説到 羅宋湯,我腦海裡立刻飄出那股混合了甜菜根、番茄酸香和濃鬱牛肉味的熱氣。記得第一次喝到,是在高雄一間不起眼的家庭式小館,老闆娘用濃濃的鄉音説:「少年仔,試看看阿拉的 羅宋湯,保證你『涮嘴』(臺語:順口好吃)!」那碗湯的酸甜濃鬱,配上軟嫩的牛肉塊,真的讓我驚為天人,從此愛上。後來我才知道,這碗在臺灣隨處可見的湯品,竟然有這麼深的淵源,從遙遠的烏克蘭一路飄洋過海,在我們這塊土地上長出了自己的樣子。
説真的,臺灣人真的很會「臺化」異國料理。正統的烏克蘭 羅宋湯(Borscht)靈魂是甜菜根,煮出來是漂亮的紫紅色。但在臺灣,你反而很少看到那種「紅吱吱」的湯了(偶爾有,但多是比較強調傳統的餐廳)。咱們的版本, 羅宋湯 的主角不知不覺就換成了番茄!湯頭的紅豔來源,從甜菜根變成了大量的番茄糊和番茄醬。這轉變其實很合理,甜菜根在臺灣早年不如番茄易得,而且那股特殊的土味(有人説是「生味」),也不是每個臺灣胃都能立刻接受的。番茄的酸甜味,反而更貼近我們的味蕾習慣。
我還記得第一次自己動手做 羅宋湯 時的慘劇。那時貪心,牛肉塊沒先燙過去血水,直接丟下去煮,結果湯一滾,整鍋浮起一層厚厚的灰色泡沫,味道也帶點腥... 那次整鍋倒掉,超心疼那些好材料!後來學乖了,燙肉這步驟絕對不能偷懶。現在做 羅宋湯,已經是我們家冬天必備的療癒料理了。説到變化,臺灣的 羅宋湯 真的很自由派:
- 牛肉派 vs 豬肉派: 最早可能多用牛肉(罐頭牛肉時期?),但現在用豬梅花肉、排骨甚至豬肋排的也超多,我覺得用帶點油脂的豬梅花煮出來湯頭更甜潤。牛肉當然是經典,選牛腱或牛肋條都好。
- 蔬菜百寶箱: 除了必備的高麗菜、馬鈴薯、紅蘿蔔、洋蔥、芹菜,「加料」很常見:番茄糊(靈魂!)、番茄醬(增色增酸)、西洋芹(香氣)、甚至有人加點蘋果丁增加自然甜味(我試過,效果不錯)。重點是蔬菜要炒軟炒香,釋放甜味!
- 濃稠度之爭: 有人愛喝湯水多一點,清爽;有人(像我)偏好濃得像羹,蔬菜都快化在湯裡那種。這就看水量和熬煮時間了。要濃?把一部分煮軟的馬鈴薯壓碎回鍋就行!
臺灣人對 羅宋湯 的熱愛,催生出各種「變奏版本」。根據我在各大美食論壇潛水和自己亂吃的經驗,可以簡單排個「臺灣 羅宋湯 特色版本人氣榜」:

臺灣羅宋湯特色版本人氣榜
版本特色 | 常見使用肉類 | 濃稠度傾向 | 備註/個人觀察 |
---|---|---|---|
經典番茄牛肉派 | 牛腱、牛肋條 | 適中至濃鬱 | 最廣泛接受,餐廳基礎款 |
濃鬱番茄豬梅花 | 豬梅花肉 | 偏濃鬱 | 湯頭更顯甜潤,家庭常見,CP值高 |
番茄排骨版本 | 豬小排、肋排 | 適中 | 啃骨頭樂趣,湯頭油脂風味更突出 |
蔬菜全素版 | 無肉 (或加素火腿/菇類) | 較清爽 | 健康取向,番茄味為主導 |
甜菜根復古版 | 牛肉為主 | 濃鬱紫紅 | 較少見,特色強烈,甜菜根土味需要技巧處理 |
做一碗好喝的 羅宋湯,真的不難,但要煮到讓人一碗接一碗,魔鬼都在細節裡。分享我的「家庭實驗室」心得:
- 肉一定要先處理: 無論牛肉豬肉,冷水下鍋「跑活水」去腥去雜質,是湯頭清澈不混濁的關鍵!撈起洗淨備用。省這步?湯可能會有股揮之不去的「肉臊味」。
- 蔬菜要炒出「甜」: 洋蔥、紅蘿蔔、西洋芹(切丁),用點油好好炒軟炒到邊緣有點焦糖色,甜味才會釋放出來。這是湯底風味的基礎!直接丟進水煮?風味差很多。
- 番茄糊/番茄醬是靈魂: 蔬菜炒軟後,加入 大量的 番茄糊(Tomato Paste)和適量番茄醬(Ketchup)。番茄糊提供濃鬱的番茄底蘊,番茄醬則增添熟悉的酸甜風味和色澤。一定要炒!把番茄的香氣和紅色素炒出來再加水/高湯。記得 羅宋湯 的味道一大半來自這裡!
- 耐心慢燉是王道: 所有材料下鍋後,先用大火煮滾,接著轉「小火慢燉」至少一個半鐘頭。時間是讓肉軟嫩、蔬菜甜味融合、湯頭醇厚的唯一方法。趕時間用壓力鍋?肉會軟,但風味融合度就是差那麼一點點。
- 調味的藝術 – 鹽巴最後放: 燉煮過程水分會蒸發,鹹度會改變。鹽巴、糖(平衡酸味)、一點點黑胡椒,請在起鍋前15分鐘再調整。太早加鹽,肉可能變柴。試味道很重要!
- 酸味的層次: 除了番茄本身的酸,有些人會加一點點醋(白醋或水果醋)在最後提鮮,或者擠一點新鮮檸檬汁(我喜歡這樣做),讓酸味更立體。但千萬別過量!搶了風采就不好。

牛肉羅宋湯 (經典臺灣風)
食譜概念: 這款是紮實的臺版經典,番茄風味濃厚,牛肉軟嫩,蔬菜入口即化,湯頭濃鬱帶酸甜,是秋冬暖胃的首選。我覺得它最大的魅力就是材料隨手可得,一鍋煮到底的方便。
食材:(準備起來其實很家常)
- 牛腱 或 牛肋條 500公克 (牛腱帶筋,口感好;肋條油脂香)
- 高麗菜 1/4 顆 (約300-400g),洗淨切片或剝大片 (我喜歡剝大片,煮軟後口感好)
- 中型馬鈴薯 2顆,去皮切滾刀塊 (別切太小,煮久會化掉)
- 紅蘿蔔 1-2條,去皮切滾刀塊
- 洋蔥 1顆半 (一顆炒蔬菜,半顆煮湯增添甜味),切丁或切塊
- 西洋芹 2-3根,切丁 (香氣來源,別省略)
- 牛番茄 2-3顆,去皮切塊 (或罐裝番茄粒一罐也可,方便)
- 番茄糊 (Tomato Paste) 3-4大匙 (靈魂!必備!)
- 番茄醬 (Ketchup) 3-4大匙 (增色增酸,臺灣味關鍵)
- 月桂葉 2片 (增加香氣層次,沒有也可省略)
- 黑胡椒粒 少許 (約1/2小匙,或現磨更香)
- 水或牛高湯 約2000ml (蓋過所有材料再多一些)
- 鹽 適量 (調整鹹度用)
- 糖 少許 (平衡酸味,約1小匙試情況加)
- 食用油 1大匙
做法:(慢慢燉出好味道)
- 處理牛肉: 牛腱或牛肋條切塊(約3-4公分),冷水下鍋。開中火煮至沸騰,水面浮出大量灰色泡沫(血水雜質),立刻關火。把肉塊撈出,用溫水仔細沖洗乾淨,瀝乾備用。這步「跑活水」超重要,千萬別偷懶!湯會不會腥就看這裡了。
- 炒香蔬菜底: 取一深鍋(鑄鐵鍋、湯鍋都好),中火熱油。先下洋蔥丁,炒到透明微黃、飄出香味。接著加入紅蘿蔔塊和西洋芹丁,持續翻炒,直到蔬菜邊緣稍微有點焦黃,釋放出甜味(大概炒個5-8分鐘)。整個廚房開始香起來...
- 關鍵番茄步驟: 把火轉中小一點。加入 番茄糊 和 番茄醬。快速翻炒,讓番茄糊均勻裹在蔬菜上,炒出香氣和漂亮的紅色(大概1-2分鐘)。這步驟炒得好,湯頭的濃鬱度和風味就穩了。這時香味超誘人!
- 下肉、加水開燉: 把洗淨的牛肉塊、切塊的牛番茄(或罐裝番茄粒)、月桂葉、黑胡椒粒加入鍋中。倒入水或牛高湯,水量要足夠 蓋過所有食材再多約2-3公分。轉 大火 煮滾。
- 慢燉精華: 湯滾後,立刻蓋上鍋蓋(留一點小縫或蓋子別蓋死透,防止大滾溢鍋),轉成 最小火(湯面保持微微滾動的狀態就好)。開始計時,慢燉至少 1小時。中間偶爾可以開蓋撇掉過多的浮油(如果有的話)。時間是魔法師。
- 放入根莖蔬菜: 一小時後,牛肉應該開始變軟了(但不一定完全軟爛)。這時加入馬鈴薯塊和高麗菜。輕輕拌一下,讓湯汁蓋過蔬菜。蓋回鍋蓋,繼續用 最小火 慢燉 30-40分鐘,直到馬鈴薯和高麗菜都軟透入味,牛肉也達到你喜歡的軟爛程度(用筷子能輕易戳透牛肉即可)。這時整鍋已經香到不行!
- 最後調味 & 起鍋: 嚐嚐湯的味道!這時加入鹽(先從1小匙開始加,不夠再慢慢調整)和少許糖(平衡酸味,視個人口味,約0.5-1小匙)。再煮個5-10分鐘讓鹹甜味融合。如果喜歡更明亮的酸味,可以在熄火前淋上1小匙白醋或擠一點點新鮮檸檬汁(這是我個人偏好)。撈掉月桂葉。完成!最後調味是點睛之筆,記得邊加邊試。

豬梅花肉羅宋湯 (臺式家常快速版)
食譜概念: 這版本更貼近許多臺灣家庭的日常。豬梅花肉油脂豐富,煮出來的湯頭自帶甘甜,肉質也軟嫩不柴,重點是價格通常比牛肉親民許多。準備時間也相對短一些,適合想快速上桌時煮。味道柔和,接受度更高。
食材:(冰箱常備菜就能搞定)
- 豬梅花肉片(較厚者佳)或梅花肉塊 400公克 (梅花肉油脂分佈均勻,煮湯好吃)
- 高麗菜 1/4顆,洗淨切片或剝大片
- 中型馬鈴薯 1-2顆,去皮切滾刀塊
- 紅蘿蔔 1條,去皮切滾刀塊
- 洋蔥 1顆,切丁
- 西洋芹 1-2根,切丁
- 牛番茄 2顆,去皮切塊 (或罐裝番茄粒一罐)
- 番茄糊 (Tomato Paste) 3大匙
- 番茄醬 (Ketchup) 3大匙
- 月桂葉 1片 (可省略)
- 白胡椒粉 少許 (約1/4小匙)
- 水或雞高湯/豬骨高湯 約1500ml
- 鹽 適量
- 糖 少許 (平衡用)
- 食用油 1大匙
- (可選) 蒜頭 2-3瓣,拍扁 (增加香氣層次)
做法:(更快手,風味不打折)
- 處理豬肉: 豬梅花肉片如果是冷凍的,先解凍。肉片可以稍微沖洗一下擦乾;若是梅花肉塊,同樣冷水下鍋「跑活水」,煮滾出血沫後撈起洗淨瀝乾。肉片較薄,通常省略跑活水,直接炒也行。
- 爆香與炒蔬菜底: 深鍋中火熱油。如果想加蒜頭,這時可以先下拍扁的蒜頭爆香至金黃取出(或留著煮也可)。接著下洋蔥丁炒軟至透明。加入紅蘿蔔塊、西洋芹丁,持續翻炒至紅蘿蔔邊緣微焦(約5分鐘)。
- 炒番茄糊醬: 轉中小火。加入 番茄糊 和 番茄醬,快速翻炒均勻,炒出香氣與色澤(約1分鐘)。
- 下肉與番茄: 放入處理好的豬梅花肉(片或塊)、牛番茄塊(或罐裝番茄粒)、月桂葉(如果用),灑上白胡椒粉。稍微拌炒一下。
- 加水燉煮: 倒入水或高湯,量要蓋過所有材料。開 大火 煮至沸騰。
- 燉煮蔬菜: 湯滾後,蓋上鍋蓋(留縫),轉 中小火(維持湯面小滾狀態)。燉煮 20分鐘。鍋裡開始咕嘟咕嘟了。
- 加入根莖葉菜: 20分鐘後,加入馬鈴薯塊和高麗菜。拌一下讓湯汁蓋過。蓋回鍋蓋,繼續用 中小火 燉煮 20-30分鐘,或直到馬鈴薯和高麗菜都軟了,豬肉也完全熟透(豬肉片很快熟,肉塊需要時間,用筷子戳測試)。
- 調味完成: 嚐味道!加入鹽(從1/2小匙開始調整)和少量糖(約1/2小匙,視番茄酸度調整)。再煮5分鐘讓味道融合。撈掉月桂葉(如果用了)。完成!豬肉版本通常更快能上桌。

喝 羅宋湯 學問不大,但怎麼搭可以讓滿足感升級?分享我的心得:
- 麵包是絕配: 一碗熱騰騰、濃鬱的 羅宋湯,配上一塊外酥內軟的歐式麵包(法國麵包、巧巴達),簡直是天堂!撕下一塊麵包,沾著湯汁吃,既能享受湯的風味,又能用麵包把碗底徹底抹乾淨,一滴都不浪費。有時懶惰,直接買便利商店的大亨堡麵包來搭,意外地也很合拍!這是無法取代的經典組合。
- 飯黨的選擇: 把 羅宋湯 當成一道濃鬱的湯菜,直接澆在熱騰騰的白飯上,做成湯泡飯。湯汁滲入米粒,每一口飯都充滿酸甜鹹香的滋味,特別適合胃口好或天冷的時候。這種吃法很臺,但真的很爽快!尤其湯裡的蔬菜和肉,拌著飯吃超滿足。
- 增添風味小物:
- 酸奶油 (Sour Cream): 這是東歐正統的經典吃法。舀一匙冰涼的酸奶油放在熱湯上,稍微拌開或不拌。酸奶油能柔和番茄的酸度,增加濃鬱滑順的乳香,帶來另一層次的風味。在賣場進口食品區可以找到。試過一次,很特別,但不是每個人都愛那味道。
- 新鮮香草: 在湯碗裡撒上一點點切碎的新鮮蒔蘿 (Dill) 或巴西里 (Parsley)。新鮮香草的香氣能瞬間提升湯品的清新感,視覺上也更美觀。可惜這兩樣在臺灣傳統市場比較少見,超市冷藏區可能有。
煮好的 羅宋湯,通常放隔夜更好喝!因為所有食材的味道會在冰箱裡繼續融合,變得更醇厚。儲存方式很簡單:
- 冷藏: 讓湯完全冷卻至室溫(很重要!熱湯直接進冰箱會影響冰箱溫度也容易壞)。放入密封盒中,冷藏儲存約可放 3-4天。
- 冷凍: 如果想放更久,冷凍是首選。同樣要 完全冷卻。分裝到密封袋或冷凍專用盒中(記得留點空間,湯結冰會膨脹),標上日期。冷凍儲存 可達2-3個月。要吃的時候,提前一晚拿到冷藏解凍,再倒出來加熱即可。直接冷凍狀態下鍋煮也行,但需要更久時間和注意攪拌。冷凍後的高麗菜口感會比較軟,這是正常的。

羅宋湯 Q&A
Q1:為什麼我煮的羅宋湯喝起來不夠濃鬱?感覺水水的?
A1:不夠濃鬱常見幾個原因:
- 蔬菜沒炒透: 特別是洋蔥、紅蘿蔔、西洋芹,一定要耐心炒軟、炒出香氣和甜味,這步驟是湯底風味的基礎。跳過或炒不夠,風味就差很多。
- 番茄糊/醬的量不足或沒炒香: 番茄糊是濃鬱度的關鍵!務必加足量(至少3大匙),而且要下鍋和蔬菜一起炒過,把香氣和紅色素炒出來後才加水。少了這動作,湯色和風味都單薄。
- 水加太多: 水量只要「勉強蓋過食材」再多一點點就好(約多2-3公分),寧可後續覺得太濃再加點熱水稀釋。一開始水太多,湯自然就稀。
- 熬煮時間不夠: 特別是牛肉版本,需要足夠時間(至少1.5小時)讓肉汁、蔬菜甜味融入湯裡。時間不夠,味道就無法融合釋放。可以把部分煮軟的馬鈴薯壓碎回鍋增加濃稠感。
Q2:羅宋湯的酸味主要來自哪裡?我覺得有時太酸怎麼辦?
A2:臺灣版羅宋湯的酸味來源主要是:
- 番茄: 新鮮番茄、番茄糊、番茄醬都帶有天然的酸味。
- (可選) 額外新增的醋或檸檬汁: 有些人會在最後加一點點提鮮。
如果覺得煮好的湯太酸,有幾個補救方法:
- 加糖: 最直接有效!少量多次地加入砂糖或冰糖(甚至一點點蜂蜜),攪拌融化後試味道,直到達到酸甜的平衡。糖能有效中和尖銳的酸味。
- 加點奶油或鮮奶油: 乳脂也能緩和酸感,讓湯頭更圓潤滑順(但會改變風味,非傳統)。
- 增加根莖類蔬菜: 如果湯還允許再煮一下,可以切點額外的紅蘿蔔或馬鈴薯小丁丟進去煮軟,這些蔬菜的天然甜味也能幫忙平衡酸味。
下次煮的時候,番茄醬的量可以稍微減少一點,或者在最後加酸味來源(醋/檸檬汁)之前先試試味道,不夠酸再加。
Q3:可以做全素的羅宋湯嗎?味道會不會差很多?
A3:當然可以!而且一樣好喝。重點在於如何做出豐富的「鮮味」(Umami) 來代替肉類的風味:
- 省略肉類: 直接不用肉。
- 增加菇類: 用多種菇類來提供鮮味和口感,像是香菇(乾香菇泡發的香菇水可當高湯底!)、蘑菇、杏鮑菇切塊或切片。把菇類用油稍微煎香或炒過,鮮味會更突出。
- 使用蔬菜高湯: 用水煮味道較單薄,改用蔬菜高湯(市售或自熬)當基底。自熬可用洋蔥、紅蘿蔔、西洋芹、高麗菜外葉、香菇蒂加水慢煮。
- 善用番茄製品: 番茄糊、番茄醬仍是提供濃鬱度和酸味的主角,用量不用減少。
- 增加根莖類蔬菜: 可多加點馬鈴薯、紅蘿蔔、甚至地瓜,讓湯體更濃稠飽足。
- 鮮味小幫手 (可選): 一點點醬油(或香菇素蠔油)在最後調味時加入,能提升鹹鮮層次;或者加一點點營養酵母粉 (Nutritional Yeast),有類似起司的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