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這個吃遍大街小巷、最愛鑽研廚房裡那點事的老饕,來跟你聊聊這碗看似平凡卻學問超深的草魚湯。這碗湯啊,真的是咱們臺灣人家飯桌上的常客,但要煮得湯頭奶白、鮮甜不腥,裡頭可藏著不少「眉角」。我可是繳了不少「學費」(煮壞了好幾鍋),才摸出點門道來,今天就攤開來跟你分享!
我與草魚湯的「孽緣」:從翻車到上癮
記得第一次自己動手煮草魚湯,那真是場災難。市場買了條活跳跳的草魚,回家興沖沖處理了,照著網上隨便找的食譜,魚煎一煎、水一倒、薑丟幾片、蓋上鍋蓋就滾吧!結果呢?一開鍋蓋,那個腥味撲鼻而來,湯色還濁濁的... 喝一口差點沒吐出來,心裡那個鬱悶啊!這麼新鮮的魚,怎麼能煮成這樣?那次之後,我就跟草魚湯槓上了,非把它搞懂不可。
後來厚著臉皮去請教市場賣魚幾十年的阿伯,又纏著家裡長輩問,甚至跑去觀察小吃攤老闆怎麼處理。這才發現,從挑魚、處理、煎魚、火候、加水時機... 每一個環節都馬虎不得。差一點點,風味就差很多。現在?哈,我家冰箱冷凍庫隨時都備著處理好的草魚塊,想喝隨時煮,朋友來都指定要喝我這鍋!
先從根兒上說:挑條好草魚才是王道!
想煮好草魚湯,魚本身新鮮度絕對是最最最重要的第一步!甭管你手藝多好,魚不新鮮,神仙也難救。我現在去市場挑草魚,都練就了火眼金睛:
- 眼睛要亮晶晶: 絕對不能霧霧的、塌陷的!清澈透亮才是新鮮保證。
- 魚鰓要鮮紅: 撥開魚鰓蓋看看,顏色要鮮紅,不能暗沉或發黑髮褐,聞起來是海水或淡水味,絕對不能有怪味或腥臭味。
- 魚身緊實有彈性: 用手指按壓魚身,肉質要結實有彈性,按下去會回彈,不能軟趴趴留指印。
- 魚鱗完整、黏液透亮: 魚鱗脫落太多不行,表面的黏液應該清亮,不能混濁黏膩。
- 聞起來是「魚味」,不是「腥味」: 新鮮的魚有一種... 嗯,「鮮」味,淡淡的,絕對不是讓你皺眉頭的腥臭味。
坦白說,有時趕時間或者市場剩下的草魚看起來普普,我就不會硬買。寧可不煮,也不想浪費食材煮出一鍋自己都不想喝的湯。挑到好魚,成功就一半了!
處理草魚,去腥關鍵!這些步驟不能省!
草魚好吃,但土腥味比較重,處理絕對是決定草魚湯成敗的生死關!這塊我吃過大虧,現在處理起來可龜毛了:
- 刮鱗要徹底: 尤其是腹部、鰭邊這些容易忽略的地方,鱗片沒刮乾淨,湯怎麼煮都會有股怪味。我都用刀背逆著魚鱗方向用力刮。
- 去除內臟與黑膜: 這個超級重要!魚肚子裡那層黑膜(腹膜)是腥味大本營!一定要用手或刀徹底刮乾淨,沖洗到完全看不到黑色。內臟當然也要清乾淨。
- 魚鰓挖乾淨: 魚鰓是過濾器官,最容易藏汙納垢腥味重,必須完全挖除。
- 貼骨血要洗掉: 魚腹中間靠近脊骨的地方,有一條暗紅色的「貼骨血」,腥味來源之一,用小水流仔細沖刷掉。
- 沖洗!沖洗!再沖洗! 裡裡外外,用流動的冷水沖到完全沒血水、雜質。特別是魚腹內部。
- 關鍵一步:醃製去腥(個人強推):
- 把處理乾淨的草魚(切塊也行,整條也行)放入盆中。
- 加入幾大匙鹽巴(真的要多一點)和足夠的米酒(淹過魚塊一半)。
- 用手抓醃幾分鐘,你會發現抓出很多黏液(超腥的來源!)。
- 然後再用大量清水沖洗乾淨,把鹽巴、米酒和那些腥臭的黏液徹底沖掉。
- 最後再用廚房紙巾徹底吸乾魚身表面水分(等等要煎才不會噴油)。這步雖然有點麻煩,但去腥效果一流!我試過很多次,省掉這步,湯的風味就是差那麼一點「純淨度」。
草魚部位怎麼挑?煮湯用哪裡最讚?
整條草魚那麼大,不同部位口感、膠質不同,煮湯效果也不同。我個人偏好和常用的是這些:
部位 | 口感/膠質 | 最適合做法 | 煮湯個人評分 (★滿分) |
---|---|---|---|
魚頭 + 魚下巴 | 膠質超豐富!軟骨多,肉質滑嫩 | 燉湯首選!湯頭濃白關鍵 | ★★★★★ (最愛!) |
魚中段 (靠近腹部) | 肉質較厚、細嫩,帶點油脂 | 煮湯、切塊紅燒都行 | ★★★★☆ |
魚尾巴 | 活動量大,肉質較緊實,膠質也多 | 煮湯、紅燒皆宜 | ★★★★ |
純魚肉片 | 肉質最細嫩無刺 (需費工處理) | 涮火鍋、煮湯最後放快熟 | ★★★ (湯頭風味較淡) |
我煮草魚湯,首選一定是魚頭+下巴!那個膠質煮出來,湯頭濃鬱黏嘴的口感,是其他地方比不上的。中段和尾巴也不錯,但風味層次不同。純魚肉片比較適合拿來做別的菜,煮湯有點浪費它的鮮嫩,而且湯頭會比較單薄。
說一千道一萬,不如上實戰!我的私房「奶白濃鬱草魚湯」食譜
好啦,口水講乾了,直接上硬貨!這是我失敗N次後,融合各家大法(菜市場阿伯、我阿嬤、我自己的實驗)調整出來,最對我胃口也最穩定的煮法。重點就是要煮出那奶白濃鬱、鮮而不腥的湯頭!
奶白濃鬱草魚湯 (魚頭下巴版)
食材 (4-6人份)
- 主角:
- 新鮮草魚頭連下巴:1個 (約600-800克,請魚販幫忙剁大塊) - 草魚湯靈魂!
- 去腥增香鐵三角:
- 老薑:1大塊 (約50克,洗淨不用去皮,用力拍扁或切片) - 去腥關鍵!多放點!
- 青蔥:3-4根 (蔥白蔥綠分開,蔥白拍扁,蔥綠切段)
- 米酒:2大匙 (我用臺灣米酒頭或料理米酒)
- 湯頭基底:
- 熱開水: 約2000ml (一定要用熱水!是湯變白的秘訣之一) - 冷水NG!
- 提鮮夥伴 (可選,但推薦加):
- 乾香菇:3-4朵 (洗淨泡軟,泡香菇的水留著加入湯中更香!香菇切塊或條)
- 白蘿蔔:半條 (約300克,去皮切滾刀塊) - 增加湯的甜味層次
- 豆腐:1盒 (板豆腐或嫩豆腐都可,切塊) - 吸飽湯汁超好吃
- 調味:
- 鹽:適量 (最後調味用)
- 白胡椒粉:少許 (提味,可省略)
- 畫龍點睛:
- 香油:幾滴 (起鍋前,可省略)
- 新鮮香菜或芹菜末:少許 (撒在碗裡)

做法
- 前置作業(最重要!):
- 草魚頭塊務必按照前面教的步驟徹底清洗、去腥醃製(鹽+米酒抓洗沖淨)、並用廚房紙巾徹底吸乾表面水分!(這步做不好,後面全毀!)
- 薑拍扁或切片,蔥白拍扁,蔥綠切段。乾香菇泡軟切塊,泡香菇水留著。白蘿蔔去皮切滾刀塊。豆腐切塊。
- 煎魚!金黃香氣是湯白的基礎:
- 準備一個厚底鍋(鑄鐵鍋、砂鍋、厚的不鏽鋼湯鍋都行,導熱均勻才不容易燒焦),倒入比平常炒菜多一點的油,大火燒熱到微微冒煙。
- 小心! 把徹底擦乾的魚頭塊皮朝下放入鍋中(一次別放太多,鍋子要夠大,或者分次煎),千萬不要去動它! 轉中大火煎。
- 煎約3-5分鐘,直到邊緣焦黃、晃動鍋子魚塊能輕鬆移動了,再用鍋鏟小心翻面。翻面後繼續煎另一面也金黃。(煎得夠香夠透,湯才能又白又濃!耐心點!)
- 魚塊都煎好後,把拍扁的薑片和蔥白丟進鍋裡剩下的油中,爆香一下。
- 沖入熱水!瞬間奶白的魔法時刻:
- 關鍵動作來了! 手持鍋蓋當盾牌(因為會大噴濺!),將滾燙的熱開水(一定要熱水!) 沿著鍋邊一口氣、大量地沖入鍋中!(你會聽到滋~~~一聲巨響,然後湯色立刻開始變白!超療癒!)
- 水量大約加到蓋過魚塊再多一些(約2000ml)。
- 立刻加入米酒。
- 大火催滾,雜質浮沫要撇清:
- 蓋上鍋蓋(留一點點縫隙防溢鍋),轉最大火讓湯猛烈翻滾。
- 滾約5-8分鐘,這時湯色會越來越白。過程中,鍋邊會浮起一些深褐色或灰白色的泡沫雜質(腥味來源之一),用湯勺耐心地、徹底地撇除乾淨!(這步也很重要,關係到湯頭清澈度和味道純淨度)
- 加入夥伴,轉中小火慢燉出精華:
- 雜質撇乾淨後,加入泡軟的香菇(連同泡香菇的水,底部沉澱物不要)、白蘿蔔塊。
- 蓋上鍋蓋(可以蓋緊了),轉中小火(保持湯面微滾冒小泡的狀態),慢燉至少30-40分鐘。時間越久,湯越濃白,魚頭下巴的膠質釋放越多。我通常會燉到45分鐘以上。
- 最後調味與加入易熟食材:
- 燉煮時間到後,開啟鍋蓋,湯頭應該已經是漂亮的乳白色,味道鮮香濃鬱。嚐嚐味道,加入適量的鹽調到你喜歡的鹹度。喜歡可以灑點白胡椒粉。
- 這時加入豆腐塊,再煮個5分鐘左右讓豆腐入味。
- 最後放入蔥綠段,煮一下下即可。喜歡的話可以滴幾滴香油。
- 起鍋享用!
- 小心地把這鍋費盡心思的草魚湯盛入大湯碗中。魚頭下巴的膠質會讓湯稍微有點濃稠感,超讚的!
- 撒上新鮮香菜或芹菜末提香點綴。趁熱開動吧!
心得: 這樣煮出來的草魚湯,湯色像牛奶一樣白,喝起來濃鬱鮮甜,膠質滿滿,嘴巴會有點黏黏的感覺(超愛這種口感!),魚肉也夠味。重點是,一點腥味都沒有! 白蘿蔔吸飽了湯汁,軟糯鮮甜,香菇增加香氣層次,豆腐更不用說了,是精華!冬天來一碗,全身都暖起來了;夏天開胃,也很舒服。這絕對是我家餐桌上最受歡迎的湯品之一,每次煮都喝光光!
草魚湯的百變風情:不只一種樣貌!
除了經典的奶白魚頭湯,草魚湯其實很百搭,換個配料,風味大不同!分享幾個我常煮的變化版:
清爽蔭瓜樹子草魚湯 (純魚肉片版)
食材
- 新鮮草魚肉片:300克 (請魚販幫忙切薄片,去大刺) - 草魚湯清爽版主角
- 蔭瓜罐頭:2-3塊 (切碎,連同一些湯汁)
- 破布子 (樹子):1大匙 (連同一些湯汁)
- 老薑:3-4片
- 嫩豆腐:半盒 (切小塊,可選)
- 水或高湯:800-1000ml
- 米酒:1大匙
- 鹽:少許 (視蔭瓜和樹子鹹度調整,通常不太需要)
- 青蔥絲:少許
做法
- 草魚肉片洗淨,用少許米酒、鹽、白胡椒粉抓醃一下下(比較嫩)。
- 鍋中放少許油,爆香薑片。
- 加入蔭瓜碎(連汁)、樹子(連汁)略炒出香氣。
- 倒入水或高湯、米酒,煮滾。
- 轉中小火,放入豆腐塊(如果用),煮約5分鐘。
- 湯保持微滾狀態(不要大滾),將醃好的草魚肉片「一片一片」輕輕滑入湯中。
- 魚片變白熟透即可(約1-2分鐘,千萬別煮老!),嚐味道決定是否補點鹽。
- 撒上蔥絲,即可關火。湯頭甘甜帶點蔭瓜樹子的獨特鹹香,魚肉超級滑嫩!

麻油燒酒草魚湯 (滋補版)
食材
- 草魚中段或尾巴:500克 (切厚塊,處理乾淨吸乾水份) - 草魚湯滋補版主角
- 老薑:一大塊 (約50-70克,切薄片)
- 黑麻油:3-4大匙
- 米酒:一整瓶 (600ml) - 重點!
- 熱開水:適量 (如果需要,最後調整湯量)
- 枸杞:1大匙 (洗淨)
- 鹽:少許 (最後調味)
做法
- 麻油煸薑: 鍋中倒入黑麻油,用小火慢慢煸香薑片,直到薑片邊緣微捲、有點乾乾的狀態(注意別焦了)。
- 煎魚塊: 轉中大火,放入處理好的草魚塊,煎至兩面金黃定型。
- 嗆米酒: 沿鍋邊一口氣倒入整瓶米酒!(小心噴濺!)這時火千萬別太大,避免過度燃燒。
- 燒煮: 讓湯滾起來,燒煮約5-8分鐘(讓酒精揮發掉大部分,留下酒香)。
- 加水燉煮: 如果覺得湯量太少或酒味仍重,可以加入適量熱開水(水量看個人喜好)。蓋上鍋蓋,轉中小火燉煮15-20分鐘,讓魚肉熟透入味。
- 加枸杞調味: 起鍋前5分鐘加入枸杞。嚐嚐味道,用少許鹽調味(麻油和米酒本身有味道,鹽通常加一點點就夠)。
- 享用: 麻油香、老薑辣、米酒甜,加上草魚的鮮,冬天喝一碗,從頭暖到腳!超滋補的感覺(心理上也很滿足!)。這湯酒香濃,開車前別喝喔!

煮草魚湯的超實用Tips & 常見問題解答
累積了這麼多次成功(和失敗)經驗,整理一些我覺得超級實用的訣竅,還有大家常問的問題:
成功秘訣 Check List!
- ✅ 魚新鮮是根本! 不厭其煩再強調一次!
- ✅ 去腥處理做到位! 黑膜、貼骨血、黏液務必清乾淨!鹽酒抓洗法真心好用。
- ✅ 魚表面要擦乾! 煎魚不噴油、不破皮的關鍵。
- ✅ 煎魚要煎透! 煎到金黃定型,是湯白的基礎。
- ✅ 加熱水!加熱水!加熱水! 冷水會讓蛋白質凝固,湯難變白,也容易有腥味。
- ✅ 大火滾沸 + 徹底撇沫! 初期大火翻滾讓油脂乳化,撇沫去雜質淨化湯頭。
- ✅ 燉煮時間要夠! 想湯濃鬱奶白、膠質釋放,特別是魚頭下巴,中小火慢燉30分鐘以上是基本。
- ✅ 鹽巴最後放! 太早放鹽,魚肉容易變柴。
- ❌ 避免中途頻繁加水! 會稀釋風味,真要加,務必加熱水。
- ❌ 避免過度翻動魚塊! 特別是燉煮時,容易把魚肉弄散。
關於草魚湯的 Q & A
Q1:為什麼我照步驟做了,湯還是不夠白?感覺濁濁的?
這問題我也遇過幾次!通常是幾個環節有閃失:
- 魚沒煎透: 魚皮那面的膠質和油脂沒充分煎出來,乳化效果就差。下次煎久一點,確保金黃。
- 水加錯了: 加了冷水!或者熱水加得不夠多、不夠猛(要滾燙的水一口氣沖下去刺激乳化)。
- 火不夠大: 加入熱水後,初期「大火滾沸」的步驟沒做好,時間不夠長(至少5-8分鐘持續大滾),乳化不完全。
- 撇沫不徹底: 初期浮起的深褐色雜質沒撇乾淨,這些雜質會讓湯色變濁。
- 燉煮時間太短: 膠質還沒充分釋放。魚頭湯至少30分鐘起跳。
- 魚不夠新鮮/處理不當: 腥味物質多也會影響湯色和清澈度。回頭檢查魚的新鮮度和處理步驟。
Q2:除了薑、蔥、米酒,還有什麼好方法可以去草魚的土味?
薑蔥酒是基本盤,還有幾招可以試試:
- 煎魚時加幾片五花肉或豬皮一起煎: 豬油的香氣可以壓制土味,增加湯頭的醇厚度。
- 加一小塊陳皮(乾橘子皮): 淡淡的柑橘清香也能中和土腥味,別放太多,一小塊就夠,煮完撈掉。
- 湯滾時加入少量「醋」: 真的就幾滴!醋能幫助溶解分解腥味物質,但一定要少,多了湯會變酸。加入後讓它滾一下下幫助揮發。
- 加入「牛奶」: 聽起來怪?但少量(1-2大匙)加入,據說能中和腥味,讓湯更白(原理有點像咖啡加奶?),我自己試過一次,效果不明顯但有試過。
- 最根本還是:挑新鮮魚 + 徹底處理! 前面教的去腥步驟(特別是鹽酒抓洗)最有效。
Q3:家裡沒有厚底鍋(鑄鐵鍋/砂鍋),用一般湯鍋煮得出好喝的草魚湯嗎?
當然可以!我的第一個成功版本就是用不鏽鋼湯鍋煮的。關鍵在於:
- 煎魚步驟: 一般湯鍋通常底不夠厚,煎魚時火候要控制好(中小火到中火),油稍微多一點點,避免沾鍋。煎的時間可能要比厚底鍋稍長一點確保定型上色。記得魚塊要擦得非常乾!
- 加水步驟: 沖入滾燙熱水時,因為鍋壁溫度可能沒厚鍋那麼高,乳化效果會稍弱一點點,所以後續「大火滾沸」的時間可以稍微拉長一點(多滾幾分鐘),並且更認真地撇沫。
- 燉煮步驟: 轉中小火慢燉時,注意鍋底別黏鍋了,偶爾用湯勺從底部輕輕推一下(不是攪拌魚塊!)。火力控制很重要。
- 成品差異: 厚底鍋因為蓄熱好、導熱均勻,更容易達到並維持高溫,讓乳化反應更劇烈徹底,湯色通常可以更濃白一些。但一般湯鍋只要前面步驟做足(尤其煎透、加熱水、大火滾夠久),撇沫徹底,燉煮時間夠,絕對也能煮出非常好喝、湯色令人滿意的草魚湯!重點還是食材和技巧啦!鍋具是加分,非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