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一個血液裡流淌著美食基因的饕客,我對料理的熱情,幾乎都濃縮在那一鍋鍋沸騰、香氣四溢的湯品裡。想想看,無論是寒流來襲冷到刺骨,或是工作累到身心俱疲,有什麼比得上回家時,廚房飄來那股溫暖、熟悉的湯香更療癒?爐子上小火慢燉的咕嘟聲,簡直是世界上最美妙的背景音樂。台灣人愛喝湯真是出了名的,從街頭巷尾的小麵攤,到講究的宴席餐廳,湯品永遠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靈魂。老一輩總說「吃飯配湯,身體健康」,這可不只是說說而已。我自己就深刻體會到,一碗真材實料、用心熬煮的好湯下肚,那種從胃裡暖到心裡的舒坦,是任何山珍海味都比不上的實在感。記得有次重感冒,胃口全無,整個人虛弱到不行,老媽特地去中藥行抓了藥材,燉了一鍋熱騰騰的湯品,那碗湯喝下去才感覺自己終於「活」過來了。你說,這湯的魔力有多大?
目錄
藥膳四神湯食譜
食譜
這道經典的平民滋補聖品,絕對是我體質調理的首選。四神湯的溫和,不像一些藥膳喝起來藥味沖天,讓人難以下嚥。它帶著一股淡淡的、舒服的甘醇,特別是加了當歸提味後,湯頭層次更豐富。冬天手腳冰冷喝它,身體暖呼呼的;夏天濕氣重、整個人懶洋洋沒精神時,來上一碗也能祛濕健脾,感覺特別清爽。小時候阿嬤常燉,現在輪到我傳承這份溫暖了。坦白說,外面賣的很多為了省成本,蓮子和薏仁都煮不透,硬邦邦的難吃死了,不然就是藥材味淡得像洗鍋水,完全沒誠意。
食材
- 豬小腸:1副 (認真清洗是關鍵!用麵粉和鹽反覆搓揉,翻面洗淨黏液,再用筷子輔助翻回正面,去除多餘油脂,最後用冷水加薑片、米酒煮一下去腥,撈起切段備用,這步驟不能偷懶,否則那味道...你懂得)
- 生鮮山藥:約200克 (去皮切塊,要選口感鬆軟的)
- 蓮子:1/2米杯 (選飽滿、顏色自然的,乾貨記得先泡軟約1小時)
- 芡實:1/3米杯 (同樣洗淨泡軟)
- 茯苓:1/3米杯 (藥材行買的塊狀茯苓,稍微沖洗就好)
- 薏仁:1/3米杯 (洗淨備用)
- 當歸:1-2小片 (不宜過多,否則藥味會蓋過湯的本質)
- 米酒:1大匙
- 鹽:適量調味
- 水:約2500毫升
做法
- 豬小腸處理乾淨後切段(這是最費工但最重要的一步!)。其他乾貨(蓮子、芡實、薏仁)分別洗淨泡軟約1小時。茯苓稍微沖洗。山藥去皮切滾刀塊備用。當歸片洗一下。
- 取一個夠大的湯鍋,放入處理好的豬小腸段、泡軟的蓮子、芡實、薏仁以及茯苓。加入約2500毫升的清水。丟幾片薑進去更好。
- 開大火煮滾後,立刻轉小火(務必要小!),蓋上鍋蓋,讓湯保持微微沸騰的狀態(就是表面有點小泡泡但不會大滾),慢燉至少1小時。時間越長,湯越濃郁,食材越軟爛。我通常會燉到1.5小時。
- 燉煮1小時後,打開鍋蓋,加入切好的山藥塊和當歸片,再倒入1大匙米酒提香。蓋回鍋蓋,繼續小火燉煮約30分鐘,直到山藥熟透變軟。
- 最後,試試鹹淡,加入適量的鹽調味即可關火。把當歸片撈掉也行(我習慣留著,喝到時有驚喜感)。香噴噴又顧脾胃的四神湯就完成啦!熱熱喝,暖心暖胃。山藥綿密、蓮子鬆軟、薏仁Q彈、小腸帶點咬勁,湯頭清甜帶點藥膳香,絕配!

台式經典蘿蔔排骨湯食譜
食譜
講到最家常、最百喝不膩的湯品,蘿蔔排骨湯絕對穩坐冠軍寶座!它的魅力就在於那份「單純的美好」。不用複雜的藥材香料,單靠白蘿蔔的清甜和排骨的鮮美,就能碰撞出讓人一碗接一碗的魔力。特別是冬天盛產的白蘿蔔,水分足、甜度高,煮到透心軟,入口即化,比肉還搶手。這湯堪稱清冰箱好幫手,家裡有什麼根莖類蔬菜(紅蘿蔔、玉米)丟進去一起煮,也都超級搭,一點不違和。簡單易做,零失敗,是新手入門湯品的絕佳選擇。你說,還有比它更親民的湯嗎?
食材
- 豬肋排骨:600克 (選帶點油脂的煲湯用排骨,湯才會香)
- 白蘿蔔:1大條 (約800-1000克,體型勻稱、拿起來沉重、表皮光滑無皺縮的為佳)
- 老薑:1小塊 (約拇指大小,拍扁或切片)
- 青蔥:1-2根 (綁成蔥結)
- 米酒:1大匙
- 鹽:適量 (白胡椒鹽亦可,看個人喜好)
- 水:約2000毫升
- (可選加料):乾香菇數朵(泡軟)、玉米1根切段、紅蘿蔔1小條切塊
做法
- 排骨請肉攤剁成適口大小。回家先用冷水浸泡約30分鐘,期間換水1-2次,泡出血水去除腥味。
- 燒一鍋冷水,將泡過的排骨放入,開中火「冷水」開始煮。水滾後會看到浮沫,立刻關火,把排骨撈出來,用溫水沖洗乾淨表面雜質。這步驟叫「汆燙」或「跑活水」,是湯頭清澈不混濁的秘訣!別偷懶直接丟下去煮啊。
- 白蘿蔔洗淨削皮(皮削厚一點,邊緣的粗纖維才削得乾淨),切成約滾刀塊或厚片狀。
- 取一個乾淨的湯鍋,放入汆燙洗淨的排骨、切好的白蘿蔔塊、拍扁的老薑、蔥結。加入約2000毫升的清水(想加香菇、玉米、紅蘿蔔也在這時放入)。
- 開大火煮滾後,一樣立刻轉小火(維持鍋內微滾狀態),蓋上鍋蓋。接著就是耐心等待了,讓時間施展魔法。
- 小火慢燉至少1小時,燉到蘿蔔呈現半透明狀,筷子可以輕易戳穿,排骨也變得軟嫩(燉越久越軟爛)。
- 起鍋前10分鐘,加入1大匙米酒增添香氣。最後依個人口味加入適量的鹽(或白胡椒鹽)調味,拌勻即可。把蔥結、薑片撈出來丟掉也行。這湯熱喝鮮甜,蘿蔔軟綿吸飽湯汁,排骨軟嫩好入口,我覺得冷藏後隔天味道更融合,更好喝!

麻油雞酒湯食譜
食譜
這道湯在台灣人心中的地位,尤其是對產婦或需要溫補的人來說,簡直是聖品等級的存在。濃郁的麻油香氣、老薑的辛辣暖意、醇厚的米酒風味交織在一起,一碗下肚,那股熱力瞬間從喉嚨貫穿到腳底,整個身體都暖了起來,特別適合寒流來襲或淋雨受寒後驅寒。不過我得誠實說,第一次煮麻油雞時,差點燒掉廚房!麻油不耐高溫,爆薑時火太大,整個冒煙差點著火,嚇死我了。還有,這湯補歸補,熱量也相當「補」,太常喝體重可能會給你驚喜。有些人愛加麵線,吸飽湯汁的麵線簡直是精華,但一樣,小心熱量炸彈。
食材
- 土雞肉:半隻或1隻 (約1-1.2公斤,剁塊,選黑羽土雞最好,肉質結實香氣足,但價格較高;仿土雞或肉雞也可,較便宜但香氣稍遜)
- 老薑:1大塊 (約100-150克,去皮後切厚片或拍裂,薑要多才夠味夠暖)
- 黑麻油:1/2米杯 (一定要純正黑麻油,香氣才夠濃郁,別用調和麻油)
- 米酒:1瓶 (約600ml,推薦使用純米釀造的料理米酒或公賣局紅標米酒)
- 水:適量 (看個人對酒味的接受度調整,若怕酒味太重可加些水稀釋)
- 枸杞:1小把 (約1湯匙,洗淨備用,最後點綴用)
- 鹽:少許 (通常麻油和酒的味道已足,鹽可加可不加)
做法
- 雞肉剁塊後洗淨。不介意熱量的話,可以保留一些雞皮,增加香氣和油脂(但會較油膩)。
- 老薑徹底洗淨,用刀背拍裂或切厚片(拍裂薑汁更容易釋放)。
- 這是關鍵步驟!取一個「厚底」的鍋子(砂鍋、鑄鐵鍋或不鏽鋼鍋皆可,導熱均勻),倒入黑麻油。開「小火」燒熱麻油(千萬不能用大火!麻油沸點低,大火會變苦甚至有焦味)。看到鍋邊開始起小泡泡即可。
- 維持小火,放入拍好的老薑片。耐心地慢慢煸炒,把薑的香氣和水份逼出來,直到薑片邊緣呈現微微捲曲、略帶金黃色。這步驟要有耐心,大概需要5-8分鐘。薑煸得夠香,湯的基底才會好。
- 轉中大火,將洗淨瀝乾的雞肉塊倒入鍋中,與麻油薑片一起拌炒。炒到雞肉表皮呈現金黃色,肉質緊縮(約5-7分鐘)。這個翻炒的過程能讓雞肉更香,釋放油脂融入湯中。
- 沿著鍋邊,將整瓶米酒緩緩倒入鍋中(小心鍋內溫度高,酒倒入時可能會有短暫的火焰,請保持距離並注意安全)。倒入米酒後,大火煮滾約2-3分鐘,讓酒精稍微揮發(雖然有些人講究完全不煮掉酒精)。
- 根據個人對酒味的接受度來決定是否加水:愛重酒味濃郁感就不加水;怕酒味太重或希望湯量多點,此時可加入適量熱水(水量約300-500ml,視喜好調整)。
- 蓋上鍋蓋,轉小火,讓湯保持微滾狀態,慢燉約30-40分鐘,直到雞肉軟嫩入味。
- 起鍋前5分鐘,加入洗淨的枸杞。
- 試試味道,通常麻油和酒香已足夠,幾乎不需再加鹽。若覺得太淡,可加一點點鹽提味即可(真的只要一點點!)。趁熱享用吧!濃郁的麻油香、老薑的辛辣暖流、米酒的醇厚甘甜,全都濃縮在這碗金黃色的湯裡了。冬天喝上一碗,保證寒意全消!

台灣熱門湯品功效比一比
每次煮湯時,總會思考這鍋湯能帶給身體什麼?台灣人愛喝湯,除了美味,滋補養生也是重點。整理了幾款常見湯品的特性,看看哪款最適合你此刻的需求:
湯品名稱 | 主要食材 | 風味特色 | 主打功效 | 適合時機/對象 | 小小提醒 |
---|---|---|---|---|---|
藥膳四神湯 | 豬小腸、山藥、蓮子、芡實、茯苓、薏仁 | 甘醇溫潤,淡淡藥膳清香 | 健脾祛濕、顧胃腸、調整體質 | 四季皆宜,尤其濕氣重、脾胃弱、食欲不佳時 | 豬小腸處理需費工,乾貨需預泡 |
台式蘿蔔排骨湯 | 白蘿蔔、豬排骨 | 清爽甘甜,純粹家常味 | 潤肺化痰、清熱降火、助消化 | 秋冬盛產蘿蔔時,日常保健、感冒咳嗽後調理 | 熬煮時間夠,蘿蔔入口即化是靈魂 |
麻油雞酒湯 | 土雞、老薑、黑麻油、米酒 | 濃郁辛香,強烈暖流貫穿 | 驅寒保暖、促進血液循環、滋補強身 | 寒冬、產後月子、體質虛寒手腳冰冷者 | 熱量高,麻油不耐高溫需小火慢煸 |
香菇雞湯 | 土雞、乾香菇 | 鮮美醇厚,香菇香氣撲鼻 | 增強免疫力、補充元氣 | 日常滋補、病後調養、提升體力 | 選厚肉花菇香氣更足,雞油是精華 |
薑絲蛤蜊湯 | 蛤蜊、嫩薑絲 | 鮮甜清爽,海味十足 | 清熱退火、補充蛋白質與鋅、利尿 | 夏季開胃、口乾舌燥、補充礦物質 | 蛤蜊吐沙要徹底,烹煮時間短避免肉老 |
冬瓜排骨湯 | 冬瓜、豬排骨 | 清淡解膩,消暑聖品 | 清熱消暑、利尿消腫、補充水分 | 炎熱夏季,水腫或想降火氣時 | 冬瓜煮透口感佳亦可帶皮煮(需刷洗乾淨) |
何首烏雞湯 | 烏骨雞、何首烏、熟地等藥材 | 藥膳濃郁,湯色深褐 | 滋補肝腎、烏髮養血、抗衰老 | 秋冬進補、須長期調理肝腎氣血者(須醫師指導) | 藥材比例與體質需評估,孕婦不宜 |
看完表格有沒有更清楚?選擇湯品時,想想自己身體當下的需求吧!是想祛濕、想驅寒、想清熱,還是單純想喝碗暖胃的?像麻油雞這種超補的,夏天喝真的會上火流鼻血(別問我怎麼知道的...)。四神湯就溫和多了,幾乎四季皆宜,是我冰箱常備的湯品。蘿蔔湯更是清冰箱好夥伴!

挑對食材,湯頭鮮美大升級
煲湯要真的好喝,食材「新鮮度」絕對是靈魂!這點我可是繳了不少學費才深刻體會。分享幾點挑選食材的硬道理:
- 新鮮肉類(豬骨/雞肉)是關鍵:
- 排骨/豬小腸: 豬肉攤飄來的是「新鮮肉味」還是可怕的「豬臊味」?聞一聞最準!新鮮排骨顏色是自然的粉紅色帶點濕潤感,按壓下去有彈性,不會黏黏的。豬小腸則要選色澤自然、沒有奇怪瘀斑或異味的。我曾在黃昏市場貪便宜買過一次,回家處理時那股揮之不去的腥臊...整鍋湯毀了,心痛!新鮮度不夠的肉,再怎麼汆燙也救不回來那怪味。
- 蔬菜類(蘿蔔/山藥)要選當季飽滿的:
- 白蘿蔔: 冬天是它的主場!選「沉重」的,同樣大小拿起來越重越好,表示水分足。表皮要光滑緊緻,鬚根少,避免有裂痕或軟爛處。頂端的青頭(蘿蔔葉梗連接處)看起來越新鮮翠綠越好。切開來如果中心有「空心」或「黑心」,那絕對NG,味道差很多。
- 山藥: 煲湯適合選口感「鬆軟」的山藥(日本山藥比較脆,適合涼拌)。表皮鬚根少、沒有明顯外傷或發霉點。拿起來同樣是沉甸甸的較好。去皮後肉質雪白,黏液豐富的品質佳。有次買到放太久、中間有點纖維化的山藥,煮不爛,口感像嚼橡皮筋,超失望。
- 乾貨藥材(蓮子/芡實/香菇)學問大:
- 蓮子/芡實: 別貪白!顏色過於死白的可能經過漂白(化學藥劑處理)。選帶點自然米黃色或淡褐色的比較安心。顆粒要飽滿完整,沒有奇怪的酸味或油耗味。聞起來是淡淡的乾貨清香。買回家密封罐保存,放太久變黃或有異味就別用了。曾經用過有油耗味的蓮子,整鍋湯都毀了,喝起來一股哈喇味,超嘔!
- 香菇: 「香氣」是首要指標!乾香菇聞起來要有濃郁的菇蕈香。菇傘肉厚、傘緣內捲未完全開散的通常品質較好(冬菇等級)。菇柄不要太長太硬。花菇(表面有裂紋)香氣更足。泡發後的水別浪費,沉澱後取上層清液加入湯中,鮮味倍增!超市那種便宜但沒什麼香氣的香菇,煮湯真的差很多。
- 靈魂調味料(麻油/米酒)不能省:
- 黑麻油: 這是麻油雞的靈魂!務必選「純黑麻油」(芝麻炒過再壓榨,顏色深褐、香氣濃郁),千萬別買到「香油」(白芝麻壓榨,顏色淡黃,香氣較清香)或調和麻油,味道完全不對。開瓶後麻油香氣會說話,好的麻油香氣濃郁撲鼻,沒有油耗味。我試過一次用錯油,整鍋湯只有油味沒有麻油香,悲劇收場。
- 米酒: 推薦用純米釀造的「料理米酒」或「公賣局紅標米酒」。米酒品質也會影響湯的風味,劣質米酒會有刺鼻的酒精味而非醇厚的米香。有些長輩堅持用全酒完全不加水,酒味超濃烈,喝一碗就暈了,開車絕對不行!自己煮可以調整酒水比例,找到最喜歡的平衡點。

Q&A:關於湯品的疑難雜症
煮湯時鹽巴應該什麼時候加?
這問題困擾過我很久!答案是:最後!最後!最後! 重要說三次。太早加鹽,鹽會讓肉類的蛋白質提前凝固,肉質容易變柴變硬(特別是雞胸肉、豬里肌這類部位),而且湯頭感覺會變混濁。蔬菜也會因為滲透壓過早出水,失去原本的甜度和口感。所以,一定要等到所有食材都燉煮到理想的軟爛程度,湯的風味也融合得差不多了,起鍋前幾分鐘再調味最剛好。記得,鹽要少量多次地加,邊加邊試味道,避免一次下手太重太鹹就救不回來了。
煲湯時間是不是越長越好?
這要看是什麼湯啦!不是所有湯都適合熬煮到地老天荒。藥膳湯、骨頭湯(如四神湯、大骨湯):這類確實適合長時間(1.5-3小時甚至更久)小火慢燉,才能把骨頭裡的膠質、骨髓的精華和藥材的有效成分釋放到湯裡,湯頭才會濃郁醇厚、膠質滿滿。蔬菜清湯、海鮮湯(如冬瓜蛤蜊湯、薑絲魚片湯):這類講求食材原味和清爽口感的湯品,時間就不能太久。蔬菜煮太久會黃爛、失去口感與鮮甜;海鮮類(魚、蛤蜊)煮過頭肉質會老、變柴,鮮味反而流失。通常水滾後轉中小火煮個15-30分鐘就差不多了,食材熟透即可關火。時間過長,湯反而會變苦或失去清爽感。總之,時間長短取決於湯的種類和你想要的口感效果!
感冒時喝什麼湯比較好?
感冒時味覺遲鈍、喉嚨不舒服,最需要溫和、好入口又能補充水分營養的湯品。我個人覺得這幾款很適合:
- 雞湯(尤其是清雞湯): 雞湯含有豐富的胺基酸(特別是半胱胺酸),有助於緩解呼吸道黏膜的發炎,讓鼻涕痰液比較好排出。溫熱的湯也能舒緩喉嚨痛、補充水分和電解質。記得去皮去油,喝起來比較清爽無負擔。加點薑絲更好!
- 蘿蔔排骨湯/蘿蔔湯: 白蘿蔔在中醫有「小人參」之稱,性涼潤,能清熱化痰、幫助消化、緩解咳嗽喉嚨乾癢。煮到軟爛的蘿蔔入口即化,很好吞嚥。
- 薑湯(簡單的薑片+紅糖煮水): 如果主要是畏寒、頭痛、鼻塞,一碗熱辣辣的薑湯下肚,能迅速驅寒、促進發汗(中醫所謂解表散寒)。但若喉嚨腫痛發炎很嚴重(屬熱症),薑湯可能太刺激,要謹慎。重點是湯要溫熱(不能燙口)、清淡(不要太油膩或太鹹)、好消化。避免濃稠的羹湯或太補的藥膳湯(如麻油雞、十全大補湯),以免身體負擔太重或更上火。多喝湯補充水分和營養,休息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