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囉!我是一個看到土手就會癢的園藝狂熱者。我家陽臺簡直像個小型植物園,從香草到觀葉,亂七八糟什麼都種。但說真的,讓我最有成就感也最頭痛的,就屬羽衣甘藍種植了!記得第一次興沖沖買了種子回來,以為跟種小白菜差不多,結果嘛…苗是出了,但長得跟豆芽菜一樣纖細,風一吹就倒,太陽一曬就焦,最後全軍覆沒,超沮喪的!那時才深刻體會到,羽衣甘藍種植真的不是想像中那麼簡單,它需要點技巧和耐心。經過這幾年不斷嘗試(還有無數次失敗),總算摸出些門道,終於能在自家陽臺收穫那一捲捲漂亮又營養的葉子。今天就把這些羽衣甘藍種植的血淚經驗和成功秘訣,毫不藏私地分享給同樣熱愛種植的你!
目錄
挑對夥伴:認識你的羽衣甘藍品種(很重要!)
一開始我根本搞不清楚,以為羽衣甘藍就一種樣子。結果走進種苗行或是上網看種子,哇塞!種類多到眼花撩亂。挑錯品種,後續羽衣甘藍種植會很辛苦,臺灣的天氣對某些品種來說就是地獄難度。我個人覺得區分它們最直觀的就是看葉片長相:
常見羽衣甘藍品種特性一覽表
品種名稱 | 葉片特徵 | 生長習性 | 適合臺灣季節 | 口感/用途 | 真心話 |
---|---|---|---|---|---|
皺葉甘藍 (Curly Kale) | 邊緣超級捲曲,像爆炸頭 | 較耐寒 | 秋冬最優 (9月-隔年3月) | 纖維感較明顯,適合打精力湯、烘烤成脆片 | 新手入門款!秋冬表現好,夏天...拜託別跟自己過不去。 |
恐龍甘藍 / 拿坡里甘藍 (Lacinato/Dinosaur Kale) | 葉片狹長、表面凹凸像恐龍皮 | 相對耐熱一點點 | 春秋較佳,嘗試早春或晚秋 | 纖維較細,口感較嫩,沙律、拌炒都適合 | 個人最愛!葉形特別,耐熱性在羽衣甘藍裡算『還行』的 (但還是怕熱)。 |
紅羽衣甘藍 (Red Russian Kale) | 葉柄紫紅色,葉片灰綠帶紫紅邊 | 耐寒性強,稍耐熱 | 秋冬 | 顏色美觀,口感帶點甜味,生食、熟食皆宜 | 顏色漂亮,種陽臺很吸睛!但夏天一樣會長得『鬱卒』。 |
蘇格蘭甘藍 (Scotch Kale) | 葉片厚實,捲曲度中等 | 非常耐寒 | 嚴冬 (臺灣平地較少見) | 風味濃鬱,適合燉煮 | 臺灣平地冬天不夠冷,它可能覺得像度假,長得比較『悠閒』。 |
嬰兒羽衣甘藍 (Baby Kale) | 就是嫩葉 | 生長快速 | 全年可試 (避盛夏) | 超級嫩!最適合生食沙律 | 想吃嫩葉快收的好選擇,但植株長不大,要一直播種。 |
- 挑品種血淚史: 我曾經不信邪,在五月底種了皺葉甘藍。結果呢?它沒掛掉我都覺得是奇蹟!長得超慢不說,葉片又小又硬,蟲子還特別愛咬(大概因為它很「不爽」所以不健康?),口感更是可怕,像在吃抹布… 從此學乖,羽衣甘藍種植第一課:看季節選品種!秋冬首推皺葉和紅羽衣,想挑戰春秋或耐熱一點點,就選恐龍甘藍。嬰兒甘藍則適合想快速收穫嫩葉的朋友。

打造舒適窩:羽衣甘藍喜歡什麼環境?
羽衣甘藍說挑剔嘛,好像也不會,但說隨便種都能活嘛… 看看我早期的失敗紀錄就知道了。要讓它長得好、長得美、長得讓你捨不得吃(但最後還是會吃掉),環境真的很重要。這是我摸爬滾打後的心得:
- 陽光!陽光!還是陽光! 它簡直是「陽光向日葵」的親戚(雖然不是)。羽衣甘藍種植最最最重要的就是光線。每天至少要讓它曬到 6小時以上的直射陽光。我試過放在只有散射光的角落,結果它長得又高又瘦,葉柄拉得老長,葉片稀稀落落,顏色淡得像營養不良,一副快往生的樣子。後來移到陽臺陽光最充足的C位,整個脫胎換骨!葉片厚實緊密,顏色也變得超漂亮。臺灣秋冬陽光通常很棒,這就是為什麼秋冬是羽衣甘藍種植的黃金期。
- 溫度是關鍵:怕熱寶寶! 這點真的超有感。羽衣甘藍超怕臺灣的悶熱夏天!它最愛的溫度是 15°C到25°C 之間。一旦氣溫 超過30°C,它就開始擺爛給你看:生長停滯、葉片變小變硬、苦味跑出來(難怪我那夏天的皺葉像抹布…),而且超級容易抽苔(突然長出高高的花梗,葉子就不好吃了)。這也是為什麼我一直強調秋冬種。春天如果回暖快,它也撐不久;秋天則要等天氣真正轉涼再種。我現在都乖乖等到 10月過後 才開始播種或買苗。
- 土壤要夠「肥」夠「鬆」: 別看它葉子大,根系其實挺發達的,喜歡深厚、肥沃、排水超好的土。我第一次用一般市售培養土,結果發現排水不夠快,雨季時盆底積水,苗的根有點爛掉。後來學乖了,自己調配介質:
- 基底: 品質好的有機培養土 (約60%)。
- 增加疏鬆透氣: 粗椰糠或珍珠石 (約20%)。
- 增加保肥保水: 堆肥或腐熟的有機肥 (約20%),像是營養滿滿的「黑金」—— 腐熟羊糞肥或雞糞肥,效果很讚。
- 關鍵步驟: 混合均勻後,我會把土裝盆,然後 澆透水 ,放個一兩天讓它沉實一下再用。這樣移植苗時才不會一下子陷下去太深。
- 盆栽大小有關係: 想在陽臺或頂樓羽衣甘藍種植,盆子不能太小氣!它長大後真的頗有份量(尤其那些捲葉品種)。建議 一株至少用 5公升 以上的盆子(直徑約25-30公分)。我用過3公升的盆種,前期還好,中後期明顯感覺它「住得很憋」,葉子長不大,整體活力下降。大盆除了讓根伸展,也能緩衝溫度變化(尤其夏天盆土不會那麼快升溫燙根),水分保持也比較穩定。材質我倒覺得塑膠盆、陶盆、麻布袋都行,重點是 底部排水孔一定要夠多、夠大!

從種子到菜苗:動手種下去啦!
終於要動手了!羽衣甘藍種植可以用種子播,也可以直接買現成的菜苗。兩種方式我都試過很多次,各有優缺點:
播種派(省錢、品種選擇多,但費時):
- 選對時間: 再次強調,避開炎熱!臺灣最適合播種的時間是 9月底到11月中。春天播種 (2月-3月初) 也行,但要選耐熱相對好一點的恐龍甘藍,而且回暖後它很快就會抽苔,採收期短。
- 育苗小房間: 我不太建議直接把種子撒到最後定植的大盆裡。初期小苗很脆弱,需要細心呵護水分(大盆土多,乾濕很難控制)。用穴盤或小育苗盆最好!我用128格的穴盤就很好用。介質就用細緻一點的播種專用土或培養土。
- 點播: 羽衣甘藍種子不算小顆。用手指或鑷子, 一個洞放1-2顆種子 就好。別貪心撒一堆!
- 覆土: 種子放好後,輕輕 覆蓋一層薄土 ,厚度大概是種子本身厚度的 1-2倍 。輕輕壓實,讓種子和土壤貼合。
- 溫柔澆水: 用細霧噴壺把土澆透。避免用強力水柱沖,會把種子沖走或沖得太深。
- 保濕保溫: 放在 明亮但不直曬 的地方(窗邊、陽臺內側)。我會在穴盤上 蓋一層透明保鮮膜 (戳幾個小洞透氣),或蓋個透明塑膠蓋,保持濕度和溫度。冬天溫度低時,這樣做發芽更快。
- 耐心等待: 通常 5-10天 就會看到綠色小腦袋冒出來!這時就可以把保鮮膜拿掉。
- 見光長壯: 小苗冒出後, 馬上移到光線充足處 (最好是早晨或下午的溫和直射光),避免徒長(長成豆芽菜)。這時澆水一樣要小心,土表微乾再澆透。
- 疏苗: 如果一個穴長出2棵苗,等它們長出 2-3片本葉 時,就要狠下心, 把比較弱小的一株從基部剪掉 ,留最壯的一棵。捨不得的話,兩棵都長不好。
- 假植/定植: 等小苗長出 4-6片本葉 ,根系差不多長滿穴盤格子時,就可以準備搬家到大一點的盆(假植)或直接定植到最終的大盆裡了。移植前 澆透水 ,讓土團不易散開。挖苗時小心別傷根。種到大盆裡時, 土團表面要與新盆土表面齊平 ,種太深容易爛莖。種好後再次澆透水(定根水), 先放在遮蔭處緩苗1-2天 ,再移回陽光充足處。
買苗派(快速、省事,選擇較少):
這是我現在比較常用的方式,畢竟省下育苗時間,可以更快收成(尤其在秋冬,時間就是美味!)。
- 挑苗訣竅:
- 季節對: 確定是當季適合的時間(秋冬)。
- 看葉子: 葉片要 厚實、顏色鮮綠(或品種該有的顏色)、沒有病斑或蟲咬痕跡 。皺葉品種的葉片要明顯捲曲。
- 看莖幹: 莖要 粗壯、挺直 ,不要選細長虛弱、東倒西歪的。
- 看根部: 如果苗是軟盆裝的,輕輕捏一下盆子,把苗連土倒出來一點點看看(通常老闆不會介意)。 根系要是白色的,且長滿整個土團 ,不要選根部發黑、發臭、或只有稀疏幾條根的。那種根部糾結成團繞圈圈的(盤根),移植後恢復也會比較慢。
- 蟲害檢查: 仔細翻看葉背!有沒有蚜蟲、粉蝨或小菜蛾的幼蟲?我曾經太興奮沒細看,買回家才發現葉背滿滿的蚜蟲… 超崩潰。
- 移植步驟: 跟播種的假植/定植步驟一樣。買回的苗如果是塑膠軟盆裝的,輕輕捏盆四周,把苗連土倒出來, 盡量保持土團完整 ,直接種進準備好的大盆裡,澆透定根水,遮蔭緩苗。
咦?你問我哪種好?其實看個人啦!想挑戰全過程、選特別品種,就播種;想省時間、不想搞育苗,就挑健康的苗。重點是後續的照顧!羽衣甘藍種植成功與否,接下來才是關鍵。
養好養滿:日常照顧眉角大公開
好不容易把苗種下去了,接下來就是讓它吃好喝好,長得頭好壯壯。照顧羽衣甘藍其實不複雜,但幾個重點沒做好,收成就差很多:
- 澆水:深層滋潤,乾濕迴圈
羽衣甘藍葉子大又多,水分蒸發快, 需水量其實不小 。但!它又 怕爛根 。這個平衡怎麼抓?我的原則是: 「見乾見濕,澆則澆透」 。- 怎麼看「乾」? 不要只看土表!把手指 插入土中約一個指節深(2-3公分) ,感覺 濕潤度 。如果感覺 乾爽 ,就是該澆水了。或者掂一下盆子重量,變輕很多也表示乾了。土表乾是正常的,重點是下面土層的濕度。天氣熱或風大時,盆土乾得特別快,檢查要更勤。
- 怎麼「澆透」? 用澆水壺 緩慢地、均勻地澆水 ,直到水從 盆底排水孔大量流出來 為止。千萬不要只澆一點點讓土表濕就停,這樣只有上層根喝到水,下層根會渴死,植株長不壯。我習慣分兩三次澆,讓水有時間滲透下去。
- 天氣影響: 秋冬生長季,陽光足生長快,晴天可能需要 每天或隔天 澆透一次。陰雨天則要拉長間隔,盆土乾得慢,澆太多反而容易爛根。雨季時更要小心排水。
- 澆水時間: 盡量選在 「早晨」 。讓葉片上如果有水珠,能在白天蒸發掉,減少病害發生機會。避免傍晚澆水,葉片濕漉漉過夜容易生病。夏天超級熱的中午也別澆,水溫和土溫差太多,反而傷根。
- 底部積水是大忌! 盆底託盤如果有積水, 一定要倒掉! 讓根泡在水裡是找死。盆子架高或用腳架讓空氣流通也好。
- 施肥:吃飽飽才有力氣長
羽衣甘藍是「重肥」的葉菜類!想要它葉子長得又大又厚實、顏色鮮豔, 定期補營養超級重要 。特別是盆栽種植,盆土養分消耗更快。我的施肥策略:- 基肥打底: 移植定植時,在盆土裡 預混足量的有機肥 當基肥(前面調土時提到的堆肥或腐熟禽糞肥)。這是長期緩慢釋放的養分來源。
- 追肥不能省: 等植株開始明顯長大(大概定植後 2-3週 ),就要開始 定期追加肥料 。頻率大約是 1-2週一次 。
- 肥料選擇:
- 有機液肥: 我的最愛!像魚精、海藻精、藻類有機液肥(如K-85)都不錯。 氮(N)含量比例可以高一點 ,促進長葉。按說明稀釋後澆灌根部,吸收快又溫和。家裡有堆肥茶也很好!
- 顆粒狀有機肥: 如臺肥生技一號或有機質肥料(43號)。可以在盆土四周 挖淺溝施放 ,再覆蓋薄土,然後澆水。效果較緩慢持久。
- 葉麵肥: 偶爾(特別是在生長旺盛期或覺得植株有點虛時)可以噴灑 很稀釋 的海藻精或微量元素在葉背(吸收好),當作快速補充。但 不能取代根部追肥 喔!
- 重點:薄肥勤施! 寧願稀釋得薄一點、次數多一點,也 不要一次濃肥猛灌 ,那是燒根保證班!看到新葉長得慢、顏色變淡(尤其原本鮮豔的品種變蒼白),通常就是餓了,該追肥了。施肥後記得澆點清水。
- 摘葉採收:越摘長越多!
羽衣甘藍最棒的就是可以 「摘葉採收」 ,像割韭菜一樣(但沒那麼誇張),採外圍成熟的大葉子,植株會繼續從中心長出新葉。正確採收可以延長收成期好幾個月!- 什麼時候可以採? 等植株 長得夠健壯 ,外圍葉片 夠大、夠厚實 (通常定植後 6-8週左右 ,視品種和環境)。葉片長度至少15-20公分以上吧。
- 怎麼摘? 用手 握住葉柄基部(靠近主莖的地方) , 往下、往外「掰」 ,通常會清脆地斷下來。用乾淨的剪刀剪也可以。 一次不要摘超過植株總葉片的1/3! 保留足夠的葉子讓植物繼續光合作用。重點是 摘最外圍、最老、最下層的葉子 。
- 摘心促側芽? 這是個小技巧。如果你想要植株長得更茂密、側芽更多(等於之後產量可能更高),可以在植株長到一定高度(約20-25公分高),主莖還算嫩的時候, 把最中心的生長點(頂芽)摘掉 。這樣會促使它長出更多側枝。但要注意,摘心後植株會變矮胖,看個人喜好。我喜歡讓它自然長高一點,感覺比較有氣勢?!
- 持續採收: 只要照顧得當,避開酷暑,羽衣甘藍可以持續採收很長時間(秋冬種的甚至可以收到隔年春天)。看到有成熟的老葉就摘掉,避免它變黃老化消耗養分。定期摘葉,新葉才會不斷長出來。

蟲蟲危機與疑難雜症:常見問題解決方案
唉,再怎麼用心,總會遇到一些狀況。羽衣甘藍種植過程中,病蟲害真的是煩人的挑戰(特別是對像我這種不想噴化學藥劑的人來說)。以下這些是我常遇到的麻煩事和應對方式:
蟲害大敵排行榜(我最痛恨的!)
- 菜蟲(小菜蛾/紋白蝶幼蟲): 這絕對是冠軍!那些綠色、長得像迷你蠶寶寶的傢伙,啃食葉片的速度超驚人,一晚就能把葉子啃成蕾絲!而且牠們顏色跟葉子很像,超級難發現。
- 應對: 最有效就是 「手動清除」 !我每天巡視葉片正反面,特別是新葉和葉心,看到蟲卵(淡黃色小點點聚集)或幼蟲就直接捏爆或用鑷子夾走(有點殘忍但沒辦法)。種植範圍不大時,這招最實際。 蘇力菌 (一種天然微生物製劑) 是生物防治的好幫手,對菜蟲有效,對人畜無害。稀釋後噴灑葉面(尤其葉背),蟲子吃到會掛掉。記得噴後遇雨要補噴。 防蟲網 物理隔絕最徹底,但陽臺小範圍可能較難施行。
- 蚜蟲: 常常聚集在嫩葉、葉背或生長點,密密麻麻的小綠點或黑點,吸食汁液。牠們排洩的蜜露還會引來螞蟻,更糟的是可能傳播病毒。
- 應對: 發現初期數量少時,直接用 強力水柱沖走 (記得沖盆底,別沖到其他植物)。或者用 稀釋的肥皂水 (純肥皂丝或洗碗精,幾滴就好)噴灑蟲體,肥皂水能溶解牠們體表的蠟質層使其脫水死亡。噴後幾小時再用清水沖一下葉子。 苦楝油 也是天然防治的好物,有驅避和抑制作用。 瓢蟲 是牠們的天敵,如果發現有瓢蟲在植株上,別趕走牠們!
- 粉蝨: 小型白色飛蟲,碰葉子會飛起來一小群。也喜歡吸汁液,排洩蜜露同樣會誘發煤煙病(葉片黑黑的)。
- 應對: 黃色黏蟲板效果不錯,利用牠們的趨黃性。噴肥皂水或苦楝油也有一定效果。重點是 持續性 ,粉蝨繁殖快,要連續處理幾次才能控制。保持通風良好也能減少發生。
- 潛葉蠅: 幼蟲在葉片裡鑽隧道,留下彎彎曲曲的白色痕跡,很難抓。
- 應對: 看到被潛行的葉片, 及早摘除銷毀 ,避免幼蟲長大繼續繁殖。嚴重時可考慮噴灑有機認可的礦物油(如窄域油)。
病害問題(相對少,但也要注意)
- 根腐病 / 猝倒病: 多發生在苗期或澆水過多、排水不良時。幼苗突然倒伏死亡,根部變褐腐爛。
- 預防勝於治療: 保持介質排水良好 是關鍵!澆水見乾見濕,避免長期潮濕。育苗時使用乾淨的介質和容器。發現病株立即移除銷毀,避免蔓延。
- 白粉病: 葉片出現白色粉狀斑點。通常在通風不良、悶濕的環境下較易發生。
- 應對: 改善通風!避免植株太過擁擠。可以噴灑稀釋的 「小蘇打水」 (1公升水 + 1茶匙小蘇打 + 幾滴洗碗精幫助附著),或 「葵無露」 (礦物油+乳化劑)這類較溫和的防治資材。
生理性問題(環境不適造成)
- 葉子變黃:
- 老葉自然黃化: 最下層的老葉隨時間變黃是正常現象,摘掉就好。
- 缺氮: 整株新舊葉都偏黃綠,生長緩慢。通常是 餓到了 ,該追肥了!
- 澆水過多爛根: 根系受損無法吸水吸肥,葉子也會萎黃無力。檢查根部狀況,改善排水和澆水習慣。
- 盆子太小根受限: 植株長大後盆太小,根系盤繞無法伸展吸收養分。這時葉子也長不大。考慮換大盆(但移植有風險,最好在涼爽季節)。
- 葉緣焦枯:
- 肥傷 / 鹽害: 施肥過濃或頻繁施化學肥導致根部受損,或是盆土累積鹽分過高(盆緣或土表有白色結晶)。 大量澆水沖洗盆土 ,之後暫停施肥一陣子。
- 缺水 / 風太大: 極度乾燥或強風吹襲,葉緣細胞失水死亡。加強澆水和防風。
- 日燒: 夏天陽光太烈,尤其是葉片噴水後沒乾,水珠像放大鏡一樣聚焦陽光灼傷葉片。夏季午後適當遮蔭(用30%-50%遮光網),噴水要在早晨。
- 抽苔開花: 這是羽衣甘藍「畢業」的訊號。遇到 高溫 或 日照時間變長 (春天),它就會啟動開花結籽模式。中心會抽出高高的花梗,頂端開出黃色小花(其實還蠻可愛的)。這時葉片會變硬、苦味增加,口感變差。
- 應對: 這是植物生長的自然過程,難以逆轉。如果葉子已經不好吃,就讓它開花吧,可以觀賞,也可以留種子(但雜交品種可能不會跟母株一樣)。預防之道就是 選對季節種植(秋冬) ,避免在晚春或夏天種植易抽苔的品種。
我的慘痛經驗: 去年秋天收成超好,貪心想多種幾盆,結果12月才又補種一批苗。沒想到那批苗長到二月,天氣剛回暖就迫不及待抽苔了,葉子還沒採幾片就開花!後來才學到,即使是秋冬種, 太晚種植(例如12月後) ,植株還沒長夠大壯就遇到春天,也很容易提早抽苔。秋冬種植 宜早不宜晚 啊!
Q&A:羽衣甘藍種植快問快答
Q1:羽衣甘藍種植一定要從種子開始嗎?超市買的羽衣甘藍可以拿來種嗎?
A:當然不必從種子開始!買現成健康苗是最快上手的。至於超市買的... 通常很難。超市賣的是已採收的葉片或切下來的莖,沒帶根啊!就算有些莖底部看起來有點鬚根,但活力通常很差,種活機率很低,即使活了也長不好,不建議嘗試。還是乖乖買種子或苗吧!
Q2:為什麼我種的羽衣甘藍葉子吃起來好苦澀?
A:苦澀味通常有幾個原因:(1) 品種特性:有些品種本來就比較苦一點。(2) 溫度太高:特別是夏天種植或天氣突然變熱,苦味會大增(這也是為何秋冬種最好吃)。(3) 缺水或缺肥:植株生長壓力大。(4) 採收老葉:外圍最老的葉子纖維粗、口感差也較苦。盡量採收植株中段、成熟但還鮮嫩的葉片,味道最好。霜打過後的羽衣甘藍據說會變甜(臺灣平地難有霜,秋冬日夜溫差大時,甜度也會提升)。
Q3:羽衣甘藍可以連續種在同一盆土裡嗎?
A:強烈不建議! 同科的作物(十字花科:高麗菜、青江菜、小白菜、花椰菜等都算)連續種在同一個地方,容易引起所謂的 「連作障礙」 。土壤中的特定養分會耗竭、病菌和害蟲(特別是根瘤線蟲)會累積,導致後續植株長不好、病蟲害更嚴重。種完一季羽衣甘藍後,如果要再種, 一定要換土 ,或者至少把舊土徹底消毒(曬太陽、蒸氣)並混合大量新的堆肥和有機質。更好的做法是 輪作 ,改種其他科的植物(例如萵苣、蕃茄、豆類、香草)。這點在盆栽種植尤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