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自從那次在朋友家吃到她阿嬤手工醃的客家酸菜後,我就徹底被那股酸香甘醇的滋味勾走了魂。外面買的?總覺得少了點什麼,不是太死鹹就是香氣不夠自然。我這人就是有點「搞剛」(臺語:愛麻煩),心想著「自己做會不會很難啊?」結果一頭栽進酸菜做法的世界裡,踩過幾次雷(爆哭,整缸發黴的慘劇誰懂),但也慢慢摸索出心得。今天就把我這幾年累積的經驗,幾款經典又實用的酸菜做法,還有偷吃步小撇步,通通不藏私分享給大家!
目錄
我的第一次酸菜慘案...與覺醒
還記得第一次挑戰酸菜做法,滿腔熱血買了大芥菜,學著網路上的步驟一層鹽一層菜鋪好,壓上重石。滿心期待幾天後迎接美味,結果開啟一看...Oh My God!表面浮著一層有點噁心的白膜,味道也不對勁!整缸報銷,心在淌血啊!後來才知道,關鍵在於瓶子不夠乾淨,鹽也撒得不夠均勻(那時還傻傻以為鹽越多越好...大錯特錯!)。這次失敗反而激起我的鬥志,認真研究各種細節,才終於掌握讓酸菜成功發酵、酸香不腐壞的酸菜做法精髓。
經典不敗!客家古早味鹹酸菜做法
這真的是最基礎、也最能體會傳統風味的酸菜做法。學會這個,很多延伸料理就搞定一半囉!
- 食譜名稱: 阿嬤的甕底鹹酸菜
- 食材:
- 大芥菜 (也叫長年菜) - 3臺斤 (約1800克) - 選葉片肥厚、翠綠無蟲咬的為佳
- 粗鹽 (海鹽或巖鹽) - 180克 - 約是菜重的10%,這個比例很重要!
- 乾淨的玻璃罐或陶甕 - 容量要大於醃漬物的體積,預留發酵空間
- 乾淨的重石 - 用來壓出菜汁,隔絕空氣,我用洗乾淨的大鵝卵石
- 做法:
- 洗淨晾乾: 芥菜不用切,整株仔細沖洗乾淨,特別是葉梗交疊處容易藏泥沙。洗好後掛在通風處或太陽下,把「表面的水份徹底晾乾」,這是避免腐敗的關鍵第一步!我通常晾一個下午。梗如果太粗壯,可以稍微對剖或劃幾刀幫助出水。
- 搓鹽按摩: 把晾乾的芥菜放進一個乾淨無水無油的大盆子裡。將粗鹽分3-4次均勻撒在菜上,像幫菜做SPA一樣,從梗到葉仔細搓揉,直到菜變得軟塌塌、深綠色,並且開始出水。你會感覺到菜梗變得透明柔軟。這個步驟不能偷懶,搓得均勻,發酵才會漂亮。
- 入罐壓實: 把搓好的芥菜,連同逼出來的菜汁,一層一層緊密地、用力地塞進清洗乾淨且「完全晾乾」的玻璃罐或陶甕裡。每塞一層就用拳頭或乾淨的工具往下壓實,盡量擠出空氣。
- 重石鎮壓: 菜都塞完後,最上面鋪上一層乾淨的塑膠袋或專用發酵內蓋(防止石頭直接接觸),然後放上「足夠重量的重石」。石頭的重量要能把菜壓住,讓後續產生的菜水「完全淹過菜面至少2公分」,隔絕空氣是避免發黴的不二法門。我曾經石頭不夠重,結果上面沒泡到水的部分就發黴了...慘痛教訓!
- 靜置發酵: 蓋上蓋子(不用鎖緊,留點縫隙讓氣體排出,或用專用水封罐更好),放在「陰涼避光」的地方(像我家廚房角落的櫃子下)。接下來就是交給時間魔法師了!
- 觀察等待: 每天稍微看一下,確保菜汁持續淹過菜。通常約7-10天,你會聞到一股舒服的天然酸香,菜色轉為黃綠色,質地更加柔軟,這就是發酵完成可以吃的酸菜了!這時可以把菜撈起來,擠乾些水分,分裝冷藏儲存,酸味會隨著冷藏時間慢慢增加。剩下的酸菜汁別倒掉喔!那可是寶貝「酸菜滷」,煮湯、炒菜加一點,畫龍點睛!
我的經驗談: 溫度影響很大!夏天可能5-7天就好了,冬天可能要10-14天。第一次做別急,多聞味道觀察顏色最準。酸度到自己喜歡的程度就能冷藏了。這個酸菜做法做出來的酸菜,直接切小塊炒肉末、煮酸菜鴨湯,或是當成酸菜白肉鍋的基底,超百搭!
酸菜型別 | 主要食材 | 發酵時間 | 風味特色 | 適合料理 |
---|---|---|---|---|
客家鹹酸菜 | 大芥菜、鹽 | 7-14天 | 純粹酸鹹、甘醇 | 湯品、炒菜、火鍋底 |
臺式酸菜白肉鍋酸菜 | 山東大白菜、鹽、花椒(可選) | 14-21天 | 酸香柔和、帶甜感 | 酸菜白肉鍋主角 |
韓式泡菜 (辣白菜) |
山東大白菜、粗鹽、韓式辣椒粉、魚露、水果泥、蔥蒜薑 | 室溫1-2天 + 冷藏2週+ | 酸辣鮮甜、層次豐富 | 單吃、炒飯、部隊鍋、煎餅 |
酸菜白肉鍋的靈魂!臺式酸白菜做法
誰能抗拒冬天一鍋熱氣蒸騰、酸香開胃的酸菜白肉鍋?鍋底那酸得恰到好處、帶著自然甜味的酸白菜,絕對是靈魂!這款酸菜做法用的是山東大白菜,成品拿來煮火鍋、炒肉絲、包餃子都超讚。
- 食譜名稱: 暖心酸白菜火鍋基底
- 食材:
- 山東大白菜 (大顆) - 1顆 (約2-3臺斤)
- 粗鹽 - 120-150克 (約菜重6-7.5%)
- 冷開水或過濾水 - 適量 (需煮沸放涼)
- 花椒粒 - 1小把 (約1大匙,可省略但風味更佳) - 這是我的秘密武器!
- 乾淨的寬口玻璃罐或專門的酸菜桶 - 白菜體積大,容器要夠寬夠深
- 做法:
- 白菜處理: 大白菜不用洗!剝掉最外面1-2層可能有損傷的老葉。對半切開(如果鍋子夠大可以不切,但我習慣切半比較好操作),再對切成四等份。仔細檢查菜心與葉片夾層,有泥土髒汙的地方用乾淨的濕布擦拭乾淨,然後一樣放在通風處「徹底晾乾表面」。
- 抹鹽靜置: 在每片白菜葉的「根部較厚的地方」均勻抹上粗鹽,特別是葉梗處。不用像客家酸菜那樣整株搓揉。把抹好鹽的白菜放入乾淨大盆,靜置約6-8小時或隔夜。這段時間白菜會大量出水變軟。
- 準備滷水: 將白菜出的水倒入鍋中(不夠的話補適量冷開水),加入花椒粒,煮滾後轉小火續煮5分鐘讓花椒香氣釋出,然後「徹底放涼」。
- 裝罐注入滷水: 把軟化的白菜稍微擠掉一些水分(不用太乾),交錯緊密地放入乾淨且乾燥的容器中。倒入完全冷卻的「花椒滷水」,水量必須「完全淹沒白菜」。花椒粒可以一起放進去增加風味。
- 壓重密封: 找個大小合適的盤子或專用發酵壓重器,壓在白菜上確保所有菜都浸在滷水中。蓋上蓋子(同樣不需鎖死,或用水封罐)。
- 漫長等待: 放在陰涼處發酵。這個酸菜做法需要的時間比較長,通常需要14天到3週才會達到適合煮火鍋的溫和酸度。過程中如果白菜浮起,要確保壓重把它們壓回去泡在滷水裡。一樣靠觀察顏色(轉黃白)和聞味道(舒服的酸香)來判斷。
- 完成儲存: 酸度足夠後,撈出白菜擠乾水分(酸菜滷同樣保留!),分裝冷藏。冷藏後酸度還會緩慢上升。
個人小撇步: 有人會加一點點米酒或高粱增加風味層次,我試過加一小匙,效果不錯,但別多加。發酵時間長,耐心是美德!這款酸菜做法真的值得等待,自己做比市售某些只有醋酸味的鍋底強太多。
偷吃步!快速版酸菜做法 (3天開吃版)
有時候就是嘴饞等不及兩三週怎麼辦?沒問題!這個快手法是救星,利用「熱水浴」加速發酵,適合小份量、想吃清爽酸度的時候。強調一下,風味的深度當然比不上傳統醱酵款,但解饞絕對夠用!這算是我實驗成功的改良式酸菜做法。
- 食譜名稱: 三天速成爽脆酸菜
- 食材:
- 喜歡的菜 (如高麗菜切粗絲、大白菜切塊、或小芥菜) - 約1臺斤 (600克) - 切小比較容易入味
- 鹽 - 30克 (約菜重的5%)
- 糖 - 15克 (幫助發酵及平衡)
- 白醋或糯米醋 - 150 cc - 提供初始酸度
- 冷開水 - 適量
- 蒜頭拍扁 - 3-4瓣 (增加風味)
- 辣椒 (可選) - 1-2根
- 乾淨可密封的玻璃罐 (約1000ml)
- 做法:
- 洗晾切菜: 菜洗淨,徹底晾乾或擦乾表面水分後,切成適口大小(絲狀或小塊)。
- 裝罐調味: 把切好的菜、拍扁的蒜頭、辣椒放入乾淨乾燥的玻璃罐中。倒入鹽、糖。
- 注入醋水: 將白醋和冷開水「混合均勻」,水量要足夠「淹過所有食材」。我習慣醋和水比例抓1:1到1:2,看自己喜歡多酸。
- 熱水浴發酵: 這是最關鍵的一步!蓋上蓋子但「不要鎖緊」(防止脹氣爆瓶)。找一個鍋子,裡面放一個蒸架或折疊的廚房紙巾(避免玻璃罐直接接觸鍋底),放入裝菜的罐子,加入冷水,水量到罐子的一半高即可。開火將水加熱到約50-60度C(微燙手但不滾沸的狀態),熄火。蓋上鍋蓋,讓罐子在溫熱的環境中「悶著」。
- 重複加溫: 每天一次,把鍋中的水重新加溫到50-60度C,熄火再悶。重複這個步驟3天。過程中你會看到罐內產生小氣泡,菜色也逐漸轉黃。
- 冷藏享用: 3天後,開啟罐子聞聞看,應該有明顯酸香了。取出試吃一下,酸度夠了就可以鎖緊蓋子,放入冰箱冷藏。冰過後更脆口!冷藏約可儲存1-2週。
我的真心話: 這種酸菜做法真的很方便,適合臨時起意。口感比較爽脆,酸味直接但層次較單一。適合做涼拌、炒大腸這種需要爽脆感的料理。要煮火鍋?還是乖乖做傳統版吧!
進階挑戰!韓式泡菜(Kimchi)做法
韓式泡菜其實就是一種華麗變身的「辣酸菜」!雖然材料步驟較多,但那種豐富的發酵風味,自己做成就感爆棚。這款酸菜做法充滿異國風情,絕對值得一試。
- 食譜名稱: 自製韓式辣泡菜
- 食材:
- 主菜: 山東大白菜 - 1大顆 (約3-4臺斤)
- 粗鹽水: 粗鹽 - 1杯 (約200克) + 冷水 - 8杯 (約2000ml) - 用於初步殺菁脫水
- 泡菜醬 (Kimchi Paste):
- 糯米粉 - 3大匙 (用於增加醬料黏稠度)
- 水 - 1杯 (250ml) - 煮糯米糊用
- 韓式辣椒粉 - 1杯到1.5杯 (約120-180克,依辣度喜好調整,選粗細適中的) - 顏色和風味關鍵!
- 魚露 - 1/4杯 (60ml) - 提供鹹鮮味,素食者可改用鹽或香菇粉取代
- 中型蘋果或韓國水梨 - 1顆 - 去皮去核切塊 (天然甜味與酵素來源)
- 洋蔥 - 半顆 - 切塊
- 大蒜 - 1整顆 - 剝皮
- 薑 - 拇指大小一塊 - 去皮切塊
- 白蘿蔔 - 中型半條 (約200g) - 切細絲或小條 (增加爽脆口感)
- 韭菜 - 1小把 (約50g) - 切約4-5公分長段 (發酵香氣來源)
- 鹽 - 1-2小匙 (視魚露鹹度調整)
- 糖 - 1-2大匙 (平衡風味)
- 做法:
- 白菜殺菁脫水: 大白菜對半切開,再各切成4等份(變成8小份)。在每片葉子根部較厚的部位抹上一些粗鹽(額外的,不包含在鹽水裡)。將白菜放入大盆,倒入調好的粗鹽水,確保水淹過白菜。上面壓重物,靜置6-8小時或隔夜。
- 清洗擠乾: 時間到後,白菜會變得很軟韌。用「大量清水沖洗掉鹽分」,至少要洗2-3遍,嚐一小口梗的部分,不會過鹹即可。然後將白菜「用力擠乾水分」,備用。
- 製作糯米糊: 小鍋中混合糯米粉和水,開中小火邊煮邊攪拌,煮成略濃稠半透明的糊狀(像稀粥),熄火「完全放涼」。
- 打水果泥: 將蘋果(或梨)、洋蔥、大蒜、薑放入食物調理機,打成細緻泥狀。
- 調製泡菜醬: 大碗中放入「完全放涼的糯米糊」、韓式辣椒粉、魚露、水果泥、鹽、糖。用刮刀或戴手套的手徹底混合均勻。加入白蘿蔔絲和韭菜段,再次拌勻。嚐一下醬料味道,應該是鹹、鮮、辣、甜、香各種滋味融合(不夠鹹加點鹽,不夠鮮加點魚露,太辣?嗯...只能下次辣椒粉少放點)。
- 塗抹醬料: 戴上料理手套(非常重要!除非你想手辣好幾天)。拿起一份擠乾水的白菜,從最內層的葉片開始,將泡菜醬「均勻塗抹在每一片葉子上」,尤其是根部厚的地方多抹點。塗抹完成的菜,將外層葉片合起來包裹住。
- 裝罐發酵: 準備乾淨乾燥的「密封玻璃罐」(寬口較好裝)。將塗抹好醬料的白菜塊,一層一層緊密但不擁擠地放入罐中,邊放邊輕輕按壓排出空氣。最後將剩餘的醬料也淋在白菜上。蓋上蓋子。
- 室溫發酵: 將罐子放在室溫下(約20-25度C)「陰涼處」發酵1-2天。你會看到罐邊緣開始有小氣泡產生,醬料也變得更濕潤。這時可以開啟嚐一小口,酸度有出來即可(我通常24小時就覺得夠了)。
- 冷藏熟成: 將泡菜移入冰箱冷藏。冷藏過程會持續緩慢發酵,風味會越來越醇厚複雜。冷藏約1-2週後風味最佳,可儲存數月(越來越酸)。
我的心得與提醒:
- 韓式辣椒粉品質差異大,盡量買韓國產的,顏色紅潤、香氣足,不會死辣。
- 所有的工具(盆、罐、湯匙)都要非常乾淨,確保無油。
- 發酵時間長短看室溫和個人喜好,喜歡微酸就早點冰,喜歡重酸就多放室溫半天一天。
- 這個酸菜做法是功夫活,但做一次份量大,冰在冰箱隨時能吃到爽脆酸辣的泡菜,拌飯、煮鍋、炒豬肉都絕配,值得!
酸菜成功秘訣大公開 & 疑難排解
做了這麼多次,成功失敗都經歷過,整理幾個我覺得超重要的關鍵點:
- 衛生是王道: 所有要接觸到的容器、工具(罐子、盆、刀、砧板、壓石),甚至雙手,都必須「徹底洗淨並晾乾或擦乾」。一點點油汙或生水都可能引入雜菌導致失敗發黴。這點沒做好,其他都白搭!
- 鹽量是關鍵: 鹽太少,雜菌容易生長導致腐敗;鹽太多,會抑制乳酸菌活動,發酵不起來甚至變得死鹹。客家鹹酸菜約10%,酸白菜約6-7.5%是安全範圍。快手法鹽比較少,但靠醋和低溫儲存彌補。
- 隔絕空氣是重點: 重石壓好壓滿,確保菜「全程泡在鹽水/滷水裡」,才能形成厭氧環境讓乳酸菌好好工作。看到菜浮起來?立刻處理!
- 溫度要適宜: 傳統發酵最適合在18-22度C的陰涼處。太熱(>26度C)發酵過快易產生怪味甚至腐敗;太冷(
- 時間是魔法師: 不要急!風味的形成需要時間。傳統發酵至少需要1-2週以上才會有好風味。開封太早通常只有鹹味或生澀感。快手法也要耐心等3天。
- 觀察是樂趣: 每天花幾秒鐘看看你的發酵罐:水面是否有小氣泡?菜色是否從綠轉黃?味道是否從鹹菜味變成舒服的酸香?如果出現「灰白色膜但底下水依然清澈、味道正常」,那可能是產膜酵母,撈掉就好(但務必確保菜完全浸在水下)。如果出現「彩色(綠、黑、粉紅)黴斑、腐臭味、黏滑感」,整缸倒掉別猶豫!安全第一。
常見失敗狀況 | 可能原因 | 解決方法 / 預防措施 |
---|---|---|
菜軟爛發臭 | 雜菌汙染(容器不潔、生水、手不乾淨) 鹽太少 溫度過高 |
整缸丟棄!下次務必加強清潔、確保鹽量足夠、放置陰涼處。 |
長彩色黴菌 | 菜沒完全浸在水下,接觸到空氣 容器消毒不徹底 |
整缸丟棄!下次確保壓重夠力,菜完全淹沒。 |
只有鹹味,不酸 | 發酵時間不夠 溫度太低 鹽太多抑制發酵 |
再等等看,移到稍溫暖處(但別超過26度)。鹽太多就只能當鹹菜吃了... |
酸菜過酸或口感糊爛 | 發酵時間過長 溫度過高導致發酵過度 |
儘快取出,擠乾水分後冷藏可以減緩繼續發酵。下次縮短發酵時間或降溫。 |
水錶面有層白色薄膜 | 產膜酵母 (通常無害,但可能影響風味) | 小心撈掉白膜,確認下方水和菜狀態正常、味道無異。確保之後菜完全浸在水下。 |
臺灣人最愛的酸菜料理TOP 3排行榜
學會了酸菜做法,當然要用力消耗這些美味的成品!分享我心中前三名的酸菜料理:
- 酸菜白肉鍋:這還用說嗎?冬天圍爐首選!用自己做的酸白菜當湯底,加入五花肉片、凍豆腐、蛤蜊、丸子、菇類...湯頭酸香鮮美,喝一碗全身暖呼呼,自己做湯底成就感加倍!我的臺式酸白菜就是為這個存在的。
- 酸菜炒大腸:經典熱炒店美味!客家鹹酸菜的酸甘完美中和豬大腸的油脂,加上一點辣椒、蒜片爆香,鹹香酸辣超級下飯。重點是,自己做的酸菜夠味,不用加太多調味料就很好吃。
- 韓式泡菜煎餅:清冰箱救星!把自製韓式泡菜切碎,加入麵粉、蛋、水、一點糖和泡菜汁調成麵糊,還可以隨意加點蝦仁、蔥花、洋蔥絲。下鍋煎到兩面金黃酥脆,沾點醬油醋汁,酸辣香脆,當點心或正餐都超滿足。我的韓式泡菜消耗主力!
醃菜神器推薦!讓酸菜做法更輕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雖然用現成罐子也能做,但幾個好工具真的讓酸菜做法的成功率和便利性提升不少:
- 專用發酵罐/酸菜桶: 這是我的最愛投資!通常有「水封設計」,可以讓發酵產生的氣體順利排出,同時隔絕外部空氣進入,大大降低發黴風險。上面還有內建的壓重設計,能把菜穩穩壓在水中。玻璃材質透明,方便觀察發酵狀況。做傳統的客家酸菜或酸白菜時,用這個罐子安心很多!價格從幾百到上千臺幣都有,我覺得很值得。
- 發酵專用壓重石/壓重器: 如果不想買專用罐,至少買幾顆「食品級」的陶瓷壓重石或玻璃壓重器。比用隨手找的石頭乾淨衛生,重量也穩定,形狀也比較好塞進罐子裡壓實。這錢別省。
- 大口徑玻璃密封罐:做韓式泡菜或快手法時很好用。寬口比較好裝菜和塗抹醬料。「密封性好」但材質安全的蓋子很重要(避免用金屬蓋直接接觸酸液)。我習慣用德國品牌的玻璃罐,品質確實不錯。
- 料理用手套 (厚款):處理辣椒、塗抹韓式泡菜醬時必備!除非你想體驗手指灼熱感好幾個小時...厚一點的比較耐。
Q&A:酸菜做法疑難雜症快問快答
A: 傳統水封發酵的酸菜(客家鹹酸菜、酸白菜),撈出擠乾水分後裝在乾淨容器冷藏,儲存幾個月甚至半年以上沒問題(酸味會越來越濃)。韓式泡菜冷藏儲存也至少數月。快手法因為鹽分較低,建議1-2週內吃完最新鮮爽脆。重點是都要確保冷藏、使用乾淨器具取用。
A: 超好用千萬別倒掉!這可是「酸菜母湯」!
- 當作「老滷」:下次做同一款酸菜時,加入一部分老滷可以加速發酵、風味更醇厚。
- 煮湯神器:煮任何湯品(排骨湯、雞湯、魚湯、豆腐湯)時,加幾匙進去,立刻增添清爽酸香層次,替代醋的效果更自然!
- 醃肉軟化劑:醃肉時加一點點酸菜滷,能使肉質更軟嫩。
- 炒菜提味:炒青菜、炒肉絲時,鍋邊嗆一點進去,風味大不同。
A:
- 不夠酸: 最常見是「發酵時間不足」或「溫度太低」。再耐心等幾天,或移到稍溫暖點的地方(但別超過26度!)。鹽太多也會抑制發酵導致酸度不夠。
- 太鹹: 通常是抹鹽時失手放太多,或者沖洗鹽漬菜時沒洗乾淨。補救方法:烹調前把酸菜「泡一下冷水」或「快速汆燙過」,可以去除部分鹹味。下次做記得鹽的比例要抓準,鹽漬後多沖洗幾遍嚐嚐看鹹淡。
看著自己親手醃漬、從翠綠漸漸轉化為金黃酸香的酸菜,那種滿足感真的難以形容。雖然偶爾還是會失手(發黴真的是最痛心的!),但每次成功開缸聞到那熟悉的酸香,就覺得一切的等待都值得。從最基礎的客家鹹酸菜,到費工的酸白菜、熱辣的韓式泡菜,每一種酸菜做法都蘊藏著不同的風味密碼和樂趣。掌握衛生、鹽量、壓重、溫度、時間這幾個關鍵點,你也能在家複製出令人驚豔的古早好滋味。別猶豫了,趕快去市場挑顆漂亮的芥菜或大白菜,動手試試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