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真的,第一次在基隆崁仔頂魚市看到那一尾尾黑得發亮、魚身結實的「包公魚」,我心裡直犯嘀咕:「這魚長得也太有個性了吧!」整張臉烏漆嘛黑的,活脫脫就像戲曲裡那位鐵面無私的包青天。魚販阿伯看我盯著看,笑著吆喝:「少年仔,識貨喔!這尾『黑臉將軍』肉質甜又細,今天剛靠港,新鮮得很!」就衝著阿伯那句「保證好吃」,我挑了尾順眼的回家挑戰。結果呢?那一口清蒸下去的魚肉,細嫩得入口即化,還帶著一股難以言喻的甘甜,從此我就對這低調的「包公魚」念念不忘,成了漁市場裡專門搜刮它的常客。
目錄
包公魚選購指南:老饕教你挑出頂級貨
想在菜市場或魚攤上挑到一等一的包公魚,沒點竅門可不行。首先,新鮮度絕對是王道!那雙眼睛要像彈珠一樣清澈透亮,絕對不能混濁或凹陷下去(這表示魚放太久了,鮮甜度大減)。再來,看看牠那一身招牌的「黑臉」,色澤要夠烏黑深沉,有光澤感,如果顏色看起來黯淡發灰,那新鮮度就有待商榷了。接著動手摸摸魚身吧,按壓下去要感覺緊實有彈性,手指離開後能快速回彈,如果壓下去軟趴趴的或是留下指印,那還是換一尾比較保險。最後,湊近聞一聞,新鮮的包公魚應該只有淡淡的海水鹹味,如果飄出任何一點讓你皺眉的腥臭味…嗯,麻煩您放下它,立刻轉身!我覺得最棒的時間點是清早去傳統漁市場,最好挑那些眼睛還在炯炯有神、魚鰓呈現漂亮鮮紅色的,這代表是剛下船沒多久的貨色。
講到包公魚的料理,不同部位的魚肉其實各有風味和適合的烹調方式。我自己特別偏好以下幾種吃法(當然,一整尾買回家,各個部位都能物盡其用):
- 魚腹(肚檔): 這塊肉可是精華中的精華!脂肪豐厚,肉質滑嫩到不行,簡單用豆豉清蒸,那油脂的甘香和魚肉的鮮甜混在一起,一口下去,真的會瞇起眼睛。不過老實說,油脂豐富也代表熱量相對高一點點啦,但偶爾放縱一下很值得!
- 魚背肉: 這裡的肉比較緊實有咬勁,吃起來口感特別好,很適合拿來做紅燒或是乾煎。煎到兩面金黃酥脆,魚皮焦香,裡面的肉還是保持著多汁的狀態,配飯一流。
- 魚頭 + 魚骨: 千萬別扔掉!包公魚的魚頭其實不大,但熬湯超厲害。搭配老薑片、一點米酒,熬出來的湯頭呈現漂亮的乳白色,濃郁鮮美到不行,冬天喝一碗,全身都暖呼呼的。我試過一次只煮湯,鮮味十足,真的不輸給什麼高級魚湯。
料理必備!包公魚部位風味全攻略
部位名稱 | 質地與特性 | 推薦料理方式 | 老饕私房筆記 |
---|---|---|---|
魚腹 (肚檔) | ✨油脂豐厚、肉質極度軟嫩滑口 | 清蒸 (首選!)、蔥油、煮湯取精華 | 清蒸最能品嚐其油脂甘甜,蒸的時間掌握是關鍵!過熟就浪費了這塊精華。 |
魚背肉 | ✨肉質緊實、富有彈性與咬勁 | 紅燒、乾煎、香煎佐胡椒鹽、三杯 | 喜歡口感的人會愛!煎得恰恰(酥脆)時魚皮焦香,內部仍多汁,下飯絕配。 |
魚頭+魚骨 | ✨膠質豐富、蘊含深邃鮮味 | 熬湯、燉煮 (豆腐/白菜煲) | 熬湯聖品! 湯頭濃郁乳白,鮮味十足。記得先煎過或汆燙去腥再熬,風味更純。 |

經典重現:黑豆豉蒸包公魚
講到料理包公魚,黑豆豉蒸魚絕對是經典中的經典,也是最不容易出錯、最能凸顯魚肉本味的方式。每次家裡來客人,端上這道菜總能獲得滿堂彩。
食譜
這道菜說難不難,但要蒸得恰到好處,讓魚肉嫩而不老、豆豉鹹香恰到好處而不搶戲,確實需要點小技巧。
食材(約2-3人份)
- 新鮮包公魚 1尾 (約500-600克,請魚販處理乾淨去鱗去內臟) - 重點就是要新鮮!
- 濕豆豉 (或稱蔭豉) 1.5大匙 - 我覺得濕豆豉比乾的香氣更足,味道也更醇厚
- 老薑 1小塊 (約拇指大),切細絲
- 青蔥 2根,切段 (蔥白拍一下,蔥綠切細絲泡冰水備用捲曲)
- 辣椒 (可選) 半根,去籽切絲 - 加點微辣很提味
- 米酒 1大匙
- 薄鹽醬油或蒸魚醬油 1大匙 - 別用太鹹的醬油
- 香油 1茶匙
- 食用油 1大匙
做法
- 處理鮮魚: 買回來的包公魚徹底清洗乾淨,特別是魚腹內的血塊和黑膜務必刮除乾淨(這步驟是去腥關鍵!)。在魚身兩面各斜劃2-3刀(深至魚骨),幫助蒸熟與入味。接著用廚房紙巾徹底擦乾魚身內外水分。
- 準備蒸料: 將濕豆豉稍微用刀背拍鬆(更容易釋放風味),不用切碎。取一個小碗,混合豆豉、薑絲、拍過的蔥白段、辣椒絲(如果用)、米酒、醬油和香油。
- 醃漬入味: 將混合好的豆豉醬料均勻地塗抹在魚身內外,特別注意塞進劃開的刀縫和魚腹中。醃漬大約15-20分鐘。
- 準備蒸籠: 大火煮開一鍋水。在蒸魚盤底部鋪上幾片薑片和少許蔥段(可防止魚皮黏盤並幫助蒸汽流通)。將醃好的包公魚平放在蔥薑上。
- 關鍵蒸製: 水滾後,將魚盤放入蒸籠或蒸鍋,蓋上鍋蓋,保持大火。蒸製時間是成敗關鍵!以500-600克的魚為例:
- 蒸約 8-9分鐘,熄火。
- 重點! 熄火後 不要馬上開蓋,利用鍋內餘溫繼續「燜」 2-3分鐘。這步驟能讓魚肉從裡到外均勻熟透,不會蒸過頭變老變柴(我有次心急開蓋,中間還有點生,結果回蒸就老了,口感差很多)。
- 熗油增香: 小心取出蒸好的包公魚,倒掉盤中多餘的湯汁(這湯汁會比較腥)。撿掉表面的蔥薑豆豉渣(也可以不撿)。在魚身上鋪滿泡過冰水的蔥綠絲(會捲曲好看)和辣椒絲。另起一小鍋,將1大匙食用油燒至微微冒煙(約七分熱),迅速均勻地淋在蔥絲和辣椒絲上,聽到「滋啦~」的響聲,香氣瞬間爆發!
- 完美上桌: 熱騰騰、閃著油亮光澤的黑豆豉蒸包公魚就完成了!趁熱享用,魚肉細嫩無比,黑豆豉的鹹香甘醇完美襯托魚肉的鮮甜,一點點微辣更是提神點睛。
記得魚肉最精華的魚腹部位,夾起來時要小心,那軟嫩的質地稍不注意就會夾斷。配上熱騰騰的白飯,那滋味真是絕了!這道菜的精髓就在於蒸的時間控制和最後那一下熗油的香氣,掌握好了,絕對是宴客自用兩相宜的招牌菜。還記得我那次蒸過頭,魚肉變得有點像橡皮,鮮甜味也跑掉不少,真是浪費了一條好魚,所以時間真的要掐准。
暖心滋補:麻油薑絲包公魚湯
天氣轉涼,或是覺得身體有點虛的時候,我就會想起這鍋麻油薑絲包公魚湯。濃郁的麻油香氣,配上老薑的辛辣暖胃,再加入包公魚的鮮美,喝一碗下去,從喉嚨暖到腳底,那種舒服感難以言喻。這鍋湯用料簡單,但滋補效果一流(尤其女生生理期後喝特別好),味道更是鮮甜濃郁。
食譜
這湯做起來不複雜,重點在於煎魚和爆香薑麻油的步驟,把香氣都逼出來。
食材(約3-4人份)
- 新鮮包公魚 1尾 (約600-700克,請魚販處理乾淨切大塊) 或 包公魚頭+魚骨 1份
- 老薑 1大塊 (約70-100克),切薄片再改刀成細絲 - 薑一定要夠老夠多才夠味!
- 純黑麻油 3-4大匙 - 品質好的麻油是靈魂
- 米酒 1米杯 (約180ml) - 我用料理米酒
- 熱水 約1000-1200ml - 一定要用熱水,湯才會白
- 枸杞 1小把 (約1大匙),洗淨
- 鹽 少許 (約1/4~1/2茶匙,依個人口味調整)
做法
- 處理魚塊: 將包公魚塊徹底沖洗乾淨,特別是魚腹內殘留的血塊,用廚房紙巾確實吸乾表面水分(這點超重要,煎的時候才不會油爆又噴又黏鍋)。
- 煎魚定香: 取一個深鍋(砂鍋或厚底湯鍋更佳),倒入1大匙一般食用油(我用耐高溫的芥花籽油),中火加熱。鍋熱後,小心放入魚塊(魚皮朝下先放),煎至兩面呈現漂亮的金黃色。煎的過程不要急著翻動,等一面定型了再翻面,魚皮才不會破。煎好後先將魚塊取出備用。這個步驟是湯頭濃白鮮香的關鍵!
- 爆香薑麻油: 原鍋轉小火,倒入3大匙黑麻油。放入全部的薑絲,用小火慢慢煸炒。很關鍵:一定要用小火,耐心地把薑絲的水分炒乾,邊緣開始變得有點捲曲、顏色轉為淡金黃色(千萬別炒焦了,焦了會苦)。這時濃郁的麻油薑香已經充滿廚房了!以前我貪快用中火,結果薑一下就焦了,整鍋湯都有苦味,只能倒掉重來,麻油也不便宜啊,心痛!
- 嗆酒煮湯: 薑絲煸炒到位後,迅速倒入整杯米酒。此時火可以轉中稍大一點,讓米酒滾煮一下,揮發掉大部分的酒精(大約煮個30秒到1分鐘)。接著,立刻加入足量的熱水(水量要蓋過之後放的魚塊)。轉大火,讓湯汁煮滾。
- 燉煮融合: 湯滾後,放回之前煎好的包公魚塊(以及魚頭魚骨)。再次煮滾後,轉中小火,蓋上鍋蓋(留一小縫),慢燉約15-20分鐘。你會看到湯色漸漸變成誘人的乳白色。
- 最後調味: 時間到後,打開鍋蓋,加入洗淨的枸杞,再滾煮約2-3分鐘。嚐嚐味道,用少許鹽調整鹹淡(因為麻油本身有特殊風味,鹽千萬別加多了,會壓過鮮味)。喜歡酒香濃一點的,可以在起鍋前再淋一點點米酒提香。
- 溫暖上桌: 熱騰騰的麻油薑絲包公魚湯就完成了!趁熱連湯帶料一起享用。魚肉吸收了麻油薑湯的精華,鮮嫩帶點紮實感(特別是魚背肉);湯頭濃郁醇厚,麻油香、薑的辛辣暖意和魚的鮮甜完美結合,一碗下肚,額頭微微冒汗,通體舒暢。記得湯裡的薑絲也可以吃,燉煮後辛辣味降低,很好吃。
這湯真是冷天的救贖,做法不難,但香氣跟滋補效果沒話說。包公魚的肉質煮湯也不容易散掉,特別適合。不過提醒一下,麻油用量可以自己調整,喜歡濃郁的就多放點,怕太燥熱的就少放點薑和麻油。這樣一鍋,通常還沒等到下一餐,就被家人搶光了!
料理包公魚,這些眉角要注意
吃了那麼多次包公魚,也累積了不少心得(當然也包括失敗教訓):
- 去腥是基本功: 包公魚算是腥味較淡的海魚,但魚腹內那層黑膜和脊骨旁殘留的血塊,務必徹底刮洗乾淨,這是腥味的主要來源。用點米酒稍微抹一下再沖洗也有幫助。
- 擦乾是煎魚不破皮的秘訣: 無論清蒸前還是煎煮前,魚身表面一定要用廚房紙巾「徹底擦乾」。濕答答的魚一下鍋,保證黏鍋黏到你懷疑人生,魚皮也別想完整。
- 蒸魚時間是靈魂: 清蒸包公魚,「寧可稍生勿過老」!根據魚的大小,計算好時間(通常一斤左右的魚,大火蒸8-9分鐘,燜2-3分鐘)。筷子能輕鬆插入魚背最厚處,且拔出時沒有血水滲出即可。關火後燜那幾分鐘非常重要,能讓熱力均勻滲透,魚肉更嫩。蒸過頭的魚肉會柴掉,鮮甜味也大打折扣,非常可惜。
- 湯要白?魚先煎! 想煮出濃白鮮美的魚湯(無論是麻油湯還是純魚湯),魚塊或魚頭魚骨一定要先煎過。煎到表面金黃微焦,蛋白質釋出,加熱水大火滾煮,湯色自然就奶白了。直接冷水下鍋煮,湯會比較清但鮮味也會略遜。
- 麻油怕高溫: 做麻油料理時(像麻油薑絲湯),記得要用「小火」煸香薑絲。麻油不耐高溫,大火燒很容易焦掉變苦,整鍋湯就毀了。這個教訓我付過「學費」的!

包公魚常見疑問Q&A
- Q1:包公魚的刺會很多很難挑嗎?小朋友跟老人家吃會不會不方便?
- A:這是很多人的顧慮!包公魚在魚類裡算是「刺相對好處理」的種類。它的主骨粗大明顯,比較好剔除。魚肉裡的小刺(肌間刺)是有的,但不像鯽魚或某些淡水魚那樣密密麻麻。主要集中在背部靠近中骨的地方,腹部肉刺相對少很多。給小朋友或老人家吃的話:
- 優先選擇魚腹肉(肚檔): 這部位肉厚且小刺較少。
- 清蒸後仔細挑刺: 清蒸好的魚肉,可以用筷子或湯匙沿著大骨將整片魚肉取下(尤其魚背肉),放在乾淨盤子上仔細檢查,剔除明顯可見的小刺後再給他們享用。
- 煮湯: 煮成麻油薑絲湯等,魚肉經過燉煮會更軟爛一些,但仍需留意。也可以只喝湯,或者夾取較大塊、確認無刺的魚肉。
- Q2:市面上好像很少看到包公魚?它算是高價魚種嗎?
- A:包公魚確實不像吳郭魚、鱸魚那樣在每個傳統市場或超市都隨處可見。它算是季節性較強、產量沒那麼大宗的魚種,主要捕撈期在秋冬到初春(水溫較低時肉質更佳)。價格方面,它算是中高價位的海魚。價格會受季節、捕獲量、新鮮度(是否現流)、魚體大小影響。一般來說:
- 體型適中(約500-800克)的現流包公魚,價格通常會比養殖的鱸魚、金目鱸貴上不少。
- 大尾的包公魚單價更高。它的價格定位大概接近午仔魚、赤鯮這類優質海魚,但比頂級的石斑、野生黃魚等便宜。建議多跑跑有信譽的漁港邊魚市或大型傳統市場漁攤,比較有機會買到。發現品質好的包公魚時,價格雖稍高,但那份鮮甜細嫩的口感,我認為是值得偶爾嚐鮮的!
- Q3:除了清蒸和麻油湯,包公魚還能怎麼變化料理?有沒有推薦的創意吃法?
- A:當然有!包公魚的肉質特性其實蠻適合多種烹調手法的:
- 乾煎/香煎: 特別是魚背肉,抹點鹽和胡椒粉稍微醃漬,拍點薄薄的麵粉(或太白粉),用油煎到兩面金黃酥脆。外酥內嫩,簡單沾點胡椒鹽就非常美味。
- 紅燒: 魚塊煎過後,用蔥、薑、蒜爆香,加入醬油、糖、米酒、少許水和醋(或番茄)燒煮入味。紅燒醬汁包裹著魚肉,鹹香下飯。
- 鹽烤: 整尾或大塊魚排,表面抹上厚厚一層鹽(或鹽水醃漬風乾),放入烤箱烤熟。鹽殼鎖住魚肉水分,能品嚐到最純粹的海洋風味和魚肉甜度,不過這種做法比較考驗對火候的掌握。
- 三杯: 用經典的三杯做法(麻油、醬油、米酒各一杯,加入大量薑、蒜、九層塔),味道濃郁噴香,非常適合重口味愛好者。
- 煮米粉湯/粥: 把煎過的魚骨、魚頭先熬出濃郁高湯,再用這高湯來煮米粉或熬粥,加入最後切塊的魚肉煮熟,就是一碗鮮美無比的包公魚米粉湯或魚粥了!
下次在市場角落發現那位「黑臉將軍」包公魚時,別再因為它的外貌猶豫不前了!它絕對是值得你一試的隱藏版海味珍寶。無論是宴客時端上那盤閃著油光的豆豉蒸魚,或是在寒夜裡為家人燉上一鍋暖心暖胃的麻油薑絲魚湯,這尾魚總能帶來滿滿的驚喜與滿足。試試看吧,說不定你也會跟我一樣,就此愛上這份來自海洋的烏黑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