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尋味之旅:從神秘葉子到滿室芬芳
還記得第一次在新加坡的小販中心聞到那股香氣嗎?清新、香甜,帶點青草感,又不會膩,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住了。當地人告訴我,這叫“班蘭葉”(Pandan Leaf),是他們做甜點的靈魂香料。當時買了一塊班蘭蛋糕,鬆軟溼潤,那股獨特的香氣在嘴裡散開,感覺像把熱帶雨林的精華都吃進去了!回臺灣後,那股味道一直在我腦子裡繞,可當時在臺灣真的很難找到新鮮的班蘭葉,更別說好吃的班蘭蛋糕了。市面上大多是香精味,很人工,完全不是那個感覺,失望透頂。 這幾年不一樣了!拜國際貿易發達所賜,新鮮的班蘭葉 開始出現在一些進口超市,甚至網路上也能買到品質不錯的 冷凍班蘭葉 或 濃縮班蘭汁。自己做 班蘭蛋糕 的夢想,總算能實現了!不過,挑戰也跟著來了... 這東西,看起來簡單,要做得好吃又漂亮,真的需要點功夫和心得。打造完美班蘭蛋糕的靈魂:食材篇
別小看食材的選擇,這絕對是決定你的 班蘭蛋糕 是“驚豔”還是“驚嚇”的關鍵!我失敗好幾次,才搞清楚這些門道。班蘭精華的來源:這是核心!
- 新鮮班蘭葉: 絕對是首選!那種天然的、複雜的、帶有青草奶油堅果調的香氣,無可取代。記住:挑選葉片顏色深綠、質地柔軟、散發濃郁清香的。 枯萎、發黃或有斑點的別用。買到後,洗淨剪小段,加一點水用強力果汁機或食物調理機打成泥。重點來了:一定要用 細紗布或濾網 用力把汁液擠出來!那個綠色的汁才是精華(我們叫它“班蘭精華汁”)。剩下的渣滓其實還有香味,別急著丟(後面會講一個小妙招)。
- 濃縮班蘭汁: 方便!適合買不到新鮮葉子或想省時間的時候。但要特別注意品質! 一定要選 天然的、不含人工色素和過多新增劑的。劣質的香精味會很可怕。用量也要小心,通常幾滴到一小匙就夠了,具體看產品濃度,寧少勿多。我個人覺得,好的濃縮汁能還原新鮮班蘭葉大約80%的風味,已經非常棒了!
- 班蘭香精: 呃...這個嘛,除非萬不得已,真!的!不!推!薦!大部分人工香精的味道很假、很刺鼻,跟天然的班蘭香差了十萬八千里。做出來的 班蘭蛋糕 會有一股揮之不去的廉價感。踩過雷的肯定懂我在說什麼。
麵粉與膨發劑:溫柔的支撐
- 低筋麵粉: 班蘭蛋糕 追求的是 輕柔、蓬鬆、入口即化的戚風感。低筋麵粉(Cake Flour)是必須的!它的蛋白質含量低,筋性弱,蛋糕組織才會細膩。別用中筋或高筋粉代替,口感會差很多,變得紮實甚至有點韌。(失敗經驗:有一次偷懶用中粉,蛋糕體硬邦邦,超沮喪!)
- 泡打粉: 一點點泡打粉能幫助蛋糕在烘烤時獲得更好的膨發高度,組織更均勻蓬鬆。一定要選無鋁的!用量要精確,通常1/4到1/2茶匙就夠了,用多了會有鹼味。
- 鹽: 一小撮鹽,能神奇地 襯托甜味和提升班蘭的香氣層次,讓味道更立體。別省略!

油脂與溼潤感:綿密的關鍵
- 植物油: 無色無味的植物油(玉米油、葵花籽油、玄米油)是首選。它能賦予蛋糕溼潤度,讓口感更綿軟。用融化黃油也行,會多一層奶香,但冷卻後蛋糕體會稍微紮實一點點,我個人更喜歡純粹植物油的清爽感,更能突出班蘭香。
糖的甜蜜:平衡的藝術
- 細砂糖/糖粉: 細砂糖易溶解,是主力。糖粉(純糖粉,不含玉米澱粉的)有時也會加入蛋白霜中,讓泡沫更穩定細膩。甜度可以根據自己喜好微調,但 糖量過少會影響蛋糕的溼潤度和結構穩定性。(試過減糖30%,結果蛋糕有點幹,口感也差了點,得不償失)
蛋的魔法:空氣感的來源
- 新鮮雞蛋: 蛋白蛋黃分開處理是戚風蛋糕(也是 班蘭蛋糕 的常見做法)的基礎。蛋白打發是蛋糕蓬鬆的支柱。雞蛋一定要新鮮,蛋白才容易打發穩定。冷藏過的雞蛋更容易分離蛋白蛋黃。
水分與風味調和:
- 椰奶: 班蘭和椰子是天作之合! 用一部分椰奶代替水或牛奶,會讓 班蘭蛋糕 的風味更地道、更濃郁,充滿南洋風情。記得選用無糖椰奶(Coconut Milk,不是椰漿Coconut Cream),避免過甜。如果買不到,用全脂牛奶也可以。
- 牛奶/水: 根據需要調整面糊濃稠度用。
| 關鍵食材 | 推薦選擇 & 重點提示 | 踩雷警示 |
|---|---|---|
| 班蘭來源 | 新鮮班蘭葉(首選!榨汁過濾)、天然高品質濃縮班蘭汁(方便之選) | 劣質人工香精 - 味道假、刺鼻、毀蛋糕 |
| 麵粉 | 低筋麵粉 (Cake Flour) - 組織細膩關鍵 | 中/高筋麵粉 - 蛋糕體硬、韌、不蓬鬆 |
| 油脂 | 無色無味植物油 (玉米油、葵花籽油) - 濕潤清爽 | 味道重的油 (橄欖油、花生油) - 搶味 |
| 液體 | 無糖椰奶 + 牛奶/水 - 強化南洋風味 | 全用牛奶/水 - 風味層次不足 |
| 糖 | 細砂糖為主 - 提供甜度、濕潤度、結構 | 過度減糖 - 蛋糕乾、結構塌陷風險 |
| 蛋 | 新鮮雞蛋 - 冷藏後易分離 | 不新鮮雞蛋 - 蛋白打發困難、泡沫不穩 |

動工囉!手把手拆解班蘭蛋糕製作細節
好啦,食材備齊了,準備開動!做蛋糕的過程其實很療愈,但也需要耐心和一點小技巧。我是照著戚風蛋糕的路子來做的,覺得這樣最能體現班蘭的清香和蛋糕的輕柔。
-
前置作業:香味準備與工具
- 萃取班蘭精華汁: 如果你用新鮮葉子,這就是第一步!50-60克洗乾淨擦乾的新鮮班蘭葉(只要葉子部分),剪成小段,加大概 50ml清水(水少點,汁才濃),用最強的果汁機模式打到稀巴爛。倒進細紗布或非常細的濾網裡,使出吃奶的力氣擠!那個 深綠色的汁液 就是寶貝,放一邊備用。剩下的葉子渣渣不要丟,聞聞看還很香對吧?我會把它放到一個小碟子裡,跟待會要烤的蛋糕一起放進烤箱最下層烘烤。這樣烤的時候,整個廚房都是天然的班蘭香,超享受!也能幫蛋糕添點若有似無的香氣。如果你用 濃縮班蘭汁,這一步就省了,直接量好需要的份量(通常是1-2茶匙,看濃度)備用。
- 準備模具: 用 中空戚風模(煙囪模) 效果最好,受熱均勻容易爬高。千萬別抹油!千萬別抹油!千萬別抹油! 重要事情說三遍!戚風蛋糕就是靠麵糊黏著模具壁爬上去的,抹了油會爬不上去,蛋糕長不高,心會碎。模具乾乾淨淨、乾燥的就好。
- 預熱烤箱: 一定要預熱!通常設定在 170°C (340°F)。讓烤箱達到穩定溫度再放蛋糕進去。
- 分離蛋黃蛋白: 雞蛋從冷藏拿出來,分蛋更容易。蛋白放進一個 絕對乾淨、無油無水 的大碗(最好是不鏽鋼或玻璃的)。蛋黃放另一個碗。蛋白裡千萬不能混到一絲蛋黃,否則打不發!(手殘如我,不小心掉了一點點蛋黃進蛋白,整盆差點報廢,用湯匙小心翼翼撈半天)
- 秤量好所有材料: 烘焙是科學,材料精準很重要!別想憑感覺。
-
製作蛋黃糊:融合與乳化
- 在放蛋黃的碗裡,加入配方中的 植物油 和大部分 糖(通常是總糖量的1/3或1/2,看配方)。用手動打蛋器充分地攪勻,攪到糖有點融化,混合物看起來有點乳化、稠稠亮亮的。
- 加入 班蘭精華汁(或濃縮汁)和 椰奶(如果用的話),繼續攪勻。這時你會得到一碗漂亮的綠色液體。
- 過篩 加入 低筋麵粉、泡打粉 和那一小撮 鹽。過篩很重要,避免粉結塊。用手動打蛋器 用“Z”字形或劃“1”字的方式 輕輕地攪拌。注意! 千萬不要畫圈圈用力攪!那樣麵粉會起筋,蛋糕就不鬆軟了。攪拌到看不見乾粉,麵糊順滑就立刻停手。蛋黃糊完成,放在一邊備用。這時候麵糊比較稠是正常的。
-
打發蛋白霜:空氣支柱的建立 (成敗在此一舉!)
- 確保打蛋白的盆、打蛋器頭都 無水無油。滴幾滴 檸檬汁或白醋(幫助穩定蛋白霜)。
- 用電動打蛋器,中高速 開始打發蛋白。打到出現 粗魚眼泡 時,加入 1/3的糖。
- 繼續中高速打發,泡沫變細密、顏色變白時,加入 剩下糖的1/2。
- 打發到出現明顯紋路,提起打蛋頭,蛋白霜會滴落但紋路馬上消失的狀態(溼性發泡),加入 最後剩下的糖。
- 調成中低速,繼續打發。這個階段很重要,低速可以讓蛋白霜的氣泡更細膩均勻,穩定性更高。一直打到 接近乾性發泡:提起打蛋頭,蛋白霜形成 短小直立的小尖角,尖角頂端可能有一點點彎鉤(九分發)。注意不要打到完全硬邦邦的乾性發泡(十分發),那樣蛋白霜太硬,後面不容易拌勻,烤的時候也容易開裂。 (打過頭的蛋白霜像棉花,拌的時候消泡超快,蛋糕烤出來矮塌塌,教訓慘痛)

-
混合麵糊:溫柔的藝術
- 先挖 大約1/3的蛋白霜 到蛋黃糊裡。用 橡皮刮刀,用 切拌 (Cut) + 翻拌 (Fold) 的手法混合。想象是炒菜,從底部抄起麵糊,翻上來,同時轉動盆子。目的是混合均勻,同時儘量 減少消泡。
- 混合得差不多均勻後,把這部分麵糊 全部倒回剩下的蛋白霜盆裡。
- 繼續用切拌 + 翻拌的手法! 輕柔但快速地將兩者混合均勻。動作要快,避免過度攪拌導致消泡。混合好的麵糊應該是 濃稠光滑、顏色均勻、充滿光澤,並且體積沒有明顯縮小 的。(成功的麵糊狀態,看起來就很有彈性,感覺裡面好多小氣泡在支撐著)
-
入模與烘烤:耐心等待奇蹟
- 將混合好的麵糊從稍高處倒入模具中(這樣能減少大氣泡)。倒完後,提起模具在臺面上 輕輕震幾下,震出裡面的大氣泡。
- 馬上放入 預熱好的烤箱中層。放進去後,可以 把溫度調低到160°C (320°F)。這個溫度烤出來的蛋糕不容易裂開,上色也均勻。烤的時間大約 50-60分鐘。重點! 烤箱溫度和時間 一定要根據自己的烤箱脾氣調整! 我的第一臺小烤箱火力超猛,40分鐘就焦頂了... 建議在 40分鐘後就要開始密切觀察。
- 判斷熟不熟:時間快到時,可以用 竹籤 插入蛋糕中心最厚的地方(靠近煙囪的部分),抽出來看看。如果竹籤 乾淨沒有帶出溼麵糊,就表示熟了。或者輕拍蛋糕表面,感覺 有彈性,沙沙聲變小 也是熟了。
- 班蘭蛋糕 在烤箱裡長高的樣子,看著就很開心!
-
脫模與冷卻:關鍵的最後一步
- 蛋糕出爐後, 立刻!馬上! 將模具 從20-30cm高處,口朝下,摔在鋪了毛巾的檯面上1-2次(別怕!)。這是為了震出熱氣,防止蛋糕回縮。
- 然後 立刻將模具倒扣!放在一個瓶子上或者專用的倒扣架上。一定要讓蛋糕 完全冷卻(至少1.5-2小時以上)才能脫模!血的教訓:心急沒涼透就脫模,蛋糕腰縮了,塌了,心也碎了...
- 完全冷卻後脫模:可以用手輕輕地從邊緣和煙囪內壁將蛋糕小心地剝離開來,最後推底部脫出模具。一個完美蓬鬆、翠綠(或墨綠,看班蘭汁濃度)的 班蘭蛋糕 就誕生啦!

烘焙班蘭蛋糕容易掉的坑 & 我的求生指南
失敗是成功之母,這話用在烘焙上太貼切了。下面這些都是我用眼淚(和吃掉失敗品)換來的經驗,幫你避開雷區:
蛋糕長不高、扁塌:
兇手: 蛋白霜沒打好(消泡、打發不足、混入蛋黃油脂)、蛋白霜混合時過度攪拌消泡、烤箱溫度太低、模具抹了油或底部墊紙(戚風不需要!)、沒倒扣或倒扣方式不對/沒涼透就脫模。
求生: 確保蛋白盆乾淨、打發到位(九分發)、混合手法輕柔快速、烤箱預熱充分溫度夠、戚風模別抹油、嚴格倒扣涼透再脫模。
蛋糕內部濕黏、布丁層:
兇手: 沒烤熟(時間不夠/溫度太低)、蛋白霜消泡嚴重導致結構支撐力不足、麵糊含水量太高(液體加太多)、沒倒扣導致內部溼氣排不出。
求生: 確保烤熟(竹籤測試法)、穩定蛋白霜、控制液體量精準、出爐震模排氣、徹底倒扣冷卻。
班蘭味道不足、顏色太淡:
兇手: 班蘭精華汁濃度不夠(新鮮葉子榨汁加水太多或葉子不新鮮)、用了品質差的濃縮汁/香精、用量不足。
求生: 用新鮮葉子儘量少加水多榨汁、選用高品質天然濃縮汁、按配方或自己嘗一下面糊味道(生的蛋黃糊嘗一點沒關係)調整用量。(顏色深淺不必強求,天然的顏色就是會烤過變墨綠,味道夠香最重要!)
蛋糕表面嚴重開裂:
兇手: 烤箱溫度太高(尤其上火猛)、蛋白霜打發過度(太乾硬)、麵糊倒太滿。
求生: 嘗試降低一點烤溫(如170°C降到160°C)、蛋白霜打到九分發(小彎鉤)即可、麵糊倒7-8分滿就好。其實小開裂是正常的,不影響內在美和味道,別太糾結。
蛋糕切開組織粗糙、有大氣孔:
兇手: 蛋白霜打發不足或不穩定、混合麵糊時攪拌過度消泡或攪拌不足有蛋白塊、粉類沒拌勻有顆粒、入模後沒震出大氣泡。
求生: 蛋白霜打發穩定細膩是關鍵、混合手法正確、粉類過篩並拌勻、入模震氣泡。

我的私房心得 & 變化點子
做多了,也摸索出一些小技巧,也玩點花樣:
顏色與香氣的強化:
如果希望顏色更綠一點(天然方式),可以在榨班蘭汁時,把擠過一次的渣滓,再加一點點水,再打一次、再擠一次汁。第二次的汁顏色會比較淺,但香味還是有。或者,在麵糊里加入 一小撮抹茶粉(1/8茶匙)。抹茶粉本身的草味和班蘭很搭,也能幫助定色,讓烤出來的綠色稍微亮一點。注意用量千萬不能多! 否則會搶班蘭味。
濕潤升級版:
在蛋黃糊裡多加一個 蛋黃,或者在液體部分用椰漿(Coconut Cream)代替一部分椰奶(量要減少,因為椰漿濃稠脂肪高)。這樣蛋糕體會更綿密溼潤,接近磅蛋糕口感,但蓬鬆感會稍微減弱一點。看個人喜好。
夾餡與裝飾:
原味的班蘭蛋糕就很好吃!喜歡豐富點的,可以切開來,中間塗抹一層 椰子卡士達醬 或 班蘭風味鮮奶油(鮮奶油加點糖打發,拌入一點班蘭精華汁)。表面可以撒些 烤香的椰絲,或者淋上 班蘭風味的糖霜(糖粉+一點點班蘭汁+一點點水調勻)。
模具變換:
除了中空模,也可以試試用 長方形的磅蛋糕模,烤出來切片很美。或者用 杯子蛋糕模,做成方便分享的班蘭杯子蛋糕。注意調整烘烤時間(會縮短)。
消耗班蘭渣:
前面說榨汁剩下的班蘭葉渣,除了放烤箱裡當天然香氛,還可以做什麼?我試過把它 烘乾(低溫烘或用食物烘乾機),磨成粉,加到麵粉裡做餅乾、司康,或者泡熱水當班蘭茶!香氣還是很迷人的。

關於班蘭蛋糕,你一定想知道的 Q&A
A:常溫密封: 秋冬乾燥季節,放密封盒裡常溫可以儲存1-2天。夏天或潮溼天建議冷藏。冷藏密封: 是最好最常用的儲存方式,能放3-4天。我通常切片後,每片用保鮮膜包好,再放進密封盒或袋,防止串味和乾燥。(冷藏後蛋糕口感會更溼潤紮實一點,班蘭香好像也會更融合?)
冷凍密封: 可以儲存1個月左右!吃之前提前一晚放到冷藏室解凍,或者室溫解凍1-2小時。冷凍能很好鎖住水分和香氣,很適合提前準備或一次做多個。(我的秘密武器:週末做好一個,切片冷凍,平日當早餐或下午茶,解凍就跟現烤差不多!) 千萬別放室溫太久,尤其臺灣溼熱,容易壞掉。
A:老實說,這真的有點難... 班蘭的香氣太獨特了。如果非要做綠色蛋糕,可以用 抹茶粉 來做抹茶口味。香氣就完全不同了。或者試試用 香蘭精(如果確認它是天然提取的,不是人工合成香精),但味道還是有差。個人建議: 沒有好的班蘭來源時,不如先不做班蘭蛋糕,試試其他口味吧。或者上網找找臺灣哪裡有賣冷凍新鮮班蘭葉的?有時一些東南亞食材專賣店或網路生鮮平臺能找到。
A:組織粗糙通常跟 蛋白霜 和 攪拌手法 關係最大:
- 蛋白霜沒打好: 打發不足、氣泡太大不穩定、打發過度變得粗糙結塊。
- 混合時消泡嚴重: 攪拌過度或手法不對(畫圈圈),把辛苦打進去的空氣都弄沒了。
- 攪拌不足: 蛋黃糊和蛋白霜沒有完全混合均勻,殘留蛋白霜塊,烤出來就是粗粗的孔洞。
- 粉類沒拌勻: 產生面粉顆粒。
- 麵粉筋度太高/用錯麵粉: 用了中高筋粉,麵糊起筋了。
- 泡打粉失效了: 檢查一下你的泡打粉是否還有效(加點到溫水裡看會不會冒泡)。
下次試試更注意蛋白霜的狀態(穩定細膩的九分發),用正確的切拌翻拌手法,動作輕柔快速,確保粉類拌勻過篩。(多練習幾次,找到那個輕柔的手感,你會看到進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