鮟鱇魚:部位解析、三重奏食譜與處理秘笈

發佈時間: 更新時間:

老實說,第一次在基隆崁仔頂魚市看到這傢伙,我差點喊出聲:“哇靠!這什麼深海怪物?” 整張臉皺巴巴,嘴巴大得能吞拳頭,頭頂還吊著一根會發光的“釣竿”,躺在碎冰上,醜得很有個性。魚販阿伯看我一臉驚嚇,笑著說:“少年仔,不識貨齁?這可是‘海里的鵝肝’!日本人愛死了的鮟鱇魚啊!” 硬著頭皮買了半尾回家煮火鍋,結果?鮮甜軟嫩的魚肉、膠質多到黏嘴唇的皮,還有那無法形容的濃郁魚肝… 天啊!我完全被這醜八怪征服了,從此踏上尋找鮟鱇魚美味的旅程,這才發現,它簡直是臺灣東北角被低估的寶藏魚!

深海燈籠魚?餐桌醜明星!認識這個“醜”寶貝

鮟鱇魚,名字就很有學問(念“ㄢ ㄎㄤ ㄩˊ”沒錯!),在臺灣我們又叫它“燈籠魚”,因為它頭頂那根“釣竿”(學名叫“擬餌”)末端真的會發光!像提著燈籠在漆黑深海引誘小魚上鉤,超狡猾的捕食者。它長得醜,但全身上下幾乎都能吃,日本人甚至封它為“東部の王者”!在臺灣,秋冬到初春是它最肥美好吃的季節,尤其是東北角海域拖網捕獲的品質最棒。我還記得第一次處理它,被那黏滑的表皮搞得手忙腳亂,魚販阿伯教我,用熱水稍微燙一下,再用刀背或湯匙刮,就能輕鬆去掉那層惱人的黏液了(小秘訣快筆記!)。它醜歸醜,但那份深海的鮮甜,吃過真的忘不了。

餐桌上的七武器!鮟鱇魚部位吃透透

以前總以為魚就是吃肉,但鮟鱇魚徹底顛覆我的想法!它根本是座小礦山,每個部位都有獨特風味和口感,難怪日本人愛搞“鮟鱇鍋”,就是要一次享受它的精華啊!看看我整理的這張“七武器”表:

鮟鱇魚精華部位指南表

部位 口感與特色 推薦料理方式 老饕點評
魚肉 潔白細緻,久煮不柴,帶有獨特的清甜與彈性 火鍋、清蒸、煮粥 “嫩滑勝過鱈魚!”
魚皮 膠原蛋白滿點! 膠質豐厚,煮後黏糯滑口,美容聖品 火鍋、紅燒、滷製 “嘴唇都黏住了,超滿足!”
魚肝 “海中的鵝肝醬” 質地細膩滑順,味道極其濃郁、醇厚,帶淡淡獨特香氣(非人人愛) 火鍋、酒蒸、制醬、握壽司 “香氣霸道!愛者極愛,怕者皺眉。”
魚胃袋 口感爽脆有嚼勁,類似螺肉或貝類 火鍋、快炒、涼拌 “意想不到的脆感驚喜!”
魚卵巢 (白子) 冬季限定珍味!綿密滑嫩,奶油般口感 火鍋、鹽燒、天婦羅 “冬季才有的奢華享受!”
魚鰭 (柳肉) 活動量大的部位,肉質緊實有彈性 火鍋、炸物 (唐揚) “嚼勁十足,下酒一流!”
魚鰓邊肉 活動頻繁處,肉質特別細嫩 火鍋、清燙蘸醬 “內行人才懂的美味!”
營養價值對比 (每100g)
膠原蛋白含量 鮟鱇魚皮: ★★★★★
豬腳: ★★★★☆
雞爪: ★★★☆☆
EPA/DHA (Omega-3) 鮟鱇魚肉: ★★★★☆
鮭魚: ★★★★★
維生素B12含量 鮟鱇魚肝: ★★★★★
豬肝: ★★★★☆

鮟鱇魚肝絕對是最大亮點,那份濃郁的滋味,第一次吃真的會被震撼到!但它油脂感非常重,有些人可能會覺得太膩(我老婆就只敢淺嘗一口)。我個人超愛它酒蒸後配熱騰騰白飯,罪惡但幸福滿點!魚皮則是女士們的最愛,每次煮火鍋,膠質都讓湯頭變得濃稠香醇,喝下去感覺面板都變好了(心理作用也很重要啦)。魚鰭肉(柳肉)魚胃袋的口感很特別,喜歡彈牙嚼勁的朋友一定會愛上。

老饕私藏!我家餐桌的鮟鱇魚三重奏

吃了這麼多年,摸索出幾個簡單又最能體現鮟鱇魚美味的家常做法,分享給大家:

暖心首選:經典日式鮟鱇魚鍋

靈魂食材:

  • 鮟鱇魚肉塊 300g (帶皮更好!)
  • 鮟鱇魚肝 1副 (關鍵!洗淨去血筋,用清酒或牛奶泡15分鐘去腥)
  • 鮟鱇魚皮 適量 (膠質來源)
  • 鮟鱇魚魚鰭/胃袋/白子 (視喜好新增)
  • 䓤段 1把
  • 白菜 1/4顆 或 茼蒿 1把
  • 豆腐 1塊
  • 菇類 (香菇、金針菇等) 適量
  • 湯底: 昆布柴魚高湯 1000ml,清酒 50ml,味醂 30ml,薄鹽醬油 30ml (或適量鹽)

家的做法:

  1. 熬湯底: 昆布泡冷水半小時,小火煮至快沸騰前撈出,加入柴魚片滾一下熄火,濾出清澈高湯。加入清酒、味醂、醬油或鹽調味。這湯底是靈魂,別偷懶用現成雞湯或水代替!
  2. 擺食材: 在火鍋裡先鋪上白菜、蔥白段墊底。接著把洗淨處理好的鮟鱇魚各部位(肉、皮、肝、其他)以及豆腐、菇類、蔥綠段,漂亮地擺上去。撒點柚子皮絲更清香。
  3. 煮鍋開動: 倒入熱湯底,開中火煮滾。魚肉變白、肝熟透即可(別煮太久,肝會老!)。我最愛用點柑橘醋(ポン酢)加點蘿蔔泥當蘸醬,完美帶出鮟鱇魚的鮮甜。重點來了:所有精華都融在湯裡了!最後一定要喝碗湯,膠質滿滿,鮮到掉眉毛,再下點烏龍麵吸飽湯汁收尾,滿足感破錶!


下酒絕配!酥脆鮟鱇魚唐揚げ

必備材料:

  • 鮟鱇魚柳肉 250g (魚鰭肉最佳)
  • 醃料: 清酒或米酒 1大匙,姜泥 1小匙,蒜泥 1小匙,鹽 少許,白胡椒粉 少許
  • 炸粉: 低筋麵粉 適量,雞蛋 1顆 (打散),麵包粉 (或地瓜粉) 適量
  • 炸油 適量

酥脆秘訣:

  1. 處理魚肉: 柳肉切一口大小塊。用醃料抓勻,醃個15-20分鐘讓它入味。醃料是關鍵,去腥提鮮就靠它。
  2. 裹粉三部曲: 醃好的魚塊先均勻沾一層薄薄的低筋麵粉,抖掉多餘粉。接著沾滿蛋液。最後裹上面包粉(或地瓜粉),用手輕輕壓實。裹粉後放幾分鐘反潮,炸時不易掉粉。
  3. 開炸! 油溫燒到約170度(丟一點麵包粉進去,馬上浮起並冒小泡泡)。放入魚塊,別貪心一次下太多,會降溫黏在一起。炸到表面金黃酥脆(約3-4分鐘),撈起瀝油。想更酥脆?拉高油溫到180度快速回炸10-15秒逼油。
  4. 上桌! 擠上新鮮檸檬汁,配點美乃滋或塔塔醬。外皮卡滋作響,裡面魚肉熱乎乎又嫩又彈牙!配啤酒或氣泡清酒都是一絕。這道真的很容易在家做,比外面居酒屋的炸雞塊更有特色,保證秒殺


奢華享受:香濃鮟鱇魚肝醬配烤麵包

精華所在:

  • 鮟鱇魚肝 1副 (務必新鮮!)
  • 清酒 50ml
  • 味醂 20ml
  • 薄鹽醬油 15ml
  • 薑片 2-3片
  • 蔥段 少許 (可選)
  • 工具: 蒸碗、篩網

綿密關鍵:

  1. 肝處理: 肝洗淨,仔細剝掉表面血膜和明顯血管(腥味來源)。用清酒(或牛奶)浸泡15-30分鐘去腥。取出瀝乾。
  2. 蒸肝: 處理好的肝放入小碗,加入清酒、味醂、醬油、薑片、蔥段。蒸鍋水滾後放進去,中火蒸10-12分鐘。時間很重要!蒸過頭會幹硬變粉,蒸不夠會不熟腥氣重。用竹籤戳最厚處,流出的汁呈淡褐色而非血色就OK。別像我第一次蒸過頭,整副肝報廢…心疼!
  3. 過篩成醬: 蒸好的肝取出,丟掉姜蔥。小心地把肝(連同碗裡的精華醬汁)倒到篩網上,用湯匙背部耐心按壓過篩。這步驟決定口感是否滑順無渣!篩下的就是極致綿密的鮟鱇魚肝醬。
  4. 調味享用: 可以依喜好拌入一點點味醂或淡醬油調整鹹淡。冷藏後風味更融合。吃的時候,塗在烤得酥脆的法棍或吐司上,加點蔥絲或蘿蔔芽點綴。入口即化,濃郁的海味和油脂香氣在嘴裡爆開!配杯香檳或清酒,在家就能享受高階居酒屋的奢華感。不過說真的,這味道很“大人系”,怕腥或討厭內臟味的人可能無福消受。

買魚&處理全攻略,避開腥味地雷

愛上鮟鱇魚後,跑基隆崁仔頂魚市成了我的週末例行公事。分享點實戰心得:

挑魚秘訣:

  • 看外觀: 魚眼要清澈凸出(凹陷就…別碰了)。魚身摸起來緊實有彈性,按下去會回彈。表皮黏液透明清亮,不能有混濁感或異味(強烈的腥臭味不是正常的海味)。魚鰓要是鮮紅色,暗紅或發灰就別買。
  • 問季節: 大膽問魚販“現在的鮟鱇魚肥不肥?有沒有肝?” 秋冬到初春(約11月-3月)是黃金期,肝最飽滿。
  • 信任魚販: 找固定攤位、願意講解的老闆買。我常光顧那位阿伯,有時還會送我一點魚胃袋當彩蛋。

處理要點:

  • 去黏液: 這是最麻煩的一步!在魚身表面淋上滾燙的熱水(大約80-90度,不是沸騰的水),快速燙個10-15秒。神奇的事發生了:表面那層滑溜的黏液會立刻變白凝結。接著在水龍頭下,用刀背或金屬湯匙,順著魚身輕輕刮,就能輕鬆去除黏液。一定要戴手套,不然滑到你懷疑人生!
  • 分解各部位: 去完黏液後,就可以依照前面的“七武器”,小心把魚肝、魚皮、魚肉、魚鰭、魚胃袋等分切下來。記得魚肝要輕柔處理,別弄破了。內臟部分(除了肝、胃)通常不吃,要丟掉。骨頭可以留著熬高湯,超鮮!
  • 儲存: 買回來的鮟鱇魚(或分切好的部位)如果不馬上吃,一定要仔細密封好放入冷藏(1-2天內吃完)或冷凍(儘快吃完)。魚肝尤其嬌貴,儘早食用風味最佳。冷凍過的魚肝就不太適合做高階的肝醬了(口感會變)。

鮟鱇魚美味Q &A

Q1: 聽說鮟鱇魚很腥?怎麼處理才能避免?

腥味來源主要在三個地方:黏液、血合肉(深色肉)、以及肝臟處理不當黏液用熱水燙過刮掉是首要步驟!血合肉在魚身兩側,顏色較深,腥味較重(但有些人喜歡它的風味,看個人)。處理時如果介意,可以用小刀仔細片掉。至於魚肝,去腥關鍵在於:1. 仔細去除表面血膜和血管(這是最大腥源);2. 用清酒或牛奶浸泡3. 蒸煮時加去腥材料(姜、清酒等)4. 控制蒸煮時間不要過老。做好這幾步,就能大幅降低腥味,享受它的濃郁醇香了。當然,魚肝那股獨特、甚至帶點金屬味的“肝味”是它的特色,不可能完全去除,就看你喜不喜歡這風味了!

Q2: 鮟鱇魚肝號稱“海鵝肝”,它真的很營養嗎?

沒錯!鮟鱇魚肝絕對是營養密度超高的超級食物!它最驚人的是維生素B12含量,一份就輕鬆超過每日所需好幾倍,對神經系統健康超重要。它也富含維生素A(對眼睛和面板好)、維生素D(幫助鈣吸收)、以及鐵質(補血)。當然,它也含有豐富的油脂(就是那份濃郁口感的來源),主要是Omega-3脂肪酸(DHA/EPA),對心血管和大腦有益。不過也因為它脂肪含量高,熱量不低,享受美味的同時也要適量喔!跟法國鵝肝(Foie Gras)比起來,鮟鱇魚肝的脂肪組成更健康(富含不飽和脂肪酸),風味也截然不同,是深海的恩賜。

Q3: 在臺灣哪裡才買得到新鮮的鮟鱇魚?一般家庭廚房能處理嗎?

想買新鮮鮟鱇魚,鎖定大型傳統魚市場是關鍵!基隆崁仔頂漁市絕對是首選,尤其是秋冬季節,經常能看到它的身影。臺北的上引水產、臺中五權市場、高雄前鎮漁港等地也有機會遇到。建議清晨就去逛,魚獲最新鮮。購買時,可以直接請魚販幫忙做初步處理:去鱗(其實是黏液層)、分切(把魚肉、魚皮、魚肝等分開)。付點工錢非常值得,能省去在家處理黏液的麻煩事!魚販處理好的分切部位,回家只要清洗乾淨就可以直接料理了(魚肝處理仍需自己細心按步驟來)。現在有些高階超市(像微風超市、JASONS、city'super)冷凍櫃偶爾也能找到處理好的鮟鱇魚火鍋組合(含肉、皮、肝等),或是冷凍的鮟鱇魚肝,這是最方便的選擇。只要請魚販代勞或購買處理好的部位,一般家庭廚房絕對能輕鬆駕馭這深海美味!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