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臘魚:漁港挑選秘訣與四道經典料理全攻略

發佈時間: 更新時間:

說真的,我從來沒想過自己會為了一條魚,搞得像偵探辦案一樣。還記得第一次在臺東成功漁港旁邊那家不起眼的小店裡,被老闆娘半哄半騙地嚐了一口「嘉臘魚」清蒸。熱騰騰的蒸氣混著薑絲香氣撲上來,筷子夾下去,那魚肉白得像剛剝殼的荔枝肉,緊實中透著水嫩,蘸點破布子醬油,送進嘴裡... 老天!那個鮮甜!那個彈性!完全顛覆我對「白肉魚」乾柴的印象。從那天起,我就跟嘉臘魚結下了不解之緣(錢包也開始默默哭泣)。

這幾年跑遍臺灣沿海,從漁市拍賣場的喧囂到巷仔內無名海產店的油煙,我發現嘉臘魚雖然名氣不比石斑、黑喉響亮,卻是行傢俬藏的寶貝。它天生適合臺灣人的料理手法,清蒸、乾煎、煮湯、紅燒,樣樣都撐得住場面。但你知道嗎?外面很多文章講嘉臘魚,要嘛講得乾巴巴像教科書,要嘛就只會說「好吃!超好吃!」(翻白眼),具體怎麼挑、怎麼煮、哪種煮法最對味?真正實用的乾貨少得可憐。今天就讓我這個交了不少學費的吃貨,把壓箱底的嘉臘魚心得掏出來分享,保證不藏私!

(走跳漁港的血淚經驗談:挑魚像選美!)

想吃到好吃的嘉臘魚,「新鮮」是鐵律!沒有新鮮,再厲害的大廚也沒轍。我學聰明瞭,現在去基隆崁仔頂或屏東東港漁市,絕對不睡懶覺,天沒亮就衝!嘉臘魚 躺在碎冰上,眼睛要像顆透亮的水晶球,凸凸亮亮的,絕對不能霧濛濛或者凹陷(那表示它躺很久了,或是生前沒睡好?)。魚鰓開啟來,得是鮮豔的櫻桃紅或血紅色,聞起來是乾淨的海水鹹味,半點腥臭味都不能有。還有啊,用手輕輕按壓魚身,肉得QQ彈彈,手指離開馬上回彈,不會留下凹痕。記住,黏黏滑滑的體表是正常的,那是魚的新鮮保護膜,別嫌棄人家!

魚體大小也是關鍵! 根據我無數次實驗(跟煮壞的教訓),不同體型的 嘉臘魚 料理起來效果差很大:

嘉臘魚重量 適合料理方式 口感特點 購買難度 我個人偏愛指數
小尾 (約1臺斤以下) 酥炸、鹽烤、煮味噌湯 肉細嫩,易入味,骨頭較軟 ★★☆☆☆ ★★★★☆
中尾 (約1-2臺斤) 清蒸、乾煎最佳! 煮湯也好 肉質緊實Q彈,肥厚度適中 ★★★☆☆ ★★★★★
大尾 (2臺斤以上) 紅燒、豆瓣、三杯、煮砂鍋魚頭 肉厚實飽嘴,膠質豐富 ★★★★☆ ★★★★☆

小魚炸得酥脆連骨頭都能喀滋喀滋吃掉,超下酒!但說到最能展現 嘉臘魚 天生麗質的,絕對是1-2臺斤的中型魚。這個size拿來清蒸或乾煎,肉不會太薄容易散,也不會厚到中間難熟透,完美平衡! 大魚肉厚豪邁,膠質多,紅燒起來醬汁黏嘴唇,冬天吃超療癒,但價格也比較「高貴」。

(行家不說的秘密:季節與來源地!)

別以為一年四季的 嘉臘魚 都一樣好吃!真正懂吃的魚販偷偷告訴我,農曆年後到清明左右(大約2月到4月),是嘉臘魚最肥美的「黃金期」。這時候海水還帶點冷意,魚為了儲存能量,油脂特別豐富,肉質也最甜!(難怪那時候魚價也特別「漂亮」...)產地當然有差,澎湖海域養殖環境好,魚運動量足,肉質普遍緊實鮮甜;臺東、屏東外海的野生現流 嘉臘魚 則是可遇不可求的夢幻逸品,風味更野更濃鬱,但價格...嗯,心臟要夠強。

買回家後怎麼處理?當天現吃最讚! 如果沒辦法,要冷藏的話,記得把魚鱗、內臟(特別是肚子裡那層黑膜!一定要刮乾淨!)處理好,沖洗後用廚房紙巾徹底吸乾水分,再用保鮮膜或夾鏈袋緊緊包好放冰箱下層(0-4°C),最好隔天就吃掉。冷凍?坦白說,冷凍過的嘉臘魚 口感真的會打折扣,鮮甜度和彈性都流失不少(別問我怎麼知道的,都是淚)。除非買到大魚一次吃不完,否則真的不建議。

(廚房實戰!四道經典嘉臘魚料理,照著做不翻車)

好啦,魚買好了,重頭戲登場!分享四道我認為最能發揮 嘉臘魚 特色的家常料理,步驟盡量寫得囉嗦點,新手也能跟著做!

清蒸嘉臘魚 - 吃它的原汁原味

這道最能檢驗魚的新鮮度!沒啥好遮掩的。

食材: 新鮮 嘉臘魚 一尾 (約1.5臺斤最理想)、老薑一小塊(切薄片+切絲)、青蔥2根(切段+切絲)、米酒1大匙、薄鹽醬油(或蒸魚醬油)1.5大匙、香油少許、食用油1小匙。新鮮破布子(可選,約1大匙,畫龍點睛!)。

做法:

魚徹底處理乾淨(魚販通常會代勞),兩面各劃兩三刀(深至骨頭幫助熟透)。魚身內外抹上米酒去腥,稍微靜置5分鐘。
找個深盤(魚能平放最好),盤底先鋪上幾段蔥白和部分薑片(當架子用,讓蒸氣流通)。把魚放上去,魚身上也鋪些薑片和蔥段。重點:魚肚子裡也要塞點薑蔥!
蒸鍋水滾後(一定要大滾冒大煙!),小心把魚盤放進去。蓋上鍋蓋,用中大火開始蒸!時間是關鍵:1臺斤約蒸8-9分鐘,1.5臺斤約10-11分鐘,2臺斤約12-13分鐘。寧可稍短勿過長!(有一次顧著追劇蒸過頭,肉柴到我懷疑人生...)。
時間一到,立刻關火!千萬別開蓋!讓魚在鍋裡用餘熱「燜」個2分鐘,這樣最保險,魚肉保證熟透又不會老。
小心取出盤子(燙!),倒掉盤裡腥腥的蒸魚水(這步很重要!)。把蒸過的蔥段、薑片夾掉丟棄。
在乾淨的魚身上,鋪上新鮮的蔥絲、薑絲。喜歡的話加點破布子(它的甘鹹味跟魚超級搭)。淋上薄鹽醬油(或蒸魚醬油)。
小鍋燒熱1小匙食用油和少許香油(混合更香),燒到微微冒煙(別燒到冒火!),「唰!」一聲熱油均勻淋在蔥薑絲(和破布子)上。那個香氣爆發出來...完美!

乾煎嘉臘魚 - 家常必備的酥香

這招對付沒那麼頂級新鮮(但也不能不新鮮!)的 嘉臘魚 特別好用,煎香了啥都好吃。

食材: 嘉臘魚 魚排或輪切塊(中塊厚度約1.5-2公分)、鹽、白胡椒粉、太白粉或麵粉少許(防沾黏)、食用油(耐高溫的,如葡萄籽油、玄米油)。

做法:

魚塊洗淨後用廚房紙巾「徹底!徹底!徹底!」擦乾!(重要的事說三遍,水分是煎魚大敵!)
魚的兩面均勻抹上薄薄一層鹽(醃約10-15分鐘)和白胡椒粉。要煎之前,在魚皮那面(如果有的話)和肉的切面,非常非常薄地拍上一層太白粉或麵粉(像打粉底那樣薄就好!厚了口感會粉粉的)。這是煎出「赤赤」不破皮的金鐘罩!

鍋燒熱(平底鍋或鐵鍋都行),倒油,油量要比炒菜多一點點。燒到油開始出現細細的紋路(約攝氏180度),輕輕放入魚塊(魚皮面朝下先煎,如果有的話)。放下去就別動它了! 中小火慢煎。
大約煎個3-4分鐘(看厚度),輕輕搖晃鍋子,如果魚塊能輕鬆滑動了(表示皮已經煎定型),再用鍋鏟小心翻面(動作要輕緩溫柔)。翻面後同樣煎約3-4分鐘,到兩面都金黃酥香。
起鍋前,可以轉大火逼一下油(約10秒),吃起來更酥更不油膩。裝盤!配蒜蓉醬油或擠點檸檬汁,簡單就是美味。記得要煎透,尤其是比較厚的魚塊,但別煎太久肉變乾柴。

紅燒嘉臘魚 - 濃油赤醬的滿足

大尾的 嘉臘魚 切塊拿來紅燒最適合,尤其那膠質豐富的部位,吸飽醬汁...絕了!

食材: 嘉臘魚 大塊(約2臺斤以上切塊)、薑數片、蒜頭數瓣(拍扁)、青蔥1-2根(切段)、辣椒1根(可選)、調味醬汁: 醬油3大匙、醬油膏1大匙、米酒2大匙、冰糖1小匙(或砂糖)、烏醋或白醋半大匙、清水約1.5杯(淹過魚塊一半)、白胡椒粉少許、香油少許。

做法:

魚塊用紙巾擦乾。鍋燒熱,下比煎魚再多一點點的油,把魚塊兩面稍微煎上色(不用全熟,定個型鎖住肉汁),取出備用。
原鍋原油(不夠就補點),爆香薑片、蒜頭、蔥白段(和辣椒),炒出香氣。
把「所有」調味醬汁(醬油、醬油膏、米酒、冰糖、醋、水、胡椒粉)倒進鍋裡煮滾,嘗嘗味道,調整鹹淡(通常醬油鹹度夠了,不夠再加鹽)。
小心放入煎過的魚塊(湯汁大概到魚塊一半高度就好)。再次煮滾後,蓋上鍋蓋,轉「小火」慢燒。中間千萬別一直翻動魚塊!會碎掉! 可以稍微晃動鍋子讓醬汁流動。
約燜煮15-20分鐘(看魚塊大小),期間可開蓋一兩次,用湯匙把鍋邊的醬汁淋回魚身上幫助入味。
等魚肉熟透入味(用筷子能輕鬆插入魚肉最厚處),湯汁也變得稍微濃稠(如果湯太多,可開蓋轉中火收汁一下),淋上少許香油,撒上剩下的蔥綠段,就可以起鍋了。醬汁拌飯...我可以吃三碗! 但小心別燒太鹹。

嘉臘魚味噌湯 - 溫暖鮮甜的療癒

魚頭、魚尾、魚骨頭別丟!熬湯最棒了,加上味噌,簡單又鮮美。

食材: 嘉臘魚 頭、尾、骨頭(或帶點邊肉的小塊)、乾海帶結一小把(或昆布一小段)、柴魚片一小把、味噌(選自己喜歡的,赤味噌濃厚、白味噌甘甜,我習慣混搭)約2-3大匙、嫩豆腐半盒(切小塊)、蔥花適量、米酒1大匙。

做法:

魚頭魚骨沖洗乾淨。煮一小鍋滾水,把魚骨頭稍微「汆燙」一下(水滾放入,煮約1分鐘,表面變白即可),撈起沖掉雜質。這步驟能去腥讓湯更清澈。
另起一鍋,放入處理好的魚骨頭、海帶結(或昆布)、柴魚片,加入足夠的冷水(約6-8杯)。大火煮滾後,立刻轉「最小火」,撇掉浮沫。蓋上鍋蓋,用最小的火力「咕嘟咕嘟」慢熬至少30分鐘(有時間熬1小時更讚),熬出鮮味。
熬好後,用細網篩過濾掉所有湯渣(魚骨、海帶、柴魚片),留下清澈的高湯。
高湯倒回乾淨的鍋子,加入米酒,煮滾後轉小火。把味噌放在小篩網上,用湯匙慢慢壓進熱湯裡融化(別直接丟大塊味噌進去,很難攪散)。
味噌完全融化後,放入魚塊(如果有帶肉的邊塊)、豆腐塊。小火!小火!小火! 煮到魚肉變白熟透即可(約3-5分鐘,看魚塊大小),千萬別大滾,味噌會變苦,魚肉也容易老!
關火,撒上蔥花。一碗暖到心坎裡的味噌湯就完成了。鹹淡請自己調整,味噌牌子差異很大。

(真心話時間:嘉臘魚的好,吃過才知道!)

回頭想想,為什麼我這麼迷 嘉臘魚?除了那個難以取代的鮮甜和緊實Q嫩的肉質,它真的很「耐操」!清蒸考驗新鮮度,它過關;乾煎需要技術,它穩住;紅燒要入味耐煮,它扛得起;連煮湯都貢獻滿滿鮮味。價位比起頂級海魚親民得多(野生大尾的除外啦),在漁市場也算常見,買起來壓力沒那麼大。我覺得它就像臺灣海鮮裡的「模範生」,不特別張揚,但你認真對待它,它絕對回報你一桌美味。當然啦,也不是沒缺點。大尾的 嘉臘魚 膠質豐富的部位(如頭、下巴、魚鰭邊)固然好吃,但魚刺相對明顯(特別是腹刺),給小孩或老人吃要特別小心挑刺。還有,季節不對或養殖環境差的,肉質真的會差很多,那股鮮甜味就淡了,甚至帶點土味(我就踩過雷)。所以挑魚的功夫真的很重要!

(冷知識補充:嘉臘魚的小檔案)

  • 本名: 真鯛 (`Pagrus major`),正港的鯛魚家族成員!臺灣常叫它「赤鯮」(雖然學術上赤鯮是另一種魚,但市場上常混稱)、「正鯛」或直接叫「嘉臘」。
  • 特徵: 身體橢圓側扁,背部帶點紅色光澤(尤其新鮮時超美),尾巴後緣有明顯的黑色邊緣(這是重要辨識點)。
  • 身價: 野生現流的價格不菲,尤其大尾的;養殖的穩定供應,價格較親民,品質也越來越穩定(澎湖養殖評價不錯)。
  • 料理王道: 新鮮現流的,拜託你試試清蒸!絕對是試金石!冷凍的或沒那麼頂鮮的,乾煎、紅燒、煮湯更能凸顯風味也掩蓋小瑕疵。

Q&A:嘉臘魚疑難雜症一次解

Q:市面上常看到「赤鯮」和「嘉臘魚」,是一樣的嗎?感覺長好像!

A:(抓頭)這個超級容易搞混! 傳統上,臺灣漁民和市場會把體型較小、身體更側扁、顏色偏紅的「長棘鯛」(`Pagrus auratus`) 俗稱為「赤鯮」(也叫「盤仔」)。而體型可以長得更大、身體較厚實、尾巴有黑邊的「真鯛」(`Pagrus major`) 才叫「嘉臘魚」或「正鯛」。它們算是近親,肉質都很不錯!但在風味和口感上,許多老饕(包括我)覺得 嘉臘魚(真鯛) 的肉質普遍更細緻緊實,鮮甜度也更勝一籌。價格通常也反映這點,嘉臘魚 會貴一些。不過現在市場上確實常混著叫,買的時候可以認尾巴黑邊和問清楚產地(澎湖養殖的多是嘉臘魚/真鯛),或直接相信自己的嘴巴吃出差別!

Q:聽說嘉臘魚很適合做生魚片?真的假的?

A:理論上「可以」,但...我個人非常不建議在家自己搞! 頂級新鮮、經過專業處理的 嘉臘魚(尤其是養殖場有嚴格管控寄生蟲的),確實是日本高階料亭會用的白身魚生魚片材料之一,肉質細緻帶點清甜。但是! 生食的風險很高,特別是海獸胃線蟲等寄生蟲問題。我們一般人在市場買的魚,極難確保處理過程完全符合生食標準(急速冷凍殺蟲、專業分切避免汙染)。為了安全起見,還是乖乖煮熟吃吧!想吃生魚片?去信得過、衛生管理嚴格的專業日本料理店比較保險。

Q:嘉臘魚感覺不便宜耶,有沒有推薦比較經濟實惠的吃法或替代魚種?

A: 老實說,它確實不是最便宜的魚。想省一點:

  1. 鎖定「中尾」養殖魚(約1-2臺斤): 這個size價格相對親民,肉質又好,CP值最高。清蒸、乾煎兩相宜。
  2. 善用魚頭魚骨: 大尾魚的魚頭、下巴、魚骨邊肉,價格往往比整尾肉便宜很多,但膠質豐富,紅燒或煮味噌湯超讚(像紅燒下巴就是餐廳名菜!)。
  3. 考慮替代魚種(風味相近但價位較低):
    • 赤鯮(長棘鯛): 前面提過,肉質也細嫩,清甜度略遜於嘉臘魚一點點,但價格通常較低,是很好的平替。
    • 盤仔魚(黃鰭鯛或黑鯛幼魚): 體型小,常見酥炸或煮湯,肉質細但較薄。市場常看到一堆油炸的就是它。
    • 金鯧(布氏鯧鰺): 肉質也算細緻,但口感比嘉臘魚稍鬆軟些,腥味可能略明顯(要處理乾淨),乾煎或紅燒都不錯,價格便宜很多。重點還是挑新鮮的! 只要新鮮,這些魚煮起來都不會太差。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