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在札幌薄野那間叫「Picante」的小店排隊排到腳痠嗎?飄雪的夜晚,那碗熱氣蒸騰上桌的湯咖哩,簡直是救星!湯湯水水的咖哩?跟我們熟悉的濃稠日式咖哩飯完全不同,像湯又像咖哩,超新奇。當時心裡還偷偷OS:「這東西能好吃?」結果一口下去,雞腿燉得軟爛入味,湯頭香得要命,蔬菜還保持脆脆的口感⋯⋯湯咖哩,從此在我美食地圖上狠狠插旗!回到臺灣,開始瘋狂想念那個味道,偏偏當時臺北能吃到的地方少得可憐,味道也總覺得差了一點靈魂(香料層次不夠豐富,湯頭不夠濃鬱)。沒辦法,吃貨的執念很可怕,只能捲起袖子自己來。
目錄
湯咖哩,說穿了就是「可以喝的咖哩」。靈魂在於那個湯底,不像一般咖哩塊加水煮化那麼簡單。在日本,尤其是北海道札幌,幾乎是國民美食等級。它的特色超明顯:
- 湯狀質地: 像湯一樣可以喝,不會糊糊黏黏的。
- 香料交響樂: 基底咖哩粉是核心,但通常還會混搭孜然、香菜籽、薑黃、荳蔻、丁香⋯⋯各家比例都是秘密(也是風味關鍵!)。層次感超豐富,不是單一的鹹或甜。
- 食材王者: 根莖類蔬菜(紅蘿蔔、馬鈴薯、南瓜)是主角,常常豪邁地插整根在湯裡(視覺效果滿分!)。雞腿肉(帶骨的更香)、雞肉丸也很常見。海鮮在函館一帶很流行。
- 個性辣度: 很多店家提供從1到10級的辣度選擇,不怕你挑戰!敢吃辣的朋友絕對要試試看。
跟我們常吃的日式咖哩飯比一比?差很大!
特徵 | 湯咖哩 | 日式咖哩飯 (カレーライス) |
---|---|---|
質地 | 湯狀,流動性高 | 濃稠糊狀,通常拌飯吃 |
香料風味 | 層次複雜豐富,香料感明顯 | 較溫和圓潤,甜味較突出 |
主角食材 | 蔬菜、帶骨肉為主 | 肉塊、馬鈴薯、紅蘿蔔塊 |
食用方式 | 湯汁拌飯 / 直接喝湯 / 食材沾湯 | 咖哩醬直接淋在白飯上 |
常見配搭 | 常配香料飯或薑黃飯 | 配白飯為主 |
地域特色 | 北海道札幌為發源地 | 日本全國普及家常料理 |
說真的,我每次吃湯咖哩,都會先單喝一口湯,感受香料在嘴裡炸開的感覺(對,就是「炸開」這個詞最貼切),然後用雞腿肉或蔬菜去沾滿湯汁配飯,最後再來一匙湯配一口飯⋯⋯一碗湯咖哩,三種享受,超級滿足!這種多層次的吃法,是濃稠咖哩飯給不了的樂趣。
家家必備!湯咖哩香料粉人氣排行
香料粉絕對是湯咖哩的靈魂!嘗試過不少牌子,有些雷(味道單薄或只有鹹味),也有些真心推。綜合自己經驗和朋友評價,這幾款值得參考:
- S&B 特製咖哩粉: 超市常見,容易入手,風味溫和穩定,家庭常備款。適合剛入門或喜歡安全牌的朋友。湯咖哩基底用它很OK,但想追求更複雜香氣要額外加料。
- Gaban 札幌湯咖哩專用粉: 專門為湯咖哩設計!香料組合比較完整,層次豐富,有種「啊,就是這個味道!」的感覺。煮出來的味道很接近在札幌吃到的專業感。個人私心大推!
- House 好侍爪哇咖哩粉: 帶點東南亞風格?有種獨特的辛香和深沉感,喜歡味道強烈一點點的朋友會愛。拿來做湯咖哩很有個性,但初次嘗試建議分量減點,熟悉它的個性。
- CoCo壹番屋 特調咖哩粉: 還原度不錯,喜歡連鎖店那種溫潤帶甜風味的人可以試試。不過香料層次感對我來說稍弱一點點(純屬個人口味)。

北海道風雞腿蔬菜湯咖哩食譜:重現札幌街頭味
這是我失敗好幾次(湯太稀、香料味太衝、蔬菜煮爛掉⋯⋯淚的教訓),終於調整出最接近記憶中札幌風味的版本!湯咖哩的精髓在於「融合」與「個性」共存。
食材準備 (2-3人份):
主食材:
- 帶骨大雞腿 (雞腿排) 2隻 (約500g) - 帶皮,油脂香氣才夠!
- 紅蘿蔔 (中型) 1根 - 去皮,切大滾刀塊或直接切段 (約5-6公分長)
- 馬鈴薯 (中型) 1顆 - 去皮,切大滾刀塊 (比紅蘿蔔塊稍大)
- 綠節瓜 (小條) 1條 - 切約2公分厚片
- 茄子 (長條) 1條 - 切約2公分厚片
- 蓮藕 (小節) 1小節 - 去皮,切約0.5公分厚片
- 洋蔥 (大型) 1顆 - 切絲 (這是湯底甜味的來源!)
- 大蒜 3-4瓣 - 切片或拍扁
- 薑 (約拇指大) 1小塊 - 切片
- 雞高湯 (或水+雞湯塊) 約1000ml - 高湯更好,味道更醇
- 熟白飯 (或薑黃飯) 適量 - 個人覺得薑黃飯配湯咖哩超級搭!
湯咖哩香料基底:
- 湯咖哩專用香料粉 (如Gaban) 3-4大匙 - 風味核心!請務必選專用粉
- 咖哩粉 (如S&B) 1大匙 - 增加深度(可省略或用專用粉替代)
- 辣椒粉 (或唐辛子粉) 1-2小匙 - 視嗜辣度調整 (這決定你的辣度等級!)
- 孜然粉 1小匙 - 增添獨特香氣 (靈魂之一)
- 香菜籽粉 1/2小匙 - 關鍵配角 (不愛香菜味可略)
- 月桂葉 2片
- 植物油 (或奶油) 2大匙
- 醬油 1大匙
- 味醂 1大匙
- 鹽 適量 - 最後調整用
- 黑胡椒 適量
做法步驟:
- 處理雞腿: 雞腿洗淨擦乾。用叉子在雞皮上戳些小洞(幫助入味,也防止煎時縮)。兩面撒點鹽和黑胡椒。鍋裡放1大匙油,中火將雞腿兩面煎到金黃上色(不用全熟,鎖住肉汁就好)。取出備用。這步驟超重要,煎過的雞皮會讓湯頭充滿油脂香氣!
- 炒香辛香料: 同個鍋子不用洗(精華都在裡面!),補點油(或用雞腿逼出的油),中火炒香洋蔥絲、大蒜片、薑片。耐心炒到洋蔥變軟、呈現漂亮的金黃色(約10-15分鐘),這是湯底甜味的來源。火別太大,焦掉會有苦味!
- 加入香料粉爆香: 轉小火!倒入所有香料粉(湯咖哩粉、咖哩粉、辣椒粉、孜然粉、香菜籽粉)。快速翻炒約30秒到1分鐘,直到香氣「轟!」地竄出來!火一定要小,香料粉炒過頭會變苦。這步驟是湯咖哩香氣爆發的魔法時刻!
- 注入高湯燉煮: 倒入雞高湯(或水+雞湯塊),攪拌均勻讓香料粉融化。放入煎好的雞腿、月桂葉、醬油、味醂。大火煮滾後,轉小火,蓋上鍋蓋(留點縫隙),慢燉約30分鐘。讓雞肉的精華和香料充分融合。
- 處理根莖類蔬菜: 趁燉煮時處理蔬菜。紅蘿蔔、馬鈴薯塊,我會先稍微過油煎一下(或用水煮2-3分鐘),特別是馬鈴薯,先煎或煮過表面定型,等下丟進湯裡才不會散掉糊掉(失敗經驗談...)。蓮藕片也稍微煎一下口感更好。節瓜和茄子備用(它們很快熟,最後放)。
- 加入根莖蔬菜續燉: 30分鐘後,湯底已經很香了!加入預處理過的紅蘿蔔塊、馬鈴薯塊、蓮藕片。繼續蓋上鍋蓋(留縫),小火燉煮約15-20分鐘,直到蔬菜變軟(但別爛掉!叉子能刺入但還有形狀)。
- 加入快熟蔬菜: 最後放入節瓜片和茄子片。再煮約5-8分鐘,直到這些蔬菜軟化但仍保持形狀。茄子會吸湯汁,超讚!
- 最終調味: 撈起月桂葉丟掉。試試味道!這時才用鹽調整鹹淡。湯頭應該要夠鹹夠濃鬱才行(但要配飯喔!),湯咖哩的味道本來就比較重。不夠鹹加點鹽;太鹹?加點熱水稀釋(但會沖淡風味,所以鹽最後加最保險)。覺得香料味不夠?可以再補一點點咖哩粉或辣椒粉(但要先溶在小碗湯汁裡再倒回鍋,避免結塊)。
- 盛盤享用: 大碗裡裝入熱騰騰的白飯或薑黃飯(真心推薑黃飯!)。豪邁地擺上雞腿、各種蔬菜(讓它們站起來更好看!)。最後,淋上滾燙的、香氣逼人的湯咖哩!熱氣冒上來那瞬間,札幌的回憶都回來了!

臺灣魂湯咖哩食譜:暖心暖胃的本土改良版
在臺灣做久了,發現有些本地食材和做法也很搭!這個版本更隨性家常,有時懶得去買特定香料粉或高湯,就用冰箱現有的東西變通一下,意外也好吃!這款湯咖哩充滿了我的個人實驗精神。
食材準備 (2-3人份):
主食材:
- 雞胸肉 (或雞腿肉) 300g - 切塊或片 (用雞胸的話記得醃過才不會柴)
- 紅蘿蔔 1根 - 切塊
- 馬鈴薯 1顆 - 切塊
- 牛番茄 (中型) 2顆 - 切塊
- 鴻喜菇 (或雪白菇) 1包 - 去根部剝散
- 高麗菜 適量 - 剝大片
- 洋蔥 1顆 - 切絲
- 大蒜 3瓣 - 切片
- 薑 1小塊 - 切片
- 水 (或蔬菜高湯/雞高湯) 約1000ml
- 熟白飯 適量
湯咖哩風味基底:
- 咖哩塊 (甜味或中辣) 2小塊 (約50g) - 臺灣家庭常備款,方便!
- 咖哩粉 (如S&B) 2大匙 - 增加香料層次
- 番茄糊 (或番茄醬 1大匙) 1大匙 - 增加酸香和濃稠度
- 醬油 1大匙
- 米酒 1大匙
- 花生醬 (或芝麻醬) 1大匙 - 秘密武器!增加溫潤感和濃鬱度 (試過就回不去)
- 辣椒醬 (如是拉差或Tabasco) 適量 - 看個人喜好
- 糖 少許 (約1小匙,平衡酸味,如果番茄夠甜可省)
- 鹽 適量
- 植物油 2大匙
做法步驟:
- 炒香基底: 鍋熱油,中火炒香洋蔥絲、大蒜片、薑片,炒軟炒黃。加入咖哩粉,轉小火快速拌炒出香氣(約30秒)。這一步讓咖哩粉的風味更立體。
- 融化咖哩塊、加入液體: 加入咖哩塊、番茄糊。稍微拌炒一下,讓咖哩塊開始融化(小心別焦)。倒入水(或高湯)、醬油、米酒、糖。攪拌均勻,大火煮滾。咖哩塊溶解過程中要多攪拌哦。
- 加入根莖類燉煮: 放入雞肉塊(如果是雞胸肉,建議先用少許醬油、米酒、太白粉醃10分鐘)、紅蘿蔔塊、馬鈴薯塊。煮滾後轉小火,蓋上鍋蓋(留縫),燉煮15-20分鐘,直到蔬菜變軟。雞胸肉記得要用小火泡熟,才不會變柴!
- 加入快熟食材與秘密武器: 加入番茄塊、鴻喜菇、高麗菜。這時加入靈魂主角——花生醬!挖一大匙進去,攪拌均勻讓它融化在湯裡。繼續煮約5-8分鐘,直到所有食材熟透。花生醬融入湯咖哩的瞬間,香氣和濃鬱度會大大提升!
- 最後調味與加辣: 試試味道!用鹽調整鹹度。根據喜好加入辣椒醬(例如是拉差),增加辣度和風味層次。喜歡椰奶風味?這時也可以加一點點(約50ml)進來,變成南洋風!
- 盛盤開動: 熱飯裝碗,舀入滿滿的湯咖哩和料。番茄的微酸、花生醬的溫潤、咖哩的辛香,配上臺灣常見的蔬菜,超級暖胃又下飯!這個版本食材彈性超大,放南瓜、玉米筍、花椰菜也都很讚。

湯咖哩黃金公式與自由變化表
玩久了,發現湯咖哩其實很自由!掌握幾個重點,其他隨你發揮。分享一下我的「湯咖哩黃金公式」和變化建議:
必備元素 = 爆香基底 (洋蔥蒜薑) + 靈魂香料 (咖哩粉/專用粉) + 蛋白質 (肉/海鮮) + 耐煮蔬菜 + 湯汁液體 + 個性調味
怎麼組合?看這張表:
元素 | 常見選項 | 個人推薦/變化建議 |
---|---|---|
爆香基底 | 洋蔥、大蒜、生薑 | 絕不可省! 洋蔥絲炒到金黃是甜味關鍵。 |
靈魂香料 | 湯咖哩專用粉 > 純咖哩粉 > 咖哩塊 *必備夥伴:辣椒粉、孜然粉、香菜籽粉、薑黃粉* |
專用粉風味最道地! 咖哩塊方便但層次較單一,可混合咖哩粉提升。夥伴香料看手邊有啥加啥,孜然+香菜籽是經典組合。 |
蛋白質 | *肉類*:帶骨雞腿、雞肉塊、雞肉丸子、豬梅花肉片 *海鮮*:蝦、幹貝、花枝 *素食*:炸豆皮、板豆腐、天貝 |
帶骨雞腿首推! 油脂香無法取代。海鮮版超鮮甜,但別煮過久。湯咖哩相容性超高! |
耐煮蔬菜 | 紅蘿蔔、馬鈴薯、南瓜、蓮藕、茄子 | 根莖類是標配! 塊狀切大點更有豪邁感。茄子吸飽湯汁超讚。 |
快熟蔬菜 | 青椒、彩椒、櫛瓜、秋葵、菇類(鴻喜菇、雪白菇、香菇)、番茄、高麗菜、綠花椰 | 最後5-8分鐘下鍋! 保持口感與顏色。菇類提鮮。番茄增加酸香層次。 |
湯汁液體 | 水、雞高湯、蔬菜高湯、昆布柴魚高湯 | 高湯絕對加分! 懶人用雞湯塊也OK。水量掌控很重要,寧可少加後續再補,避免太稀(失敗過好幾次的血淚...)。 |
個性調味 | 醬油、鹽、味醂、糖、米酒、番茄糊/醬、椰奶、花生醬/芝麻醬、奶油、是拉差辣椒醬、黑胡椒 | 醬油+味醂是日式底蘊。 番茄糊增稠添酸香。花生醬/芝麻醬是秘密武器!(試過就知道多搭)。椰奶變南洋風。辣醬看個人。調味最後再加鹽最穩妥! |
飯的搭配 | 白飯、薑黃飯、香料飯(加點孜然粒、月桂葉煮) | 薑黃飯絕配! 顏色美又帶淡淡香氣,視覺味覺雙重享受。 |

我的湯咖哩翻車實錄與救命錦囊
誰沒失敗過?分享幾個我做湯咖哩曾發生的悲劇,還有學到的教訓(血淚史啊):
- 慘案1:湯稀得像刷鍋水
- 原因: 水加太多!香料粉比例沒抓對(太少),或蔬菜出水太多沒估算到。
- 拯救: 撈出一些湯汁在小鍋裡,加點麵粉(先用冷水調開!)或太白粉水勾薄芡,再倒回大鍋。更懶的方法:丟一小塊咖哩塊進去溶解增稠。下次記得,水寧少勿多,可以補!
- 慘案2:香料粉炒焦,整鍋苦掉
- 原因: 火太大!炒香料粉時太興奮開大火,或是沒一直攪拌。
- 拯救: 沒救...真的苦味明顯只能忍痛倒掉(哭)。只能下次記得:小火!快速翻炒!時間別過長!
- 慘案3:蔬菜爛成泥,馬鈴薯消失
- 原因: 切太小塊!煮太久!特別是馬鈴薯、南瓜這種澱粉質高的。
- 拯救: 下次切大塊點(至少3公分見方)。耐煮的根莖類先下,快熟的蔬菜(如節瓜、菇類)最後5-8分鐘再下。馬鈴薯可以先煎過表面定型。
- 慘案4:雞胸肉又乾又柴像木屑
- 原因: 雞胸肉直接丟進滾湯煮太久!它很嬌貴的。
- 拯救: 雞胸肉切薄片或小塊,先用一點醬油、米酒、太白粉(或蛋清)抓醃10分鐘。湯滾後轉小火(微滾狀態)再下雞肉,用「泡熟」的方式,別大火滾煮。或者改用雞腿肉吧,容錯率高很多!
- 慘案5:鹹到懷疑人生
- 原因: 咖哩塊本身很鹹,醬油又下手太重,忘了最後還要補鹽。
- 拯救: 加點熱水稀釋(但會沖淡風味)。加點糖或蜂蜜平衡。丟一顆帶皮的馬鈴薯塊進去吸點鹹味(煮15分鐘後撈掉)。下次記得:醬油和咖哩塊的鹹度要算進去,鹽一定最後才加,邊加邊試!

湯咖哩問答集 (Q&A)
Q1:做好的湯咖哩隔夜更好吃嗎?怎麼儲存加熱? A:湯咖哩絕對是「隔夜美食」代表!香料味道會融合得更棒。儲存:放涼後裝密封盒冷藏,3天內吃完。冷凍可以放1個月(但蔬菜口感會變差,建議先撈出蔬菜再冷凍湯底和肉)。加熱:冷藏的整鍋小火加熱即可,太濃稠可加點熱水。冷凍的:前一天放冷藏退凍再加熱。微波爐加熱要蓋蓋子,分次加熱,中間攪拌一下。
Q2:我是素食者,湯咖哩怎麼做才好吃? A:沒問題!湯咖哩超適合素食。
- 湯底:用蔬菜高湯取代肉湯。
- 蛋白質:用炸豆皮(吸湯超讚!)、板豆腐(煎過更好)、天貝、鷹嘴豆、藜麥都非常棒。
- 蔬菜:大量運用根莖類(南瓜、地瓜、馬鈴薯)和當季時蔬(茄子、櫛瓜、各種菇類、花椰菜)。
- 風味關鍵:香料粉要夠足!素食版可多加一點番茄糊增添濃鬱感,或加一小匙味噌(增加深度),秘密武器花生醬或芝麻醬也能讓湯頭更醇厚。菇類的鮮味是重點,多放幾種!
Q3:湯咖哩的辣度不夠,怎麼補救? A:湯咖哩的辣度調整超彈性!
- 邊煮邊加:最推薦在步驟「加入液體煮滾後」,慢慢加入辣椒粉(先用點熱湯調開避免結塊)、新鮮辣椒圈(如朝天椒)、或辣油(如花椒辣油、是拉差辣醬)。記得每次加一點點,煮一下試味道再加,避免一次過辣。
- 吃之前加:上桌後直接加現成的辣醬(Tabasco、是拉差、七味粉)最保險,每個人可以調整自己那碗的辣度。
- 重點:如果一開始用咖哩塊(通常甜味為主),想加辣最好選用額外辣椒粉或辣醬,避免再加「辣味咖哩塊」導致整體風味改變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