱不少,我也曾花大錢買到假貨,氣得跳腳。今天,就讓我這個愛鑽研、也踩過坑的美食愛好者,跟你們掏心掏肺聊聊這神奇的琥珀色甘露,那些廠商不見得會老實告訴你的事,我都想說。
蜂蜜的功效:不只是甜那麼簡單!
先別提那些廠商廣告裡天花亂墜的話,我們來點實在的。蜂蜜的功效,真的存在嗎?我自己長期的體驗,還有認真查過資料,發現它不是瞎吹的!
- 潤腸救星?這點我超有感! 我記得有陣子工作壓力大,天天熬夜趕案子,嗯...那個「順暢度」簡直糟透了,肚子脹得像顆球,超不舒服。後來死馬當活馬醫,早上空腹喝一杯溫蜂蜜水(切記溫水就好!熱水會破壞好東西),大概連續個三四天吧,那種卡卡的感覺真的改善很多,整個人都輕鬆了!後來才知道,原來蜂蜜裡的一些有機酸和酶,真的能溫和地促進腸子蠕動。當然啦,這絕對不是仙丹,生活習慣差的話,光靠蜂蜜也救不了。
- 喉嚨痛、咳嗽的舒緩劑! 這一點算是從小體驗到大。喉嚨刺刺癢癢開始咳的時候,挖一小匙濃稠的純蜂蜜(龍眼蜜或野花蜜都不錯),直接含在嘴裡,讓它慢慢融化流過喉嚨,那種被「包裹」住的舒緩感立刻出現!後來看國外研究才知道,蜂蜜的黏稠質地能形成保護層,加上它有輕微的抗菌消炎能力(特別是麥盧卡蜂蜜這方面更強),對緩解喉嚨不適確實有用。比起一些化學止咳糖漿,我更愛這種天然的方式。不過,如果是嚴重的細菌感染,還是要看醫生!蜂蜜只是輔助緩解症狀。
- 幫身體打擊自由基?抗氧化戰士! 這個聽起來有點玄,但蜂蜜裡確實有好多酚類物質、黃酮類化合物啊這些東西,它們就像是身體的「抗氧化小衛兵」。我自己特別喜歡顏色深的蜂蜜,像色澤深沉的蕎麥蜜或森林蜜,它們的抗氧化物質通常更豐富一些。長期吃下來,雖然感覺不像吃維他命C那麼明顯,但就當作是幫身體對抗老化、維持健康細胞的額外保養吧!當然,想單靠蜂蜜抗氧化是不夠的,多吃新鮮蔬果才是根本。
- 天然的抗菌消炎幫手? 蜂蜜濃度高、水分少,細菌很難在裡面生存(這也是為什麼真蜂蜜不容易壞!),加上它含有葡萄糖氧化酶,碰到傷口會產生一點點過氧化氫(就是雙氧水那種東西,但濃度低很多),所以輕微的割傷、擦傷,家裡長輩常說塗點蜂蜜幫助癒合,不是沒道理的(但嚴重傷口請務必就醫!)。我自己試過蚊子咬腫一大包,擦點蜂蜜很快就消腫不癢了(但會黏黏的,記得沖掉)。不過這功效比較體現在外用上。
- 能量補給站!運動前後的好夥伴! 蜂蜜裡主要是葡萄糖和果糖這兩種單醣,身體吸收特別快。我之前有陣子迷上晨跑,出門前半小時,我會吃一片塗了薄薄純蜂蜜的全麥吐司,或是直接喝一小匙蜂蜜配水,跑起來真的覺得體力比較充足,不像以前容易軟腳。運動結束後,也會喝點蜂蜜水,感覺體力恢復比較快。因為它能快速補充消耗掉的肝醣。但要注意,這是給有運動消耗的人,平常沒事把它當糖水猛喝,一樣會胖!
功效面向 | 我的真實體驗與感受 | 重要提醒 (阿嬤般的叮嚀) |
---|---|---|
潤腸順暢 | 早上空腹溫蜂蜜水,幾天後脹氣卡卡感改善,人輕鬆很多。有機酸和酵素溫和促進腸道蠕動。 | 習慣差仙丹也無效! 非萬靈丹,需搭配良好生活作息。 |
喉嚨救星 | 喉痛初起含一匙濃蜂蜜,黏稠質地立刻舒緩喉嚨「包裹感」。輕微抗菌抗發炎能力輔助(龍眼/野花蜜佳)。 | 嚴重感染快就醫! 僅緩解症狀,細菌感染需看醫生。麥盧卡蜜效果更顯著。 |
抗氧化小衛兵 | 深色蜜(蕎麥/森林蜜)效果更明顯。長期食用當作身體抗老化額外保養。富含酚類、黃酮等抗氧化物質。 | 蔬果才是根本! 不能取代新鮮蔬果,效果是輔助性的。 |
抗菌小幫手 (外用) | 蚊子咬腫包擦蜂蜜消腫止癢快(但會黏)。輕微傷口長輩說法有根據(濃度抑制細菌 + 低濃度過氧化氫)。 | 嚴重傷口勿亂塗! 僅限輕微表皮問題,嚴重外傷務必就醫處理。 |
能量快充站 | 晨跑前半小時蜂蜜吐司/一小匙蜜,體力足不易軟腳。運動後喝補充快,恢復體力有感(葡萄糖果糖快吸收)。 | 沒運動少當糖水喝! 快速補肝醣但熱量仍高,沒消耗易胖。運動族群適用。 |
這個表應該夠清楚了!蜂蜜的功效不是神話,但也不是萬能,關鍵在於正確使用。
蜂蜜的營養價值:不只是糖水!
開啟蜂蜜罐子,撲鼻的香甜總是讓人忍不住想挖一口。但說真的,以前我也誤以為蜂蜜不就只是高階的糖水嗎?貴鬆鬆的。認真研究之後才發現,它除了主要的葡萄糖和果糖,還藏著不少寶貝!
- 礦物質:身體運作的小螺絲釘! 蜂蜜裡藏著像鉀、鈣、鎂、磷、鋅、鐵、銅等礦物質。雖然含量不是高到嚇死人(別指望靠它補足每日所需),但這些都是身體各種機能運作不可或缺的「小螺絲釘」。鉀幫助維持血壓和肌肉功能,鈣和磷強健骨骼牙齒(雖然量不多,但總比純砂糖好),鎂參與數百種酵素反應,鐵對補血有幫助(同樣,含量不高但存在),鋅則跟免疫力和傷口癒合有關。我特別留意了一下,通常顏色比較深的蜂蜜(像蕎麥蜜、森林蜜),礦物質含量會比淺色的(像常見的百花蜜、荔枝蜜)稍微豐富一點點。這是挑蜂蜜時的一個小參考。
- 維生素:低調但存在的夥伴! 維生素在蜂蜜裡的角色比較低調,主要是B群維生素的成員,像B2(核黃素)、B3(菸鹼酸)、B5(泛酸)、B6(吡哆醇)還有維生素C。這些維生素B群對我們的新陳代謝、能量轉換、神經系統健康都很重要。維生素C則是知名的抗氧化劑。不過,老實說,蜂蜜裡的維生素含量真的不算高,而且儲存不當(例如長時間高溫或光照)很容易流失。所以,千萬別把蜂蜜當作補充維生素的主力來源!它只是錦上添花。想補維生素?多吃蔬菜水果才是正道。
- 酵素:蜂蜜活力的關鍵! 這個我覺得超酷!蜂蜜裡有很多天然的酵素,這些酵素可是蜜蜂採集花蜜後辛苦加工才產生的寶貝。最主要的幾個像是:
- 葡萄糖氧化酶: 這是蜂蜜具有輕微抗菌能力的功臣之一!它能把葡萄糖轉化成葡萄糖酸和過氧化氫(就是那種可以消毒的雙氧水,但在蜂蜜裡濃度很低,很溫和)。
- 澱粉酶: 幫助分解澱粉。這個酵素特別怕熱!我們買蜂蜜時,有些廠商會標示「澱粉酶活性值」,這個數值越高,通常代表蜂蜜的新鮮度和加工程度較低(沒被高溫破壞過)。我自己買蜂蜜會特別看一下這個值。
- 轉化酶: 能把蔗糖轉化成葡萄糖和果糖。蜜蜂採回來的花蜜裡其實有蔗糖,是經過蜜蜂加工和這些酵素作用,才變成我們熟悉的蜂蜜成分。這些酵素都是「活」的!所以沖泡蜂蜜水時,千萬、千萬、千萬(很重要說三次)別用滾燙的開水!溫水或冷水才能保住這些珍貴酵素和營養素,否則就真的只剩「糖水」了。這也是為什麼好蜂蜜建議「生食」最好。
- 酚類化合物 & 黃酮類:抗氧化的主力軍! 這些東西名字聽起來複雜,但它們是蜂蜜裡對抗氧化、抵抗自由基傷害的主要戰將。不同花源的蜂蜜,含有的酚類和黃酮類物質種類和濃度差異很大。通常,顏色越深、味道越濃鬱強烈的蜂蜜(像前面提到的蕎麥蜜、慄樹蜜、某些野花蜜),這些抗氧化物質的含量往往越高。這也是深色蜜在健康訴求上常常被強調的原因。它們幫助保護身體細胞,減緩老化過程。
- 氨基酸:蛋白質的小零件! 蜂蜜裡也含有微量的氨基酸(蛋白質的基本組成單位),種類還不少。雖然含量不高,但仍然是構成蜂蜜複雜風味和營養的一部分。
- 酸類:風味背後的角色! 蜂蜜吃起來甜甜的,但其實它帶點微微的酸度。這些有機酸(像葡萄糖酸、檸檬酸、醋酸等)不僅貢獻了蜂蜜的風味層次(讓甜味不那麼死板),也有助於它的儲存性和前面提到的輕微抗菌作用。酸酸甜甜的平衡才是蜂蜜迷人的地方。
關鍵營養素 | 龍眼蜜 (香氣濃鬱) | 百花蜜 (大眾款) | 荔枝蜜 (清甜淡雅) | 蕎麥蜜 (顏色深濃) | 野花蜜 (風味多變) | 麥盧卡蜜 (抗菌力強) |
---|---|---|---|---|---|---|
主要糖分 (葡萄糖/果糖) | 中偏高 | 中等 | 中偏高 | 中等 | 中等 | 中等 |
礦物質總量 | ★★★☆☆ (中等) | ★★☆☆☆ (偏低) | ★★☆☆☆ (偏低) | ★★★★☆ (偏高) | ★★★☆☆ (中等) | ★★★☆☆ (中等) |
維生素含量 | ★★☆☆☆ (低) | ★★☆☆☆ (低) | ★★☆☆☆ (低) | ★★☆☆☆ (低) | ★★☆☆☆ (低) | ★★☆☆☆ (低) |
酵素活性 (澱粉酶等) | ★★★★☆ (通常較高) | ★★★☆☆ (中等) | ★★★☆☆ (中等) | ★★★☆☆ (中等) | ★★★★☆ (通常較高) | ★★★★☆ (通常較高) |
抗氧化物質 (酚類/黃酮) | ★★★☆☆ (中等) | ★★☆☆☆ (偏低) | ★★☆☆☆ (偏低) | ★★★★★ (非常高) | ★★★★☆ (高,視花源) | ★★★★☆ (高) |
獨特成分/功效 | 溫潤滋補 | 均衡溫和 | 清熱潤燥 | 礦物質豐富,鐵質較高 | 多元花源營養 | 獨特抗菌因子 (MGO/NPA) |
適合用途 | 日常滋養 | 日常調味 | 夏日飲品 | 營養補充 | 風味探索 | 外用傷口照護 / 加強抗菌需求 |
價格帶 | 中高 | 經濟 | 中高 | 偏高 | 中高 | 非常高 |
選蜜小提醒:
- 深色不一定最好,但營養常更豐富: 蕎麥蜜、野花蜜深色系通常礦物質、抗氧化物質較高。
- 酵素活性是關鍵指標: 代表新鮮度與加工程度低。
- 麥盧卡蜜抗菌力獨特: 來自獨特的MGO/NPA成分,價格高昂,按需求選購。
- 日常飲用選喜好口味: 龍眼、百花、荔枝蜜各有風味,喜歡最重要!
真的,瞭解這些之後,每次開啟蜂蜜罐子,我都覺得自己吃下的不只是甜味,而是蜜蜂和大自然共同釀造的綜合營養精華。當然,蜂蜜還是糖分為主,適量攝取是王道,但它絕對不是毫無價值的空熱量。
蜂蜜的禁忌與注意事項:不是人人都能甜蜜蜜!
蜂蜜功效雖多,但不是人人都能大口享受,這裡可得潑點冷水!身為一個愛吃又怕踩雷的人,我必須老實告訴你,吃蜂蜜前有些禁忌真的得牢記在心,否則可能甜蜜變負擔:
- 一歲以下嬰幼兒絕對禁止! 這點超級超級重要!蜂蜜裡可能含有肉毒桿菌的孢子。大人的腸道環境成熟,這些孢子不會怎麼樣,但一歲以下小寶寶的腸道還沒發育完全,抵抗力弱,肉毒桿菌孢子有機會在腸道裡生長繁殖並產生毒素,造成「嬰兒型肉毒桿菌中毒」,這可是非常嚴重的疾病,會危及生命!所以,千萬別為了怕嬰兒便秘或止咳,就餵他們吃蜂蜜或沾蜂蜜的食物(像蜂蜜蛋糕也不行!) 連手指沾了蜂蜜給寶寶舔都不行!這條紅線絕對不能踩!等到寶寶滿一歲後,腸道比較成熟了,再開始嘗試少量蜂蜜比較安全。我姊姊當初剛生小侄子時,老一輩親戚差點就要餵蜂蜜水「退胎火」,還好被我及時阻止,嚇出一身冷汗!
- 血糖控制不良者請小心! 我知道蜂蜜升糖指數(GI)比精緻白糖低一點點(約50-58 vs. 白糖約65),但別忘了,它本質上還是糖!絕對不是「糖尿病專用糖」!一杯蜂蜜水下去,血糖絕對會飆升。如果你本身有糖尿病或血糖控制問題(像前期糖尿病、胰島素阻抗),蜂蜜跟其他糖一樣,都需要嚴格控制份量!千萬別聽信偏方用蜂蜜取代藥物控制血糖。如果你想吃,務必:
- 諮詢醫生或營養師: 確認目前狀況是否可以攝取,以及「安全份量」是多少(可能只有一小匙甚至更少)。
- 嚴格控制份量: 用茶匙量,別憑感覺挖。
- 密切監測血糖: 吃了蜂蜜後更要留意血糖變化。
- 避免空腹單獨吃: 搭配蛋白質或纖維一起吃(例如一小匙蜂蜜配無糖優格或燕麥),血糖波動可能比較平緩。
- 對蜂蜜或花粉過敏者請迴避! 雖然相對少見,但確實有人會對蜂蜜本身或裡面的花粉殘留物過敏。症狀可能包括面板癢、起疹子、紅腫、呼吸困難、腸胃不適等。如果你知道自己是過敏體質,特別是對花粉過敏(像我有點過敏性鼻炎),第一次嘗試某種蜂蜜時,先沾「一點點」在嘴唇內側或手腕內側,等個15-30分鐘,看看有沒有過敏反應。如果以前吃蜂蜜有過不舒服的經驗,最好就別碰了。身體的反應最誠實。
- 正在服用特定藥物者請留意! 雖然目前明確的禁忌不多,但蜂蜜(尤其是某些品種)含有一些活性物質,理論上有可能影響某些藥物的代謝。例如:
- 抗凝血藥物(如Warfarin華法林): 蜂蜜含有微量的維生素K(但含量不高),而維生素K會拮抗華法林的藥效。雖然蜂蜜的量不大,但謹慎起見,服用這類藥物期間,最好維持穩定的蜂蜜攝取量(即使要吃,也每天都吃固定少量),避免突然大量攝入影響凝血功能,並告知醫生你的蜂蜜食用習慣。
- 代謝途徑複雜的藥物: 蜂蜜中的某些成分理論上可能影響肝臟代謝藥物的酵素(如CYP450系統)。雖然證據不強,但如果你正在服用治療指數狹窄(藥量需非常精準)或副作用強的藥物,保守起見,食用蜂蜜前諮詢一下藥師或醫生會比較安心。
- 「假蜜」、「劣質蜜」的潛在風險! 這點跟蜂蜜本身無關,但跟「你買到的東西」有關!市面上充斥著各種假蜜:
- 糖漿混合蜜: 用玉米糖漿、蔗糖漿等混合少量真蜂蜜,甚至完全用糖漿加香精色素冒充(這種最惡劣!)。這種「蜜」就只有空熱量和糖,毫無蜂蜜的功效與營養,吃多了只有壞處(升高血糖、肥胖風險)。
- 過度加工蜜: 為了賣相好、不易結晶,高溫加熱殺死所有活性酵素和營養素,甚至過濾掉所有花粉(讓你無法溯源),這種蜜跟糖水沒兩樣。
- 抗生素、農藥殘留蜜: 蜜蜂採集了被汙染的花蜜,或蜂農不當使用抗生素治療蜂群。長期攝入這些殘留物對健康有害。
- 水蜜: 還沒熟成(水分含量過高)就提早採收的蜜,容易發酵變質。
總之,蜂蜜雖好,但真不是人人適合、多多益善。瞭解自己的身體狀況,避開禁忌,才能真正享受蜂蜜帶來的甜蜜好處,而不至於踩到地雷。尤其是嬰兒禁忌和血糖問題,絕對要牢記在心!
蜂蜜的正確食用方式:這樣吃才不浪費!
買到一瓶珍貴的純正蜂蜜,如果吃法不對,把裡面的好東西都破壞光光,那真的會捶心肝!身為一個在廚房摸爬滾打、也繳過不少學費的吃貨,來分享幾個關鍵的蜂蜜正確食用方式,讓每一滴蜂蜜的功效都能發揮到極致:
- 溫度是關鍵:溫水以下! 這點超重要,我一定要擺第一!前面提過,蜂蜜裡那些珍貴的酵素(葡萄糖氧化酶、澱粉酶、轉化酶等)、維生素、還有一些抗氧化物質,都超級怕「熱」!超過攝氏40度左右(大概就是手摸起來溫溫的,不燙手的感覺),它們就開始分解、失去活性了。如果直接用滾燙的開水沖泡,那基本上就是得到一杯「糖風味熱水」,蜂蜜的功效大打折扣,營養價值也破壞殆盡。所以拜託:
- 泡蜂蜜水,請用「冷水」或「溫水」(低於40°C)。夏天我超愛喝冰的蜂蜜檸檬水!冬天就用保溫杯裝溫水(但保溫杯別裝太久,溫度會持續偏高)。
- 做料理時,如果希望保留蜂蜜的保健價值,請在「料理最後階段、離火降溫後」再加入蜂蜜拌勻。例如煮好薑茶放涼一點再加蜂蜜。烤蛋糕或麵包時,高溫烘烤也會破壞營養,但吃風味就沒關係。
- 總之,想吃進蜂蜜的好處,請盡量「生食」!直接吃、塗麵包、拌優格、淋沙拉醬汁...都是好方法。
- 份量要控制:再好的蜜也是「糖」! 別因為聽說蜂蜜功效好,就卯起來猛灌。蜂蜜的主要成分就是葡萄糖和果糖,熱量可不低(一湯匙約15克,熱量約45-60大卡)。過量攝取一樣會導致:
- 熱量超標、體重上升(腰圍會抗議!)。
- 血糖飆升(尤其對血糖敏感的人風險高)。
- 三酸甘油酯升高(長期過量果糖攝取的風險)。
- 挑對時間吃,效果可能更佳? 雖然沒有絕對的鐵律,但有些時機點可能特別適合利用蜂蜜的功效:
- 早上空腹一杯溫蜂蜜水: 這是我最習慣的方式(溫水!切記!)。補充水分、溫和喚醒腸胃、幫助排便順暢(我個人體驗有效)。記得刷牙漱口,避免糖分長時間附著牙齒。
- 運動前後: 運動前半小時到一小時,吃點蜂蜜(塗吐司或直接一小匙),快速補充能量。運動後30分鐘內,喝點蜂蜜水(可加點鹽),幫助肌肉補充肝醣,加速恢復體力。這個我試過晨跑前吃蜂蜜吐司,真的有差!
- 輕微喉嚨不適或咳嗽時: 直接含服一茶匙濃稠的純蜂蜜在口中,讓它慢慢化開流過喉嚨,達到舒緩效果(特別是麥盧卡蜂蜜)。睡前服用可能減少夜咳幹擾睡眠(研究有支援)。
- 精神不濟時: 下午提神,一小匙蜂蜜的天然糖分能快速供給大腦能量,可能比喝含糖咖啡或吃糖果好一點點(但還是要控制量!)。
- 聰明搭配,風味營養都加分! 蜂蜜的好搭檔很多,組合起來不僅美味,有時還能相輔相成:
- 蜂蜜 + 檸檬: 經典組合!維生素C搭配蜂蜜的潤喉、能量,早上來一杯清爽又提神。但檸檬汁也別擠太多,避免酸蝕牙齒。
- 蜂蜜 + 生薑: 溫熱驅寒的好組合。適合冷天或感覺快感冒時(但非治療感冒)。老薑切片煮水,放溫後加蜂蜜飲用。
- 蜂蜜 + 肉桂: 兩者都有研究指出可能對血糖調節有些微輔助作用(非取代藥物!)。撒點肉桂粉在塗了蜂蜜的吐司上,風味特別。
- 蜂蜜 + 無糖優格/希臘優格: 優格豐富的蛋白質和益生菌,搭配蜂蜜的天然甜味和營養,是非常健康的點心或早餐選擇。
- 蜂蜜 + 堅果/燕麥: 優質脂肪、蛋白質、纖維,加上蜂蜜的能量與風味,營養均衡又有飽足感。
- 蜂蜜 + 水果沙拉: 取代精製糖漿,淋在新鮮水果上,增加風味層次。
- 蜂蜜 + 醋(油醋醬): 調製沙拉醬的好幫手,平衡酸味,增加風味深度。
- 不同體質,適合的蜂蜜也不同? 中醫觀點會依蜂蜜的花源和性質來分:
- 溫性蜂蜜: 如龍眼蜜。被認為比較滋補,適合體質偏寒、容易手腳冰冷、氣血虛弱的人。我冬天比較喜歡泡龍眼蜜水。
- 涼性蜂蜜: 如荔枝蜜、洋槐蜜(顏色通常較淺白)。被認為有清熱、潤燥的作用,適合體質偏熱、容易口乾舌燥、便秘或有輕微火氣的人。夏天我會選這類。
- 平性蜂蜜: 像百花蜜、大部分野花蜜,性質較為溫和,適應範圍廣。
- 儲存有訣竅,蜂蜜不會壞! 純正成熟的蜂蜜,含水量極低,又有天然抗菌成分,只要儲存得當,幾乎不會變質(考古發現過千年蜂蜜還能吃!但不是叫你放那麼久啦)。重點是:
- 密封! 每次用完務必蓋緊瓶蓋,避免吸收空氣中的濕氣而發酵變質(發酵會產生氣泡、變酸)。
- 避光! 陽光直射會破壞營養素和風味。用深色玻璃罐裝最好,或放在櫥櫃裡。
- 陰涼處存放! 常溫儲存即可(約15-25°C),不用放冰箱!低溫反而會加速結晶(雖然結晶是正常的物理現象)。廚房避免放在瓦斯爐旁等熱源處。
- 使用乾淨、乾燥的湯匙! 千萬別把沾過口水、水氣、油膩的湯匙直接插進蜂蜜罐裡!這會引入細菌和水分,導致蜂蜜發酵敗壞。用乾淨的乾湯匙挖取。
掌握這些正確的食用方式和儲存方法,才能讓你花錢買的好蜂蜜,真正發揮它應有的價值,把蜂蜜的功效完整吃下肚,而不是白白浪費掉那些大自然的精華!
A:真的不行!蜂蜜再好,本質還是糖。大人一天最多1-2湯匙就夠了(約15-30克)。吃多了照樣胖,血糖也會飆,完全違背追求健康的初衷。別貪多,適量才有效。
Q:說蜂蜜不會壞,那為什麼我家蜂蜜冒泡泡還有酸味?A:這就是發酵啦!通常是因為沒密封好吸收了濕氣,或者沾到生水、口水(拜託別直接用舔過的湯匙挖!)。這種蜂蜜風味變差,有時還會產生微量酒精。雖然不一定有毒,但口感差很多,建議別吃了。純蜜密封儲存得好,放幾年都沒問題。
Q:聽說蜂蜜要選「生蜜」比較好,是真的嗎?A:這說法有道理。所謂「生蜜」通常指沒經過高溫加熱、過度過濾的蜂蜜,這樣才能保留最多酵素、花粉和營養素。買的時候可以注意標示,或者看澱粉酶活性值(高的代表加工程度低)。不過「生蜜」這個詞在臺灣法規沒有明確定義,要注意來源。我個人挑蜜會優先看活性值和有無檢驗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