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我和竹筴魚的緣分,那得回到小時候在茄萣外婆家的暑假。天還沒亮透呢,空氣裡還飄著海水的鹹味,我就被阿公從被窩裡挖起來,睡眼惺忪地跟著他的小發財車往興達港衝。那時候覺得好痛苦喔,現在回想起來,港口那股混雜著漁獲、引擎油和海風的獨特氣味,還有船老大們響亮的吆喝聲,反而成了最鮮明的記憶。特別是當阿公拎著一整簍銀光閃閃、活蹦亂跳的竹筴魚回來,我就知道,接下來幾天有口福了!外婆總能用這些新鮮貨變出好多花樣,香煎的酥香、煮湯的鮮甜,那股滋味,牢牢地刻在我的味蕾記憶深處。離開南部到臺北工作後,雖然吃過不少高階餐廳,但最常讓我午夜夢迴、饞蟲大動的,反而就是這看起來不起眼、價格又親民的竹筴魚。你說奇不奇怪?真的是庶民的美味力量大!
目錄
香煎恰恰竹筴魚 (經典不敗家常味)
食譜
這道真的是我家的餐桌常客,快速又下飯,連我那挑嘴的兒子都買單!重點就在那個「恰恰」(臺語,酥脆的意思)的口感。太多人煎魚失敗,不是破皮就是黏鍋,整條魚最後支離破碎,看了都心疼。我有過慘痛教訓,剛開始自己下廚時,興沖沖買了漂亮的竹筴魚回家煎,結果翻面時簡直是災難現場,魚皮全黏在鍋底,魚肉散得到處都是。後來才明白,竹筴魚要煎得漂亮完整,學問真的不小!雖然失敗過幾次,但抓到訣竅後,現在每次都能煎出金黃酥脆、魚肉細嫩的完美狀態,成就感滿滿!
食材
- 新鮮竹筴魚 4條(約巴掌長,太小的肉少刺多,太大的肉質容易老,這種尺寸剛剛好。挑的時候記得看眼睛要亮!)
- 老薑 1小塊(切薄片,去腥增香就靠它了)
- 青蔥 2根(切段,綠色部分多留點,擺盤好看)
- 鹽 適量(抹魚身內外,薄薄一層就好,千萬別手重)
- 白胡椒粉 少許(一點點提味就好)
- 食用油 2大匙(推薦用耐高溫的芥花油或玄米油,橄欖油煙點低容易冒煙)
做法
- 處理魚: 買回來的新鮮竹筴魚,請魚販幫忙去鱗去內臟最省事。回家自己再仔細檢查一遍,特別是肚內靠近脊柱那條深色的血合線和肚檔內側的黑膜(這兩個是腥味來源大本營!),一定要用小湯匙或刀尖徹底刮乾淨,沖洗後用廚房紙巾把魚身徹底擦乾(這步超級重要!水分是煎魚失敗的元兇之一)。在魚身兩面斜劃兩三刀(幫助熟透和入味),然後均勻抹上鹽和白胡椒粉,稍微醃個10分鐘。
- 熱鍋下油: 拿出家裡最厚實的平底鍋或不沾鍋(鍋厚儲熱好,溫度才穩定),開中火燒熱。倒油進去,看到油開始有點「起波紋」時,把薑片放下去爆香。哇,那個薑香氣飄出來,聞著就舒服。等薑片邊緣有點捲曲、香味都釋放出來了,把它們撈出來丟掉(不然煎魚時容易焦掉變苦)。
- 下鍋煎魚: 這時候鍋裡的油夠熱了(可以灑一點點鹽進油裡試試,會滋滋響就對了)。把擦乾的竹筴魚小心地滑入鍋中(魚要乾!鍋要熱!油要夠!三大口訣!)。剛放下去別急著動它!耐心等個2-3分鐘,你會聽到美妙的「滋滋」聲變小,這通常是魚皮定型、可以翻面的訊號。用鍋鏟輕輕推動魚身,如果能輕鬆移動,就可以小心翻面了(動作要快狠準!)。翻面後同樣煎個2-3分鐘,直到兩面都呈現美麗的金黃色,魚肉用筷子戳最厚的地方能輕鬆穿透就熟了。
- 起鍋爆蔥: 把煎好的竹筴魚先盛到盤子裡。這時鍋裡還有餘油,不用洗鍋,把蔥白段丟進去爆香(蔥綠最後放)。等蔥白香氣出來、有點焦黃邊時,立刻淋在盤中的魚身上,最後撒上新鮮的蔥綠點綴。香噴噴、油亮亮的香煎竹筴魚就完成啦!竹筴魚那天然的油脂經過煎烤,香氣真的讓人食指大動,配著熱騰騰的白飯,簡單就是幸福。
竹筴魚一夜幹 (濃縮大海滋味的魔法)
食譜
第一次吃到日式居酒屋的竹筴魚一夜幹,那鹹香濃鬱、肉質緊實帶點彈性的口感,讓我驚為天人!價格可不便宜。後來才知道,原來這種充滿「磯」味的風乾魚,自己在家也能做,而且用的就是我們臺灣常見、超級經濟的竹筴魚!這簡直是發現了新大陸!雖然需要一點時間等待,但步驟其實很簡單,失敗率也低。自己做的成就感,還有那比外面便宜一大截的成本,實在太划算了!看著竹筴魚在風乾過程中慢慢變化,真是充滿期待。
食材
- 新鮮竹筴魚 4-6條(體型選大一點的,約20公分左右,肉厚才好吃)
- 天然海鹽(或巖鹽) 約魚重的8-10%(比例別搞錯,鹹淡關鍵!)
- 清水 適量(泡魚用)
做法
- 處理魚: 同樣請魚販幫忙將竹筴魚從背部剖開,攤平成「蝴蝶狀」,小心取出內臟(讓魚販處理最專業)。拿回家後,自己再徹底檢查,刮乾淨血合線和黑膜(非常重要!影響風味和儲存),用流動的清水仔細沖洗乾淨(特別是腹腔內部)。
- 鹽漬入味: 準備一個夠大的容器(塑膠盒或琺瑯盆都行),底部先撒一層鹽。把洗淨並徹底擦乾水分的竹筴魚(表皮和內部都要乾!),魚皮朝下、魚肉朝上地鋪在容器裡。在魚肉表面均勻地撒上大量海鹽(要覆蓋整個表面,不要怕鹽多,這是製作關鍵)。一層魚一層鹽地疊放好(別疊太密)。蓋上蓋子或用保鮮膜封好,放進冰箱冷藏室「醃漬」至少8小時(通常我都醃過夜,約12小時)。鹽會把魚肉裡的水分逼出來。
- 脫鹽風乾: 時間到了,把魚從冰箱拿出來。你會看到容器底部積了不少血水。把魚小心取出,用大量的流動冷水(最好是開小水流)仔細沖洗掉魚身上多餘的鹽分(裡裡外外都要沖乾淨,不然會鹹死人)。接著是另一個重點:徹底擦乾!用廚房紙巾吸乾魚皮、魚肉,特別是腹腔內側的所有水分(水分沒擦乾,風乾效果差且容易壞)。將處理好的竹筴魚,魚肉(剖開面)朝上,掛在通風良好、陰涼乾燥的地方(我掛在後陽臺通風處,避免陽光直射和灰塵),讓它自然風乾約12-24小時(時間長短看天氣濕度,魚肉摸起來乾爽緊實、表皮有點繃緊的感覺就差不多了)。這過程中,竹筴魚的獨特風味會慢慢濃縮昇華。
- 儲存與烹調: 做好的竹筴魚一夜幹,如果沒馬上吃,可以用保鮮袋裝好(擠出空氣),放入冷凍庫儲存(可放1-2個月)。要吃的時候,不必解凍,直接拿出來(烤、煎、蒸都行)。我最愛用烤箱烤:預熱200度,魚皮朝下放烤盤,烤約12-15分鐘,看到魚皮金黃酥脆、邊緣微焦、魚肉熟透冒油就OK了。烤的時候那香味啊,鄰居都要來敲門了!濃縮的海味鹹香,搭配一杯冰啤酒,絕配!竹筴魚透過一夜乾的魔法,風味變得深邃迷人。
外婆的暖心竹筴魚味噌煮 (懷舊的甘醇)
食譜
這道菜是外婆的拿手好戲,充滿了童年的回憶。冷冷的冬天放學回家,一進門聞到廚房飄來味噌混著魚鮮的溫暖香氣,就知道今晚有這鍋好料在等我。湯汁濃稠甘醇,帶著味噌的豆香和微微的甜味,煮得軟嫩的竹筴魚吸飽了湯汁,入口即化,連魚骨都酥透了可以吃(補鈣啊!)。這道菜的靈魂除了味噌,就是那耐心慢煨的功夫。雖然步驟不複雜,但時間醞釀出的好滋味,是快速料理無法取代的。用家常的竹筴魚做出這樣溫暖人心的料理,實在很棒。
食材
- 竹筴魚 4-6條(中小型即可,煮湯夠味)
- 白味噌 3大匙(選米麴比例高的甘口味噌較合適)
- 赤味噌 1大匙(增加風味層次,沒有可全用白味噌)
- 老薑 1小塊(切片)
- 青蔥 2根(切蔥花)
- 清酒(或米酒) 2大匙(去腥增香)
- 味醂 1.5大匙(提供甘甜味)
- 細砂糖 1小匙(中和鹹度,提鮮)
- 清水 約800ml - 1公升(蓋過魚身)
做法
- 處理魚: 竹筴魚請魚販去鱗去內臟(煮湯可以不去頭,精華所在!)。回家自己刮乾淨血合線和黑膜(老規矩了),徹底洗淨,切成約5-6公分的段塊(比較好入口)。
- 汆燙去腥: 煮一鍋水,水滾後放入竹筴魚塊,稍微汆燙約30秒(看到表面變白即可),立刻撈出,用冷水沖洗掉雜質浮沫,瀝乾備用(這步驟能有效去除腥味,讓湯更清澈)。
- 調和味噌湯底: 取一個深鍋(砂鍋或厚琺瑯鍋更好),倒入清水、清酒、味醂、薑片和細砂糖,開中小火煮滾。關鍵步驟來了:拿個小網篩或湯勺,把白味噌和赤味噌放進去,再把網篩浸入滾水中(不要直接倒進去,會結塊!),用湯匙或筷子輕輕攪拌、按壓,讓味噌完全溶解在湯裡(湯底呈現均勻的淺棕色就對了)。
- 慢煨入味: 味噌湯底調勻後,將處理好的竹筴魚塊輕輕放入鍋中(湯汁要能蓋過魚塊,不夠就加點熱水)。蓋上鍋蓋(留點小縫),轉成最小最小的火(保持湯面微微冒泡的狀態就好,絕對不能大滾!),慢煮約40分鐘到1小時(時間是美味的朋友)。煮的期間偶爾輕輕晃動鍋子(別用力攪拌,魚會碎掉),讓魚均勻入味。
- 完成與享用: 耐心煮到竹筴魚的魚骨變得酥軟(可以輕易用筷子夾斷)、魚肉軟嫩、湯汁變得濃稠且味道融合後即可關火。撒上大量的新鮮蔥花點綴(提香又好看)。熱騰騰地盛入碗中,竹筴魚的鮮美完全融入味噌甘醇的湯汁裡,魚肉一夾就散,連魚骨都能輕鬆咀嚼下肚,那種溫暖滿足的感覺,特別適閤家人團聚的時光。
竹筴魚的營養寶庫 (比你想象的更營養!)
每次推薦朋友多吃竹筴魚,總有人露出懷疑的表情:「這種小魚有什麼營養?」哈!這可就大錯特錯了!竹筴魚可是營養密度超高的「平民超級食物」!我特地查了很多資料,還整理成下面這張表,一看就明瞭:
| 營養素 | 含量 (每100克竹筴魚) | 對身體的好處 |
|---|---|---|
| Omega-3脂肪酸(DHA+EPA) | 超級豐富! | 顧腦力、護心血管、抗發炎超重要!這點完全不輸貴鬆鬆的鮭魚。 |
| 優質蛋白質 | 約20克 | 肌肉合成、修復組織、維持免疫力都靠它。運動後吃很好。 |
| 維生素D | 含量高 | 幫助鈣吸收、強健骨骼、調節免疫。曬太陽少的人更要吃魚補充! |
| 維生素B群(B12尤豐) | 豐富 | 維持神經系統健康、幫助能量代謝、預防貧血。 |
| 鈣 | 含量不錯 | 強健骨骼牙齒。特別是煮到魚骨酥軟的料理方式(如味噌煮),更能完整攝取。 |
| 鐵 | 含量不錯 | 預防貧血,讓氣色紅潤有精神。 |
看到沒?竹筴魚雖然價格親民,營養價值卻一點都不「平民」。特別是它豐富的Omega-3,對於常常外食、蔬果攝取不足的現代人來說,是保護心血管、對抗慢性發炎的絕佳來源。比起貴桑桑的魚油膠囊,吃新鮮的竹筴魚實在又划算多了!而且魚刺相對好處理(中小型魚),大人小孩都適合。
挑對新鮮竹筴魚的秘訣 (漁港達人不外傳)
吃了這麼多年竹筴魚,累積了不少挑選心得。想要做出好吃的料理,源頭的新鮮度絕對是關鍵!那些在市場放太久、眼睛霧濛濛、魚鰓發黑的魚,就算廚藝再好也難以迴天。記住這幾個口訣:
- 眼睛要「亮晶晶」:像新鮮葡萄一樣清澈透亮、微微凸出。如果眼睛混濁、凹陷甚至發紅,絕對NG!(最重要指標!)
- 魚鰓要「紅吱吱」:新鮮竹筴魚的魚鰓是鮮豔的紅色或深紅色,濕潤有光澤。顏色變成暗紅、褐色甚至發黑發灰,聞起來有腥臭味或阿摩尼亞味,千萬別買!
- 魚身要「閃亮亮」:體表有自然的光澤,銀白色的鱗片緊密附著、不易脫落。如果顏色暗淡無光、鱗片掉落很多,甚至黏液多到黏手,表示鮮度不佳或反覆解凍過。
- 肚子要「硬邦邦」:輕輕按壓魚腹部,應該是飽滿結實有彈性的。如果肚子軟趴趴、甚至破掉流出內臟,表示魚體內部可能已經腐敗。
- 聞起來要「海味清」:新鮮的竹筴魚應該只有淡淡的、清爽的海水鹹味或海藻清香。如果有明顯的腥臭味、酸味或「臭脯味」,絕對有問題!
順便分享我覺得臺灣幾個買新鮮竹筴魚很不錯的漁港,各有特色:
| 漁港名稱 | 特色優勢 | 建議購買時段 | 老饕評分 |
|---|---|---|---|
| 高雄 興達港 | 漁獲種類超多!拍賣場氣氛熱烈,批發價入手新鮮竹筴魚最划算。不過人真的超多,品質落差也大,要會挑。 | 下午1點後拍賣開始 (建議2點後撿便宜) |
★★★★☆ |
| 基隆 崁仔頂漁市 | 北部最大批發魚市!半夜開市,可以搶到剛靠岸的第一手超新鮮竹筴魚。但環境較雜亂,新手容易眼花。 | 凌晨2點 - 清晨6點 (越早越新鮮) |
★★★★★ |
| 宜蘭 南方澳漁港 | 盛產鯖魚、竹筴魚!觀光漁港,環境較好,零售攤位多,適合一般遊客。價格通常比批發市場貴一點點。 | 上午8點 - 下午2點 (漁船陸續回港) |
★★★★☆ |
| 屏東 東港漁港 | 黑鮪魚出名,但近海漁獲也豐富!品質口碑不錯,價格相對合理。魚販處理魚貨的技術普遍很好。 | 上午7點 - 中午12點 (避開下午休息) |
★★★★☆ |
竹筴魚處理零失敗清單 (廚房小白的救星)
很多人不敢在家煮竹筴魚,就是怕處理起來麻煩。坦白說,第一次自己殺魚,那個滑溜溜的觸感和內臟挖出來的畫面,確實需要一點心理建設。但只要掌握訣竅,習慣後就快了!照著這個步驟清單做,輕鬆搞定:
- 準備工具: 鋒利的廚房剪刀、小刀(或湯匙)、砧板、流動水、廚房紙巾、裝魚鱗和內臟的小桶子。記得戴手套減少腥味殘留。
- 去鱗 (魚販通常會處理好):
- 把魚放在砧板上,用剪刀從魚尾向魚頭方向,逆著鱗片生長方向刮除(動作要快,鱗片才不會亂飛)。
- 特別注意魚背鰭、腹鰭、尾鰭周圍的細小鱗片要刮乾淨(可以用剪刀尖仔細刮)。
- 沖洗乾淨刮下來的鱗片。
- 去內臟 (最重要!腥味來源清除):
- 用廚房剪刀從魚的肛門處(肚子靠近尾巴的小洞)剪開一個小口(約2-3公分)。
- 把食指或剪刀尖小心伸進去,將內臟輕輕勾住往外拉(動作輕柔,避免弄破苦膽!)。
- 仔細檢查腹腔內部,特別是靠近脊椎骨那條深紅/黑色的「血合線」和腹腔內側的「黑色薄膜」。這是腥味主要來源!務必用小湯匙或刀尖徹底刮除乾淨! 沖洗時也要特別沖洗這個部位。
- 去腮去鰓 (如果魚販沒做):
- 翻開魚頭兩側的鰓蓋,用剪刀把紅色的魚鰓剪斷後拉出來(魚鰓很粗糙,一定要去掉)。
- 徹底洗淨:
- 將處理好的竹筴魚放在流動水下,裡裡外外(特別是腹腔內部)仔細沖洗,直到水變清澈,沒有任何血水或殘留物。
- 徹底擦乾:
- 超級重要步驟! 用廚房紙巾,將魚身外表、腹腔內部(包括剛才刮血合線的地方)的水分徹底擦乾。水分沒擦乾,煎魚必黏鍋!這也是讓魚肉緊實的關鍵。
- 依照食譜處理: 切段(煮湯)或整條(香煎/一夜幹)使用。竹筴魚處理乾淨,後續料理就成功一大半了!
Q &A
Q:冷凍的竹筴魚和新鮮的味道差很多嗎?買不到新鮮的怎麼辦?
A: 老實說,風味上一定有差啦!新鮮的竹筴魚那股鮮甜和肉質的彈性,冷凍魚確實比不上。不過,如果買的是「船凍」的竹筴魚(就是漁船一捕獲立刻在船上急速冷凍),品質其實相當不錯,特別是做一夜幹或味噌煮這類味道比較重的料理,差異就沒那麼明顯。在超市或傳統市場買冷凍品時,注意包裝是否完整無破損、魚體是否有嚴重冰晶或乾枯(表示反覆解凍冷凍過),解凍時也最好放冷藏室慢慢解凍,不要泡水。當然,有機會還是優先買新鮮的竹筴魚囉!
Q:竹筴魚的刺好像很多,小孩跟老人吃安全嗎?有沒有推薦的吃法?
A: 竹筴魚的刺確實比像鱈魚、鯛魚這種少刺魚多一點,主要是細小的「肌間刺」。不過它的刺相對比較軟,而且排列比較規律。給小孩或老人吃,可以優先選擇這兩種方法:
- 香煎後去刺: 把煎得酥香的竹筴魚夾到盤裡,用筷子從脊椎骨兩邊把整片魚肉夾下來(通常大刺會跟著脊椎骨起來),然後再仔細檢查魚肉裡面的小刺,很容易挑掉。這樣得到的魚肉塊幾乎沒有刺了。
- 煮湯(味噌煮): 像外婆那鍋一樣,用小火慢煮到魚骨頭都酥軟了(至少40分鐘以上!),用筷子一夾就散開的樣子,小刺也變得軟爛可以咬碎或直接吃下去(補鈣!),老人家吃起來也方便很多。魚肉連湯一起入口,非常安全美味。
Q:有時候買到的竹筴魚煮起來會有種「土味」或「油耗味」,該怎麼避免或去除?
A: 這個問題我也遇過幾次,真的很掃興!味道來源可能有幾個:
- 魚本身不新鮮或品質差: 這是主因!再次強調買魚時要看眼睛、魚鰓、魚身光澤和氣味。特別是有油耗味,很可能是魚體內脂肪氧化了(魚不新鮮或冷凍太久)。
- 血合線沒清乾淨: 前面處理步驟一再強調的腹腔內「血合線」和「黑膜」,是腥味土味的大本營!務必刮乾淨! 沖洗時也要特別用力沖洗腹腔內部。
- 儲存不當: 買回來沒立刻處理,或者放冷藏太久(即使是新鮮魚,冷藏超過2天風味也容易變差)。
補救方法(如果魚還算新鮮但有點味道):
- 加強前置處理: 除了刮乾淨血合線黑膜,可以用點米酒(或清酒)加幾片薑,稍微抓醃魚肉10分鐘,再沖洗乾淨擦乾。
- 烹調多用辛香料: 像香煎時多放點薑片爆香;煮湯時除了味噌,多加點薑絲、蔥段,甚至一點點白胡椒粉,都有助於壓制異味。不過說真的,如果魚本身品質就不好,這些方法也只能稍稍改善。所以源頭挑選新鮮的竹筴魚才是最根本的解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