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糕:完整做法步驟、材料比例與疑難排解指南

發佈時間: 更新時間:

說到 茯苓糕,很多人只覺得它就是一塊白白的、口感有點Q的甜糕。我以前也這麼想,直到有次在迪化街老中藥行聞到那股獨特的清香,老闆說是 茯苓糕 的味道,才勾起我的興趣。老闆說,這可不是普通甜點,在中醫裡,茯苓本身就被認為能健脾祛溼、寧心安神(當然啦,這不是藥,也別指望吃兩塊就百病全消,當個溫和的食補點心就很棒)。想想現代人工作壓力大、又常吃冰喝冷飲,體內溼氣重的人不少,這種帶著草本清香的古早味點心,確實有點道理。

你知道嗎?茯苓糕 的食譜看似簡單,就那幾樣粉和水,但真要做出那種「彈牙不黏牙,綿密又帶點空氣感」的境界,每個環節都藏著細節。我當初就是不信邪,隨便找個網路食譜就開幹,結果...嗯,成品硬得可以當武器(開玩笑的,但真的很難吃)。後來才知道,茯苓糕 的配方比例、粉類的選擇、蒸制的火候,差一點,口感就差很多。

我試過好幾個版本,從最基礎的到加了點變化的口味,整理出我覺得成功率超高、風味也最平衡的食譜。這個版本不會太甜膩,茯苓的草本味清晰卻不突兀,當早餐配無糖茶,或是下午有點小餓時墊個胃,都超合適。你問我為什麼執著要自己做?外面買的當然方便,但很多為了延長儲存或降低成本,會加改良劑或減少茯苓比例,那獨特的清香就淡了,口感也常常偏硬或帶點怪怪的黏感。自己做,用料實在,吃得安心。

食材:粉、水、糖,挑對了才成功一大半

茯苓糕,聽起來材料超單純對吧?主要就三樣:茯苓粉、粘米粉、糖(有些會加點澄粉或玉米粉調整口感)。但魔鬼藏在細節裡!每種材料的品質和選擇,直接左右成品的生死。

茯苓粉:這是靈魂啊!一定要買純的、品質好的!我踩過雷,買過顏色偏灰、味道帶點黴味或酸味的劣質品,蒸出來的糕顏色暗沉,味道也怪,整鍋報銷心疼死。後來學乖了,都去信譽好的老中藥行買(像臺北的迪化街、臺南的中西區都有名店),請老闆推薦。好的 茯苓粉 應該是淡淡的米白色或帶點淺褐,聞起來是舒服的草本清香,有點像淡淡的土壤混合一點堅果味(很難形容,但聞了就懂)。用量是關鍵,太少沒風味只是個甜米糕,太多則容易有藥味且口感偏硬。我的黃金比例是跟粘米粉大約 1:1.5 左右(後面提供表格給你看)。

  • 粘米粉:就是再來米粉。這個影響糕體的軟Q度。要選新鮮的,別用放太久受潮結塊的。牌子的話,我用過幾個臺灣本地品牌,差異不大,重點是粉要細。
  • :傳統多用白砂糖或二砂。我偏愛用二砂,它能讓 茯苓糕 帶點溫柔的琥珀色,甜度更溫潤,香氣也更好。冰糖也可以,但溶解要更徹底。糖的量可以調整,但別太少,糖除了甜味,也幫助糕體保溼和支撐結構。
  • :沒錯,水也很重要!要用過濾水或煮沸放涼的水,確保沒有氯味或其他雜質影響風味。水量更是成敗關鍵!水太多,糕蒸不熟軟趴趴;水太少,粉漿太稠,蒸出來乾硬。這個比例要抓準(下面表格會列)。
  • 可選材料:有時我會加一小撮鹽(真的只要一點點),引出甜味;也有人喜歡加一點點油(如無味的植物油)讓糕體更潤澤、更好脫模;想要更滑嫩口感,可以加點澄粉(小麥澱粉)或玉米粉替代一小部分粘米粉(約5-10%)。

茯苓糕 基礎材料比例表(六吋圓模一份量)

材料 重量/份量 重要性與挑選要點 📌 替代方案 ️
茯苓粉 65公克 靈魂! 純正、米白或淺褐、清香無異味。中藥行購買為佳。 無,這是主角!
粘米粉 100公克 新鮮、細緻的再來米粉。支撐糕體結構,影響軟Q度。 玉米粉或澄粉可取代少量 (5-10%) 調整口感
二砂/白砂糖 80-90公克 80克微甜 / 90克適中甜。二砂顏色香氣更佳。提供甜味、濕潤度與結構。 冰糖 (需完全融化)
飲用水 350毫升 關鍵比例! 過濾水或冷開水。水量影響最終質地 (太稠硬 / 太稀糊)。
指尖一小撮 提味神器!真的只要一點點,讓甜味更立體。 可省略
植物油 5毫升 (可不加) 讓糕體更潤澤、更好脫模。選擇無味的油 (如玄米油、葡萄籽油)。 可省略,但脫模可能稍黏

茯苓粉購買經驗懶人包

  1. 信譽店家: 老字號中藥行優先(迪化街、鹿港、臺南老店等)。
  2. 看: 顏色均勻,米白或淺淺褐色,無雜質結塊。
  3. 聞: 清新草本香,帶點土味或堅果味,絕對不能有酸味、黴味或刺鼻味!
  4. 問: 直接問老闆「這適不適合做茯苓糕?」通常老闆都會樂意推薦。
  5. 小量試買: 第一次買某家,先買少量試做,成功再回購。

做法:攪拌、過篩、等待、蒸製,慢工出細活

好啦,材料備齊,重頭戲來了!最關鍵的步驟!這部分我會講得比較細,因為失敗點都在這裡。別怕步驟多,其實做起來蠻療癒的,只是需要點耐心。

第一步:調製粉漿 - 均勻是王道

1. 乾粉混合:茯苓粉、粘米粉、糖(還有那一小撮鹽,如果要用)都倒進一個大碗裡。用手動打蛋器(千萬別用電動的,會打到天荒地老粉還亂飛)把它們徹底攪拌均勻。這步很重要!確保粉類沒有結塊,糖也均勻分佈。為什麼不用篩?因為粉類乾的時候過篩,會發現 茯苓粉 顆粒比較粗,很難過...直接攪勻比較快。

2. 加水調漿: 把量好的水(350ml是基準,但不同品牌粉類吸水性可能有微小差異,可以先倒330ml,留一點調整),緩緩地、分批地倒入乾粉中。一邊倒,一邊用打蛋器快速、不間斷地攪拌!這裡是第一個關鍵!要攪到完全沒有粉粒,成為均勻細滑、有點流動性的粉漿。質地大概像...稍微濃稠一點的鮮奶?用打蛋器劃過會有痕跡,但很快會消失。如果不小心水加多一點點變太稀?別慌,可以再補一小撮粘米粉(真的是一小撮)調回來;如果太稠,補一點點水。但最好第一次嚴格按比例來。

第二步:過篩 - 細緻口感的秘密

粉漿攪勻了,看起來很滑順了對吧?別急!過篩才是讓口感升級的魔法步驟!把粉漿倒進一個細目的網篩裡(豆漿濾網那種細度就很好),下面用盆子接住。用湯匙或刮刀在篩網裡慢慢地、溫柔地按壓和攪動粉漿,讓它透過篩網濾下去。這步驟主要是濾掉 茯苓粉 裡可能殘存的細小顆粒或沒攪散的粉粒,同時也讓粉漿更細緻,蒸出來的糕才會綿密無顆粒感。這步要有點耐心,按壓到最後會剩下一點點渣渣,那是正常的(主要是 茯苓粉 裡無法完全溶解的纖維),捨棄掉就好。

第三步:靜置醒漿 - 等待讓它們融合

過篩好的粉漿,蓋上保鮮膜(防止表面乾掉結皮),放在室溫下靜置至少30分鐘。這時間不能省!讓粉類有時間充分吸收水分,彼此融合,這樣蒸出來的結構才會穩定均勻。等待的時候可以去準備蒸鍋。

第四步:準備蒸鍋與模具 - 創造完美環境

1. 鍋具選擇: 用一個深一點的鍋子當蒸鍋(炒菜鍋也行),確保水滾時不會濺到待會要蒸的糕體。水量加到足夠,預估蒸的時間內(約50-60分鐘)水不會燒乾(重要!中途加水會影響溫度和成品)。鍋裡放上蒸架(或蒸籠)。

2. 模具選擇與處理: 模具很重要!建議用活動底模(戚風蛋糕那種)或矽膠模超級好脫模!玻璃或瓷碗也不是不行,但脫模時容易毀容... 模具內側均勻抹上一層薄薄的食用油(用第二步提到的植物油),這步驟幫助脫模順暢。

3. 預熱蒸鍋: 把水燒開,產生充足的蒸汽!蒸 茯苓糕 就是要靠強力穩定的蒸汽把它「吹」發起來,蒸鍋必須夠熱、蒸汽夠足!這是成敗第二關鍵!

第五步:蒸製 - 時間與火候的藝術

1. 倒入模具: 把靜置好的粉漿再次稍微攪拌一下(因為靜置後可能會有點沉澱分層,正常),然後緩緩倒入準備好的模具中,大約8-9分滿就好(蒸的時候會膨脹)。

2. 入鍋蒸製: 等蒸鍋水大滾,蒸汽大量冒出時,小心地把裝了粉漿的模具放進蒸鍋裡。立刻蓋上鍋蓋!最好在鍋蓋邊緣圍上一條乾淨的毛巾(或使用專門的竹製蒸籠蓋),防止蒸氣滴落回糕體表面造成坑洞(這點超重要!我曾經沒圍毛巾,表面變月球表面...)。

3. 火候控制: 保持中大火,讓鍋內的蒸汽持續強而有力地噴發上來。整個蒸製過程需要50-60分鐘(視模具大小深淺調整,六吋圓模我蒸55分鐘很穩)。絕對不能半途開蓋偷看! 一開蓋,蒸汽跑掉,溫度驟降,糕馬上塌給你看,前功盡棄!相信我,耐心等。怎麼判斷熟了沒?時間到後,可以用細竹籤(或長牙籤)從糕的中心插到底,拔出來如果是乾淨的,沒有沾黏濕粉漿,就表示熟透了。如果還有濕粉,蓋回鍋蓋再蒸5-10分鐘檢查一次。

4. 蒸好後處理: 時間到,確認熟透後,關火。但是!不要馬上開蓋! 讓糕在鍋裡利用餘溫再燜個5-10分鐘。這個燜的過程能讓糕體更穩定,減少突然遇冷收縮塌陷的機會。

第六步:脫模與冷卻 - 耐心是美德

燜好後,小心地開啟鍋蓋(注意別讓蓋子上的水滴到糕上!),戴上防燙手套,把模具整個取出來。先別急著脫模!把模具放在網架上(讓底部通風),讓它完全冷卻至室溫。熱脫模?保證毀容!黏得到處都是!一定要等到完全涼透,糕體收縮定型了,才好處理。如果是活動底模,輕輕把底部推上來,再用刮刀輔助脫離底片;矽膠模就簡單了,直接扒開就好。脫出來的 茯苓糕,外表光滑,帶點米黃色(如果用二砂),摸起來彈性十足。

茯苓糕製作常見疑難排解表

問題症狀 可能原因分析 🔍 解決方法 / 預防措施 ✅
糕體太硬 / 乾 1. 水量不足
2. 蒸過頭
3. 粉類比例過高 (粘米或茯苓粉太多)
1. 嚴格按比例加水 (350ml為基準,粉類吸水性差異±10ml)
2. 掌握蒸製時間 (55-60分鐘,竹籤測試)
3. 檢查粉類比例 (茯苓:粘米約1:1.5)
糕體太濕軟 / 黏糊 1. 水量過多
2. 蒸的時間不足
3. 粉類沒攪勻/未過篩
1. 按比例加水,粉漿稠度像稍濃鮮奶
2. 確保蒸夠時間,竹籤測試確認中心熟透
3. 粉漿務必攪勻並過篩
表面坑坑洞洞 蒸氣水滴落 到糕體表面 鍋蓋包毛巾使用竹蒸籠蓋 吸收滴落水氣! 絕對關鍵
嚴重塌陷收縮 1. 未燜或燜不夠久
2. 蒸製中途開蓋
3. 關火後劇烈震動
1. 關火後務必燜5-10分鐘
2. 蒸製中絕對不開蓋!
3. 取出後輕放,靜置完全冷卻
底部濕黏 / 難脫模 1. 模具抹油不足
2. 未完全冷卻就脫模
3. 蒸鍋水濺入
1. 模具務必均勻抹油 (活動底模或矽膠模最佳)
2. 耐心!等糕完全冷透
3. 蒸鍋水勿過滿,確保滾水不濺到模底
茯苓味不足 / 藥味過重 1. 茯苓粉品質不佳或過期
2. 茯苓粉比例不對 (太少或太多)
1. 購買品質好的純茯苓粉 (中藥行推薦)
2. 嚴格按食譜比例 (65g茯苓粉配100g粘米)
有粉粒感 粉漿未充分攪勻未過篩 乾粉先混合均勻,調好粉漿後務必過細篩

創意變化小清單 (等基礎版熟練後再玩!)

  • 桂花茯苓糕: 粉漿靜置時,加入一小匙乾燥桂花(或糖漬桂花醬),蒸好後清香迷人。
  • 黑糖桂圓茯苓糕: 用黑糖取代部分砂糖,粉漿裡拌入切碎的桂圓肉。
  • 椰香茯苓糕: 用一部分椰漿取代水(例如100ml椰漿+250ml水),增添南洋風味。
  • 抹茶茯苓糕: 加入1-2小匙高品質抹茶粉與乾粉一起混合,變成清新綠意。
  • 紅棗枸杞茯苓糕: 紅棗去核切小丁、枸杞泡軟瀝乾,拌入粉漿中一起蒸,養生感Up!

茯苓糕儲存小技巧

  • 完全冷卻後,放入密封盒(或保鮮盒),冷藏可儲存約3天
  • 吃之前可以稍微回蒸幾分鐘(電鍋外鍋半杯水跳起即可),口感會恢復軟Q彈性。冰冰的直接吃也可以,口感更紮實,像麻糬。
  • 不建議冷凍!解凍後口感會變,水分流失嚴重,變得粉粉乾乾的,不好吃。

花了這麼多功夫,只為了一塊 茯苓糕?朋友曾這樣問我。嗯...當你親手做出那塊外表光滑如凝脂,切開後組織綿密均勻,入口Q彈不黏牙,帶著淡淡草本甜香和米香的 茯苓糕 時,那種成就感,還有吃進嘴裡那份純粹的古早味,真的會覺得一切都值得。它質樸,不花俏,卻溫柔地療癒了味蕾和心情。現在,換你試試看了嗎?

Q&A

Q1:茯苓糕 吃起來會像中藥嗎?怕有藥味...

A1:完全不! 新鮮優質的茯苓粉帶的是「清香」,不是苦藥味。按食譜比例做,加上糖的調和,就是清新淡雅的草本甜香,很舒服的自然味道。

Q2:家裡沒有蒸籠和竹蓋,用一般炒鍋和不鏽鋼鍋蓋可以嗎?

A2:當然可以!重點是:鍋子夠深、蒸架穩固、水量保證夠、鍋蓋能蓋緊。強烈建議鍋蓋包厚毛巾吸收滴落的水蒸氣,避免毀了表面!這是關鍵步驟。

Q3:做好的 茯苓糕 怎麼儲存?可以放多久?

A3:完全冷卻後,裝入密封盒冰箱冷藏,大概能放3天左右。要吃之前,稍微用電鍋蒸一下(外鍋半杯水),口感就能恢復軟Q。冰冰的直接吃也可以,口感更紮實一點。不建議冷凍,解凍後口感會變差。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