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實說,我這輩子大概跟蝦子結了不解之緣。還記得小時候放學,巷口阿嬤的鹽酥蝦香味總是勾得我走不動路,那酥脆的外殼、彈牙的蝦肉,沾點胡椒鹽——簡直是童年最閃亮的記憶片段。現在自己下廚,蝦子料理更是我冰箱裡的常備軍,方便、百變,重點是,蝦子料理對我來說永遠吃不膩!從簡單快炒到功夫菜,每次研究出新的蝦子料理都像發現寶藏。今天就來聊聊幾道讓我愛不釋手的蝦子料理,分享點廚房裡的真實心得,有些成功,有些嘛…嘿嘿,就當繳學費囉!
目錄
經典不敗:鳳梨蝦球
這道真的是臺灣宴席上的老面孔了,也是我認為最能展現蝦子料理甜美風格的代表作之一。酸甜開胃,大人小孩都愛,你說聚餐少了它,好像就缺了點什麼。重點是,在家復刻不難!
食譜:家常宴客版鳳梨蝦球
食材:
這道蝦子料理要好吃,食材新鮮是關鍵。蝦子當然是主角,我習慣用大一點的白蝦或草蝦仁,吃起來才過癮!這邊整理了我常備的材料:
食材 | 數量 | 關鍵提醒(經驗談!) |
---|---|---|
新鮮蝦仁 | 約300g (尺寸選大一點的) | 蝦背一定要開深、去腸泥,這步驟不能省,否則影響口感與衛生 |
鳳梨罐頭 | 1罐 (或新鮮鳳梨約1.5碗) | 罐頭汁別倒掉!那是調味靈魂;用新鮮鳳梨則要選熟一點的 |
美乃滋 | 4-5大匙 | 臺式美乃滋的甜味是精髓,別用日式酸味的 |
太白粉/地瓜粉 | 適量 (裹蝦用) | 地瓜粉炸起來更酥脆,太白粉較細緻,看個人喜好 |
炸油 | 適量 | 油溫控制是炸蝦球不油膩的秘訣! |
配菜 (可選) | 小黃瓜片、紅甜椒片 | 增加顏色與清爽口感 |
做法:
- 蝦子處理: 蝦仁洗淨,用廚房紙巾徹底吸乾水分(這點超級重要!濕答答的蝦裹粉會黏不住)。在蝦背深深劃一刀,取出腸泥,稍微用一點點鹽、米酒和白胡椒粉抓醃一下,去腥提味。醃個10-15分鐘就好。
- 裹粉油炸: 把醃好的蝦仁再次用紙巾壓乾(再強調一次,要乾!)。均勻地裹上一層薄薄的太白粉或地瓜粉。鍋中倒入足夠的油,加熱到約170-180度(丟一小塊粉下去會立刻浮起並冒出小泡泡)。將蝦仁一隻隻放入,炸到變成漂亮的粉紅色、外皮酥脆,大約1-2分鐘就好。撈起瀝乾油分。蝦肉很容易熟,過頭就老了,彈性會消失,切記!這是我繳過學費的教訓。
- 組合調味: 把炸好的蝦球和瀝掉部分糖水的鳳梨塊(保留一點點汁)放入大碗中。豪邁地擠入美乃滋!我喜歡加多一點,吃起來更滑潤。用刮刀或大湯匙輕輕翻拌,讓每一顆蝦球和鳳梨都均勻裹上美乃滋。
- 盛盤點綴: 拌好後就可以裝盤了。喜歡的話,灑上一點點烤過的白芝麻增加香氣,旁邊放點小黃瓜片或紅甜椒片,顏色更豐富誘人。趁熱享用,才能吃到蝦球的酥脆感!
這道蝦子料理的酸甜平衡很重要,美乃滋太多會膩,鳳梨汁太多又太水。多試幾次就能找到自己最愛的比例。我個人偏好美乃滋多一點點,邪惡但滿足!
香氣逼人:臺式三杯蝦
三杯雞大家吃得多,但三杯蝦這道蝦子料理,在我心中絕對有過之而無不及!蝦肉熟得快,更容易吸附那濃鬱的醬香,九層塔的霸氣香氣一出來,整間廚房都讓人流口水。這是我深夜解饞或想快速上菜的絕招之一。
食譜:快炒必殺技 - 三杯蝦
食材:
這道蝦子料理要香氣足,材料一定要齊!三杯的「杯」指的是麻油、醬油、米酒各一杯(傳統比例),但家庭操作我習慣用量匙更精準,也會微調。
- 新鮮蝦子: 約400g (帶殼或去殼皆可,帶殼風味更足,去殼吃更方便。我愛用中型的白蝦或沙蝦)。 蝦頭別丟!精華所在。
- 老薑: 1大塊 (約拇指長,切薄片或拍裂,薑要多才夠味)。薑是靈魂,別省!
- 大蒜: 5-6瓣 (拍扁去皮即可)。
- 乾辣椒: 2-3根 (怕辣去籽,愛辣就留著,隨喜)。增添風味層次,非必要但推薦。
- 九層塔: 大大1把 (絕對不能少!最後下,香氣關鍵)。
- 調味醬汁: 這決定了三杯蝦的風味基底!
- 黑麻油:2大匙 (一定要用好的純黑麻油,香氣差很多)。
- 醬油膏:1.5大匙 (提供鹹甜味與濃稠度,我用金蘭或萬家香)。
- 醬油:1大匙 (補鹹度與醬香,我用薄鹽醬油)。
- 米酒:3大匙 (去腥增香,我用料理米酒)。
- 糖:1小匙 (平衡鹹度,提鮮)。
- 白胡椒粉:少許。
做法:
- 蝦子處理: 蝦洗淨。帶殼蝦剪掉尖刺和長鬚,開背去腸泥(比較好入味)。蝦仁則去腸泥洗淨,徹底吸乾水分。用一點點米酒和白胡椒粉稍微抓一下。
- 爆香辛香料: 鍋燒熱,倒入「1.5大匙」的黑麻油(剩下半匙最後用)。用「中小火」慢慢煸香老薑片,煸到薑片邊緣有點乾乾捲曲,香氣完全釋放出來(這步驟要耐心,麻油高溫易苦,火不能大)。接著放入拍扁的大蒜和乾辣椒,繼續爆香到蒜頭呈現淺金黃色。薑蒜的香氣被麻油逼出來時,那個味道真的會讓人肚子咕嚕叫。
- 炒蝦上色: 轉中大火,將處理好的蝦子(或蝦仁)倒入鍋中,快速翻炒。炒到蝦殼變紅(或蝦仁變色捲曲),大概五分熟。這時鍋氣很足,聲音劈啪響。
- 淋醬燒入味: 沿鍋邊嗆入米酒,酒氣蒸發後,加入醬油膏、醬油和糖。快速翻炒均勻,讓每隻蝦都裹上醬色。試一下味道,鹹甜度可微調(醬油膏和糖的增減)。蓋上鍋蓋,轉小火燜煮約「1-2分鐘」,讓蝦肉熟透並吸收醬汁精華。燜太久蝦肉會老喔!
- 九層塔與麻油提香: 開啟鍋蓋,轉大火稍微收一下醬汁(別收太乾,要留點拌飯)。放入「整株」洗淨的九層塔(帶梗風味更足),快速拌炒幾下,讓九層塔香氣釋放但保持翠綠。最後,淋上剩下的「0.5大匙」黑麻油,快速翻炒均勻即可起鍋!最後這半匙麻油是點睛之筆,讓香氣更上一層樓。
這道蝦子料理的精髓就在「麻油煸薑」和「九層塔」的香氣組合。醬汁拌飯一流,蝦殼上的醬汁更是吮指回味!用蝦仁做雖然方便,但帶殼的風味層次真的更豐富。
清爽原味:紹興醉蝦
天氣熱或想吃點清爽的蝦子料理時,醉蝦絕對是我的首選。冰冰涼涼,帶著濃鬱的酒香和甘甜,蝦肉的鮮甜被完美襯托出來。重點是,這道蝦子料理可以事先做好冰著,宴客或當冷盤都超有面子。
食譜:冰鎮酒香 - 紹興醉蝦
食材:
醉蝦要好吃,蝦子品質和滷汁是靈魂。我會買活跳跳的中型蝦(沙蝦、白蝦都可)。
- 新鮮活蝦: 約500g (活蝦風味最佳)。眼睛明亮、身體彈挺是基本。
- 紹興酒: 200ml (選品質好一點的,香氣差很多,我用臺灣菸酒的就不錯)。
- 當歸: 1-2小片 (帶來獨特香氣與甘甜,中藥行有賣,別放多會苦)。
- 枸杞: 1大匙 (增加甜味與顏色)。泡軟備用。
- 紅棗: 5-6顆 (去籽,增加自然甜味)。洗淨捏破或剪開。
- 調味料:
- 水:400ml
- 鹽:1.5小匙 (基礎鹹度)
- 冰糖:1.5大匙 (平衡鹹度並帶出甘味,量可依口味微調)
- 魚露 (或薄鹽醬油):1小匙 (提鮮,可省略或用醬油代替)
- 薑片: 3-4片 (去腥)
- 蔥段: 1根 (打結,去腥)
做法:
- 熬煮醉滷汁: 這步驟決定了醉蝦的底蘊。取一個鍋,倒入水、薑片、蔥段、當歸片、紅棗。大火煮滾後,轉小火熬煮約15分鐘,讓材料香氣釋放。接著加入鹽、冰糖、魚露(如果用醬油也在這時加),攪拌至糖鹽溶解。煮滾後再小火煮5分鐘。最後,「關火」,倒入全部的紹興酒,攪拌均勻。紹興酒煮久會揮發,香氣就跑光了,切記關火後再加!讓滷汁完全放涼(非常重要!熱滷汁泡蝦肉會老縮)。
- 處理蝦子: 等待滷汁冷卻時處理蝦。活蝦沖洗乾淨。煮一鍋水,水中放幾片薑和少許鹽(幫助去腥並讓蝦殼更紅)。水「大滾」時,將蝦子倒入,煮到蝦子完全變紅、捲曲,水再次微滾即可(大約1-2分鐘,視蝦大小)。千萬別煮過頭!撈起後,立刻放入「冰水」中急速冷卻(這步驟讓蝦肉緊實Q彈)。徹底冷卻後,撈出瀝乾水分。剪掉尖刺和長鬚(吃的時候才不會刺嘴),開背去腸泥(可做可不做,去腸泥更衛生,賣相也更好)。瀝乾備用。煮蝦的火候是關鍵,煮老了就浪費好蝦了。
- 浸泡入味: 找一個乾淨、可密封的容器(玻璃保鮮盒最好)。將完全冷卻、瀝乾的蝦子放入容器中。加入泡軟的枸杞。將完全冷卻的醉滷汁(記得把薑片、蔥段、當歸片撈掉,只留紅棗和湯汁)倒入容器中,湯汁要「完全淹沒」蝦子。蓋上密封蓋,放入冰箱冷藏浸泡。浸泡時間至少「6小時」以上才能入味,我喜歡泡「隔夜」(約12-24小時)風味更佳。
- 享用: 食用前,將醉蝦從滷汁中撈出擺盤即可。剩下的滷汁過濾後冷藏,可重複使用一次(再用時可適量補點紹興酒和調味),或當成醉雞的滷汁也很棒!
這道蝦子料理吃的是原味與酒香,蝦子新鮮度是成敗關鍵。紹興酒的香氣與中藥材的甘甜,配上冰涼彈牙的蝦肉,夏天吃真的透心涼。泡的時間一定要夠,酒香才能深入蝦肉。
蝦子料理採購與處理心法
想做出一流的蝦子料理,食材源頭就很重要。這些年我繳了不少學費,分享點真心話:
- 市場挑選:
- 活蝦: 當然首選!看牠們在水裡生龍活虎地彈跳,眼睛烏黑發亮,身體透明有光澤(不混濁),蝦頭和身體連線緊密。這種蝦子料理怎麼做都好吃,價格也反映在品質上。
- 冷藏蝦仁: 方便快速,但陷阱也多。仔細看:
- 顏色: 要選自然淡青灰或淡粉色,太白或太紅可能漂過(有些會加食用級色素保色,合法但我不愛),顏色均勻無黑斑點(黑斑常是不新鮮或反覆解凍)。我偏好帶點自然粉紅的。
- 氣味: 靠過去聞,只有淡淡的海水鹹味是正常的。如果有明顯藥水味、氨水味或任何不自然的怪味,直接跳過!這錢不能省。
- 觸感: 好的蝦仁摸起來應該緊實有彈性,表面略帶黏性但不過度濕滑(過度濕滑可能泡了保水劑磷酸鹽,雖然合法能讓蝦仁飽水膨脹,但味道會變淡,口感也假假的)。我寧願買小一點、沒泡藥水的蝦仁。
- 包裝: 注意包裝完整性,製造日期、有效期限看清楚。冷凍櫃溫度夠低嗎?如果冰櫃結霜嚴重或感覺不夠冷,裡面的產品品質也要打問號。
- 蝦子處理基本功:
- 去腸泥(沙筋): 這步驟絕對不能偷懶!不管帶殼蝦或蝦仁,蝦背上那條黑黑的腸泥是泥沙和未消化物聚集處,不去掉會有沙沙感,也影響衛生。用牙籤或小刀從蝦背第二、三節處挑出來即可。自己做蝦子料理,乾淨衛生是基本功。
- 開背: 除了方便去腸泥,開背也讓蝦子在烹調時更快熟、更入味(尤其在炒、炸、焗烤的蝦子料理)。用剪刀或小刀從背部劃開,深度約1/2到2/3蝦身。
- 剪刺: 帶殼烹調時(如三杯蝦、鹽烤蝦),記得用廚房剪刀把蝦頭頂端的尖銳長刺(額角)和蝦腳剪掉,吃的時候才不會刺傷嘴巴。這是貼心的小動作。
- 徹底擦乾: 這點超級重要,尤其要做油炸、煎炒的蝦子料理時(鳳梨蝦球、天婦羅)。蝦子表面水分沒吸乾,下鍋裹粉會脫落,油炸會爆油,炒的時候也不容易上色、產生香氣。務必用廚房紙巾反覆按壓吸乾水分!我通常會壓兩次。
Q&A:關於蝦子料理,你想知道的
Q1:蝦子煮多久才不會老,保持Q彈?
這真是蝦子料理成敗的關鍵點!蝦肉蛋白質遇熱變性很快,過頭就縮得像橡皮筋。我的經驗法則:
- 帶殼蝦(煮/燙): 水一定要滾燙!蝦子下鍋後,水再次滾沸,蝦子完全變紅、捲曲,再煮「30秒到1分鐘」就夠了。立刻撈起泡冰水。蝦殼能保護肉質,稍微多幾秒還行,但看到捲曲就差不多了。
- 蝦仁(炒/炸): 蝦仁更嬌嫩!下鍋(油溫或鍋溫要夠)後翻炒或油炸,看到蝦仁從透明變「不透明白色」並且「捲曲」成C形(有時會到O形),就要立刻起鍋!通常在1-2分鐘內完成。餘溫會讓它繼續熟成。寧願起鍋時覺得好像還差一點點,放一下都會剛剛好。煮過頭絕對沒救!
Q2:蝦頭看起來很營養,到底能不能吃?蝦膏(蝦黃)呢?
蝦頭確實是蝦子風味的精華所在(像三杯蝦、蝦頭味噌湯),但爭議點在於「蝦腦」和「消化器官」也集中在頭部:
- 蝦膏(蝦黃): 母蝦成熟時的卵巢,橘紅色或深綠色,味道濃鬱鮮美,是許多老饕的最愛(像蟹黃一樣),可以吃。但膽固醇和嘌呤含量也較高,適量就好。
- 蝦頭其他部位: 包括消化系統(胃、肝胰腺)和腦。這裡容易累積環境中的重金屬(如鎘)、汙染物質(如果蝦子生長環境不佳),以及膽固醇。雖然煮熟了,但對於代謝能力較差的人(小孩、老人、肝腎功能不佳者)或擔心汙染物攝入的人,建議「不要」吃蝦頭,尤其是野生或來源不明的蝦。吸吮味道可以,但裡面的東西別吞下肚。我自己很愛吸蝦頭,但會挑品質好的蝦來源,也明白風險自負啦!
Q3:蝦子解凍後為什麼有時候會有軟軟爛爛的口感?
這通常跟「反覆解凍」或「使用了泡過保水劑(磷酸鹽)的蝦仁」有關:
- 反覆解凍: 蝦子在冷凍、解凍過程中,細胞內的水分會形成冰晶,反覆的過程會破壞細胞結構,導致解凍後水分流失,肉質變得綿軟無彈性,甚至產生異味。買回家後,最好一次分裝成小份量,需要時取一份解凍使用。千萬不要反覆冷凍解凍!
- 保水劑(磷酸鹽)殘留: 業界常用合法食品新增物(多聚磷酸鹽)處理蝦仁,讓它能吸收更多水分,增加重量和飽滿度(看起來更大更漂亮),冷凍過程中也比較不易脫水。但這些額外水分會在烹調時釋出,導致蝦肉收縮嚴重,口感變得軟爛、不紮實,味道也比較淡。如果你買的蝦仁特別大、特別白亮、解凍後水特別多,煮完縮很小口感又粉粉的,很可能就是泡過藥水的。想避免,挑蝦時注意前述的挑選要點(顏色自然、不過白、沒有怪味、摸起來不過份濕滑膨脹),或選擇信譽良好標示「無新增磷酸鹽」的產品。我個人偏好小一點但口感真實的蝦仁。
蝦子料理的變化真的無窮無盡,從家常快炒到宴客大菜,從滾燙到冰鎮,每一種做法都能展現蝦子獨特的魅力。只要掌握好挑選、處理和火候這三個基本功,加上一點點實驗精神,你也能在自家廚房創造出令人驚豔的蝦子料理!失敗了也別灰心,蝦子很快熟,再買一份來試就好。下次逛市場,別忘了挑包好蝦,今晚就來道美味的蝦子料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