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去年夏天,臺南的太陽毒辣辣,我在安平老街逛到頭暈眼花,整個人像被抽乾一樣,就算灌了三杯冰檸檬愛玉,那股虛火還是蹭蹭往上冒。回家癱在沙發上,忽然想起阿嬤以前提過的古方。上網查了一圈,發現好多版本,眼花繚亂。有的藥材貴的嚇人,有的做法複雜到像在做實驗。我心想,這清暑益氣湯真的那麼神?還是隻是傳說?抱著半信半疑的心態,我決定自己動手試試看,總不能一直靠冰水果續命吧?
目錄
老實說,第一次煮清暑益氣湯,我有點手忙腳亂。藥材行老闆看我一臉懵,很熱心地跟我解釋每一味的作用。他說這種天氣,光清熱不夠,人出汗多,氣也耗得快,清暑益氣湯厲害就厲害在它“雙管齊下”。聽他這麼一說,我才有點概念,原來不是隨便放點涼性藥材就叫清暑了。
清暑益氣湯食譜
折騰了幾次,也參考了一些中醫師分享的基礎方,下面這個版本我覺得最平衡,效果也最明顯,材料在一般中藥房都很好找,不會讓你跑到腿斷。
食譜組成
這個方子主要是兩大方向:清掉夏天的溼熱和補回被耗掉的元氣。聽起來很玄?其實藥材搭配起來,味道還真不錯(當然,中藥味還是有啦,但可以接受)。
食材清單 (4-5人份量)
這些分量煮出來大概四到五碗,足夠一家人喝,或者自己喝兩天(放冰箱儲存)。價錢嘛,我上次抓一副,大概新臺幣一百五到兩百塊左右,比買一堆冷飲划算多了,而且更實在。
主要藥材 | 重量 (克) | 主要作用 (個人理解,非專業) | 價格等級 (約略) |
---|---|---|---|
黨參 (或西洋參) | 10-12 | 補氣的頭號功臣,精神差、懶懶的就靠它 | 中高 (西洋參較貴) |
麥門冬 | 10 | 潤潤的,專門對付口乾舌燥 | 中等 |
五味子 | 5 | 酸酸的,幫你把流出去的津液收斂回來 | 中等 |
黃耆 | 10-12 | 也是補氣大將,跟黨參是好搭檔 | 中等 |
當歸 | 6 | 補點血,女生或臉色蒼白的人尤其需要 | 中等 |
陳皮 | 5 | 理氣、顧脾胃,讓其他補藥更好吸收 | 低 |
蒼朮 (或白朮) | 6-8 | 專治濕氣重,臺灣夏天超需要 | 中等 |
澤瀉 | 8 | 把身體多餘的水濕利掉 | 低 |
黃柏 | 5 | 清下焦濕熱的苦味擔當,量別多 | 中等 |
升麻 | 3-4 | 把清熱補氣的藥性往上帶 | 中等 |
葛根 | 12-15 | 生津解渴,舒緩肩頸緊繃 | 低 |
甘草 | 5 | 和事佬,調和藥性,增加一點甘甜味 | 低 |
紅棗 | 5-6顆 | 增添溫和甜味,也補點血 | 低 |
生薑 | 3-4片 | 中和寒性,保護脾胃 | 低 |
備註:
- 黨參 vs. 西洋參: 預算夠或覺得自己很"虛火",可以選西洋參(粉光參),清補力道更強一點,但價格貴不少。一般黨參效果就很好了。
- 蒼朮 vs. 白朮: 蒼朮祛濕力道較強,白朮偏補脾氣。夏天濕氣重,我偏好蒼朮。
- 黃柏: 這味真的很苦!體質偏寒或怕苦的人,可以減到3克,甚至諮詢中醫師看能否省略。
- 葛根: 很喜歡這味!煮完有點像山藥的滑溜感,對低頭族肩頸痠痛也小有幫助。

做法步驟
煮法其實不難,跟煲湯差不多,就是時間要夠,讓藥性釋放出來。以下是我習慣的步驟:
準備工作: 把除了紅棗以外的所有藥材,用清水快速沖洗一下,去掉灰塵。紅棗記得劃幾刀或捏破,比較容易出味。生薑洗淨不用去皮,切片。
第一煎 (主要熬出藥性): 把沖洗過的藥材(紅棗還不用放)和生薑片放進鍋裡(砂鍋最好,不銹鋼湯鍋也行),加入約2000毫升的冷水。開大火煮沸後,立刻轉成最小火,蓋上鍋蓋(留一點縫隙),慢火燉煮1小時。這個步驟千萬別用大火滾,藥性會散掉,而且湯會濁。耐心點,讓它溫柔地滾。
加入紅棗: 一小時後,開啟鍋蓋,把準備好的紅棗放進去,繼續用最小火煮30分鐘。這時廚房會開始飄出淡淡的棗香。
第二煎 (不浪費,再榨出剩餘精華): 把第一煎的湯汁過濾出來,藥渣別急著丟!把它們放回鍋裡,再加1200毫升左右的冷水。同樣大火煮開後轉小火,蓋蓋(留縫)再煮40分鐘。之後把第二煎的湯汁也過濾出來。
混合與調味: 把兩次煎煮得到的湯汁混合在一起。這時你會得到顏色深褐、藥香濃鬱的精華湯。嚐一下味道,通常會帶點甘苦味(主要是黃柏和蒼朮的功勞)。如果覺得太苦難以入口,可以加入極少量的紅糖或黑糖調和一下(真的只能一點點,目的不是變甜湯!)。就我自己來講,慢慢喝習慣後,反而不太加糖了,覺得原味更能感受藥材的層次。
完成: 稍微放涼一點點(溫溫的喝最好),就可以倒出來享用了。剩下的清暑益氣湯放涼後裝入乾淨容器,冷藏儲存,最好兩天內喝完。喝的時候再溫熱,不要煮沸。

我個人的飲用心得與觀察
第一次煮好,光聞那個藥香味,就覺得...嗯,很“補”的感覺!鼓起勇氣喝一口,嗯...先是覺得潤潤的(麥門冬、葛根的作用?),然後一股甘味上來(黨參、黃耆、甘草、紅棗?),最後喉嚨底會留一點點微苦(黃柏的簽名檔)。奇妙的是,雖然有苦味,但完全不刺喉嚨。
大概喝完半碗,過了十幾分鐘,最明顯的感覺是:嘴巴沒那麼乾了! 不是喝水那種短暫的濕潤,是從裡面感覺滋潤了點。再過一會兒,原本那種悶在胸口、黏膩不舒服的燥熱感,真的有消退一點。不是冰水灌下去瞬間的冰涼,而是像悶燒的炭火被慢慢澆熄的感覺。最讓我意外的是,精神有比較好一點,不會喝完好想立刻躺平(喝冰飲反而常這樣)。
我連續喝了三天,每天一碗(分早晚兩次喝),家人也跟著喝。大家都覺得比較沒那麼怕熱,流汗好像也比較“順”,不會狂冒虛汗黏答答。阿嬤喝了還說晚上比較好睡(她本來夏天睡不好)。我自己覺得那股“懶洋洋、什麼都不想做”的暑氣睏倦感,減輕不少。這讓我對清暑益氣湯更有好感了。
當然,清暑益氣湯不是仙丹啦!外面太陽一樣大,該流汗還是會流。但它的確讓我感覺身體比較能“應付”這種酷暑,沒那麼容易“被熱垮”。而且不像冰品,喝了肚子不會怪怪的。這點真的很重要!
什麼時候喝最對時?誰特別需要?
我覺得清暑益氣湯最適合:
- 超級悶熱潮濕的日子: 那種濕度爆表,身體黏膩、頭重腳輕、胸悶、吃不下飯的時候。
- 大量流汗後: 跑完步(夏天跑步真的要命)、戶外工作回來、或是整天在冷氣房進進出出(溫差大也耗氣)。
- 感覺“虛累累”的熱: 就是明明很熱,但又覺得沒力氣、口乾舌燥、心浮氣躁那種。純粹口渴喝冰水就行,這種“虛熱”狀態,清暑益氣湯就很對症。
- 冷氣房待太久,反而不舒服的人: 有些人吹冷氣吹到頭痛、肩頸僵硬、面板乾,這時來碗溫熱的清暑益氣湯,反而能調和一下。

哪些人喝要小心?
這湯雖然溫和,但也不是人人都適合天天當水喝:
- 感冒發燒中: 有明顯發燒、喉嚨劇痛、黃鼻涕時,先別喝!等感冒好了再說。
- 腸胃炎、拉肚子中: 這時脾胃虛弱,先吃清淡的,別急著進補。澤瀉可能會讓瀉更嚴重。
- 體質非常燥熱的人: 如果平時就超級怕熱、愛喝冰、容易便秘長痘、舌頭很紅苔黃厚,可能要先諮詢中醫,看要不要調整藥方(例如黃柏要不要減量或拿掉)。單純喝綠豆湯、冬瓜茶可能更適合。
- 對某些藥材過敏者: 雖然少見,但過敏體質的人還是要注意一下成分。
藥材怎麼挑才安心?
這碗湯要有效果,藥材品質是關鍵!我自己的經驗:
- 找信任的老藥行: 街坊鄰居家開的、或是開很久、評價好的中藥房。老闆通常懂比較多,會幫你看。
- 看、聞: 藥材看起來要乾燥、顏色自然(別太鮮豔或死白),聞起來有該有的藥香,沒有油耗味、黴味或刺鼻的硫磺味(有些藥材會燻硫防腐)。
- 優先選有信譽的品牌或包裝藥材: 有些大廠出的密封包裝藥材,在來源和炮製上比較有保障,雖然貴一點點,但安心。我現在都習慣買這種。
- 問清楚產地: 像黨參、黃耆這些,老闆要是能說出大概產地(例如中國甘肅、山西產的黨參不錯),感覺比較專業。
- 別貪便宜: 同樣是黨參,等級差很多。太便宜的,可能是劣質品或混雜品。寧可分量少一點,也要買品質好的。畢竟是要喝進身體的。
失敗經驗談:煮太苦怎麼辦?
我也有失手過!有次不小心把黃柏放多了(大概放了7克),煮出來那個苦味...簡直像在喝苦茶!家人喝一口就皺眉頭。我的補救方法是:
- 把湯汁加熱。
- 另外煮一小鍋滾水,裡面放多一點紅棗(可以壓破)和一小片甘草(增加甜味)。
- 把紅棗甘草水煮濃一點,然後緩緩加入原來的苦湯裡,邊加邊嘗味道。
- 勉強救回來一半吧...但還是不夠好喝。所以,黃柏的量真的寧少勿多! 下次我就學乖了,乖乖照5克放。

Q&A 時間
Q1: 孕婦可以喝清暑益氣湯嗎?
A: 這個問題超重要!強烈建議孕婦媽媽們不要自己隨便煮來喝。雖然裡面大部分藥材像是黨參、黃耆、紅棗、麥門冬算溫和,但清暑益氣湯是個複方,裡面還是有像當歸、澤瀉、升麻、黃柏這些性質或作用比較特別的藥材。中藥講究的是整體配伍和個人體質狀態,懷孕期間身體變化大,為了寶寶的安全,絕對要諮詢專業中醫師!把你的懷孕週數、身體狀況跟醫師說清楚,醫師會判斷這個方子適不適合你,或者需要調整哪些藥材。別冒險,問過醫生最安心。
Q2: 裡面的藥材好難買齊,可以省略或替代嗎?
A: 噢,我懂!有時候跑遍藥房就是缺一兩味。最關鍵的幾個,像黨參/西洋參、麥門冬、五味子、黃耆、葛根、蒼朮/白朮、甘草,這些盡量不要省,是構成清暑益氣湯功效的骨幹。比較可以視情況調整的:
- 黃柏: 真的很怕苦或體質偏寒的人,可以考慮拿掉,或減少到3克(但清下焦濕熱效果會打折)。
- 升麻: 如果實在找不到,有些人會省略(但升麻提升藥性的作用就沒了)。
- 當歸: 如果沒有血虛問題(比如女生經期後),男生或沒有貧血徵兆,可以省略或減量。
- 澤瀉: 如果沒有水腫現象,也可以適量減少點點。
- 陳皮: 家裡如果有曬乾的橘子皮(陳皮),洗乾淨可以代替。
重點是:省略越多,效果就越偏離原本的設計。 如果常缺藥,不如找個可靠的中醫師,開個適合你、藥材也容易取得的簡化版處方籤。或者乾脆考慮買科學中藥粉或現成的濃縮萃取液(但要挑GMP合格廠商),省去抓藥的麻煩。
Q3: 煮好的清暑益氣湯可以冰起來放多久?味道會不會變?
A: 我自己的習慣(也問過藥行老闆):
- 冷藏: 煮好完全放涼後,裝進乾淨、密封的玻璃罐或保鮮盒(塑膠的要確認耐熱且沒異味),放冰箱冷藏。最好在2天內喝完!放久了藥味會變,也可能滋生細菌。千萬別放超過3天。喝的時候倒需要的量出來,用電鍋或隔水加熱溫一下就好,不要整鍋一直反覆煮沸!
- 冷凍: 如果你一次煮很多份量(例如煮了三天的量),可以考慮分裝後冷凍。冷凍儲存時間可以拉長到 1-2週。要喝時提前一晚放到冷藏解凍,再加熱。冷凍確實能儲存比較久,但風味和新鮮度還是比現煮或冷藏差一點點,藥材的香氣會稍微淡一些。
最重要的原則:喝溫熱的! 別喝冰的,冰箱拿出來一定要加熱。而且只要發現湯汁變混濁、有奇怪的泡泡或味道不對,不管放多久,直接倒掉!安全第一。所以啊,一次真的不用煮太多,夠喝一兩天就好,新鮮的最有效也最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