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真的,第一次在漁港看到砲彈魚本尊,我那點對海鮮的熱情瞬間被澆熄一半。這傢伙!長得也太有個性了吧?灰撲撲、硬邦邦,魚皮粗糙得像砂紙,那張嘴咧開來,牙齒尖得能嚇哭小孩(我當下真的倒退兩步)。魚販阿伯看我這副模樣,笑得眼淚都要飆出來:「少年耶,免驚啦!這『迪古拉』(台語俗稱)醜歸醜,肉質真正『古錐』(這裡指特別、有意思)啦!煮對方法,包你『涮嘴』(唰嘴,指好吃到停不下來)!」抱著半信半疑的心態──外加一點不服輸(覺得被阿伯看扁了),我拎了條最兇神惡煞的砲彈魚回家,從此展開和這海中硬漢的奇妙緣分。我得說,處理牠真的需要點蠻力和膽識,但那獨特口感,絕對值得一試!
目錄
破解砲彈魚的迷思:牠能吃嗎?安全嗎?
我知道,很多人跟我當初一樣,心裡超大問號:砲彈魚?聽都沒聽過!能吃嗎?會不會有毒?這疑問非常合理。先講重點:砲彈魚本身沒有劇毒,可以安心食用(當然,要確保來源新鮮)。不過,牠們在珊瑚礁生態系裡屬於比較高階的掠食者(專吃硬殼生物),這點確實讓部分人對其食用安全有點顧慮(像是累積雪卡毒等海洋生物毒的風險)。但根據我長期請教漁民、攤商和查閱台灣相關單位(如漁業署、食藥署)的資料,在台灣沿海捕獲的砲彈魚,只要魚體新鮮、來源可靠,食用風險非常低。重點是避開內臟(特別是肝臟)和生殖腺,這些部位累積不良物質的可能性較高。我自己處理的原則就是:魚肉留下,內臟、皮膜(超韌!)、頭部鰓蓋骨內臟清乾淨,其餘全部丟棄。
挑選新鮮砲彈魚的實戰攻略:魚販教我這樣看!
老實說,挑砲彈魚比挑一般魚更需要經驗。牠那身厚皮,把魚鰓擋得嚴嚴實實,連按壓魚身檢查彈性都有點難(皮太硬了!)。後來常買的魚販阿伯傳授了幾招,現在我也算小有心得了:
- 眼睛是王道: 絕對要清澈明亮!如果眼睛開始混濁甚至凹陷,別猶豫,直接跳過。這點沒得商量。
- 聞味道: 新鮮海魚應該只有淡淡的海水鹹味,頂多帶點海藻香。如果飄出任何一絲絲的「阿摩尼亞」味(氨味)或明顯腥臭味,立刻放下它。相信我,味道不對的魚,再便宜都別碰。
- 觀察魚體: 雖然皮厚,但還是要看整體色澤是否自然,魚鱗(雖然不多)有沒有緊貼。魚鰭部分如果看起來軟爛或破損嚴重,通常也不夠新鮮。
- 按壓小技巧: 雖然皮硬很難按,但可以試試按壓魚肚靠近肛門處(比較軟一點點)。新鮮的應該緊實有彈性,按下去會回彈。如果按下去感覺軟爛或留下凹痕很久不恢復,絕對NG。
- 信賴攤商: 我現在都固定在相熟、信譽好的攤位買。老闆知道我會煮,選魚也會更用心幫我挑。建立關係很重要!有時候他們還會偷偷告訴我今天哪批魚特別好。

砲彈魚哪裡買?我的口袋名單分享
砲彈魚在一般超市比較罕見,想找到牠,得往傳統市場或有信譽的海鮮專賣店跑。分享一下我固定會去的幾個點:
購買地點 | 價格區間 | 品質穩定度 | 個人心得 | 最佳購買時段 |
---|---|---|---|---|
基隆崁仔頂漁市 | 中高 | ★★★★☆ | 批發源頭,種類多且非常新鮮,砲彈魚量較大,但要早點去(凌晨最佳),且需要議價能力。 | 凌晨2:00 - 清晨6:00 |
台北濱江市場 | 中 | ★★★★☆ | 品質穩定,攤商專業,常有處理好的魚塊,方便料理。選擇多。 | 上午7:00 - 10:00 |
宜蘭南方澳漁港 | 中低 | ★★★☆☆ | 新鮮直送,價格相對便宜。但砲彈魚非天天有,要看當日漁獲。適合假日順道採買。 | 上午9:00 - 下午1:00 |
高雄前鎮漁港 | 中低 | ★★★★☆ | 南部重要漁港,漁獲豐富。價格實惠,砲彈魚常見。需留意是否為本地現流。 | 下午1:00 - 傍晚5:00 |
台中梧棲漁港 | 中 | ★★★☆☆ | 觀光漁港,選擇多樣。砲彈魚有時可見,但價格可能略高於純批發市場。 | 上午10:00 - 下午4:00 |
小建議: 夏季到秋季是砲彈魚比較常見的季節(尤其颱風前後,牠們活動力更強),這時去採買成功率最高!
搞定硬漢!砲彈魚處理祕技大公開
買回家只是第一步,處理砲彈魚才是真正的挑戰!牠的皮不是一般的厚,簡直像穿了盔甲。我第一次處理時,那把平常砍雞剁鴨的廚刀,砍下去差點彈回來,刀刃還缺了個小口!後來學乖了,也累積了不少血淚經驗(手指被滑溜溜的魚身割到好幾次):
- 工具先到位: 一把厚重、鋒利的剁刀是必備!薄刀片切生魚片那種絕對不夠力,只會讓你崩潰。建議直接上中式菜刀或專門的剁骨刀。厚砧板(木頭或樹脂材質)也要準備好。
- 兇猛第一步:去頭去尾。 找到魚頭和身體連接比較窄的地方(大概在胸鰭後方一點),用剁刀狠狠砍下去。尾巴也一樣,選個好下刀的位置砍斷。這步驟需要點力氣和決心(牠真的很硬)。
- 關鍵:剝除厚皮。 這是最難也最重要的一步。用刀從砍斷的頸部切口處,試著把皮和肉分開一點點(這裡皮相對薄一些)。然後,暴力美學上場──用手(戴著防滑料理手套更好)緊緊抓住分離出來的皮,用力往外、往下撕扯!砲彈魚的皮和肉之間有層強韌的銀色薄膜,撕的時候會聽到「嘶啦嘶啦」的聲音,感覺要把牠的「盔甲」硬生生扒下來。坦白說,這過程有點原始,但很有效。撕不下來的地方再用刀輔助切割。記得皮盡量撕乾淨,口感才好。
- 清理內臟: 魚身剖開(從腹部中間下刀),把內臟(腸、胃、肝等)、鰓全部清除乾淨。腹腔內壁那層深色的薄膜也要仔細刮掉,用清水徹底沖洗乾淨,直到沒有血水和雜質。切記:內臟不要吃!
- 分切魚肉: 把處理乾淨的魚身,順著中間的大骨切成兩大片魚柳(菲力)。接著就看你想怎麼料理了:切厚片、切塊、切條都行。煮湯的話,魚頭別丟(但要去鰓洗淨),膠質豐富,湯頭會很棒!魚骨也可以留著熬高湯。
處理完感想: 每次處理完一條砲彈魚,手臂都痠得不得了,感覺像做完重訓。但看到雪白中帶點粉嫩的魚肉,就覺得辛苦值得了!對了,強烈建議在通風好的地方處理,那個魚腥味…有點濃烈。
砲彈魚怎麼煮才對味?我的私房食譜大公開
搞定處理,終於來到最令人期待的環節:烹煮!砲彈魚肉質非常特別,超級緊實、幾乎沒什麼油脂,纖維粗得像雞胸肉,但比雞胸肉更結實有彈性幾倍。我覺得它很像「海中的放山雞」!這種特性,註定了它不適合清蒸(會超柴)、也不適合快炒(容易縮得超硬)。關鍵在於:長時間慢煮破壞纖維,或者用重口味壓制它的特性。 分享幾道我實驗多次,覺得最能發揮砲彈魚特色的吃法:
台式經典三杯砲彈魚
- 食譜靈感: 有次家裡剩半瓶麻油快過期,剛好冰箱有砲彈魚塊,想說死馬當活馬醫吧!結果意外撞出火花。三杯的醬香濃郁和慢煨收汁,完美馴服了魚肉的韌性。
- 食材清單:
- 處理好的砲彈魚肉塊 約500克(切大塊點,約4-5公分見方)
- 老薑 1大塊(約拇指長,切片,別切太薄)
- 大蒜 8-10瓣(輕輕拍裂就好)
- 辣椒 1-2根(斜切段,怕辣去籽)
- 九層塔 1大把(絕對是靈魂!)
- 黑麻油 4大匙(香氣擔當,純的才夠味)
- 米酒 4大匙(去腥增香)
- 醬油膏 3大匙(鹹甜味來源)
- 冰糖 1小匙(提鮮用,也可不放)
- 食用油 少許(爆香用,避免純麻油燒焦)
- 做法步驟:
- 鍋燒熱,倒入「食用油」和一半的「黑麻油」。油溫上來後,放入「薑片」,用中小火慢慢煸,煸到薑片邊緣捲曲、香氣撲鼻(這步驟很重要,麻油煸薑是台菜靈魂!)。
- 接著放入「拍裂的大蒜」和「辣椒段」,繼續爆香,聞到蒜香味出來就好。
- 主角登場!把砲彈魚塊倒入鍋中,轉中大火,小心翻炒幾下,讓魚塊表面稍微變色定型。
- 沿著鍋邊淋入「米酒」,這時會「滋啦」一聲,香氣四溢!快速翻炒一下。
- 加入「醬油膏」和「冰糖」(如果用),翻炒均勻,讓魚塊都裹上醬色。
- 加入大約可以淹到魚塊一半高度的熱水(別太多!我們不是煮湯)。
- 蓋上鍋蓋,轉小火,讓它慢慢「嘟嘟嘟」地燉煮。時間是關鍵!至少燉個25-30分鐘,中間可以打開翻動一兩次,避免黏鍋,也觀察水量,不夠就補一點點熱水。
- 煮到醬汁變得濃稠(收汁),魚肉看起來飽滿吸汁,用筷子戳戳看,能輕易穿透就差不多了。
- 開大火,倒入剩下的「黑麻油」,快速拌炒幾下,讓麻油香氣再次爆出來。
- 最後!豪邁地撒入滿滿的「九層塔」,立刻蓋上鍋蓋,關火!讓鍋子的餘溫把九層塔燜軟、燜出香氣。等個30秒左右,開蓋拌勻,香味直衝腦門!搞定,上桌!
- 成果感想: 這道真的很下飯!魚塊經過長時間燉煮,纖維軟化許多,但咬下去還是有點Q彈的口感,吸收了滿滿的三杯醬汁,超級入味。麻油和九層塔的香氣完全蓋住了魚本身的微腥,剩下的只有鹹香甘甜。缺點就是…白飯會默默吃掉兩碗。不過說真的,時間要煮夠是重點,我有次趕時間只煮15分鐘,結果中間還是偏硬,像在咬橡皮筋,失敗!

鹽烤砲彈魚菲力佐檸檬
- 食譜靈感: 想試試能不能展現砲彈魚的原味,挑戰它的「極限」。參考了鹽烤吳郭魚的做法,意外發現簡單反而能凸顯它肉質的純粹。
- 食材清單:
- 處理好的砲彈魚菲力 1整片(約300克,盡量厚薄均勻)
- 粗鹽 大量(真的需要很多,是包覆用的)
- 新鮮檸檬 1/2顆(擠汁用)
- 黑胡椒粗粒 少許
- 橄欖油 或 無味的食用油 少許(抹魚身防沾)
- 蛋白 1個(用來黏合鹽殼)
- 喜歡的香草(如迷迭香、百里香)少許(可省略)
- 做法步驟:
- 烤箱預熱 200度C。
- 將「粗鹽」和「蛋白」混合在一個大碗裡(比例大概是3杯粗鹽:1個蛋白),用手抓勻,直到鹽看起來有點濕潤,能捏成團不會散開(像濕沙堆城堡的感覺)。
- 在烤盤上鋪一層烘焙紙或鋁箔紙(方便清理)。先鋪上一層薄薄的鹽(約0.5公分厚),面積比魚片略大。
- 砲彈魚菲力表面先用紙巾徹底擦乾,然後薄薄抹上一層「油」。撒上少許「黑胡椒粗粒」和喜歡的「香草」(如果有)。
- 把魚片(抹油那面朝上)放在烤盤的鹽層上。
- 將混合好的鹽蛋白糊,均勻地覆蓋在魚片上,厚厚地蓋滿、壓實,完全密封魚肉,像給魚蓋了一床鹽棉被,邊緣也要蓋好封緊(鹽殼厚度至少1-1.5公分)。
- 放入預熱好的烤箱,烤約 20-25分鐘(時間依魚片厚度調整)。
- 時間到取出,鹽殼會變得非常堅硬。這時拿一把小榔頭(或刀背),從魚身中間「輕輕」敲開鹽殼(小心噴濺)。把鹽殼撥開移除(鹽殼很燙要小心)。
- 用夾子或鏟子小心地把魚肉取出(魚皮通常會黏在鹽殼上被剝除,露出潔白的魚肉),移到盤子上。
- 趁熱擠上大量「新鮮檸檬汁」!完成!
- 成果感想: 這做法看似豪邁,但效果驚人!鹽殼像一個高溫蒸氣烤箱,把魚肉的水分和鮮味牢牢鎖在裡面。烤出來的魚肉,是我試過最「嫩」的砲彈魚口感!雖然還是保有它獨特的纖維感,但多汁許多,是種紮實的嫩。魚肉的鮮甜被單純的鹽味和檸檬酸香完美襯托出來,完全沒有腥味,超級純粹!缺點是,外層的魚皮會完全犧牲掉(黏在鹽殼上),魚肉的邊緣可能也會有一點點鹹(但內部剛好)。敲鹽殼的過程很療癒,但清理烤盤時會想哭──滿滿的碎鹽粒啊!

椰香咖哩燉砲彈魚
- 食譜靈感: 想把砲彈魚煮得軟爛,靈機一動想到咖哩長時間燉煮的特性。加了椰奶增添溫潤,意外的絕配!
- 食材清單:
- 處理好的砲彈魚肉塊 約500克(切適口大小塊)
- 洋蔥 1顆(切丁)
- 紅蘿蔔 1條(切滾刀塊)
- 馬鈴薯 1-2顆(切大塊)
- 市售日式或南洋風味咖哩塊 半盒(約4-6小塊,依品牌調整)
- 椰奶 1罐(約400ml)
- 高湯或熱水 約500ml
- 食用油 1大匙
- 薑末 1小匙(可省略)
- 喜歡的蔬菜(如甜椒、花椰菜)適量(可選)
- 做法步驟:
- 鍋中熱油,放入「洋蔥丁」炒至透明軟化(約5分鐘)。
- 加入「紅蘿蔔塊」翻炒幾下。
- 倒入「高湯或熱水」,放入「馬鈴薯塊」(和「其他蔬菜」如果要用),煮滾後轉小火,蓋鍋蓋煮約15分鐘,直到蔬菜開始變軟(但還沒爛)。
- 加入砲彈魚塊和「薑末」(如果用),輕輕拌一下,再蓋鍋蓋燜煮約10分鐘。
- 暫時關火。把「咖哩塊」掰小塊放入湯中,用湯匙或筷子慢慢攪拌,直到咖哩塊完全溶解。
- 開小火,倒入整罐「椰奶」,輕輕攪拌均勻(避免大力攪爛魚肉)。
- 讓咖哩醬汁維持在小滾(冒小泡泡)的狀態,蓋鍋蓋再燉煮 20-25分鐘(時間是重點!)。期間要不時攪拌一下,避免黏鍋底。
- 煮到醬汁濃稠、魚肉看起來飽滿入味,用筷子可輕易穿透魚塊即可。試試味道,如果不夠鹹可加點鹽調整。
- 關火,稍微燜一下,讓味道融合。搭配熱騰騰的白飯超讚!
- 成果感想: 這是我覺得最適合砲彈魚新手入門的煮法!濃郁的咖哩醬和椰奶的溫潤,完全包裹住魚肉。長時間燉煮讓魚肉的纖維徹底軟化,變得非常容易入口,幾乎可以用舌頭壓散的感覺(但還是能吃出魚肉一絲絲的質感)。咖哩的香料味完全中和了魚腥,只留下滿口的濃香。蔬菜吸飽湯汁也很好吃。非常適合懶人,一鍋到底,連湯汁拌飯都超棒。不過要注意燉煮過程別攪拌太用力,砲彈魚肉煮軟後比較容易散掉。

砲彈魚部位解析與烹飪速查表
不同部位的砲彈魚肉,其實也有點小差異。整理一下我的心得:
部位 | 口感特性 | 適合烹飪方式 | 料理難度 | 個人喜好度 |
---|---|---|---|---|
魚身菲力 | 肉最厚實,纖維最粗,彈性最強。 | 鹽烤(整片包裹)、切厚片紅燒、長時間燉煮(咖哩)。 | ★★★☆☆ | ★★★★☆ |
魚腹肉 | 相對菲力軟一點點,油脂多一咪咪。 | 三杯、紅燒、糖醋、煮味噌湯。 | ★★☆☆☆ | ★★★★☆ |
魚頭 | 骨頭多,膠質非常豐富! | 煮湯(味噌、薑絲、豆腐湯)、醬燒。 | ★★★★☆ | ★★★★☆ |
靠近尾部肉 | 活動量大,更結實有嚼勁。 | 切條油炸(像魚薯條)、切丁炒飯。 | ★★☆☆☆ | ★★★☆☆ |
魚皮 | 超級厚韌,極難咬動! | 不建議食用! 處理時直接剝除丟棄。 | ★★★★★ | ☆☆☆☆☆ |
內臟/生殖腺 | 可能有安全疑慮。 | 強烈建議不要食用! | - | - |
真心話: 魚腹肉煮湯真的超讚!那膠質煮出來,湯冷了會微微結凍,超濃郁。魚頭雖然處理麻煩(鰓要清超乾淨),但丟湯裡熬,湯頭鮮美度直接升兩級。至於魚皮…拜託別跟自己牙齒過不去!
砲彈魚值得一試嗎?我的真心話
必須老實說,砲彈魚絕對不是什麼「高級夢幻食材」。它長相嚇人(甚至有點醜)、處理費工(需要耐心和力氣)、肉質特性特殊(太韌,煮法受限)。第一次嘗試的人,很可能會被它那「橡膠感」嚇到,覺得踩雷。我也不會說它「超好吃」,畢竟口感真的很主觀。
BUT! 如果你喜歡挑戰不一樣的食材、享受料理的探索過程、追求那種克服困難後獲得的「成就感」,或者單純好奇「這醜八怪到底能變出什麼花樣?」那麼,砲彈魚絕對值得你給它一次機會!它獨特的口感(煮對方法的話)、驚人的膠質(特別是魚頭魚腹)、以及在台灣沿海相對豐富卻被低估的狀態,都讓它成為一個有趣、具潛力的「特色食材」。重點是價格通常不貴(有時甚至很便宜),買到新鮮的CP值其實不錯。
對我來說,料理砲彈魚就像解一道謎題。從初次見面的驚嚇和抗拒,到學會處理牠的硬派手法,再到摸索出能讓牠「脫胎換骨」的烹飪方式,每一步都充滿挑戰和樂趣(還有不少失敗經驗)。當最後端出一道香噴噴、口感獨特的三杯砲彈魚,或是喝到那碗濃郁膠滿的味噌湯時,那份成就感,真的會讓人上癮!下次在市場看到牠,別急著皺眉頭,也許可以鼓起勇氣,試著跟這位「海中硬漢」交手看看?說不定,你也會發現屬於它的獨特魅力!
Q&A:關於砲彈魚,你一定想問的...
Q:砲彈魚真的沒有毒嗎?吃起來安全嗎?
這個問題超重要,也是我最開始的疑問。答案是:在台灣,正常情況下捕獲並經適當處理的砲彈魚肉,是安全可食用的! 關鍵點在於:
- 避開內臟與生殖腺: 這是最高原則!特別是肝臟和卵巢/精巢,累積毒素的風險相對較高。處理時務必徹底清除乾淨。
- 來源可靠: 盡量購買信譽良好的攤商、當日現流的魚貨。不要買來路不明或已經有異味的魚。
- 正確烹煮: 煮熟煮透是基本。
雖然砲彈魚在食物鏈位置較高(吃螃蟹、貝類等),理論上有累積雪卡毒等生物毒的風險,但根據漁業界經驗和相關資訊(可參考農委會水產試驗所資料),台灣近海捕獲的常見砲彈魚種類(如小鱗鱗魨、黑邊角鱗魨),只要遵守上述處理原則,發生中毒的案例極其罕見。我自己吃了這麼多次(當然都乖乖清掉內臟),是都沒事啦!但如果你有疑慮,或是身處熱帶島嶼旅遊(特別是加勒比海、太平洋某些島嶼),當地大型珊瑚礁魚類的風險較高,就需要更謹慎了。
Q:為什麼砲彈魚的肉這麼硬?有沒有辦法讓它變嫩?
這簡直是砲彈魚最著名的特色(或說缺點)了!原因在於牠的肌肉結構:
- 超級發達的運動肌: 砲彈魚靠著強有力的背鰭和臀鰭擺動快速游動(瞬間爆發力強),這些肌肉纖維非常粗壯、結締組織(筋)特別多,造就了牠異常緊實、彈牙(有時候是過於韌口)的肉質。
讓它變嫩的關鍵絕招:
- 時間!時間!時間! 最重要的事說三遍。任何需要「燉」、「煨」、「滷」、「咖哩煮」的長時間烹調法,都是它的好朋友。透過長時間的加熱(通常要20分鐘以上,甚至更久),才能有效地軟化那些頑固的結締組織。像我的三杯或咖哩做法,就是靠時間取勝。
- 酸性醃漬: 煮之前先用檸檬汁、醋、酒、或番茄這類帶酸性的東西醃一下(30分鐘到1小時),酸能稍微幫助分解一點蛋白質。不過效果有限,主要還是得靠後續的慢煮。
- 物理破壞: 把魚肉切成較小的塊狀或薄片,增加受熱面積,讓熱力和水分更容易滲透進去。
- 避免高溫快煮: 清蒸、快炒、煎魚排這類煮法,對砲彈魚來說幾乎是災難,很容易煮成「橡膠魚乾」。別嘗試!
Q:買回來的砲彈魚可以冷凍保存嗎?冷凍後口感會不會變差?
當然可以冷凍保存,延長保鮮期!不過關於口感:
- 新鮮現流當然最好: 能在買回來當天或隔天就處理烹煮,口感是最棒的。
- 冷凍保存可行: 如果一次買太多或來不及煮,處理乾淨後(去頭去尾去皮去內臟),將魚肉分切成你要的大小,用保鮮袋或保鮮盒裝好,盡量擠掉空氣,放入冷凍庫保存。建議1個月內吃完。
- 冷凍對口感的影響: 冷凍和解凍過程,多少會造成魚肉細胞內水分形成冰晶,破壞部分細胞結構。解凍後,你會發現魚肉的含水量感覺降低了點,肉質可能比新鮮的稍微「粉」一點點,那種極致的彈性會略微下降。但說實話,砲彈魚本身肉質就非常緊實,這個差異「相對」沒有像嫩魚(如鱈魚、鮭魚)那麼明顯。而且經過長時間燉煮(如三杯、咖哩)後,其實不太容易吃出差異。如果是用來煮湯,影響就更小了。
- 解凍建議: 前一晚從冷凍移到冷藏慢慢解凍最好。急著用可以連袋子泡冷水解凍。千萬不要室溫解凍或微波強解凍,容易讓肉質變得更糟。