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那年夏天,開車沿著臺17線西濱公路漫無目的地晃盪,熾熱的陽光幾乎要把柏油路烤化。就在我被曬得有點發懵時,一片廣袤得驚人的白色“雪原”猝不及防闖入眼簾——七股鹽田!那份遼闊帶來的視覺震撼,至今難忘。更讓我驚喜的是,就在這片鹽田的中心,矗立著一座造型獨特的建築,像極了幾座巨大的鹽山堆疊在一起,它就是我今天要跟你細細道來的主角——臺灣鹽博物館。這座博物館可不僅僅是個好看的空殼子,它簡直是一部用鹽粒寫成的臺灣西南沿海生活史詩。
臺灣鹽博物館就穩穩地紮根在臺南市七股區的鹽埕裡(這地名一聽就跟鹽脫不了關係吧?)。它最初成立的緣由,就是為了完整保留和生動展示臺灣超過三百年的曬鹽產業歷史與文化。你知道嗎?在2002年臺灣結束了長達338年的人工曬鹽歷史之前,七股鹽場可是全臺規模最大的曬鹽場!走進這座博物館,撲面而來的是一種粗糲又真實的歷史感。它的建築外觀設計靈感就來源於鹽山的堆疊,灰白色的主調彷彿直接融入了周邊的鹽田景觀,毫不突兀。每次站在館外看著它,都覺得它像一位沉默了幾百年的老鹽工,肚子裡裝著數不清的故事。
目錄
博物館內部探索:不只是鹽巴那麼簡單
別以為鹽博物館裡就只是擺著一罐罐鹽巴講解成分那麼簡單(雖然鹽的種類確實多得讓我吃驚)。說實話,我一開始也抱著這種“能有多好看”的懷疑走進來的,結果完全被它豐富的層次打動了。
鹽業時光隧道:
一樓的常設展區像個時光機。從早期先民如何艱難地汲海水、開闢鹽田,全靠人力和牛力,講到日據時期引入相對“先進”的機械(其實還是很原始),再到戰後臺灣鹽業的發展起伏,脈絡非常清晰。最讓我動容的是那些復原場景——破舊的鹽工寮、沉重的運鹽牛車、黝黑臉龐的老鹽工雕像在烈日下耙鹽... 尤其是看到模擬鹽工艱辛生活的場景,那些簡陋的工具和黝黑的塑像臉龐,真的能瞬間把你拉回那個汗滴禾下土的年代。你知道嗎?全盛時期臺灣有超過兩千名鹽工,他們可是支撐起整個產業的基石。
鹽的科學與生活:
二樓就轉向了鹽的“七十二變”。終於明白餐桌上那點鹹味背後,藏著多麼複雜的科學(結晶學看著就頭大!)。它詳細展示了鹽如何從海水一步步結晶析出,不同環境造就的鹽晶體形態千差萬別。更精彩的是鹽在古今中外的各種角色:防腐(想想鹹魚鹹肉)、祭祀(神聖的象徵)、化工原料(玻璃、肥皂都少不了它)、甚至醫療用途(鹽水漱口消毒)。互動裝置區特別受小朋友歡迎,可以自己動手玩“結晶小實驗”。我試了下,看鹽粒慢慢析出形成各種有趣的形狀,還挺上癮的。這裡還有個趣味小知識:人體血液的鹽度其實和遠古海洋很接近,想想是不是挺奇妙?我們身體裡流淌著“微型海洋”呢!
臺灣鹽博物館展示的鹽結晶形態 (參考)
結晶型別 | 形成環境特點 | 外觀描述 | 常見地點或用途 |
---|---|---|---|
鹽之花 | 淺水池表面,微風吹拂 | 極薄片狀,脆弱如花,帶礦物氣息 | 法國蓋朗德,頂級食材 |
金字塔鹽結晶 | 鹽田蒸發池底部 | 中空金字塔狀,結構獨特 | 臺灣部分鹽田可見 |
標準立方體 | 穩定蒸發環境 | 規則立方體,晶瑩透明 | 最常見的食鹽形態 |
枝狀結晶 | 快速蒸發或特定離子濃度 | 如樹枝般分叉生長 | 實驗室或特殊條件下 |
世界鹽業博覽:
視野一下子被拉到全球。原來世界各地曬鹽取鹽的方式是如此不同!玻利維亞天空之鏡烏尤尼那種夢幻倒影(超想去!),秘魯馬拉斯千年鹽梯田的壯觀,地中海古老的海鹽場風情,還有喜馬拉雅岩鹽、波斯藍鹽這些漂亮的“鹽礦石”。對比之下,更能體會臺灣鹽業因地制宜的智慧。展櫃裡五顏六色的鹽看得我心癢癢,尤其粉紅色的喜馬拉雅岩鹽,真想買一塊回家當裝飾(博物館商店當然有賣!)。
七股鹽場風華再現:
這部分是臺灣鹽博物館的靈魂所在。超大的鹽場地形模型,配合光影演示,把七股鹽田昔日的宏偉規模和作業流程(引水、蒸發、結晶、收鹽)直觀呈現。沙盤上的小燈光展示鹽水分流入不同蒸發池的過程特別清楚! 牆上掛著許多珍貴的老照片,記錄著鹽工們真實的工作瞬間——烈日下揮汗如雨,面板被鹽分和陽光侵蝕得黝黑粗糙。看著照片裡那些質樸而堅毅的笑容,你會由衷升起一股敬意。鹽工的生活絕非浪漫,那是實打實的血汗付出。
不容錯過的體驗:走出展館,親身體驗!
逛完室內展廳絕對意猶未盡。臺灣鹽博物館最棒的是它本身就坐落在曾經的鹽田之上,外面就是一個巨大的戶外體驗場!
- 登頂鹽山: 博物館後面那座潔白的小山丘,就是七股鹽山!這絕對是必打卡點(也是拍照聖地)。穿著襪子(防止鹽粒磨腳,現場有租)一步步爬上山頂,視野豁然開朗。360度環繞的景緻——遠處是臺灣海峽的波光粼粼,近處是廢棄鹽田形成的溼地水塘(意外成了候鳥天堂),以及臺灣鹽博物館那獨特的鹽山造型建築本身。風吹過臉頰,帶著鹹鹹的氣息,那一刻才能真正感受到“鹽分地帶”的遼闊與力量。不過要提醒,夏天鹽山表面真的很燙!建議清晨或傍晚去,而且防曬!防曬!防曬!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別問我怎麼知道的(笑)。
- 鹽田復曬體驗: 博物館有時會舉辦復曬鹽田的活動(具體時間要查詢官網或詢問館方)。我有幸參與過一次。光著腳丫踩進淺淺的滷水池裡,學著老鹽工的樣子,用木耙小心地推水、推鹽。腳下是溫熱的滷水和細小的鹽粒,頭頂是火辣辣的太陽。僅僅十幾分鍾,就深刻體會到什麼叫“粒粒皆辛苦”。看著自己耙出來的淺淺鹽痕,對比鹽工們日復一日的巨大工作量,敬佩之心油然而生。這種沉浸式體驗比看一百遍展板都來得深刻。
- 鹽雕創作: 館內或戶外廣場偶爾會有鹽雕藝術的展示。藝術家們用晶瑩的鹽塊創作出各種栩栩如生的形象(動物、人物、神話故事等),在燈光下閃閃發光,非常夢幻。這種藝術與產業的結合令人眼前一亮。我也嘗試過用溼鹽在盤子裡堆個小城堡,結果...嗯,藝術果然需要天分(苦笑)。
門票資訊
臺灣鹽博物館的門票價格實在算不上貴,價效比超高:
- 全票:NT$130 - 一般遊客適用。
- 優待票:NT$110 - 學生(記得帶學生證!)、6歲以上兒童。
- 團體票:NT$100 - 20人以上團體,需提前預約。
- 特惠票:NT$50 - 65歲以上長者、持有身心障礙手冊者及必要陪同者一人(憑證件)、設籍臺南市七股區居民(憑身份證)。
- 免費:未滿6歲兒童(需大人陪同)。
小提醒:
- 現金為主! 雖然似乎有移動支付的嘗試,但我去的時候還是隻收現金,建議備好零錢比較穩妥。這點對習慣了無現金支付的我來說有點不方便。
- 票根留好! 門票當日可重複進出(比如中午出去七股市區吃個飯再回來),所以千萬別扔了。
- 套票優惠: 有時會推出與七股鹽山或其他鄰近景點的聯票,買之前可以多留意一下官網公告或現場售票口的提示牌。

開放時間
營業時間算是相當友好的:
- 週二至週日:上午 9:00 至 下午 5:30 (最後售票及入場時間:下午 4:50)。
- 每週一:固定休館 (如果週一是法定節假日,則順延至次日公休)。這點要特別注意,別像我第一次去那樣吃了閉門羹(尷尬)。
- 農曆除夕:休館一天。
- 其餘國定假日:原則上都會開放,但強烈建議出發前看一眼臺灣鹽博物館官方網站或打個電話確認一下最新資訊,尤其是颱風天或特殊活動期間。
交通指南(如何抵達)
說實話,臺灣鹽博物館的位置在七股鄉下,公共交通算不上非常便捷,自駕是最推薦的方式:
🚗 自行開車:
- 國道1號 (中山高): 下麻豆交流道 → 往西接縣道176線 → 直行至七股鹽山/臺灣鹽博物館指標處左轉 → 沿指標即可抵達。一路風景從城市慢慢變成魚塭和鹽田,很有感覺。車程約40-50分鐘。
- 國道3號 (南二高): 下烏山頭交流道或官田系統交流道 → 接臺84線快速道路(東西向)往西(北門方向)→ 下學甲交流道 → 接縣道174線往南(七股方向)→ 再接縣道176線 → 依七股鹽山/臺灣鹽博物館指標即可。車程約50-60分鐘。
📍 博物館設有免費的大型停車場,這點非常加分,停車基本不是問題。
🚌 大眾運輸:
- 搭火車至臺南火車站: 出站後到旁邊的「臺南轉運站」(兵配廠高架停車場旁)。
- 轉乘公車: 搭乘「藍20」觀光公車(往七股鹽山方向)。這是最直接的公車路線。
- 車程: 約需1小時20分鐘至1.5小時。時間真的蠻長的,要有心理準備。
- 班次: 班次不算密集,務必提前查好往返時刻表(可查詢「臺南市公車動態資訊系統」或「大臺南公車APP」)。錯過一班可能要等很久!終點站就是「鹽山站」(即臺灣鹽博物館)。
- 其他公車: 也可考慮搭乘「藍25」(往臺灣鹽博物館/南鯤鯓),但路線可能繞行較多站,時間可能更長,建議優先選藍20。
我的真心話: 如果你時間有限或者怕麻煩,強烈建議開車或包車。公車耗時長且班次受限,會大大壓縮你遊玩和體驗的時間(特別是下午4:50就停止入館了!)。如果幾個人同行,攤分計程車費也是可行的選項(從臺南市區包車往返)。
景點必去清單:濃縮精華攻略
博物館本身內容豐富,戶外也精彩,如果時間有限,這幾點絕對不能錯過:
- 登上七股鹽山頂: 感受360度鹽田、濕地、海岸線的壯闊風景。拍照絕佳點! 尤其傍晚時分,夕陽灑在鹽粒上的金光太美了。
- 觸控千年鹽業歷史: 在一樓「鹽業時光隧道」親眼看看那些承載歲月重量的真實鹽工工具(粗重的木耙、挑鹽的扁擔籮筐),感受那份厚重。
- 動手體驗曬鹽(如果趕上活動): 在復曬鹽田區赤腳推耙,體會汗滴鹽田的辛勞與智慧。這種親身參與感無可替代。
- 尋找繽紛的世界鹽晶: 在二樓「世界鹽業博覽」區,仔細瞧瞧那些來自地球各個角落、形貌萬千的鹽礦標本(喜馬拉雅玫瑰鹽粉嫩嫩的,波斯藍鹽像寶石),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 細看七股鹽場大沙盤: 理解這片曾經的產業心臟是如何精密運作的水利工程(海水如何引入各級蒸發池濃縮結晶)。模型燈光亮起、水流動態演示時特別清楚易懂。
- 帶點鹹鹹的紀念品: 在禮品店挑選富有特色的鹽製品:精緻的調味鹽(煙燻鹽很有特色)、鹽花(法式料理高階品)、鹽皂(據說對面板好)、或可愛的鹽山造型小物。我買了包「霜鹽」,撒在牛排上超提味!

附近景點:七股鹽鄉的延伸探索
逛完博物館,別急著走!周邊有幾個地方絕對值得順道一遊:
📍 井仔腳瓦盤鹽田:
- 介紹: 這是北門區的超人氣景點,也是臺灣現存最古老(始於清嘉慶年間)、且仍在生產的瓦盤鹽田!跟七股鹽山的土盤鹽田不同,這裡的結晶池底部鋪滿了碎陶片(瓦盤),曬出來的鹽特別潔白細緻,結晶時在陶片上形成一層薄薄的白鹽特別漂亮。這裡是攝影愛好者的天堂,尤其是夕陽西下,彩霞映照在鹽田水面和白鹽上,美得像一幅畫。還能體驗傳統耙鹽收鹽!老鹽工告訴我,這種瓦盤雖然成本高,但鹽質純淨不易沾泥沙。
- 地址: 臺南市北門區永華裡井仔腳興安宮旁 (臺南北門區永華裡64號)。
- 交通: 位於七股鹽山西北方,開車約15-20分鐘。從臺灣鹽博物館出發,沿縣道176線往北門方向,再接臺17線,依”井仔腳鹽田“指標即可抵達。有專用停車場。
- 營業時間: 全年開放(戶外鹽田),體驗區時間約 09:00 - 17:30。賞夕陽建議查好日落時間提前抵達。 旁邊的興安宮有免費洗手間。
📍 黑麵琵鷺生態展示館 & 賞鳥亭:
- 介紹: 七股沿海濕地是國際級的重要鳥類棲息地,更是瀕危物種黑麵琵鷺全球最重要的度冬棲所之一(每年10月到隔年4月左右)!生態展示館內有豐富的濕地生態介紹和黑琵的相關知識。真正的亮點在戶外的賞鳥亭(如主棲地旁的頂山賞鳥亭),透過望遠鏡(自備或館內有時可租借)靜靜觀察這些有著扁平湯匙嘴、姿態優雅的”黑麵舞者“在淺水區覓食、休憩。愛鳥人士必訪! 那種看到成群黑琵在眼前自在活動的感覺,很感動。
- 地址: 展示館:臺南市七股區十份裡海埔47號。主要賞鳥區(如頂山): 在七股潟湖保護區周邊。
- 交通: 從臺灣鹽博物館開車過去約10-15分鐘。需導航至”黑麵琵鷺生態展示館“或”頂山賞鳥亭“。路比較小條,注意會車。
- 營業時間: 生態展示館:週二至週日 09:00-16:30 (週一及國定假日隔日休館)。 賞鳥亭:戶外場域,原則上全天開放,但賞鳥最佳時間是清晨或黃昏。 安靜、不喧嘩、不驚擾鳥類是基本守則!館內冷氣很涼快(笑)。
📍 七股潟湖:
- 介紹: 臺灣最大的潟湖,被沙洲(頂頭額汕、網仔寮汕)半包圍,形成大片平靜的淺水海域。這裡是蚵仔(牡蠣)養殖的重要區域。最棒的體驗方式是搭乘膠筏(舢舨船)遊湖!船家會帶你穿梭在蚵架之間,介紹生態和養殖方式(看到密密麻麻的蚵棚很壯觀),還會登上沙洲(如網仔寮汕)走走,欣賞防風林和壯闊的臺灣海峽。運氣好能看到招潮蟹、彈塗魚。風味餐: 下船後通常能吃到現烤鮮蚵(超級肥美!記得帶點檸檬汁或哇沙米)。
- 地址: 搭船點多位於六孔碼頭或龍山碼頭周邊。
- 交通: 從臺灣鹽博物館開車到六孔碼頭約5-10分鐘,到龍山碼頭約10-15分鐘。碼頭區有私人經營的船家提供遊湖服務。
- 營業時間: 船家營業時間: 通常約 08:30 - 17:00(視潮汐和船家而定),強烈建議事先電話預約(尤其假日或團體),確認船班時間和價格(價格約NT$200-250/人,航行時間約1-1.5小時)。養蚵季和非養蚵季看到的景觀不太一樣。

附近酒店:鹽田邊的休憩處
在七股鹽田周邊玩,住宿選擇不算超級多,主要集中在較近的佳里區或稍遠的臺南市區。分享幾家我住過或口碑不錯的:
📍 臺鹽長榮酒店 (臺南歸仁):
- 介紹: 沒錯,就是臺鹽(臺鹽實業)開的酒店!算是中高檔次的選擇。酒店本身較新,設施完善(健身房、泳池都有),房間寬敞舒適,服務水準不錯。最大的亮點是它結合了鹽業文化元素(比如有些鹽主題的裝飾或SPA?)。位置在高雄科學園區臺南基地附近,離臺灣鹽博物館其實不算很近(開車約需25-35分鐘),適合自駕且希望住得舒服點、又對鹽業主題感興趣的旅客。早餐還可以。
- 地址: 臺南市歸仁區高發二路360號。
- 交通: 自駕最方便。 走臺86線再接國道1號或縣道176線。酒店提供免費停車場。
- 參考價位: 雙人房平日約 NT$3,500 - 5,500+ 起跳(視房型和方案)。價格不便宜但品質有保障。
📍 佳里樂遊行旅:
- 介紹: 位於離博物館更近的佳里區中心(開車約10-15分鐘)。屬於平價、簡約型的商旅。房間乾淨整潔,空間不算大但基本設施齊全(該有的都有)。最大優勢是位置便利:周邊生活機能好,餐廳、便利商店選擇多,晚上想吃宵夜很方便(附近有鹽酥雞攤)。對於預算有限、主要目的是玩博物館和鹽田、只需要一個乾淨地方過夜的旅客來說,是務實的好選擇。沒什麼豪華設施,就是簡單睡一覺。
- 地址: 臺南市佳里區安西路178號。
- 交通: 自駕方便(有停車位,但數量有限)。從博物館走臺17線轉市道176進佳里市區。搭公車藍20可到佳里轉運站,但步行到旅館還需一小段路(約10分鐘)。
- 參考價位: 雙人房平日約 NT$1,500 - 2,500 左右。CP值高。
📍 七股鹽山民宿 (在地特色民宿):
- 介紹: 七股、將軍、北門一帶有一些在地經營的民宿,規模不大但更具在地風情。這些民宿通常就在鄉間田野或漁塭旁,環境安靜開闊,有些主人會熱情介紹私房景點(比如哪裡看夕陽最棒、哪家蚵仔煎好吃)。房間裝潢可能比較簡單樸實,但充滿人情味。適合喜歡體驗鄉村寧靜、與主人聊聊天、深度感受鹽分地帶生活氛圍的旅人。缺點: 設施可能不如旅館齊全(例如不一定有電梯),地點通常較為偏僻,交通和覓食極度依賴自駕。訂房平臺如Booking、Airbnb 或 直接搜尋關鍵字「七股民宿」、「將軍民宿」能找到一些選擇。
- 地址: 散佈在七股區、將軍區、北門區鄉間,位置各異,訂房時務必確認詳細地址和交通方式。
- 交通: 絕對需要自駕! 民宿通常位處田間小路,公共交通無法抵達。務必確認民宿是否有提供停車空間。
- 參考價位: 雙人房價格範圍較大,約 NT$1,800 - 4,000+ 不等,視民宿條件和特色而定。

我的選擇考量: 如果是一日遊當天往返臺南市區最省事(選擇也最多)。想玩得更悠閒深入,佳里樂遊行旅是交通便利+價格實惠的折衷點。追求舒適度和特色且不在意車程,臺鹽長榮酒店不錯。想體驗鹽田鄉村生活,就勇敢選一家順眼的在地民宿吧!不過事先做功課看評價很重要。
附近美食:鹹香鮮美的鹽分地帶滋味
玩了一圈,肚子咕咕叫了吧?七股、佳里、北門一帶靠海,海鮮是絕對主角!加上鹽業背景,食物風味常帶著鮮明的“鹹香”特色:
📍 鹽山周邊小吃 & 特產:
- 鹹冰棒: 臺灣鹽博物館內或鹽山旁的攤販常常有賣!這絕對是特色首選。用鹽滷水製作的冰棒,鹹中帶甜(或酸,像烏梅鹹冰棒就很受歡迎),口感綿密,意外地清爽解渴又消暑。我試了杏仁鹹冰棒,鹹鹹甜甜的味道很奇妙,第一口奇怪,第二口就習慣了(笑)。一定要試試看!
- 鹽焗蛋: 用熱鹽悶烤熟的雞蛋或鳥蛋,蛋殼會變得比較脆,蛋白帶點淡淡的鹹味,蛋黃特別香濃。路邊小攤常見,當點心不錯。
- 鹽山雪花冰: 有些店家會在綿密的雪花冰上撒上薄薄一層鹽花(或淋鹽滷糖漿),搭配水果或豆類配料,鹹甜交織的口感很有趣。
- 鹽滷豆花/豆腐: 用鹽滷(濃縮海水,傳統凝固劑)點製的豆花和豆腐,質地特別紮實綿密,豆香味也更濃鬱。口感跟一般石膏做的完全不同,值得一試。有些在地豆花店吃得到。
📍 海鮮料理餐廳 (佳里、七股、北門):
- 現烤鮮蚵: 在七股潟湖搭船遊湖後,碼頭區(如六孔碼頭周邊)常會有船家或小販提供現撬現烤的七股鮮蚵。剛撬開還帶著海水的鹹味,放在火上烤到殼微開,裡面的蚵肉肥美多汁,擠點檸檬汁或蘸哇沙米醬油,新鮮就是王道!那股鮮甜海水味讓人難忘。
- 蚵仔麵線/蚵嗲: 佳里或七股市區的麵攤、小吃店常見。這裡的蚵仔新鮮飽滿,蚵仔麵線湯頭鮮美,蚵嗲炸得外酥內嫩,蚵肉滿滿,吃得超過癮!將軍區馬沙溝也有名店。
- 海產餐廳: 佳里區文化路、七股區龍山宮周邊、北門區都有不少在地海產店。點菜看當天魚貨準沒錯!必點:清蒸或蔥爆赤嘴蛤(環文蛤)(肉厚味鮮超推!)、炒龍鬚菜(海邊特有蔬菜,爽脆)、鹽水蝦/白灼蝦(簡單新鮮就好吃)、乾煎蝨目魚肚(臺南名產,油脂香)。
- 推薦嘗試:西瓜綿煮魚湯!西瓜綿是醃漬的小西瓜(臺語稱“甕仔瓜”),酸鹹帶脆,煮湯(配吳郭魚、豆仔魚等)風味獨特,酸香開胃,是極具地方特色的料理。初嘗覺得味道很特別,愛酸的人會很喜歡。
📍 其他在地小吃 (佳里區):
- 筒仔米糕/肉粽: 臺南的米糕和粽子都很有名,佳里也有不錯的老店。
- 碗粿: 綿密口感配上鹹香醬料和配料(肉燥、香菇、鹹蛋黃等)。
- 牛肉湯: 雖然不如市區有名,但也有在地人推薦的清燙牛肉湯店(通常清晨或深夜營業)。
- 古早味冰店: 飯後來碗手工粉圓、愛玉冰或八寶冰,透心涼。

覓食建議:
- 海鮮為主! 來這裡就別錯過新鮮海味。
- 嚐鮮精神: 勇敢嘗試鹽主題小吃(鹹冰棒、鹽滷豆花)和在地特色(西瓜綿魚湯)。
- 問問在地人: 在博物館、民宿或小店裡隨口問老闆推薦附近哪家好吃,往往能發現驚喜!
- 佳里選擇多: 如果晚餐想有多點選擇,開車15分鐘到佳里市中心,餐廳小吃店林立。
Q&A 快速問答
-
Q: 七股鹽山上的鹽可以拿回家嗎?
A: 不行喔!鹽山上的鹽主要作為景觀儲存,經歷長時間日曬雨淋,可能含有雜質或微生物,不適合食用。博物館商店裡有販售專門製作、安全衛生的食用鹽和紀念鹽品,可以放心選購帶回家。想要潔白的鹽,記得去那邊買。 -
Q: 帶長輩或行動不便者去參觀方便嗎?
A: 臺灣鹽博物館的主體建築內部設有電梯,各樓層展廳對輪椅使用者算是友善的(動線寬敞,無高門檻)。不過,要登上七股鹽山頂端就沒辦法了(鹽山需爬階梯)。戶外區域如鹽田體驗區地面可能有些不平整,需特別留意協助。館方人員通常很樂意提供協助。 -
Q: 除了鹽,還有什麼特別推薦的紀念品?
A: 除了各種風味鹽(香檬鹽、煙燻鹽都很有特色),推薦:- 鹽皂/鹽霜: 標榜利用鹽分的清潔與礦物特性,據說對肌膚不錯(送禮自用兩相宜)。
- 鹽文創小物: 鹽山造型的磁鐵、鑰匙圈、鹽燈等,設計感越來越好了。
- 鹽花: 頂級的料理用鹽,灑一點點就能提升食物風味層次(價格較高但值得)。
- 在地農漁產加工品: 比如黑麵琵鷺相關文創、蝨目魚鬆、牛蒡茶、芝麻製品等,也很有在地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