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骨湯:選排骨部位秘訣、前處理去腥技巧、經典食譜與省時懶人包

發佈時間: 更新時間:

哎呦,講到「排骨湯」,我肚子裡的饞蟲就開始蠢蠢欲動了。這味啊,根本是刻在台灣人骨子裡的記憶,對吧?從小到大,廚房傳來排骨燉煮的香氣,那種溫暖、那種安心感,外面餐廳再貴的湯都無法複製。有時候工作累得像條狗,回家只要聞到這股味道,整個人都鬆下來了。你說神奇不神奇?我個人是真的離不開這鍋湯,冰箱裡常備湯底,簡直是我的續命仙丹。

很多人都覺得「排骨湯」不就排骨加水煮一煮?拜託,差多了!這裡頭的學問可深了。排骨挑哪個部位?冷水下鍋還是熱水?要汆燙幾次才夠?為什麼有人煮出來清甜不油膩,有人卻腥味重、浮沫又多?(這點我可是繳過不少學費...) 湯頭的變化更是千變萬化,蘿蔔、玉米、山藥、冬瓜、苦瓜、番茄、藥膳... 隨便搭都對味,簡直是湯品界的百搭天后。今天,我就把我這些年,從我媽那偷師來的、自己實驗出來的(包含幾次失敗經驗...)、還有跟菜市場阿嬤聊天挖到的寶,通通整理出來,分享給同樣熱愛這鍋療癒滋味的朋友們。

到底哪種排骨最適合煮湯?搞懂部位就差很大!

想煮出一鍋好喝的排骨湯,排骨的選擇真的真的超重要!記得剛開始學煮時,我都隨便買,結果煮出來不是肉柴得要命,就是湯混濁不清澈,油脂也過多。後來被老媽唸了一頓後才乖乖做功課。這裡整理個小表格,讓你一目瞭然:

排骨部位 特色說明 適合湯品風格 價格 (相對比較) 購買小提醒
肋排 (小排) 帶點軟骨或小骨頭,肉質較嫩,不會柴,油脂適中,燉煮後肉香足又容易脫骨。 萬用百搭款,清甜湯頭或濃郁湯底都適合。 中高 市場攤販常叫「煮湯排骨」,要確認是否為肋排。
龍骨 (脊椎骨) 骨髓豐富,膠質多,燉煮後湯頭濃郁、醇厚,帶點黏嘴感。肉相對少,主要是吃骨髓和喝湯的精華。 濃郁膠質湯頭,藥膳湯首選。 請攤商幫忙剁塊,注意骨髓是否新鮮。
大骨 (筒骨/腿庫骨) 骨髓極多,膠質爆表!煮出來的湯頭濃白如奶,香氣濃郁。幾乎沒什麼肉,純粹喝湯補膠原蛋白。 極致濃白湯底,拉麵湯底常用。 中低 通常很大一根,攤商會幫忙鋸開。
軟骨排 軟骨比例高,燉煮後軟骨變得QQ軟軟可以吃,口感特別。肉質也嫩。 喜歡嚼軟骨口感的湯品。 比較少見,需特別找或提早預訂。

我的血淚經驗談: 以前貪便宜常買大骨,想說膠質多,結果煮起來湯太油太濃,喝兩口就膩了,而且沒什麼肉吃,有點空虛(個人感受啦)。後來發現肋排還是最均衡的選擇,肉質好、湯頭清甜,尤其煮排骨湯給小朋友吃,肉多他們比較開心。龍骨是冬天煮藥膳排骨湯的絕配!說到膠質,我覺得還是豬腳更厲害,但豬腳湯又是另一回事了。對了,買排骨一定要請攤販剁好適當大小,回家自己剁?別鬧了,除非你家有專業剁刀跟砧板!


排骨湯的靈魂關鍵:前處理!去腥、去雜質就靠這幾招

買回家的排骨不能直接丟下去煮啊!這步驟沒做好,整鍋湯毀掉一半的機率超級高(別問我怎麼知道的...)。「汆燙」(ㄔㄨㄢ ㄊㄢˋ)是絕對必要的,而且有幾個小眉角:

  1. 冷水下鍋!冷水下鍋!冷水下鍋!(很重要所以講三次)排骨連同幾片薑片、一根蔥(打結)一起放進鍋裡,水量要蓋過排骨。開中火慢慢加熱。
  2. 耐心等它滾,別蓋蓋子。 看著水溫慢慢上升,血水和雜質(那些灰灰褐褐的浮沫)會慢慢被逼出來。
  3. 仔細撈浮沫。 水滾後(開始大滾冒泡),轉小火,讓它維持小滾狀態約3-5分鐘。這期間,用湯勺非常仔細地把浮在水面上的所有雜質通通撈乾淨。撈得越乾淨,後面的湯就越清澈。
  4. 沖洗乾淨。 時間到後,把排骨撈出來,用溫水(記住是溫水!冷水會讓肉質收縮變柴)把黏在排骨上的殘餘雜質徹底沖洗乾淨。這時你會發現排骨表面變乾淨了,沒什麼血水了。有些人會習慣汆燙兩次,如果第一次浮沫特別多,我會再做一次,確保乾淨。

阿嬤的秘方: 我媽還會在汆燙的水裡加一小匙米酒,說去腥效果更好。我自己試過,好像有差?大家可以試試看。重點就是,這個步驟千萬不能偷懶!這直接影響你排骨湯湯頭的純淨度和最後喝起來有沒有惱人的「豬味」。


經典不敗!清甜系代表:蘿蔔玉米排骨湯(食譜)

講到最家常、最受歡迎的排骨湯,絕對不能少了「蘿蔔玉米排骨湯」!清甜、清爽、百喝不膩,我家一個禮拜至少出現一次。簡單到不行,但要做得好喝,還是有點小細節。

食材:

  • 汆燙好的豬肋排: 約 500g (想吃肉多一點就放多些)
  • 白蘿蔔: 中型半條到一條,去皮切滾刀塊 (大小約一口一個為佳)
  • 新鮮玉米: 1~2根,切段 (喜歡玉米味濃就放兩根)
  • 老薑: 3~5片 (薑可以稍多,提味驅寒)
  • 青蔥: 1~2根,打結 (最後撈起不用)
  • 鹽: 適量 (最後調味用)
  • 過濾水: 約 2000ml (水量要一次加足,別中途加水!)

做法:

  1. 準備鍋具: 找一個夠深的湯鍋(砂鍋、琺瑯鑄鐵鍋、厚的不鏽鋼鍋都好,導熱均勻保溫佳)。
  2. 入鍋燉煮: 把汆燙洗淨的排骨、切塊的白蘿蔔、玉米段、薑片、蔥結通通放進鍋裡。加入足量的過濾冷水,水量要完全淹過所有食材,並高出至少3~5公分(因為燉煮過程水份會蒸發)。
  3. 初始加熱: 蓋上鍋蓋,開中大火煮到湯滾沸。
  4. 轉小火慢燉: 湯滾後,馬上轉成最小火(讓湯面保持微微冒泡的狀態就好,不是大滾)。蓋上鍋蓋(留一條小縫隙幫助蒸氣散出,湯才不會濁掉),慢燉至少1小時 ~ 1小時30分鐘。時間越長,蘿蔔越透,湯頭融合越好。過程中盡量別開蓋,香氣才不會跑掉(但忍不住想偷看進度也是人之常情啦)。
  5. 檢視食材: 時間快到時,可以用筷子戳戳看蘿蔔,能輕鬆穿透就差不多了。
  6. 調味: 把蔥結撈起來丟掉(煮太久蔥會爛掉發黃)。加入適量的鹽調味。切記,鹽一定要最後才加! 太早加鹽會讓肉質變緊,蘿蔔也不容易煮透變軟綿。嚐嚐味道,不夠再加,寧可淡一點,喝食材原味。
  7. 完成: 再稍微滾一下讓鹽融化,就可以關火了。讓湯在鍋裡稍微燜一下,味道會更融合。

小撇步 & 個人心得:

  • 蘿蔔選擇: 冬天的白蘿蔔特別甜!挑選拿起來沉甸甸、表皮光滑緊實的。
  • 玉米選擇: 新鮮帶葉的黃玉米甜度最高。玉米芯的甜味會在燉煮中釋放,是湯頭清甜的功臣之一。
  • 湯頭清澈: 除了前面汆燙要徹底,小火慢燉且不劇烈滾沸是關鍵。大火滾煮容易讓湯變混濁,脂肪也乳化得厲害(雖然香,但有些人會覺得油膩)。
  • 變化版: 有時候我會丟幾顆乾干貝或一小塊金華火腿進去一起燉,增添海洋的鹹鮮味(Umami),湯的層次會更豐富,但就不是那麼「清純」了。懶得啃玉米的人,可以用玉米罐頭(記得瀝乾水),最後15分鐘再放進去就好。我也試過加點蛤蠣(湯滾後最後5分鐘放,殼開就關火),鮮味爆棚!但這就變成「蛤蠣排骨湯」了。
  • 我的失敗回憶: 有次水沒加夠,燉到一半發現快乾了,情急之下直接加自來水... 結果整鍋湯味道變得很奇怪,有種說不出的「生水味」,只好整鍋倒掉,超心痛那些排骨的!


濃郁醇厚系:媽媽的暖心藥膳排骨湯(食譜)

天氣轉涼,或是覺得身體虛虛、累累的時候,我媽一定會燉上一鍋藥膳排骨湯。那股濃郁的藥材香氣混合著肉香,聞到就覺得身體暖起來,元氣滿滿!藥膳湯變化也多,從簡單的幾味到複雜的十全大補都有。分享一個我家常煮、材料相對好取得的基本版。

食材:

  • 汆燙好的豬龍骨或肋排: 600g (龍骨膠質多,湯更濃郁)
  • 藥材包 (可至中藥行購買現成的「燉排骨藥膳包」或自備):
    • 當歸: 1~2片 (香氣來源,別放太多會苦)
    • 黃耆: 約10片 (補氣)
    • 川芎: 2~3片 (行氣活血)
    • 枸杞: 1大匙 (最後放)
    • 紅棗: 6~8顆 (去籽較不上火,湯也較清)
    • 熟地 (可選): 一小塊 (增加湯色和溫潤感,但有些人怕味道)
    • 桂枝 (可選): 一小段 (增添風味) *註:藥材比例可請中藥行依人數調整*
  • 老薑: 5~7片,或拍扁一小塊
  • 米酒: 1/2杯 ~ 1杯 (看個人接受度,怕酒味可減少或最後加)
  • 鹽: 適量 (最後調味用)
  • 過濾水: 約 2500ml

做法:

  1. 處理藥材 (可省略): 簡單將當歸、黃耆、川芎、熟地(如果用)、桂枝(如果用)用水快速沖洗一下,去除表面灰塵。紅棗洗淨後可用刀劃開或去籽。枸杞最後要放時才洗,以免煮爛。
  2. 入鍋燉煮: 將汆燙好的排骨、薑片、沖洗過的當歸、黃耆、川芎、熟地(如果用)、桂枝(如果用)、紅棗放入深鍋中。加入足量的冷水。
  3. 加酒時機: 如果喜歡酒香融入湯中,可以在這時倒入米酒。如果不喜歡太重的酒味,可以等湯快煮好前15~20分鐘再加,或最後關火後沿鍋邊淋入。
  4. 大火煮滾,轉小火: 蓋上鍋蓋,開中大火煮至沸騰。湯滾後,轉成最小火,蓋上鍋蓋(一樣留小縫),慢燉至少1.5小時 ~ 2小時。龍骨或富含膠質的部位需要更長時間才能釋放出精華。過程中記得檢查水量,如果太少可加點熱水補充。
  5. 加入枸杞: 在關火前約 10~15分鐘,加入洗淨的枸杞。枸杞煮太久會爛掉,營養也容易流失。
  6. 調味: 關火前,試試味道,加入適量的鹽調味。藥膳湯通常鹽不用太多,以免蓋過藥材的甘醇。
  7. 靜置入味: 關火後,別急著喝!讓藥材和湯再燜個20~30分鐘,味道會更渾然一體。

小撇步 & 個人心得:

  • 藥材包選擇: 直接去信譽好的中藥行說要煮「藥膳排骨湯」,店家通常會幫你配好基礎方,很方便。告訴他們幾人份、喜歡湯濃還是湯清一點、要不要加米酒,他們都會調整。自己抓藥容易比例不對,味道可能太衝或太淡。
  • 米酒差異: 用料理米酒或純米酒都可以。我個人喜歡用純米酒,香氣較純。紹興酒味道太重,不適合。
  • 怕藥味? 第一次煮可以先從藥材種類少的開始(例如當歸、黃耆、枸杞、紅棗),薑片多放點。藥材包不要在水裡泡太久才煮,也容易有苦澀味。當歸片千萬別放過量!
  • 湯色與濃稠度: 用龍骨且燉煮時間夠長,湯會呈現深琥珀色,冷卻後甚至會有點「結凍」的感覺,那就是滿滿的膠原蛋白!
  • 禁忌提醒: 藥膳湯雖好,但也不是人人適合。孕婦、生理期中、身體有特殊狀況(如感冒發燒、炎症)或正在服用西藥者,最好先諮詢中醫師。我曾經感冒還硬喝了一大碗,結果頭更痛了... 後來才知道有些藥材在感冒時不適合。
  • 電鍋救星法: 懶人如我,有時就用電鍋!外鍋放2.5杯水,跳起來後燜一下,外鍋再加1.5杯水煮第二次,這樣燉出來的藥膳湯也很讚,適合忙碌的上班族。藥膳包跟排骨一起放進去煮就行,枸杞一樣最後放。

台灣人最愛的排骨湯口味 TOP 5!你愛哪一味?

除了上面兩種經典,排骨湯在台灣家庭的變化型多到數不完!我做了個小調查(問我媽、問同事、問鄰居阿姨),統計出最受歡迎的前五名,看看你家常出現的是哪一種?(純屬個人田野調查,非官方數據)

  1. 冬瓜排骨湯: 夏天消暑聖品!冬瓜清熱利尿,煮到半透明狀融入湯中,清爽無比。加點蛤蠣更鮮(變成冬瓜蛤蠣排骨湯)。
  2. 苦瓜排骨湯 (蔭瓜或鳳梨豆醬版): 甘苦回甘的代表。用白玉苦瓜或青苦瓜都可以。經典是加蔭瓜罐頭或鳳梨豆醬一起燉煮,鹹甘鹹甘的風味,超級下飯,一點也不苦!怕苦的人一定要試試這煮法。
  3. 番茄排骨湯: 酸甜開胃!牛番茄切塊炒軟出汁後再加水燉排骨,湯頭帶點天然的酸香,色澤誘人。加點洋蔥更甜。我個人超愛。
  4. 山藥 (淮山) 排骨湯: 滋補養生路線。山藥煮後口感鬆綿或脆口(不同品種),湯頭溫順,很受長輩喜愛。常搭配枸杞、紅棗。有時候也會做成四神湯(加芡實、蓮子、茯苓、淮山)。
  5. 筍片 (或筍塊) 排骨湯: 季節限定美味!用綠竹筍、麻竹筍、茭白筍都可以。筍子的清甜爽脆配上排骨湯,特別是夏天盛產的綠竹筍,鮮甜到不行!加點香菇更香。


排骨湯終極省時省力懶人包 (電鍋/壓力鍋篇)

我知道,我知道,現代人時間寶貴。小火慢燉1、2個小時?對下班只想癱在沙發上的人來說太奢侈了(舉手承認就是我)。這時候,廚房裡的兩大神器——電鍋和壓力鍋(萬用鍋),就是你的救星!用它們煮排骨湯,品質不輸明火,而且超級輕鬆。

電鍋法 (無敵簡單版):

  1. 處理排骨: 排骨確實汆燙洗淨(這步不能省!)。
  2. 食材入鍋: 把汆燙好的排骨、所有搭配的蔬菜 (蘿蔔、玉米、冬瓜等切塊)、薑片、蔥結,通通放進「內鍋」。加入冷水,水量大約蓋過食材高1~2公分即可(因為電鍋蒸煮水份流失少)。
  3. 外鍋加水: 外鍋倒入 1.5 ~ 2 杯量米杯的水(想要湯頭濃郁點、食材爛一點,就加到2杯)。
  4. 開始燉煮: 蓋上電鍋蓋,按下開關。
  5. 跳起後燜: 開關跳起來後,不要馬上開蓋! 讓它繼續燜 20 ~ 30 分鐘。利用餘熱讓食材更軟爛入味。
  6. 調味: 開蓋後,取出蔥結,加入鹽巴調味。攪拌一下即可。

注意: 電鍋煮湯,水量控制很重要,加太多水湯會太淡,加太少水可能不夠喝。蔬菜(如蘿蔔)會出水,也要考慮進去。藥膳湯用電鍋也很方便,步驟一樣!枸杞一樣在最後燜的階段再放進去悶熟就好。

壓力鍋/萬用鍋法 (極速濃郁版):

  1. 處理排骨: 汆燙洗淨。
  2. 爆香可選: 如果鍋子有煎炒功能,可以加點油爆香薑片(非必要)。
  3. 食材入鍋: 放入排骨、蔬菜、藥材(如果用)、薑片、蔥結。加水,水量大約蓋過食材即可(壓力鍋水份蒸發極少,不用加太多)。
  4. 蓋鍋上鎖: 蓋上鍋蓋,確認鎖好。
  5. 選擇功能: 選「煲湯」、「高壓燉煮」、「排骨」等類似功能。設定時間:如果是純肉湯(如藥膳),約 25~35 分鐘;如果有蘿蔔、冬瓜等較難軟的蔬菜,設定 15~25 分鐘 通常就夠了。(請參考各家壓力鍋說明書)
  6. 等待烹調: 按下開始,讓鍋子自己跑完程序。
  7. 自然洩壓: 程序結束後,非常重要!等它「自然洩壓」完成(浮子閥落下)才開蓋。這個過程可能需要10~20分鐘。強制洩壓可能會讓湯噴出來,非常危險,而且肉質會變柴!
  8. 開蓋調味: 洩壓完成後開蓋,取出蔥結,加鹽調味。加入枸杞等易熟食材,蓋上鍋蓋用餘溫悶一下。

優點: 時間縮短數倍!能把龍骨、大骨的膠質和精華在短時間內完全釋放,湯頭一樣濃郁甚至更濃郁(因為水分流失更少)。肉質也非常軟爛。超級適合趕時間又想喝濃湯的日子。

缺點/注意: 操作要確實遵守安全步驟,特別是洩壓。湯頭的層次感「有時」會覺得比慢火燉的稍微單薄一點點?(個人主觀感受)蔬菜的形狀可能會比較不完整,適合喜歡食材入口即化的口感。


排骨湯 Q&A:你一定想知道的常見問題

煮了這麼多年排骨湯,也看過很多朋友遇到的問題,整理幾個最常見的:

Q1:為什麼我煮的排骨湯會有腥味?明明有汆燙啊!

A: 腥味來源通常是幾個環節沒做好:

  • 汆燙不徹底: 冷水下鍋了嗎?浮沫有仔細撈乾淨嗎?撈完浮沫後的排骨有再用溫水沖洗嗎?這三步缺一不可。
  • 排骨不新鮮: 買的時候要注意顏色和氣味。顏色暗沉或有異味的絕對不能用。
  • 鍋具沒洗乾淨: 鍋子本身的油垢或殘留味道也會影響。
  • 米酒/薑量不夠: 薑和米酒是去腥好幫手,可以適量增加。也可以在正式燉煮時加一小匙白醋(不會酸,反而能讓鈣質釋出更多並去腥)。
  • 煮的過程大火滾沸: 大火滾煮容易把雜質和不好的味道滾出來,讓湯變濁且有腥臊感。

Q2:排骨湯可以冷藏或冷凍保存多久?

A:

  • 冷藏: 煮好後完全放涼(很重要!熱湯放冰箱會讓冰箱升溫,滋生細菌),裝入乾淨密封容器,冷藏約可保存 3~4天。每次取用要用乾淨的湯匙,避免污染。
  • 冷凍: 放涼後,裝入密封袋或密封盒(預留膨脹空間),冷凍可保存 1~2個月。解凍時放冷藏慢慢解凍,或整袋泡冷水解凍。冷凍過的湯,口感可能會稍微差一點點,油脂分離也比較明顯,加熱時拌勻就好。
  • 重要提醒: 湯裡如果有加中藥材,保存期限會再縮短一點點,建議盡快喝完。蔬菜(如蘿蔔、冬瓜)冷凍後口感會變差,適合只喝湯不吃料。

Q3:湯上面的浮油好多,好油膩,怎麼辦?

A: 幾個撇步:

  1. 選較瘦部位: 肋排通常比龍骨、大骨油脂少。
  2. 冷藏去油法: 煮好後放涼,放入冰箱冷藏。油脂遇冷會凝固在湯表面,變成白色固體,這時用湯匙就能輕鬆刮除絕大部分。
  3. 吸油紙/吸油布: 湯溫熱時(不要太燙),用專門的吸油紙或乾淨的廚房紙巾(鋪在湯面上輕輕掃過),可以吸掉一些浮油。冰塊法也有人用(把冰塊放進漏勺在湯面滑過,油會黏在冰塊上),但我覺得效果沒冷藏法好。
  4. 蔬菜吸油: 冬瓜、大黃瓜這類蔬菜本身能吸收一部分湯油。
  5. 調整習慣: 其實少量的油脂能帶出香氣和滑順口感,也是脂溶性營養素的來源。現代人太怕油,適量攝取是沒問題的。如果真的很在意,喝的時候避開表面油層就好。

一碗簡單的排骨湯,承載的是家的溫度,是媽媽的味道,是身體疲憊時最直接的撫慰。它不需要昂貴的食材,不需要繁複的技巧(掌握好基本功即可),就能變化出無窮滋味。對我來說,廚房裡燉著一鍋排骨湯,聽著鍋蓋「啵啵啵」的輕響,聞著滿屋飄散的香氣,就是最平凡也最幸福的日常。下次你也試試看,用心煮一鍋屬於你自己的療癒系排骨湯吧!別忘了挑塊好排骨,耐心做好前處理,剩下的,就交給時間和火候去醞釀那份美好。真的,煮湯的時候,心也會跟著靜下來呢。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