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美食:十大必試、招牌比拼、老饕真心話、DIY食譜與Q&A總整理

發佈時間: 更新時間:

身為一個血液裡流淌著對食物熱情的傢伙,我總覺得「吃」這件事,根本就是一場永不停歇的冒險。特別是談到中原美食,那股子濃厚、直接、不跟你拐彎抹角的滋味,總能瞬間喚醒味蕾最深處的記憶。你知道嗎?有時候走在臺灣的巷弄裡,突然飄來一陣熟悉的麵香或醬香,會讓人忍不住停下腳步,非得找到源頭嗑上一碗才罷休。今天就來聊聊那些讓我魂牽夢縈、甚至不惜在家裡廚房搞到烏煙瘴氣也要重現的經典中原美食吧!當然,踩雷經驗也是有的,待會老實告訴你。

道地滋味,一吃上癮:十大必試中原美食

  • 名稱:河南燴麵
    • 特色與亮點: 這碗麵的精髓,全在那鍋用羊骨或牛骨花時間熬出來的濃白湯頭。寬厚的麵條吸飽湯汁,嚼勁十足,配料通常是羊肉片、粉條、黃花菜、木耳,豪邁得很。記得第一次在臺北某個不起眼小店吃到,那濃鬱的滋味直衝腦門,吃完額頭冒汗,通體舒暢,冬天來上一碗簡直是救贖。湯頭夠不夠白、夠不夠濃鬱,絕對是評判標準。
    • 推薦理由: 湯濃、麵Q、料實在,吃下去就是滿滿的溫暖與飽足感,最能代表北方麵食的豪邁精神。就是份量通常很大,小鳥胃的人可能要考慮一下。
    • 搭配建議: 來幾瓣生大蒜(直接啃或配麵吃,超對味!這是行家吃法),或者一小碟糖蒜(酸甜解膩)。配個簡單的涼拌小黃瓜或豆乾絲也很棒。我個人偏好配生蒜,那辛辣感跟濃湯簡直絕配。
    • 實用資訊
      • 推薦店家:臺北「豫州味」(臺北市中山區吉林路),價格約 $180-$250。必點「羊肉燴麵」,記得加點他們家的辣椒油,香而不死鹹。
      • DIY提示:家常版可簡化。先燉一鍋濃鬱的雞骨或豬骨高湯。麵條用寬版刀削麵或自己擀(買現成的寬麵也行,但口感差一點)。熱油爆香蔥薑蒜,下豆瓣醬炒香,加入高湯煮滾,放入泡軟的粉條、木耳、黃花菜煮一下,再下麵條和薄肉片(羊肉、牛肉或豬肉片)煮熟即可。重點是湯要寬(湯要多)。
  • 名稱:陝西肉夾饃
    • 特色與亮點: 這個看似簡單的組合,魔力無窮!重點是那個烤到外皮酥脆、內裡蓬鬆柔軟的「白吉饃」,夾上燉得軟爛入味、肥瘦相間(甚至帶點膠質)的臘汁肉,最後再澆上一小勺濃鬱的滷汁。咬下去的瞬間,酥脆的餅皮、噴香的肉汁、軟糯的肉感在嘴裡大爆發,罪惡感十足但幸福感滿點。我曾為了找好吃的肉夾饃,在一個下雨天連跑三家店比較,最後還是最愛那家老伯伯開的,他剁肉的力道跟節奏感都特別迷人。饃的酥脆度是關鍵,軟掉就不好吃了。
    • 推薦理由: 方便美味,可當正餐也能當點心。酥香與軟糯的雙重口感體驗,讓人一吃難忘,是極具代表性的街頭小吃。但熱量不低,減肥的朋友請自行斟酌。
    • 搭配建議: 配一碗清爽的「岐山臊子麵」或「涼皮」最對味,或者簡單來碗小米粥平衡口感也很棒。我通常單嗑一個夾饃就非常有滿足感了。
    • 實用資訊
      • 推薦店家:臺中「秦味館」(臺中市西區公益路),價格約 $70-$90。必點「精瘦/肥瘦/綜合肉夾饃」,我個人推肥瘦,油脂香氣更足。
      • DIY提示: 饃的製作(發麵、烤烙)有點費工,可購買現成的冷凍白吉饃或類似口感的割包蒸熱代替(但口感有差)。滷肉:五花肉切大塊,先焯水。鍋中炒糖色,下肉塊翻炒上色,加入大量蔥薑、八角、桂皮、花椒、月桂葉、醬油、米酒、水,小火慢燉1.5-2小時至軟爛。剁碎後夾入熱饃,澆點滷汁。

  • 名稱:山東大滷麵
    • 特色與亮點: 這跟臺灣常見的「大滷麵」風格迥異!山東版講究的是那鍋用料豐富澎湃、勾著濃稠恰到好處芡汁的「滷」(也就是澆頭)。配料超級豐富:豬肉片、蝦仁、木耳、竹筍片、青菜、蛋花... 琳瑯滿目,色澤鮮豔。湯汁濃鬱卻不死鹹,帶著微微的胡椒香氣,裹附在彈牙的寬麵條上,每一口都能吃到不同食材的風味和口感,非常有滿足感。有次朋友聚餐點了一大盆,大家搶著撈料,麵反而差點剩下!
    • 推薦理由: 一鍋搞定,營養均衡(蔬菜蛋白質澱粉都有),滋味豐富濃厚,份量十足,非常適閤家庭分享或胃口好的人。視覺效果也非常誘人。
    • 搭配建議: 簡單配個拍黃瓜或涼拌海帶絲即可,主角就是這碗麵!有時會再點個蔥油餅沾著滷汁吃。
    • 實用資訊
      • 推薦店家:高雄「魯香園」(高雄市左營區裕誠路),價格約 $130-$180。必點「什錦大滷麵」,料多實在。
      • DIY提示: 家常做法:熱鍋爆香蔥薑,下肉片(豬/雞)炒熟,依序加入蝦仁、木耳絲、筍片、胡蘿蔔片等喜歡的配料翻炒。嗆入醬油、米酒,加入適量高湯或水煮滾。調味(鹽、白胡椒粉),用水澱粉勾芡至喜歡的濃稠度,最後淋入蛋液形成蛋花,撒上青菜段稍煮即可。淋在煮熟的寬麵條上。重點是料要切得大小適中,芡汁濃稠度要剛好能巴附在麵條上。
  • 名稱:山西刀削麵
    • 特色與亮點: 這碗麵最吸睛的就是它的「靈魂」— 師傅一手託麵糰,一手持特製弧形刀,唰唰唰地將麵條直接削進沸騰的大鍋裡。削出來的麵條中厚邊薄,形似柳葉,口感外滑內韌,非常有咬勁(用臺語說就是很「Q」)。湯頭或澆頭變化多端,從番茄蛋、炸醬到紅燒牛肉都有。站在旁邊欣賞師傅削麵的俐落刀工,本身就是一種享受。我曾經試圖在家模仿削麵,結果麵條粗細不一,還差點削到手,果斷放棄... 還是乖乖去店裡吃專業的。麵條的勁道是成敗關鍵。
    • 推薦理由: 欣賞精湛廚藝的同時享受獨特口感的麵條,體驗感十足。麵體本身麥香足,耐煮耐泡,吸附湯汁能力強。個人認為炸醬或番茄蛋最能體現麵條特色。
    • 搭配建議: 配點山西老陳醋(提味增香),或簡單的涼拌小菜。醋絕對是加分項,尤其吃炸醬口味時滴一點,風味更複雜。
    • 實用資訊
      • 推薦店家:新北「晉老西兒麵館」(新北市永和區永和路),價格約 $110-$160。必點「番茄雞蛋刀削麵」或「豬肉炸醬刀削麵」,看個人喜好。
      • DIY提示: 要削出標準柳葉麵條難度極高。家常簡化版:麵糰要揉得夠硬(水份比例低)。用菜刀或水果刀,將麵糰切成厚片,再斜削成較寬厚的麵片(類似「麵片湯」的作法),煮好後搭配喜歡的湯頭或澆頭。口感雖不同,但也是一種風味。重點是麵糰硬度要夠才能削。

  • 名稱:洛陽水席 - 牡丹燕菜
    • 特色與亮點: 這可是大有來頭!源自武則天時期的洛陽宮廷宴席「水席」中的頭牌名菜。主料是白蘿蔔!將其切得細如髮絲(考驗刀工),經過繁複處理去除生味,使其口感變得柔韌似燕窩(所以叫「燕菜」)。湯底用雞鴨火腿等熬製的高湯,清澈鮮美。最後會在湯中央放上一朵用雞蛋絲、火腿等食材精心製作的「牡丹花」,視覺效果驚豔無比。味道清鮮淡雅,蘿蔔絲吸飽高湯精華,入口爽滑。第一次在高階豫菜館吃到時,被那精緻度和蘿蔔的華麗變身徹底震撼了。這道菜吃的是意境和功夫。
    • 推薦理由: 體驗中原飲食文化的精緻與歷史底蘊,視覺與味覺的雙重享受。清淡卻不寡淡,展現食材化平凡為神奇的功力。適合宴客或特殊場合。
    • 搭配建議: 作為水席的頭道羹湯菜,適合搭配水席中其他風味較足的菜品,如「連湯肉片」、「焦炸丸子」等,由清雅漸入佳境。單點的話,搭配清爽小菜即可。
    • 實用資訊
      • 推薦店家:臺北「真豫坊」(臺北市大安區仁愛路四段),這家提供較為道地的洛陽水席套餐。單點「牡丹燕菜」價格約 $480-$680 (需預訂)。體驗宮廷菜的精緻感。
      • DIY提示: 極度高難度!家常幾乎無法完美複製。體驗精神可用:將白蘿蔔切極細絲(或用工具刨細絲),用少許鹽抓醃出水,洗淨瀝乾。用滾水快速汆燙去生味,撈起過冰水保持爽脆。準備一碗清澈的雞高湯(可買現成清雞湯加熱),調味(鹽、少許白胡椒粉)。將蘿蔔絲鋪在碗底中間成小山狀,緩緩注入熱高湯。頂端放一小撮蒸熟的蛋黃絲或紅蘿蔔絲當裝飾。算是簡易「山寨版」,體驗蘿蔔絲在高湯中的清爽口感。

  • 名稱:油條包麻糬(江西/福建風融合)
    • 特色與亮點: 這雖非嚴格定義的傳統中原美食核心菜,但在臺灣的中原美食餐館或眷村小吃中非常流行,融合了北方油條與南方糯米食的特色。現炸的酥脆大油條,包裹著熱騰騰、軟糯拉絲的麻糬(或稱糯米滋),再滾上一層厚厚的花生粉、芝麻粉,或近年流行的鹹蛋黃粉、肉鬆海苔口味。一口咬下,酥、脆、軟、糯、香、甜(或鹹甜)多重口感與風味同時在口中交織,超級療癒!當早餐或下午茶點心都超讚。週末早上來一套,配杯豆漿,幸福感爆棚。個人覺得花生粉經典款最耐吃。
    • 推薦理由: 創新融合的街頭美味,口感層次豐富,甜鹹黨都能找到心頭好。現點現做熱呼呼的吃,風味最佳。冷掉油條會軟,口感差很多。
    • 搭配建議: 配一杯無糖或微糖的豆漿、米漿,或者簡單的清茶解膩。我通常配無糖豆漿,平衡甜膩感。
    • 實用資訊
      • 推薦店家:臺中「眷村豆漿」(臺中市北區健行路),價格約 $55-$75 (看口味)。必點「經典花生芝麻」或試試「鹹蛋黃肉鬆」新口味。早上排隊人潮很多。
      • DIY提示: 非常容易在家製作!買新鮮酥脆的油條。市售麻糬塊(或自己做:糯米粉加水揉成團蒸熟搗勻)微波加熱至軟糯。將麻糬夾入剖開的油條中,用力捏緊(讓麻糬稍微延展),再將整個夾好的油條麻糬在花生芝麻糖粉(或你喜歡的粉料如肉鬆)中滾一圈沾滿即可。熱熱吃!

  • 名稱:河北驢肉火燒
    • 特色與亮點: 俗話說「天上龍肉,地下驢肉」,驢肉以其細膩低脂、味道鮮美著稱。這道河北名點將滷得香醇入味的驢肉(通常是帶點肥肉的部位,更香)剁碎,夾入剛出爐的、外皮烤得酥脆掉渣、內裡蓬鬆柔軟的火燒(一種圓形的烤餅)裡。通常還會澆點滷汁或夾點青椒碎提味。餅皮的麥香、酥脆,配上驢肉的獨特香氣與軟嫩,確實令人回味。第一次吃需要點勇氣(畢竟驢肉少見),但吃過後大多會愛上那細緻風味。沒什麼怪味,口感比牛肉更細嫩些。
    • 推薦理由: 品嚐獨特的驢肉風味,體驗北方經典的「肉夾饃」變體。酥脆餅皮與香嫩肉餡的完美結合。
    • 搭配建議: 配一碗清爽的小米粥或玉米粥,平衡口感。或者簡單配杯熱茶也行。
    • 實用資訊
      • 推薦店家:臺南相對少見,但「冀味飄香」(臺南市東區崇善路)有提供,價格約 $100-$150。必點「驢肉火燒」。老闆是河北人,味道挺正宗。
      • DIY提示: 驢肉取得不易,可用滷牛腱肉代替(選帶點筋的部位),滷得軟爛入味後剁碎。火燒餅可用現成的燒餅或割包(蒸熱)代替。將剁碎的滷肉夾入熱騰騰的餅中,淋上一點點滷汁即可。味道雖不同,但也美味。
  • 名稱:陝西涼皮
    • 特色與亮點: 炎炎夏日的最佳救星!涼皮是用麵粉洗出來的「麵筋」沉澱後蒸製成的白色米皮狀食物(有些地方用米漿做,口感略有不同),口感滑溜、軟中帶點韌勁。切成條狀後,拌上由蒜水、香醋、醬油、芝麻醬、油潑辣子(靈魂!)、黃瓜絲、豆芽菜等組成的醬汁。講究的還會加入麵筋塊(洗麵團時留下的,口感有彈性)。酸、辣、香、滑、爽,五味俱全,開胃解膩第一名!夏天沒胃口時,來一碗冰涼的涼皮,瞬間胃口大開。辣度記得提醒店家調整。
    • 推薦理由: 清爽開胃的經典夏日小吃,口感獨特,風味層次豐富(酸辣鹹香)。製作過程(洗麵)也體現了飲食智慧。價格通常很親民。
    • 搭配建議: 單吃就很滿足,或者配個簡單的肉夾饃(一乾一濕),或來瓶冰鎮的酸梅湯或汽水。個人覺得配冰豆漿也很不錯。
    • 實用資訊
      • 推薦店家:高雄「秦味小館」(高雄市新興區復興一路),價格約 $70-$90。必點「秘製麻醬涼皮」,記得要求辣度。「麵筋」給得很大方。
      • DIY提示: 自製涼皮費時(需洗麵、沉澱、蒸製)。簡易版:購買現成的涼皮(超市或市場有時有)。自調醬汁:芝麻醬用溫水調稀,加入蒜末水、香醋(多一點)、醬油、鹽、糖、一點花椒粉(或花椒油)。油潑辣子(辣椒粉用熱油潑香)。將涼皮、黃瓜絲、燙熟的豆芽、麵筋塊(可用烤麩代替切塊)放入碗中,澆上醬汁和油潑辣子,拌勻即可。重點是醋要夠香,辣子要夠味。

  • 名稱:河南胡辣湯
    • 特色與亮點: 這是河南人(尤其鄭州、洛陽)最愛的經典早餐,充滿「爭議」但魅力獨特!濃稠的湯底由牛骨或羊骨高湯加上大量胡椒(白胡椒為主,有些會加黑胡椒甚至花椒)、多種香料(八角、桂皮等)熬煮而成,勾著濃芡。湯裡料多豐富:牛肉/羊肉丁、麵筋泡(吸湯精髓)、黃花菜、木耳、粉條、花生... 口感濃鬱、辛辣、鹹香,帶著濃厚的香料氣息和明顯的「胡椒麻」感。喝一口,從喉嚨暖到胃,提神醒腦效果一流!第一次喝可能會被那強烈的胡椒味嗆到,但習慣後會上癮(俗稱「喝習慣了」)。絕對是重口味愛好者的心頭好。冬天早上來一碗,瞬間不畏寒。早餐店的靈魂。
    • 推薦理由: 體驗地道河南庶民早餐的熱辣風情,驅寒暖胃,風味極具特色與記憶點。愛者恆愛。
    • 搭配建議: 絕對要配炸得金黃酥脆的油條(泡進湯裡吸飽湯汁)或蔥油餅、水煎包。解辣可配豆漿。沒配油條的胡辣湯是沒有靈魂的!
    • 實用資訊
      • 推薦店家:桃園「中壢老牌胡辣湯」(桃園市中壢區實踐路),價格約 $80-$100。必點「牛肉胡辣湯」配油條。這家胡椒下手很夠力,過癮!
      • DIY提示: 香料是靈魂。簡化版:用現成牛骨高湯塊加水煮開。加入喜歡的配料(牛肉丁、泡發的黃花菜木耳切絲、麵筋泡/切塊的烤麩、熟花生、粉條)。加入大量的白胡椒粉和適量五香粉(或少量十三香)、鹽、醬油調味。用水澱粉勾芡到你喜歡的濃稠度(通常很濃)。最後淋點香油。重點是胡椒要夠多才夠味!
  • 名稱:西安羊肉泡饃
    • 特色與亮點: 這不僅是食物,更是一種儀式感!顧客需要親自把堅硬紮實的「坨坨饃」(死麵餅)掰成黃豆大小的碎塊(越小越好,考驗耐心!),然後交給廚師。師傅會將碎饃加上燉得軟爛鮮香的羊肉塊、粉絲、木耳、黃花菜等配料,澆上滾燙濃鬱的羊骨高湯,最後點綴上香菜、糖蒜、辣醬(通常會給一碟)。吃的時候有「單走」(湯饃分開)、「口湯」(湯適中)、「水圍城」(湯多)等不同吃法。饃粒吸飽鮮美的羊湯,變得綿軟入味,羊肉軟嫩不羶,湯頭醇厚。自己掰饃的過程雖然耗時,卻也是體驗這道中原美食文化的重要環節。第一次掰饃掰到手痠,但吃到成品覺得一切都值得。湯頭醇厚度是關鍵。
    • 推薦理由: 體驗西安最具代表性的飲食文化,參與感強。湯濃肉香饃入味,是道飽足感與風味兼具的功夫料理。適合悠閒時光慢慢享用。
    • 搭配建議: 必定搭配糖蒜(酸甜清脆解膩)和一碟特製辣醬(通常香而不過辣),可依個人口味新增。糖蒜絕對是絕配。
    • 實用資訊
      • 推薦店家:臺北「秦味飄香」(臺北市大安區復興南路一段),價格約 $280-$380 (看羊肉份量)。體驗自己掰饃的樂趣(或可請店家代掰)。必點「優質羊肉泡饃」。
      • DIY提示: 難度極高(熬湯、做饃、煮肉)。簡化體驗:購買熟羊肉塊(或自己滷牛腱切塊)。用濃鬱的市售羊肉爐湯底或牛骨高湯塊煮湯。將現成的燒餅切小丁(無法完美還原坨坨饃口感)。鍋中放少量湯,加入掰好的饃丁、熟肉塊、泡軟的粉絲、木耳絲煮滾,讓饃丁稍微煮軟吸湯(別煮爛)。裝碗,注入更多熱湯,撒上香菜。旁邊放糖蒜和辣醬。重點是湯要夠濃。

中原美食熱門招牌菜大比拼

美味名稱 特色記憶點 推薦理由 最佳拍檔 哪裡吃 (舉例) 價位帶
河南燴麵 濃白羊骨湯 + 寬厚勁道麵條 湯濃料足,飽足感爆棚 生大蒜、糖蒜 臺北「豫州味」 $180-$250
陝西肉夾饃 酥脆饃皮 + 軟爛噴香臘汁肉 酥香軟糯雙重奏,街頭經典 涼皮、小米粥 臺中「秦味館」 $70-$90
山東大滷麵 澎湃什錦料 + 濃稠黃金芡汁 視覺味覺雙豐收,營養滿分 涼拌小菜 高雄「魯香園」 $130-$180
山西刀削麵 現削柳葉麵條 + 俐落功夫秀 勁道口感無敵,現點現削 山西老陳醋 新北「晉老西兒」 $110-$160
洛陽牡丹燕菜 蘿蔔絲變燕窩 + 高湯牡丹花 宮廷級精緻,嚐鮮首選 水席其他菜品 臺北「真豫坊」 $480-$680
油條包麻糬 酥脆油條 + 軟Q麻糬裹粉 創意甜鹹點心,療癒首選 無糖豆漿 臺中「眷村豆漿」 $55-$75
河北驢肉火燒 酥火燒夾細緻驢肉 嘗鮮驢肉獨特風味 小米粥 臺南「冀味飄香」 $100-$150
陝西涼皮 滑溜涼皮 + 酸辣麻醬香 夏日開胃神器,爽口不膩 冰酸梅湯 高雄「秦味小館」 $70-$90
河南胡辣湯 濃稠辛辣 + 滿滿胡椒香 重口味早餐,暖身醒腦 油條 (必泡!) 桃園「中壢老牌」 $80-$100
西安羊肉泡饃 自己掰饃 + 鮮濃羊肉湯 深度文化體驗,湯饃交融 糖蒜、辣醬 臺北「秦味飄香」 $280-$380

一個老饕的中原覓食真心話

說真的,有時候在臺灣找道地的中原美食,是需要點運氣和耐心的。有些店面其貌不揚,甚至藏在市場深處或巷子底,但偏偏就是這些地方容易挖到寶。像是我之前在新北某個黃昏市場,找到一家只賣下午的河南燴麵小攤,湯頭之濃鬱,比很多掛大招牌的店還棒!當然也有踩雷的時候,有次慕名去一家網評很高的刀削麵店,結果麵削得太厚,煮得又有點過頭,口感軟趴趴的,跟我之前在山西吃到的差太多,有點失望。所以現在我都會先觀察一下店家的客人多不多、是不是在地人,或是偷瞄廚房師傅的手勢(尤其是削麵或掰饃的店),通常八九不離十。

巷弄覓食秘訣: 觀察店內用餐者是否多為本地居民、留意師傅製作手法專業度、選擇用餐時段前往確保食材新鮮度

在家也能輕鬆做的中原味

我知道不是每個人都有空到處跑店面,或者有些地區真的找不到。別擔心!有些中原美食的基礎做法其實不難,家裡廚房也能搞定個七八成。像前面說的油條包麻糬,材料超好買,自己做還能控制甜度、餡料多寡。還有山東大滷麵,有點像豪華升級版的臺式什錦湯麵,重點就是料切得漂亮、芡汁勾得恰到好處(不能稀得像湯,也不能稠得像漿糊)。我常週末在家煮一大鍋,全家都愛。胡辣湯的家常版雖然簡化很多香料,但靠著大量的白胡椒粉一樣能喝得過癮暖身。重點是動手試試看,失敗了頂多當湯麵吃嘛!

Q&A:關於中原美食的常見疑問

Q:中原美食是不是都很重口味、很鹹很油?

A: 嗯...這不全然對,但確實「部分」菜餚偏向濃鬱、味道較足(像胡辣湯、燴麵湯頭、滷味醬汁)。不過,也有像「牡丹燕菜」這樣清雅精緻的湯品,或是「涼皮」這樣清爽開胃的小吃。很多麵食本身(如刀削麵條、饃)其實主要是麥香。點餐時可以稍微詢問店家口味輕重,有些也能客製調整(比如少鹽、少油)。我自己吃久了,反而覺得那種厚實的味道很有魅力,但理解不是每個人都習慣。

Q:在臺灣哪裡可以比較集中找到道地的中原美食餐廳?

A: 坦白說,完全集中的區域不多,比較是零星分佈。不過,幾個有歷史的眷村改建區域(像臺北的南機場夜市周邊、臺中的清水眷村文化園區附近、高雄的左營眷村一帶)或是大學附近(學生口味多元,例如桃園中壢中原大學商圈周邊),相對容易找到一些老字號或由外省老伯伯、阿姨經營的小店。臺北的永康街、麗水街一帶也有一些較精緻的北方麵食館或豫菜館。多利用地圖App搜尋關鍵字(河南菜、陝西菜、山西麵館、北方麵食)搭配評價,實際去探訪比較準。我喜歡鑽巷子,常常有意外收穫。

Q:第一次嘗試中原美食,有沒有比較「安全牌」、不容易踩雷的推薦?

A: 這個問題好實際!我會推薦從接受度比較廣的開始:

  1. 肉夾饃: 酥香餅皮夾軟嫩肉,很難抗拒,尤其喜歡漢堡、刈包的人。
  2. 油條包麻糬: 特別是經典花生芝麻口味,甜甜鹹鹹,老少咸宜(如果你愛糯米類點心)。
  3. 陝西涼皮: 特別是夏天,酸酸辣辣又涼爽,很開胃。
  4. 山東大滷麵: 料多實在,有點像更豐盛的臺式大滷麵,比較好入門。
  5. 刀削麵(選番茄蛋或炸醬澆頭): 麵條口感特別,醬汁口味熟悉度高。

這些比較不容易有太陌生的風味(像驢肉、或強烈的胡椒麻感),踩雷機率低一點。之後有興趣再挑戰胡辣湯、泡饃或牡丹燕菜這類特色更鮮明的。記得,點餐時問問老闆推薦最招牌的,通常錯不了。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