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對臺灣街頭巷尾美食有著近乎痴迷熱愛的老饕,"古早麵"這三個字,光是聽著、想著,就彷彿能聞到那股直衝腦門的豬油香和油蔥酥的焦香,唾液腺立刻就開始蠢蠢欲動。這可是陪伴無數臺灣人成長的經典滋味,樸實無華,卻最能勾起心底深處的回憶。這次,就讓我這個挑嘴又愛吃的傢伙,從食譜、食材到做法,跟大家好好聊聊這碗看似簡單、實則暗藏功力的「古早麵」,把我這些年吃遍南北、甚至自己在家搗鼓的心得,一股腦兒分享出來!
目錄
食譜:老味道裡的門派之爭
你說「古早麵」有沒有一個「標準」食譜?哈,問十個人可能有十一種答案!這就跟問哪家滷肉飯最好吃一樣,充滿主觀,但也正是這種因地制宜、各擅勝場的特色,構成了臺灣「古早麵」豐富多元的面貌。我自己的觀察,大致可以分成幾個流派:
- 「清湯掛麵」派: 重點在於湯頭!通常是豬大骨或雞骨長時間熬煮的清湯底,講究清澈見底(但絕非無味),搭配簡單的油蔥酥、幾片薄肉片(通常是豬後腿肉或豬頸肉切片燙熟)、豆芽菜或韭菜。湯頭清甜,麵條吸飽湯汁,走的是清爽路線。臺南、嘉義有些老店就是這個路數,吃完感覺沒負擔,很舒服。像臺南保安路那家知名老店的「古早麵」,湯頭清亮甘甜,就是代表。
- 「豬油拌麵」派(也有人叫乾麵派): 這個就精彩了!精髓完全在於那一勺香噴噴的豬油和特調的醬汁(通常是醬油基底)。麵條煮好瀝乾,直接拌上豬油、醬油、油蔥酥,簡單粗暴,香氣霸道。有些店家會再配上肉臊(肉燥),那就更罪惡、更過癮了!臺北很多巷弄裡的小麵攤,賣的就是這種直擊靈魂的「古早麵」拌麵。我個人超愛這種,特別是半夜肚子餓的時候,想到就流口水。
- 「綜合派」: 最常見也最受歡迎的!結合了上面兩者的優點。湯底可能是清澈的骨頭湯,也可能是稍微濃郁一點的(有些會加點雞骨或蔬果熬),上面一定會漂浮著閃亮的豬油珠和炸得酥脆的油蔥酥,再配上幾片瘦肉片、一顆滷蛋或貢丸,有時加點翠綠的韭菜。湯有鮮味,麵有豬油香,配料豐富點,吃起來滿足感最強。我敢說,大多數人心目中那個「古早麵」的形象,就是這一種!
臺灣常見「古早麵」流派特色對照表
流派 | 湯頭特色 | 靈魂要素 | 常見配料 | 口感印象 | 我個人喜好指數 (1-5★) |
---|---|---|---|---|---|
清湯掛麵派 | 清澈、微乳白,純粹骨香 | 清甜湯底、油蔥酥 | 瘦肉片、豆芽/韭菜 | 清爽、無負擔 | ★★★☆☆ (早上吃不錯) |
豬油拌麵派 | 無湯或極少量湯 | 現熬豬油、油蔥酥、醬油膏 | 肉臊(常見)、燙青菜 | 濃香、直接、罪惡感十足 | ★★★★★ (宵夜最愛) |
綜合派 | 微濁,骨香+豬油香交融 | 豬油珠、油蔥酥 | 瘦肉片、滷蛋、貢丸、韭菜 | 豐富、飽滿、經典滿足感 | ★★★★☆ (最常點的) |
說真的,找一碗完美的「古早麵」就像尋寶。你可能會問:哪裡能找到最道地的古早麵? 我的經驗是,別迷信觀光客排隊的網紅店!那些開在市場旁邊、巷子口、騎樓下,看起來有點舊舊的老麵攤,往往藏著最迷人的味道。老闆可能話不多,但手勢利落,幾十年下來,味道幾乎沒變過。這些店,才是真正「古早味」的守護者。我自己就曾在板橋黃石市場旁的小攤,吃到一碗驚為天人的豬油拌「古早麵」,那香氣,至今難忘,可惜後來搬了,找不到了,唉!

食材:樸實無華,卻馬虎不得
一碗成功的「古早麵」,食材真的不用山珍海味,但每樣都扮演關鍵角色,一點都不能偷懶或亂來。讓我一一拆解給你看:
1. 麵條:
這可是靈魂!多數「古早麵」用的是 黃澄澄的雞蛋麵或油麵。雞蛋麵帶點微微的鹼水味(那股特殊香氣來源之一),口感偏Q彈;油麵則更滑順一點。重點是什麼?絕對不能煮過頭糊掉! 必須保持一點"骨力"(臺語,意指咬勁)。煮好撈起要快速拌點油或吹涼(視流派),避免黏在一起。有些店家會自制麵條,那風味更獨特。我家附近的老店就用手工雞蛋麵,那口感真的不一樣,機器面沒法比。
2. 豬油:
對,就是它!「古早麵」香氣的核彈頭! 一定要用 新鮮自制的豬板油 來炸豬油。市場買豬板油回來切小塊,小火慢慢逼出油脂,炸到油渣(豬油粕)變得金黃酥脆。這步驟急不得,火太大容易有焦苦味,毀了整鍋油。熬好的豬油,清澈帶點淡金色,冷卻後雪白。那種香氣,跟市售精煉豬油完全是天壤之別!自己熬一次就知道了,費工,但值得。油渣別丟,剁碎加在面裡或炒菜都超香。古早麵少了這勺豬油,就像少了靈魂,真的不行!
3. 油蔥酥:
豬油的好搭檔!紅蔥頭切薄片(或切丁),用前面熬好的豬油(或用一般食用油也可以,但香氣差一點),小火炸到金黃酥脆。秘訣同樣是 耐心 和 火候 。炸過頭會苦,炸不夠則不香不酥。好的油蔥酥,咬下去是"咔哧"一聲,滿口生香。很多店家的秘密武器,可能就是他們家特製的油蔥酥。一碗古早麵上桌,那撲鼻的香氣,大半是油蔥酥的功勞!
4. 湯頭:
清湯派和綜合派的關鍵。基礎是 豬大骨(筒骨、肩胛骨) 或 雞骨(骨架、脖子)。有些講究的會加一點 洋蔥、胡蘿蔔、白蘿蔔甚至蘋果 增添蔬果甜味。重點在於 去腥、慢熬。骨頭先汆燙洗淨,冷水下鍋,大火煮滾撇除浮沫後,轉最小火慢燉數小時。時間就是精華!好的湯頭應該是清澈的(除非熬到骨髓散開會有點乳白),喝起來清甜、順口,自然回甘。偷懶用味精或大骨粉?一喝就露餡,騙不了人的。
5. 醬料:
主要是醬油(或醬油膏)和白胡椒粉。
* 醬油: 選擇不死鹹、帶點甘甜的壺底油或蔭油就很合適。拌麵派更講究,有些會自制醬油膏,或者混合不同醬油。
* 白胡椒粉: 千萬別小看它!提味的關鍵,撒一點在湯裡或拌在面裡,香氣立刻立體起來。要用現磨的或品質好的白胡椒粉。
6. 配料:
常見的有:
* 瘦肉片: 通常用豬後腿肉(老鼠肉)或豬頸肉(松阪豬),切薄片,用滾水快速燙熟,保持嫩度。肉片本身通常只帶點鹹味,主要靠湯和豬油提味。
* 豆芽菜/韭菜: 提供爽脆口感和一點綠色,平衡油膩感(雖然追求的就是那點油香啦)。也是燙熟備用。
* 滷蛋/貢丸: 增加飽足感和風味層次。滷蛋要入味,貢丸要彈牙。古早麵加一顆滷蛋,感覺才算完整!
* 蒜泥: 有些店家會提供一小碟蒜泥水,讓客人自己加,增添辛辣風味,解膩提神。我超愛加!

必備食材優缺點速查
食材 | 重要性 | 優點 | 缺點/注意事項(個人經驗談) | 替代方案(不推薦但應急) |
---|---|---|---|---|
雞蛋麵/油麵 | ★★★★★ | 傳統風味,口感Q彈 | 煮過頭易糊爛;鹼味有人不愛 | 細陽春麵(口感差很多) |
自制豬油 | ★★★★★ | 香氣無可替代,讓麵條油潤髮亮 | 費時費工;儲存不當易有油耗味 | 市售豬油(風味差一截) |
自制油蔥酥 | ★★★★★ | 增添焦香、酥脆口感,視覺誘人 | 火候難控易苦;紅蔥頭品質影響大 | 市售油蔥酥(常不夠酥脆) |
豬大骨/雞骨 | ★★★★☆ | 湯頭鮮甜基底(對湯系重要) | 熬煮時間長;需仔細處理去腥 | 雞高湯塊(風味假,不推) |
壺底油/蔭油 | ★★★★☆ | 鹹香甘醇,不死鹹 | 單價可能較高 | 一般醬油(注意用量) |
白胡椒粉 | ★★★☆☆ | 畫龍點睛,提升香氣層次 | 用量過多會搶味 | 可省略(但風味減損) |
豬後腿/頸肉片 | ★★★☆☆ | 提供蛋白質,口感軟嫩 | 燙煮時間需精準 | 火鍋肉片(油脂較多) |
豆芽/韭菜 | ★★☆☆☆ | 增加爽脆口感與色澤 | 非必需,但能平衡油膩感 | 其他青菜如小白菜 |
準備這些食材,說難不難,說簡單也不簡單。自己在家做,最大的挑戰就是 耐性。熬豬油、炸油蔥、燉湯頭,樣樣都要時間。現在人生活節奏快,能靜下心來慢慢做的少了。這也是為什麼外面一碗好吃的「古早麵」,總能讓人感動。老闆願意花那個時間,把最簡單的食材做到位。古早麵的『古早』,某種程度上,指的也是對時間和手藝的尊重吧? 我之前試過一次自己熬豬油,結果顧著追劇有點燒焦邊,那個油耗味,整鍋毀了,心疼死那些豬板油!
做法:慢工出細活的街頭藝術
終於來到實際操作了!一碗好的「古早麵」,從備料到上桌,每一步都像在完成一件藝術品(雖然是很接地氣的那種)。這裡以最經典的 綜合派湯麵 做法為主,分享我的觀察和(失敗的)經驗:
前置作業 (偷吃步就輸了!)
- 熬湯頭: 豬大骨(敲開露出骨髓更好)、雞骨架汆燙洗淨。放入大鍋,加足量冷水(一定要冷水下鍋,雜質才易釋出),大火煮滾,仔細撇掉浮沫。加入幾片姜、一顆洋蔥(對切)、一根胡蘿蔔(切塊),轉最小火,蓋鍋蓋(留縫),慢燉至少 3-4小時,甚至更久。中間水少了要加熱水補足。熬好後,過濾掉所有渣滓,得到清澈高湯。加鹽或一點魚露(提鮮)調基本鹹淡。記住,湯頭是基底,要淡雅,後面還要加豬油和醬油。放涼後冷藏,撇除表面凝固的多餘油脂(湯會更清)。這步驟,真的急不得。我試過用快鍋縮短時間,湯是白了,但那種深邃的清甜感,就是不如慢燉的。
- 煉豬油: 豬板油洗淨切小塊(越小越容易熬)。冷鍋放入豬板油,加一點點水(幫助均勻受熱)。開中小火,慢慢逼出油脂。過程中不時攪拌,避免黏鍋。看到油渣變小、浮起、顏色變金黃,就可以關火了。別熬到太焦黑!用濾網將清澈豬油倒入乾淨容器(耐熱玻璃罐最好),油渣另放。豬油冷卻後會變雪白固態。這鍋金黃的液體,就是「古早麵」香氣的魔法來源!
- 炸油蔥酥: 紅蔥頭剝皮切薄片(或切小丁)。取一部分豬油(或純植物油),冷油放入紅蔥頭。開中小火,耐心慢炸。不停翻動,直到紅蔥頭變淺金黃色(因為餘溫還會加深顏色)。立刻關火! 並迅速將油蔥酥連同熱油倒入耐熱容器。餘溫會讓它變成完美金黃色。在鍋裡放太久肯定焦苦!放涼後油蔥酥會變酥脆。這個火候真的靠經驗,我第一次炸就失敗,苦到不能吃,整鍋倒掉。
- 備配料:
- 肉片: 豬後腿肉或豬頸肉冷凍微硬時好切薄片。用一點醬油、米酒、白胡椒粉、太白粉抓醃一下(可選,但更嫩)。要吃時,滾水快速汆燙至變色熟透,撈出備用。
- 豆芽/韭菜: 豆芽摘去根部,韭菜切段。同樣滾水快速燙熟(約10-20秒),保持脆度,撈出瀝乾。
- 滷蛋/貢丸: 可提前滷好或買現成的。需要時加熱即可。

組裝上桌 (黃金30秒關鍵!)
煮麵和調味的速度要快!這是麵條口感的關鍵時刻。
- 煮麵: 煮一大鍋滾水(水要多!)。放入麵條(一人份約80-100克生麵),用筷子稍微攪散。煮的時間根據麵條粗細和喜好調整,大約 1.5分鐘到2.5分鐘 (包裝建議時間可參考,但以自己試吃為準)。咬一口,中心要透但帶點硬芯(Al dente),絕對不能軟爛!古早麵糊掉就完蛋了!
- 瀝乾、拌油: 麵條煮好,立刻 用大漏勺撈起(記得甩掉多餘水分,但別甩太乾),迅速放入碗中。趁熱! 馬上加入 小半勺(約5-10cc)自制豬油(豬油固態沒關係,麵條熱氣會融化它),快速拌勻。這步驟讓麵條油潤髮亮、根根分明,不易黏結,同時裹上第一層底味。拌麵派的話,豬油量要多很多,並直接開始調味。
- 調味:
- 湯麵派: 在拌好豬油的麵上,撒上 一小撮白胡椒粉,淋上 一湯匙(約15ml)醬油(醬油量依個人鹹淡喜好調整)。接著,衝入滾燙的高湯(約8分滿)。
- 拌麵派: 在拌好豬油(量多)的麵上,加入 醬油膏或醬油(約1.5-2湯匙)、一小撮白胡椒粉,快速拌勻至色澤均勻。如果太乾,可加 一小匙高湯或煮麵水 調整溼度。
- 加料: 在湯麵或拌麵上,鋪上燙好的 瘦肉片、豆芽菜/韭菜。豪邁地撒上 一大匙金黃酥脆的油蔥酥!古早麵沒有油蔥酥,就像天空沒有星星啊! 喜歡的話,放上 半顆滷蛋 或 一顆貢丸。
- 上桌: 一碗香氣四溢、油亮誘人的「古早麵」就完成了!趕緊趁熱吃!
成功關鍵 & 我犯過的錯
- 麵條煮製: 水量一定要夠!水少面多,溫度降得快,容易糊。煮好後動作要快,拌油要趁熱!我自己就常因為忙著拍照,面撈起來放太久才拌油,結果黏成一坨,口感也變差。煮古早麵,真的分秒必爭!
- 豬油溫度: 拌麵用的豬油,如果是固態的,麵條的熱度剛好能融化它並拌勻。如果豬油是溫熱的液態,拌起來更均勻。千萬別用滾燙的豬油,會把面燙爛。
- 湯溫: 衝湯一定要用 滾燙 的高湯!溫度足夠才能激發豬油、油蔥酥和醬油的香氣。湯不夠熱,整碗麵的香氣和融合度會大打折扣。
- 油蔥酥最後放: 保證它上桌時還是酥脆的!泡在湯裡太久就不酥了。拌麵派也是,拌好再撒上去。
- 鹹淡調整: 「古早麵」的鹹味主要來自醬油。湯頭本身宜淡,最後的醬油量是關鍵。建議一開始別下手太重,嘗過再補。湯太鹹就沒救了(別問我怎麼知道的...)。拌麵派更要小心,醬油膏很鹹的!
在家複製一碗完美的「古早麵」,坦白說,不容易。光是前置作業就夠累人。有時候饞蟲犯了,真的不如直接去巷口那家吃了十幾年、老闆看到你就知道你要點啥的老麵攤。坐在矮凳子上,聽著老闆熟稔地燙麵、舀湯、撒油蔥,那碗熱騰騰的「古早麵」端上來,不用吃,光是那熟悉的香氣,就讓人覺得安心、滿足。那是一種時間沉澱下來的味道,一種屬於臺灣人共同的美食記憶。每一碗用心做的古早麵,都值得被珍惜。

Q&A (古早麵常見疑問)
- Q: 為什麼我做的「古早麵」湯頭喝起來很油膩?
A: 可能原因有幾個:(1) 熬好的湯頭沒先冷藏撇除多餘凝固油脂(特別是用了雞骨或骨髓多的部位);(2) 最後拌入麵條的豬油量過多;(3) 醬油膏本身比較油膩(改用純醬油試試)。湯頭本身的油脂控制很重要! - Q: 不吃豬肉,可以做出素食版的「古早麵」嗎?
A: 當然可以!豬油是靈魂,但素食可以用 好的芝麻油 或 苦茶油 來代替,香氣也很足。油蔥酥可以用 杏鮑菇丁 或 香菇蒂 炸成「素蔥酥」。湯頭改用 昆布+香菇+蔬菜 熬的清湯(如蘿蔔、玉米、高麗菜)。調味用 素蠔油或香菇醬油。一樣可以很好吃!重點在於油香和醬香的搭配。 - Q: 麵條總是容易糊掉或黏在一起,怎麼辦?
A: 關鍵點:(1) 煮麵水量一定要足夠;(2) 煮麵時間務必掌控好,寧短勿長,試吃確認;(3) 麵條撈起 立刻、馬上、趁熱 拌入適量豬油(或少許香油)是防黏秘訣;(4) 一次不要煮太多份量(麵條擠在一起容易糊)。動作快狠準就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