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耆功效:身體防護盾牌、能量充電站與營養禁忌全攻略

發佈時間: 更新時間:

哎,講到養生食材,我第一個想到的絕對是家裡那罐黃澄澄的黃耆片。身為一個整天在廚房打轉、為了煲出好湯可以不睡覺的人,中藥行老闆總笑我是"行走的藥材字典"。不過說真的,在眾多藥材裡,黃耆功效實在太對我胃口了!它不像人參那樣嬌貴又怕補過頭,價格親民,丟進湯鍋裡就能默默發揮作用,簡直是懶人養生的救星。記得有次連續熬夜趕稿,整個人虛到像被抽乾,老媽看不下去,硬是塞了一壺黃耆紅棗枸杞茶給我,喝下去那股暖流從胃裡散開的感覺,到現在還記得——疲勞感像退潮一樣,手腳也沒那麼冰了。這讓我忍不住好奇,這看似平凡的草根,到底藏著什麼魔力?

黃耆功效:身體的防護盾牌與能量充電站

好啦,認真聊聊大家最關心的黃耆功效。別看它長得像是曬乾的小樹枝,中醫可是把它捧得老高,稱它為"補氣聖藥"。這個"氣"聽起來很玄,但簡單說,就是你身體運作的基礎能量。氣足了,整個人就精神、有力氣,抵抗力也會變好。現代科學也幫它背書咧,研究發現黃耆裡頭藏著好多寶貝,像是皂苷、黃酮、多糖這些東西,真不是蓋的。

我自己的體驗最直接:以前換季時總躲不過辦公室那波感冒潮,自從習慣用黃耆煲湯或泡茶後(特別是冬天!),中招機率確實低了。當然我不敢說全是黃耆的功勞(睡眠運動也很重要啦),但那種身體比較"頂得住"的感覺很真實。

講到黃耆功效,我覺得它最厲害的幾點是這樣的:

  1. 補氣升陽,趕走懶洋洋:這點上班族、學生黨最有感吧?早上爬不起來,下午三點就眼神死,講話有氣無力?中醫說這是"脾肺氣虛"。黃耆專補這塊,幫你把下陷的"氣"提起來(所謂"升陽"),人就比較有精神頭。我有個朋友是老師,站整天講課常常虛到不行,後來聽我勸開始喝黃耆水,她說上課"續航力"有差。
  2. 強化防禦,對抗外敵:這就是常聽到的"增強免疫力"。黃耆裡的多糖像是身體的啦啦隊,能刺激免疫細胞更活躍,讓它們巡邏更勤快,對抗病毒細菌更給力。科學研究也顯示,它對調節免疫力確實有幫助(不過別神化,感冒了該看醫生還是得看)。
  3. 呵護心血管,幫血管減齡:這點我覺得超重要!黃耆對心臟和血管很友善。它能幫助擴張血管、改善血流(我中醫師說這叫"益氣通脈"),對降血壓也有點輔助作用。家裡長輩有點高血壓的,我會在湯裡放點黃耆(當然,他們的正規藥物沒停喔!)。
  4. 守護小過濾器(腎臟):中醫講"補氣"也能間接幫助腎臟功能(特別是那些長期慢性病導致腎氣虛的)。有些研究也提到黃耆苷對腎臟可能有保護作用,能減緩某些腎損傷。這點要嚴謹看待,有腎臟問題絕對要問醫生,別自己亂補。
  5. 促進傷口復原:老一輩常說傷口久不癒合要補氣,黃耆就是好選擇。它能幫助組織修復和生長。我媽以前手割傷好得慢,中醫就建議喝點黃耆燉雞湯,感覺確實有幫助(當然消毒清潔是基本啦)。
  6. 穩定血糖小幫手:雖然不能取代藥物,但有些研究顯示黃耆對血糖調節有潛在好處,可能幫助改善胰島素敏感性。我煮給有血糖問題的家人時,會特別注意搭配的食材不要太甜。


黃耆功效核心重點速查表

功效面向 身體感受 / 適用情況 中醫理論角度 現代研究支持點
補氣抗疲勞 精神差、講話沒力氣、早上爬不起來、下午狂打哈欠 補脾肺氣,升舉陽氣 提升細胞能量代謝效率
增強防護力 容易感冒、換季必中招、恢復期拖很久 固表實衛,抵禦外邪 刺激免疫細胞活性 (如巨噬細胞、T細胞),調節免疫平衡
心血管維護 輕微血壓偏高、經常頭暈、手腳容易冰冷 益氣通脈,行滯 抗氧化、擴張血管、輕微降壓、改善微循環
腎臟呵護 慢性病體虛者、容易水腫 (需醫生確認原因)、體力透支後恢復慢 補氣利水,固攝 黃耆苷具抗氧化、抗纖維化潛力,可能減緩腎損傷進程
傷口修復 手術後、傷口癒合慢、皮膚反覆潰瘍不易好 托毒生肌,促進肌肉生長 促進纖維母細胞增殖,加速組織修復
血糖調節 糖尿病前期 (胰島素阻抗)、血糖波動較大者 (需搭配藥物與飲食) 益氣生津,改善消渴 調節糖代謝相關酶活性,改善胰島素敏感性

說實在的,這麼多黃耆功效,我覺得最實際的就是它幫身體"打好底子"。像蓋房子地基穩了,上面怎麼變化都比較扛得住。當然啦,這不是仙丹,生病了該看醫生還是得去。


黃耆的營養密碼:不只是補氣,更是天然抗氧化寶庫!

以前我總以為黃耆就只有"補氣"這一招,後來多看點資料才發現,它根本是營養小金礦!那些讓它發揮神奇黃耆功效的物質,細究起來都大有來頭:

  • 黃耆皂苷 (Astragalosides): 這絕對是黃耆的招牌明星成分!尤其黃耆甲苷 (Astragaloside IV),科學家研究最多,被認為是黃耆抗氧化、保護細胞、調節免疫力的主要推手之一。簡單說,它像身體的清道夫,幫忙對抗自由基帶來的損傷。
  • 黃耆多糖 (APS - 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s): 這是另一個重量級角色!這些多醣體對免疫系統特別友善,能激活巨噬細胞、T細胞這些身體的防衛兵,讓它們更警覺、更有戰鬥力。這也是為什麼黃耆常被認為能"增強抵抗力"。
  • 黃酮類化合物 (Flavonoids): 包括毛蕊異黃酮、芒柄花素這些聽起來很專業的名字。它們可是強力的抗氧化、抗發炎高手,對心血管保健特別有好處,能保護血管內皮,讓血液流通更順暢。
  • 胺基酸 & 微量元素: 黃耆還含有人體必需的多種胺基酸(蛋白質的基礎),以及像硒、鋅、鐵、錳這些雖然需要量不多,但缺一不可的微量元素,它們是體內各種酵素發揮作用的關鍵夥伴。

🍵 黃耆營養成分風味與烹調影響表

核心成分 主要作用方向 料理中的風味感受 烹調方式穩定性 我的廚房筆記
黃耆皂苷 (如黃耆甲苷) 抗氧化主力、細胞保護、調節免疫力 帶來輕微人蔘般的草本甘味,後韻微苦 怕久煮! 長時間高熱易破壞。燉湯建議後下或縮短時間 泡茶或短時間燉煮 (如最後30分鐘加入) 最能保留。煲老火湯效果打折,但湯頭甜味仍在。
黃耆多糖 (APS) 免疫調節核心、激活防衛細胞 提供湯水天然的甘甜感與濃稠感 較耐煮。長時間燉煮仍能釋放,但部分會溶於湯中 煲湯、煮粥首選。湯汁的甘甜滑潤感多來自它。久煮仍有效。
黃酮類 (如毛蕊異黃酮) 抗氧化、抗發炎、護心血管 帶來細微澀感 (過量時明顯) 穩定。一般烹調溫度影響不大 煎、煮、泡皆可釋放。控制用量避免澀味。
胺基酸 & 微量元素 基礎營養、輔助酵素作用 貢獻鮮味 (Umami),提升湯頭層次 穩定。溶於湯水 無論哪種烹調法都能釋放,是湯頭鮮味的隱形功臣。

說到味道,黃耆本身自帶一股清新的豆腥味和明顯的甘甜。燉湯時,它能把湯頭變得溫潤甘醇,層次感馬上提升。我特別喜歡用它搭配雞肉或排骨,那股甘甜能把肉汁的鮮味完美襯托出來,又不會搶戲。不過要提醒,煮太久或放太多,那個豆腥味會變明顯,湯也可能帶點微澀感(就是黃酮類的味道啦),我自己覺得不太討喜。所以燉湯時,黃耆的量要控制好,通常我一人份抓5-10克切片就夠了,而且要記得觀察湯色和味道變化,適時撈起來。


黃耆禁忌:再好的東西,吃錯也傷身!

愛吃又愛養生的人最怕什麼?就是補錯方向啊!黃耆雖然溫和,但也不是萬人通用沙拉醬,想加多少就加多少。我剛開始接觸時也犯過錯,有次想"補好補滿",燉雞湯時黃耆放得比雞肉還多(真的不誇張!),結果喝完當晚就覺得身體很燥,口乾舌燥,甚至有點睡不著。那次教訓讓我學乖了:黃耆功效再好,也得看體質、看時機、看分量。

以下這些情況,真的要特別小心,別亂碰黃耆(拜託!):

  • 感冒發燒、喉嚨痛爆時: 這點超重要!黃耆是"補"藥,當身體正在激烈對抗外邪(像是感冒病毒),你一股腦兒地"補"進去,等於給敵人送糧草啊!中醫叫做"閉門留寇",反而可能讓感冒拖更久或更嚴重。我自己原則是,只要喉嚨開始痛或有發燒跡象,黃耆製品立刻暫停。
  • 身體正處在"上火"狀態: 如果你最近容易嘴破、牙齦腫痛、眼睛佈滿血絲、臉上痘痘狂冒、大便乾硬難解、感覺煩熱睡不好...這些都是典型"實熱"或"陰虛火旺"的跡象。黃耆性溫,這時候吃等於火上澆油!我那次的"黃耆過量事件"就是活生生把自己補上火的例子...超不舒服。
  • 皮膚病急性發作期: 像是嚴重濕疹大爆發、紅腫熱痛癢到不行,或是青春痘像火山群噴發時。中醫認為這多半跟體內有"熱毒"或"濕熱"有關,黃耆補氣可能助長這股"熱",讓皮膚問題更難控制。
  • 高血壓控制不穩者: 黃耆對血壓的影響有點兩面刃。適量可能有助於平穩,但過量或體質不適合(尤其是肝陽上亢型高血壓,症狀如頭暈脹痛、脾氣暴躁、面紅耳赤),反而可能讓血壓往上飆。我鄰居阿伯就有高血壓,他隨便喝了幾天黃耆水就跟我抱怨頭更暈,嚇得他趕緊停掉。高血壓患者要用,務必先問過醫生!
  • 懷孕初期需謹慎: 這一點爭議比較多,但為了安全起見,懷孕初期(前三個月)胎像還不穩的時候,最好避免自行服用大量黃耆。有些中醫師認為它可能過於"動氣"。懷孕任何階段要使用中藥材,絕對要諮詢專業合格的中醫師評估,別自己當醫生。
  • 自體免疫疾病患者: 像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免疫系統已經過度活躍在攻擊自己了。黃耆的免疫調節作用理論上可能"刺激"免疫系統,有機會讓病情變動或不穩。這類患者絕對要在醫師監督下使用。
  • 某些西藥併用需注意: 黃耆如果和免疫抑制劑(器官移植後常用)或降血糖藥一起吃,可能會干擾藥效。這點很重要!如果你有在吃西藥,尤其是慢性病藥物,使用黃耆前務必諮詢醫師或藥師。


🚨
黃耆使用禁忌速查與個人經驗備註

禁忌情況 為什麼要小心? (中醫觀點) 可能的身體反應 我的建議或親見案例
感冒發燒、喉嚨劇痛 恐"閉門留寇",助長病邪 發燒難退、喉嚨痛加劇、病程延長 絕對避免! 曾不信邪感冒喝黃耉茶,結果喉嚨痛多拖3天。
實熱上火 / 陰虛火旺 黃耆性溫,火上澆油 口乾舌燥、嘴破、失眠、便秘加重、痘痘爆增 觀察自身狀況。我"補過頭"那次,口乾到半夜狂喝水。搭配麥冬、生地可緩和,但熱象明顯時先停用。
皮膚病急性發炎期 可能助長熱毒、濕熱 紅疹、濕疹、痤瘡更加紅腫癢痛 等急性期過了,穩定後再考慮少量調理。
肝陽上亢型高血壓 可能升提陽氣,使血壓波動 頭暈頭痛加重、面紅耳赤、急躁 務必諮詢醫師! 鄰居阿伯就是喝了頭更暈的案例。溫和型高血壓也建議先問過醫生。
懷孕初期 (前3個月) 過於"動氣",恐影響胎元穩固 (傳統觀點) 理論風險,個體差異大 安全第一! 任何孕期用藥用膳都請直接詢問婦產科和中醫師意見。
自體免疫疾病活動期 免疫調節作用可能刺激過度活躍的免疫系統 病情活動度增加、症狀加劇 絕對需醫師指導! 勿自行嘗試。
併服免疫抑制劑/降血糖藥 可能減低免疫抑制劑效果或過度加強降糖藥作用 藥效不穩、血糖過低風險 主動告知醫生! 服用西藥期間,添加任何中草藥保健品都應主動告知醫師或藥師。

講白了,黃耆是"補藥",不是"食物"。雖然安全性相對高,但亂吃、吃過量就是不行。每個人體質差那麼多,效果也會不同。最穩妥的做法就是:不確定時,先問專業人士!特別是本來就有疾病或長期服藥的人,別拿自己身體開玩笑。我自己現在都很保守,感覺身體有點不對勁時,寧可不吃。


黃耆怎麼吃最有效?我的私房美味養生術!

講完了厲害的黃耆功效和該注意的地雷,終於來到我最愛的環節——怎麼把它吃進肚子裡!身為一個貪吃又貪健康的人,我試過超多方法,有些真的很讚,有些嘛...只能說實驗精神可嘉(笑)。分享幾個我真心覺得效果好又好吃的做法:

1. 懶人救星:黃耆茶飲

  • 基礎黃耆茶: 這是最簡單的入門法。抓5-10克的黃耆切片(或直接買切片好的),沖入沸水500c.c.,蓋上蓋子悶個15-20分鐘就好。那甘甜的香氣,早上喝一杯特別醒神。味道很單純,就是黃耆本身的豆香和甘甜。脾肺氣虛、容易累的人很適合。
  • 變身加強版:
    • 黃耆紅棗枸杞茶: 我的最愛!加3-5顆去籽紅棗(怕燥要去籽喔)、一小撮枸杞(約10-15粒)。紅棗補血,枸杞補肝腎又明目,跟黃耆補氣搭配起來,就是經典的氣血雙補組合。味道更甜潤豐富,冷了也好喝。這杯我稱它為"電腦族回血茶"。
    • 黃耆麥冬茶: 如果擔心黃耆溫性,或是稍微有點口乾舌燥(但還沒到上火程度),可以加10克左右的麥冬一起泡。麥冬滋陰潤肺生津,能中和黃耆的溫燥感,喝起來更潤。這組合對我這種講話多又常熬夜的人很友善。
    • 黃耆西洋參茶: 想加強提神抗疲勞效果?可以搭配涼性的西洋參片(約3-5克)。西洋參補氣陰,清虛熱,跟黃耆一起泡,補氣力更強又不燥熱,適合氣陰兩虛型疲勞(累又伴隨口乾心煩)。味道帶點人蔘的微苦回甘,層次更好。


2. 暖心暖胃:黃耆入湯煲粥

這絕對是把黃耆功效融入日常飲食最享受的方式!黃耆耐煮,甘味會慢慢釋放到湯裡。

  • 經典黃耆紅棗雞湯: 這道是台灣家常養生湯的代表作吧?半隻雞或幾隻雞腿、黃耆15-20克、紅棗8-10顆(去核)、枸杞一小把、老薑幾片。雞肉汆燙後,所有材料丟進鍋裡,加水淹過,大火煮滾轉小火慢燙1-1.5小時。起鍋前加點鹽調味就好。湯頭甘甜鮮美,雞肉軟嫩,補氣補血,冬天喝一碗,全身暖呼呼超幸福!(關鍵:紅棗一定要去核才不易上火!)
  • 溫和魚湯: 怕雞湯油膩?用新鮮魚塊(像是鱸魚、鯛魚片)也可以!魚肉處理乾淨,薑片爆香(或直接冷水下鍋),加黃耆片10克、紅棗幾顆、枸杞、一點米酒,煮滾後轉中火煮15-20分鐘,魚肉熟了就好。湯頭清爽鮮甜,補氣又不易生痰濕。
  • 元氣素菇湯: 素食者看這邊!用各種菇類(香菇、杏鮑菇、鴻禧菇都好)、玉米、紅蘿蔔塊、山藥塊,加上黃耆10克、紅棗幾顆。所有材料加水煮滾後轉小火煲30-40分鐘。湯頭自然甘甜,菇類多醣加上黃耆多醣,加強免疫力很適合。
  • 暖胃黃耆小米粥: 腸胃不適或病後調養時,這碗粥很療癒。小米洗淨加水煮粥,滾了之後加入黃耆片10克、去核紅棗3-5顆、生薑薄片2-3片。小火慢熬至小米開花軟爛。黃耆補氣,小米顧脾胃,生薑暖胃止嘔,很溫和的滋補法。


3. 廚房實驗:創意黃耆料理

愛煮如我,當然不會只滿足於泡茶煲湯!試過幾個有趣的:

  • 黃耆滷包: 燉滷肉或豆乾、海帶時,在滷包裡加幾片黃耆(約5-8克),能增添一股溫潤的後韻甘甜,平衡醬油的鹹度,讓滷味吃起來更溫和不死鹹。意外地搭!
  • 黃耆蒸蛋: 打蛋液時,加入預先用少量熱水泡出味道的黃耆水(像泡濃茶那樣),濾掉渣,再按正常比例加水攪勻蒸熟。蒸蛋會帶有淺淺的黃金色和淡淡的甘味,營養加分。小孩接受度也不錯。
  • 黃耆蜜餞(少量嘗試): 這個比較搞剛。黃耆切片先用清水煮軟(換水1-2次去豆腥),再用少量水加蜂蜜(或黃冰糖)慢慢熬煮到收汁。成品帶有蜜香和黃耆的特殊甘味,當零嘴或配無糖優格吃很特別。但糖分高,淺嚐即可。

🔥 黃耆日常應用評比 & 懶人推薦表

應用方式 操作難度 風味接受度 功效釋放度 適用場景 我的私房Tips & 吐槽
純黃耆茶 ★☆☆☆☆ (超易) ★★★☆☆ (需適應) ★★★★☆ (良好) 快速補氣、提振精神 懶人首選! 切片悶泡就好。味道單純,怕豆腥可減少用量或加片薑。辦公室隨時可泡。
黃耆紅棗枸杞茶 ★★☆☆☆ (容易) ★★★★★ (大眾愛) ★★★★☆ (良好) 氣血雙補、日常保養 我的最愛! 香甜順口,冷熱皆宜。紅棗一定去核,枸杞最後5分鐘放免煮爛。
黃耆麥冬茶 ★★☆☆☆ (容易) ★★★★☆ (溫潤) ★★★☆☆ (溫和) 氣虛+輕微陰虛、口乾燥熱感 中和溫燥感很有效。麥冬泡開後白白胖胖可吃掉。
黃耆雞湯/魚湯 ★★★☆☆ (中等) ★★★★★ (鮮美) ★★★★★ (優異) 深度滋補、補充營養、冬季暖身 家常必學! 雞湯油脂稍多,魚湯更清爽。黃耆久煮甜味出但部分皂苷流失,切片最後30-40分鐘下更佳。
黃耆素菇湯 ★★☆☆☆ (容易) ★★★★☆ (清甜) ★★★★☆ (良好) 素食者、輕食保養、提升防護力 菇類多醣+黃耆多醣,鮮味十足!玉米紅蘿蔔增甜。
黃耆小米粥 ★★★☆☆ (中等) ★★★★☆ (暖潤) ★★★★☆ (良好) 腸胃虛弱、病後調養、溫和補益 早晨或晚餐吃一碗超舒服。小米要煮到開花。
黃耆入滷包 ★★☆☆☆ (容易) ★★★★☆ (甘醇) ★★☆☆☆ (少量) 增添風味層次、減少鹹膩感 實驗成功!小秘方。用過濾袋裝方便取出。
黃耆蒸蛋 ★★★☆☆ (中等) ★★★☆☆ (特殊) ★★☆☆☆ (少量) 創意料理、增加營養成分 蛋香混草本甘味很有趣,小孩反應兩極。黃耆水濃度別太高。
黃耆蜜餞 ★★★★☆ (費工) ★★★☆☆ (特別) ★☆☆☆☆ (極低) 當小點心嚐鮮 純趣味! 做過一次,太搞剛。糖分高,不為功效只為嘴饞。
(評比說明:★越多表示越高/越推薦)


用量與品質是關鍵:

  • 別貪多: 保健用一天建議乾品5-15克就夠了。初期建議從5克開始,觀察身體反應(有無口乾、燥熱感?睡眠如何?),再慢慢調整。像我現在日常維持就泡茶5-8克,煲湯頂多15克。切記"少量長期"比"一次大補"安全有效多了。
  • 挑好貨: 黃耆品質差很多!我都在固定信任的中藥行買,老闆教我看:好的原生北耆(正品黃耆),切片後切面應該是淡黃白色或淺黃棕色,纖維細緻,味道甘香帶點豆味(不是刺鼻怪味)。拿一片放嘴裡嚼嚼看,應該是先微甜然後有點苦尾韻(皂苷的味道),最後會有回甘感。顏色太白或太黃的要小心(可能燻硫或染色),聞起來有酸味或霉味的絕對淘汰。買回家密封放陰涼乾燥處保存。
  • 給點耐心: 中藥養生是場馬拉松,不是百米賽跑。別指望喝三天黃耆水就立刻神力加身。通常認真喝個1-2週,疲勞感減輕、精神好轉這些基礎的黃耆功效才會比較明顯感受到。要調理更深入的體質,更是需要時間。把它當成一種溫和的生活習慣吧!

🍲 黃耆養生美味關鍵備忘錄

  1. 溫和為上: 5-15克乾品/日足矣,從低量開始試。
  2. 品質把關: 認明淡黃白切面、甘香微苦帶豆味、無刺鼻酸霉味。北耆為佳。
  3. 耐心調養: 感受細微變化(精神、體力、睡眠),給身體時間響應。
  4. 體質優先: 先搞懂自己是否適合(無上火實熱等禁忌)。
  5. 搭配變化: 紅棗枸杞顧氣血,麥冬潤燥,西洋參加強抗疲勞。靈活組合。
  6. 美味秘訣: 湯品最後30-40分鐘下黃耆片平衡功效與風味;紅棗去核免燥;控制用量免豆腥澀味。

總之,把黃耆當成一個溫柔的幫手,融入你喜歡的飲食中。找到自己吃得開心又舒服的方式最重要,這樣才能長長久久,讓身體真正感受到黃耆功效帶來的好處。

Q&A 快速問答

Q:黃耆每天吃多少量才安全有效? A:日常保健的話,乾品一天建議5克到15克就很夠了。像我習慣泡茶或煮湯,一個人份量大概抓5-10克就好。千萬別貪多!尤其剛開始嘗試的人,建議從5克開始,觀察一兩天身體有沒有口乾、燥熱、睡不好的反應,沒有再慢慢加一點點。如果是濃縮的黃耆萃取物或粉劑,更要嚴格按照產品說明或者醫師指示吃,那種濃度差很多的。記住,"少量長期"才是中藥養生王道。

Q:怎麼判斷我的體質適不適合吃黃耆? A:最簡單初步的判斷:如果你現在沒有感冒發燒喉嚨痛、沒有明顯上火症狀(嘴破、痘痘狂長、大便乾硬難解、煩熱睡不好)、平常容易累、講話沒力氣、手腳摸起來涼涼的、稍微動一下就喘,那黃耆就很可能是你的好夥伴(屬於氣虛、陽虛體質)。反過來說,如果你正處在剛剛說的那些上火、發炎狀態,或是高血壓控制不穩(尤其伴隨頭暈頭痛、臉紅脖子粗那種),那就先別碰黃耆比較安全。當然,最穩妥的方法還是花點時間找個合格中醫師幫你辨別體質,省得自己猜來猜去。

Q:黃耆可以跟人參、當歸這些一起燉補嗎?會不會太熱? A:當然可以搭配使用!中醫方子裡常看到黃耆跟人參(補元氣)、當歸(補血)是好搭檔,像經典的"當歸補血湯"就是黃耆配上當歸。不過關鍵在於"比例"和"自身體質"。像當歸補血湯,黃耆的量會是當歸的5倍,重點在用黃耆的補氣力量來推動當歸生血,而不是亂加一通。至於會不會太熱,就要看整體搭配和你的體質狀況。如果本身已經有點燥熱傾向,可以在湯裡加點麥冬、玉竹這些滋陰潤燥的材料來平衡。怕太補的話,一開始把各藥材分量都減半試試看,或者諮詢中醫師幫你調整適合你的配伍比例。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