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熱愛美食、也熱衷於探究食物背後故事的人,這次我想和你聊聊一碗看似普通,實則大有乾坤的湯——葛根湯。這可不是我廚房裡的常客,但它的故事和效用,真的讓我這個吃貨都刮目相看。
說來好笑,第一次真正留意到葛根湯,不是因為哪位名廚推薦,而是在我感冒初期,頭痛、脖子肩膀僵硬得像塊石頭,還有點怕吹風的時候,一位熟識中醫的老饕朋友推薦的。「試試看葛根湯吧,很多人風寒感冒初期喝了很舒服。」他輕描淡寫地說道。說實話,當時我半信半疑,一碗湯能治感冒?但出於對朋友(以及對任何能入口的東西)的好奇心,我決定深入瞭解一番。沒想到,這一瞭解,就開啟了對這碗古老湯方的全新認識。
葛根湯(處方與做法)
首先,「葛根湯」這個名字就點明瞭主角——葛根。別誤會,這可不是我平時煲排骨湯用的葛根塊那麼簡單(雖然都是好東西!)。作為中醫裡一個相當經典的處方,它有著明確的配伍和講究。
想象一下,在一個氣溫驟降的午後,你感覺有點怕冷,後脖頸子發緊,頭有點悶痛,甚至可能還有點鼻塞流清鼻涕... 嗯,就是那種典型的「風寒束表」的感覺。古人智慧啊,針對這種狀況,葛根湯的組方就登場了:
藥材名稱 | 主要作用與風味感受 (個人視角) | 常用劑量(參考) |
---|---|---|
葛根 (君藥) | 解肌退熱 (感覺能放鬆緊繃的肌肉),生津舒筋。味道嘛... 微微甘辛,帶點植物的土腥味?熬煮後其實不明顯。重點是它能帶動藥力往上、往外走,專門對付脖子肩膀那個僵硬感! | 12-15 克 |
麻黃 (臣藥) | 發汗解表 (幫你微微發點汗,把寒氣趕出去),宣肺平喘。這個藥材需要醫師指導使用,有特定禁忌!味道偏辛、微苦。 | 6-9 克 |
桂枝 (臣藥) | 發汗解肌 (跟麻黃配合開啟毛孔),溫通經脈。就是那股溫暖的辛香氣,讓湯頭有了層次。 | 6-9 克 |
芍藥 | 這裡通常用白芍。養血斂陰 (平衡麻黃、桂枝的發散力,避免汗出太過),緩急止痛 (放鬆肌肉痙攣)。味道微苦帶酸,中和湯的辛味。 | 9-12 克 |
生薑 | 溫中散寒 (溫暖脾胃,驅寒),止嘔。老薑的辛辣感,提味又能暖身,廚房常備好物! | 6-9 克 (切片) |
大棗 | 補中益氣 (補養脾胃),養血安神,緩和藥性。天然的甜味來源,讓湯好入口多了。 | 4-6 枚 (掰開) |
炙甘草 | 益氣和中 (調和脾胃),緩和藥性,調和諸藥。讓整個湯方的味道更為協調、甘緩。 | 3-6 克 |
(表格說明:此處以常見的「傷寒論」經典配伍為例。顏色僅區分藥材類別,實際應用請務必諮詢合格中醫師!)
重點來了!這碗湯怎麼煮? 這絕對不是把材料丟進電鍋按個鈕那麼簡單(雖然傳統煎藥的確考驗耐心)。作為一個喜歡下廚的人,我必須說,熬煮葛根湯的過程,更像是一種儀式感:
- 浸泡: 先把除了生薑、大棗之外的藥材(葛根、麻黃、桂枝、芍藥、炙甘草)用冷水浸泡約30分鐘。讓乾燥的藥材吸飽水份,有效成分才容易釋放。
- 先煎葛根、麻黃? 這是個關鍵點!很多古法記載,葛根和麻黃需要「先煎」或「去上沫」。主要是為了減輕麻黃可能引起的興奮作用(現在也有觀點認為高品質麻黃可以同煎,但安全起見,尊古法或醫師指示是上策)。做法是:將葛根、麻黃先放入泡藥的水中,大火煮沸後轉小火煎煮15-20分鐘,期間撇掉浮起的泡沫,再加入其他藥材(桂枝、芍藥、炙甘草)。
- 合煎: 加入剩下的藥材(桂枝、芍藥、炙甘草)和生薑片、掰開的大棗。大火煮開後,轉小火慢熬(文火)。
- 時間火候: 通常小火煎煮30-40分鐘。過程中水量會減少,所以一開始水要加足(淹過藥材約2-3指節高度)。千萬別煮乾了!目標是濃縮成一碗(約150-200ml)的藥汁。
- 濾渣取汁: 時間到,關火,用細網篩或紗布過濾掉藥渣。那一碗深褐色、散發著獨特藥草香氣(說實話,第一次聞需要適應)的葛根湯就完成了。
我得坦白,自己在家煮過一次... 結果? 嗯,藥味相當濃鬱!雖然有大棗甘草調和,但那股綜合的辛香苦甘味,跟我想像中「好喝」的湯還是有點距離。朋友笑我:「這是藥,不是雞湯!」確實,它的目的不在於滿足味蕾,而在於精準的藥效。後來我都選擇信賴的中醫診所代煎好的科學中藥粉或水藥,方便多了。不過,瞭解它的組成和熬煮過程,讓我對這碗湯的敬意更深了。葛根湯,絕對不是隨便湊幾味藥就能成的湯。

葛根湯(功效 - 不只是感冒!)
提到葛根湯的功效,大部分人都會直接聯想:「哦,就是治感冒初期的嘛!」沒錯,這是它最廣為人知的核心應用(前面提到的風寒感冒初期症狀:怕冷、發熱(不一定高燒)、無汗、頭痛、脖子肩膀背部特別僵硬痠痛、鼻塞流清涕)。它擅長解決那種「寒氣剛把身體表層束縛住」的狀態,讓身體微微出汗(發汗解表),放鬆緊繃的肌肉(解肌),把寒氣驅散出去。我那次感冒初期喝了診所開的科學中藥粉沖泡的葛根湯,確實感覺脖子沒那麼硬了,身體暖暖的,舒服不少。
但是! 如果你以為葛根湯就只是個「感冒藥」,那可就太小看這張流傳千年的處方了。作為一個熱愛發掘食物/藥材多重可能性的人,我發現它的應用範圍遠比想像中廣闊:
- 緩解各種「項背強緊」: 這是關鍵詞!不只是感冒引起的頸背僵硬,現代人常見的:
- 落枕: 因為受寒或姿勢不良導致的急性頸部肌肉痙攣、疼痛、轉動困難。葛根湯的解肌舒筋作用此時常常能派上用場(當然要先排除其他嚴重問題)。
- 長期肩頸僵硬痠痛(因風寒誘發或加重): 辦公室吹冷氣太久,或者騎車吹到冷風後感覺肩膀硬得像背了塊鐵板?這種因為外界風寒濕氣誘發或加重的肌肉緊繃,葛根湯有時能帶來意想不到的緩解。
- 部分緊張性頭痛: 那種從後腦勺、脖子一路緊繃上來的頭痛,如果能確定與風寒或肌肉緊張有關(非器質性病變),葛根湯也是一個值得考慮的選項。我那位老饕朋友就說他靠這個解決了不少次「鐵板肩」導致的頭痛。
- 早期痤瘡(青春痘): 這點可能有點顛覆認知?有些中醫師認為,在痘痘剛冒出來,紅腫、有硬塊、感覺發熱但還沒化膿的階段,如果伴隨點怕冷、無汗的情況(體表有鬱熱),葛根湯能疏通體表的鬱滯,幫助散熱消腫。不過這個一定要由醫師判斷體質和狀況是否適用!畢竟長痘原因太複雜了。
- 初期顏面神經麻痺(周圍型): 這絕對是需要專業醫師診治的病症!但在發病初期,若判斷是風寒外邪侵襲經絡所致,部分中醫師會考慮在整體治療方案中加入葛根湯來祛風散寒、疏通經絡。這屬於專業領域,僅供瞭解,切勿自行嘗試。
- 過敏性鼻炎(寒證型): 對於那種遇冷(吹冷風、清晨)就鼻癢、狂打噴嚏、流大量清鼻涕的過敏性鼻炎,如果體質偏寒,葛根湯有時也能幫助緩解症狀,因為它能溫散風寒。
歸納一下葛根湯的核心作用力:
- 發汗解表: 把束縛在體表的寒氣(風寒)透過微微出汗的方式驅散出去。
- 解肌舒筋: 放鬆因寒氣或氣血不暢導致的肌肉緊張、僵硬、疼痛,尤其是上半身的「項背強緊」。
- 升津舒筋: 葛根特有的作用,能鼓舞脾胃清陽之氣上升,輸布津液以滋潤筋脈,緩解拘急。
簡單粗暴的「葛根湯」適用情況排行榜(個人理解總結,非醫療指引):
TOP 1: 風寒感冒初期,怕冷、頭痛、脖子肩膀背僵硬到爆炸、無汗或汗很少!(這絕對是主戰場)
TOP 2: 落枕、吹冷風後急性加重的肩頸僵硬痠痛。(那種「啊!脖子不能動了!」的時候值得一試)
TOP 3: 特定體質/誘因下的寒性過敏性鼻炎發作期(清涕狂流、怕冷風)。
TOP 4: 部分因風寒或氣滯導致的緊張性頭痛(後頸部緊繃型)。
其他: 專業醫師指導下用於早期痤瘡、顏面神經麻痺初期等。
重點提醒: 效果好不好,關鍵在於辨證是否準確!葛根湯針對的是「太陽病,項背強几几,無汗惡風」這類體表有寒氣、津液輸布不利導致肌肉拘急的狀況。如果已經是發高燒、咽喉腫痛、咳黃痰的「風熱感冒」,或者體虛多汗的人,絕對不適合!亂用可能適得其反。務必諮詢專業中醫師,別自己當醫生。 我朋友強調過八百遍:「藥不對證,人參也能變毒藥!」

葛根湯(營養價值 - 食物視角的解讀)
嚴格來說,葛根湯是中藥處方,我們談論它的「營養價值」角度,跟分析一碗雞湯或蔬菜湯是不同的。它追求的是藥物的「性味歸經」和「治療效果」,而不是單純的維生素、礦物質含量。不過,既然我熱愛美食,也喜歡研究食材,倒是可以從組成它的「材料」本身,從食物的角度來看看它們各自帶來的益處:
- 葛根:
- 主要活性: 富含異黃酮(如葛根素、大豆苷元)、澱粉、膳食纖維。
- 食物觀點: 作為藥食同源的明星,葛根粉常被食用(尤其在亞洲),被認為有清熱生津、解酒護肝的作用。其異黃酮結構類似雌激素,對女性更年期不適可能有輔助調節作用(研究進行中)。澱粉提供能量,膳食纖維助腸道健康。在湯裡,它貢獻了那點甘味和黏滑感(如果濃度夠的話)。
- 生薑:
- 主要活性: 薑辣素(Gingerols)是風味精華,也是主要活性來源。
- 食物觀點: 廚房必備!公認的驅寒暖胃、促進消化、止嘔神器。抗氧化、抗炎能力強大。冬天煮紅糖薑茶暖身,做菜去腥提味,不可或缺。在葛根湯裡,它提供溫暖的辛香,是驅散風寒的重要成員。
- 大棗(紅棗):
- 主要活性: 含豐富的環磷酸腺苷(cAMP)、多醣、維生素C(加熱易破壞)、鐵等礦物質。
- 食物觀點: 補氣養血、安神健脾的滋補佳品。味道甘甜,能中和湯藥的苦澀。日常煮粥、泡茶、燉湯常用。在葛根湯中,它除了調味,也擔負著養護脾胃、緩和藥性衝擊的作用。
- 甘草:
- 主要活性: 甘草甜素(Glycyrrhizin)、黃酮類。
- 食物觀點: 常見的天然甜味劑(甜度是蔗糖的50倍以上),有助止咳化痰(但需注意過量攝入的副作用)。在方劑中最大的作用是「調和諸藥」,讓不同藥材協同工作不打架,也能緩和某些藥的峻烈之性。在葛根湯裡,它讓整體味道更易接受。
- 桂枝、白芍、麻黃: 這幾味藥在葛根湯中主要貢獻的是藥理作用(發汗解表、溫通經脈、養血斂陰等),在日常飲食中很少作為「食物」直接、大量食用(麻黃更是管制藥材)。它們的營養價值(如礦物質、微量元素)相對於其藥效而言,不是關注的重點。
所以,綜合來看,若撇開嚴格的藥物療效,單論組成材料:
- 葛根湯 提供了一些來自葛根、生薑、紅棗的 天然植物活性成分(異黃酮、薑辣素、多醣等),這些成分普遍具有抗氧化、抗炎的特性。
- 它含有來自葛根、紅棗、甘草的 天然甘甜風味物質。
- 生薑帶來了 溫暖刺激感,有助於促進血液迴圈(這也是它驅寒的機制之一)。
- 整體組合偏向 溫熱、辛散 的特性,旨在對抗體表的寒氣。
但請務必認清: 喝葛根湯的目的,是取其作為一個整體處方的 「藥效」,旨在調整身體失衡的狀態(如驅散體表風寒、緩解肌肉痙攣),而不是為了補充日常所需的維生素C或蛋白質。它的「營養」在於恢復身體的平衡與正常機能,而不是提供宏量營養素。想靠它補充營養?還不如好好吃頓均衡的飯菜!它是一種功能性非常明確的「藥膳湯」,絕非日常滋補湯品。我自己絕對不會為了「營養」而沒事煮來喝。

葛根湯(禁忌與注意事項 - 這點超重要!)
再好的東西,也未必適合每一個人!特別是像葛根湯這樣藥性明確有力的處方,瞭解它的禁忌和使用注意事項,絕對比知道它的功效更重要。我可不想因為自己亂喝湯,反而喝出問題來。以下這些重點,是我查詢資料和請教中醫師朋友後的心得筆記,務必認真看:
🛑 絕對禁忌(這些人千萬別自行服用!):
- 無汗?錯!已經大汗淋漓的人: 葛根湯的設計就是要幫助「無汗」或「汗出不暢」的人微微發汗驅寒。如果你本身已經在出大汗、身體很虛弱,再喝它強迫發汗,會讓身體水分和正氣流失更多,可能導致心悸、乏力、甚至虛脫!超級危險!
- 怕冷?錯!體內有實熱、風熱感冒的人: 症狀是發高燒(不怕冷反怕熱)、咽喉紅腫熱痛、口渴想喝冷水、咳黃稠痰、舌苔黃等。這時需要的是清熱解毒的藥(如銀翹散),葛根湯是溫性的,喝下去等於火上澆油,會讓發炎更嚴重!我那朋友就說,他見過亂喝葛根湯治喉嚨痛結果喉嚨腫到說不出話的案例... 怕!
- 陰虛火旺體質者: 平時就手心腳心發熱、口乾咽燥、容易盜汗(睡覺出汗)、失眠煩躁、舌紅少苔的人。葛根湯的溫燥發散之性,會嚴重耗傷體內本就不足的津液,加重上火症狀。
- 高血壓控制不穩定者: 方中的麻黃含有麻黃鹼,有升高血壓、加快心跳的作用。雖然在葛根湯整體配伍和正確劑量下風險可控,但對於血壓本來就高、控制不好的朋友,絕對需要醫師謹慎評估權衡利弊後才能使用,嚴禁自行服用!這點要畫三條紅線!
- 嚴重心臟病、心律失常者: 同樣因為麻黃成分對心臟的興奮作用,有心臟問題的朋友絕對要避開,或在嚴密監控下由醫師使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 麻黃的安全性在孕期和哺乳期存在疑慮。除非醫師明確判斷利大於弊且必需使用,否則應避免。孕婦用藥安全第一!
- 對方中任何藥物過敏者: 這不用多說了吧。
⚠️ 需要特別謹慎注意的情況(務必告訴醫師!):
- 體質虛弱者(氣虛、陽虛): 雖然有生薑、大棗、甘草顧護脾胃,但麻黃、桂枝的發散力對虛弱的人來說還是有點「猛」。醫師可能需要調整劑量,或者搭配補益藥,或者選用其他更溫和的方子。不要自己覺得「喝一點點沒關係」!
- 容易出汗、平時汗就比較多的人: 葛根湯可能讓你汗出更多,反而傷氣。使用需更嚴格符合「無汗惡風、項背強緊」的指徵,且醫師可能會調整配伍或劑量。
- 正在服用西藥者: 特別是降血壓藥、抗凝藥、鎮靜安眠藥、單胺氧化酶抑制劑(MAOIs,一種抗抑鬱藥)等。麻黃可能與這些藥物產生互動作用,影響藥效或增加副作用風險。服用任何西藥期間,想喝中藥(包括葛根湯),務必主動告知醫師!
- 兒童、老年人: 用藥劑量需要根據體重年齡體質調整,且這兩個群體對藥物的反應可能更敏感。必須由醫師開立處方,切勿自行給兒童或老人服用成人劑量。
- 長期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肝腎功能不全): 用藥需更謹慎評估整體狀況和藥物代謝影響。
📍 服用期間的生活注意:
- 溫服: 煎好的藥湯溫熱時喝下去效果最好,有助於發汗。
- 服後避風寒、微發汗: 喝藥後,最好待在溫暖的地方,蓋點薄被,讓身體自然微微出汗(通身微似有汗者益佳),這才有助於驅邪外出。切記不要大汗淋漓!也別喝藥後馬上跑去吹冷風、沖冷水澡,那等於白喝。
- 飲食清淡: 期間避免生冷、油膩、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免影響藥效或加重脾胃負擔。我那朋友總說:「吃藥還配麻辣鍋?神仙難救!」
- 中病即止: 這是中醫用藥的大原則!葛根湯是用來解決那個「風寒束表、項背強緊」的急性狀態的。一旦症狀緩解(如汗出、身鬆、熱退、項背不僵了),就該停藥了。千萬別當成保健品長期喝!沒症狀硬喝,反而可能傷身體的正氣和津液。我見過有人覺得喝了舒服就連續喝一兩週... 真心不建議!
總歸一句: 葛根湯雖好,但它是一味「藥」,不是普通的食療湯水。它的應用有嚴格的辨證要求,也有明確的禁忌人群。安全使用它的唯一準則就是:經過合格中醫師的辨證診斷和處方指導! 千萬別看了幾篇文章(包括我這篇)就自己當醫生去抓藥來煮。把自己的身體交給專業人士判斷,才是最明智的選擇。

Q & A:關於葛根湯的常見疑問
-
Q:葛根湯可以自己買材料來煮嗎?感覺很養生?
A: 強烈不建議自行購買藥材、尤其是含有麻黃的材料來煮葛根湯! 麻黃是管制藥材,劑量拿捏不當或辨證錯誤風險很高(如高血壓、心悸)。即使是其他藥材,也需要專業中醫師根據你的具體體質和症狀判斷是否適用、劑量如何調整。所謂的「養生」必須建立在安全和對證的基礎上。覺得身體不適,直接去看醫師最穩妥。 -
Q:市面上有賣現成的葛根湯科學中藥粉或濃縮液,這些可以自己買來吃嗎?
A: 相對於自己抓藥,科學中藥在品質和劑量控制上相對穩定。但是! 關鍵依然在於「辨證是否準確」。如果你無法判斷自己是否屬於「風寒感冒初期、無汗、項背強緊」的典型適應症,或者你本身有禁忌症(如高血壓、易汗、陰虛火旺等),自行購買服用仍然存在風險。最安全的做法仍然是:先諮詢中醫師,確認體質和症狀適合,再由醫師開立處方(診所通常也會代煎或提供科學中藥)。藥房自行購買成藥,風險自負哦。 -
Q:聽說葛根湯可以治痘痘?真的有效嗎?
A: 這個說法有其應用背景,但絕非通用。部分中醫師在特定情況下(如痘痘初起紅腫硬、根盤深、未化膿,且患者伴有輕微怕冷、無汗等「鬱熱在表」的徵象,體質適合),可能會選用葛根湯或加減方來疏通表衛鬱熱。但痘痘成因複雜(荷爾蒙、飲食、作息、壓力、體質熱/溼/瘀等),葛根湯僅適用於非常特定的證型。自行亂用,特別是體內有實熱或陰虛火旺的人用了,很可能讓痘痘更嚴重(發炎加劇)。長痘痘,看面板科醫師或專業中醫對證治療才是正途。別把葛根湯當萬靈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