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個人,陽臺上總是堆滿盆盆罐罐,從香草到番茄,看到種子就像看到寶貝!幾年前迷上玉米種植,想著能吃到自己種的甜玉米多棒啊!結果?哈,第一年那叫一個慘,稀稀拉拉幾根瘦巴巴的東西,害我被家人笑了好久。我就不信邪,土法煉鋼試了又試,總算摸出點門道。現在每年夏天,都能享受那種掰下玉米時「啪」一聲的爽快感,現煮現吃的甜度,市場買的根本沒得比!今天就來聊聊我這幾年摸爬滾打的玉米種植經驗,包你少走冤枉路。
目錄
品種挑選:認清你的目標,別像我當初亂買!
剛開始時,站在種子行裡簡直眼花撩亂。什麼「超甜」、「水果」、「糯米」... 包裝都很漂亮,價錢也差很多。我傻傻地買了最貴的一包號稱「日本進口超甜種」,結果發芽率低得可憐,剩下的幾棵還長得特別慢。後來才搞懂,玉米種植真的要先想清楚你要什麼。
- 就是要甜到心坎裡嗎? 那就選水果玉米或超甜玉米系列。像「華珍」真的很出名,甜度高、皮薄多汁,生吃都行!「蜜寶」也不錯,我家小孩的最愛。這種玉米通常植株不會特別高大,但管理上要更細心一點,水肥跟溫度對甜度影響很大。我去年試種的「黃金水果玉米」,現採現煮的滋味,真的會讓你覺得以前吃的玉米都是渣!
- 喜歡Q彈黏牙的口感? 糯米玉米(糯玉米)就是你的菜!「黑糯」、「白糯」、「彩糯」各有特色。我個人偏愛「臺農黑糯一號」,顏色漂亮,口感也夠Q。這種玉米比較不挑環境,相對好種些,抗病性也強一點點(只是一點點啦!)。重點是,它冷掉也好吃,很適合做點心或入菜。
- 想玩點特別的? 爆玉米花專用種可以試試!品種像「黃珍珠」或「雪白爆」。自己種、自己炒,成就感滿滿。不過坦白說,產量跟市售的專業爆米花玉米還是有差距,種好玩可以啦。觀賞玉米顏色超繽紛,紅的、紫的、條紋的,掛在陽臺當裝飾很吸睛,雖然也能吃,但口感通常...嗯,你懂的,比較粗糙。
玉米型別 | 經典品種舉例 | 主要特色 | 適合物件 | 我的個人心得(有時帶點小抱怨) |
---|---|---|---|---|
水果玉米/超甜玉米 | 華珍、蜜寶、黃金水果玉米 | 甜度高! 皮薄多汁,生食也OK。收成期要精準掌握。 | 追求鮮食口感、不怕管理稍繁瑣 | 甜是真甜,但鳥害跟蟲害也更愛! 沒套袋或網子保護,保證被啃光光! |
糯米玉米 (糯玉米) | 臺農黑糯一號、白糯、彩糯 | 口感Q彈黏牙,冷熱皆宜,抗性相對較好。產量較穩定。 | 喜歡Q感、料理用、希望穩產 | 黑糯一號是我的常備款! 好種、好吃、顏色又特別。蟲害相對少一點點(真的只有一點點),但也要顧。 |
爆裂玉米 | 黃珍珠、雪白爆 | 專門用來爆米花!顆粒小但硬實。 | 想體驗自種自爆樂趣 | 好玩成分居多。 產量不高,種幾株玩玩就好,別指望供應全家看電影。 |
觀賞玉米 | 彩虹玉米、寶石玉米 | 色彩極度繽紛! 紅、紫、黃、條紋... 觀賞性一流。 | 花園點綴、追求視覺效果 | 種過一次,美翻了! 但口感... 咳咳,纖維比較粗,啃起來有點吃力。純粹種來拍照打卡很值得。 |

- 看清楚季節! 包裝上通常會寫適合播種的月份。夏天種和冬天種的品種可能不同(雖然臺灣冬天也能種,但北部可能生長慢)。我曾經在秋天硬種了夏玉米,結果長得超慢,顆粒也不飽滿。
- 「F1雜交種」:大部分買到的優良品種都是這個。優點是生長整齊、產量高、特性優良。缺點是你留它的種子明年再種,會亂七八糟,長得跟爸媽不一樣!所以每年都要買新種子。別像我第一次不懂,還很認真地留種...
- 發芽率很重要: 選信譽好的種子行。有些小包裝、沒品牌的超級便宜種子,發芽率可能只有一半不到,浪費時間也打擊信心。寧可多花一點點錢!
種植環境:給玉米一個五星級的家
玉米其實算是好陽光的強健作物,但還是有它喜歡的條件。以前我隨便找個角落就種下去,難怪長不好。
- 陽光!陽光!陽光! 超級重要!玉米是標準的「吃太陽能機器」。每天至少要有6-8小時的直射陽光。陽光不足?那就準備看它徒長(細細長長像豆芽菜)、結穗小、甚至根本不給你結穗!我試過種在半天日照的位置,長得就是一副營養不良的樣子,跟隔壁吃飽陽光的一比,簡直像難民。陽臺族請選家裡最曬的那個點!
- 土壤:要深厚、要肥沃、要排水!
- 深度: 玉米根系發達(尤其是往下紮的主根),土層最好有30公分以上。盆栽的話,選大一點、深一點的盆(5加侖盆算基本款)。我以前用小盆種,風大一點就整棵倒給你看!
- 肥沃度: 玉米是大胃王!超愛吃肥。貧瘠的土壤絕對不行。基肥一定要下足。我習慣用大量腐熟的堆肥(雞糞堆肥或自己做的廚餘堆肥)混入土中,再加點緩效性的有機質肥料(像是肉骨粉、或有機顆粒肥)。
- 排水性: 玉米怕爛根!土壤要疏鬆、排水暢通。黏性重的黃土要混入很多粗砂、珍珠石或腐葉土改良。盆底排水孔要夠大、夠多。颱風天或連續大雨後,記得檢查盆子不能積水。
- 溫度:暖暖的最愛! 玉米是喜溫作物。種子發芽最適溫約25-30°C,生長期間喜歡溫暖(日溫25-33°C都好)。臺灣平地基本上春、夏、秋都適合玉米種植(南部甚至冬天也行)。但要注意:
- 低溫(
- 極端高溫(>35°C)加上乾燥,會影響花粉活性,導致授粉不良(等下會講到空苞的問題)。
- 盆栽也行嗎? 當然可以!挑大深盆(至少5加侖),一盆種一棵就好!別貪心擠兩棵,保證都長不好。盆子材質選厚的(塑膠、木頭、美植袋都行),保水性較好,夏天才不會一天就乾透。
- 地植怎麼種? 採「塊狀種植」而非單行。種成一個方塊(例如3x3棵、4x4棵),間距約30-40公分。這樣做最大的好處是:幫助授粉! 玉米是風媒花,花粉靠風吹。種太開或單排,花粉可能吹不到雌蕊上,造成授粉失敗、玉米粒長不齊(嚴重空苞)。這點真的超重要,是我初期失敗的主因之一!

種植方法:從一顆種子到小苗的關鍵步驟
終於要下種了!別小看這個階段,處理得好,後續省事很多。
1. 播種時機:看天吃飯!
- 最保險: 等氣溫穩定在20°C以上再播種。臺灣北部約3月下旬到10月都還可以(避開7-8月酷暑可能會稍差)。中南部幾乎全年可種,但避開最冷的12-1月和最酷熱的7-8月中午高溫期播種表現較好。我現在習慣看中央氣象局一週預報,確定接下來幾天不會有寒流或暴雨才播。
- 一年幾收? 依品種和氣候,從播種到採收大約需要60-90天。管理得當,同一塊地一年可以種到2-3次。夏天生長較快。我個人偏好春天一次(4月播,6-7月收),秋天一次(8月底9月初播,11月收),避開最熱的時段。
2. 播種步驟(我的懶人但有效法):
- 泡水催芽(選做,但推薦): 種子先泡常溫清水4-8小時(我通常睡前泡,隔天早上處理)。撈起來稍微晾乾一下。這能加速發芽,尤其對一些硬殼種子有效。懶的話,直接跳下一步也行。
- 直播王道: 我強烈建議直接種在最終生長的位置!因為玉米直根發達,很怕移傷根。移植過的苗,初期都會停滯好幾天恢復。
- 盆植: 大深盆裝好土(混好基肥),澆濕。挖約2-3公分深的小洞,每盆放2顆種子(預防萬一有一顆不發)。蓋上土,輕輕壓實。為什麼放兩顆?因為發芽率不可能保證100%。等發芽後長出2-3片本葉時,再間拔掉比較弱的那一棵,只留最強壯的一棵! 別捨不得,兩棵擠一起都長不好!
- 地植: 整好地,一樣挖2-3公分深小洞,每個洞放2顆種子,蓋土壓實。間距保持30-40公分(行株距一樣)。同樣,發芽後要間拔至一穴一株。
- 澆水: 播種後澆透水。之後保持土壤微濕(不是爛濕!),直到發芽。可以用噴霧或輕澆,避免把種子沖出來。通常5-10天發芽,看溫度和品種。
種植季節 | 建議播種時間 | 預計收成時間 | 優點 | 缺點與挑戰 | 我的經驗談 |
---|---|---|---|---|---|
春作 | 2月下旬 - 4月上旬 | 5月下旬 - 7月上旬 | 氣溫漸升,病蟲害初期較少 | 前期可能有低溫風險,後期進入梅雨需防病害 | 適合北部! 避開盛夏酷熱。梅雨期要特別注意排水和玉米螟防治。 |
夏作 | 5月下旬 - 6月中旬 | 8月上旬 - 9月中旬 | 生長速度最快 | 高溫、暴雨、病蟲害大爆發期! | 挑戰最高! 需加強水分管理(防旱又防澇)、病蟲防治、授粉期可能遇高溫。新手可略過或少量嘗試。 |
秋作 | 8月中旬 - 9月下旬 | 11月上旬 - 12月下旬 | 氣候漸涼爽,病蟲害減少 | 後期可能有東北季風或低溫影響生長速度 | 我最愛的季節! 氣候宜人,管理相對輕鬆,玉米甜度高品質好!強推! |
南部冬作 | 10月 - 11月 (南部) | 隔年1月 - 2月 | 病蟲害最少 | 生長速度慢,北部不適合 | 南部限定! 產量可能不如其他季,但品質穩定,想吃就種。 |

日常照顧:當個稱職的玉米保母
小苗冒出來了,可不能放牛吃草!接下來是見真章的照顧期。
- 澆水:穩定就是王道! 玉米葉子大,蒸散水分多,尤其抽穗前後到灌漿期是需水高峰(就是開始結小玉米苞到玉米粒飽滿這段時間)。絕對不能讓它渴到!
- 原則: 土表乾了約2-3公分深就澆透水(手指插下去摸摸看)。夏天盆栽可能需要每天澆水,甚至一天兩次(如果盆子小、天氣爆熱)。地植看天氣,通常2-3天一次,但連續高溫無雨時也得天天澆。
- 重點: 澆水要均勻、澆透,讓整個根圈都濕潤。不要只淋濕表面!避免忽乾忽濕,水分壓力大會導致玉米粒長不齊(空苞)或甜度下降。我很懶,後來乾脆裝自動澆水定時器,設定清晨澆水,穩定性好很多。
- 時間: 最好在清晨或傍晚澆水,避免中午高溫時澆,減少蒸發浪費和可能的葉面灼傷。澆水時盡量澆土面,避免葉心積水太久(雖然玉米相對強健,但能避免病害總是好的)。
- 施肥:餵飽它,才有好收成! 前面說過,玉米是大胃王!
- 基肥打底: 種之前就要在土裡混足有機肥(堆肥、腐熟雞糞、豆粕、骨粉等)或緩效性顆粒肥。這是基礎,很重要!
- 追肥關鍵期:
- 第一次: 小苗長出4-5片本葉時。施高氮肥(例如有機的氮質液肥、或含氮比例較高的化學肥如花寶5號),促進莖葉生長,為後期打基礎。我習慣用稀釋的液態魚精或海藻精澆灌。
- 第二次: 植株開始拔高(約膝蓋高),準備要抽穗前。這時需要高磷鉀肥(例如有機的磷鉀質液肥、或開花肥如花寶3號、魔肥),促進抽穗、吐絲和後續的籽粒飽滿。這是最重要的一次追肥! 我會在植株旁邊挖淺溝(離主莖約10公分),施入固態的有機磷鉀肥(像草木灰、或含磷鉀高的有機質肥料),再覆土澆透水。
- 第三次(選做): 看到玉米鬚(雌花)抽出後,如果植株看起來不夠壯或葉色偏淡,可以再少量補充一次磷鉀肥,幫助灌漿。但別太晚施或施太多氮肥,會延遲成熟甚至影響風味。
- 施肥要點:
- 薄肥勤施: 寧可濃度低一點、次數多一點,避免一次太重傷根。固態肥也別堆在根旁邊燒根。
- 澆水配合: 施肥後一定要澆透水,讓肥料溶解滲入土壤被根系吸收。
- 中耕除草與培土:
- 除草: 苗期周圍雜草要定期拔除,避免競爭養分水分。苗長大後,茂密的葉子會自己抑制雜草。
- 培土(重要!): 在植株長到約30-50公分高時(約第二次追肥前後),把行間的土輕輕鏟(或用手)壅到玉米基部。這有幾個好處:
- 讓植株更穩固,抗風不易倒伏(玉米長高後頭重腳輕!)。
- 促進莖基部長出更多支援根(氣生根),增強吸收能力。
- 覆蓋雜草。

注意事項:搞定這些,豐收不遠!
種玉米最怕遇到蟲蟲大軍和莫名其妙的空苞!這些教訓都是繳了學費換來的。
- 蟲害防治:鬥智鬥勇的開始! 臺灣種玉米,蟲害絕對是頭號大敵!
- 玉米螟(最常見也最可惡!): 綠色或淡褐色的小蟲,專門鑽進莖稈和玉米穗裡大吃特吃!你會看到莖被鑽洞、折斷,或者玉米苞被啃得亂七八糟,蟲糞一堆!看到葉子上有整齊的小圓孔(俗稱「槍彈孔」)就是牠們初期啃食的痕跡。
- 防治大招:
- 蘇力菌(我的最愛!): 生物防治首選!對玉米螟幼蟲有效,對人畜環境安全。關鍵是要「早」和「噴對位置」!在玉米螟剛孵化、還沒鑽進莖或穗之前(看到槍彈孔或蛾在飛就要警覺了),噴灑在玉米的喇叭口(心葉)和之後的雌穗花絲(玉米鬚)基部。每週噴一次,連續幾次。噴葉片效果差,一定要噴到蟲會吃的地方!我固定每週巡田時噴一次蘇力菌,當保養,效果不錯。
- 套袋(物理防蟲): 當玉米鬚開始吐出(雌穗出現),立刻套袋! 用專門的玉米套袋(紙袋或紗網袋)或自製紗網袋,把整個玉米苞套起來,下端綁緊在莖上(但不能綁死,穗還會長大)。這是最直接防止蟲鑽進去的方法!一定要在玉米鬚剛吐出一點點時就套,等鬚變長變褐色才套就來不及了!套袋還能防鳥偷吃。
- 費洛蒙誘殺器: 誘捕雄蛾,減少牠們交配機會,降低下一代數量。適合面積稍大的種植。
- 防治大招:
- 蚜蟲: 聚集在嫩葉背面或花絲上吸汁液,會分泌蜜露引來螞蟻,也可能傳播病毒。數量少可用水沖掉,多就用窄域油(礦物油)噴灑。
- 斜紋夜盜蟲/甜菜夜蛾: 晚上出來啃葉片的大蟲子,食量驚人!晚上打手電筒抓蟲最有效(看到牠們在葉片上啃就捏死),或者用蘇力菌(對小幼蟲有效)或特定核准的藥劑(如賜諾殺)。
- 玉米螟(最常見也最可惡!): 綠色或淡褐色的小蟲,專門鑽進莖稈和玉米穗裡大吃特吃!你會看到莖被鑽洞、折斷,或者玉米苞被啃得亂七八糟,蟲糞一堆!看到葉子上有整齊的小圓孔(俗稱「槍彈孔」)就是牠們初期啃食的痕跡。
- 病害防治:保持通風乾燥最重要!
- 露菌病/銹病: 潮濕多雨時容易發生。葉子出現黃斑、白粉或銹色斑點。
- 預防: 避免密植,保持通風良好。避免過度澆水或淋葉澆水。地植注意排水。
- 治療: 初期摘除病葉。可用亞磷酸混氫氧化鉀(增強抵抗力)或核准的殺菌劑(如鋅錳乃浦),噴灑時葉背也要噴到。
- 病毒病(如矮化嵌紋病毒): 植株矮化、葉片有黃綠嵌紋。由蚜蟲媒介傳播。
- 預防: 防治蚜蟲!拔除病株銷毀,避免蔓延。選用抗病品種。
- 露菌病/銹病: 潮濕多雨時容易發生。葉子出現黃斑、白粉或銹色斑點。
- 授粉成功!避免空苞的關鍵! 這是我初期最大的痛!辛苦種了幾個月,掰開玉米苞一看,稀稀拉拉只有幾粒玉米!主要原因就是授粉失敗。
- 為什麼會失敗?
- 種太疏開: 前面提過,玉米花粉靠風傳播。如果植株種得太分散(或只種一排),花粉很難飄到雌蕊(玉米鬚)上。
- 極端天氣: 授粉期(通常是雄花穗大量散粉的那幾天)遇到連續暴雨(花粉被沖掉)、強風(吹散花粉)、或極端高溫(>35°C,花粉失去活性)。
- 如何助攻人工授粉?(強烈推薦!簡單有效!)
步驟:- 觀察雄花穗(頂端開花像掃把的)開始大量散粉(黃色粉末飛揚),通常是晴天上午。
- 剪下一枝剛開始散粉或即將散粉的雄花穗。
- 走到每一株玉米前,輕輕搖晃或直接用雄花穗像粉撲一樣,去輕拂那些剛抽出、還鮮嫩(通常是淡綠色或黃色)的玉米鬚(雌蕊)!讓花粉灑落在鬚上。
- 整片玉米地都這樣做一遍。每天或隔天進行,持續幾天(通常在雄花盛開的3-5天內)。
- 重點: 一定要在玉米鬚剛抽出、新鮮濕潤時授粉效果最好!等到鬚變乾枯、變褐就沒用了!所以看到鬚冒出來就要趕快去搖雄花!
- 為什麼會失敗?
遇到問題先翻這裡!都是我遇過的狀況:
- 植株矮小、葉色黃綠:
- 缺肥(特別是氮肥)? ➔ 補充含氮肥料。
- 土壤太貧瘠? ➔ 基肥不足,下次改進。
- 陽光不足? ➔ 無解,下次換位置。
- 根系受損(移植或土壤硬化)? ➔ 鬆土,避免移植。
- 葉片有孔洞或啃食痕跡:
- 夜盜蟲? ➔ 晚上抓蟲或噴蘇力菌/核准藥劑。
- 玉米螟幼蟲? ➔ 檢查喇叭口、莖部、穗部有無蟲孔糞便。噴蘇力菌(心葉、花絲基部)或套袋預防。
- 葉片有黃斑、白粉、褐斑:
- 露菌病/銹病? ➔ 改善通風,避免葉片濕潤過久。噴亞磷酸鉀或核准殺菌劑。
- 病毒病? ➔ 拔除病株,防治蚜蟲。
- 玉米粒長不齊、嚴重空苞:
- 授粉不良! ➔ 下次記得種成方塊狀 + 人工授粉!
- 授粉期遇到暴雨/高溫/強風? ➔ 天氣因素較難避免。
- 水分壓力大(太乾旱)? ➔ 抽穗到灌漿期務必供水充足穩定!
- 極度缺肥(磷鉀)? ➔ 抽穗前磷鉀肥要給足!
- 玉米苞被蟲啃或鳥啄:
- 沒套袋! ➔ 吐絲後立刻套袋!
- 套袋太晚或沒綁緊? ➔ 鬚一吐出就套,袋口紮緊。

收穫:等待最甜蜜的時刻!
終於等到要採收了!這時間點抓得好,甜度和口感差很多!
- 如何判斷成熟?
- 看玉米鬚: 大部分品種,當玉米鬚變成深褐色且開始乾枯時。
- 看外觀: 玉米苞看起來飽滿充實,頂端(不帶柄的那頭)用手指輕壓,感覺硬實有彈性(太軟可能還不熟,太硬過熟)。苞葉顏色變深綠,且緊密包裹。
- 最直接(但破壞性): 小心剝開一點點苞葉頂端,看顆粒是否飽滿,顏色是否正常(依品種)。用指甲戳一顆粒,看是否流出乳白色汁液(Milky Stage,乳熟期,甜玉米最佳採收期)。如果汁液變稠或像麵糊狀,就過熟了(雖然還是能吃,但甜度稍降,澱粉增加)。這方法我常用在初次種植的品種上確認。
- 採收技巧:
- 時間: 最好在清晨採收,此時玉米含水量最高,最新鮮甜脆!
- 方法: 一手扶穩植株,另一手緊緊握住玉米棒,用力向下折(或旋轉),讓它從著生處(通常在莖的中段節上)斷離。小心別拉傷植株(如果還有其他玉米在長)。「啪」那聲清脆的聲音真的很療癒!
- 食用: 鮮食玉米(特別是甜玉米)一定要現採現煮! 因為甜度會在採收後急速下降(糖分轉化成澱粉)。我通常是晚餐要吃,下午才去採。採下來放冰箱也會快速流失風味。糯米玉米稍微好一點點。

經過這幾年的摸索,從屢戰屢敗到現在幾乎季季豐收,玉米種植真的帶給我超大的滿足感。自己種的玉米,那股新鮮香甜,絕對值得投入的時間和汗水。臺灣的氣候其實很適合發展玉米種植,無論是在庭院、空地,甚至陽臺的大盆子裡。關鍵就是選對品種(水果玉米?糯米玉米?)、給足陽光、澆好水(特別是關鍵期)、餵飽肥料、做好塊狀種植+人工授粉、堅持套袋防蟲,還有適時收成。雖然過程中總會遇到病蟲害或天氣搗亂,但每次克服困難、成功收穫的那刻,那種快樂,真的是買來的玉米無法比擬的!推薦大家試試看這項充滿成就感的玉米種植活動!
Q&A:你問我答
A: 甜玉米最佳採收點是「乳熟期」(玉米鬚深褐乾枯,剝開一點點看,顆粒飽滿,指甲戳破會流出乳白汁液)。採收後甜度迅速下降(幾小時內就很明顯),務必馬上煮來吃!冷藏最多放1-2天,風味大減。糯米玉米稍耐放一點點,但也是越新鮮越好吃。
A: 絕對可以! 重點是盆子要夠大夠深(至少5加侖),一盆只種一棵。放在全日照最曬的位置。澆水要勤快(夏天可能一天兩次)。施肥要確實(基肥足,抽穗前補磷鉀肥)。最好能種2-3盆以上緊靠在一起幫助授粉,並搭配人工授粉。盆栽選擇矮性或中型品種(如一些水果玉米)更合適。
A: 這幾乎都是「授粉不良」造成的!最常見原因:
- 植株種太開或單排種植: 花粉飄不過去。務必採用「塊狀種植」(至少3x3棵)。
- 授粉期天氣差: 暴雨沖掉花粉、高溫殺死花粉、強風吹散花粉。儘量在天氣穩定時做人工授粉補救。
- 水分壓力: 抽穗到授粉期缺水。保持土壤濕潤。
- 極度缺磷鉀肥: 影響花器發育。抽穗前磷鉀肥要給足。
解決方案:下次種植時務必 塊狀種植 + 人工授粉! 這招最能有效解決空苞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