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永遠記得那個悶熱的午後,濕黏的空氣像塊厚重的布裹在身上。繞進熟悉的傳統菜市場想找點清爽解膩的東西,一位滿頭銀絲、笑容爽朗的阿嬤,不容拒絕地把一顆苦瓜塞進我懷裡:「少年仔,試試看啦!這白肉的『白玉苦瓜』,煮湯一點都不苦,真正退火!」
但...苦瓜湯?光是聽到名字,我的眉頭就先皺成一團。誰愛喝苦苦的湯啊!阿嬤彷彿看穿我的心思,笑著拍拍我:「免驚啦!照我的方法煮,保證你碗底朝天!」就是這句話,點燃了我的好奇心,開啟了我和這碗看似平凡卻深藏智慧的湯品的不解之緣。從此我才知道,一碗好喝的苦瓜湯,是臺灣人對抗酷熱的溫柔解方。
目錄
阿嬤的古早味白玉苦瓜排骨湯
食譜
這碗湯就是我人生對苦瓜湯改觀的起點!阿嬤說這是古早的智慧,用排骨的鮮甜和一點點小技巧,就能馴服苦瓜的野性。說真的,我第一次喝到時有點嚇到,怎麼跟我小時候記憶中那種可怕的苦味完全不一樣?
食材
(份量:4-5人份)
食材名稱 | 分量 | 挑選秘訣 (阿嬤親授!) | 替代方案 |
---|---|---|---|
白玉苦瓜 | 1條 (約600g) | 選顆粒大且飽滿,顏色淡綠偏白,重量感夠 | 翠綠苦瓜 (需預處理減苦) |
豬小排骨 | 500g | 新鮮帶點油脂,最好請肉販切小塊 | 梅花排骨 |
小魚乾 | 1小把 (約15g) | 乾燥無異味,體型完整 | 幹貝絲 (提鮮) |
蒜頭 | 5-6瓣 | 顆粒飽滿,按壓硬實 | - |
米酒 | 2大匙 | - | 料理酒 |
鹽巴 | 適量 | - | - |
清水 | 約2500ml | - | - |
做法
- 苦瓜處理學問大:
把苦瓜切掉頭尾,縱剖開來,用湯匙仔細刮掉裡面那層白膜和籽(這是苦味最大來源!千萬別偷懶!)。接著切成約1.5公分厚的塊狀。阿嬤特別交代:「切好裝進塑膠袋,灑一大匙鹽巴進去,抓一抓醃個10分鐘。」這段時間鹽巴會把一部分苦澀水逼出來,之後再用清水徹底沖洗乾淨,擠乾水分備用。這個步驟我試過跳過,結果...湯的苦味真的明顯很多,家裡小孩馬上皺眉頭。 - 排骨去腥是關鍵:
排骨冷水下鍋(水量要蓋過排骨),開中火慢慢煮到滾。這時水面會浮出灰灰白白的雜質和血沫(看起來有點噁心),趕快撈掉!水滾後再煮個2-3分鐘,把排骨撈出來用溫水沖洗乾淨。這步驟讓湯頭清澈不混濁,味道也乾淨。直接丟下去煮的湯,總會帶點奇怪的氣味,我個人不愛。 - 疊疊樂開始燉煮:
找個深鍋(砂鍋最好!),把處理好的排骨、醃洗過的苦瓜塊、洗淨的小魚乾、拍裂的蒜頭(不用去皮)通通放進去。注入清水蓋過所有食材,大約高出2-3公分左右。 - 慢火出真味:
蓋上鍋蓋,開大火煮滾後,馬上轉成最小的火(爐心火那種),讓湯保持「咕嘟咕嘟」微滾冒小泡的狀態就好。這時加入那2大匙米酒。阿嬤說:「酒要在湯滾了才加,香氣才不會跑掉。」 - 耐心等待好滋味:
就讓它這樣安安靜靜地燉煮至少1.5個小時以上。我試過只煮1小時,苦瓜夠軟但排骨的肉香還沒完全融入湯裡。時間拉長到2小時,那湯頭的韻味真的完全不同檔次!濃鬱甘醇好多。期間如果水位下降太多,可以加點熱開水補充。 - 調味起鍋:
燉煮時間到了,開啟鍋蓋,香氣撲鼻!這時才用鹽巴調味。記得先嘗嘗味道再加鹽,千萬別一開始就加。調到你自己喜歡的鹹淡,再滾個3分鐘讓鹽巴融合,就可以關火啦!
阿嬤的小叮嚀:
「真正好喝的苦瓜湯,湯頭是清甜回甘的,苦味若有似無,反而顯得特別清爽。排骨要燉到軟而不爛,輕輕一咬就骨肉分離。苦瓜呢?要軟透入味,吃起來綿密帶點口感,吸飽了湯汁的精華。」這碗湯隔夜再加熱,味道更融合,苦瓜也更入味,簡直是升級版!夏天冰在冰箱,冰冰涼涼地喝,透心涼又解渴,比什麼汽水都好。
個人心得實驗報告:
試過改用壓力鍋,確實快很多(約25分鐘),排骨非常軟爛!但總覺得湯頭的層次感少了點?少了那種小火慢燉出來的深邃感。還是喜歡傳統砂鍋慢慢熬。
醃鹽巴去苦法 vs 汆燙去苦法:我覺得前者保留的瓜肉口感比較好,後者有時會讓苦瓜過於軟爛。而且醃鹽感覺更能留住苦瓜本身的清氣?
小魚乾是靈魂!它有種天然的鹹鮮味,跟苦瓜意外地搭,能提出湯頭的深度。真的不能省!
蒜頭帶皮燉最後撈掉,湯會帶點溫和的蒜香但不辛辣,很加分。

鮮甜爆表的蛤蜊苦瓜雞湯
食譜
這道湯是某次在朋友家聚餐驚豔到的!清爽鮮甜的雞湯底,加上苦瓜的回甘,還有蛤蜊爆開帶來的海洋鮮味,層次超級豐富。朋友說這是他夏天餐桌的常備款,光喝湯就飽了。
食材
(份量:3-4人份)
食材名稱 | 分量 | 關鍵點 |
---|---|---|
綠苦瓜 | 半條 (約300g) | 選幼嫩,顏色翠綠有光澤的 |
去骨雞腿肉 | 2支 (約350g) | 帶皮更香!切塊 |
蛤蜊 | 約300g | 吐沙乾淨!這點超重要,否則毀一鍋湯 |
嫩薑 | 一小段 (約15g) | 切薄片或絲 |
米酒 | 1大匙 | |
鹽巴 | 少許 | 蛤蜊鹹,最後調味要小心 |
白胡椒粉 | 少許 (提味) | |
清水 | 約1500ml | (或雞高湯更濃鬱) |
做法
- 苦瓜快處理:
苦瓜處理同上(刮籽去膜、切塊、鹽醃10分鐘去苦澀、沖洗擠乾)。記得這步驟不能省! - 蛤蜊務必吐沙:
買回的蛤蜊泡在鹽水裡(比例約1公升水+3茶匙鹽),放在陰暗處至少1-2小時,讓它們好好吐沙。這步驟偷懶,湯裡滿口沙,真的會想哭!吐好沙後,用流水把外殼刷洗乾淨。 - 雞肉先香煎:
鍋子燒熱,不用放油(雞皮會出油),雞腿肉塊雞皮朝下放入,用中小火慢煎。煎到雞皮變成漂亮的金黃色、逼出油脂後翻面略煎一下。這步驟是湯頭香濃的秘密武器!煎過的雞肉煮湯,香氣十足,湯頭也更醇。(看到金黃雞皮就對了!) - 注入靈魂湯底:
把煎好的雞肉塊、處理好的苦瓜塊、薑片(或薑絲)一起放入鍋中。加入清水或雞高湯至蓋過食材。淋上米酒。 - 滾煮釋放鮮甜:
蓋上鍋蓋,開中大火煮滾後,轉中小火煮約20分鐘,讓雞肉和苦瓜的味道釋放到湯裡。 - 蛤蜊壓軸登場:
時間到,開啟鍋蓋,把吐好沙洗淨的蛤蜊均勻放入湯中。 - 鮮味爆發時刻:
蓋回鍋蓋,轉中大火,煮到蛤蜊一個個「啵啵啵」地開啟笑口(大概3-5分鐘)。注意! 蛤蜊只要殼開了就熟了,煮太久肉會縮得像橡皮!看到殼開了就對了。 - 最後的黃金調味:
這時嚐嚐湯的鹹淡。因為蛤蜊本身很鹹,通常只需要加非常少的鹽,甚至不加!灑一點點白胡椒粉提味(不喜歡也可以不加)。關火,完成!
鮮甜重點提醒:
這湯的精華就在湯頭交融的瞬間——雞湯的濃鬱、苦瓜回甘的清韻、蛤蜊爆發的海洋鮮味。記得蛤蜊是最後放的,別煮過頭!雞肉因為有先煎過,保持了嫩度和香氣。熱熱喝鮮美無比,夏天放涼了喝也另有一番清爽風味。
煮這湯常犯的錯:
蛤蜊沒吐沙乾淨:毀滅性災難!湯底全是沙。
蛤蜊煮過頭:殼開了還一直滾,肉縮水變韌。
太早調味:蛤蜊鹹度沒煮出來就加鹽,結果鹹爆!
苦瓜沒去膜去籽或沒醃鹽:湯會明顯偏苦,搶走鮮味風采。

吃苦也要吃出營養!苦瓜湯的強大內涵
講真的,以前聽到吃苦瓜,總覺得是長輩在碎唸「吃苦當吃補」。但當我真心愛上苦瓜湯後,才認真去查它的好處,發現...哇!它還真的是名副其實的超級食物!難怪老祖宗這麼推崇。
苦瓜的營養價值排行榜 (每100g含量估算)
營養成分 | 含量 | 對身體的好處 (白話版) |
---|---|---|
維生素C | 約80mg (高) | ➜ 抗氧化大將!讓你面板好、抵抗力強,夏天不易中鏢感冒 |
膳食纖維 | 約3g | ➜ 肚子好朋友!幫助腸胃蠕動順暢,嗯嗯不卡卡 |
鉀 (K) | 約300mg | ➜ 調節身體水分平衡!對抗水腫和高血壓有幫助 |
苦瓜胜肽 | 獨特成分 | ➜ 研究說可能對調節代謝有正面影響 (還在研究中) |
葉酸 | 約70μg | ➜ 細胞生長修復需要它!特別適合孕婦或有計畫的朋友👶 |
β-胡蘿蔔素 | 含量中等 | ➜ 在體內轉化成維生素A,照顧你的眼睛健康 👀 |
看到沒?小小一片苦瓜,營養密度卻這麼高!特別是那個維生素C,含量真的很驚人,根本是蔬果界的佼佼者。纖維質也很多,對現代人普遍纖維攝取不足的問題很有幫助。
一碗苦瓜湯的暖心療癒力 (個人見證)
- 退火界的扛霸子:這點我最有感!夏天在外面跑一天,曬得頭昏腦脹、口乾舌燥,回到家喝一碗溫溫的(或冰涼的)苦瓜湯,身體裡那股躁熱真的像被澆熄一樣,瞬間清爽舒暢很多。比喝什麼青草茶還有效,而且是溫和的退火,不會讓你拉肚子。
- 開胃好幫手:天氣熱到吃不下飯?試試飯前先喝一小碗苦瓜湯吧!那種微微的清苦回甘,反而能喚醒味蕾,刺激食慾。我家小孩原本挑食,但對蛤蜊苦瓜雞湯就買單,說湯很甜(其實是蛤蜊的功勞)。
- 身體的除濕機?:老一輩總說苦瓜能「利濕」。我自己觀察,如果連續幾天感覺身體沉重、水腫,喝個兩天苦瓜湯,小便的量好像會變多,整個人比較輕盈的感覺。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但感覺是好的!
- 溫柔照顧身體:現代人吃太好、太精緻,身體負擔大。苦瓜湯相對清淡、低熱量(撇除排骨的油脂),喝起來沒負擔。裡面的營養成分也默默地給身體保養加分。
⁉️ 苦瓜湯偏寒?女生不能喝?
這是很多人(尤其長輩)的迷思!其實:
熬煮過的湯屬性較溫和,不像生吃苦瓜那麼寒涼。
烹調時加入薑片、米酒(像阿嬤的做法),有效中和寒性。
重點是「適量」!任何食物過量都不好。身體健康、沒有特殊狀況(如經期中特別不適),適量喝苦瓜湯絕對沒問題,還能攝取豐富營養。我個人是百無禁忌啦!

苦瓜湯好喝不苦的終極奧秘
說實話,我第一次挑戰煮苦瓜湯時,簡直是場災難!完全無法駕馭那種苦味,煮出來連自己都嫌棄。經過無數次試驗(和家人的抱怨),總算歸納出這些讓苦瓜湯「好入口」甚至「會回甘」的關鍵心法:
- 苦瓜品種挑對了,成功一半!
- 白玉苦瓜 (首選推薦!):就是市場阿嬤推薦我的那種。顏色淡綠偏白,表皮顆粒大而飽滿。肉質比較厚,苦味是所有品種裡最最最淡的,還帶點清甜感。非常適合怕苦的新手,煮湯首選!價格可能稍高一點點,但絕對值得。
- 蘋果苦瓜:名字很可愛,外形短胖像蘋果。綠色較深,苦味比白玉明顯一些,但肉質也厚實。煮湯效果也不錯,接受度次於白玉。
- 翠綠苦瓜 (大青/長青色那種):顏色深綠,表面顆粒尖銳明顯。這是傳統苦味最濃的品種。不是不能用! 但需要更仔細處理(去膜去籽+鹽醃+久煮),比較適合本身就愛吃苦味的人,或是搭配重口味湯底(如濃鬱肉湯)。
📝 苦瓜品種懶人包:
品種 外觀 苦味程度 推薦煮湯指數 價格 白玉苦瓜 顏色淡綠偏白,顆粒大圓潤 ★☆☆☆☆ (極輕微) ⭐⭐⭐⭐⭐ 稍高 蘋果苦瓜 短胖圓形,深綠色 ★★☆☆☆ (輕微) ⭐⭐⭐⭐ 中等 翠綠苦瓜 長條深綠,顆粒尖銳 ★★★★☆ (明顯) ⭐⭐ (需技巧) 較低 - 處理苦瓜是決勝點!
- 刮!刮!刮! 對半剖開後,用鐵湯匙柄或專用小刀,徹底刮除裡面那層厚厚的白色瓜瓤(綿狀組織)和最裡面的籽。這層是苦味最集中的地方! 刮乾淨後,苦味直接砍半。我第一次煮就是這步驟偷懶,以為刮個大概就好,結果煮出來真的超級苦澀。
- 鹽醃脫水大法好: 切塊後裝袋,灑入足夠的鹽(我用大約1小匙鹽對半條苦瓜),抓勻,靜置10-15分鐘。時間到會看到苦瓜出水,顏色變深一點點。用清水徹底沖洗掉鹽分,並用手稍微擠壓苦瓜塊,把苦澀水擠掉。 這步驟能再去除一部分苦味,還能讓苦瓜口感更脆一點。
- 汆燙輔助 (非必要):如果真的很怕苦(或用的是翠綠苦瓜),可以在做完以上兩步後,燒一鍋滾水,把苦瓜塊丟進去快速燙個30秒到1分鐘,撈起瀝乾。這樣可以再多去掉一些苦味,但也可能損失一點點鮮味和營養。我個人覺得鹽醃夠徹底的話,不用汆燙也可以。
- 湯頭夥伴要選對!
- 油脂與鮮甜是苦味的剋星: 排骨、雞腿肉(帶皮)、五花肉片、小魚乾、幹貝、蛤蜊、吻仔魚...這些富含油脂或自帶強烈鮮味的食材,能有效中和、平衡苦味,把湯頭導向「甘醇」的方向。想想看,一碗只有苦瓜和水的湯,誰喝得下去?
- 辛香料的神助攻: 薑片、蒜頭(帶皮拍裂)、蔥段,甚至少許白胡椒,都能增添風味層次,壓住不討喜的苦澀氣息,轉化成溫和的底韻。
- 小火慢燉是王道!
比起大火快煮,慢火久燉更能讓苦瓜本身的「甘味」釋放出來。時間夠了(至少1小時起跳),苦瓜的苦味會轉化,變得柔和綿軟,與湯底的鮮甜完美融合。這也是為什麼排骨苦瓜湯、鳳梨苦瓜雞這類久燉湯品特別受歡迎的原因。時間是美味的魔法師! - 調味時機是藝術!
鹽巴一定要在最後階段才加! 太早加鹽,會讓苦瓜細胞緊縮,反而把苦味鎖在裡面。等到燉煮足夠時間,苦瓜軟透了,湯頭的風味也融合得差不多了,這時再嚐嚐味道,適量加鹽調整鹹淡即可。
掌握以上幾點,從挑選、處理到燉煮,就能大大提升煮出一碗好喝苦瓜湯的成功率!記得,適量的「微苦」其實是回甘的基礎,完全去除苦味反而少了風味特色。
苦瓜湯Q&A:破解你的疑惑!
Q1:我超級怕苦!選哪種苦瓜煮湯最不苦?有沒有完全去苦的秘方?
A: 首推「白玉苦瓜」!它天生苦味就淡很多。再搭配「徹底刮除白膜籽」+「鹽醃擠水」這兩個步驟,可以去除絕大部分惱人的苦澀味。但老實說,苦瓜湯完全沒有一丁點苦味,那就不叫苦瓜湯了,也少了它特有的回甘魅力。建議從接受度高的蛤蜊苦瓜雞湯或排骨白玉苦瓜湯開始嘗試,你會發現那點「微苦」其實很舒服,是湯頭層次的一部分。想完全去苦?真的沒辦法,而且也沒必要啦!
Q2:聽說苦瓜很寒,生理期或體質虛寒的人不能喝?
A: 這是常見迷思!關鍵在於「烹調方式」和「份量」。
熬煮成湯:經過長時間燉煮,加上加入薑片、米酒(像阿嬤的做法),湯的屬性已經轉為比較溫和了。
適量飲用:一碗溫熱的苦瓜湯,即使是生理期,只要沒有特別嚴重的不適(如劇烈經痛、腹瀉),適量喝是沒問題的,還能補充營養和水分。如果體質特別虛寒、容易手腳冰冷或拉肚子,那就減少份量(例如喝半碗),或選擇在中午時段喝(陽氣較旺)。完全禁止?我覺得太誇張了。我生理期也會喝,沒覺得不舒服。當然,個人體質感受不同,如果喝了覺得身體不適,那就暫停。
Q3:煮好的苦瓜湯可以放多久?怎麼儲存最好?
A: 這要看你的湯底成分!
純蔬菜類(如只有苦瓜、豆腐、番茄):冷藏約可放2天。盡快喝完,風味較易流失。
含海鮮(如蛤蜊苦瓜雞):當天煮當天喝完最新鮮!海鮮類隔夜容易產生不好的味道,也怕滋生細菌。不建議久放。
含肉類(如排骨苦瓜湯):這型別最耐放。確實放涼後,蓋緊蓋子冷藏,可以儲存3-4天。而且很多人覺得隔夜再加熱的排骨苦瓜湯更入味好喝!湯汁會更濃稠甘醇。冷凍儲存可以延長到1個月。要喝時取出解凍,再加熱煮沸即可。再次加熱務必徹底煮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