菇類營養:營養價值、功效、禁忌與正確食用全指南

發佈時間: 更新時間:
作為一個超級熱愛美食、尤其著迷於各種菇類在鍋裡跳舞模樣的人,這篇關於「菇類營養」的文章,我可是帶著滿滿的熱情和廚房裡摸爬滾打的經驗來寫的。我知道網上講菇類的文章很多,但總覺得缺了點"人味",也缺了點我們臺灣人關心的細節(像煮湯到底該不該先爆香香菇?)。而且,那些冷冰冰的資料表格,看多了真的會睡著齁!所以,這篇文章,我會用最生活的方式,把我對「菇類營養」的瞭解、踩過的雷、私房做法,還有請教營養師朋友的重點,通通分享給你。

每次走進菜市場,看到那些白的、棕的、小小的、傘狀的菇菇們,我就忍不住想全帶回家!香菇燉雞湯那股香氣、杏鮑菇煎得金黃酥脆的口感、金針菇在火鍋裡吸飽湯汁的滿足... 光是想到就流口水!但不知道你是不是跟我一樣,除了知道它們好吃,也會好奇:這些可愛的菇類,到底有多營養?對我們身體有什麼好處?有沒有什麼不能亂吃的地雷?還有啊,怎麼煮才能真正吃到它們的精華?「菇類營養」這事,真的值得好好聊一聊。

以前我也覺得,菇嘛,不就是纖維多、熱量低,減肥吃很好。但後來深入瞭解(主要是為了吃得理直氣壯啦!),才發現「菇類營養」的世界超級精彩!它們簡直就是藏在廚房裡的營養小寶庫,而且每一種菇都有自己的獨門絕技。這篇,我們就來徹底拆解「菇類營養」的奧秘,讓你下次吃菇時,不只是滿足味蕾,更能吃出健康底氣!

菇類營養價值:不只是纖維那麼簡單!


好啦,先來聊聊大家最好奇的「菇類營養」到底有什麼?講真,以前我也以為就是纖維質很豐富(畢竟吃金針菇...嗯...隔天很有感嘛!),熱量低,很適合想控制體重的時候吃。這當然沒錯,但「菇類營養」的內涵可遠遠不止這些!它們簡直是素食者的好朋友,肉食者的好搭檔,營養結構非常獨特。

  • 優質植物性蛋白質來源: 這個我覺得超重要!尤其如果你跟我一樣,有時想少吃點肉,或者家裡有吃素的長輩朋友。很多菇類的蛋白質含量,在蔬菜界裡算是佼佼者。比如常吃的香菇、杏鮑菇、秀珍菇,蛋白質含量都挺不錯。雖然比不上大豆或肉類那麼"完整",但作為飲食中的補充來源,非常棒!想象一下,一碗滿滿的香菇糙米飯,蛋白質和纖維都到位了。(我個人超愛用杏鮑菇撕成絲,代替部分絞肉做肉燥,口感超Q彈,騙過我家挑食的小孩好幾次!)
  • 膳食纖維冠軍(特別是水溶性纖維): 這個大家都知道,菇類的纖維真的超豐富!而且重點是,它們含有不少水溶性纖維,像是β-葡聚醣(Beta-Glucan)。這種纖維超厲害的!它能在腸道里形成有點黏黏的保護膜,幫助穩定血糖、降低膽固醇。想想看,一邊享受美食,一邊還能照顧心血管健康,多划算!(不過,金針菇那種不易消化的纖維是「非水溶性纖維」,主要作用是促進腸道蠕動...嗯,就是讓你很通暢啦!所以也被戲稱"明天見"菇。腸胃敏感的人一次別吃太多。)
  • 維生素B群寶庫: 維生素B群對能量代謝、神經系統健康超關鍵!菇類,特別是香菇,含有豐富的B2(核黃素)、菸鹼酸(B3)、B5(泛酸)等。感覺容易累、精神差?多吃點菇吧!它們就像天然的活力補充劑。(我熬夜趕稿時,一定會煮碗香菇雞湯,感覺比喝咖啡還提神!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但補充B群確實有幫助。)
  • 礦物質不容小覷: 鉀、磷、硒、銅...這些礦物質在菇類裡含量都挺可觀。
    • 鉀: 幫助調節血壓,平衡體內鈉含量。對於吃比較鹹的現代人(像我就很愛醬料...),多吃高鉀的菇類很有幫助。草菇、洋菇的鉀含量就蠻突出。
    • 硒: 超強的抗氧化礦物質!能保護細胞、支援免疫功能。巴西蘑菇(姬松茸) 在這方面特別有名,不過價格也比較高貴。香菇也是不錯的硒來源。
    • 磷 & 銅: 對骨骼健康和紅細胞生成很重要。
  • 獨特機能性成分: 這就是「菇類營養」最迷人的地方了!
    • 多醣體(Polysaccharides): 特別是β-葡聚醣。這可不是普通的糖類哦!研究顯示它具有調節免疫、抗腫瘤的潛力(注意是"潛力"和"調節",不是直接治療哦!),是許多保健食品萃取的重點。香菇的Lentinan、靈芝的Ganoderans都是著名的多醣體。
    • 麥角硫因(Ergothioneine): 一種非常強效且獨特的抗氧化劑!人體無法自行合成,主要靠食物攝取。菇類,尤其是牛肝菌、香菇,是它的最佳天然來源之一。它被認為能保護細胞,尤其對神經元有特別的保護作用。(這個成分近年超火,是菇類比其他蔬菜更厲害的秘密武器之一!)
    • 維生素D2(麥角鈣化醇 Ergocalciferol): 神奇吧!菇類是極少數天然含有維生素D的植物性食物(雖然形式是D2,活性稍遜於動物性的D3,但也很珍貴!)。特別是經過陽光或紫外線照射的菇類(像市面上賣的"UV菇"),維生素D2含量會暴增!對較少曬太陽的現代人(例如我這種宅在廚房的),是補充維D的好幫手。(我會把買回來的新鮮蘑菇,偶爾放在窗邊曬個15-20分鐘太陽,感覺賺到了!吃起來也更香。)


下表幫你快速掌握常見菇類的營養亮點:

常見菇類營養價值重點速查表
菇菇種類 蛋白質 纖維特色 維生素礦物質明星 獨特機能成分亮點 個人心得小評
香菇 含量高 水溶性纖維豐富 B2, B3, B5, 硒, 銅 多醣體(Lentinan)、麥角硫因、維生素D2(曬過大增) 香氣王者!燉湯炒菜都無敵,曬太陽後營養更升級,CP值高!
杏鮑菇 含量高,口感紮實 水溶性與非水溶性纖維兼具 β-葡聚醣 偽裝肉品高手! 切厚片煎烤超像幹貝,撕絲可替代部分絞肉。
金針菇 中等 非水溶性纖維極高 B2 β-葡聚醣 "See You Tomorrow" 菇! 促進腸蠕動效果一流,火鍋、涼拌必備,但消化差者適量。
秀珍菇/蠔菇 含量高 水溶性纖維豐富 B群、鉀 β-葡聚醣、麥角硫因 口感滑嫩略脆,快炒或煮湯都很讚,我認為是味道最"鮮"的菇之一!
洋菇(蘑菇) 中等 纖維豐富 鉀、磷、硒 麥角硫因、β-葡聚醣 西餐百搭,義大利麵、披薩、濃湯都好用。臺灣菜市場常見,價格親民。
木耳 中等 水溶性纖維(膠質)豐富 鐵、鈣(含量相對突出) 多醣體 口感脆脆的,涼拌、羹湯必加!補充植物性鐵質的好來源(記得配維C一起吃吸收更好)。
巴西蘑菇 中等 豐富 多醣體含量極高(研究重點) 保健價值聞名,但價格較高(貴桑桑!),味道較特殊,煮湯為主。
舞菇 中等 豐富 B群、鉀 β-葡聚醣(結構獨特) 口感獨特,帶點微苦香氣,我喜歡用手撕開炒或拌沙拉。日式料理常見。
註1:維生素D2含量受"是否接受紫外線照射"影響極大,購買時可留意包裝標示。
註2:礦物質含量受栽培介質影響大,表格列出的是通常相對突出的專案。
註3:"高"、"豐富"等為同類菇中相對比較,非絕對數值。

菇類營養功效:吃對菇,身體會感謝你!


瞭解了「菇類營養」的豐富內涵,那這些營養素吃下肚,到底能幫我們做些什麼?講功效最怕誇大其辭,我們實在一點,根據現有的科學研究和營養學觀點,菇類對健康的潛在好處真的不少:

  1. 強化免疫防護網: 這大概是菇類最廣為人知的潛在好處了吧!關鍵就在於那些獨特的多醣體(尤其是β-葡聚醣)麥角硫因
    • β-葡聚醣: 它就像免疫細胞的"教官",能夠活化巨噬細胞、自然殺手細胞(NK細胞) 等重要的免疫士兵,讓它們更機警、更有戰鬥力,對抗外來病菌和異常細胞。研究較多的像是香菇、巴西蘑菇、靈芝(當然靈芝算中藥材了) 的多醣體。不過,這主要是針對"萃取濃縮"的保健成份或特定實驗條件下的觀察。(重點提醒:日常吃菇是"輔助"、"支援"免疫系統健康,不等於"治療"疾病哦!保持均衡飲食和生活習慣才是根本。)
    • 麥角硫因: 強大的抗氧化能力,保護免疫細胞不受自由基傷害,讓免疫系統能正常運作。
    • 維生素D: 經過日曬的菇類提供的維生素D2,對於調節免疫也非常重要。免疫細胞上有維生素D的受體,足夠的維生素D是免疫平衡不可或缺的。想想冬天日照少,多吃點曬過的香菇是不是很應景?
  2. 心血管的守護者:
    • 降低膽固醇: 菇類豐富的水溶性纖維(β-葡聚醣也是其中一種)像個小幫手,能在腸道中抓住膽汁酸,讓身體多排出一些膽固醇,間接幫助降低血中的壞膽固醇(LDL)。這點我自己覺得挺實在的。
    • 調節血壓:低鈉是菇類的特性(當然,你煮的時候別狂加鹽醬油)。鉀能幫助排出體內多餘的鈉,放鬆血管,對維持正常血壓有幫助。草菇、洋菇是補鉀好選擇。
    • 抗氧化抗發炎: 硒、麥角硫因、多酚等抗氧化成分,能保護血管內皮細胞,減少氧化壓力和慢性發炎,這些都是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子。
  3. 血糖管理的幫手: 這對有血糖困擾的人(或預防)是福音。
    • 低升糖指數 (Low GI): 菇類本身碳水化合物不高,纖維又豐富,吃下去後血糖上升的速度很緩慢,不會造成血糖像坐雲霄飛車。當成配菜或部分主食替代很棒。
    • 提高胰島素敏感性: 一些研究顯示,菇類中的成分可能有助於提高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度,讓血糖更容易進入細胞被利用。特別是水溶性纖維,能延緩胃排空,讓糖分慢慢釋放。
    • 體重控制: 菇類普遍熱量低、纖維高、水分多、有飽足感。用多種菇類(杏鮑菇、香菇、洋菇)切丁炒一炒,代替一部分白飯或麵條,能有效減少熱量攝取又吃得飽,對控制血糖和體重雙贏!(這招我減脂期常用,炒個菇菇"偽炒飯",加點蛋和蔬菜,超滿足!)
  4. 腸道健康好夥伴:
    • 促進蠕動防便秘: 高纖維,特別是金針菇那種非水溶性纖維,能增加糞便體積,刺激腸道蠕動,幫助排便順暢。嗯,這功效非常實際有感!
    • 養好菌: 水溶性纖維是腸道益生菌(好菌)的優質食物(益生元Prebiotics)。好菌吃飽飽,就能壯大菌叢,抑制壞菌,維持腸道菌相平衡。健康的腸道菌相跟全身健康(免疫、代謝、甚至心情)都大有關係!木耳、香菇的膠質纖維就是好菌愛吃的。
  5. 潛在的抗癌輔助力量: 這是比較敏感但很多人關注的話題。必須強調:沒有任何單一食物能治療癌症。 但在預防和輔助的角度:
    • 菇類多醣體(如香菇的Lentinan)被廣泛研究其增強免疫力、抑制腫瘤生長和轉移的潛力,有些甚至已應用在輔助治療上(通常是萃取物注射劑型)。其作用機制複雜,包括活化免疫細胞、誘導癌細胞凋亡、抑制血管新生等。
    • 強大的抗氧化能力(麥角硫因、硒等) 有助於減少細胞DNA受損的機會,而DNA損傷是癌症的起始點之一。
    • 當然,這些研究多數是在實驗室或動物實驗,或是使用高濃度萃取物。日常飲食均衡攝取各種菇類,作為豐富蔬果的一部分,是獲取其潛在保護效益的務實方式。(重要觀念:吃菇是健康飲食的一環,絕非替代正規醫療!)
  6. 抗氧化、延緩衰老: 前面不斷提到的麥角硫因,被科學家稱為"長壽維生素",其抗氧化能力比許多知名抗氧化劑(如維生素E、穀胱甘肽)還強且更穩定。它能在體內各處保護細胞(特別是粒線體)免受氧化壓力傷害,這跟延緩衰老、預防慢性病息息相關。加上硒、維生素B群的協同作用,菇類堪稱內在的天然保養品。

菇類營養禁忌與注意事項:吃菇也要懂門道!

雖然「菇類營養」好處多多,但我也踩過雷,所以這部分很重要!吃菇不是人人適合、樣樣能吃,有些禁忌不注意,輕則腸胃鬧彆扭,重則可能有危險。別讓好事變壞事:

  1. 絕對禁忌:野生菇類亂採食! 這點必須放第一條,用紅字加粗都不為過!
    • 劇毒風險: 臺灣山林裡野生菇類種類繁多,許多有毒菇類可食菇類長得超級像!連專家都可能誤判。有些劇毒菇(像致命的綠褶菇、鱗柄白毒鵝膏)吃一小口就可能導致嚴重肝腎衰竭甚至死亡。(案例分享:以前新聞就報導過好幾起民眾採野菇煮湯,全家食物中毒送醫甚至死亡的悲劇,真的嚇死人!)
    • 堅守原則: 絕對不要自行採摘、食用不認識的野生菇類! 想吃野味?請認明有信譽商家販售、明確標示品種的產品(如某些牛肝菌、松茸)。路邊的菇菇再美也別碰!
  2. 痛風與高尿酸血癥患者:食用需謹慎!
    • 普林含量考量: 菇類屬於中普林食物(每100克約含50-150毫克普林)。對一般人毫無問題,但對於痛風急性發作期患者或尿酸控制不佳的人,攝取過多可能誘發或加劇症狀。
    • 聰明吃法:
      • 避開最高普林菇: 乾香菇(乾貨濃縮,普林含量大增!)、曬乾的香菇、蘑菇濃湯底要特別注意。(我愛喝香菇雞湯,但家裡長輩有痛風史,煮湯時香菇我就會放少一點,或者用新鮮香菇代替乾香菇。)
      • 選擇相對較低者: 新鮮的黑木耳、白木耳、金針菇普林相對較低些(但仍屬中普林範圍)。
      • 控制份量與頻率: 不要天天大量吃。一餐吃一小碗多種菇類的炒菇或煮湯的菇通常問題不大,但避免短時間吃一大盤。
      • 多喝水! 促進尿酸排洩。
      • 諮詢醫師或營養師: 最保險!瞭解自己的狀況可以吃多少、吃哪種。
  3. 腎臟功能不佳者:留意鉀與磷的攝取!
    • 菇類是良好的鉀和磷來源。對於需要限鉀、限磷的腎臟病患者(特別是晚期腎病變、洗腎患者),過量攝取會增加腎臟負擔,影響電解質平衡。
    • 建議這類患者食用菇類前,務必與醫師或營養師討論適合的種類與份量。通常需要限制攝取量,並避免喝太多菇類熬煮的湯(鉀離子易溶出)。
  4. 特定菇類過敏:小心為上!
    • 雖然不常見,但確實有人對某些菇類過敏(可能是對其蛋白質或多醣體)。症狀可能包括面板發癢紅疹、腹瀉、腹痛,甚至呼吸道症狀。
    • 如果吃某種菇後感覺身體怪怪的、不舒服,先暫停食用,並記錄下是哪種菇。下次再嘗試少量觀察反應。若症狀嚴重,應就醫並告知醫師可能的過敏源。
  5. 消化不良與敏感腸胃:份量與種類是關鍵!
    • 高纖維的雙面刃: 菇類豐富的纖維對腸道健康好,但對於腸胃功能較弱、易脹氣、腸躁症(IBS) 的人來說,一次吃太多(尤其是金針菇、杏鮑菇等纖維較粗韌的)可能引發脹氣、腹痛、腹瀉等不適。
    • 應對策略:
      • 從少量開始: 不要一次狂吃一大盤。慢慢增加份量,讓腸胃適應。
      • 選擇纖維較細緻的菇:洋菇(蘑菇)、新鮮香菇(泡發的乾香菇纖維較粗)、木耳(切小塊)
      • 徹底煮熟煮軟: 生菇更難消化!充分加熱能軟化纖維。
      • 細嚼慢嚥: 好好咬碎再吞下,減輕腸胃負擔。
      • 避開"雷"菇: 如果你知道吃金針菇必拉肚子,那就...淺嘗即止吧!(我的腸胃算敏感,金針菇真的不敢吃超過一小把,否則隔天肯定跟馬桶相親相愛...)
  6. 食材搭配的小學問:
    • 與螃蟹同食? 傳統說法有些菇(如香菇)不宜與大量螃蟹同食(認為寒涼或可能引起結石),但目前沒有強有力的科學證據支援。除非你本身體質特別敏感或對這兩樣都消化不好,否則適量同食問題不大。當然,海鮮本身也要注意新鮮度。
    • 主要考量還是:食材新鮮衛生、烹調得當、個人體質適應度。 別自己嚇自己,但也別鐵齒。


下表總結重點,方便檢視:

菇類食用禁忌與注意事項重點提醒表
狀況/族群 主要風險/考量點 實用建議與注意事項 個人經驗/提醒
所有人 誤食有毒野生菇類 絕對禁止採食不認識的野菇! 只吃市場/超市購買、明確標示品種的菇類。 路邊野菇再漂亮也不要碰!安全第一。
痛風/高尿酸者 中高普林含量可能誘發發作 避免: 乾香菇、大量菇類濃湯。
限量: 新鮮菇類。
選擇: 新鮮黑/白木耳、金針菇 (相對較低,但仍屬中普林)。
務必: 多喝水!諮詢醫護意見。
乾香菇普林飆高!改用少量新鮮香菇煮湯較安心。長輩痛風時,菇類菜餚我會控制份量。
腎臟病患者
(需限鉀磷者)
高鉀、高磷增加腎臟負擔 務必諮詢醫師/營養師! 通常需嚴格限制份量,避免菇類熬煮的湯(鉀溶出多)。 若有親友洗腎,煮飯時會特別注意,少用菇類或先燙過去除部分鉀離子。
菇類過敏者 對特定菇類蛋白質/成分過敏 觀察食用後反應(疹、癢、腸胃不適、呼吸困難)。確認過敏源後避免。症狀嚴重立即就醫。 我認識有人吃香菇會嘴麻,她就完全避開。
腸胃敏感/消化不良者 高纖維(尤其非水溶性)易致脹氣、腹瀉 少量開始! 選纖維細緻者(洋菇、新鮮香菇、切碎木耳)。
徹底煮熟煮軟!
細嚼慢嚥!
避免大量金針菇。
注意腸躁症(IBS)患者對特定碳水化合物的耐受性(FODMAP)。
金針菇是我的腸胃地雷! 火鍋裡只敢夾一小撮,吃多必拉。杏鮑菇撕細絲會比較好消化。
一般大眾 搭配螃蟹疑慮(傳統禁忌) 科學證據不足。主要考量食材新鮮、個人消化能力。若體質寒涼或易腹瀉者自行留意。 我個人吃香菇雞湯配蟹肉棒沒事,但沒試過配整隻大螃蟹。覺得食材新鮮衛生更重要。

菇類正確食用方式:這樣吃,營養不浪費!


講完禁忌,終於來到我最愛的環節:怎麼把菇菇煮得好吃又營養!很多人以為菇類簡單洗洗丟下鍋就好,但其實要真正吃進滿滿的「菇類營養」,還真有幾招私房秘訣。畢竟,辛苦買來的好食材,當然要讓它發揮最大價值啊!

  1. 清洗大學問:乾淨又不失風味!
    • 別長時間浸泡! 這點超多人做錯!菇類像海綿,泡水太久會吸水,變得水水的,香氣和營養(尤其是水溶性維生素B)也會流失很多,口感也變差。(我以前也傻傻地泡過...後悔!)
    • 正確方法:
      • 快沖快洗: 用流動的清水,輕輕搓洗表面灰塵泥沙就好。像香菇傘褶裡容易卡髒東西,用手指在水流下輕輕撥洗。
      • 濕布/廚房紙巾擦拭: 對於比較乾淨的菇(如包裝好的洋菇、杏鮑菇),直接用微濕的布或廚房紙巾擦拭表面就非常乾淨了!這是最能保留風味和營養的方式。(我現在大部分都用這招,省水又保鮮!)
      • 烹調前再洗: 洗過後容易變質,最好下鍋前再處理。
  2. 切法有講究:影響口感與入味!
    • 順著纖維切 vs 逆著纖維撕:
      • 香菇: 如果要保持厚實口感(如燉湯、鑲肉),傘面劃十字刀或直接切厚片。如果想更入味或快速熟成(如炒、煮粥),可以切絲或切丁。
      • 杏鮑菇: 逆著纖維撕成條狀(用手撕比刀切口感更好!),纖維被撕斷,吃起來更嫩、更容易吸收醬汁。(偽裝肉絲或幹貝必用這招!)切片的話,厚度要一致。
      • 金針菇: 切掉根部連結處,稍微沖洗撥散即可。煮之前可以稍微切短一點(2-3段),比較好入口,也比較不容易塞牙縫...(你懂的)。
      • 秀珍菇、珊瑚菇: 叢生的底部切掉,稍微分小朵即可。
    • 大小一致: 不管切什麼形狀,同鍋料理的菇盡量大小一致,這樣受熱才會均勻,不會有的爛了有的還沒熟。
  3. 烹調方式大比拼:營養保留率關鍵!

    烹調方法絕對影響你能吃到多少「菇類營養」!特別是那些怕熱、怕水的營養素(維生素B群、部分多醣體、麥角硫因相對穩定些)。

    不同烹調法對菇類營養保留的影響
    烹調方式 優點 缺點/營養流失風險 營養保留建議 個人最愛的應用
    快炒 時間短、溫度高。
    保留較多水溶性營養(B群)
    口感脆嫩入味。
    油脂幫助脂溶性營養素吸收。
    高溫可能破壞部分不耐熱營養素。
    油量過多會增加熱量。
    大火快炒、縮短時間!
    起鍋前再調味,減少醬料煮太久。
    家常炒綜合菇! 菇類切好,熱鍋下蒜爆香,菇丟進去大火快炒,淋點薄鹽醬油和米酒,嗆鍋邊醋,超香!
    烘烤/氣炸 不用額外水煮,避免水溶性營養流失。
    高溫烘烤能濃縮風味(特別是香菇素),產生梅納反應香氣。
    用油量可控制。
    高溫長時間烘烤可能破壞部分營養素(比快炒時間長)。
    邊緣易焦。
    溫度不要過高(180-200°C)。
    時間適中,烤到金黃微縮即可。
    可搭配少量健康油脂(橄欖油)。
    香烤杏鮑菇串! 杏鮑菇切滾刀塊或厚圓片,刷點橄欖油、鹽、黑胡椒、香料粉,烤到外酥內多汁!
    燉/煮湯 能將部分水溶性營養素(B群、多醣體、鉀)釋放到湯中。
    溫和烹調,破壞較少。
    冷天最暖心。
    長時間燉煮會破壞更多不耐熱營養素(如部分B群)
    營養素溶於湯中,不吃湯就浪費了。
    普林易溶入湯(痛風者注意)。
    時間不宜過長(1-1.5小時通常夠了)。
    務必連湯一起喝掉!

    搭配維生素C食材(如番茄)幫助鐵質吸收。
    香菇雞湯! 雞肉先汆燙,與泡發的香菇(或新鮮香菇)、薑片、適量水燉煮,最後加點枸杞,香氣無敵!
    營養流失最少的方式!
    無油煙、用油少。
    保留食材原味與口感。
    風味較清淡。
    不易入味。
    部分人覺得口感較"水"。
    蒸的時間掌握好,避免過久變爛。
    可搭配清爽醬汁(如和風醬、蒜蓉醬油)淋上。
    清蒸香菇鑲肉! 香菇去蒂,鑲入調味絞肉,蒸熟後淋上薄芡汁。
    微波 速度最快!
    營養流失相對少(因加熱時間短,且不用大量水)。
    方便。
    風味較平淡,不易產生焦香。
    加熱不均勻可能導致部分過熟。
    加蓋或用微波專用盒留住水分。
    可加少量水或油防止過乾。
    中途取出攪拌一下。
    辦公室快速料理:綜合菇加點水、醬油、蒜末,微波3-4分鐘,簡單方便!
    油炸 超級香酥可口! 營養破壞最多!(長時間高溫)
    吸了大量油脂,熱量爆表。
    產生較多有害物質(丙烯醯胺等)。
    盡量避免! 真要解饞,偶爾淺嘗,並搭配大量蔬菜。 鹽酥雞攤的炸香菇...罪惡但好吃!(一年吃不到兩次)
    總結:想最大程度保留"菇類營養",快炒、烘烤、蒸和短時間燉煮(喝湯)是好選擇。油炸營養流失最多應避免。
  4. 留住維生素D的小魔法:曬太陽!

    前面提過,菇類含有維生素D2的前驅物(麥角固醇)。讓菇菇們曬曬太陽(尤其是紫外線UVB),就能神奇地將它們轉化成維生素D2!這招超簡單又有效。

    • 方法: 將新鮮的菇類(特別是香菇、洋菇、秀珍菇)傘蓋朝上,放在陽光下曬 15-30分鐘(夏季正午時間短些,冬季可稍長)。不用曬到乾,曬完立刻收起來烹調。
    • 效果: 曬過的菇,維生素D2含量可以增加數倍甚至數十倍(我現在買回來的菇,只要天氣好,一定先拿到陽臺曬個日光浴才收進冰箱,感覺健康加倍!)
  5. 搭配食物,營養加分:
    • 維生素C: 維生素C能幫助植物性鐵質(如木耳中的鐵)的吸收。菇類料理中加入富含維C的蔬菜一起炒(如甜椒、青花菜、番茄),或飯後來份水果(奇異果、柑橘類),吸收更有效率!
    • 健康油脂: 菇類本身脂肪含量低,搭配適量的健康油脂(如橄欖油、苦茶油、酪梨油)一起烹調,不僅更香,還能幫助脂溶性營養素的吸收(雖然菇類脂溶性的不多,但像維生素D2就需要油脂)。
    • 薑、蒜、蔥等辛香料: 增加風味層次,同時這些香辛料也有其保健價值(如抗發炎、抗氧化),和菇類是絕配!
總之,掌握"快"(快炒)、"乾"(烘烤、擦洗代替浸泡)、"喝湯"(短時燉煮)、"曬太陽"這幾個原則,就能把"菇類營養"牢牢吃下肚!

Q & A:菇類營養快問快答(簡答)

Q1:菇類每天吃多少比較好?

A: 沒有嚴格規定,作為蔬菜的一部分,建議每天可吃1-2份(1份約半碗到一碗煮熟的菇類)。多樣化輪流吃不同種類最好!注意自身狀況(如痛風、腸胃敏感)調整份量。

Q2:聽說菇類不能生吃,是真的嗎?

A: 強烈建議煮熟再吃!生菇含有較難消化的纖維和少量潛在刺激物(如黑木耳中的光敏物質卟啉),口感也不好。煮熟能軟化纖維、分解刺激物、殺滅可能附著的細菌、提升風味和營養利用率。

Q3:買回來的菇該怎麼儲存才新鮮?

A: 關鍵在保持乾燥透氣!不要泡水!原包裝若有透氣孔可直接放冰箱蔬果層;若散裝或用塑膠袋裝,建議換到紙袋或用廚房紙巾包裹再放冰箱(吸濕氣),並盡快(3-5天內)吃完。不要密封在塑膠袋裡,容易濕爛發黴。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