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屏東的山,大家可能先想到北大武山。但你知道嗎?就在離熱鬧的高樹不遠,沿著壯闊的荖濃溪旁,靜靜地矗立著一座被資深山友譽為「五星級郊山」的尾寮山。它不是那種讓你爬到氣喘吁吁、懷疑人生的高山,卻擁有令人驚豔的視野、豐富多變的林相,以及恰到好處的挑戰性。我最愛它的一點是:那份遠離喧囂的寧靜感。好幾次獨自上山,聽著自己的心跳和風聲鳥鳴,那種感覺,真的會讓人上癮。今天就讓我這個老山友,帶你好好認識這座屏東的隱藏版好山 - 尾寮山。
目錄
介紹一下尾寮山
尾寮山,海拔雖然不高,官方資料是1427公尺(三角點實際高度),但別小看它!它的登山口大約在200多公尺左右,意味著你得實實在在地爬升超過1200公尺。這爬升量,對一些平常少爬山的朋友來說,絕對夠硬(我聽過不少人下山時腿抖得像果凍!)。不過,正因為它夠高,爬上去後的視野,簡直是犒賞!天氣好時,玉山主峰、南橫三星(關山、塔關山、庫哈諾辛山),甚至遠在臺東的向陽山和大關山隧道口,都可能清晰地出現在你眼前,那種遼闊感,值回票價!對了,它也是小百嶽編號#076,算是小百嶽中“份量”十足的一座。
尾寮山的步道系統規劃得相當不錯,主要分成兩大段:
前段:產業道路(約15公里):沒錯,一開始是一段長長的水泥或碎石路。很多人覺得枯燥,但我反而覺得這是熱身的好機會,可以調整呼吸節奏。而且這段路視野開闊,可以欣賞荖濃溪谷和兩岸山巒,清晨或黃昏的光影變化尤其迷人(怕曬的朋友一定要做好防曬!這段幾乎沒啥遮蔭)。
| 路段 | 長度(約) | 路況 | 特點/挑戰 | 建議 |
|---|---|---|---|---|
| 產業道路 | 15公里 | 水泥/碎石路,坡度緩 | 曝曬少遮蔭,考驗耐力 | 清晨出發!防曬、大量補水、可騎登山車(僅此段) |
| 登山步道 | 3.2公里 | 原始土石、樹根、拉繩 | 陡升,需手腳並用,潮溼易滑 | 穿防滑登山鞋!戴手套,注意踏點,雨天慎行 |
後段:登山步道(約3.2公里):這才是尾寮山的精華所在!告別產業道路,轉入真正的山林小徑。這段路就開始“有趣”(或者說“有挑戰”)了!坡度變陡,一路往上,需要手腳並用攀爬樹根、岩石的地方不少,有些陡坡還設有拉繩輔助。林相也從開闊的次生林轉變為鬱鬱蔥蔥的原始森林,空氣變得溼潤涼爽,生態也更豐富(小心別打擾到山羌或長鬃山羊哦!我曾遠遠瞥見過影子)。
登山口位置
非常重要!尾寮山的正式登山口位於屏東縣三地門鄉大津瀑布再往裡,靠近“大津山莊”(不是民宿,是個類似工寮的名稱)。用Google Map搜尋“尾寮山登山步道入口”通常可以定位到附近。看到大津瀑布的招牌後,繼續沿著唯一的產業道路往裡開,會經過一個檢查哨(有時沒人),一直開到路盡頭有個小停車場(位置不多,假日要早!)和登山口告示牌,就是那裡了。

出發前你該知道的門票資訊
好訊息!攀登尾寮山,完全不用門票! 是的,你沒看錯,是免費的!政府或任何單位目前都沒有針對登山本身收取費用。這絕對是它的一大吸引力,無負擔親近山林。不過…
- (貼心提醒)停車場:登山口旁的小型空地是免費停車的,但位置真的非常有限(我目測頂多停8-10輛車?)。強烈建議非假日前往,或者假日務必超級早到(清晨5點前?)。 如果停滿了,就得往回找路肩較寬處停,但要注意別妨礙通行,安全第一。曾經有一次假日九點到,繞了半小時才勉強塞進一個位子,差點沒脾氣。
怎麼去?交通資訊看這裡
要去尾寮山,自駕還是最方便的選項。大眾運輸嘛… 非常非常不方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 自駕路線(強烈推薦):
- 定位點:建議直接設定 “大津瀑布” 或 “屏東縣三地門鄉尾寮山登山口”。
- 路線一(北往南): 國道3號下 “長治交流道” → 接臺24線往三地門方向 → 經過三地門市區 → 續行臺24線 → 過 “三德檢查哨”(通常只是路障)→ 看到 “大津瀑布”招牌 右轉進入產業道路 → 沿著唯一的路一直往裡開到底(約7公里),抵達登山口停車場。
- 路線二(南往北): 國道3號下 “鹽埔交流道” → 接臺27線往高樹、大津方向 → 經過高樹 → 在大津橋前轉 臺27甲線 → 過 大津橋 → 接回 臺24線 往三地門方向 → 不久即可看到 “大津瀑布”招牌 左轉 → 同上。
- 重點提示: 轉入前往登山口的產業道路後,路況是水泥路,但部分路段較窄、偶有坑洞或落石(尤其雨後),底盤太低的車開慢點、小心點,一般房車慢慢開沒問題。最後快到登山口前有一小段碎石坡,小心透過即可。
- 停車: 如前述,登山口旁免費小停車場,位少。建議早到!
- 大眾運輸(極度不推薦,真的要嘗試請三思):
- 屏東客運有行駛部分臺24線的班車,但班次稀少,且無法直達登山口。最近的站牌可能在“大津橋”或“三德檢查哨”附近,下車後距離登山口還有至少7公里的產業道路要走… 這意味著往返除了爬山,還要多走14公里的柏油路!光想就覺得腿軟,對體力是巨大考驗。除非你是超級健腳又想挑戰自我,否則真心建議開車或找人共乘。

尾寮山必去景點 & 路上亮點
爬尾寮山,過程本身就是享受。沿途有幾個關鍵點和視野絕佳處不容錯過:
- 第一眺望點(約產業道路3-4K處): 走了一段產業道路後,第一個讓人“哇”出來的地方。這裡視野開闊,可以清楚俯瞰荖濃溪蜿蜒的河谷,和對岸的群山。天氣晴朗時,陽光灑在溪谷上的光影特別美。很適合停下來喘口氣、拍拍照。不少山友騎登山車上來,也是在這裡休息。
- 水源地(約產業道路9K處): 這地方太重要了!是尾寮山步道上最後一個可靠的活水源(山泉水,建議還是要煮沸或過濾)。有一個小小的水潭和水管引下來的水。一定要在這裡把水補滿!錯過這裡,一直到三角點都沒有補水點了。我親眼見過不少人水帶不夠,在這裡懊悔不已,只能折返或硬撐(很危險!)。我自己的習慣是:小休,補水,再塞兩顆鹽糖。
- 步道入口(15K處): 看到這個牌子,恭喜你,漫長但相對平緩的熱身結束了!從這裡開始,請繫緊鞋帶、戴上手套(拉繩用),準備進入爬升感強烈的山林探險。這裡有明確標示,也是登山口小停車場的所在地(如果你直接開到這的話)。
- 第二眺望點(登山步道約0.5K-1K處): 進入山林不久後,會遇到第二個視野極佳的展望點。這裡看出去的視野比第一個更勝一籌! 層巒疊嶂,天氣通透時,玉山群峰的輪廓真的可以清晰地浮現眼前(尤其是冬季)。我第一次在這個點看到玉山時,激動得差點忘了後面還有更陡的路!絕對值得多停留幾分鐘。
- 尾寮山三角點(H1427m): 登頂了!辛苦爬升1200多公尺,就是為了這一刻。三角點本身不大,位於林間空地,沒有360度展望(這可能是它唯一的“缺點”?)。不過,旁邊有一條小徑可以再往上走個幾十秒,到達一個視野更開闊的觀景平臺。這才是精華! 南橫公路、荖濃溪谷、甚至遠方的北大武山(如果雲層賞臉),都能盡收眼底。拿出準備好的午餐(記得垃圾帶走!),享受這無敵山景吧!
- 豐富的生態: 尾寮山一路上的動植物生態很豐富。注意觀察,你可能看到:
- 鳥類: 五色鳥、山紅頭、樹鵲、各種山雀… 清晨的鳥鳴交響樂是一絕。
- 昆蟲: 美麗的蝴蝶(紫斑蝶、青斑蝶等)、鍬形蟲、竹節蟲… 生態觀察的好地方。
- 植物: 從低海拔的樟樹、楠木,到中海拔的殼鬥科植物、筆筒樹、各種蕨類… 林相變化明顯。記得:眼看手勿動,只帶走照片和回憶。

爬尾寮山,個人真心覺得必帶的清單:
- 足夠的水(至少2000cc,夏天甚至更多!)
- 高能量行動糧(飯糰、堅果、能量棒、巧克力)
- 防滑登山鞋(後段步道太重要!普通運動鞋會滑到你懷疑人生)
- 手套(拉繩、攀爬用,園藝手套就很好用)
- 透氣排汗衣褲、保暖外套(山頂會涼)
- 防曬用品(帽子、頭巾、防曬乳)
- 雨具(輕便雨衣)
- 頭燈(預防行程延誤摸黑)
- 個人藥品、簡易急救包
- 登山杖(非必要但很有幫助,尤其下坡)
- 垃圾袋(自己的垃圾自己帶走!)
- 手機 & 行動電源(離線地圖可先下載)
附近景點 - 爬完山還能去哪晃晃?
辛苦爬完尾寮山,如果還有時間和體力,附近有幾個順遊點可以考慮:
-
大津瀑布
- 介紹: 這就位於前往尾寮山登山口的必經之路上!從臺24線轉進來就能看到指示牌。它是非常容易親近的瀑布,從停車場走階梯上去不到10分鐘就能看到第一層(也是最大的一層)瀑布。水勢豐沛時相當壯觀,水氣瀰漫非常清涼。是當地人的戲水消暑勝地(但要注意安全!)。
- 地址: 屏東縣三地門鄉大津瀑布(Google Map直接搜“大津瀑布”)。
- 交通: 自駕同上尾寮山路線,在轉入登山口產業道路前就能看到。就在路邊,非常好找。
- 營業時間: 開放式景點,24小時開放(但晚上不建議前往)。
-
青葉部落(魯凱族)
- 介紹: 稍微遠一點點(開車約20-30分鐘),位於三地門鄉更深山處的魯凱族部落。以紅藜的故鄉聞名(秋冬可見大片紅藜田),保有傳統的石板屋文化。氛圍寧靜純樸,可以參觀部落教堂、頭目家屋(需預約導覽或尊重當地居民),體驗原民文化風情。部落裡的彩繪牆也很有特色。
- 地址: 屏東縣三地門鄉青葉村(Google Map搜“青葉部落”)。
- 交通: 從尾寮山登山口或大津瀑布出來,回到臺24線,往三地門市區方向開,接著沿縣道185(沿山公路)往北,再接屏9-1鄉道即可上山抵達青葉部落。山路蜿蜒,小心駕駛。
- 營業時間: 部落為開放社群,但參觀特定文化場所(如文物館、頭目家屋)或體驗活動(如風味餐、DIY)需事先查詢或預約。
-
三地門文化園區(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
- 介紹: 規模更大的原住民文化展示園區。分為富谷灣(排灣、魯凱)、塔馬麓灣(卑南、阿美、太魯閣等)、娜麓灣(鄒、賽夏、布農、邵族)等區,透過建築、歌舞表演、文物展示等深入瞭解臺灣原住民族群的文化特色。園區依山而建,景色也不錯。適合安排多一點時間走走看看。
- 地址: 屏東縣瑪家鄉三和村(靠近三地門鄉交界,Google Map搜“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
- 交通: 從尾寮山登山口或大津出來,回到臺24線往三地門市區方向開,園區就在臺24線旁,有明顯路標。
- 營業時間: 每週二至週日 08:30 – 17:00 (每週一休園)。注意:購票入場!成人票價約150臺幣左右,請以官網公告為準。

爬餓了?必吃美食推薦
爬山消耗大,下山後當然要好好犒賞自己!這一帶(高樹、大津、三地門)的特色美食不少:
- 高樹芋頭製品: 高樹鄉是知名的芋頭產地!下山路上經過高樹鄉,一定要試試:
- 芋頭粿/芋頭糕: 真材實料,香氣十足,口感綿密。
- 芋頭冰/芋頭牛奶: 消暑聖品,濃郁的芋頭香,天然好滋味(推薦“XX芋頭牛奶冰”,在地人都知道,就在高樹市區的路邊)。
- 炸芋頭球/芋頭酥: 熱騰騰的最好吃!外酥內鬆軟。記得有一次一口氣吃了三個,差點吃不下晚餐…
- 大津甕窯雞: 就在臺24線經過大津橋附近,有幾家知名的甕窯雞餐廳(如“X家窯烤雞”)。用龍眼木烤得皮脆肉嫩、香氣四溢的土雞,搭配雞湯、竹筒飯、山野菜(如過貓、山蘇),絕對是補充體力的完美選擇!通常生意很好,下山早點去或預訂比較保險。我一個人吃不完一整隻,通常揪山友一起share。
- 三地門原民風味餐: 如果順遊青葉部落或三地門藝術街,可以嘗試原住民風味料理:
- 吉拿富(Cinavu): 用假酸漿葉包裹小米(或糯米)和豬肉餡的特色食物,必嘗!
- 石板烤肉: 用當地特產的黑石板烤山豬肉或香腸,香氣獨特。
- 樹豆湯: 原住民傳統食材樹豆燉煮的湯品,營養豐富。
- 紅藜飯/紅藜製品: 青葉部落特產紅藜入飯或做成甜點、餅乾,健康又美味。
- 山野菜料理: 在地餐廳常有炒山蘇、過貓、龍鬚菜等新鮮山產,大火快炒,清脆爽口。

附近住宿 - 如果不想當天來回?
如果你想安排兩天一夜,悠閒地爬尾寮山並遊覽附近景點,住宿點可以選擇在三地門鄉或鹽埔鄉/屏東市(距離登山口車程約30-60分鐘不等):
-
三地門民宿群 (特色首選):
- 介紹: 三地門鄉有非常多具有原住民文化風情或山景視野的特色民宿。很多民宿本身就是藝術品,融入石板、木雕等元素。住在山裡,享受寧靜的夜晚和清新的空氣,是不錯的體驗。適合想深度感受原鄉氛圍的人。(不過坦白說,有些民宿價格不菲,設施也可能比較簡單,訂之前多看評價!)
- 地址: 集中在屏東縣三地門鄉三地村、達來村、青葉村一帶。
- 交通: 從尾寮山登山口出來,沿著臺24線往三地門市區方向開即可抵達各村落。民宿通常需自行開車或聯絡接送(較少提供)。
- 營業時間: 住宿業,依各民宿規定辦理入住/退房(通常下午3點後入住,上午11點前退房)。務必提前預訂!尤其是假日!
-
屏東市區飯店/商旅 (便利舒適):
- 介紹: 屏東市區選擇就多了,從平價商旅到星級飯店都有。優點是生活機能方便,吃喝選擇多,下山晚了也不怕沒東西吃。第二天要往北或往南繼續行程也方便。缺點是需要開一段路來回登山口(約40-60分鐘車程)。
- 地址: 屏東縣屏東市區各處(如火車站附近、民生路一帶)。
- 交通: 自駕從尾寮山下山後,走臺24線接臺27線,或經國道3號,即可抵達屏東市區。市區內停車有時需要找一下車位。
- 營業時間: 住宿業,依各飯店規定辦理入住/退房(通常下午3點後入住,上午11點前退房)。
-
鹽埔鄉/九如鄉汽車旅館 (折衷之選):
- 介紹: 位於國道3號鹽埔或九如交流道附近有不少汽車旅館。優點是離交流道近,開車前往尾寮山登山口也算順路(約30-40分鐘車程),房間通常較新、空間大、有私人車庫。缺點是周圍生活機能可能不如市區方便。
- 地址: 屏東縣鹽埔鄉或九如鄉,靠近國道3號交流道區域。
- 交通: 自駕下交流道即可抵達,通常非常明顯。
- 營業時間: 住宿業,通常是24小時可入住(但最晚入住時間各館不同,預訂時確認)。

爬尾寮山,這些注意事項請刻在腦子裡!
爬了這麼多次尾寮山,也看過不少狀況,真心建議大家把這些重點記牢:
- 水!水!水! 重要的事說三遍都不夠!產業道路曝曬,汗流得多,後段步道爬升劇烈,水分流失超快。每人至少帶2000cc的水(運動飲料或加鹽片也可),夏天建議2500-3000cc。特別是在水源地務必補滿!缺水是登山最危險的狀況之一(親身經歷過一次輕微脫水,真的很不舒服)。
- 早起!早起!早起! 尤其是夏天和假日!原因有三:
避開烈日曝曬:產業道路段沒有遮蔭,太陽出來後會非常熱,容易中暑。搶停車位:登山口車位少得可憐,晚到只能望位興嘆或冒險停路邊。充裕時間:尾寮山來回時間不短(腳程中等者約7-9小時),摸黑下山風險高。建議天亮前(例如凌晨5點)就抵達登山口開始爬。
- 裝備務必齊全:特別是防滑登山鞋(後段步道溼滑樹根多)、手套(拉繩攀爬必備)、頭燈(預防萬一)、雨衣(山區天氣變得快)。穿普通鞋子或拖鞋去爬後段步道的人,我真的很想敲他腦袋(看過不少摔跤的)。
- 評估自身體能:尾寮山雖是小百嶽,但1200多公尺的爬升量不容小覷。平常沒運動習慣或很少爬山的朋友,不建議貿然挑戰全程。可以先嚐試走到水源地(約9K處)或第二眺望點(步道入口後約1K)就好。循序漸進,安全第一!
- 注意天氣預報:山區午後易有雷陣雨,步道(特別是後段)溼滑危險。颱風或連日大雨後更要小心落石、坍方。出發前務必看天氣預報。天氣不佳就延期,山永遠在那裡!
- 無痕山林原則:自己產生的垃圾(包含果皮、食物殘渣),請務必全部帶下山!尾寮山的生態環境很好,不要讓垃圾破壞了它。行進間也請降低音量,尊重山林和其他山友的寧靜。
- 手機訊號:產業道路前半段和部分高點可能有微弱訊號,但進入後段登山步道和山谷中,訊號幾乎斷絕。請告知親友行程,並做好無法實時通訊的心理準備。結伴同行更安全。
- 登山口告示:登山口有時會有林務單位或警方的告示,例如入山登記(有時需要,有時不用,請遵守現場規定)、熊出沒注意(雖然機率低)、步道狀況等,務必留意看一眼再出發。

尾寮山 Q&A:山友常問問題
Q1:爬尾寮山來回大概需要多少時間?
A1:這真的看個人腳力和休息時間長短差異很大!一般來說:
- 腳程快(經常爬山者):約 5.5 - 7 小時(含短暫休息)
- 腳程中等(有運動習慣者):約 7 - 9 小時
- 腳程較慢或休息時間長:可能 9 小時以上
保險起見,強烈建議預留至少8-9小時,並預留摸黑下山的準備(帶頭燈!)。最好天亮前就出發(如清晨5點前),這樣時間最充裕安全。
Q2:雨季(如梅雨、颱風季)適合爬尾寮山嗎?
A2:非常不建議! 雨季爬山風險大增:
- 步道濕滑危險:後段登山步道本身就很陡,下雨後泥濘溼滑,樹根岩石抓地力極差,摔跤甚至滑落風險超高。
- 產業道路泥濘難行:部分碎石路段可能泥濘不堪,開車或行走都困難。
- 溪水暴漲:雖然步道不涉溪,但荖濃溪水勢會變大,且山區土石松動,落石、坍方風險難以預估。
- 雷擊風險:午後雷陣雨頻繁,在高處或開闊地非常危險。
安全第一,雨季請改期! 選擇晴朗穩定的天氣前往最理想。
Q3:尾寮山適合帶小朋友或長輩去爬嗎?
A3:這需要非常謹慎地評估個體能力:
- 全程(含三角點):非常不推薦給年幼的小朋友(如小學中低年級以下)或體能較弱的年長者。爬升量大、路途長、後段步道陡峭,對他們是很大的負擔和風險。
- 部分路段:可以考慮只走產業道路的前段(例如到第一眺望點或水源地),作為戶外健行、欣賞溪谷風光。但即使是產業道路,單程距離也很長(到水源地約9公里),回程還要走同樣距離,對長輩或小孩仍需一定的體能基礎。而且沒有遮蔭,防曬和補水要非常充足! 帶小孩或長輩,建議選擇更輕鬆、更短的步道會更適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