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熱愛美食、特別是喜歡鑽研臺灣在地好食材的人,我對「川七」這味既熟悉又帶點神秘感的植物特別感興趣。它常常出現在路邊、菜園角落,葉片油亮,生命力旺盛,老一輩總說它好,但具體好在哪裡?「川七的功效」真有那麼神奇嗎?今天我就把我這幾年翻資料、問長輩、親身嘗試的心得,用最生活化的方式跟大家聊聊。這篇不會像教科書,就是朋友間分享經驗,夾帶點我個人煮失敗的糗事,保證接地氣!
目錄
我所理解的「川七的功效」:不只長輩說,現代科學也慢慢在印證
老實說,第一次聽到「川七的功效」多厲害,是從我阿嬤那裡。她總說扭到、撞到瘀青,摘幾片川七葉子搗爛敷一敷,很快就好。我那時半信半疑,覺得是“古早人的偏方”。後來自己好奇去查,發現不得了,現代研究還真發現川七(特別是它的塊莖,也就是常說的“藤三七”)含有一些特別的成分。
- 活血化瘀,救急好幫手: 阿嬤教的沒錯!這絕對是「川七的功效」裡最被公認的一點。它裡面的成份被認為能促進血液迴圈,幫助消散瘀血。我自己有次在廚房切菜不小心刀滑劃到手(小傷口!),當時家裡沒藥,就想起阿嬤的話,摘了片院子裡的川七葉子,洗乾淨搗爛敷上去。不能說立刻止血止痛,但那種脹痛感確實舒緩不少,後來瘀青也散得比較快。當然,嚴重外傷一定要看醫生!但這個親身經驗讓我對「川七的功效」在化瘀這塊多了幾分信任。
- 顧胃?民間智慧還是真有依據? 長輩常說川七可以“顧胃”,這說法很普遍。我查了些中醫藥理書籍,認為它性質偏涼,有清熱、涼血的作用。對於胃火大、容易胃熱不舒服(像我自己吃太辣或油炸後容易有的那種灼熱感),適量吃點川七葉子燉的湯,我個人感覺是有那麼點“降火氣”的效果,胃會舒服些。但它不是胃藥,絕對不能代替藥物治療胃潰瘍或嚴重的胃病! 這點要非常注意。
- 消炎消腫,身體裡的無名火? 這跟活血化瘀有點關聯。有些研究指出「川七的功效」可能包含抑制某些發炎因子。我自己沒特別嚴重的發炎問題可以驗證,但看到一些資料這麼說,也算為阿嬤的偏方增加了點科學背書吧?民間常用它來處理輕微的發炎腫痛,我想是有其道理的。
- 補骨強筋骨?長輩強力推薦: 這個說法在老人家口中特別常見,尤其推薦用川七燉排骨湯。他們認為「川七的功效」可以強健筋骨,尤其對老年人或勞力工作者好。從營養角度看,川七葉子富含鈣質(後面營養表會提),鈣對骨骼確實重要。但要說能直接“補骨”到什麼程度,我個人覺得把它當成一道營養豐富的湯品更實在,維持骨質健康還是要靠均衡飲食(乳製品、豆製品、小魚乾等)和適當運動。
- 抗氧化新星?實驗室裡的潛力: 這點就比較“未來感”了。一些實驗室研究在川七葉片和塊莖裡發現了不少酚類化合物、類黃酮這類具備抗氧化能力的物質。抗氧化簡單說就是對抗讓身體“生鏽”的自由基。雖然目前多是體外研究(試管、細胞實驗),距離證實對人體有顯著保健功效還有段路,但至少顯示「川七的功效」研究還有挖掘空間,它不只是路邊野菜那麼簡單。
川七的營養價值表:葉子才是隱藏版營養寶庫!
很多人(包括以前的我)以為吃川七就是吃它的塊莖(一串串像小芋頭的東西)。錯!大錯特錯!真正營養價值高的,是那片油亮亮、厚厚的葉子!每次在市場看到只賣塊莖不賣葉子的攤販,我都覺得好可惜,好東西被忽略了。我整理了一張簡易營養表,資料來源主要是臺灣的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和一些研究報告,大家參考看看:
營養成分 (每100克新鮮葉) | 含量 | 對身體的好處 (我的理解) |
---|---|---|
熱量 | 約30-40大卡 | 低卡路里,減重或控制熱量的朋友可以安心吃。 |
膳食纖維 | 豐富 (具體數值資料較少) | 幫助腸胃蠕動,嗯嗯順暢很重要!這點我吃完葉子後特別有感。 |
蛋白質 | 約2-3克 | 比一般葉菜類高一些,補充一點植物性蛋白。 |
鈣質 | 約100-150毫克 | 含量很不錯!是菠菜的好幾倍,對於少喝牛奶又想補鈣的人是個好選擇。長輩說「顧筋骨」可能跟這有關。 |
維生素A (β-胡蘿蔔素) | 豐富 | 對眼睛健康很重要,維持面板黏膜健康,也有助免疫力。 |
維生素C | 約數十毫克 | 具抗氧化力,幫助膠原蛋白合成,提升免疫力。煮熟會流失一些喔! |
鐵質 | 約1-2毫克 | 植物性鐵質,吸收率不如紅肉,但搭配維生素C一起吃能提升吸收。 |
鉀 | 含量高 | 幫助調節血壓,平衡體內水分。但腎臟功能不好的朋友要注意攝取量。 |
特殊成分 (皂苷、類黃酮等) | 存在 | 這些可能是賦予它「川七的功效」如活血、抗氧化等特性的關鍵,但研究還在進行中。 |
所以,重點是什麼? 川七葉子絕對是低卡、高纖、高鈣、富含維生素A和C的優質蔬菜!塊莖(藤三七)澱粉質含量較高,口感像馬鈴薯或山藥,營養價值以碳水化合物為主,跟葉子的營養重點不同。想獲得「川七的功效」,請多吃它的葉子!
吃川七的禁忌與注意事項:別讓養生變傷身
再好的東西也不是人人適合、隨時能吃、越多越好。談論「川七的功效」時,這些禁忌和注意事項更重要!我可是有過一次不太舒服的經驗...
- 孕婦絕對禁止! 這一點最重要,一定要放大加粗!因為川七的活血化瘀特性,被認為可能刺激子宮收縮,有導致流產或早產的風險。不管懷孕哪個時期,都請遠離川七製品(包含葉子、塊莖、藥材)。我朋友懷孕初期不知道,喝了碗川七燉雞湯,當晚就腹痛送醫,嚇死大家了,還好最後沒事。千萬別冒險!
- 生理期量大的女生要斟酌: 我自己的經驗是,生理期頭兩天量大的時候,如果吃了川七葉子(像麻油川七蛋那種),感覺量會更多一點點,肚子悶脹感也明顯一些。後來學乖了,那幾天就避開。如果你是經血量很大或經期很長的人,建議經期時先別吃,等結束後再享用比較保險。「川七的功效」在活血,但對經期來說可能過頭了。特別注意:經期量大時避免食用
- 手術前後要暫停: 無論是計畫要動手術,或是剛開完刀傷口還在恢復期,都應該避免食用川七。理由一樣是活血作用,可能會增加手術中或術後出血的風險。保險起見,手術前至少一到兩週就該停止食用。
- 正在服用抗凝血藥物的人要謹慎: 像是 Warfarin(可邁丁)、Aspirin(阿斯匹靈)、Clopidogrel(保栓通)等等。川七的活血作用可能會加強藥效,增加出血風險(例如牙齦出血、瘀青變多、腸胃出血)。如果你有在吃這類藥物,想吃川七前,務必先諮詢你的醫師或藥師! 這是安全問題,別輕忽。
- 腸胃敏感或虛寒的人留意份量: 川七葉子性質偏涼,我自己如果一次吃太多(例如一大盤清炒川七),胃會有點涼涼脹脹的感覺,不太舒服,特別是空腹的時候。腸胃比較弱、容易拉肚子的人,建議少量吃,並且搭配溫性食材(像薑絲、麻油、雞肉一起煮)來平衡它的涼性。
- 腎臟功能不佳者注意鉀含量: 前面營養表提到,川七葉鉀含量不低。腎臟病患需要控制鉀離子攝取量,避免造成高血鉀症。這類朋友想吃川七葉,一定要先跟營養師或醫師討論份量,並用「汆燙」方式(煮過的水倒掉)減少鉀含量。
- 過量無益,適可而止: 即使是健康的人,也別把川七當飯天天狂吃。任何食物過量都不好。把它當成一種營養豐富的野菜,輪流搭配其他蔬菜食用最均衡。我自己後來就改成每週吃1-2次,每次一小碟的量就好。畢竟「川七的功效」再吸引人,身體的平衡更重要。
正確食用川七的方式:葉子為主,這樣煮最好吃又安心!
講了那麼多「川七的功效」和禁忌,最後當然要分享怎麼吃才對味又安心。身為一個愛煮也愛吃的人,試驗過不少做法,也踩過雷(像是在湯里加太多葉子,煮出來太稠太滑像鼻涕… 噁)。下面分享我最推薦的幾種:
- 主角是葉子!葉子!葉子! 請跟我念三次!塊莖(藤三七)可以當配角煮湯增加口感(像小芋頭),但營養和「川七的功效」精華在葉片!市場買或自己種,記得挑葉片肥厚、顏色深綠、沒有枯黃或蟲咬的。買回家放冰箱冷藏,最好2-3天內吃完,不然葉子會軟掉爛掉。
- 清洗要徹底: 葉片又大又厚,容易卡灰塵泥沙。我習慣先浸泡清水10分鐘,然後在水龍頭下用手指仔細搓洗葉片正反面和葉柄,特別是根部凹槽處。洗個兩三遍比較安心。自己種的也別偷懶,鳥糞蟲子什麼的都有可能。
- 簡單汆燙去澀味: 我覺得川七葉生吃有點草腥味,口感也偏黏滑(有些人會怕)。最簡單好吃的第一步就是「汆燙」:
- 燒一鍋水,水滾後加一小匙油(讓葉子保持翠綠)和少許鹽。
- 把洗乾淨的葉子放進去,快速燙個30秒到1分鐘(看葉子老嫩程度),看到葉子變翠綠軟化就好。
- 立刻撈起來衝冷水或泡冰水,可以保持顏色鮮綠和脆度,也能去掉一部分讓我胃不舒服的涼性物質(中醫說的“寒性”?)。
- 瀝乾水分。這時的川七葉可以直接涼拌,或再進行下一步料理。汆燙的水我會倒掉(尤其腎臟不好需限鉀的人)。
- 熱門吃法大公開(我的實作心得):
- 經典麻油川七蛋: 這道簡直是臺灣家常菜的經典!鍋子放黑麻油,爆香老薑片(姜要多才夠味壓得住),喜歡的話加點枸杞。放入瀝乾的川七葉稍微拌炒,淋一點米酒嗆香。倒入打散的蛋液(蛋液可加少許鹽或醬油調味),等蛋液有點凝固再輕輕翻動,讓蛋包裹著川七葉。炒到蛋熟就可以起鍋。香噴噴,超級下飯!麻油和姜的溫熱剛好平衡川七的涼。這是我最常做的吃法,最能體現「川七的功效」與美味結合。
- 清爽蒜蓉涼拌川七: 汆燙冰鎮好的川七葉,加入蒜末(多一點)、一點點醬油膏或薄鹽醬油、少許白醋或水果醋、一小匙糖提味、幾滴香油。喜歡辣可以加點切碎的生辣椒。全部拌勻就好了!夏天吃超級開胃爽口,當小菜或配粥都很棒。簡單快速就能吃到川七的營養。
- 暖心川七雞湯/排骨湯: 雞肉或排骨先汆燙去血水,加水、薑片、米酒燉煮到軟爛。關火前5分鐘,再加入洗淨的川七葉子(份量不用多,一小把就好,不然湯會太稠)稍微煮軟即可。也可以加入一些川七塊莖(洗淨切塊)一起燉煮,塊莖口感軟綿像馬鈴薯。湯頭清甜帶點滑潤感,冬天喝很舒服。記得孕婦不可以喝哦!
- 創意川七煎蛋: 把汆燙過、切碎的川七葉拌入蛋液中(加點鹽、白胡椒),像煎菜脯蛋那樣煎成一大片。口感軟嫩中帶點滑脆,顏色也好看。
- 川七葉炒肉絲/香菇: 肉絲先用醬油、米酒、太白粉抓醃一下。爆香蒜末、香菇絲或肉絲,炒到快熟時加入川七葉(可先汆燙或不汆燙直接下鍋炒),快速拌炒,加點鹽或蠔油調味即可起鍋。快速家常菜。
- 個人小叮嚀:
- 初次嘗試川七葉,建議先少量試試看身體反應。特別是腸胃比較敏感的人。
- 料理時搭配姜、麻油、米酒、枸杞、紅棗等溫性食材,可以中和它的涼性,我覺得吃起來身體比較舒服。
- 川七葉加熱後會產生獨特的黏滑感(類似皇宮菜、秋葵),這是正常的,不喜歡的人可以汆燙時間長一點(但維生素C會流失較多),或搭配其他口感爽脆的蔬菜一起炒。
- 葉子煮湯真的不要放太多!那滑溜感很容易過頭,整鍋湯口感會變得很奇怪...我的失敗經驗談。
關於「川七的功效」,你可能還有這些疑問(Q&A)
Q:川七葉子可以生吃嗎?
A: 理論上可以,但我個人不推薦。原因有幾個:第一,生吃草腥味和黏滑感更明顯,很多人難以接受。第二,生葉的性質更寒涼,對腸胃刺激可能更大。第三,生食有寄生蟲或農藥殘留(如果非有機種植)的風險更高。為了安全和口感,還是煮熟吃比較好,也能安心獲得「川七的功效」。
Q:川七和雲南白藥裡的三七(田七)是同一種東西嗎?
A: 完全不是! 這是最多人搞混的一點!雖然俗稱都有個“七”,但學名、長相、藥效強度都差很大。
- 川七: 學名 Anredera cordifolia,臺灣常指的是它的藤蔓和葉片(食用主角),塊莖叫“藤三七”。藥用部位主要是塊莖(藤三七),但藥效溫和許多。
- 三七(田七): 學名 Panax notoginseng,是五加科人參屬植物,主要用其根部,是非常著名的活血化瘀止血中藥,藥性強,價格也貴很多。絕對不能自行亂用。
Q:自己在家種川七容易嗎?
A:超級容易! 簡直是“懶人植物”代表。我家陽臺就種了幾盆。它適應力超強,不太挑土(普通培養土就行),喜歡陽光但半日照也能活(只是葉子長得慢點)。繁殖更是簡單到不行:剪下一小段帶葉的枝條(約10-15公分),插進土裡,保持土壤溼潤,大概一兩週就生根長新葉了。或者用它的塊莖(藤三七)埋進土裡,也會發芽。幾乎不用施肥(偶爾給點有機肥長更好),病蟲害也少(偶爾有蚜蟲或毛毛蟲,手抓掉就好)。自己種最安心,隨時有新鮮的川七葉可以採摘,隨時都能享用「川七的功效」!唯一要注意的是它生長很旺盛,枝條會到處攀爬,記得適時修剪或給它架子爬。
聊了這麼多關於「川七的功效」、營養、食用禁忌和烹調方法,都是我自己這幾年摸索、查證、親身體會(包含踩雷)的真實經驗。每次在市場看到那一把把油綠鮮亮的川七葉,總會忍不住買一把回家。簡單的麻油姜爆炒,或丟幾片到湯裡,那滑潤帶點嚼勁的口感,就是記憶中熟悉的家常味。能吃又能補點營養,何樂不為?不過,我還是要再嘮叨一次:它不是仙丹妙藥,別期待靠它治病。享受它的美味,理解它潛在的「川七的功效」,也要清楚知道它的限制和禁忌在哪裡。 特別是孕婦、吃特定藥物的人,絕對要小心。養生之道,貴在均衡與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