茼蒿種植:從品種到收成全方位指南,輕鬆避雷與照顧秘訣

發佈時間: 更新時間:

說真的,種菜這檔事,真的會上癮。我家陽臺從一開始的幾盆香草,到後來越來越多葉菜類加入戰場,整個就是越種越起勁。最近這幾年,我特別迷上了種茼蒿。為什麼?因為它就是有種魔力啊!那股獨特的香氣,不管是煮湯還是涮火鍋,少了它就覺得不對味。而且你知道嗎?自己種的茼蒿,那股新鮮勁和香氣,真的是市場買來的完全沒法比!今天就來跟大家掏心掏肺,分享一下我這幾年摸爬滾打出來的茼蒿種植心得,有成功的喜悅,當然也少不了失敗的教訓(苦笑),希望對想嘗試的朋友有點幫助。

老實說,一開始種茼蒿也是跌跌撞撞。以為隨便撒種子就能活,結果不是長得稀稀疏疏,就是被蟲啃得坑坑洞洞,不然就是莫名其妙就開花了(那個味道...嗯,很微妙)。後來才知道,這看起來簡單的小菜,學問可不少呢!從選品種開始,就有得講。

談談茼蒿品種:市場常見款,哪個和你最對盤?

在臺灣,我們最容易接觸到的茼蒿品種,大概就這幾種:

  • 大葉茼蒿: 這個應該是最常見的吧!市場上賣的大多是它。葉子又大又圓,茼蒿特有的香氣比較濃鬱,吃起來口感相對厚實一點點。我覺得它比較耐煮一點點啦,丟火鍋裡不會馬上爛掉。茼蒿種植上,感覺它對環境適應力也比較強一點,新手從它開始入門比較不會被打擊信心。不過,它有個小缺點,就是生長速度相對沒那麼快,你得有點耐心。
  • 小葉茼蒿 (或稱匙葉茼蒿): 葉子比較細長,像湯匙的形狀。香氣我覺得更細緻、高雅一點?口感上非常嫩,尤其是嫩葉的時候!超級好吃。但它相對嬌嫩一些,天氣太熱或管理不當,很容易就抽苔開花給你看,那時葉子會變小變硬,風味也大打折扣。種這個要比較細心,特別是溫度的控制。
  • 山茼蒿: 這個我有在花市買過苗來種,葉子裂得更深,莖部會比較明顯(有時帶點紫色)。香氣非常、非常濃烈!喜歡的人會愛死(像我),不喜歡的可能會覺得味道太重。口感比較有韌性一點。它算是比較耐熱一點點的品種(但還是比不過夏天的高溫),病蟲害似乎也比較少騷擾它?算是有個性的品種。

下面這個表是我自己種植這三種的心得比較,給大家參考:

品種特性 大葉茼蒿 小葉茼蒿 (匙葉茼蒿) 山茼蒿
葉片特徵 大而圓 細長匙狀 深裂,莖較明顯
香氣 濃鬱明顯 細緻高雅 非常濃烈
口感 厚實,較耐煮 極鮮嫩 較有韌性
生長速度 中等 較快 (但也易抽苔) 中等
耐熱性 普通 較差 (高溫易抽苔) 稍好
抗蟲性 普通 普通 (嫩葉易受青青睞) 較佳
推薦指數 ★★★★☆ (新手友善) ★★★☆☆ (需細心) ★★★★☆ (風味獨特)
我個人的偏好 穩定好種,香氣足 嫩葉無敵,但容易種失敗 香氣愛好者首選,較粗放

坦白說,我最喜歡的還是大葉茼蒿,穩定性最高,比較不會讓我這個有時會偷懶的園丁太挫折。小葉的嫩苗真的沒話說,但抽苔抽到心煩也是真的。山茼蒿嘛,偶爾換換口味種一下,香氣猛烈得很過癮。

打造理想窩:茼蒿喜歡的種植環境長怎樣?

選好了品種,接下來就是給它們安個舒服的家了。茼蒿種植要順利,環境條件絕對是關鍵!這可是我繳了不少學費才深刻體會到的。

  • 陽光: 茼蒿喜歡充足的光線!最好是全日照。至少每天也要有4-6小時的直接陽光照射。光線不足,它就會給你「徒長」看——莖變得又細又長,葉子稀稀落落,一副營養不良的樣子,看了就難過。我以前試過種在陽臺光線稍差的位置,結果就是長得超虛弱,最後只好忍痛放棄。所以,找個家裡陽光最充足的地方給它就對了!不過,夏天那種正午的毒辣太陽,還是建議稍微遮一下(比如用30-50%的遮光網),不然葉子很容易曬傷,變得軟趴趴甚至焦枯。茼蒿到底要不要全日照? 我的答案是:秋冬春盡量給滿,夏天要防曬!
  • 溫度: 溫度!溫度!溫度!超級重要!茼蒿是典型的冷涼蔬菜。它最舒服的生長溫度大概落在 15°C 到 20°C 之間。臺灣的秋天、冬天、春天茼蒿種植的黃金季節!天氣涼涼的,它長得又快又好,葉子又嫩又綠。一旦溫度超過 25°C,它就開始不爽了,生長變慢,更重要的是——它會非常、非常、非常容易「抽苔開花」!一旦開始抽苔,莖會變硬變老,葉子變小,那股我們愛的鮮嫩口感和香氣就大打折扣,甚至會帶點苦味。夏天高溫時種茼蒿?我只能說,勇氣可嘉... 不是不可能,但難度很高,要選更耐熱的山茼蒿品系,還要拼命遮陰降溫,而且品質很難跟冷涼季節相比。我試過一次,結果收穫了一堆細細長長又帶著花苞的「菜」,吃起來像在嚼草... 從此學乖。
  • 土壤: 茼蒿的根系其實不算非常深,所以土壤不用挖到三尺深。但是!它喜歡疏鬆、肥沃、排水超級好的土壤。最怕積水爛根!我常用的配方大概是這樣:
    • 好的培養土: 選信譽好的品牌,當基底。
    • 充分腐熟的堆肥或有機質肥料: 這是提供養分和改善土壤結構的關鍵!我會混入大約 1/3 到 1/2 的量。雞糞肥、豬糞肥、或者自製的落葉堆肥都可以,但一定要確定是充分發酵腐熟的!沒發酵好的會燒根,而且臭...(別問我怎麼知道的)。
    • 增加疏鬆透氣的東西: 像珍珠石、蛭石或粗砂,我會加個 1-2 成,特別如果用的是比較黏重的培養土或田土時,這個步驟很重要,幫助排水透氣。
    • 酸鹼度 (pH值): 茼蒿喜歡中性到微酸性的土壤 (pH 6.0 - 7.0)。臺灣大部分培養土調整得還可以,如果是在田裡種,擔心土壤太酸,可以撒一點點石灰(但用量要很小心,最好先測一下土)。

我現在都用大的長條盆或保麗龍箱來種茼蒿,深度大概有 20 公分就夠了(當然深一點更好)。底部記得一定要開足夠的排水孔!這點超級重要,千萬別省。


動手種起來!兩種常用茼蒿種植方法大比拚

環境準備好了,種子或苗也買了,接下來就是實際種下去了!主要有兩種方法:直播育苗後移栽。各有優缺點,看你的情況選擇。

  • 方法一:直播 (直接播種)
    • 怎麼做: 把種子直接撒在你準備好的種植盆或菜畦上。因為茼蒿種子很細小,我習慣 「條播」——在土面上輕輕劃出大約 1 公分深 的淺溝,溝與溝之間距離約 10-15 公分。然後把種子輕輕地、盡量均勻地撒在溝裡(撒種子真的很需要練習手感... 我剛開始常常撒成一坨)。撒完後,輕輕覆蓋上一層薄土(大概0.5公分厚就好),不要太厚,不然小苗鑽不出來。最後用灑水壺輕輕澆透水,保持土壤濕潤。
    • 優點: 省事!一次搞定,不用經過育苗、移栽這些手續。根系不會因為移栽而受損,理論上長得會更自然。
    • 缺點: 種子用量比較難控制,容易撒太密。後續間拔(拔掉太密的苗)是必須的,有點心疼那些小苗。而且如果土壤表面管理不好(比如澆水太猛沖走種子、土壤結硬殼),發芽率可能會受影響。
    • 我的經驗: 我現在比較常用條播。因為懶惰... 哈哈。重點是覆土千萬別厚,還有澆水要溫柔(用噴霧壺或灑水壺細孔出水)。大概 5-10 天 就會看到可愛的小芽冒出來了!看到太擠的地方,等小苗長出2-3片本葉時就要狠心間拔,留強壯的,苗和苗之間大概留個 5-8 公分 空間給它們長大。
  • 方法二:育苗後移栽
    • 怎麼做: 先在小的穴盤或育苗盆裡播種(每個小格子放1-2粒種子),等小苗長到有 4-6 片本葉,根系也長得比較穩固了(通常播種後約 3-4 星期),再小心地把苗連根帶土挖起來,移植到預先準備好的最終定植位置(盆子或菜圃)。移栽時挖的洞要比苗的土團大一點點,種下去深度跟育苗時差不多,壓實周圍土壤,立刻澆透水(定根水)。
    • 優點: 育苗期間空間管理方便,可以集中在一個小區域照顧。最終定植時,可以精準控制株距,省去間拔的麻煩。對於珍貴的品種或種子數量少時,比較不會浪費。
    • 缺點: 多了育苗和移栽的手續,比較麻煩一點。移栽如果操作不當,容易傷到細根,苗會有一段時間的「恢復期」(萎蔫),甚至可能掛掉。根系發展可能沒有直播那麼自然舒展。
    • 我的經驗: 我在種小葉茼蒿或比較貴的山茼蒿種子時,會用育苗法,比較保險。移栽時動作要快,盡量減少根系暴露在空氣中的時間。定根水一定要澆透!而且剛移栽完的幾天,最好放在稍微遮陰的地方緩個1-2天,讓它適應新環境,再移到全日照處。

直播 vs. 移栽 懶人選擇建議

  • 想省事、種植面積大一點 → 選「直播」
  • 種子珍貴、數量少、或是空間有限想精準控制 → 選「育苗移栽」
  • 新手怕間拔下不了手 → 選「育苗移栽」
  • 種植環境容易有暴雨沖刷 → 先「育苗」比較安全

我自己是兩種方法都會用,看當時的心情和種植規模。茼蒿種植初期,保持土壤濕潤但不積水真的很重要,關係到小苗能不能順利長大。

細水長流的照顧:澆水、餵飯、防小偷

苗順利長起來了,不代表就能放牛吃草等著收成。茼蒿種植的日常照顧,其實就是圍繞著幾件事:喝水、吃飯、別生病、別被蟲欺負。

  • 澆水: 這可是基本功!茼蒿喜歡土壤保持適度濕潤,但絕對、絕對、絕對不能積水!積水是爛根的頭號殺手。我的原則是「見乾見濕」——用手指摸摸土表下約一節手指深(2公分左右),感覺有點乾了,就澆水,而且要澆到水從盆底孔流出來(確保澆透)。夏天蒸發快,可能每天都要澆,甚至早晚各一次(特別是盆栽)。冬天可能2-3天澆一次就夠。最忌諱沒事就澆一點點,只濕表土,下面根都渴死。澆水時間最好選在早晨,讓葉子有時間乾燥;傍晚澆水如果葉子整晚濕濕的,容易得病。茼蒿種植能不能成功,澆水佔了一半關鍵!別小看它。
  • 施肥: 茼蒿是吃葉子的,所以需要氮肥比較多,讓它葉子長得茂盛油綠。但也不能只給氮肥,磷鉀肥和微量元素還是要均衡。給它們「吃飯」的方法:
    • 基肥: 在整地、拌土時混入的肥料(像前面提到的腐熟堆肥、有機質肥料),這是打底,供應前期生長。
    • 追肥: 等苗長高一點(大概10-15公分高),就需要額外補充營養了。我會用:
      • 液態有機肥: 像海藻精、魚精、或氮含量較高的有機液肥(注意看包裝上的N-P-K比例,例如5-1-1這種),稀釋後澆灌。大約 7-10天一次。方便吸收,效果快。
      • 固態有機肥: 像發酵好的豆粕、菜籽粕、或粒狀有機肥,輕輕淺埋在植株周圍的土裡(別碰到根莖),再澆水讓它慢慢分解釋放養分。效果比較溫和持久,大概 2-3週補充一次

我的做法: 我偏好兩者搭配。定植後2週左右開始追液肥,同時在盆邊埋點粒狀肥。切記!施肥要「薄肥勤施」,寧願稀一點、次數多一點,也不要一次下重手,會「鹹死」(肥傷)!肥傷的葉子邊緣會焦枯,整株萎靡不振。我就曾經太心急,液肥沒稀釋夠,結果好幾株茼蒿葉子邊緣都焦了,生長停滯,超後悔。

  • 病蟲害防治: 啊...說到這個就頭痛。嫩綠的茼蒿葉,在蟲子眼裡就是美味大餐!還有討厭的病害。預防絕對勝於治療!
    • 蟲害排行榜(我遇過的):
      1. 蚜蟲: 超小隻,綠色或黑色,聚集在嫩葉背面或莖上吸汁液。葉子會皺縮變形,還會分泌蜜露引來螞蟻和讓葉子髒髒的(煤煙病)。
      2. 潛葉蠅: 幼蟲鑽進葉片裡開「隧道」,留下彎彎曲曲的白色痕跡,超級醜!葉子功能受損。
      3. 斜紋夜盜蛾/甜菜夜蛾: 幼蟲(就是那種肥肥綠綠或黑黑的毛毛蟲!)晚上出來把葉子啃得坑坑洞洞,甚至整片吃掉!速度超快,一晚就能毀掉好幾株。我的天敵!
      4. 蝸牛/蛞蝓: 雨後或晚上特別活躍,專吃嫩葉,留下銀色黏液痕跡和破洞。
    • 病害:
      • 白粉病: 葉片上出現像白色粉末的黴層,嚴重時整片葉子白白的,影響光合作用。通常在不通風、潮濕的環境下容易發生。
      • 軟腐病: 莖基部或葉片開始水浸狀腐爛,發臭。通常是傷口感染加上高濕造成。很致命!
      • 菌核病: 莖部出現水浸狀斑點,然後腐爛,上面長出白色菌絲和黑色菌核。也是潮濕病。

防治之道 (我的非化學農藥優先原則):

  • 物理防護: 最有效!搭設防蟲網(32目或更細)!直接把蟲子隔絕在外。特別是防潛葉蠅和毛毛蟲,效果一流。雖然成本高點,裝設麻煩點,但真的省去後面很多抓蟲噴藥的麻煩和心痛。強烈推薦!
  • 保持通風: 植株間距別太密,盆栽別擠在一起。通風好可以減少病害發生。
  • 定期巡視: 每天花個五分鐘看看葉子正反面,早發現早處理。看到蚜蟲少量時,直接用手指抹掉或用強力水柱噴掉。看到毛毛蟲... 抓!毫不留情!(戴手套!)
  • 天然資材: (效果有限,但有輔助作用)
    • 對付蚜蟲、粉蝨:噴稀釋的肥皂水(注意濃度別太高傷葉)或窄域油
    • 預防真菌病害:噴葵無露(脂肪酸鹽類)或小蘇打水(濃度要很低)。
    • 對付蝸牛蛞蝓:放啤酒誘捕杯或用矽藻土撒在周圍(注意濕了就失效)。
  • 生物防治: 如果有條件,可以引入草蛉、瓢蟲(吃蚜蟲)。
  • 化學農藥: 這是最後手段。如果真的爆發到無法控制,且你願意承擔風險,選擇低毒性、短效期的農藥(如針對鱗翅目幼蟲的蘇力菌),並嚴格遵守安全採收期。我自己是盡量不用啦... 自己種就是要吃得安心啊。

常見茼蒿病蟲害速查與應對表

問題 特徵辨識 危害程度 我的應對優先策略 顏色標記 (嚴重性)
蚜蟲 群聚嫩葉/莖,小綠蟲或黑蟲,葉皺縮有蜜露 ★★★☆☆ 1. 防蟲網預防!
2. 水柱沖掉/手抹掉
3. 稀釋肥皂水噴灑
黃色 (注意)
潛葉蠅 葉片內彎曲白線 (蟲道),幼蟲在內 ★★★☆☆ 1. 防蟲網最有效!
2. 摘除嚴重蟲害葉銷毀
3. 黃色黏板誘捕成蟲
黃色 (注意)
夜盜蛾幼蟲 肥綠/黑毛毛蟲,夜間啃食,葉片大洞或缺刻 ★★★★★ 1. 防蟲網!
2. 夜間巡視手抓 (最佳時機!)
3. 嚴重時考慮蘇力菌 (生物農藥)
紅色 (高危)
蝸牛/蛞蝓 葉片不規則啃食,夜間活動,有銀色黏液痕跡 ★★★★☆ 1. 夜間手抓
2. 啤酒誘捕杯
3. 盆緣灑矽藻土 (乾燥時有效)
橘色 (中度)
白粉病 葉面白色粉狀黴層 ★★★☆☆ 1. 改善通風!
2. 摘除病葉
3. 噴灑葵無露或稀釋小蘇打水
黃色 (注意)
軟腐病 莖基部/葉水浸狀爛掉發臭 ★★★★★ 1. 立即拔除病株銷毀!勿留土裡
2. 避免澆水過多積水
3. 勿造成傷口
紅色 (高危)
菌核病 莖水浸斑→腐爛,有白黴&黑粒狀菌核 ★★★★☆ 1. 立即拔除病株連土移除銷毀
2. 避免過度密植、保持乾燥通風
橘色 (中度)

(註:危害程度 ★ 越多表示對我收成的威脅越大)

說實在的,蟲害真的比病害更常讓我跳腳!尤其是那些神出鬼沒的毛毛蟲... 所以,防蟲網雖然貴一點、麻煩一點,但長期來看,是讓我晚上能睡得著覺的投資!自從用了它,我的茼蒿種植壓力少了一大半。病害方面,只要環境控制好(通風、不積水),通常不太會大規模發生。

避開這些雷區!新手常犯的茼蒿種植錯誤

種了幾年,自己踩過坑,也看過別人遇到的問題。整理幾個最容易讓茼蒿種植失敗的關鍵點,希望大家能避開:

  1. 季節不對硬要種: 這是頭號殺手!夏天氣溫動輒30幾度,真的不適合種大多數的茼蒿(除非你有溫控裝置或住在高山上)。硬種的結果就是:長很慢、纖維粗、極度容易抽苔開花(吃起來苦苦的),病蟲害也特別多。最佳季節:10月 到 隔年 4月。記住它愛涼冷!茼蒿什麼時候種最合適? 涼爽的秋冬春就對了!
  2. 陽光給不夠: 放在光線不足的角落,茼蒿只會徒長給你看,莖細葉黃,風味淡。務必給它充足日照!
  3. 澆水不當:
    • 澆太多、太頻繁: 土壤一直濕答答,根部無法呼吸,爛根死亡。
    • 只澆表面: 下面土還是乾的,根系長不深,植株不強壯。
    • 夏天中午澆水: 水珠在葉面像放大鏡,容易造成葉面曬傷。早晨澆水最理想!
  4. 施肥不當:
    • 沒施肥 / 施不夠: 長得慢、葉子黃綠、瘦弱。
    • 一次下重肥: 肥傷!葉緣焦枯、植株萎凋。薄肥勤施是王道!
    • 只給氮肥: 雖然茼蒿需要較多氮,但長期只給氮,植株會虛胖不健康,抗病力差。有機質肥料和均衡的養分很重要。
  5. 忽視間拔 / 種太密: 捨不得拔苗,結果大家擠在一起搶陽光、搶養分、搶空間,通風不良,每株都長得細細長長不健康,還容易生病。該狠心時就要狠心!保持適當株距(直播後間拔留約5-8公分,移栽時株距10-15公分)。
  6. 沒做病蟲害預防: 等到蟲大軍壓境或病害蔓延才處理,常常為時已晚。定期檢查、保持環境衛生(清除落葉雜草)、通風良好,是基本防護。防蟲網絕對值得投資。 我曾經有一盆山茼蒿,兩天沒仔細看,就被潛葉蠅幼蟲畫滿了「地圖」,葉子幾乎全毀,只能整盆放棄... 那次之後,我就認真考慮防蟲網了。
  7. 太晚採收: 茼蒿吃的是嫩葉嫩莖。一直捨不得採,等它長得很大叢,莖部會開始老化變硬,風味也會下降。特別是看到它中心開始有抽苔的跡象(長出細長花梗)時,更要趕快採收!否則很快就會變得很不好吃。

茼蒿種植失敗原因排行榜 (根據我的血淚史)

  1. 季節溫度不對 (尤其夏天)
  2. 忽略蟲害預防 (毛毛蟲、潛葉蠅大爆發)
  3. 澆水不當 (爛根 or 缺水)
  4. 植株過密、不通風
  5. 施肥不當 (不足 or 過量肥傷)

避開這些地雷,其實茼蒿種植真的不難。特別是利用好秋冬春這三季,成功機率非常高!

收成的喜悅與後續利用

看著自己親手種的茼蒿從一粒小種子,長成綠油油的一大盆,那種滿足感真的難以形容!採收時機很重要:當植株長到約 15-25 公分高,葉片茂盛翠綠,莖部還沒明顯老化變硬前,就可以採收了。有幾種採收方法:

  • 整株拔起: 適合直播較密、或是你一次想收穫較多量的時候。連根拔起,洗乾淨就能料理。
  • 摘外葉採收: 這是我最常用的方式!像摘地瓜葉一樣,從植株外圍保留中心生長點,掐下較大的葉片和嫩莖。這樣採收後,中心還會繼續長出新葉,可以持續採收好幾次!像「割韭菜」一樣的概念,延長收穫期。特別適閤家庭少量多次食用。

自己種的茼蒿,那股新鮮勁和香氣,真的是無敵!我通常採收後會:

  1. 立刻料理: 當然是首選!煮湯、燙火鍋、清炒,怎麼煮都好吃。那股香氣在廚房瀰漫開來,就是幸福的感覺。
  2. 冷藏儲存: 如果一下子吃不完,稍微清洗後(水分要甩乾或用廚房紙巾吸乾),裝入保鮮袋或保鮮盒,裡面放一張廚房紙巾吸濕,冷藏約可放 3-5天。但還是盡快吃完風味最佳!
  3. 冷凍? 坦白說,我不太建議冷凍茼蒿。解凍後口感會變得軟爛,香氣也損失很多,真的不如冷藏幾天內吃完來得好。

對我來說,茼蒿種植最大的樂趣,除了享受收穫的成就感,更在於整個過程的參與。看著它一天天長大,感受季節的變化,學習如何跟自然環境還有小蟲子們(鬥智鬥勇?)相處。雖然偶爾也會有挫折(被蟲吃光、熱死、肥傷...),但每一次失敗都是經驗,讓下一次種得更好。


Q&A 常見問題快速答

Q: 茼蒿種子多久會發芽?
A: 溫度適宜的話(約15-25°C),通常播種後 5-10天 就會發芽出土嘍!溫度太低或太高都會延遲發芽。

Q: 陽臺盆栽種茼蒿可行嗎?
A: 當然可以! 我自己主要就是用盆栽種。選擇深度至少15公分(20公分以上更好)、排水良好的盆子,陽光充足,一樣能種得很好,收穫滿滿。

Q: 我的茼蒿葉子為什麼會變黃?
A: 葉子變黃可能原因很多:1. 缺氮肥 - 整體均勻變黃,植株瘦弱。2. 澆水過多爛根 - 植株萎靡,葉子變黃甚至掉落。3. 土壤排水不良4. 病害(較少見)。先檢查澆水狀況和土壤濕度,再判斷是否該補充肥料(薄肥)。

好啦,不知不覺寫了這麼多!都是我這幾年累積下來,關於茼蒿種植最真實的心得和教訓。希望這篇像朋友聊天一樣的分享,能給想在家嘗試種茼蒿的你一些有用的參考。別怕失敗,茼蒿種植在對的季節真的不難上手。準備好種子,等天氣轉涼,就動手試試看吧!享受那從泥土到餐桌的純粹快樂!祝你也能種出鮮嫩飄香的好茼蒿!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