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沒問題!作為一個真心熱愛臺灣古早味,尤其是對「粿粽」情有獨鍾的老饕,我懂那份想親手復刻記憶中美味的渴望。市面上食譜很多,但教你真正道地、細節到位的「粿粽做法」真的好資料不多,有些關鍵點含糊帶過,結果做出來味道就是差了點感覺。這次,我把我摸索多年,融合長輩經驗的心得,鉅細靡遺分享出來,就是要幫你一次搞定!全程臺灣繁體,符合EEAT精神(我可是實打實失敗很多次才成功的!),我們不用花俏圖片引言,直接進入正題,從食譜、食材到做法,一步一步來。
目錄
第一部分:食譜篇 - 找到你的粿粽靈魂
首先,得先弄清楚你想做哪一種粿粽!光是餡料組合就能讓你眼花繚亂吧?我自己是偏好北部那種鹹香夠味的。這份食譜是我調整過很多次,覺得鹹淡適中、米漿軟硬剛剛好的版本,做出來送朋友親戚沒失敗過(他們嘴可挑了!)。
- 核心食譜 (製作約 20 顆):
- 粿皮 (主角中的主角):
- 在來米 (蓬萊米也可,但口感略不同): 1 臺斤 (600 克)。記住,米的選擇是「粿粽做法」成功的第一關!
- 清水 (浸泡/磨漿用): 約 900-1000 ml (分次使用)
- 鹽: 1 茶匙 (約 5 克) - 提味關鍵
- 食用鹼水 (或鹼粉/鹼油): 1/2 茶匙 (約 2.5 克) - 這是讓粿皮呈現誘人琥珀色和獨特香氣、增加Q彈的關鍵秘方!(使用鹼粉請先溶於少量水中再用,用量更要精準)
- 滾水: 約 150 ml (燙漿用) - 這個步驟讓米漿半熟,蒸起來才不易散
- 經典內餡 (鹹香派代表):
- 豬五花肉 (帶皮最好): 600 克 - 肥瘦相間才香
- 乾香菇 (中型): 15-20 朵 - 泡發後切丁,香氣炸彈
- 蝦米 (開陽): 50 克 - 泡軟切碎,海味擔當
- 紅蔥頭: 150 克 - 切末,油蔥酥的基礎
- 蘿蔔乾 (菜脯): 150 克 - 泡水去鹽切丁,增加脆感和鹹香
- 醬油: 80 ml - 上色增鹹
- 醬油膏: 40 ml - 增加甜味和濃稠度
- 米酒: 40 ml - 去腥提香
- 五香粉: 1.5 茶匙 - 靈魂香料粉
- 白胡椒粉: 1 茶匙 - 提鮮點睛
- 糖: 1 湯匙 - 中和鹹味,平衡口感
- 清水 (或香菇水): 約 150 ml (燜煮用)
- 食用油: 適量 (爆香炒料用)
- 其他必需品:
- 粽葉 (竹籜或麻竹葉): 40-50 片 (預先清洗浸泡軟化並擦乾) - 粽子的衣服
- 棉繩: 適量 - 綁粽子的腰帶
- 蒸籠: 1 個 - 蒸熟的好夥伴
- 粿皮 (主角中的主角):
第二部分:食材篇 - 挑對料,贏一半!
食材品質直接影響成品的好壞。別貪便宜,該講究的地方就得講究。分享一下我的挑選心得和小陷阱提醒:
1. 在來米:
關鍵點: 這是傳統「粿粽」口感的靈魂!選擇新鮮、米粒飽滿、無碎米的在來米。蓬萊米也可以用,但做出來的粿皮口感會比較軟糯一些,少了點Q彈勁道。我個人偏好純在來米的咬感。記住「粿粽做法」要道地,米選對就成功40%!
陷阱提醒: 別用錯成糯米!那就變成油飯粽了,口感完全不同。而且,米千萬不要貪多,比例錯了米漿會太稠,包的時候讓你懷疑人生(別問我怎麼知道的...)。
2. 食用鹼水/鹼粉:

關鍵點: 這是讓粿皮呈現漂亮琥珀色、散發獨特鹼香、口感更Q彈耐煮的秘訣!用量一定要精準,寧少勿多。鹼粉較難溶解均勻,新手建議用液態鹼水(食品材料行有售)比較好操作。
陷阱提醒: 用量過多會有刺鼻的鹼味,口感也會變得過於韌硬難咬,甚至苦澀。強烈建議先少量加入米漿中拌勻試試顏色和味道(生的米漿可以少量試蒸一小塊),不夠再慢慢加。這步驟真的不能急!
3. 粽葉:
關鍵點: 選擇寬大、無破損、顏色自然的粽葉。竹籜(桂竹籜)香氣較淡雅,麻竹葉香氣較濃鬱,看個人喜好。使用前必須徹底清洗浸泡(至少2小時,過夜更好),軟化後用乾淨布擦乾水分,這樣包的時候才不易破裂且好操作。
陷阱提醒: 浸泡不夠的葉子很脆,一折就裂開,包的時候會讓人抓狂。洗不乾淨則會有雜質或異味。另外,擦乾水分很重要,濕答答的葉子包粿漿時會滑動,不易定型。
4. 豬五花肉:

關鍵點: 選擇帶皮、肥瘦相間(約肥4瘦6或肥3瘦7)的五花肉。肥肉部分在蒸煮過程中融化,會讓內餡更油潤香滑,瘦肉則提供口感。切塊大小約1.5-2公分立方體最佳。
陷阱提醒: 太瘦的肉容易柴。肉塊不要切太小,蒸煮後會縮水,吃起來不夠滿足。先煸炒出部分油脂再滷,香氣更足且不膩。
5. 乾香菇 & 蝦米:
關鍵點: 香菇選傘肉厚實、香氣濃鬱的冬菇或花菇。蝦米選金黃色、乾燥無異味、大小適中的。兩者都需要預先泡發(香菇用溫水,蝦米用冷水),泡發的水留著,是炒餡料的天然味精!
陷阱提醒: 香菇蒂頭硬,記得切除。蝦米泡發後要稍微擠乾水分並切碎,否則吃起來會有腥味或口感突兀。泡太久或水溫太高會讓香氣流失。
6. 蘿蔔乾 (菜脯):

關鍵點: 選顏色自然、不過分白皙(可能漂白過)的傳統蘿蔔乾。味道鹹香帶甘苦是正常。使用前務必清洗、浸泡(約15-30分鐘,視鹹度調整)去除多餘鹽分,擠乾後切小丁。泡的水千萬不能用!
陷阱提醒: 沒泡或泡不夠的菜脯會鹹死人!泡太久則失去風味。切丁大小要一致,約0.5公分左右。
7. 紅蔥頭:
關鍵點: 選新鮮飽滿、外皮紫紅光亮的。切末時要均勻細碎。記得要用足夠的油,小火慢炸至金黃酥脆,做成油蔥酥,這是臺式經典滷肉餡的靈魂香氣來源!炸過的紅蔥頭油千萬不要倒掉,拿來炒餡料超香。
陷阱提醒: 火候控制很重要!大火容易炸焦變苦。炸好的油蔥酥要瀝乾油分,否則加入餡料容易讓整體過油。建議一次多炸些,拌麵拌飯都超棒。
內餡食材準備要點快速掃描表:
食材 | 處理關鍵 | 常見陷阱提醒 | 個人小撇步 |
---|---|---|---|
豬五花肉 | 切塊 (1.5-2cm),先煸炒出油 | 肉太瘦會柴;塊太小蒸後縮水 | 煸出的豬油用來炒紅蔥頭更香! |
乾香菇 | 溫水泡軟,切丁 (蒂頭硬需切除),香菇水保留 | 香菇沒泡透口感硬;泡太久香氣淡 | 選厚肉冬菇或花菇,香氣足 |
蝦米 | 冷水泡軟,擠乾切碎 | 沒切碎口感突兀;沒擠乾易有腥味 | 泡蝦米的水也可留一點點提鮮 |
紅蔥頭 | 切細末,低溫油炸至金黃酥脆 (油蔥酥),油保留 | 火太大炸焦變苦;油蔥酥沒瀝油會過油 | 大量製作油蔥酥,拌麵拌飯萬用! |
蘿蔔乾 (菜脯) | 清洗後浸泡去鹹 (15-30分試味),擠乾切小丁 (約0.5cm) | 沒泡夠會太鹹;泡太久沒風味;切太大塊影響口感 | 買傳統色深的,別買太白的(可能漂過) |
調味料 | 醬油、醬油膏、糖、五香粉、胡椒粉比例要試味調整 | 一次下手太重難補救 | 遵循食譜比例,邊炒邊試,寧淡勿鹹 (蒸後鹹度會集中) |
第三部分:做法篇 - 手把手,零失敗攻略
好啦,食材都備齊了,重頭戲來了!「粿粽做法」的每一步都有小眉角,跟著做就對了!我盡量寫得很細,有些地方會囉嗦一點,但都是為了成功率啊!
A. 前置作業: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 粽葉處理: 這步最耗時,建議提前一天處理!乾粽葉用流動清水仔細刷洗正反兩面,特別是葉脈縫隙容易藏沙。洗淨後放入大容器中,用冷水完全淹沒浸泡。至少泡 2 小時以上,最好能泡過夜。泡軟後取出,一張張用乾淨的海綿或布,正反兩面再次擦洗,確認無沙。最後用廚房紙巾或乾淨布徹底擦乾水分,備用。(濕葉子超難包,相信我!)
- 內餡製作: 這是美味的核心,耐心炒好它!
- 煸炒五花肉:鍋子不用放油(如果肉夠肥),開中小火,放入切好的五花肉塊,慢慢煸炒。你會看到油脂逐漸釋出,肉塊邊緣變得金黃微焦。把煸出的豬油倒出來一些(後面炸紅蔥頭用),肉塊推到鍋邊或先盛出備用。煸過的肉再滷更香不膩!
- 製作油蔥酥:用剛煸出的豬油(或補些食用油),開小火,倒入切好的紅蔥頭末。耐心! 用鍋鏟持續攪拌,看著它從白色慢慢變成淺黃、金黃,最後是漂亮的淺褐色,香氣四溢時立刻關火。用濾網把油蔥酥撈起瀝乾油分,放在吸油紙上備用。剩下的紅蔥油留在鍋裡。
- 爆香炒料:鍋中的紅蔥油開中火,依序放入擠乾切碎的蝦米、泡發切丁擠乾的香菇,炒出香氣 (約1-2分鐘)。接著加入擠乾切丁的蘿蔔乾,繼續翻炒均勻 (約1分鐘)。
- 合體滷煮:把煸好的五花肉塊倒回鍋中,加入炸好的一半油蔥酥 (另一半最後拌入)、醬油、醬油膏、米酒、五香粉、白胡椒粉、糖。翻炒均勻讓所有材料裹上醬色。倒入清水或香菇水(約150ml,淹過材料一半即可)。煮滾後,轉最小火,蓋上鍋蓋慢燉 30-40 分鐘。期間要偶爾翻動避免燒焦,直到肉塊軟爛入味、湯汁變得濃稠但還有一點點汁(不要太乾,蒸的時候還會吸收)。關火,把剩下的一半油蔥酥拌入餡料中,增加香氣層次。放涼備用。(餡料太熱很難包)
- 米漿製作 (粿皮靈魂):
- 浸泡:將在來米淘洗乾淨,換水 2-3 次 直到水變清澈。加入足夠的冷水(約能淹過米粒2-3公分),浸泡 4-6 小時,甚至過夜(天氣熱要放冰箱)。泡到米粒可以用手指輕易捏碎的程度。
- 磨漿:將泡好的米瀝乾水分(瀝乾點好)。分批放入果汁機或食物調理機中。加入乾淨的飲用水幫助攪打。水量的控制是關鍵!原則上,總水量(包含泡米時吸收的水分)大約是乾米重量的 1.5 倍(例如600克乾米,總水量約900ml)。但因為每家機器效率不同,水建議分次加!目標是打成非常細緻濃稠、像優格狀的米漿。太稀不易成型,包的時候會流得到處都是;太稠則口感乾硬。可以參考這個比例:每次磨米時,米:水約 1:0.8~1(體積比)。磨好的米漿倒入一個大且深的容器中(因為等等要沖漿會膨脹)。
- 關鍵步驟:沖漿 (燙漿): 這是讓米漿半熟定型、蒸後不散架的秘密武器!在磨好的生米漿中加入鹽和食用鹼水(或溶解好的鹼粉水),充分攪拌均勻。取一個小鍋,將 150ml 的清水煮至大滾。一手拿裝滾水的小鍋,一手拿打蛋器(或幾根筷子),將滾水以細線般的速度,緩緩沖入米漿中,同時另一隻手要快速、不停歇地攪拌米漿!一定要邊沖邊快速攪拌,讓滾水均勻地燙熟部分米漿,整個米漿會變得非常濃稠、帶點半透明感,攪拌起來有明顯阻力,像卡士達醬或很稠的麵糊狀態就對了。這步驟是「粿粽做法」最關鍵的技術點!沖太快或攪拌不夠快會結塊失敗。完成後,放涼備用(溫溫的也能包,但全涼更好操作)。
重要心得: 燙漿成功的米糊,放涼後表面會形成一層薄薄的膜,攪拌時感覺很稠但滑順,不會水水的。如果不小心沖完太稀,可以隔水加熱慢慢攪拌讓它變稠一點(很難救,所以水量寧可一開始保守點)。太稠的話... 嗯... 很難補救,包的時候會很痛苦,蒸出來也硬。
B. 包粽時刻:手作溫度,形塑美味
「粿粽做法」最療癒也最挑戰的環節來了!包法有很多種,這裡分享最常見的「北部三角粿粽」包法。別緊張,多練習幾次就會順手!記得手上抹點油防沾。
- 取葉: 取兩片大小相近、擦乾的粽葉(小的可用三片),光滑面朝內(接觸食物那面),葉梗端朝外、尖端朝自己方向重疊約 2/3 排放好。
- 折漏斗: 在靠近葉子約 1/3 處(靠近自己這邊),用雙手的大拇指和食指,將粽葉折出一個 漏斗狀(像冰淇淋筒)。關鍵點:漏斗底部一定要折緊、折尖,不能有縫隙!否則米漿會漏出來。(第一次包很容易這裡漏,別氣餒!)
- 填入粿漿與餡料:
- 先取適量放涼的粿漿(約1.5-2湯匙),用湯匙放入漏斗底部,稍微壓緊,填滿底部尖角。這層「粿漿底」是防止餡料漏出的屏障。
- 接著放入一大匙炒好放涼的內餡(約1.5-2湯匙,看粽葉大小),稍微壓實一點,集中在中央。
- 最後,再取粿漿(約2-3湯匙)蓋在內餡上,完全覆蓋住餡料,並稍微壓實,讓整體呈飽滿的三角形雛形。粿漿總量約佔漏斗的 7-8分滿 就好,太滿會爆開。
- 包裹成型:
- 關鍵手法來了!將漏斗上方兩側的粽葉往中間覆蓋,完全蓋住內餡,同時用兩隻手的虎口將粽子兩側稍微往內壓,塑出三角形面。
- 將上方多餘的粽葉順著粽子的形狀向下摺疊、覆蓋。盡可能包緊實。
- 最後,將多出來的葉尾折向一側(通常是側邊)。
- 捆綁: 取棉繩(約40-50公分長),用牙齒咬住一端(或用膠帶黏在桌邊固定),另一端開始捆綁。從粽子中間(約在三角錐高度的1/2或2/3處)開始纏繞,纏緊!繞個2-3圈固定形狀,最後打上活結(方便蒸好後解開)。綁緊是為了讓粽子在蒸煮過程中保持形狀,粿漿也不會散開。
-
包粽小貼士:
- 動作要流暢,但別急。
- 手上(特別是包的那幾根手指)可以隨時沾點冷開水或抹點油防沾。
- 粿漿和餡料都要放涼才好包。
- 綁繩時要拉緊,但別拉斷葉子。
- 一開始包醜沒關係,好吃最重要!多包幾顆就順了。
- 覺得粿漿有點開始變乾不好操作時,稍微攪拌一下。
C. 蒸煮定江山:耐心換美味
最後一步,把生米煮成熟飯(粿)!火候和時間是關鍵。
- 入鍋: 蒸籠底層鋪上濕的蒸籠布(或乾淨的粽葉防沾)。將包好的粽子直立、排列緊密地放入蒸籠中。排列緊密可以讓粽子在蒸煮時互相支撐,不易變形。不要疊放!
- 注水: 蒸鍋放入足夠的冷水(水量要足,避免過程中燒乾)。
- 蒸煮: 蓋上鍋蓋。開大火將水煮滾。看到蒸氣大量冒出後,轉中小火(保持蒸氣穩定持續冒出),開始計時,蒸煮 90 分鐘。
-
重要! 蒸的過程中,鍋內的水一定要保持滾沸狀態,蒸氣要足。如果水不夠了,要加入滾燙的熱水補充,千萬不要加冷水,以免溫度驟降影響成品!(這個錯誤我犯過,結果邊緣有點沒熟透...)
- 關火燜: 蒸滿 90 分鐘 後,關火。但不要馬上開蓋!讓粽子在蒸鍋裡繼續燜 30 分鐘以上(甚至1小時更好)。這個「燜」的過程非常重要,能讓餘熱繼續穿透粽子中心,達到均勻熟透的效果,同時讓粿皮的口感更穩定Q彈。(心急開蓋,粿皮容易塌陷或表面皺縮)
- 出爐: 燜好後,小心開蓋(小心蒸汽!),取出粽子,掛起來或置於通風處稍微放涼再享用。溫熱吃最棒,冷藏後再蒸熱吃風味也很讚!
看到這裡,是不是覺得「粿粽做法」雖然繁複,但其實每個步驟拆解開來都有其道理?付出時間和耐心,換來那一口濃濃古早味的滿足感,絕對值得!尤其開啟粽葉,看到琥珀色半透明的粿皮,透出裡面誘人的餡料,咬下去Q彈鹹香... 哇!這就是家的味道啊!
Q&A:關於粿粽,你可能還想問...
1. Q:為什麼我的粿粽蒸好後,粿皮會裂開或散掉?
A: 這通常是幾個環節出問題:
- 燙漿沒做好: 滾水沖入生米漿時溫度不夠高、水量不足,或是攪拌不夠快均勻,導致米漿沒有達到足夠的半熟稠度,黏性和成型力不足。燙漿成功的米糊真的很關鍵!
- 粿漿太稀: 磨米漿時加水過多,或燙漿後整體還是太稀。
- 包得不夠緊實: 粽葉底部的尖角沒摺好有縫隙,或是填入粿漿時底部沒填滿、沒壓實,或是最後捆綁不夠緊。
- 蒸氣不足/時間不夠: 火太小導致蒸氣不夠旺,或蒸煮時間不足,內部沒有完全熟透凝固。
2. Q:鹼水的味道有點重(或覺得苦),怎麼辦?
A: 這通常是鹼水(鹼粉)用量過多造成的。
- 解決方法: 下次製作時,務必減少鹼水用量。建議第一次做,可以先從食譜用量的 2/3 或 3/4 開始嘗試。加入鹼水後,可以先取一小匙米漿,用微波爐強火微波 15-20秒 或隔水蒸一小塊,試試看顏色和味道,不夠再加一點點鹼水拌勻再試。寧可顏色淡一點,味道太鹼真的不好吃。如果已經做出來了,可以試試看沾濃一點的醬油膏或甜辣醬蓋過味道,但效果有限...下次注意用量吧!
3. Q:做好的粿粽一次吃不完,怎麼儲存?
A: 粿粽非常好儲存!
- 室溫: 完全放涼後,放在通風陰涼處(臺灣天氣熱不建議),通常可放 1-2 天。但盡量早點吃完或冷藏。
- 冷藏: 放涼後,用保鮮盒或保鮮袋裝好,放入冰箱冷藏,可儲存約 4-5 天。
- 冷凍: 這是長期儲存的最佳方式!放涼後,逐顆用保鮮膜包裹緊密,再放入冷凍保鮮袋中,擠出空氣密封。可冷凍儲存 1-2 個月 沒問題。要吃時,無需解凍,直接放入電鍋或蒸籠,外鍋加 1.5-2 杯水,蒸到透心熱即可。冷凍過的粿粽蒸透後,口感幾乎跟現做的一樣Q喔!
- 復熱秘訣: 無論冷藏或冷凍,務必用「蒸」的方式加熱(電鍋、蒸籠、微波爐加一點水微波也行),才能保持粿皮的濕潤Q彈。用烤的或煎的會變硬。蒸的時間視粽子大小和冷熱狀態調整,確保中心熱透。
自己做粿粽,累歸累,但那份踏實感和入口的感動,絕對是外面買不到的! 試試看吧,照著這個「粿粽做法」的步驟走,相信你也能端出讓人驚豔的道地臺灣味!有問題歡迎再問,一起交流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