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小時候感冒,外婆總會用那口黝黑的陶鍋熬上一鍋洋蔥湯,熱氣蒸騰間,滿滿的甜香鑽進鼻腔。那碗湯啊,簡直比什麼感冒藥都管用,喝下去從喉嚨一路暖到胃裡,連冒汗都覺得舒服。那滋味,成了我記憶裡最溫柔的底色。後來跑遍各地,從臺北巷弄的臺式小攤,到巴黎左岸不起眼的小酒館,只要看到選單上有洋蔥湯,我一定忍不住點來嚐嚐。失敗的經驗當然也不少(苦笑),最慘的一次,自己在家熬湯,信心滿滿想複製法式風情,結果整鍋湯又鹹又膩,洋蔥根本沒煮透,咬下去還嘎吱作響,家人喝了一口就默默把碗推開... 那鍋湯,最後的下場是整鍋倒掉,真是讓人傻眼又心痛(錢包也在淌血啊)。這些年摸爬滾打,繳了不少「學費」,總算抓到了點訣竅。今天就來分享我最愛、也最容易成功的三款洋蔥湯食譜,包含我們臺灣人最熟悉的古早味、經典的法式優雅,還有港式茶餐廳的濃滑風情!
外婆的古早味臺式洋蔥湯(清甜溫潤版)
食譜:這款湯是我記憶的原點,沒有繁複的技巧,講究的是食材的原味和長時間的溫柔對待。重點在於耐心炒香洋蔥,讓甜味徹底釋放,湯頭才會清澈甘美。
材料 | 份量 | 關鍵提示 (老媽的秘方!) |
---|---|---|
黃皮洋蔥 | 4大顆 (約600g) | 選購重點: 挑選拿起來沉甸甸、表皮乾燥緊實的,甜度高! |
豬小排 (或雞骨架) | 300g | 提供自然油脂鮮味,比純用清水香太多 |
老薑片 | 5-6片 | 驅寒暖胃,臺式湯品靈魂之一 |
米酒 | 1大匙 | 去腥提香 (可省略) |
過濾清水 | 1500ml | 水質重要! 自來水氯味重,用過濾水或煮過的開水 |
鹽 | 適量 | 最後才加! 過早加鹽會讓洋蔥脫水變慢難軟化 |
做法:
- 處理洋蔥: 洋蔥剝去外層老皮,切掉頭尾,直剖對半再切成細絲。切洋蔥流淚?試試看刀子沾點冷水,或旁邊放碗水、開抽油煙機吸走嗆味氣體!切完手有味道?用不鏽鋼水龍頭沖水或搓點鹽巴就沒了。
- 汆燙肉骨: 豬小排或雞骨架冷水下鍋,開中火煮滾,看到浮沫髒汙冒出立刻關火,撈出仔細沖洗乾淨。這步去腥效果一流,湯頭才能清澈不混濁。
- 耐心炒洋蔥: 取一個深的厚底鍋或湯鍋,放極少量的油(豬小排會釋油,或用雞骨架則可加1小匙麻油更香),倒入所有洋蔥絲和薑片。開中小火,開始慢慢拌炒。這個過程很磨人,大概要40分鐘到1小時。別急著開大火!會焦苦!目標是把洋蔥的水分炒乾,炒到顏色變成深金黃色,質地變得柔軟透明,散發濃鬱甜香。過程中要時不時翻動,防止黏鍋底燒焦。炒到後面洋蔥體積會縮小很多。
- 加水燉煮: 炒好的洋蔥加入汆燙洗淨的肉骨,倒入米酒和1500ml的過濾清水。開大火煮滾後,立刻轉最小火,蓋上鍋蓋(留一小縫),慢燉至少1.5小時。時間是美味的催化劑,讓洋蔥的甜和肉骨的鮮充分融合。
- 調味享用: 時間到,開蓋,香氣撲鼻!用濾網撈出薑片和肉骨(肉骨上的肉可以剝下來吃)。這時才加入適量的鹽調味。嚐嚐鹹淡,調整到自己喜歡的程度。熱騰騰地舀一碗,湯色清亮透著金黃,洋蔥入口即化,暖身又暖心。秋冬來一碗,感冒都嚇跑啦!敢吃香菜的話,灑一點點提味也很棒。

經典法式洋蔥湯 (濃鬱起司版)
食譜:這是在巴黎小酒館一試難忘的滋味!關鍵在於將洋蔥炒至極致的焦糖化,搭配香濃的牛高湯,最後蓋上烤得金黃酥脆的起司麵包。味道層次豐富,香氣逼人。
材料 | 份量 | 關鍵細節 (失敗過才懂的痛點!) |
---|---|---|
黃皮洋蔥 | 5大顆 (約750g) | 份量要多! 炒完縮水超嚴重 |
無鹽奶油 | 50g | 賦予濃鬱香氣與幫助焦糖化 |
橄欖油 | 1大匙 | 避免奶油燒焦 |
蒜末 | 2瓣 | 悄悄提升風味層次 |
乾燥百里香 | 1/2小匙 | 經典香草,不可少 (新鮮的用1小匙) |
月桂葉 | 1片 | |
中筋麵粉 | 1大匙 | 用來輕微勾芡,讓湯更濃鬱 |
優質牛高湯 | 1000ml | 成敗關鍵! 市售罐頭OK,但自熬絕對更讚 |
乾型白葡萄酒 | 100ml | 增添酸度與層次 (可省略或用1小匙巴薩米克醋替代) |
法國長棍麵 bread | 數片 | 厚度約1-1.5公分 |
格魯耶爾起司(Gruyère) | 100g (刨絲) | 靈魂所在! 鹹香帶堅果味,熔點完美 |
鹽&現磨黑胡椒 | 適量 |
做法:
- 切洋蔥: 洋蔥剝皮,切掉頭尾,直剖對半再切薄片。法式講究厚度均勻。
- 漫長焦糖化: 使用厚重的鑄鐵鍋或厚底深鍋。加入奶油和橄欖油,中火融化混合。倒入洋蔥片、蒜末,拌勻讓油脂裹上每一片。轉中小火(比臺式更低一點點),開始漫長的炒洋蔥之旅。至少需要45-60分鐘!必須持續翻動,特別是後期顏色變深時更需留意。目標是炒到洋蔥變成非常深的焦糖棕色,質地柔軟如泥,散發出濃鬱的甜香與微微焦糖味。絕對不能炒焦! 焦苦味會毀了整鍋湯。覺得鍋太乾可加一丁點水或高湯刮鍋底。
- 增香與拌粉: 洋蔥炒好後,加入百里香和月桂葉拌炒約1分鐘出香氣。接著均勻撒入麵粉,持續拌炒約2分鐘,去除生粉味。
- 加入液體: 倒入白葡萄酒(如果使用),用木勺大力刮鍋底溶解褐變的精華。轉中火煮滾,讓酒精蒸發約2分鐘。倒入牛高湯,再次煮滾。
- 慢燉入味: 轉最小火(湯面僅微微冒泡),蓋上鍋蓋(留小縫),慢燉至少30分鐘,讓所有風味融合。期間偶爾攪拌一下。燉好後檢視濃稠度,若太稀可開蓋小火再煮濃一點(但別過濃)。撈出月桂葉。嚐味道,用鹽和黑胡椒仔細調味(牛高湯鹹度差異大)。
- 烤起司麵包: 預熱烤箱上火(Broil)。長棍麵包切片,放入烤箱烤到雙面微酥(或用平底鍋乾煎)。取出備用。
- 組裝與烘烤: 將燉好的洋蔥湯倒入可耐高溫烘烤的湯碗(或小鑄鐵鍋)約8分滿。湯碗放在烤盤上(防溢位)。在湯上放1-2片烤好的麵包。豪邁地撒上大量刨絲的格魯耶爾起司,要蓋滿麵包甚至漫延到湯邊。放入烤箱上層,用上火(Broil)烘烤3-5分鐘,直到起司完全融化,表面產生誘人的金黃色焦斑。小心看顧! 非常容易烤焦。出爐後稍微放涼一下(燙口!),即可享用這道香濃拉絲、層次豐富的經典法式洋蔥湯。

港式茶餐廳洋蔥湯 (濃滑奶油版)
食譜:這是我在茶餐廳打工時偷師來的簡易版本!特色是湯體非常濃滑,帶有明顯的奶香和奶油風味,洋蔥煮到幾乎融化在湯裡,口感順口,是大人小孩都喜歡的型別。作法比法式簡單許多,失敗率低。
材料 | 份量 | 快速上手小撇步 |
---|---|---|
黃皮洋蔥 | 3大顆 (約450g) | |
無鹽奶油 | 30g | |
中筋麵粉 | 30g | |
雞高湯 | 750ml | 味道較清淡,符合港式風格 |
鮮奶 | 250ml | 全脂為佳 |
鮮奶油 (Heavy Cream) | 80ml | 增加濃滑感 (可改用更多鮮奶替代) |
鹽 | 適量 | |
白胡椒粉 | 少許 | 點睛之筆 |
(選項) 烤過的吐司丁 | 適量 | 增加口感 |
做法:
- 處理洋蔥: 洋蔥剝皮切掉頭尾,切成小丁(比法式的片狀更細小,比較容易煮化)。
- 炒軟洋蔥: 鍋中融化奶油,加入洋蔥丁,用中火翻炒至洋蔥變軟、呈現半透明狀(約需10-15分鐘),不需炒到焦糖化。
- 拌炒麵粉 (做Roux): 洋蔥炒軟後,均勻撒入中筋麵粉,持續拌炒約2分鐘,讓麵粉和油脂充分混合,炒掉生粉味,形成濃稠的糊狀基底(這就是西式濃湯常用的Roux)。
- 加入高湯: 分次少量地加入雞高湯,每次加入後都用打蛋器或木勺快速且用力攪拌,確保麵粉糊完全溶解、沒有結塊,直到所有高湯加完。這時湯汁會變得濃稠。
- 燜煮洋蔥: 轉中小火,蓋上鍋蓋(留小縫),燜煮約20分鐘,讓洋蔥徹底軟爛入味。
- 打成濃湯 (關鍵步驟): 關火。使用手持式攪拌棒(Immersion Blender) 直接伸入鍋中,將湯徹底打成細緻的泥狀。這步驟是湯體濃滑的關鍵!若沒有手持攪拌棒,可將湯分次倒入傳統果汁機打勻(務必小心熱湯噴濺! 每次不要裝太滿,蓋子留縫或用毛巾按住)。
- 加入奶製品調味: 將打好的濃湯倒回鍋中(如果用果汁機的話),開小火。倒入鮮奶和鮮奶油(如果使用),攪拌均勻。絕對不能大滾! 鮮奶容易結塊分離,保持溫熱即可。用鹽和白胡椒粉調味。白胡椒粉是港式風味的靈魂,不可省略,但用量要斟酌,提味即可不需過辣。
- 完成享用: 湯汁應呈現濃滑的奶油狀,洋蔥完全融入湯中。即可盛入碗中。可以撒上一些烤過的吐司丁增加口感。這款洋蔥湯喝起來溫潤順口,奶香濃鬱,非常適合搭配餐包或當作西餐的前湯。

洋蔥湯終極QA:你的疑惑一次破解
A:啊,這問題我遇過太多次了!關鍵通常是兩點:洋蔥炒不夠久或選錯洋蔥品種。首先,炒洋蔥絕對不能急。不管是臺式清甜還是法式焦糖風味,都要給足時間讓洋蔥的澀味轉化成甜味(想想外頭賣的洋蔥圈多甜!)。至少要耐心炒30-40分鐘,看到洋蔥縮水變色變軟才行。再來,黃皮洋蔥是最佳選擇,尤其臺灣產的,甜度真的比較高。白洋蔥或紫洋蔥比較辛辣,適合做沙拉,煮湯甜度真的差一截。還有,水加太多也會稀釋味道,記得按食譜比例喔!最後檢查一下鹽巴是不是太晚加?鹽巴能提出甜味,太晚加整鍋湯會死鹹但沒層次。
A:格魯耶爾起司那種鹹香帶點堅果味、熔化成完美絲狀的口感,確實很難完全替代。不過在臺灣不好買或價格太高時,還是有救兵!瑞士艾曼塔起司(Emmental) 是最接近的替代品,同樣有良好的融化性。試過用切達起司(Cheddar) 嗎?選擇陳年切達,風味濃鬱,融化性也不錯,但鹹味較重,用量要減少些。另外,帕瑪森起司(Parmesan) 可以少量混入增加風味層次(別放太多,會太鹹)。千萬別用一般夾土司的起司片! 那種多半是再製起司,新增物多,很難烤出漂亮的焦斑,口感也會糊糊黏黏的,放涼後更是一場災難(整碗湯變成一坨...別問我怎麼知道的)。
A:切洋蔥流淚真的是廚房酷刑!試過各種偏方後,我真心推薦這幾招有效的方法:
- 鋒利好刀: 絕對是首要條件!鈍刀會壓壞洋蔥細胞,釋放更多刺激物質。選把鋒利的主廚刀,俐落切下,破壞少,流淚自然也少。
- 預先冷藏: 切之前把洋蔥丟進冰箱冷藏至少30分鐘(或冷凍庫10分鐘)。低溫能讓刺激物質揮發變慢。
- 水下作業或開抽風: 直接在流動的水龍頭下切洋蔥(但要小心手滑),或是把砧板移到強力抽油煙機下方開最大風速,把揮發氣體吸走。
- 戴護目鏡/泳鏡: 聽起來很搞笑,但實測最有用!物理隔絕,眼鏡族也有用。我後來直接買了個廚房用的防飛濺護目鏡放著專用。
- 點蠟燭: 在砧板旁點一支蠟燭。火焰燃燒會消耗掉部分刺激性的硫化物氣體,親測有效減緩淚流速度。記得注意安全。
- 最後才切根部: 洋蔥根部是硫化物的大本營。先對半切開後,把根部留到處理的最後步驟再切除,能減少接觸高濃度氣體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